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8406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8406U
TWM568406U TW107208951U TW107208951U TWM568406U TW M568406 U TWM568406 U TW M568406U TW 107208951 U TW107208951 U TW 107208951U TW 107208951 U TW107208951 U TW 107208951U TW M568406 U TWM568406 U TW M56840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portable electronic
support
state
rela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8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忠弼
張明侃
張瓊文
張瑋中
Original Assignee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08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8406U/zh
Priority to CN201821373489.7U priority patent/CN208580356U/zh
Priority to DE202018105038.9U priority patent/DE202018105038U1/de
Publication of TWM568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8406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06F1/16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the display being foldable up to the back of the other housing with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e.g. by 360° rotation over the axis defined by the rear edge of the base enclosu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62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ed keyboar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掌托件以及連動組件。第二機體樞接第一機體,第二機體具有第一輸入模組。掌托件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二機體。連動組件連動於第一機體與掌托件之間,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樞轉開闔而在不同狀態的轉換過程中。第一機體藉由連動組件驅動掌托件在第二機體移動,以遮蔽或暴露第一輸入模組。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隨著科技的發展,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筆記型電腦與手提式電腦的普及化。一般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多具有本體和顯示單元,同時藉由樞軸之助,顯示單元能依據使用需求而相對於本體展開超過180度,甚至可達360度。更進一步者,顯示單元還可為觸控螢幕,以利使用者將觸控螢幕相對於本體翻轉後能直接經由觸控螢幕來進行操作。
然,進行所述翻轉後,本體具有輸入模組的那一面將會反置於下方而與放置平台或使用者接觸,如此將面臨容易誤觸的情形。再者,當觸控螢幕翻轉後,也會因樞軸的扭力不足,而在使用者操作觸控螢幕時造成螢幕晃動的情形。
基於上述,如何使可攜式電子裝置具備足夠且適當的相關結構,以應付前述不同使用需求,將是相關技術人員所需思考的課題。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隨著使用狀態而藉由相關構件提供輔助,以提高使用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方便性與舒適度。
本新型創作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掌托件(palmrest)以及連動組件(linking assembly)。第二機體樞接第一機體,第二機體具有第一輸入模組。掌托件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二機體。連動組件連動於(linked between)第一機體與掌托件之間,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樞轉開闔而在不同狀態的轉換過程中,第一機體藉由連動組件驅動掌托件在第二機體移動,以遮蔽或暴露第一輸入模組。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樞軸(hinge),樞接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而連動組件包括第一連動件以及第二連動件。第一連動件樞接樞軸。第二連動件樞接第一連動件與掌托件,可攜式電子裝置從第一狀態轉換至第二狀態的過程中,樞軸驅動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而使掌托件移向樞軸並遮蔽第一輸入模組,在可攜式電子裝置從第二狀態轉換至第一狀態的過程中,樞軸驅動第一連動件與第二連動件而使掌托件移離樞軸並暴露出第一輸入模組。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樞軸具有凸部,第一連動件具有卡槽,位於凸部的移動路徑上,從第一狀態轉換至第二狀態的過程中,凸部移入卡槽,以讓第一連動件被樞軸驅動,從第二狀態轉換至第一狀態的過程中,凸部移出卡槽,以解除樞軸與第一連動件的連動關係。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在上述的第二狀態時,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的樞轉角度大於180度,在第一狀態時,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的樞轉角度小於或等於180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第二輸入模組,配置於掌托件。
本新型創作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以及支撐組件。第二機體樞接第一機體。支撐組件活動地設置於第二機體,當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樞轉展開至翻轉狀態時,支撐組件適於受力而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並抵接支撐第一機體。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支撐組件包括第一支撐件以及第二支撐件。第一支撐件樞接第二機體。第二支撐件樞接第一支撐件,在翻轉狀態時,第一支撐件相對於第二機體樞轉展開,第二支撐件相對於第一支撐件樞轉展開,且第二支撐件遠離第一支撐件的一側抵接支撐第一機體。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支撐件具有第一支撐部與第二支撐部,在支撐組件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時,第一支撐部抵接支撐第一機體,第二支撐部抵接支撐第二機體。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支撐件樞接於第一支撐部與第二支撐部之間,且在翻轉狀態時,支撐組件還適於受力以使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支撐件閉闔於第二機體,而第二支撐部疊置於第一支撐件與第二機體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在上述的翻轉狀態時,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的樞轉角度大於270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具有至少一抵接槽,在支撐組件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時,第二支撐部抵接支撐於抵接槽。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具有多個抵接槽,以在支撐組件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時,第二支撐部可調整地抵接支撐於其中一抵接槽,以調整支撐組件用以支撐第一機體的角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支撐組件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時,第一支撐件相對於第二機體抬升而形成至少一氣口(air passage),連通第二機體的內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支撐組件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時,第二支撐部具有另一氣口,連通第二機體的內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具有凹陷與位於凹陷側緣的凸台,凹陷容置支撐組件而使支撐組件與凸台具有一致的表面輪廓,在支撐組件相對於第二機體展開時,支撐組件移離凹陷而顯露出凸台。
基於上述,在本新型創作中,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掌托件是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二機體,且藉由連動組件是連動在第一機體與掌托件之間,因而藉由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樞轉開闔而得以連動組件驅動掌托件在第二機體上移動,進而遮蔽或暴露第一輸入模組。如此一來,當使用者因第一機體樞轉而需使第二機體倒置時,便能以掌托件保護第一輸入模組而得以防止第一輸入模組被誤觸。再者,第二機體背側設置有支撐組件,以讓使用者在使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翻轉狀態時,能展開支撐組件作為支架以支撐第一機體,而讓可攜式電子裝置達到較佳的操作和觀賞角度,並因此提高第一機體的結構強度,而據以避免觸碰第一機體時所造成的晃動。基於上述,無論掌托件與連動組件或支撐組件,皆能因應可攜式電子裝置在不同狀態的使用需求而提供對應的輔助效果,以提高使用者操作時的便利性。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例如是筆記型電腦,其包括第一機體110(例如是螢幕)、第二機體120(例如是系統主機)以及樞軸160(hinge)。第二機體120與第一機體110藉由樞軸160而樞接在一起並能據以彼此樞轉開闔。
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另一狀態的示意圖。圖3A是圖2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剖視圖。圖3B是圖3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圖。請參考圖1至圖3B,第二機體120具有第一輸入模組122,例如是鍵盤。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掌托件130(palmrest)、連動組件140(linking assembly)以及第二輸入模組150,其中第二輸入模組150,例如是觸控板,配置於掌托件130上。此外,在第二機體120的第一輸入模組122的兩側設置有滑軌124,而掌托件130具有導引件132滑設於滑軌124中。據此,第二輸入模組150隨著掌托件130而在第二機體120上移動。連動組件140連動於第一機體110與掌托件130之間,以在第一機體110藉由樞軸16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開闔時能藉由連動組件140帶動掌托件130在第二機體120上移動,以遮蔽或暴露第一輸入模組122。
詳細來說,連動組件140包括第一連動件142以及第二連動件144,第一連動件142的一側樞接樞軸160,第二連動件144兩端各自樞接於第一連動件142與掌托件130。同時,第一連動件142具有卡槽141,而樞軸160具有凸部162,且卡槽141是位於凸部162的移動路徑上。據此,在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樞轉的過程中,藉由凸部162移入卡槽141與否,便能據以讓樞軸160能否經由連動組件140而驅動掌托件130在第二機體120上移動。
圖3A以角度標示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不同狀態。請再參考圖3A與圖3B,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機體110藉由樞軸16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樞轉但維持於第一狀態P1時(相當於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的開闔角度在0度至180度之間),此時樞軸160的凸點162仍在卡槽141之外,因此樞軸160與連動組件140的第一連動件142之間仍保持自由樞轉的關係,也就是樞軸160的樞轉動作並不會傳遞扭力至第一連動件142,故連動組件160與掌托件130仍保持如圖1所示,即第一輸入模組122仍被露出而可供使用者操作。
接著,當使用者從上述開闔角度180度繼續展開第一機體110時,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從第一狀態P1進入轉換狀態P3,也就是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的開闔角度大於180度時,凸部162移入卡槽141中而將樞軸160和第一連動件142構成連動的關係。此時第一機體110持續地驅動樞軸160,且樞軸160依序帶動第一連動件142、第二連動件144進而驅使掌托件130由遠離樞軸160的位置(如圖1所示)沿著滑軌124朝向樞軸160移動,進而完全移至第一輸入模組122的上方並遮蔽第一輸入模組122(如圖2所示),以至可攜式電子裝置100轉換至第二狀態P2(在此,第二狀態P2可視為從轉換狀態P3結束後直至開闔角度達360度的範圍)。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並未限制轉換狀態P3涵蓋的角度範圍,其能依據使用需求而予以適當地設計。
一般而言,當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開闔角度大於180度時,使用者會反置第二機體120,以將第二機體120具有第一輸入模組122與第二輸入模組150的一側放置於腿部或是平台上來使用,因此藉由掌托件130遮蔽第一輸入模組122,而達到防止使用者誤觸第一輸入模組122、提升第二機體120與人接觸時的觸感、防止髒汙掉入第一輸入模組122以及降低因長期摩擦而損壞第一輸入模組122的可能性。此外,利用雙料射出的掌托件130也會讓第二機體120在第二狀態P2下更具有防滑的功效。
反過來說,當欲恢復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第一狀態P1時,使用者藉由反相驅動第一機體110以使其從第二狀態P2進入轉換狀態P3,此時樞軸160即能驅動第一連動件142、第二連動件144將掌托件130推離樞軸160,直至進入第一狀態P1,凸部162自卡槽141移出,而解除樞軸160與第一連動件142的連動關係,即能讓掌托件130恢復如圖1所示狀態。也就是說,處於第一狀態P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第一機體11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旋轉開闔,但掌托件130並不會受到第一機體110、樞軸160的驅動。此時,掌托件130會位於遠離第一機體110(樞軸160)的一側,暴露出第一輸入模組122(如圖1所示)供使用者操作。
圖3C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圖。有別於前述實施例是以第二連動件144樞接於掌托件130的狀態,本實施例的連動組件140A還包括第三連動件146,其連接於掌托件130的導引件132旁並與掌托件130同步滑動於軌道124。同時,第二連動件144樞接於第三連動件146,以讓樞軸160的作動能經由連動組件140A順利地牽引掌托件130沿軌道124移動。由上述的兩實施例可知,在能順利驅動掌托件130的前提下,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連動組件的組成數量及形式。
圖4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另一狀態的示意圖。圖5A與圖5B以不同方式繪示支撐組件展開的示意圖。請參考圖4至圖5B,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支撐組件170,活動地設置於第二機體120,以讓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在翻轉狀態P2a時,支撐組件170適於受力而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展開,並抵接支撐第一機體110。如圖5B所示,延續前述對於第一狀態P1、轉換狀態P3與第二狀態P2的描述,在此定義翻轉狀態P2a是在第二狀態P2下,第一機體110尚相對於第二機體120的開闔角度超過270度。
詳細來說,請對照圖4與圖5A,第二機體120背對於掌托件130的一側具有凹陷128與位於凹陷128側緣的凸台129,其中第二機體120的凹陷128中還設置有至少一抵接槽,在此繪示多個抵接槽126為例。再者,本實施例的支撐組件170包括第一支撐件172與第二支撐件174,第二支撐件174區分為第一支撐部173與第二支撐部175,其中,第一支撐件172一端樞接在第一支撐部173與第二支撐部175之間,而第一支撐件172另一端樞接第二機體120。
基於上述,在翻轉狀態P2a下,支撐組件17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而被展開,使第一支撐部173抵接支撐第一機體110,第二支撐部175抵接支撐於抵接槽126而如圖5A、圖5B所示。在此,藉由多個抵接槽126的設置,而讓使用者能據以調整支撐組件17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的支撐角度,據以調整使用者觀視第一機體110的視角。
詳細而言,在翻轉狀態P2a下,展開的支撐組件170會從凹陷128移出,進而顯露出位於凹陷128一側的凸台129,以利於使用者握持或抓取而作為移動可攜式電子裝置100之用。同時,在支撐組件170相對於第二機體120展開時,第一支撐件172相對於第二機體120抬升而形成氣口A1(air passage),連通第二機體120的內部,用以讓第二機體120所產生的熱能經由氣口A1進行逸散,達到降低溫度的效果。
另需提及的是,第一支撐件172與第二支撐件174之間還可設置扭力件(未繪示),其例如是設置於支撐件樞接處的扭簧,以作為復位之用。進一步地說,當使用者不需要繼續使用支撐組件170時,透過扭力件(未繪示)的作用,第一支撐件172與第二支撐件174能迅速回復成圖4所示的狀態,此時第一支撐件172與第二支撐件174閉闔於第二機體120,而第二支撐部175疊置於第一支撐件172與第二機體120之間,且第一支撐件172的表面S1、第二支撐件174的表面S2以及凸台129的表面S3具有一致的表面輪廓(如圖4所示的共平面狀態)。
圖6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6,在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0A的支撐組件170A中,第二支撐件174A的第二支撐部175A是呈框架結構,也就是除了因第一支撐件172抬升而形成的氣口A1之外,還因第二支撐部175A的框架外形而造成另一氣口A2,更有利於可攜式電子裝置100A的熱通過氣口A2而逸散。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掌托件是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二機體,且藉由連動組件是連動在第一機體與掌托件之間,因而藉由第一機體相對於第二機體樞轉開闔而得以連動組件驅動掌托件在第二機體上移動,進而遮蔽或暴露第一輸入模組。如此一來,當使用者因第一機體樞轉而需使第二機體倒置時,便能以掌托件保護第一輸入模組而得以防止第一輸入模組被誤觸。再者,第二機體背側設置有支撐組件,以讓使用者在使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翻轉狀態時,能展開支撐組件作為支架以支撐第一機體,而讓可攜式電子裝置達到較佳的操作和觀賞角度,並因此提高第一機體的結構強度,而據以避免觸碰第一機體時所造成的晃動。此外展開後的支撐組件因相對於第二機體抬升而形成氣口,更有利於熱能的逸散。基於上述,無論掌托件與連動組件或支撐組件,皆能因應可攜式電子裝置在不同狀態的使用需求而提供對應的輔助效果,以提高使用者操作時的便利性。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100A‧‧‧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第一機體
120‧‧‧第二機體
122‧‧‧第一輸入模組
124‧‧‧滑軌
126‧‧‧抵接槽
128‧‧‧凹陷
129‧‧‧凸台
130‧‧‧掌托件
132‧‧‧導引件
140、140A‧‧‧連動組件
141‧‧‧卡槽
142‧‧‧第一連動件
144‧‧‧第二連動件
146‧‧‧第三連動件
150‧‧‧第二輸入模組
160‧‧‧樞軸
162‧‧‧凸部
170、170A‧‧‧支撐組件
172‧‧‧第一支撐件
173‧‧‧第一支撐部
174、174A‧‧‧第二支撐件
175、175A‧‧‧第二支撐部
A1、A2‧‧‧氣口
P1‧‧‧第一狀態
P2‧‧‧第二狀態
P2a‧‧‧翻轉狀態
P3‧‧‧轉換狀態
S1、S2、S3‧‧‧表面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另一狀態的示意圖。 圖3A是圖2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剖視圖。 圖3B是圖3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3C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另一狀態的示意圖。 圖5A與圖5B以不同方式繪示支撐組件展開的示意圖。 圖6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Claims (15)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一第一機體; 一第二機體,樞接該第一機體,該第二機體具有一第一輸入模組; 一掌托件,可移動地設置於該第二機體;以及 一連動組件,連動於該第一機體與該掌托件之間,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樞轉開闔而在不同狀態的轉換過程中,該第一機體藉由該連動組件驅動該掌托件在該第二機體移動,以遮蔽或暴露該第一輸入模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一樞軸,樞接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而該連動組件包括: 一第一連動件,樞接該樞軸;以及 一第二連動件,樞接該第一連動件與該掌托件,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從一第一狀態轉換至一第二狀態的過程中,該樞軸驅動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第二連動件而使該掌托件移向該樞軸並遮蔽該第一輸入模組,在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從該第二狀態轉換至該第一狀態的過程中,該樞軸驅動該第一連動件與該第二連動件而使該掌托件移離該樞軸並暴露出該第一輸入模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樞軸具有一凸部,該第一連動件具有一卡槽,位於該凸部的移動路徑上,從該第一狀態轉換至該第二狀態的過程中,該凸部移入該卡槽,以讓該第一連動件被該樞軸驅動,從該第二狀態轉換至該第一狀態的過程中,該凸部移出該卡槽,以解除該樞軸與該第一連動件的連動關係。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第二狀態時,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的樞轉角度大於180度,在該第一狀態時,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的樞轉角度小於或等於180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一第二輸入模組,配置於該掌托件。
  6.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一第一機體; 一第二機體,樞接該第一機體;以及 一支撐組件,活動地設置於該第二機體,當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樞轉展開至一翻轉狀態時,該支撐組件適於受力而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展開,並抵接支撐該第一機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組件包括: 一第一支撐件,樞接該第二機體;以及 一第二支撐件,樞接該第一支撐件,在該翻轉狀態時,該第一支撐件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樞轉展開,該第二支撐件相對於該第一支撐件樞轉展開,且該第二支撐件遠離該第一支撐件的一側抵接支撐該第一機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支撐件具有一第一支撐部與一第二支撐部,在該支撐組件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展開時,該第一支撐部抵接支撐該第一機體,該第二支撐部抵接支撐該第二機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件樞接於該第一支撐部與該第二支撐部之間,且在該翻轉狀態時,該支撐組件還適於受力以使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支撐件閉闔於該第二機體,而該第二支撐部疊置於該第一支撐件與該第二機體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翻轉狀態時,該第一機體相對於該第二機體的樞轉角度大於270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具有至少一抵接槽,在該支撐組件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展開時,該第二支撐部抵接支撐於該抵接槽。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具有多個抵接槽,以在該支撐組件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展開時,該第二支撐部可調整地抵接支撐於其中一抵接槽,以調整該支撐組件用以支撐該第一機體的角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支撐組件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展開時,該第一支撐件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抬升而形成至少一氣口,連通該第二機體的內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支撐組件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展開時,該第二支撐部具有另一氣口,連通該第二機體的內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具有一凹陷與位於該凹陷側緣的一凸台,該凹陷容置該支撐組件而使該支撐組件與該凸台具有一致的表面輪廓,在該支撐組件相對於該第二機體展開時,該支撐組件移離該凹陷而顯露出該凸台。
TW107208951U 2018-07-02 2018-07-02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5684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8951U TWM568406U (zh) 2018-07-02 2018-07-02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201821373489.7U CN208580356U (zh) 2018-07-02 2018-08-24 可携式电子装置
DE202018105038.9U DE202018105038U1 (de) 2018-07-02 2018-09-04 Tragbares elektronisches Gerä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8951U TWM568406U (zh) 2018-07-02 2018-07-02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8406U true TWM568406U (zh) 2018-10-11

Family

ID=63715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8951U TWM568406U (zh) 2018-07-02 2018-07-02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80356U (zh)
DE (1) DE202018105038U1 (zh)
TW (1) TWM56840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9363B (zh) * 2019-04-09 2022-04-19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8105038U1 (de) 2018-09-19
CN208580356U (zh) 201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08364B2 (en) Portable computer
TWI715389B (zh) 電子裝置
TWM562419U (zh) 電子裝置
JP4674238B2 (ja) 電子機器
US1092886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handle
TWI671620B (zh) 升降式電子裝置
TWI526142B (zh) 電子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TW201447948A (zh) 具有可升降按鍵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EP4034966B1 (en) Display devices of computing devices
TWI510888B (zh) 電子裝置及其鍵盤
TWM568406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454885B (zh) 具有支撐功能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395879B (zh) 電子裝置
TWM598433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535925B (zh) 電子裝置
TWI576683B (zh) 具有可旋轉顯示構件之運算裝置(二)
TWM539065U (zh) 電子裝置
TW201327110A (zh) 電子裝置
TWI590102B (zh) 具有升降功能的鍵盤模組
TW201442599A (zh) 電子裝置
TW201033489A (en) Hinge structure
TWI515535B (zh) 可支撐顯示裝置的結合裝置以及具有結合裝置的電子裝置
TWI536146B (zh) 電子裝置
TWM469518U (zh) 保護套
TWI736323B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