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8386U - 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 - Google Patents

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8386U
TWM558386U TW106217217U TW106217217U TWM558386U TW M558386 U TWM558386 U TW M558386U TW 106217217 U TW106217217 U TW 106217217U TW 106217217 U TW106217217 U TW 106217217U TW M558386 U TWM558386 U TW M55838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ft
torsion
section
torq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72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n-Si Xu
wei-han Dai
Yu-Jie Li
Original Assignee
Fosi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itek Corp filed Critical Fositek Corp
Priority to TW1062172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8386U/zh
Publication of TWM5583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8386U/zh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雙軸式樞紐裝置,包括兩個軸桿、兩個捲片、承載座、及齒輪組。每個軸桿具有扭力段、固定段、及位於扭力段與固定段之間的安裝段。兩個軸桿的固定段插設固定於承載座。齒輪組設置於承載座中且能轉動地套設於兩個軸桿的安裝段上。每個捲片包含有扭力部及自扭力部延伸的片體。兩個捲片的扭力部分別套設抵接於兩個扭力段,兩個片體分別安裝於齒輪組而能與齒輪組同步旋轉。其中,兩個扭力部能分別相對於上述兩個軸桿轉動,以分別與兩個扭力段摩擦而產生扭力。本創作另提供一種電子設備。

Description

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
本創作涉及一種扭力構造,尤其涉及一種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
現有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在工作角度大的情況下(如:0至360度),為了可將其齒輪組和扭力結構完全地包覆住,其保護套的尺寸設計會比較大,如此將會對電子設備(如:筆記型電腦)的外觀設計造成諸多的限制(如:筆記型電腦的螢幕與主機樞接的部分需要預留較多的空間給雙軸式樞紐裝置的保護套)。
於是,本創作人有感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科學原理的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創作。
本創作實施例在於提供一種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用來有效地改善現有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所可能產生的缺失。
本創作實施例公開一種雙軸式樞紐裝置,包括:一第一軸桿與一第二軸桿,各具有一扭力段、一固定段、及位於所述扭力段與所述固定段之間的一安裝段;一承載座,兩個所述固定段插設固定於所述承載座;一齒輪組,設置於所述承載座並包含有:一第一齒輪,套設於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安裝段上,並且所述第一齒輪能相對於所述第一軸桿轉動;一第二齒輪,位於所述第二軸 桿的所述安裝段上,並且所述第二齒輪能相對於所述第二軸桿轉動;及一連動件,包含有一第一齒輪環與一第二齒輪環,所述第一齒輪環嚙合於所述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輪環嚙合於所述第二齒輪;一第一捲片,包含有一第一扭力部及自所述第一扭力部延伸的一第一片體,並且所述第一扭力部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扭力段,而所述第一片體安裝於所述第一齒輪而能同步旋轉;以及一第二捲片,包含有一第二扭力部及自所述第二扭力部延伸的一第二片體,並且所述第二扭力部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二軸桿的所述扭力段,而所述第二片體安裝於所述第二齒輪而能同步旋轉;其中,所述第一扭力部與所述第二扭力部能分別相對於所述第一軸桿與所述第二軸桿轉動,以分別與兩個所述扭力段摩擦而產生扭力。
本創作實施例另公開一種電子設備,包括:一雙軸式樞紐裝置,包含:一第一軸桿與一第二軸桿,各具有一扭力段、一固定段、及位於所述扭力段與所述固定段之間的一安裝段;一承載座,兩個所述固定段插設固定於所述承載座;一齒輪組,設置於所述承載座,所述齒輪組套設於兩個所述安裝段並能相對於兩個所述安裝段轉動:一第一捲片,包含有一第一扭力部及自所述第一扭力部延伸的一第一片體,並且所述第一扭力部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扭力段,而所述第一片體安裝於所述齒輪組而能同步作動;一第二捲片,包含有一第二扭力部及自所述第二扭力部延伸的一第二片體,並且所述第二扭力部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二軸桿的所述扭力段,而所述第二片體安裝於所述齒輪組而能同步作動;其中,所述第一扭力部與所述第二扭力部能分別相對於所述第一軸桿與所述第二軸桿轉動,以分別與兩個所述扭力段摩擦而產生扭力;及一保護套,包覆於所述承載座外;以及兩個電子裝置,由所述雙軸式樞紐裝置所連接,並且所述第一捲片與其對應的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扭力段埋置於兩個所述電子裝置的其中一 個,而所述第二捲片與其對應的所述第二軸桿的所述扭力段埋置於兩個所述電子裝置的其中另一個;所述保護套位於兩個所述電子裝置的外側。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所公開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能通過將所述扭力部整合在第一捲片與第二捲片上,藉以使所述第一捲片與第二捲片及其對應的兩個所述扭力段能夠分別被埋置於電子設備的兩個電子裝置(如:筆記型電腦的螢幕與主機)中,從而有效減少雙軸式樞紐裝置的保護套尺寸、有效減少雙軸式樞紐裝置的零件種類和數量、並且有效提升電子設備(如:筆記型電腦)外觀設計的靈活度。
再者,本實施例所公開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能通過兩個所述扭力段搭配所述第一扭力部與第二扭力部的結構設計及彼此之間的連結關係,以使得兩個所述扭力段相對於第一軸桿與第二軸桿旋轉時,能通過彼此的摩擦產生扭力。
為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100‧‧‧雙軸式樞紐裝置
1‧‧‧承載座
11‧‧‧固定孔
12‧‧‧容置空間
13‧‧‧定位片
2‧‧‧第一軸桿
2’‧‧‧第二軸桿
21‧‧‧扭力段
211‧‧‧圓弧面
212‧‧‧削平面
22‧‧‧固定段
23‧‧‧安裝段
3‧‧‧齒輪組
31‧‧‧第一齒輪
31’‧‧‧第二齒輪
311‧‧‧齒形部
312‧‧‧固定部
313‧‧‧安裝孔
32‧‧‧連動件
321‧‧‧第一齒輪環
322‧‧‧第二齒輪環
4‧‧‧第一捲片
41‧‧‧第一扭力部
411‧‧‧包覆區塊
412‧‧‧頂抵區塊
42‧‧‧第一片體
4’‧‧‧第二捲片
41’‧‧‧第二扭力部
42’‧‧‧第二片體
5‧‧‧保護套
6‧‧‧定位件
C、C’‧‧‧中心軸線
L‧‧‧轉軸線
P‧‧‧基準面
α‧‧‧第一角度
β‧‧‧第二角度
圖1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雙軸式樞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的立體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1沿IV-IV剖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5為圖1沿V-V剖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頂抵區塊抵接於圓弧面的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頂抵區塊抵接於削平面的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雙軸式樞紐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雙軸式樞紐裝置的立體剖視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第一捲片與第二捲片相對於基準面之夾角為0度的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第一捲片相對於基準面自轉第一角度,第二捲片相對於基準面自轉第二角度的示意圖。
請參閱圖1至圖11,為本創作的實施例,需先說明的是,本創作的各實施例對應附圖所提及的相關數量與外型,僅用來具體地說明本創作的實施方式,以便於了解本創作的內容,而非用來侷限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第一實施例]
如圖1及圖2,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公開一種雙軸式樞紐裝置100,能被應用在具有不同扭力要求的裝置上,例如:筆記型電腦(圖中未示出)。其中,所述雙軸式樞紐裝置100包含有一承載座1、插設固定於所述承載座1的一第一軸桿2與一第二軸桿2’、設置於所述承載座1且套設於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的一齒輪組3、分別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且安裝於所述齒輪組3的一第一捲片4與一第二捲片4’、及包覆於所述承載座1外的一保護套5。
如圖2至圖4,所述承載座1具有呈非圓形的兩個固定孔11及位於兩個固定孔11一側(如圖2中固定孔11的右側)的一容置空間12。所述承載座1進一步包含有位於容置空間12一側(如圖2中的容置空間12的右側)的一定位片13。
請繼續參閱圖2,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各自定義有一中心軸線C、C’,所述第一軸桿2的中心軸線C較佳地是平行 於第二軸桿2’的中心軸線C’,並且所述第一軸桿2的中心軸線C與第二軸桿2’的中心軸線C’共同定義有一基準面P(如圖10)。再者,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各具有一扭力段21、一固定段22、及位於所述扭力段21與固定段22之間的一安裝段23。
更詳細地說,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的扭力段21各自具有一圓弧面211及一削平面212。其中,本實施例的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的削平面212是平行於各自對應的中心軸線C、C’,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再者,本實施例是以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的扭力段21皆具有削平面212做說明,但於實際應用時,也可以僅在兩個所述扭力段21的其中一個扭力段21設計有削平面212,或者兩個扭力段21也可以皆不具有削平面212,而僅具有圓弧面211。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的固定段22的截面皆呈非圓形,且其形狀對應於所述承載座1的兩個固定孔11,藉此,兩個所述固定段22可分別插設固定於承載座1的兩個固定孔11(如圖4),以使得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不能相對於承載座1轉動。另,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的安裝段23的截面皆大致呈圓形。
如圖2、圖3、及圖5,所述齒輪組3包含有一第一齒輪31、一第二齒輪31’、及位於所述第一齒輪31與第二齒輪31’內側的一連動件32。
更詳細地說,所述第一齒輪31與第二齒輪31’各自包含有一齒形部311及自所述齒形部311延伸的一固定部312,其中,兩個所述齒形部311與連動件32是設置於承載座1的容置空間12中(如圖3),並且兩個所述齒形部311與連動件32可透過定位片13將其限制於承載座1中,而不會脫離所述承載座1。而兩個所述固定部312是設置於承載座1的一側(如圖3中的承載座1的右側)。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齒輪31與第二齒輪31’各自貫穿形成有大致呈圓形的一安裝孔313(如圖2),且兩個所述安裝孔313形狀分別對應於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的安裝段23。藉此,所述第一齒輪31可通過其安裝孔313套設於第一軸桿2的安裝段23上,並且所述第一齒輪31能相對於第一軸桿2轉動。而所述第二齒輪31’可通過其安裝孔313套設於第二軸桿2’的安裝段23上,並且所述第二齒輪31’能相對於第二軸桿2’轉動。
請繼續參閱圖3及圖5,所述連動件32包含有一第一齒輪環321與一第二齒輪環322,並且所述第一齒輪環321嚙合於第一齒輪31的齒形部311,所述第二齒輪環322嚙合於第二齒輪31’的齒形部311。所述連動件32進一步包含有兩個連動齒輪(圖未標號),所述第一齒輪環321與第二齒輪環322分別形成於兩個連動齒輪且相互嚙合,並且兩個所述連動齒輪是各自透過一樞接軸(圖未標號)樞接於承載座1上。通過上述第一齒輪31、第二齒輪31’、及連動件32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所述第一齒輪31與第二齒輪31’的其中一個齒輪能以其對應的中心軸線(C或C’)為軸心自轉,並通過所述連動件32帶動其中另一個齒輪朝相反的方向自轉,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所述齒輪組3也可僅具有彼此嚙合的第一齒輪31與第二齒輪31’,以使得第一齒輪31與第二齒輪31’能通過彼此直接嚙合而互相連動。
請繼續參閱圖2及圖3,所述第一捲片4包含有一第一扭力部41及自所述第一扭力部41延伸的一第一片體42,所述第一扭力部41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一軸桿2的扭力段21,並且所述第一片體42與第一齒輪31的固定部312彼此嵌合,而能與第一齒輪31同步旋轉。
所述第二捲片4’包含有一第二扭力部41’及自所述第二扭力 部41’延伸的一第二片體42’,所述第二扭力部41’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二軸桿2’的扭力段21,並且所述第二片體42’與第二齒輪31’的固定部312彼此嵌合,而能與第二齒輪31’同步旋轉。其中,所述第一扭力部41與第二扭力部41’能分別通過第一齒輪31與第二齒輪31’的連動,而分別相對於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轉動,以分別與兩個所述扭力段21摩擦而產生扭力。
另,兩個所述扭力段21的末端(如:遠離齒輪組3的末端)可各自設有一定位件6(本實施例為C形扣環),以使得所述第一捲片4與第二捲片4’被限位於兩個扭力段21上,而不會脫離兩個扭力段21。
進一步地說,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一扭力部41與第二扭力部41’的構造皆大致相同,並且分別穿設於上述兩個扭力部41、41’的兩個扭力段21彼此相對應的部位也為相同或是對稱的構造,所以為便於理解本實施例,下述僅說明第一扭力部41及搭配穿設於第一扭力部41的扭力段21。
請繼續參閱圖2及圖3,並且一併參閱圖6及圖7,所述第一扭力部41呈長條狀且具有截面呈C形的一包覆區塊411及自所述包覆區塊411延伸的一頂抵區塊412,所述包覆區塊411包覆於第一軸桿2的扭力段21,並且所述頂抵區塊412選擇性地抵接於扭力段21的圓弧面211及削平面212。其中,所述第一捲片4在頂抵區塊412抵接於圓弧面211時(如圖6)所能提供的扭力值大於所述頂抵區塊412抵接於削平面212時(如圖7)所能提供的扭力值。
請繼續參閱圖1及圖2,所述保護套5是包覆於所述承載座1的外圍,並且所述保護套5並未包覆於所述第一捲片4與第二捲片4’。藉此,所述承載座1及設置於所述承載座1中的連動件32 與兩個齒形部311,能透過保護套5的保護,從而減少因外界的撞擊而造成的損傷。
進一步地說,當本實施例所公開的雙軸式樞紐裝置100應用於一電子設備(如:筆記型電腦)時,所述雙軸式樞紐裝置100可用來連接電子設備的兩個電子裝置(如:筆記型電腦的螢幕與主機)。其中,所述雙軸式樞紐裝置100的第一捲片4與其對應的第一軸桿2的扭力段21是埋置於兩個電子裝置的其中一個(如:筆記型電腦的螢幕),而所述雙軸式樞紐裝置100的第二捲片4’與其對應的第二軸桿2’的扭力段21是埋置於兩個電子裝置的其中另一個(如:筆記型電腦的主機)。並且所述雙軸式樞紐裝置100的保護套5位於兩個所述電子裝置的外側。
藉此,本實施例所公開的雙軸式樞紐裝置100及電子設備,能通過將所述第一扭力部41與第二扭力部41’分別整合在第一捲片4與第二捲片4’上,藉以使所述第一捲片4與第二捲片4’及其對應的兩個所述扭力段21能分別被埋置於電子設備的兩個電子裝置(如:筆記型電腦的螢幕與主機)中,從而有效減少雙軸式樞紐裝置100的保護套5尺寸、有效減少雙軸式樞紐裝置100的零件種類和數量、並且有效提升電子設備(如:筆記型電腦)外觀設計的靈活度。
再者,本實施例所公開的雙軸式樞紐裝置100,能通過兩個所述扭力段21的結構設計(圓弧面211與削平面212的結構設計),搭配所述第一扭力部41與第二扭力部41’的結構設計(包覆區塊411與頂抵區塊412的結構設計),以使得兩個所述扭力段21相對於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旋轉時,能通過彼此的摩擦產生扭力,並且能提供不同的扭力值。
[第二實施例]
如圖8至圖11,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公開一種雙軸式樞紐裝置100,包含有一承載座1、插設固定於所述承載座1的一第一軸桿2與一第二軸桿2’、設置於所述承載座1且套設於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的的一齒輪組3、分別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及安裝於所述齒輪組3的一第一捲片4與一第二捲片4’、及包覆於所述承載座1外的一保護套5。其中,上述承載座1、第一軸桿2、第二軸桿2’、第一捲片4、第二捲片4’、及保護套5,如同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揭露,在此不加以贅述。
而本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不同處為所述齒輪組3的結構設計(本實施例是採用差速齒輪)。如圖8及圖9,所述齒輪組3包含有一第一齒輪31、一第二齒輪31’、及一連動件32。所述連動件32包含有一第一齒輪環321與一第二齒輪環322,其中,所述第一齒輪環321嚙合於第一齒輪31的齒形部311,所述第二齒輪環322嚙合於第二齒輪31’的齒形部311,而所述第一齒輪環321與第二齒輪環322是共同沿垂直於任一所述中心軸線(C或C’)的一轉軸線L同步自轉,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齒輪環321與第二齒輪環322也可以是共同沿平行於任一所述中心軸線(C或C’)的一轉軸線L同步自轉。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齒輪31的齒數除以第一齒輪環321的齒數的比值大於1,而所述第二齒輪31’的齒數除以第二齒輪環322的齒數的比值等於1。較佳地,在本創作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齒輪31的齒數(12齒)與第一齒輪環321的齒數(6齒)之間的比例為2比1,而所第二齒輪31’的齒數(12齒)與第二齒輪環322的齒數(12齒)之間的比例為1比1,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
如圖10及圖11,通過上述各齒輪31、31’的齒數及各齒輪環321、322的齒數之間的比例配置,所述第一捲片4能連動於第一齒輪31而相對於所述基準面P自轉一第一角度α,所述第二捲片 4’能連動於第二齒輪31’而相對於所述基準面P自轉一第二角度β,並且所述第二角度β大於所述第一角度α。
更具體地說,在本創作的實施例中,由於所述第一齒輪31的齒數與第一齒輪環321的齒數之間的比例為2比1,因此當所述第一捲片4相對於所述基準面P自轉第一角度α時,所述第一齒輪31能同步自轉第一角度α,而所述第一齒輪31能使嚙合於第一齒輪31的第一齒輪環321自轉兩倍的第一角度α,並且所述第二齒輪環322能同步於第一齒輪環321自轉兩倍的第一角度α。
再者,由於所述第二齒輪31’的齒數與第二齒輪環322的齒數之間的比例為1比1,因此當所述第二齒輪環322自轉兩倍的第一角度α時,所述第二齒輪環322能使嚙合於第二齒輪環322的第二齒輪31’自轉兩倍的第一角度α,進而使得所述第二捲片4’能同步地相對於所述基準面P自轉兩倍的第一角度α(即第二角度β)。
藉此,本實施例所公開的雙軸式樞紐裝置100,能通過各齒輪31、31’的齒數及各齒輪環321、322的齒數之間的比例配置,使得所述雙軸式樞紐裝置100的第一捲片4與第二捲片4’存在多種作動組合方式(因齒輪組3的結構設計可提供差速比的效果),並且使得所述第一軸桿2與第二軸桿2’之間的軸心距離易於調整。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用來侷限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凡依本創作申請保護範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Claims (10)

  1. 一種雙軸式樞紐裝置,包括:一第一軸桿與一第二軸桿,各具有一扭力段、一固定段、及位於所述扭力段與所述固定段之間的一安裝段;一承載座,兩個所述固定段插設固定於所述承載座;一齒輪組,設置於所述承載座並包含有:一第一齒輪,套設於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安裝段上,並且所述第一齒輪能相對於所述第一軸桿轉動;一第二齒輪,套設於所述第二軸桿的所述安裝段上,並且所述第二齒輪能相對於所述第二軸桿轉動;及一連動件,包含有一第一齒輪環與一第二齒輪環,所述第一齒輪環嚙合於所述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輪環嚙合於所述第二齒輪;一第一捲片,包含有一第一扭力部及自所述第一扭力部延伸的一第一片體,並且所述第一扭力部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扭力段,而所述第一片體安裝於所述第一齒輪而能同步旋轉;以及一第二捲片,包含有一第二扭力部及自所述第二扭力部延伸的一第二片體,並且所述第二扭力部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二軸桿的所述扭力段,而所述第二片體安裝於所述第二齒輪而能同步旋轉;其中,所述第一扭力部與所述第二扭力部能分別相對於所述第一軸桿與所述第二軸桿轉動,以分別與兩個所述扭力段摩擦而產生扭力。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扭力段具有一圓弧面及一削平面,所述第一扭力部呈長條狀且具有截面呈C形的一包覆區塊及自所述包覆區塊延伸的一頂抵區塊,所述包覆區塊包覆於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扭力段,並 且所述頂抵區塊選擇性地抵接於所述圓弧面及所述削平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捲片在所述頂抵區塊抵接於所述圓弧面時所能提供的扭力值大於所述頂抵區塊抵接於所述削平面時所能提供的扭力值。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齒輪包含有一齒形部及自所述齒形部延伸的一固定部,所述齒形部嚙合於所述第一齒輪環,並且所述第一齒輪的所述固定部與所述第一片體彼此嵌合。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捲片與其對應的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扭力段是用來埋置於一電子裝置,而所述第二捲片與其對應的所述第二軸桿的所述扭力段是用來埋置於另一電子裝置。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其進一步包括有包覆於所述承載座外的一保護套,並且所述保護套未包覆於所述第一捲片與所述第二捲片。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軸桿的一中心軸線與所述第二軸桿的一中心軸線共同定義有一基準面,所述第一齒輪的齒數除以所述第一齒輪環的齒數的比值大於1,所述第二齒輪的齒數除以所述第二齒輪環的齒數的比值等於1;所述第一捲片能相對於所述基準面自轉一第一角度,所述第二捲片能相對於所述基準面自轉一第二角度,並且所述第二角度大於所述第一角度。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齒輪的齒數與所述第一齒輪環的齒數之間的比例為2比1;所第二齒輪的齒數與所述第二齒輪環的齒數之間的比例為1比1;其中,所述第一齒輪環與所述第二齒輪環共同沿平行或垂直於任一所述中心軸線的一轉軸線同步自轉,並且所述第二角度為所述第一角度的兩倍。
  9.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軸式樞紐裝置,其中,所述連動件包含有兩個連動齒輪,所述第一齒輪環與所述第二齒輪環分別形成於兩個所述連動齒輪且相互嚙合,並且兩個所述連動齒輪樞接於所述承載座。
  10. 一種電子設備,包括:一雙軸式樞紐裝置,包含:一第一軸桿與一第二軸桿,各具有一扭力段、一固定段、及位於所述扭力段與所述固定段之間的一安裝段;一承載座,兩個所述固定段插設固定於所述承載座;一齒輪組,設置於所述承載座,所述齒輪組套設於兩個所述安裝段並能相對於兩個所述安裝段轉動:一第一捲片,包含有一第一扭力部及自所述第一扭力部延伸的一第一片體,並且所述第一扭力部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扭力段,而所述第一片體安裝於所述齒輪組而能同步作動;一第二捲片,包含有一第二扭力部及自所述第二扭力部延伸的一第二片體,並且所述第二扭力部套設抵接於所述第二軸桿的所述扭力段,而所述第二片體安裝於所述齒輪組而能同步作動;其中,所述第一扭力部與所述第二扭力部能分別相對於所述第一軸桿與所述第二軸桿轉動,以分別與兩個所述扭力段摩擦而產生扭力;及一保護套,包覆於所述承載座外;以及兩個電子裝置,由所述雙軸式樞紐裝置所連接,並且所述第一捲片與其對應的所述第一軸桿的所述扭力段埋置於兩個所述電子裝置的其中一個,而所述第二捲片與其對應的所述第二軸桿的所述扭力段埋置於兩個所述電子裝置的其中另一個;所述保護套位於兩個所述電子裝置的外側。
TW106217217U 2017-11-20 2017-11-20 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 TWM5583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7217U TWM558386U (zh) 2017-11-20 2017-11-20 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7217U TWM558386U (zh) 2017-11-20 2017-11-20 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8386U true TWM558386U (zh) 2018-04-11

Family

ID=62644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7217U TWM558386U (zh) 2017-11-20 2017-11-20 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5838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3510A (zh) * 2020-04-29 2021-10-29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铰链及电子装置
TWI747259B (zh) * 2020-04-29 2021-11-2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鉸鏈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3510A (zh) * 2020-04-29 2021-10-29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铰链及电子装置
TWI747259B (zh) * 2020-04-29 2021-11-2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鉸鏈及電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83641U (zh) 雙軸樞紐之平行度穩定結構
TWM551804U (zh) 鉸鏈及具有該鉸鏈的折疊式電子裝置
JP2021015522A (ja) 携帯用情報機器
TWM562989U (zh) 連動定位結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M478991U (zh) 用於雙轉軸之平行度固定裝置
TWM558386U (zh) 雙軸式樞紐裝置及電子設備
TWI602490B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TWI521151B (zh) Three-axis linkage type hub
JP2016110588A (ja) ヒンジ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TWM502868U (zh) 以複數樞轉支節組成的同動鉸鏈
US2021005576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O2018196275A1 (zh) 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CN204127099U (zh) 双转轴枢纽器以及电子设备
JP2008196884A (ja) 時計の巻印残量表示機構及び巻印残量表示機構付時計
TWI475946B (zh) 具有可旋轉多媒體單元之電子裝置
WO2012033056A1 (ja) ヒンジ機構
TWM563730U (zh) 雙軸式樞紐裝置
JP7445554B2 (ja) 2軸ヒンジ機構
TWM523133U (zh) 轉軸結構及電子裝置
CN100571496C (zh) 显示屏转动机构
TWM480240U (zh) 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
CN105299028B (zh) 三轴连动式枢纽器
CN203477052U (zh) 可360度旋转的转轴
TWM540459U (zh) 雙軸同動鉸鏈
JP2017083966A (ja) 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