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1815U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1815U
TWM561815U TW107202927U TW107202927U TWM561815U TW M561815 U TWM561815 U TW M561815U TW 107202927 U TW107202927 U TW 107202927U TW 107202927 U TW107202927 U TW 107202927U TW M561815 U TWM561815 U TW M56181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light guide
optical film
guide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2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新春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61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1815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光學膜、反射片以及第一固定元件。導光板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側面,第一表面相對於第二表面,且側面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光學膜設置於導光板之第一表面。反射片設置於導光板之第二表面。第一固定元件設置於導光板之側面,用來固定導光板、光學膜以及反射片。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背光模組。
背光模組為液晶顯示器的關鍵零組件之一,其功能在於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佈均勻的光源,使液晶顯示器能正常地顯示影像。
然而,隨著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背光模組在出廠前的品質測試也變得尤其重要。因此,背光模組的品質必須相應提升,以滿足各種形式的品質測試。
本創作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能避免在遭遇物理性震動或外在環境溫度變化時使得各元件之間產生移位、刮傷及受壓變形的狀況。
根據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一種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光學膜、反射片以及第一固定元件。導光板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側面,第一表面相對於第二表面,且側面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光學膜設置於導光板之第一 表面。反射片設置於導光板之第二表面。第一固定元件設置於導光板之側面,用來固定導光板、光學膜以及反射片。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固定元件具有第一穿孔,導光板具有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自側面凸出,且第一凸出部至少部分容置於第一穿孔內。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凸出部與第一穿孔干涉配合。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固定元件具有第一凹陷部,光學膜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至少部分設置於第一凹陷部內。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固定元件具有定位柱,定位柱位於第一凹陷部,光學膜具有第二穿孔,第二穿孔位於第一延伸部,定位柱至少部分容置於第二穿孔內。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第一框體。此第一框體包含背板以及連接背板之第一側板,用來容置導光板、第一固定元件、光學膜以及反射片。導光板、第一固定元件、光學膜以及反射片共同組成堆疊結構,堆疊結構具有結合表面,結合表面面向第一側板,且結合表面與第一側板之間具有間距,光學膜之第二穿孔具有第一內壁,第一內壁與定位柱之間具有第一間隙,間距大於第一間隙。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第二框體。此第二框體包含頂板以及連接頂板之第 二側板,頂板覆蓋光學膜之邊緣,第二側板面對導光板之側面,且第二側板具有鏤空部,第一固定元件至少部分位於鏤空部內。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二側板位於第一側板與導光板之側面之間。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第一膠帶。此第一膠帶黏貼於第一固定元件,且至少部分跨越第一凹陷部及黏貼於第一延伸部。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膠帶更覆蓋第二穿孔,並至少部分黏貼定位柱。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固定元件具有背對第一凹陷部之第二凹陷部,反射片具有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設置於第二凹陷部。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二凹陷部之第二內壁與第二延伸部之間具有第二間隙。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第一框體。此第一框體包含背板以及連接背板之第一側板,用來容置導光板、第一固定元件、光學膜以及反射片。導光板、第一固定元件、光學膜以及反射片組成堆疊結構,堆疊結構具有形成結合表面,結合表面面向第一側板,且結合表面與第一側板之間具有間距,間距大於第二間隙。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第二膠帶。此第二膠帶黏貼於第一固定元件,且至少部分跨越第二凹陷部及黏貼於第二延伸部。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第二固定元件。此第二固定元件與導光板固定,且導光板位於第一固定元件與第二固定元件之間。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固定元件具有第二凸出部,導光板之側面具有凹槽,第二凸出部至少部分容置於凹槽內。
在本創作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二凸出部與凹槽干涉配合。
100‧‧‧背光模組
110‧‧‧導光板
111‧‧‧第一表面
112‧‧‧第二表面
113‧‧‧側面
114‧‧‧第一凸出部
120‧‧‧第一固定元件
121‧‧‧定位柱
122‧‧‧第二凸出部
130‧‧‧光學膜
131‧‧‧第一延伸部
140‧‧‧反射片
141‧‧‧第二延伸部
150‧‧‧第一框體
151‧‧‧背板
152‧‧‧第一側板
160‧‧‧第二框體
161‧‧‧頂板
162‧‧‧第二側板
170‧‧‧第一膠帶
180‧‧‧第二膠帶
190‧‧‧第二固定元件
A-A‧‧‧剖面線
C‧‧‧結合表面
D‧‧‧間距
HP‧‧‧鏤空部
H1‧‧‧第一穿孔
H2‧‧‧第二穿孔
G‧‧‧凹槽
G1‧‧‧第一間隙
G2‧‧‧第二間隙
R1‧‧‧第一凹陷部
R2‧‧‧第二凹陷部
W1‧‧‧第一內壁
W2‧‧‧第二內壁
X、Y、Z‧‧‧方向
第1圖為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的立體應用示意圖。
第2圖為繪示第1圖之背光模組的爆炸圖,其更包括第一框體。
第3圖為繪示沿第1圖之剖面線A-A的剖視圖。
第4圖為繪示第1圖之背光模組於第一固定元件處的側視圖。
第5圖為繪示依照本創作另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導光板與第一固定元件利用另一種方式結合。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創作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 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創作。也就是說,在本創作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且若實施上為可能,不同實施例的特徵係可以交互應用。
請參照第1~2圖。第1圖為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100的立體應用示意圖。第2圖為繪示第1圖之背光模組100的爆炸圖,其更包括第一框體150。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1~2圖所示,一種背光模組100包含第一框體150、第二框體160、導光板110、第一固定元件120、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導光板110具有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以及側面113,第一表面111相對於第二表面112,且側面113連接第一表面111與第二表面112。第一固定元件120用來固定導光板110之側面113。舉例而言,可以第一固定元件120抵靠導光板110之側面113,以使第一固定元件120與導光板110至少在方向X上的自由度得以彼此限制。光學膜130設置於導光板110的第一表面111,並固定於第一固定元件120,例如,第一固定元件120可設置有定位柱以卡合光學膜130,並進一步藉由黏膠或雙面膠固定,以使第一固定元件120與光學膜130在方向X、方向Y及方向Z上的自由度得以彼此限制。反射片140設置於導光板110的第二表面112,並固定於第一固定元件120。相似地,可以黏膠或雙面膠設置於第一固定元件120與反射片140之間,以使第一固定元件120與反射片140在方向X、方 向Y及方向Z上的自由度得以彼此限制。
由於第一固定元件120與導光板110之側面113固定,且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均固定於第一固定元件120,因此,導光板110、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相對第一固定元件120的位置均可得以固定。如此一來,舉列而言,當背光模組100遭遇物理震動時,導光板110、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彼此間不會相互滑動而造成刮傷。
如第2圖所示,背光模組100可更包含第二固定元件190。舉例而言,第二固定元件190的形狀結構與第一固定元件120的形狀結構相似。第二固定元件190設置於導光板110相對於側面113之另一側面,使得導光板110位於第一固定元件120與第二固定元件190之間。也就是說,藉由第一固定元件120與第二固定元件190固定於導光板110、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的相對兩側,導光板110、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彼此間不會在方向X及方向Y所定義的平面上相對轉動,使得背光模組100的結構更為穩固。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2圖所示,第一固定元件120具有第一穿孔H1,導光板110具有第一凸出部114,第一凸出部114自側面113凸出,且第一凸出部114至少部分容置於第一穿孔H1內而使導光板110側面113固定於第一固定元件120。如此一來,可不使用黏膠即使第一固定元件120與導光板110在方向Y及方向Z上的自由度得以彼此限制。
再者,為使第一固定元件120與導光板110能夠更穩固地彼此固定,並在方向X上的自由度進一步得以彼此限制,第一凸出部114的尺寸與第一穿孔H1的尺寸在公差上可以適當地調整,以使第一凸出部114與第一穿孔H1干涉配合。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2圖所示,第一固定元件120另具有第一凹陷部R1,位於第一固定元件120的上側,相鄰於光學膜130,光學膜130具有第一延伸部131,第一延伸部131至少部分容置於第一凹陷部R1內。因此,光學膜130於第一凹陷部R1受到第一固定元件120的承托。
進一步而言,第一固定元件120可具有定位柱121,定位柱121位於第一凹陷部R1,光學膜130具有第二穿孔H2,第二穿孔H2位於第一延伸部131,定位柱121至少部分容置於第二穿孔H2內。因此,光學膜130和第一固定元件120在方向X及方向Y上的自由度進一步得以彼此限制。
請參照第3圖,其為繪示沿第1圖之剖面線A-A的剖視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2~3圖所示,背光模組100包含第一框體150。第一框體150包含背板151以及連接背板151之至少一第一側板152,並具有容置空間用來容置反射片140、導光板110、光學膜130以及第一固定元件120。導光板110、第一固定元件120、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所組成的堆疊結構其中一側邊共同形成結合表面C,結合表面C面向第一側板152,且結合表面C與第一側板152 之間具有間距D。要說明的是,在實務的應用中,間距D應定義為結合表面C與第一側板152之間可容許的最小距離。
由於結合表面C與第一側板152之間具有間距D,因此,當導光板110、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遇熱膨漲時,間距D可提供空間讓導光板110、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膨漲,使得導光板110、光學膜130以及反射片140不會在遇熱膨漲後與第一側板152相抵壓而變形。
再者,如第3圖所示,光學膜130之第二穿孔H2具有第一內壁W1,第一內壁W1與定位柱121之間具有第一間隙G1,一般來說,間隙G1為預留給製作公差的尺寸空間。要說明的是,定位柱121不一定位於第二穿孔H2的正中央,因此,在實務的應用中,第一間隙G1應定義為第一內壁W1與定位柱121之間可容許的最大距離。在本實施方式中,間距D可大於第一間隙G1,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而言,如第2~3圖所示,背光模組100可更包含第一膠帶170。第一膠帶170黏貼於第一固定元件120,且至少部分跨越第一凹陷部R1及黏貼於第一延伸部131。如此一來,光學膜130相對第一固定元件120在方向X、方向Y及方向Z上均得以固定,而光學膜130的第一內壁W1與定位柱121之間的第一間隙G1亦不會變動。
再者,第一膠帶170更可覆蓋第二穿孔H2,並至少部分黏貼定位柱121,進一步使光學膜130相對第一固定元件120在方向X、方向Y及方向Z上均得以固定。
另外,如第2~3圖所示,第一固定元件120另 具有第二凹陷部R2,位於相對第一凹陷部R1之另一側,相鄰於反射片140,反射片140具有第二延伸部141,第二延伸部141至少部分容置於第二凹陷部R2。因此,反射片140於第二凹陷部R2與第一固定元件120可相互抵接。
如第2~3圖所示,背光模組100更包含第二膠帶180。第二膠帶180黏貼於第一固定元件120,且至少部分跨越第二凹陷部R2及黏貼於第二延伸部141。如此一來,反射片140相對第一固定元件120在方向X、方向Y及方向Z上均得以固定。
請參照第4圖,其為繪示第1圖之背光模組100於第一固定元件120處的側視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4圖所示,第二凹陷部R2之第二內壁W2與第二延伸部141之間具有第二間隙G2。在本實施方式中,間距D可大於第二間隙G2,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請回到第1~3圖。背光模組100包含第二框體160。第二框體160包含頂板161以及連接頂板161之至少一第二側板162,頂板161覆蓋光學膜130之邊緣,第二側板162面對導光板110之側面113,且第二側板162具有鏤空部HP,第一固定元件120至少部分位於鏤空部HP內,使得背光模組100的結構更為緊密。更具體而言,第二側板162位於第一側板152與導光板110之側面113之間。
請參照第5圖,其為繪示依照本創作另一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100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導光板110與第一固定元件120利用另一種方式結合。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5 圖所示,第一固定元件120具有第二凸出部122,第二凸出部122朝向導光板110,導光板110的側面113具有凹槽G,第二凸出部122至少部分容置於凹槽G內。如此一來,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狀況,選擇導光板110與第一固定元件120的結合方式。
相似地,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使第一固定元件120與導光板110能夠更穩固地彼此固定,並在方向X上的自由度進一步得以彼此限制,第二凸出部122的尺寸與凹槽G的尺寸在公差上可以適當地調整,以使第二凸出部122與凹槽G干涉配合。
綜上所述,本創作上述實施方式所揭露的技術方案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1)由於第一固定元件與導光板之側面固定,且光學膜以及反射片均固定於第一固定元件,因此,導光板、光學膜以及反射片相對第一固定元件的位置均可得以固定。如此一來,舉列而言,當背光模組遭遇物理震動時,導光板、光學膜以及反射片彼此間不會相互滑動而造成刮傷。
(2)藉由第一固定元件與第二固定元件固定於導光板、光學膜以及反射片的相對兩側,導光板、光學膜以及反射片彼此間不會相對轉動,使得背光模組的結構更為穩固。
(3)由於結合表面與第一側板之間具有間距,因此,當導光板、光學膜以及反射片遇熱膨漲時,間距可提供空間讓導光板、光學膜以及反射片膨漲,使得導光板、光 學膜以及反射片不會因為遇熱膨漲而與第一側板相抵壓而變形。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17)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以及一側面,該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二表面,且該側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一光學膜,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第一表面;一反射片,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一固定元件,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側面,用來固定該導光板、該光學膜以及該反射片。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固定元件具有一第一穿孔,該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凸出部,該第一凸出部自該側面凸出,且該第一凸出部至少部分容置於該第一穿孔內。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凸出部與該第一穿孔干涉配合。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固定元件具有一第一凹陷部,該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至少部分設置於該第一凹陷部內。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固定元件具有一定位柱,該定位柱位於該第一凹陷部,該 光學膜具有一第二穿孔,該第二穿孔位於該第一延伸部,該定位柱至少部分容置於該第二穿孔內。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第一框體,包含一背板以及連接該背板之一第一側板,用來容置該導光板、該第一固定元件、該光學膜以及該反射片;其中,該導光板、該第一固定元件、該光學膜以及該反射片共同組成一堆疊結構,該堆疊結構具有一結合表面,該結合表面面向該第一側板,且該結合表面與該第一側板之間具有一間距,該光學膜之該第二穿孔具有一第一內壁,該第一內壁與該定位柱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該間距大於該第一間隙。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第二框體,包含一頂板以及連接該頂板之一第二側板,該頂板覆蓋該光學膜之邊緣,該第二側板面對該導光板之該側面,且該第二側板具有一鏤空部,該第一固定元件至少部分位於該鏤空部內。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側板位於該第一側板與該導光板之該側面之間。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第 一膠帶,黏貼於該第一固定元件,且至少部分跨越該第一凹陷部及黏貼於該第一延伸部。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膠帶更覆蓋該第二穿孔,並至少部分黏貼該定位柱。
  11. 如請求項4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固定元件具有背對該第一凹陷部之一第二凹陷部,該反射片具有一第二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設置於該第二凹陷部。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凹陷部之一第二內壁與該第二延伸部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第一框體,包含一背板以及連接該背板之一第一側板,用來容置該導光板、該第一固定元件、該光學膜以及該反射片;其中,該導光板、該第一固定元件、該光學膜以及該反射片共同組成一堆疊結構,該堆疊結構具有一結合表面,該結合表面面向該第一側板,且該結合表面與該第一側板之間具有一間距,該間距大於該第二間隙。
  1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第二膠帶,黏貼於該第一固定元件,且至少部分跨越該第二凹陷部及黏貼於該第二延伸部。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第二固定元件,與該導光板固定,且該導光板位於該第一固定元件與該第二固定元件之間。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固定元件具有一第二凸出部,該導光板之該側面具有一凹槽,該第二凸出部至少部分容置於該凹槽內。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凸出部與該凹槽干涉配合。
TW107202927U 2018-01-17 2018-03-06 背光模組 TWM5618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201820075514.7 2018-01-17
CN201820075514.7U CN207718117U (zh) 2018-01-17 2018-01-17 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1815U true TWM561815U (zh) 2018-06-11

Family

ID=63052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2927U TWM561815U (zh) 2018-01-17 2018-03-06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18117U (zh)
TW (1) TWM56181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89067B (zh) * 2019-05-28 2020-12-1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一种低成本高可靠性光学组合结构
CN114442217B (zh) * 2022-02-24 2024-02-09 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18117U (zh) 2018-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7978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629139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6676115B2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TWI464499B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JP2019124829A (ja) 表示装置
JP2002140020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法ならびに該表示装置を用いた画像端末装置
WO2020088081A1 (zh) 背光模块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装置
TWM561815U (zh) 背光模組
JP6850948B2 (ja) 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0153090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681231B (zh) 背光模組
US11852862B2 (en) Backlight module including interference f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1058799A1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4388042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フレーム
JP2005077755A (ja) フレームケース
CN112305812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432591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161628B2 (en) Assembling device with complementary receiving members and manufacturing combination incorporating same
US1174049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n elastic component that engages with a side wall of a case
TWI692663B (zh) 顯示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CN109557718B (zh) 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JP2020027127A (ja) 表示装置
JP598009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24004526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10822B (zh) 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