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0459U - 雙軸同動鉸鏈 - Google Patents

雙軸同動鉸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0459U
TWM540459U TW105218636U TW105218636U TWM540459U TW M540459 U TWM540459 U TW M540459U TW 105218636 U TW105218636 U TW 105218636U TW 105218636 U TW105218636 U TW 105218636U TW M540459 U TWM540459 U TW M54045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lical gear
mandrel
side plate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86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榮誌
葉振熒
Original Assignee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2186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0459U/zh
Publication of TWM5404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0459U/zh

Links

Description

雙軸同動鉸鏈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鉸鏈,尤指一種可供電子裝置之顯示單元與鍵盤輸入單元相對翻轉之雙軸同動鉸鏈。
目前在市面上常見可掀蓋式或折疊式之電子裝置,除了原有之鍵盤輸入單元之外,顯示單元也可以觸控方式進行輸入操作,而由於此種操作模式之改變,現有之電子裝置即可在原有之使用模式之外,經由雙軸同動鉸鏈之結構將顯示單元翻轉至360度,以與鍵盤輸入單元背面相對疊合。
上述雙軸同動鉸鏈結構可參閱台灣新型專利公告第TWM508190號之「雙軸連動式轉軸」,其雙軸連動結構主要係在第一軸桿帶動第一轉輪轉動一角度時,經由傳動柱的傳動,使得第二轉輪連同第二軸桿同步轉動所述相同角度。然而,因其精度低且不便於量測,即改採自動化控制方式以加工出類似中國大陸實用新型專利公告第CN205064574U號之「傾斜可回正式360 度雙軸同步阻尼轉軸」卻不盡相同的同動機構。
上述同動機構之優點是能夠透過計算機精確加工出所需要之尺寸,惟其藉由固定片及壓片以夾住傳動蝸桿之兩端,且二個蝸桿採用軸向滑移之方式以分別定位於二個軸芯上。當其安裝於電子裝置內之後,由於固定片及壓片夾住傳動蝸桿之結構強度較差,在顯示單元與鍵盤輸入單元相對轉動而對三個蝸桿產生較大之作用力時,將會造成固定片及壓片被撐開而使傳動蝸桿偏移、或使得二個蝸桿軸向滑移,讓傳動蝸桿本身動作及與其他蝸桿之間的同步動作穩定性無法提高,而容易在使用者觸控螢幕時,造成螢幕晃動的情形。再者,當蝸桿係呈一體成型之狀態而需使用滾齒方式以成型時,其在滾齒製作過程中,縱然是採用自動化控制方式,仍然會有讓刀具誤觸到軸桿之問題產生,而造成刀具之磨損,或是因過度切削而降低蝸桿之強度。
有鑑於此,為了提供一種有別於習用技術之結構,並改善上述之缺點,創作人積多年的經驗及不斷的研發改進,遂有本創作之產生。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雙軸同動鉸鏈,藉由在第一螺旋齒輪一側之第一心軸上設有第一漸擴部,並在第二螺旋齒輪一側之第二心軸上設有第二漸擴部之結構,俾能解決蝸桿在滾齒製作過程中,刀具誤觸軸桿之問題,以延長刀具使用壽命,並維持第一、第二心軸之強度以確保同動鉸鏈之同步動作穩定。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雙軸同動鉸鏈,藉由將一傳動用之第三螺旋齒輪定位於具有結構強度的一容置座內,以一連接扣片連接於容置座之一側,並分別扣接二個心軸,同時使二個心軸上之二個螺旋齒輪分別齒合第三螺旋齒輪之結構,俾能有效限位,使雙心軸能保持相互平行以避免歪斜,並讓各個螺旋齒輪之作動確實,以防止各螺旋齒輪滑移鬆脫,進而在安裝於電子裝置內,且使用者觸控螢幕時,能讓螢幕穩固定位以方便操作。
為達上述創作之目的,本創作所設之雙軸同動鉸鏈係包括一第一心軸、一第一螺旋齒輪、一第二心軸、一第二螺旋齒輪、一第三螺旋齒輪、一容置座以及一連接扣片。其中,該第一螺旋齒輪係同軸設置於第一心軸,第一螺旋齒輪一側之第一心軸上具有第一漸擴部;該第二心軸係與第一心軸併列,該第二螺旋齒輪同軸設置於第二心軸上,第二螺旋齒輪一側之第二心軸上具有第二漸擴部;該第三螺旋齒輪係位於第一螺旋齒輪及第二螺旋齒輪之間,並分別齒合第一螺旋齒輪及第二螺旋齒輪,供傳動使第一心軸及第二心軸相對反向轉動;該容置座係具有一容置空間,供定位第三螺旋齒輪,容置座之一側具有第一定位部,容置座之另一側兩端分別具有第一軸接部及第二軸接部,供分別軸接第一心軸及第二心軸;而該連接扣片係具有一第二定位部,供連結定位第一定位部,連接扣片之一端具有第一扣接部,供扣接第一心軸,連接扣片之另一端具有第二扣接部,供扣接第二心軸。
實施時,該容置座具有與容置空間連通之第一開放弧槽及第二開放弧槽,以分別容置第一螺旋齒輪及第二螺旋齒輪;容置座更具有與容置空間連通之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位於同一軸線上,且第三螺旋齒輪係以一軸栓軸接,軸栓之兩端分別軸接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
實施時,該容置座包括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及一第三側板,第一軸接部及第二軸接部分別形成於第一側板之上、下兩端;第二側板及第三側板相互平行,且第二側板及第三側板分別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二側板之第一端及第三側板之第一端分別連結第一側板之左、右兩端,第二側板之第二端及第三側板之第二端共同形成一開口,開口與容置空間連通。
實施時,該第一定位部係包括至少一第一凸柱及至少一第二凸柱,至少一第一凸柱係由第二側板之第二端軸向延伸,至少一第二凸柱係由第三側板之第二端軸向延伸,而第二定位部係為形成於連接扣片之板面且對應於至少一第一凸柱及至少一第二凸柱之至少二缺槽。
實施時,該第一扣接部係包括相互連通之第一定位孔及第一缺口,供第一心軸通過第一缺口之後,定位於第一定位孔之中;該第二扣接部係包括相互連通之第二定位孔及第二缺口,供第二心軸通過第二缺口之後,定位於第二定位孔之中;第一缺口及第二缺口位於連接扣片之同一側。
實施時,第一漸擴部鄰近第一螺旋齒輪一側之一端直徑小於第一漸擴部遠離第一螺旋齒輪一側之另一端直徑,該第一螺旋齒輪與第一漸擴部之間的第一心軸上係具有第一小徑部,供定位第一扣接部之第一定位孔,第二漸擴部鄰近第二螺旋齒輪一側之一端直徑小於第二漸擴部遠離第二螺旋齒輪一側之另一端直徑,第二螺旋齒輪與第二漸擴部之間的第二心軸上係具有一第二小徑部,供定位第二扣接部之第二定位孔。
實施時,本創作更包括一第一扭轉單元、一第一摩擦單元、一第二扭轉單元及一第二摩擦單元,第一扭轉單元及第一摩擦單元同軸軸接第一心軸,第二扭轉單元及第二摩擦單元同軸軸接第二心軸,第一摩擦單元及第二摩擦單元係呈相互連接之狀態,一第一限位件係位於第一摩擦單元與容置座之間,一第二限位件係位於第二摩擦單元與容置座之間。
為便於對本創作能有更深入的瞭解,茲詳述於後:
本創作雙軸同動鉸鏈係包括一第一螺旋齒輪及一第二螺旋齒輪,第一螺旋齒輪及第二螺旋齒輪分別連接二個併列且可相對反向轉動之第一心軸及第二心軸。第一心軸之一端連接一第一連接支架,第一連接支架連結電子裝置之顯示單元,而第二心軸之一端連接一第二連接支架,第二連接支架連接鍵盤輸入單元,藉以在使用者翻轉顯示單元時,顯示單元帶動第一螺旋齒輪及第一心軸,並連動第二螺旋齒輪及第二心軸,讓顯示單元與鍵盤輸入單元呈一角度。
請參閱第1~5圖所示,其為本創作雙軸同動鉸鏈1之較佳實施例,係包括一第一心軸2、一第一摩擦單元21、一第一扭轉單元22、一第二心軸3、一第二摩擦單元31、一第二扭轉單元32、一第一螺旋齒輪4、一第二螺旋齒輪5、一第三螺旋齒輪6、一容置座7、一連接扣片8、一第一限位件9以及一第二限位件91。
該第一心軸2之一端連接第一連接支架,第一心軸2之另一端軸接第一摩擦單元21及第一扭轉單元22;第二心軸3之一端連接第二連接支架,第二心軸3之另一端軸接第二摩擦單元31及第二扭轉單元32。其中,第一摩擦單元21及第二摩擦單元31係呈相互連接之狀態以形成至少一個具有軸孔之連接片11,該連接片11的各軸孔周圍設有定位凹槽。第一扭轉單元22及第二扭轉單元32(可參閱第6圖)分別包括一個具有凸塊以嵌合定位凹槽之凸輪、一個用以降低碰撞噪音之緩衝環、至少一個圓環形墊圈、複數個軸向對接之圓環形彈片以及一個端封螺帽,藉以在各個凸輪各自配合複數個彈片以分別推開或壓合連接片11時,做為第一心軸2及第二心軸3之轉動扭力來源。另,第一摩擦單元21及第二摩擦單元31亦可分別包括複數個軸向層疊且具有缺口之夾片,或是由複數個僅具有軸孔之連接片層疊而成,藉以補償第一扭轉單元22及第二扭轉單元32之轉動扭力,以彈性調整第一心軸2及第二心軸3所產生之轉動摩擦扭力及兼具有自由停滯之效果。
該第一螺旋齒輪4係同軸加工製於第一心軸2上,第一心軸2上具有一第一小徑部23及一第一漸擴部24,其中,第一小徑部23之直徑小於第一心軸2之直徑,第一小徑部23位於第一螺旋齒輪4與第一漸擴部24之間,由於第一連接支架係位於第一漸擴部24之另一端而會產生力矩,因此,第一心軸2透過第一漸擴部24以形成結構強度,降低形變之產生;而第一漸擴部24係位於第一小徑部23之一側,第一漸擴部24具有弧形曲面,第一漸擴部24鄰近第一小徑部23及第一螺旋齒輪4一側之一端界定為近端,第一漸擴部24遠離第一螺旋齒輪4一側之另一端界定為遠端,且近端之直徑小於遠端之直徑。
該第二螺旋齒輪5係同軸加工製於第二心軸3上,第二心軸3上具有一第二小徑部33及一第二漸擴部34,其中,第二小徑部33之直徑小於第二心軸3之直徑,第二小徑部33位於第二螺旋齒輪5與第二漸擴部34之間,因第二連接支架位於第二漸擴部34之另一端而會產生力矩,因此,第二心軸3透過第二漸擴部34以形成可降低形變之結構;而第二漸擴部33係位於第二小徑部33之一側,第二漸擴部34具有弧形曲面,第二漸擴部34鄰近第二小徑部33及第二螺旋齒輪5一側之一端界定為近端,第二漸擴部34遠離第二螺旋齒輪5一側之另一端界定為遠端,且近端之直徑小於遠端之直徑。
該容置座7係包括一第一側板71、一第二側板72及一第三側板73,其中,第一側板71之上、下兩端分別形成一第一軸接部711及一第二軸接部712,以分別軸接第一心軸2及第二心軸3,第一側板71之一側具有軸向延伸且上、下配置之扇形第一擋塊713及扇形第二擋塊714,該第一擋塊713及該第二擋塊714合設為擋止部715。第二側板72及第三側板73相互平行,且第二側板72及第三側板73分別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二側板72之第一端及第三側板73之第一端分別連結第一側板71之左、右兩端,第二側板72之第二端及第三側板73之第二端共同形成一開口74,開口74與容置座7內之容置空間75連通。容置座7之上、下兩端分別具有與容置空間75連通之第一開放弧槽76及第二開放弧槽77,以分別容置第一螺旋齒輪4及第二螺旋齒輪5;容置座7之左、右兩側分別具有與容置空間75連通之第一定位孔78及第二定位孔79,第一定位孔78及第二定位孔79位於同一軸線上。另,第二側板72及第三側板73之外側板面各凹設有定位淺槽(722、732),並分別位於第一定位孔78及第二定位孔79之周圍。
該第三螺旋齒輪6係容納於容置座7的容置空間75之中,且第三螺旋齒輪6係以一軸栓61軸接,軸栓61之兩端部分別具有頭部611及壓合部612,以分別軸接定位於第一定位孔78及第二定位孔79的定位淺槽(722、732),從而使第二側板72及第三側板73之外側板面平整。當第一螺旋齒輪4及第二螺旋齒輪5分別容置於第一開放弧槽76及第二開放弧槽77內,且第三螺旋齒輪6定位於第一螺旋齒輪4及第二螺旋齒輪5之間,以分別齒合第一螺旋齒輪4及第二螺旋齒輪5時,即可使第一心軸2及第二心軸3相對反向轉動。另,第二側板72之第二端軸向延伸一個第一凸柱721,第三側板73之第二端軸向延伸一個第二凸柱731,第一凸柱721及第二凸柱731合設為第一定位部716。實施時,第一定位部716亦可為複數個第一凸柱721及第二凸柱731所組成。
該連接扣片8係為一板片,連接扣片8之上端具有一第一扣接部81,第一扣接部81上設有相互連通之第一定位孔811及第一缺口812;連接扣片8之下端具有一第二扣接部82,第二扣接部82上設有相互連通之第二定位孔821及第二缺口822。上述第一定位孔811之直徑大於第一缺口812之寬度,第二定位孔821之直徑大於第二缺口822之寬度,且第一缺口812及第二缺口822位於連接扣片8之同一側。藉此,當連接扣片8扣接第一心軸2及第二心軸3時,即可使第一心軸2之第一小徑部23通過第一缺口812之後,定位於第一定位孔811之中,而第二心軸3之第二小徑部33通過第二缺口822之後,定位於第二定位孔821之中,進而搭配容置座7另一側之第一軸接部845及第二軸接部846,將第一螺旋齒輪4和第二螺旋齒輪5各自限位於第一開放弧槽76及第二開放弧槽77內,以防止各自滑移錯位。另,該連接扣片8之板面左、右兩側具有至少二個對應該等第一凸柱721及該等第二凸柱731之缺槽83,該至少二個缺槽83做為第二定位部84,藉以在第二定位部84連結定位第一定位部716之後,使連接扣片8緊鄰於容置座7之一側面上,並封閉該開口74。
而該第一限位件9係定位於第一摩擦單元21與容置座7的第一側板71之間,該第二限位件91係定位於第二摩擦單元31與第一側板71的第二軸接部712之間。第一限位件9及第二限位件91分別為一圓環,第一限位件9之外周緣具有徑向延伸之第一扇形片92,供轉動時抵壓第一側板71一側之第一擋塊713,以限制第一心軸2之轉動角度;第二限位件91之外周緣具有徑向延伸之第二扇形片93,供抵壓第二擋塊714,以限制第二心軸3之轉動角度。
再者,為了增加組合後整體結構的穩定性以降低晃動情形,並減少來自元件材質、尺寸厚度或是加工製成之不良因素影響,除了在雙心軸分別設置第一漸擴部24及第二漸擴部34、連接扣片8及容置座7分別透過第二定位部84連結定位第一定位部716等結構設計之外,本創作更如第6圖所示,還透過第一摩擦單元21及第二摩擦單元31連接而成之連接片11、一個為軸向設置之連接柱94以及一封端連接片95等元件,做為穩定第一心軸2及第二心軸3另一端的支撐結構,以避免產生歪斜的情形。其中,該連接片11的中間部位設有一彈性調整孔111,彈性調整孔111內周面環設有複數個突起的凸點112,各凸點112之間形成凹溝113,藉以不會受到連接柱94一端之壓合部941的形狀限制,其中,該壓合部941係穿設彈性調整孔111而能被彈性調整孔111內的各凸點112夾持,再壓迫穿出之壓合部941而使其變形並被壓擠至各凹溝113中,使該壓合部941固定於該彈性調整孔111,藉以將連接柱94固定於連接片11上。接續再以一個具有上、下軸孔的封端連接片95套接第一心軸2及第二心軸3的另一端,並鄰近各封端螺帽,再以一第一封端扣片25和一第二封端扣片35分別扣緊第一心軸2及第二心軸3的另一端,以防止封端連接片95鬆脫,而在封端連接片95的中間部位設有一穿孔951,則可供連接柱94之另一端穿設。
另外,請同時參閱第7~9圖所示,本創作雙軸同動鉸鏈1還包括有一中空狀的殼套96,該殼套96內形成有一個具有限位孔965的連接結構961,以供一鎖固件962(例如螺絲)穿設,並在該殼套96之一端的內周壁面環狀凹設有複數個軸向的條狀凹溝963,且在該殼套96之另一端口設有至少一個徑向的長凸塊964,作為防呆(Fool Proofing)結構設計,止擋在該殼套96之另一端口以防置入,又在該連接扣片8的外周緣環狀設有複數個徑向突起的凸塊85,該連接柱94之另一端設有軸向鎖孔942,使該雙軸同動鉸鏈1透過該連接扣片8的該些凸塊85對應沿著該些條狀凹溝963導入至定位,以在該連接柱94之另一端定位於該連接結構961時,該軸向鎖孔942對應該連接結構961的限位孔965,使該鎖固件962穿過限位孔965以鎖固於該軸向鎖孔942,即完成該雙軸同動鉸鏈1的組裝,並透過該連接扣片8和該封端連接片95緊配在該殼套96內,降低晃動情形。
因此,本創作具有以下之優點: 1、                   本創作係在第一螺旋齒輪一側之第一心軸上設有第一漸擴部,並在第二螺旋齒輪一側之第二心軸上設有第二漸擴部,因此,在螺旋齒輪的滾齒製作過程中,能避免刀具誤觸軸桿之問題,從而延長刀具使用壽命,並維持第一、第二心軸之結構強度以降低形變情形,確保同動鉸鏈之同步動作穩定。 2、                   本創作係將第三螺旋齒輪定位於容置座內,並以連接扣片分別扣接二個心軸,再透過容置座一側之第一定位部對接連接扣片之第二定位部,使彼此定位以助於二個心軸上之二個螺旋齒輪分別齒合第三螺旋齒輪,因此,能有效限位三個螺旋齒輪,讓各個螺旋齒輪之作動確實,以防止各螺旋齒輪發生軸向滑移之情形,再透過由雙摩擦單元連接而成之連接片,還有封端連接片,使二個心軸能保持相互平行以避免歪斜,更能穩固安置於該殼套中,藉此增加組合後整體結構的穩定性以降低晃動情形,進而在安裝於電子裝置內,且使用者觸控螢幕時,能讓螢幕穩固定位以方便操作。 3、                   本創作之第一螺旋齒輪係同軸滾齒製作於第一心軸上,第二螺旋齒輪係同軸滾齒製作於第二心軸上,而連接扣片係以扣接方式連結第一心軸及第二心軸,因此,能讓連接扣片一端之第一扣接部方便且快速的定位於第一螺旋齒輪之一側,而連接扣片另一端之第二扣接部方便且快速的定位於第二螺旋齒輪之一側,以加速組裝速度,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4、                   本創作係將連接扣片組裝於容置座之一側,並在容置座之一側形成一個與容置座之容置空間連通之開口,藉以將第三螺旋齒輪由該開口置入容置空間內;而在容置座之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定位結構,則可各自相對應連接扣片,因此,不但方便製造及加工,且有助於組裝至定位。
綜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之內容,本創作確可達到預期之目的,提供一種不僅能延長刀具使用壽命、能維持各心軸之強度、方便組裝,且能讓各螺旋齒輪之作動更確實的雙軸同動鉸鏈,極具產業上利用之價值,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申請。
1‧‧‧雙軸同動鉸鏈
11‧‧‧連接片
111‧‧‧彈性調整孔
112‧‧‧凸點
113‧‧‧凹溝
2‧‧‧第一心軸
21‧‧‧第一摩擦單元
22‧‧‧第一扭轉單元
23‧‧‧第一小徑部
24‧‧‧第一漸擴部
25‧‧‧第一封端扣片
3‧‧‧第二心軸
31‧‧‧第二摩擦單元
32‧‧‧第二扭轉單元
33‧‧‧第二小徑部
34‧‧‧第二漸擴部
35‧‧‧第二封端扣片
4‧‧‧第一螺旋齒輪
5‧‧‧第二螺旋齒輪
6‧‧‧第三螺旋齒輪
61‧‧‧軸栓
611‧‧‧頭部
612‧‧‧壓合部
7‧‧‧容置座
71‧‧‧第一側板
711‧‧‧第一軸接部
712‧‧‧第二軸接部
713‧‧‧第一擋塊
714‧‧‧第二擋塊
715‧‧‧擋止部
716‧‧‧第一定位部
72‧‧‧第二側板
721‧‧‧第一凸柱
722‧‧‧第一定位淺槽
73‧‧‧第三側板
731‧‧‧第二凸柱
732‧‧‧第二定位淺槽
74‧‧‧開口
75‧‧‧容置空間
76‧‧‧第一開放弧槽
77‧‧‧第二開放弧槽
78‧‧‧第一定位孔
79‧‧‧第二定位孔
8‧‧‧連接扣片
81‧‧‧第一扣接部
811‧‧‧第一定位孔
812‧‧‧第一缺口
82‧‧‧第二扣接部
821‧‧‧第二定位孔
822‧‧‧第二缺口
83‧‧‧缺槽
84‧‧‧第二定位部
85‧‧‧凸塊
9‧‧‧第一限位件
91‧‧‧第二限位件
92‧‧‧第一扇形片
93‧‧‧第二扇形片
94‧‧‧連接柱
941‧‧‧壓合部
942‧‧‧鎖孔
95‧‧‧封端連接片
951‧‧‧穿孔
96‧‧‧殼套
961‧‧‧連接結構
962‧‧‧鎖固件
963‧‧‧條狀凹溝
964‧‧‧長凸塊
965‧‧‧限位孔
第1圖係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之元件分解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之剖面圖。 第4圖係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之部份元件分解圖。 第5圖係為第4圖之元件組合後之側視圖。 第6圖係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之部份元件分解圖。 第7圖係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再組接一外殼之元件分解圖。 第8圖係為第7圖之元件組合後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9圖係為第8圖之剖面圖。
1‧‧‧雙軸同動鉸鏈
2‧‧‧第一心軸
21‧‧‧第一摩擦單元
22‧‧‧第一扭轉單元
23‧‧‧第一小徑部
24‧‧‧第一漸擴部
3‧‧‧第二心軸
31‧‧‧第二摩擦單元
32‧‧‧第二扭轉單元
33‧‧‧第二小徑部
34‧‧‧第二漸擴部
4‧‧‧第一螺旋齒輪
5‧‧‧第二螺旋齒輪
61‧‧‧軸栓
611‧‧‧頭部
7‧‧‧容置座
71‧‧‧第一側板
711‧‧‧第一軸接部
712‧‧‧第二軸接部
716‧‧‧第一定位部
72‧‧‧第二側板
721‧‧‧第一凸柱
722‧‧‧第一定位淺槽
8‧‧‧連接扣片
81‧‧‧第一扣接部
812‧‧‧第一缺口
82‧‧‧第二扣接部
822‧‧‧第二缺口
83‧‧‧缺槽
84‧‧‧第二定位部
9‧‧‧第一限位件
91‧‧‧第二限位件
92‧‧‧第一扇形片
93‧‧‧第二扇形片

Claims (12)

  1. 一種雙軸同動鉸鏈,係包括: 一第一心軸,係同軸設置一第一螺旋齒輪,該第一螺旋齒輪一側之該第一心軸上具有一第一漸擴部; 一第二心軸,係與該第一心軸併列,該第二心軸同軸設置一第二螺旋齒輪,該第二螺旋齒輪一側之該第二心軸上具有一第二漸擴部; 一第三螺旋齒輪,係位於該第一螺旋齒輪及該第二螺旋齒輪之間,並分別齒合該第一螺旋齒輪及該第二螺旋齒輪,供傳動使該第一心軸及該第二心軸相對反向轉動; 一容置座,係具有一容置空間,供定位該第三螺旋齒輪,該容置座之一側具有一第一定位部,該容置座之另一側兩端分別具有一第一軸接部及一第二軸接部,供分別軸接該第一心軸及該第二心軸;以及 一連接扣片,係具有一第二定位部,供連結定位該第一定位部,該連接扣片之一端具有一第一扣接部,供扣接該第一心軸,該連接扣片之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扣接部,供扣接該第二心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中,該容置座具有與該容置空間連通之一第一開放弧槽和一第二開放弧槽,以分別容置該第一螺旋齒輪及該第二螺旋齒輪;該容置座更具有與該容置空間連通之一第一定位孔及一第二定位孔,該第一定位孔及該第二定位孔位於同一軸線上,且該第三螺旋齒輪係以一軸栓軸接,該軸栓之兩端分別軸接該第一定位孔及該第二定位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中,該容置座係包括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及一第三側板,該第一軸接部及該第二軸接部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側板之上、下兩端;該第二側板及該第三側板相互平行,且該第二側板及該第三側板分別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二側板之第一端及該第三側板之第一端分別連結該第一側板之左、右兩端,該第二側板之第二端及該第三側板之第二端共同形成一開口,該開口與該容置空間連通;該第二側板及該第三側板之外側板面各凹設有一定位淺槽,該二個定位淺槽分別位於該第一定位孔及該第二定位孔之周圍,且該軸栓之兩端部分別具有一頭部及一壓合部,供分別軸接該第一定位孔及該第二定位孔之該定位淺槽,從而使該第二側板及該第三側板之外側板面平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中,該容置座係包括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及一第三側板,該第一軸接部及該第二軸接部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側板之上、下兩端;該第二側板及該第三側板相互平行,且該第二側板及該第三側板分別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二側板之第一端及該第三側板之第一端分別連結該第一側板之左、右兩端,該第二側板之第二端及該第三側板之第二端共同形成一開口,該開口與該容置空間連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中,該第一定位部係包至少一第一凸柱及至少一第二凸柱,該至少一第一凸柱係由該第二側板之第二端軸向延伸,該至少一第二凸柱係由該第三側板之第二端軸向延伸,而該第二定位部係為形成於該連接扣片之板面且對應於該至少一第一凸柱及該至少一第二凸柱之至少二缺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中,該第一扣接部係包括相互連通之一第一定位孔及一第一缺口,供該第一心軸通過該第一缺口之後,定位於該第一定位孔之中;該第二扣接部係包括相互連通之一第二定位孔及一第二缺口,供該第二心軸通過該第二缺口之後,定位於該第二定位孔之中;該第一缺口及該第二缺口位於該連接扣片之同一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中,該第一漸擴部鄰近該第一螺旋齒輪一側之一端直徑小於該第一漸擴部遠離該第一螺旋齒輪一側之另一端直徑,該第一漸擴部具有弧形曲面,該第一螺旋齒輪與該第一漸擴部之間的該第一心軸上係具有一第一小徑部,供定位該第一扣接部之一第一定位孔,該第二漸擴部鄰近該第二螺旋齒輪一側之一端直徑小於該第二漸擴部遠離該第二螺旋齒輪一側之另一端直徑,該第二漸擴部具有弧形曲面,該第二螺旋齒輪與該第二漸擴部之間的該第二心軸上係具有一第二小徑部,供定位該第二扣接部之一第二定位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更包括一第一限位件及一第二限位件,其中,該容置座之另一側具有軸向延伸之一擋止部,而該第一限位件係軸接該第一心軸,該第一限位件係供抵壓該擋止部,以限制該第一心軸之轉動角度,該第二限位件係軸接該第二心軸,該第二限位件係供抵壓該擋止部,以限制該第二心軸之轉動角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中,該擋止部係包括一第一擋塊及一第二擋塊,該第一擋塊係供限位該第一限位件,該第二擋塊係供限位該第二限位件;該第一限位件係為一圓環,該第一限位件之外周緣具有徑向延伸之一第一扇形片,供抵壓該第一擋塊;而該第二限位件係為一圓環,該第二限位件之外周緣具有徑向延伸之一第二扇形片,供抵壓該第二擋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更包括一第一扭轉單元、一第一摩擦單元、一第二扭轉單元及一第二摩擦單元,該第一扭轉單元及該第一摩擦單元同軸軸接該第一心軸,該第二扭轉單元及該第二摩擦單元同軸軸接該第二心軸,該第一摩擦單元及該第二摩擦單元相互連接而成一連接片,該第一限位件係位於該第一摩擦單元與該容置座之間,該第二限位件係位於該第二摩擦單元與該容置座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中,該連接片之中間部位設有一彈性調整孔,該彈性調整孔之內周面環設有複數個突起的凸點,各凸點之間形成凹溝;一連接柱一端之一壓合部係穿設及固定於該連接片之該彈性調整孔,而一封端連接片係套接該第一心軸及該第二心軸的另一端,一第一封端扣片及一第二封端扣片係分別扣緊該第一心軸及該第二心軸之另一端,該封端連接片之中間部位係設有一穿孔,供該連接柱之另一端穿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雙軸同動鉸鏈,其更包括一中空狀之殼套,該殼套內係形成一個具有限位孔之連接結構,該連接柱之另一端設有與該限位孔同軸之一軸向鎖孔,供一鎖固件穿設及鎖固;該殼套之一端的內周壁面環狀凹設有複數個軸向之條狀凹溝,而該連接扣片之外周緣係設有環狀排列之複數個徑向突起之凸塊,供對應導入並定位於該複數個條狀凹溝內;該殼套之另一端口處係設有至少一個徑向之長凸塊。
TW105218636U 2016-12-06 2016-12-06 雙軸同動鉸鏈 TWM5404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8636U TWM540459U (zh) 2016-12-06 2016-12-06 雙軸同動鉸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8636U TWM540459U (zh) 2016-12-06 2016-12-06 雙軸同動鉸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0459U true TWM540459U (zh) 2017-04-21

Family

ID=59254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8636U TWM540459U (zh) 2016-12-06 2016-12-06 雙軸同動鉸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045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3926B (zh) 2018-03-13 2019-03-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雙軸交替翻轉結構
TWI727701B (zh) * 2020-03-12 2021-05-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轉軸結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3926B (zh) 2018-03-13 2019-03-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雙軸交替翻轉結構
TWI727701B (zh) * 2020-03-12 2021-05-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轉軸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27490B2 (e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r dual-shaft hinge
US20150342068A1 (en) Durable synchronous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JP6324833B2 (ja) 2軸ヒンジ及びこの2軸ヒンジ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US20170328102A1 (en) Triaxial Hin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694214B (zh) 可交替旋轉的雙軸式鉸鏈(二)
TWM466285U (zh) 雙軸式轉軸樞轉定位結構
TWI521151B (zh) Three-axis linkage type hub
TWM540459U (zh) 雙軸同動鉸鏈
WO2018196275A1 (zh) 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TWM602768U (zh) 旋轉模組
TWI463078B (zh) Card lathe biaxial hub
TWI550199B (zh) Integral biaxial synchronous pivot
TWI490420B (zh) Rotary stop type biaxial hub
TWM513284U (zh) 一體式雙軸同動樞軸器
CN205937445U (zh) 一种360度滚轮式单动结构
TWM540458U (zh) 雙軸鉸鏈
TWM478992U (zh) 雙軸同動雙包樞軸器
WO2019024447A1 (zh) 一种锁扣
TWI697386B (zh) 扭力結構
TWM625286U (zh) 單軸樞紐結構
CN105299028B (zh) 三轴连动式枢纽器
WO2021062905A1 (zh) 一种往复式锁止铰链
TWM527920U (zh) 具有包覆式連接裝置之雙軸樞紐器
TWM585862U (zh) 支撐座
TWM510387U (zh) 可同步轉動的包覆式雙軸樞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