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0240U - 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 - Google Patents

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0240U
TWM480240U TW103202466U TW103202466U TWM480240U TW M480240 U TWM480240 U TW M480240U TW 103202466 U TW103202466 U TW 103202466U TW 103202466 U TW103202466 U TW 103202466U TW M480240 U TWM480240 U TW M48024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tating shaft
transmission
bearing membe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2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n-Szu Hsu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to TW103202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0240U/zh
Priority to CN201420080012.5U priority patent/CN203717620U/zh
Publication of TWM480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0240U/zh

Link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Description

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 【0001】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針對安裝於可掀開及蓋合之電子器物上的雙軸同步樞鈕,並涉及一種配置於雙軸同步樞鈕二轉軸之間的多層式齒輪連動結構,藉之可改善齒輪式雙軸同步結構之中心距限制問題。
【0002】
  傳統之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PDA、數位取像機或電子書等具備可掀開及蓋合能力的電子器物,其顯示模組(例如,螢幕)與機體模組(例如,主機、鍵盤)之間,通常設有單一可接受外力驅動而往復轉動自如的轉軸,並經由掀開及蓋合的動作來展縮所述顯示模組與機體模組,以利於使用操作及收藏,但這類設有單一轉軸之電子器物的掀開角度通常不大於180度。
【0003】
  為使電子器物之顯示模組與機體模組在使用方面具備更多的操作模式和應用範圍,市面上已存在一種在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之間設置雙轉軸的技術;舉如台灣第100224345號「具限位功能的雙軸式樞鈕器」及第101210179號「滑輪卡鎖式雙軸樞鈕器」等專利案,使顯示模組與機體模組之間可相對翻轉0至360度,而產生不同的操作模式。
【0004】
  上述雙轉軸的先前技術,主要是在顯示模組和機體模組之間設置二相互平行的轉軸,且二轉軸共同樞置於一軸承件上;各轉軸兩端分別設成一用以樞置於軸承件上之樞接部,以及一用以結合所述顯示模組、機體模組的固定部,而使所述顯示模組及機體模組各自基於軸承件翻轉擺動至任意角度,令電子器物產生不同模式的操作形態。
【0005】
  為使所述顯示模組及機體模組之啟、閉過程更加順暢,目前市面上也存在一種可將所述顯示模組與機體模組相互連動的技術,主要是在二轉軸上各自設置一主齒輪,並於二主齒輪之間同層樞置二傳動齒輪,使二主齒輪經由該等傳動齒輪相互囓合,進而相互連動;如此,當掀動顯示模組時,該顯示模組之轉軸及主齒輪係隨之轉動,且顯示模組之主齒輪係通過各傳動齒輪連動該機體模組之轉軸及主齒輪同步轉動,而使所述顯示模組與機體模組相互開合運作。
【0006】
  然而,如上所述該等傳統樞鈕之連動型態,是將該兩主齒輪及兩傳動齒輪設於同一傳動層上相互囓合連動,因此該二轉軸之軸心距離,會直接受到該各齒輪之間囓合傳動角度的限制,導致整體樞鈕件之體積不易加以縮小,間接也影響了上述所運用電子器物之材積可調節條件。
【0007】
  爰是,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之改良,特別是藉由同軸不同層的傳動方式,使各傳動齒輪之間,分別在不同傳動層上相互囓合傳動,藉不同傳動層間之傳動齒輪囓合角度容許調整之作用,克服上述先前技術中,因各齒輪間相互囓合角度受限,而導致兩平行轉軸之軸心距離難以縮短的缺失。
【0008】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之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具有相互平行之一第一轉軸及一第二轉軸,其中:
  該第一轉軸上設置一第一主齒輪,該第二轉軸上設置一第二主齒輪;該第一主齒輪在同一傳動層囓合一第一副齒輪,以及該第二主齒輪在同一傳動層囓合一第二副齒輪,該第一副齒輪同軸組設一第一傳動齒輪,該第二副齒輪亦同軸組設一第二傳動齒輪,該第一傳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在與該兩副齒輪不相同傳動層相互囓合。
【0009】
  藉由上述,當第一主齒輪隨著第一轉軸轉動時,該第一副齒輪接受第一主齒輪囓合傳動,再同軸帶動第一傳動齒輪;該第二傳動齒輪則接受該第一傳動齒輪之囓合傳動,而後同軸帶動第二副齒輪,再令該第二副齒輪囓合傳動該第二主齒輪及第二轉軸,而使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之間得以同步連動。
【0010】
  據此,該第一主齒輪與第一副齒輪位於同一傳動層上相互囓合連動,再同軸傳動到不同傳動層之該第一傳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相互囓合連動,而後再同軸傳動到另一傳動層或與第一主齒輪相同傳動層之第二主齒輪與第二副齒輪相互囓合連動,而使所述第一主齒輪與第二主齒輪之間之同步傳動,係來自於第一副齒輪及第二副齒輪,透過位於不同傳動層相囓合之第一傳動齒輪及第二傳動齒輪予以分別同軸傳動。如此一來,第一副齒輪與第二副齒輪之間的傳動囓合角度,將可相異於第一傳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之間的傳動囓合角度,且第一副齒輪及第二副齒輪之直徑亦可相異於第一傳動齒輪及第二傳動齒輪的直徑;如此,很明顯的該兩副齒輪間,以及兩副齒輪與兩主齒輪之間的傳動囓合角度,將可受到較小的限制,進而使得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之間的中心距離具有較大幅度的可調整性,有利於縮小樞鈕之體積。此外,由於第一傳動齒輪及第二傳動齒輪與第一副齒輪及第二副齒輪之間容許有角度差,可進一步使調整第一主齒輪及第二主齒輪與第一副齒輪及第二副齒輪之囓合角度變得更為容易。
【0011】
  依據上述主要結構特徵,所述第一轉軸及第二轉軸係共同樞置於一第一軸承件與一第二軸承件上。該第一副齒輪在一第一傳動層囓合該第一主齒輪,該第二副齒輪在一第二傳動層囓合該第二主齒輪,該第一傳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在一第三傳動層相互囓合。該第一傳動層、第二傳動層及第三傳動層位於該第一軸承件與第二軸承件之間。該第一軸承件與第二軸承件之間設置一第一隔板,且第一隔板與第二軸承件之間設置一第二隔板,該第一主齒輪、第一副齒輪位於該第一軸承件與第一隔板之間,該第一傳動齒輪、第二傳動齒輪位於該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之間,該第二主齒輪、第二副齒輪位於該第二隔板與第二軸承件之間。如此,該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可間隔前述第一傳動層、第二傳動層及第三傳動層,使第一主齒輪、第二主齒輪、第一副齒輪、第二副齒輪、第一傳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穩定樞置於各傳動層上轉動。
【0012】
  依據上述主要結構特徵,該第一副齒輪與第一傳動齒輪經由一第一樞軸樞置於該第一隔板兩側,且第二副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經由一第二樞軸軸樞置於該第二隔板兩側。藉由該第一樞軸、第二樞軸的設置,有利於調整第一、第二副齒輪與第一、第二傳動齒輪之間的角度差。
【0013】
  依據上述主要結構特徵,該第一轉軸、第二轉軸共同樞置於該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上。使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穩固設置於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之間。
【0014】
  依據上述主要結構特徵,該第一轉軸、第二轉軸兩端分別設成一樞接部及一固定部。該第一主齒輪設於該第一轉軸之樞接部上鄰接固定部的位置,該第二主齒輪設於該第二轉軸之樞接部上鄰接固定部的位置。或者,該第一主齒輪設於該第一轉軸之樞接部上一遠離該固定部的末端,且第二主齒輪設於該第二轉軸之樞接部上一遠離該固定部的末端,並且該第二軸承件周邊設有一環框,該第一主齒輪、第二主齒輪、第一副齒輪、第二副齒輪、第一傳動齒輪及第二傳動齒輪容置於該第二軸承件之環框內。如此,有利於將該第一主齒輪、第二主齒輪、第一副齒輪、第二副齒輪、第一傳動齒輪及第二傳動齒輪模組設計於該第二軸承件之環框內,而成單一組件,使其結構簡潔可靠,且容易組裝。
【0015】
  為能明確且充分揭露本創作,併予列舉較佳實施之圖例,以詳細說明其實施方式如後述:
【0035】
1‧‧‧第一轉軸
【0036】
11、21‧‧‧樞接部
【0037】
111、211‧‧‧末端
【0038】
12、22‧‧‧固定部
【0039】
2‧‧‧第二轉軸
【0040】
31‧‧‧第一軸承件
【0041】
311、321‧‧‧第一軸孔
【0042】
312、322‧‧‧第二軸孔
【0043】
32、320‧‧‧第二軸承件
【0044】
323‧‧‧環框
【0045】
324‧‧‧開口
【0046】
41‧‧‧第一主齒輪
【0047】
42‧‧‧第二主齒輪
【0048】
51‧‧‧第一副齒輪
【0049】
52‧‧‧第二副齒輪
【0050】
61‧‧‧第一傳動齒輪
【0051】
62‧‧‧第二傳動齒輪
【0052】
71‧‧‧第一隔板
【0053】
711、721‧‧‧第一樞孔
【0054】
712、722‧‧‧第二樞孔
【0055】
713、723‧‧‧第一穿孔
【0056】
714、724‧‧‧第二穿孔
【0057】
72‧‧‧第二隔板
【0058】
73‧‧‧第一樞軸
【0059】
74‧‧‧第二樞軸
【0060】
75‧‧‧第一扣環
【0061】
76‧‧‧第二扣環
【0062】
8‧‧‧扭力模組
【0063】
81‧‧‧轉輪
【0064】
82‧‧‧簧片
【0065】
83‧‧‧軸承件
【0066】
9‧‧‧殼套
【0067】
90‧‧‧套口
【0068】
901‧‧‧第一傳動層
【0069】
902‧‧‧第二傳動層
【0070】
903‧‧‧第三傳動層
【0071】
91‧‧‧顯示模組
【0072】
92‧‧‧機體模組
【0016】
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種實施例的立體圖。
【0017】
第2圖為第1圖的立體分解圖。
【0018】
第3圖為第2圖的立體分解圖。
【0019】
第4圖為第3圖各齒輪之間的配置示意立體圖。
【0020】
第5圖為第1圖之剖示圖。
【0021】
第6圖為本創作第二種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22】
第7圖為第6圖的立體分解圖。
【0023】
  請合併參閱第1圖至第3圖,揭示出本創作第一種實施例之實施方式的圖式,由上述圖式說明本創作之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可供安裝於可掀開及蓋合之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91與機體模組92之間,具有相互平行之一第一轉軸1及一第二轉軸2,所述第一轉軸1、第二轉軸2共同樞置於一第一軸承件31及一第二軸承件32上。具體來說,該第一轉軸1兩端分別設成一樞接部11及一固定部12,且第二轉軸2兩端也分別設成一樞接部21及一固定部22。該第一轉軸1之固定部12在本實施上可供固定電子器物之顯示模組91,且第二轉軸2之固定部22在本實施上可供固定電子器物之機體模組92。該第一軸承件31、第二軸承件32成板片型態,且第一軸承件31、第二軸承件32上各自設有一第一軸孔311、321及一第二軸孔312、322,該第一轉軸1之樞接部11樞置於第一軸承件31與第二軸承件32之第一軸孔311、321,且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21樞置於第一軸承件31與第二軸承件32之第二軸孔312、322,使第一轉軸1與第二轉軸2相互平行轉動。
【0024】
  圖中也揭示了,該第一軸承件31位於該第一轉軸1與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11、21上鄰接固定部12、22的位置,該第一轉軸1及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11、21經由第一軸承件31與第二軸承件32支撐定位於一殼套9內,而使第一軸承件31、第二軸承件32、第一轉軸1及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11、21設於殼套9內部,且第一轉軸1及第二轉軸2之固定部12、22自殼套9之一套口90伸出至殼套9外,該第一軸承件31遮蓋於殼套9之套口90。該第一轉軸1之樞接部11具有一遠離該固定部12的末端111,且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21具有一遠離該固定部22的末端211,並於該第一轉軸1與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11、21末端111、211配置一扭力模組8,該扭力模組8包括多數轉輪81、碟型簧片82及軸承件83,該扭力模組8之轉輪81、簧片82及軸承件83屬已知的結構,故不予詳述;藉由扭力模組8的設置,使第一轉軸1及第二轉軸2各自產生扭力,以利於定位所述顯示模組91及機體模組92於任意角度。
【0025】
  請配合參考第2至4圖,說明在所採較佳的實施例中,該第一軸承件31與第二軸承件32之間規劃出一第一傳動層901、一第二傳動層902及一第三傳動層位903,該第一轉軸1之樞接部11上鄰接固定部12的一端套設固定一第一主齒輪41,且第一主齒輪41位於第一軸承件31與第二軸承件32之間;該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21上鄰接固定部22的一端套設固定一第二主齒輪42,且第二主齒輪42位於第一主齒輪41與第二軸承件32之間,令第一主齒輪41與第二主齒輪42位於不同傳動層上。一第一副齒輪51在第一傳動層901囓合該第一主齒輪41,一第二副齒輪52在第二傳動層902囓合該第二主齒輪42。並且,該第一副齒輪51同軸心傳設一第一傳動齒輪61,且第一傳動齒輪61位於第一副齒輪51與第二副齒輪52之間,使第一傳動齒輪61與第一副齒輪51位於不同傳動層上;該第二副齒輪52同軸心傳設一第二傳動齒輪62,且第二傳動齒輪62位於第一副齒輪51與第二副齒輪52之間,使第二傳動齒輪62與第二副齒輪52位於不同傳動層上,且第一傳動齒輪61與第二傳動齒輪62在第三傳動層903相互囓合。
【0026】
  在一可行的實施例中,第3、4圖也顯示了,該第一軸承件31與第二軸承件32之間可設置一第一隔板71,且第一隔板71與第二軸承件32之間亦可設置一第二隔板72,進而間隔上述第一傳動層901、第二傳動層902及第三傳動層位903。該第三傳動層位903可設於第一傳動層901與第二傳動層902之間;或者,該第一傳動層901與第二傳動層902亦可設在同一傳動層。在本實施上,舉以第三傳動層位903設於第一傳動層901與第二傳動層902之間為例,使該第一主齒輪41、第一副齒輪51位於該第一軸承件31與第一隔板71之間,該第一傳動齒輪61、第二傳動齒輪62位於該第一隔板71與第二隔板72之間,該第二主齒輪42、第二副齒輪52位於該第二隔板72與第二軸承件32之間,令第一主齒輪41、第二主齒輪42、第一副齒輪51、第二副齒輪52、第一傳動齒輪61與第二傳動齒輪62穩定樞置於各傳動層上轉動。
【0027】
  並且,該第一轉軸1、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11、21共同樞置於第一隔板71及第二隔板72上,使第一隔板71及第二隔板72穩固設置於第一轉軸1與第二轉軸2之間,且第一隔板71與第二隔板72之間樞置一第一樞軸73及一第二樞軸74。具體來說,該第一隔板71、第二隔板72成板片型態,且第一隔板71及第二隔板72上各自設有一第一樞孔711、721、一第二樞孔712、722、一第一穿孔713、723及一第二穿孔714、724,所述第一穿孔713、723及第二穿孔714、724位於第一樞孔711、721與第二樞孔712、722之間。該第一轉軸1之樞接部11樞置於第一隔板71、第二隔板72之第一樞孔711、721,且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21樞置於第一隔板71、第二隔板72之第二樞孔712、722。該第一樞軸73樞置於第一隔板71、第二隔板72之第一穿孔713、723,且第二樞軸74樞置於第一隔板71、第二隔板72之第二穿孔714、724。該第一副齒輪51與第一傳動齒輪61經由第一樞軸73樞置於第一隔板71兩側,且第二副齒輪52與第二傳動齒輪62經由第二樞軸74軸樞置於第二隔板72兩側。
【0028】
  藉由上述構件組成,可供據以實施本創作,舉例來說,當使用者掀動電子器物之顯示模組91時,該第一主齒輪41會隨著第一轉軸1轉動,且第一副齒輪51接受第一主齒輪41囓合傳動,再經由第一樞軸73同軸帶動第一傳動齒輪61,該第二傳動齒輪62則接受第一傳動齒輪61之囓合傳動,而後經由第二樞軸74同軸帶動第二副齒輪52,再令第二副齒輪52囓合傳動第二主齒輪42及第二轉軸2,而使第一轉軸1與第二轉軸2之間得以同步連動,並進一步帶動顯示模組91與機體模組92相對翻轉。
【0029】
  須加以說明的是,第4、5圖也顯示了,該第一主齒輪41與第一副齒輪51位於同一傳動層上相互囓合連動,再同軸傳動到不同傳動層之第一傳動齒輪61與第二傳動齒輪62相互囓合連動,而後再同軸傳動到另一傳動層或與第一主齒輪41相同傳動層之第二主齒輪42與第二副齒輪52相互囓合連動,而使所述第一主齒輪41與第二主齒輪42之間之同步傳動,係來自於第一副齒輪51及第二副齒輪52,透過位於不同傳動層相囓合之第一傳動齒輪61及第二傳動齒輪62予以分別同軸傳動。如此一來,該第一副齒輪51與第二副齒輪52之間的傳動囓合角度,將可相異於第一傳動齒輪61與第二傳動齒輪62之間的傳動囓合角度,且第一副齒輪51及第二副齒輪52之直徑亦可相異於第一傳動齒輪61及第二傳動齒輪62的直徑;如此,很明顯的該第一副齒輪51與第二副齒輪52之間,以及該第一副齒輪51、第二副齒輪52與第一主齒輪41、第二主齒輪42之間的傳動囓合角度,將可受到較小的限制,進而使得第一轉軸1與第二轉軸2之間的中心距離具有較大幅度的可調整性。
【0030】
  請合併參閱第6、7圖,揭示出本創作第二種實施例之實施方式的圖式,說明其與上述第一種實施例相異之處在於,該第一軸承件31位於該第一轉軸1與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11、21中段位置,而使第一軸承件31容設於殼套9內。該第一主齒輪41設於該第一轉軸1之樞接部11上遠離該固定部12的末端111,且第二主齒輪42設於該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21上遠離該固定部22的末端211。
【0031】
  圖中也揭示了,該第二軸承件320周邊設有一環框323,使所述第二軸承件320與環框323之整體成殼套型態,且環框323具有一朝向該第一軸承件31的開口324,而使該開口324對應連通前述第一軸孔321及第二軸孔322,該第一轉軸1之樞接部11末端111經由第一軸孔321延伸至環框323外的部分套置一第一扣環75,且第二轉軸2之樞接部21末端211經由第二軸孔322延伸至環框323外的部分套置一第二扣環76。該第一主齒輪41、第二主齒輪42、第一副齒輪51、第二副齒輪52、第一傳動齒輪61及第二傳動齒輪62經由該開口324容置於該第二軸承件320之環框323內。藉此,有利於將該第一主齒輪41、第二主齒輪42、第一副齒輪51、第二副齒輪52、第一傳動齒輪61及第二傳動齒輪62共同模組設計於該第二軸承件320之環框323內。
【0032】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創作實具有如下之優點:
  1. 採用三層傳動層排佈第一主齒輪41、第二主齒輪42、第一副齒輪51、第二副齒輪52、第一傳動齒輪61及第二傳動齒輪62,使每一傳動層都只有兩齒輪囓合連動,即第一主齒輪41囓合連動第一副齒輪51,第一傳動齒輪61囓合連動第二傳動齒輪62,第二主齒輪42囓合連動第二副齒輪52,且第一、第二副齒輪51、52與第一、第二傳動齒輪61、62之間的傳動囓合角度及直徑可不一致,如此可輕易改變及調整第一轉軸1與第二轉軸2之間的中心距離,且有利於縮小整體樞鈕之體積。
  2. 藉由該第一樞軸73、第二樞軸74的設置,有利於調整第一、第二副齒輪51、52與第一、第二傳動齒輪61、62之間的角度差,使調整第一、第二主齒輪41、42與第一、第二副齒輪51、52之間的傳動囓合角度變得更為容易。
  3. 該第一轉軸1與第二轉軸2之間可經由第一主齒輪41、第二主齒輪42、第一副齒輪51、第二副齒輪52、第一傳動齒輪61及第二傳動齒輪62確實傳動,零件加工容易,且成本低廉。
  4. 藉由該第二軸承件320之環框323設計,有利於將該第一主齒輪41、第二主齒輪42、第一副齒輪51、第二副齒輪52、第一傳動齒輪61及第二傳動齒輪62共同模組於該環框323內,而成單一組件,使其結構簡潔可靠,且容易組裝。
【0033】
  依據上述說明,本創作藉不同傳動層間之傳動齒輪囓合角度容許調整之作用,確實足以改善上述先前技術中,因各齒輪間相互囓合角度受限,而導致兩平行轉軸之軸心距離難以縮短的缺失。進而達到上述藉由同軸不同層的傳動方式,使各傳動齒輪之間,分別在不同傳動層上相互囓合傳動而驅使二轉軸相互連動之目的。
【0034】
  綜上所陳,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凡其他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下而完成之等效修飾或置換,均應包含於後述申請專利範圍內。
1‧‧‧第一轉軸
11、21‧‧‧樞接部
12、22‧‧‧固定部
2‧‧‧第二轉軸
31‧‧‧第一軸承件
32‧‧‧第二軸承件
41‧‧‧第一主齒輪
42‧‧‧第二主齒輪
52‧‧‧第二副齒輪
62‧‧‧第二傳動齒輪
71‧‧‧第一隔板
72‧‧‧第二隔板
8‧‧‧扭力模組
9‧‧‧殼套
91‧‧‧顯示模組
92‧‧‧機體模組

Claims (13)

  1. 【第1項】
    一種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具有相互平行之一第一轉軸及一第二轉軸,其中:
    該第一轉軸上設置一第一主齒輪,該第二轉軸上設置一第二主齒輪;一第一副齒輪在一第一傳動層囓合該第一主齒輪,一第二副齒輪在一第二傳動層囓合該第二主齒輪,該第一副齒輪同軸心傳設一第一傳動齒輪,該第二副齒輪同軸心傳設一第二傳動齒輪,該第一傳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在一第三傳動層相互囓合,而使該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相互連動。
  2. 【第2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所述第一轉軸及第二轉軸係共同樞置於一第一軸承件與一第二軸承件上。
  3. 【第3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傳動層、第二傳動層及第三傳動層均位於該第一軸承件與第二軸承件之間。
  4. 【第4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軸承件與第二軸承件之間設置一第一隔板,且第一隔板與第二軸承件之間設置一第二隔板,該第一主齒輪、第一副齒輪位於該第一軸承件與第一隔板之間,該第一傳動齒輪、第二傳動齒輪位於該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之間,該第二主齒輪、第二副齒輪位於該第二隔板與第二軸承件之間。
  5. 【第5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副齒輪與第一傳動齒輪經由一第一樞軸樞置於該第一隔板兩側,且第二副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經由一第二樞軸軸樞置於該第二隔板兩側。
  6. 【第6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轉軸、第二轉軸共同樞置於該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上。
  7. 【第7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或3或4或5或6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轉軸、第二轉軸兩端分別設成一樞接部及一固定部,該第一主齒輪設於該第一轉軸之樞接部上鄰接固定部的一端,該第二主齒輪設於該第二轉軸之樞接部上鄰接固定部的一端。
  8. 【第8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或4或5或6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轉軸、第二轉軸兩端分別設成一樞接部及一固定部,該第一主齒輪設於該第一轉軸之樞接部上一遠離該固定部的一端,且第二主齒輪設於該第二轉軸之樞接部上一遠離該固定部的一端。
  9. 【第9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二軸承件周邊設有一環框,該第一主齒輪、第二主齒輪、第一副齒輪、第二副齒輪、第一傳動齒輪及第二傳動齒輪容置於該第二軸承件之環框內。
  10. 【第10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轉軸及第二轉軸之樞接部設於一殼套內部,且第一轉軸及第二轉軸之固定部位於該殼套外。
  11. 【第11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轉軸及第二轉軸之樞接部設於一殼套內部,且第一轉軸及第二轉軸之固定部位於該殼套外。
  12. 【第12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轉軸及第二轉軸之樞接部設於一殼套內部,且第一轉軸及第二轉軸之固定部位於該殼套外。
  13. 【第13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或3項所述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其中該第一傳動層與第二傳動層設在同一傳動層。
TW103202466U 2014-02-12 2014-02-12 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 TWM480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2466U TWM480240U (zh) 2014-02-12 2014-02-12 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
CN201420080012.5U CN203717620U (zh) 2014-02-12 2014-02-24 齿轮式双轴同步枢纽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2466U TWM480240U (zh) 2014-02-12 2014-02-12 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0240U true TWM480240U (zh) 2014-06-11

Family

ID=51156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2466U TWM480240U (zh) 2014-02-12 2014-02-12 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17620U (zh)
TW (1) TWM4802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6042B (zh) * 2018-09-06 2021-01-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樞軸模組及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0753A (zh) * 2014-12-04 2015-04-08 李明科 一种便于安装密封件的轴套头机构
US11142932B2 (en) * 2019-03-12 2021-10-12 Compal Electronics, Inc. Dual-shaft hinge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6042B (zh) * 2018-09-06 2021-01-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樞軸模組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17620U (zh) 2014-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58887A1 (zh) 柔性屏的支撑装置、可折叠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WO2020224193A1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TWI644608B (zh) Double shaft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US8578561B2 (en) Dual-axis hinge and portable device with the same
TWM521869U (zh) 交錯軸一體式雙軸同動樞軸器
WO2022001769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TWM551804U (zh) 鉸鏈及具有該鉸鏈的折疊式電子裝置
TWM453753U (zh) 多節式轉軸結構
TWI508649B (zh) Two-way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connection device (a)
TWM468131U (zh) 合頁裝置
TWM453754U (zh) 插組式多節轉軸結構
TWM480240U (zh) 齒輪式雙軸同步樞鈕結構
WO2021077829A1 (zh) 电子设备的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TWI699154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WO2018196275A1 (zh) 运用于移动终端上的双轴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CN203670445U (zh) 双轴同动扭力枢轴器交错轴斜齿轮传动机构
CN203548549U (zh) 同步转动式双轴铰链
TWM545933U (zh) 樞紐器與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JP7445554B2 (ja) 2軸ヒンジ機構
TWI517779B (zh) Two-way opening and closing connection device (2)
TWM509367U (zh) 斜向雙軸同動樞軸器
TWM480843U (zh) 可同步多角度翻轉作動之雙樞軸結構
TWM501088U (zh) 三軸齒輪式樞軸總成及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TWM469726U (zh) 同步轉動式雙軸鉸鍊
TWM523133U (zh) 轉軸結構及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