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8433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98433U TWM598433U TW109202699U TW109202699U TWM598433U TW M598433 U TWM598433 U TW M598433U TW 109202699 U TW109202699 U TW 109202699U TW 109202699 U TW109202699 U TW 109202699U TW M598433 U TWM598433 U TW M598433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nic device
- portable electronic
- display surface
- support
- pivotal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第三機體以及支撐件。第二機體樞接於第一機體與第三機體之間。支撐件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機體,且支撐件樞接於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的其中之一。在折疊狀態時,第二機體疊置且被覆蓋在第一機體與第三機體之間,在展開狀態時,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分別斜立於第一機體上,且第二機體懸置於第一機體上。
Description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裝置被人們廣泛地使用,加上週邊設備價格逐漸普及化,多功能性的設備便成了一項重要發展。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在上述的多功能需求之下,便因此在原已具備的螢幕之外,另在主機側的機體上也額外設置螢幕,以利使用者操作或觀視。
但,對於使用者而言,所述在主機側的螢幕會因使用需求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操作視角,因此固定式的螢幕由於其會與主機同平面而不易操作。但,若改為移動式的螢幕,則還需進一步考量其作動方式,以及是否具備足夠的支撐機構強度,而實際上,目前技術所取得的多螢幕筆記型電腦並不具備上述需求。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藉由滑動式連桿搭配多節式機體而形成多支點支撐結構以分散樞軸的扭力負荷。
本新型創作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第三機體以及支撐件。第二機體樞接於第一機體與第三機體之間。支撐件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機體,且支撐件樞接於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的其中之一。在折疊狀態時,第二機體疊置且被覆蓋在第一機體與第三機體之間,在展開狀態時,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分別斜立於第一機體上,且第二機體懸置於第一機體上。
基於上述,可攜式電子裝置在以其第一機體、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彼此樞接而形成的多節式架構之下,再以支撐件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機體並樞接第二機體或第三機體作為支撐之用,以利前述多節式架構能在彼此樞轉的同時,也藉由支撐件而提高其作動時所需的支撐力。換言之,當第一機體、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彼此樞接而無支撐件時,則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的重量將在樞轉過程中完全成為樞軸的負載,如此明顯不利於樞軸的使用壽命,而當改以支撐件樞接第二機體或第三機體,則能有效地將前述樞軸的負載經由支撐件分攤至第一機體,以利於提高可攜式電子裝置進行樞轉折疊的轉換過程。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2A與圖2B分別以不同視角繪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另一狀態。在此同時提供直角座標X-Y-Z以利於構件描述。同時需先提及的是,關於機體之間的樞接結構,其已能從現有技術得知,因此後續僅以文字予以概述,而在圖式中將予以省略。
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其包括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20、第三機體130以及支撐件140。第二機體120樞接於第一機體110與第三機體130之間。支撐件140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機體110,且支撐件140樞接於第二機體120與第三機體130的其中之一(本實施例的支撐件140樞接於第三機體130)。在折疊狀態時,如圖1所示,第二機體120疊置且被覆蓋在第一機體110與第三機體130之間。在展開狀態時,如圖2A與圖2B所示,第二機體120與第三機體130分別斜立於第一機體110上,且第二機體120懸置於第一機體110上。
進一步地說,本實施例的第一機體110例如是筆記型電腦的主機,其具有輸入面S1。在本實施例中,輸入面S1可設置實體輸入模組(例如實體鍵盤與觸控板),也可設置虛擬輸入模組(例如是觸控螢幕,其能顯示出虛擬按鍵與虛擬觸控板),在此並未因此限定。再者,第二機體120與第三機體130分別是螢幕,其中第二機體120具有第一顯示面S2,第三機體130具有第二顯示面S3,其中第三機體130即為現有技術之筆記型電腦的已知顯示螢幕,而第二機體120則是額外設置於主機側的顯示螢幕,因此作為副顯示螢幕而言,第二機體120的面積(即第一顯示面S2的面積)實質上小於第三機體130的面積(即第二顯示面S3的面積),且第一顯示面S2實際上鄰接在輸入面S1與第二顯示面S3之間。此外,因應展開狀態的第二顯示面S3會被第二機體120遮蔽局部,因此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控制模組(未繪示),電性連接第二機體120與第三機體130,並依據折疊狀態、展開狀態的不同而對應調整第二顯示面S3的顯示範圍。
圖3A與圖3B分別以不同視角繪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爆炸圖。請同時參考圖3A與圖3B,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機體110具有容置區S4,且第二機體120的側緣121實質上樞接至第一機體110位於所述容置區S4的側緣111。再者,第二機體120的樞接部122,位於前述側緣121的相對處,則與第三機體130的樞接部132相互樞接在一起,故而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20與第三機體130便能形成三節式樞接機構,而如圖1、圖2A與圖2B所示進行樞轉。
此外,為了克服前述因機體造成樞軸的負載,本實施例的第一機體110還具有位於容置區S4的凹陷112,以及設置於凹陷112內的軌道150,其中軌道150是由多個固定件與一對導引桿所構成,而支撐件140包括彼此組裝在一起的樞接部141與滑塊142,且使導引桿穿設滑塊142,以讓樞接部141能經由滑塊142而一同沿軌道150來回滑動。同時,第三機體130的另一樞接部131樞接至支撐件140的樞接部141,以讓支撐件140的一端樞接於第三機體130的側緣,且第二機體120與第三機體130的樞接處(即前述樞接部122、132)實質上是離開支撐件140與第三機體130的樞接處(即樞接部141、131)。據此,當第三機體130藉由支撐件14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樞轉時(以X軸為旋轉軸),便會同時驅動支撐件140沿軌道150滑動(沿X軸來回滑動)。
進一步地說,圖4A與圖4B分別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不同狀態的局部剖視圖。請同時參考圖4A與圖4B,在本實施例中,當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於圖4A所示的折疊狀態時,輸入面S1與第一顯示面S2位於同一平面,且第二顯示面S3疊置且面對輸入面S1與第一顯示面S2。當可攜式電子裝置100於圖4B所示的展開狀態時,第一顯示面S2鄰接在輸入面S1與第二顯示面S3之間,第二機體120與第三機體130分別相對於第一機體110呈傾斜,且第三機體13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的斜率大於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的斜率。同時,第三機體13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的樞轉展開動作還會進一步地驅動支撐件140沿軌道150移向第二機體120與第一機體110的樞接處。反之,當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從圖4B狀態轉換回圖4A狀態,則支撐件140再次沿軌道150復位,而使第二機體120再次折疊且被覆蓋在第三機體130與第一機體110之間。
圖5A與圖5B分別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不同狀態的簡單側視圖。請同時參考圖5A與圖5B,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200包括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20與第三機體130,其與前述實施例標號相同即代表與前述實施例具有大致相同的結構特徵,故在此不再贅述。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0包括支撐件240,其一端樞接第二機體120,而其另一端可滑動地樞接於第一機體110。也就是說,支撐件240與第二機體120的樞接處是位於第二機體120與第一機體110的樞接處以及第二機體120與第三機體130的樞接處之間。
據此,在折疊狀態時,支撐件240會疊置且被覆蓋於第二機體120與第一機體110之間,而在展開狀態時,正由於支撐件240與第三機體130並無結構連接關係,因此第三機體130可移離地抵接於第一機體110的不同處,而能據以調整第三機體130與第二機體120分別相對於第一機體110的斜率。
另一方面,請再參考圖5B,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第一機體110與第三機體130分別具有扣持部252、251,其例如是設置在第一機體110側緣的扣槽,以及設置在第三機體130側緣的卡勾,且卡勾能隨第三機體130移離或扣持於第一機體110的扣槽,因此在折疊狀態時,藉由扣持部251、252彼此對應卡扣,而將第一機體110與第三機體130固定在一起並維持折疊狀態而不致使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因誤觸而導致機體分離。還需說明的是,上述扣持部251、252同樣能適用於圖1至圖4B所示實施例。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在以其第一機體、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彼此樞接而形成的多節式架構之下,再以支撐件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機體並樞接第二機體或第三機體作為支撐之用,以利前述多節式架構能在彼此樞轉的同時,也藉由支撐件而提高其作動時所需的支撐力。換言之,當第一機體、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彼此樞接而無支撐件時,則第二機體與第三機體的重量將在樞轉過程中完全成為樞軸的負載,如此明顯不利於樞軸的使用壽命,而當改以支撐件樞接第二機體或第三機體,則能有效地將前述樞軸的負載經由支撐件分攤至第一機體,以利於提高可攜式電子裝置進行樞轉折疊的轉換過程的運行效率,並因此藉由分散負載而提高構件壽命。
100、2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第一機體
111、121:側緣
112:凹陷
120:第二機體
122、131、132、141:樞接部
130:第三機體
140、240:支撐件
142:滑塊
150:軌道
251、252:扣持部
S1:輸入面
S2:第一顯示面
S3:第二顯示面
S4:容置區
X-Y-Z:直角座標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2A與圖2B分別以不同視角繪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另一狀態。
圖3A與圖3B分別以不同視角繪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爆炸圖。
圖4A與圖4B分別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不同狀態的局部剖視圖。
圖5A與圖5B分別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於不同狀態的簡單側視圖。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第一機體
120:第二機體
130:第三機體
140:支撐件
150:軌道
S1:輸入面
S2:第一顯示面
S3:第二顯示面
S4:容置區
X-Y-Z:直角座標
Claims (10)
-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一第一機體; 一第二機體; 一第三機體,該第二機體樞接於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三機體之間;以及 一支撐件,可移動地設置於該第一機體,且該支撐件樞接於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三機體的其中之一, 在一折疊狀態時,該第二機體疊置且被覆蓋在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三機體之間, 在一展開狀態時,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三機體分別斜立於該第一機體上,且該第二機體懸置於該第一機體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三機體分別是一螢幕,且該第二機體的面積小於該第三機體的面積。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機體具有一輸入面,該第二機體具有一第一顯示面,該第三機體具有一第二顯示面,在該折疊狀態時,該輸入面與該第一顯示面位於同一平面,且該第二顯示面疊置且面對該輸入面與該第一顯示面,在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一顯示面鄰接在該輸入面與該第二顯示面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三機體相對於該第一機體的斜率大於該第二機體相對於該第一機體的斜率。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件的一端樞接該第二機體,該支撐件的另一端可滑動地樞接該第一機體,且在該展開狀態時,該第三機體可移離地抵接於該第一機體以調整該第三機體與該第二機體分別相對於該第一機體的斜率。
- 如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件與該第二機體的樞接處位於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一機體的樞接處以及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三機體的樞接處之間。
- 如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折疊狀態時,該支撐件疊置且被覆蓋於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一機體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件的一端樞接該第三機體的一側緣,而該第二機體與該第三機體的樞接處離開所述側緣。
- 如請求項8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機體具有一凹陷,而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軌道,設置於該凹陷,該支撐件可滑動地設置於該軌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機體與第三機體分別具有一扣持部,位於該第一機體的側緣與位於該第三機體的側緣,在該折疊狀態時,該對扣持部彼此扣合以將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三機體固定在一起而維持該折疊狀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202699U TWM598433U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202699U TWM598433U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98433U true TWM598433U (zh) | 2020-07-11 |
Family
ID=72603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202699U TWM598433U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9843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31617B (zh) * | 2020-03-10 | 2021-06-2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TWI831377B (zh) * | 2021-10-05 | 2024-02-0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折疊式電子裝置 |
-
2020
- 2020-03-10 TW TW109202699U patent/TWM598433U/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31617B (zh) * | 2020-03-10 | 2021-06-2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TWI831377B (zh) * | 2021-10-05 | 2024-02-0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折疊式電子裝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31617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
US8995116B2 (en) | Docking stat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US7599178B2 (en) | Connection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bodies,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base using the same | |
US8477118B2 (en) | Input apparatus and optical reflection panel module | |
US20230195176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0802539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US7600730B2 (en) | Portable computer stand | |
US889953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nkage mechanism thereof | |
TWM598433U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
US11262793B2 (en) | Folding-type electronic device | |
TWI642239B (zh) | 擴充基座 | |
US11681333B2 (en) | Foldable auxiliary monitor | |
CN110603505A (zh) | 带支架的计算设备 | |
TWI510888B (zh) | 電子裝置及其鍵盤 | |
TWI736429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
TWI590029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
CN113495596B (zh)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
TWI727601B (zh) | 電子裝置 | |
WO2012100660A1 (en) | Dual mode projection docking devic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 |
TWM539065U (zh) | 電子裝置 | |
US20240103570A1 (en) |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TWI822003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
CN114442741B (zh) | 具多屏幕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 |
JP3490936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CN211577879U (zh) | 一种扩展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