TWM578303U - Round rope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Round rope machin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78303U TWM578303U TW107214389U TW107214389U TWM578303U TW M578303 U TWM578303 U TW M578303U TW 107214389 U TW107214389 U TW 107214389U TW 107214389 U TW107214389 U TW 107214389U TW M578303 U TWM578303 U TW M578303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groove
- round
- inlet
- active column
- acti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Rop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一種圓繩帶機,其包含相互連接的一編織組件及一傳動組,傳動組件包含有一傳動基座、一第一主動柱及兩第二主動柱,第一主動柱及第二主動柱皆設置於傳動基座內,並第二主動柱沿一傳動方向設置於第一主動柱的相對兩側,第一主動柱上設有複數第一環槽組,各第一環槽組包含有至少一第一環槽,而第二主動柱上設有複數位置與數量皆與第一環槽組相對應的第二環槽組,各第二環槽組亦包含有至少一第二環槽,本創作透過設置於主動柱上的環槽,當圓繩帶纏繞在主動柱上受其轉動而被帶動時,可容置於環槽內,進而避免圓繩帶被擠壓變形。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一種織帶機,尤指一種圓繩帶的編織機台。
圓繩帶為一種多用途的繩索,例如其可用於綑綁繩、鞋帶或手環等不同領域,而現有技術中製作此種圓繩帶的方法係透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製作。
第一種為製作方式為透過走馬機(Braiding Machine)的機台進行編織,走馬機的編織方式係將複數綑紗線同時連接至中央的編織區並使其彼此纏繞形成,且使用走馬機有以下幾點缺點。
第一,走馬機本身機台過大,因此會占據廠房中較多的區域;第二,走馬機的編織方式無法隨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變更,換言之,使用者若欲產出不同編織方式的圓繩帶,則須具備有能產生該種編織方法的走馬機,因此對於機台成本的控管也較為不利。
有鑒於走馬機使用上的限制,後來便有使用者將用以編織平織帶的織帶機加以改良,使其除了能夠編織平織帶外,也能夠透過切換部分元件後,改為用以編織圓繩帶,透過改用平織帶機所改良的機台,便可在同一機台上切換不同編織方式。
但現有技術中,透過改良平織帶的織帶機而成的圓繩帶機,由於平織帶為扁平狀而圓繩帶為圓柱狀的此一結構差異,會產生以下問題:平織帶在編織完成後,係緊迫纏繞在複數滾柱上,並透過滾柱的帶動,將平織帶逐漸捲動而朝向出口的方向移動,進而使後方的平織帶機能夠持續編織新的平織帶而不會因平織帶在出口處堵塞而無法加工。
但若採用平織帶機的滾柱裝置作為圓繩帶的傳動機構,由於圓織帶的截面為一圓形而非平織帶一般的平板狀,圓繩帶在經過複數相近的滾柱的擠壓後,其圓形的形狀結構容易被滾柱所壓扁,進而造成圓繩帶的結構破壞。
請參閱圖9所示,為了改善此一缺點,現有技術中透過平織帶機所改良的圓繩帶機90,為了達到足夠的拉動力道,在此一傳動機構91處所進行的改良係採用掛重物93的方式將加工完成的圓繩帶92拉出,藉此取代利用滾柱帶動所產生之擠壓圓繩帶形狀的問題,但此種採用掛重物93的傳動機構91十分龐大,因此此種改良會產生如同走馬機一般,因機台過大而占據較多空間之問題。
另一方面,現有技術所採用之掛重物93的傳動機構91,其在製造過程中會產生的另一個問題在於,當圓繩帶92在製造過程中因插紗等因素而產生加工上的錯誤時,由於使用者的產品檢查端係位在傳動機構91的後方,換言之,當使用者檢察到一段加工有誤差的圓繩帶92時,實際上圓繩帶機90已經又進一步加工了一整段由傳動機構91前段至產品檢查端的距離,換言之,此一檢查端與加工完成端之間的長距離,會使圓繩帶92在產生加工誤差時浪費使用者較多的加工原料。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中用以製造圓繩帶的兩種機台皆有其缺陷存在。
有鑒於現有技術的缺點及不足,本創作提供一種圓繩帶機,其透過改良平織帶機拉動帶體的方式,進而使其在不將圓繩帶擠壓變形的情況下將圓繩帶拉出,同時也降低了機台本身所占據之體積。
為達上述之創作目的,本創作所採用的技術手段為一種圓繩帶機,其包含 一編織組件,其包含有 一編織基座; 複數綜框,該等綜框彼此並列且可相對該編織基座上下移動地設置於該編織基座上; 一傳動組件,其與該編織組件相連接,並該傳動組件包含有 一傳動基座,該傳動基座沿一傳動方向的相對兩端分別為一入口端及一出口端,該編織組件的該編織基座設置於該傳動基座的該入口端; 一第一主動柱,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傳動基座內,該第一主動柱上進一步設有複數第一環槽組,該等第一環槽組沿該第一主動柱的延伸方向彼此間隔地設置,並各該第一環槽組包含有至少一第一環槽,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環繞凹設於該第一主動柱上; 兩第二主動柱,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傳動基座內,並該兩第二主動柱分別沿該傳動方向位於該第一主動柱的相對兩側,各該第二主動柱上進一步設有複數第二環槽組,該等第二環槽組的數量及位置分別對應於該第一主動柱的該等第一環槽組的數量及位置,並各該第二環槽組包含有至少一第二環槽,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環繞凹設於該第二主動柱上。
本創作的優點在於,本創作透過平織帶機的結構進行改良,在傳動組件上將圓繩帶會通過的第一主動柱及第二主動柱上分別設有第一環槽組及第二環槽組,透過該些環槽組,當圓繩帶通過第一主動柱及第二主動柱時,其可容置於相對應的環槽內;換言之,就算該些主動柱之間的距離較為接近,圓繩帶還是能夠因容置於相對應的環槽內保有一定的空間,進而維持其形狀而不被主動柱壓扁;另一方面,由於本創作的結構與平織帶機近乎相同,因此其體積上並沒有如同現有技術的改良般大幅增加,因此本創作在空間的利用上也較為有效;此外,透過體積較小的本創作,使用者在檢查加工完成的圓繩帶是否有加工誤差時,其檢查端與加工完成端之間的距離小於現有技術中利用平織帶機的機台所具有的距離,因此當使用者檢查出圓繩帶在加工過程中的錯誤時,可有效降低已經產生加工錯誤的圓繩帶數量。
進一步而言,前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第一主動柱上進一步包含有複數套環,該等套環彼此沿該第一主動柱的延伸方向間隔地設置於該第一主動柱上,各該套環上突出有複數摩擦壁,該等摩擦壁彼此環繞間隔設置;該等第一環槽組分別設置於該等套環上,並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係由設置於同一該第一主動柱上的該等摩擦壁的外壁面凹設。
進一步而言,前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傳動組件進一步包含有一入口滾柱,其設置於該傳動基座內,並係沿該傳動方向設置於該第一主動柱及該入口端之間,且該入口滾柱的高度高於該第一主動柱的高度,該入口滾柱上設有複數入口環槽組,該等入口環槽組對應於該第一主動柱上的該等第一環槽組,並各該入口環槽組包含有至少一入口環槽,各該至少一入口環槽環繞凹設於該入口滾柱上。
進一步而言,前述之圓繩帶機,其中各該第一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為一半圓槽;各該第二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為一半圓槽。
進一步而言,前述之圓繩帶機,其中各該第一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為一半圓槽;各該第二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為一半圓槽;各該入口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入口環槽為一半圓槽。
進一步而言,前述之圓繩帶機,其中各該第一環槽組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第一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第一環槽的寬度;各該第二環槽組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第二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第二環槽的寬度。
進一步而言,前述之圓繩帶機,其中各該第一環槽組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第一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第一環槽的寬度;各該第二環槽組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第二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第二環槽的寬度;各該入口環槽組該至少一入口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入口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入口環槽的寬度。
進一步而言,前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傳動組件進一步包含有兩出口滾輪組,該兩出口滾輪組分別沿該傳動方向設置於較靠近該出口端的該第二主動柱的相對兩側,各該出口滾輪組包含有複數出口滾輪,該等出口滾輪的數量及位置分別對應於該第一主動柱上的該等第一環槽組的數量及位置。
進一步而言,前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編織組件的各該綜框上進一步設有複數綜絲片,該等綜絲片可相對該綜框水平移動,並各該綜絲片上成形有一圓孔。
進一步而言,前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編織基座上進一步包含有複數圓繩承接座,該等圓繩承接座設置於該編織基座與該傳動基座相鄰的該端,並該等圓繩承接座的數量及位置分別與該第一主動柱的該等第一環槽組的數量及位置相對應,且各該圓繩承接座上進一步貫穿成形有一圓繩承接孔,該圓繩承接孔為一圓孔。
以下配合圖式以及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創作為達成預定創作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請參閱圖1及圖3所示,本創作之圓繩帶機包含一編織組件10及一傳動組件20,該傳動組件20沿一傳動方向L的相對兩端分別為一入口端201及一出口端202,而編織組件10係設置於傳動組件20的入口端201。
請參閱圖1及圖7所示,更精確地說,編織組件10包含有一編織基座11、複數綜框12、複數綜絲片13及複數圓繩承接座14。
綜框12彼此並列且可相對編織基座11上下移動地設置於編織基座11上,而各該綜框12上進一步設有複數前述之綜絲片13,各綜絲片13係可相對綜框12水平移動,並各綜絲片13上成形有一圓孔131,由於編織組件10的結構與現有技術之平織帶機大致相同,因此於此不再贅述,惟各綜絲片13上的圓孔131,其係特別設置用以配合圓柱狀的圓繩帶92之孔洞,藉由此一圓孔131,當編織組件10在進行圓繩帶92的編織時,其較能夠配合圓繩帶92的形狀,但綜絲片13上的孔洞不以該圓孔131為限,而是可具有其他形狀之孔洞。
請參閱圖8所示,該等圓繩承接座14彼此間隔地設置於該編織基座11上相鄰於該傳動組件20的該端,並各該圓繩承接座14上貫穿成形有一圓繩承接孔141,該圓繩承接孔141為一圓孔,本創作透過該圓繩承接孔141做為圓繩帶92進入到傳動組件20前的支撐座,由於該圓繩承接孔141的形狀與圓繩帶92相同皆為圓形,因此可提高編織完成的圓繩帶92在朝向傳動組件20移動時的穩定性。
請參閱圖2、圖3及圖4所示,傳動組件20包含有一傳動基座21、一第一主動柱22、兩第二主動柱23、一入口滾柱24及兩出口滾輪組25,其詳細結構如下。
傳動基座21沿傳動方向L的相對兩端即為前述之入口端201及出口端202,而編織基座11係沿傳動方向L設置於傳動基座21的入口端201。
第一主動柱22可轉動地設置於傳動基座21內,更精確地說,本實施例中,該第一主動柱22延伸的方向與傳動方向L相垂直,但其不以此為限。
第一主動柱22上設置有複數套環221、複數摩擦壁222及複數第一環槽組223,該等套環221沿第一主動柱22的延伸方向間隔地設置於第一主動柱22上,並各套環221上突出成形有複數前述之摩擦壁222,該等摩擦壁222環繞設置於相對應的該套環221上,更精確地說,同一套環221上的該等摩擦壁222係沿傳動方向L地環繞套環221設置。
該等第一環槽組223沿第一主動柱22的延伸方向彼此間隔地成形於第一主動柱22上,更精確地說,該等第一環槽組223係分別成形於該等套環221的摩擦壁222上,並各該第一環槽組223包含有至少一第一環槽224,本實施例中,各第一環槽組223上的第一環槽224的數量為兩個,並該兩第一環槽224係平行傳動方向L且間隔地設置於套環221上,但各第一環槽組223的第一環槽224的數量不以兩個為限。
請參閱圖8所示,另一方面,前述之編織組件的圓繩承接座14,其數量及位置分別與該等第一環槽組223的數量及位置相對應,藉此配合圓繩帶92移動。
請進一步參閱圖2及圖3所示,另一方面,本實施例中,各第一環槽組223的該兩第一環槽224中,其中一第一環槽224的寬度大於另一第一環槽224的寬度,但各第一環槽224之間的寬度亦可隨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調整;並且本實施例中,各第一環槽224為一半圓槽,該半圓形的結構可用以配合圓繩帶92的圓柱體形狀,但各第一環槽224的形狀亦不以半圓形為限。
本實施例中,由於該等第一環槽224係由相對應的摩擦壁222的外壁面朝向套環221凹設,因此各第一環槽224實際上係由複數片段狀的環形凹槽所組成,此一片段撞的環形凹槽可提高第一主動柱22纏繞帶動圓繩帶92時的摩擦力,進而提高本創作在帶動圓繩帶92的穩定性。
本實施例中,第一主動柱22的數量為一個,但其不以一個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包含有複數個第一主動柱22。
請參閱圖3所示,該兩第二主動柱23可轉動地設置於傳動基座21內,並該兩第二主動柱23分別沿傳動方向L位於第一主動柱22的相對兩側,且本實施例中,該兩第二主動柱23的高度皆低於第一主動柱22,但該些主動柱22、23的相對高度不以此為限,其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調整。
請進一步參閱圖2所示,各第二主動柱23上進一步包含有複數第二環槽組231,該等第二環槽組231的數量及位置分別對應於第一主動柱的該等第一環槽組223的數量及位置,換言之,本實施例中,各第二環槽組231亦為沿第二主動柱23的延伸方向彼此間隔地設置,並各第二環槽組231包含有兩第二環槽232,各該第二環槽232環繞凹設於第二主動柱23上,但各第二環槽組231的第二環槽232的數量不以兩個為限,同時,本實施例中,該兩第二環槽232的其中一第二環槽232的寬度大於另一第二環槽232的寬度,且該兩第二環槽232皆為半圓形之槽體,但如同第一環槽組223一般,第二環槽組231的第二環槽232的形狀及數量皆不以上述為限。
入口滾柱24設置於傳動基座21內,並係沿傳動方向L設置於第一主動柱22及入口端201之間,更精確地說,入口滾柱24的高度高於第一主動柱22的高度,本實施例中,入口滾柱24為一從動柱,換言之,入口滾柱24本身不會自行產生轉動,而是仰賴其他柱體的轉動或纏繞於其上的圓繩帶92之移動產生轉動,但其不以此為限,入口滾柱24亦可為一可自行轉動之柱體。
入口滾柱24上設有複數入口環槽組241,該等入口環槽組241的數量及位置分別對應於第一主動柱的該等第一環槽組223的數量及位置,換言之,本實施例中,各入口環槽組241亦為沿入口滾柱24的延伸方向彼此間隔地設置,並各入口環槽組241包含有兩入口環槽242,各該入口環槽242環繞凹設於入口滾柱24上,但各入口環槽組241的入口環槽242的數量不以兩個為限;同時,本實施例中,該兩入口環槽242的其中一入口環槽242的寬度大於另一入口環槽242的寬度,且該兩入口環槽242皆為半圓形之槽體,但如同第一環槽組223一般,入口環槽組241的入口環槽242的形狀及數量皆不以上述為限。
請參閱圖2所示,該兩出口滾輪組25分別沿傳動方向L設置於較靠近出口端202的第二主動柱23的相對兩側,並本實施例中,較靠近出口端202的該出口滾輪組25的高度高於較遠離出口端202的出口滾輪組25的高度,但其相對高度不以前述為限。
請進一步參閱圖3及圖4所示,各出口滾輪組25包含有複數出口滾輪251,該等出口滾輪251的數量及位置分別對應於第一主動柱22上的該等第一環槽組223的數量及位置,本實施例中,各出口滾輪251上凹設成形有一出口環槽252,但各出口滾輪251上的出口環槽252的數量不以一個為限。
以下為本創作之使用態樣及其優點。
請參閱圖5及圖6所示,本創作係用以將編織完成的圓繩帶92由編織組件10拉出之結構,其透過第一主動柱22、第二主動柱23幾及入口滾柱24等柱狀結構,讓圓繩帶92從編織組件10經由入口端201進入到傳動組件20後,在此些柱體之間不斷纏繞,產生一定程度的摩擦力,並達到拉動之目的。
本創作的優點如下:
請參閱圖5及圖6所示,第一,當該些柱體透過轉動,將纏繞於其上的圓繩帶92由入口端201朝向出口端202帶動時,圓繩帶92因為纏繞在各柱體間而不斷彎折,因此不容易因鬆動而脫落,進而使圓繩帶92能夠穩定地被朝向出口端202拉出;換言之,透過本創作傳動組件20的拉動,位於傳動組件20出口端202的編織組件10便可持續且自動化地編織新的圓繩帶92,此外,使用者也可依其需求變化圓繩帶92的纏繞方式,圖5及圖6即分別展示了兩種不同的纏繞方式,隨著纏繞方式的不同,圓繩帶92纏繞在柱體上的緊迫程度也會不同。
更精確地說,本創作在使用時,透過第一主動柱22、第二主動柱23、入口滾柱24以及出口滾輪組25等結構彼此沿傳動方向L間隔,同時上下錯位地設置,藉此當圓繩帶92進入到傳動組件20後,其能夠透過纏繞於不同柱體或滾輪上而達到複數次的彎折,此些彎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摩擦力,因此當第一主動柱22及第二主動柱23產生扭力強大的轉動時,圓繩帶92依舊可穩定地纏繞在該些柱體及滾輪上。
請參閱圖2及圖4所示,第二,設置於套環221上的該些摩擦壁222係為了強化第一主動柱22在拉動圓繩帶92時的摩擦力,更精確地說,由於各第一環槽224係成形摩擦壁的外壁面,因此實際上各第一環槽224是片段狀、不連續的環形槽體,此一不連續性提供了貼附在其上方的圓繩帶92更大的摩擦力,因此使圓繩帶92在纏繞時,能夠更穩固地貼附在第一主動柱22上。
第三,設置於各柱體及滾輪上的環槽(如第一環槽224、第二環槽232等),其半圓形的環槽結構,不僅提供了圓繩帶92在纏繞時的一容置空間,使圓繩帶92不會被過於接近的柱體相互抵壓而使其圓柱狀的形狀變形,更精確地說,各環槽的半圓形更能夠配合圓繩帶92的外形,進而使圓繩帶92在纏繞時,更貼合於相對應的柱體或滾輪上,因此達到更穩固地纏繞之目的。
請參閱圖2、圖3及圖4所示,第四,本實施例中,各環槽組上皆分別設有兩環槽(例如第一環槽224、第二環槽232及入口環槽242等),且該兩環槽的尺寸相異,此一目的在於方便使用者切換不同尺寸之圓繩帶92,換言之,使用者可將該兩環槽設定為最常使用的兩種尺寸,藉此當使用者欲切換製作此一常用尺寸的圓繩帶92時,便可方便地在同一機台的同一組傳動組件20上使用,提高製作時之效率。
請參閱圖1所示,第五,本創作透過將一般用以製作平織帶的織帶機改良成可製作圓繩帶的機台,同時保留了平織帶機中傳動組件的體積大小,因此本創作在整體機台的體積上較小,對於使用者來說便能夠較有效地利用廠房的空間,因此本創作對空間使用上也較有效率。
請參閱圖1及圖3所示,第六,體積較小的本創作除了能夠有效利用空間分配外,當圓繩帶92在編織組件10的加工過程中因插紗或其他原因產生編織上的錯誤時,由於本創作的傳動組件20的入口端201及出口端202之間的距離短,因此當使用者在出口端202檢查到圓繩帶92的加工誤差並停止機台運作後,其損失的圓繩帶92的長度也較短,因此可降低圓繩帶92因加工誤差而損失的量,換言之,本創作可提高圓繩帶92加工時的偵錯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創作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創作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0‧‧‧編織組件
11‧‧‧編織基座
12‧‧‧綜框
13‧‧‧綜絲片
131‧‧‧圓孔
14‧‧‧圓繩承接座
141‧‧‧圓繩承接孔
20‧‧‧傳動組件
201‧‧‧入口端
202‧‧‧出口端
21‧‧‧傳動基座
22‧‧‧第一主動柱
221‧‧‧套環
222‧‧‧摩擦壁
223‧‧‧第一環槽組
224‧‧‧第一環槽
23‧‧‧第二主動柱
231‧‧‧第二環槽組
232‧‧‧第二環槽
24‧‧‧入口滾柱
241‧‧‧入口環槽組
242‧‧‧入口環槽
25‧‧‧出口滾輪組
251‧‧‧出口滾輪
252‧‧‧出口環槽
90‧‧‧圓繩帶機
91‧‧‧傳動機構
92‧‧‧圓繩帶
93‧‧‧重物
L‧‧‧傳動方向
圖1係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 圖2係本創作傳動組件之俯視圖。 圖3係本創作傳動組件之剖面側視圖。 圖4係本創作傳動組件之立體放大圖。 圖5係一圓繩帶纏繞於本創作之傳動組件上之剖面側視使用狀態圖。 圖6係圖5之另一使用狀態圖。 圖7係本創作編織組件的綜框之部分元件分解圖。 圖8係本創作編織組件的圓繩承接座之部分放大圖。 圖9係現有技術中利用平織帶機改良之圓繩帶機側視圖。
Claims (10)
- 一種圓繩帶機,其包含 一編織組件,其包含有 一編織基座; 複數綜框,該等綜框彼此並列且可相對該編織基座上下移動地設置於該編織基座上; 一傳動組件,其與該編織組件相連接,並該傳動組件包含有 一傳動基座,該傳動基座沿一傳動方向的相對兩端分別為一入口端及一出口端,該編織組件的該編織基座設置於該傳動基座的該入口端; 一第一主動柱,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傳動基座內,該第一主動柱上進一步設有複數第一環槽組,該等第一環槽組沿該第一主動柱的延伸方向彼此間隔地設置,並各該第一環槽組包含有至少一第一環槽,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環繞凹設於該第一主動柱上; 兩第二主動柱,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傳動基座內,並該兩第二主動柱分別沿該傳動方向位於該第一主動柱的相對兩側,各該第二主動柱上進一步設有複數第二環槽組,該等第二環槽組的數量及位置分別對應於該第一主動柱的該等第一環槽組的數量及位置,並各該第二環槽組包含有至少一第二環槽,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環繞凹設於該第二主動柱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第一主動柱上進一步包含有複數套環,該等套環彼此沿該第一主動柱的延伸方向間隔地設置於該第一主動柱上,各該套環上突出有複數摩擦壁,該等摩擦壁彼此環繞間隔設置; 該等第一環槽組分別設置於該等套環上,並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係由設置於同一該第一主動柱上的該等摩擦壁的外壁面凹設。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傳動組件進一步包含有一入口滾柱,其設置於該傳動基座內,並係沿該傳動方向設置於該第一主動柱及該入口端之間,且該入口滾柱的高度高於該第一主動柱的高度,該入口滾柱上設有複數入口環槽組,該等入口環槽組對應於該第一主動柱上的該等第一環槽組,並各該入口環槽組包含有至少一入口環槽,各該至少一入口環槽環繞凹設於該入口滾柱上。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圓繩帶機,其中 各該第一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為一半圓槽; 各該第二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為一半圓槽。
- 如請求項3所述之圓繩帶機,其中 各該第一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為一半圓槽; 各該第二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為一半圓槽; 各該入口環槽組的各該至少一入口環槽為一半圓槽。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圓繩帶機,其中 各該第一環槽組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第一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第一環槽的寬度; 各該第二環槽組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第二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第二環槽的寬度。
- 如請求項5所述之圓繩帶機,其中 各該第一環槽組的該至少一第一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第一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第一環槽的寬度; 各該第二環槽組的該至少一第二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第二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第二環槽的寬度; 各該入口環槽組該至少一入口環槽的數量為兩個,且其中一該入口環槽的寬度大於另一該入口環槽的寬度。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傳動組件進一步包含有兩出口滾輪組,該兩出口滾輪組分別沿該傳動方向設置於較靠近該出口端的該第二主動柱的相對兩側,各該出口滾輪組包含有複數出口滾輪,該等出口滾輪的數量及位置分別對應於該第一主動柱上的該等第一環槽組的數量及位置。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編織組件的各該綜框上進一步設有複數綜絲片,該等綜絲片可相對該綜框水平移動,並各該綜絲片上成形有一圓孔。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圓繩帶機,其中該編織基座上進一步包含有複數圓繩承接座,該等圓繩承接座設置於該編織基座與該傳動基座相鄰的該端,並該等圓繩承接座的數量及位置分別與該第一主動柱的該等第一環槽組的數量及位置相對應,且各該圓繩承接座上進一步貫穿成形有一圓繩承接孔,該圓繩承接孔為一圓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214389U TWM578303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Round rope machin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214389U TWM578303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Round rope machin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78303U true TWM578303U (zh) | 2019-05-21 |
Family
ID=67353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214389U TWM578303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Round rope machine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7830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1730B (zh) * | 2018-10-24 | 2020-12-01 | 廣野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 圓繩帶機 |
-
2018
- 2018-10-24 TW TW107214389U patent/TWM578303U/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1730B (zh) * | 2018-10-24 | 2020-12-01 | 廣野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 圓繩帶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20462B2 (en) | Braiding machine with multiple rings of spools | |
KR101868802B1 (ko) | 합사장치 | |
US20190388957A1 (en) |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reinforced net and reinforced net | |
CN107405575B (zh) | 用于制造线束的装置和方法 | |
TWM578303U (zh) | Round rope machine | |
CN105979817B (zh) | 拉链链牙的制造方法、其制造装置以及制造物 | |
KR101446440B1 (ko) | 고무줄끈 제조장치 | |
KR100932215B1 (ko) | 파이핑 제작기 | |
TWI711730B (zh) | 圓繩帶機 | |
KR20100111909A (ko) | 옷걸이 제조장치용 철사 직선화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옷걸이 제조장치 | |
CN111088599B (zh) | 圆绳带机 | |
JPS6321574B2 (zh) | ||
JP6318015B2 (ja) | ツイスト線製造装置 | |
CN112938652B (zh) | 一种纺织纱线张紧调节绕线架 | |
KR100930684B1 (ko) | 연사기 | |
CN209178602U (zh) | 圆绳带机 | |
KR200366545Y1 (ko) | 비드사와 그 제조장치 | |
KR101498777B1 (ko) | 나선형 와이어 성형장치 | |
KR100933511B1 (ko) | 파이핑 | |
CN103314417B (zh) | 绞盘设备 | |
KR101227127B1 (ko) | 전선필라사 리와인딩 장치 | |
KR100291302B1 (ko) | 불규칙한 구김을 형성하는 섬유원단의 제조방법 및 그 장치 | |
CN106253606A (zh) | 一种大型电机定子绕线机 | |
KR20160118710A (ko) | 로프 꼬임 장치 | |
CN1262346A (zh) | 加捻纱的防卷缩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