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0815U - 柴窯結構 - Google Patents

柴窯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0815U
TWM550815U TW106210162U TW106210162U TWM550815U TW M550815 U TWM550815 U TW M550815U TW 106210162 U TW106210162 U TW 106210162U TW 106210162 U TW106210162 U TW 106210162U TW M550815 U TWM550815 U TW M55081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utter
kiln
chimney
gat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01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n-Wang Chen
Original Assignee
Jin-Wang C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Wang Chen filed Critical Jin-Wang Chen
Priority to TW1062101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0815U/zh
Publication of TWM550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0815U/zh

Links

Landscapes

  • Solid-Fuel Combustion (AREA)

Description

柴窯結構
本創作係與燒窯設備有關,更詳而言之係指一種柴窯結構。
按,傳統的蛇窯屬單火膛橫焰窯,其釉燒方式分為自然落灰柴燒及施釉柴燒兩種,投柴方式係從窯的一側將柴投入於單火膛內,所產生的火焰屬於橫焰。因此,單火膛內之柴在燃燒時所產生之火焰及煙會往另一側的煙囪竄出,使得陶作單邊迎向火焰,因此,在自然落灰柴燒時,灰釉集中於陶作之單面,而無法讓陶作達到全面360度之均勻落灰效果。
上述習知之柴燒單火膛橫焰窯,若使用在施釉柴燒時,由於陶作單面受火無法達到均勻受熱效果,因此,陶作在單面受火下之溫度過高,容易發生單面過度流釉之情形。
其次,雖然柴燒時所產生之碳素是柴燒陶作之重要元素,但排放出的黑煙卻有環境污染之問題。
有鑑於此,為改善先前技術中,習知柴窯在柴燒時,陶作有著受熱與落灰不均勻、容易單面過度流釉及排放黑煙等問 題;緣此,本創作乃提供一種柴窯結構,包含有:一窯體,該窯體具有一形成於內部之容置空間及一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之置放平台,該置放平台將該容置空間區分出一位於該置放平台一側之第一火膛室、一位於該置放平台另一側之第二火膛室及一位於該置放平台頂部之陶作室,該陶作室與該第一火膛室及該第二火膛室間分別具有一第一通道及一第二通道連通,該窯體兩側分別設有一第一煙囪及一第二煙囪,該第一煙囪與該第二煙囪係連通於該容置空間之兩側;一第一閘門,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一閘門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將該第一煙囪加以封閉,當該第一閘門位於開放位置時則將該第一煙囪加以開啟;一第二閘門,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二閘門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將該第二煙囪加以封閉,當該第二閘門位於開放位置時則將該第二煙囪加以開啟。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係由多數耐火磚所堆砌而成。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於該第一煙囪與該陶作室間貫穿連通有一第一連通孔;該第二煙囪與該陶作室間貫穿連通有一第二連通孔。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之一外側往內延伸有一連通至該第一煙囪之第一閘門孔,以供該第一閘門穿入;該窯體之另一外側往內延伸有一連通至該第二煙囪之第二閘門孔, 以供該第二閘門穿入。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當該第一閘門位於封閉位置時,該第二閘門係位於開放位置。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第一火膛室內投以大火,該第二火膛室內投以小火,使該第一火膛室內所產生之熱流係經由該陶作室而自該第二煙囪所排出。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當該第二閘門位於封閉位置時,該第一閘門係位於開放位置。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第二火膛室內投以大火,該第一火膛室內投以小火,使該第二火膛室內所產生之熱流係經由該陶作室而自該第一煙囪所排出。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之正面外側位置具有一連通至該容置空間之窯口。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之正面外側位置具有一連通至該第一火膛室之第一投柴口及一連通至該第二火膛室之第二投柴口。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之正面外側位置具有一連通至該第一火膛室之第一灰道及一連通至該第二火膛室之第二灰道。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第一煙囪與該第二煙囪之孔徑,皆係由上往下漸擴。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更包含有:一第一活門, 該第一活門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一活門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封閉該第一通道,當該第一活門位於開放位置時係開啟該第一通道;一第二活門,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二活門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封閉該第二通道,當該第二活門位於開放位置時係開啟該第二通道。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的一側設有一第一活門孔,該第一活門孔連通該第一通道及該窯體外部,該窯體的另一側設有一第二活門孔,該第二活門孔連通該第二通道及該窯體外部,其中,該第一活門置於該第一活門孔中,該第二活門置於該第二活門孔中。
上述之柴窯結構,其中,在該置放平台的兩側設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該第一活門及該第二活門在封閉位置時,其前端係分別卡置在該第一凹槽及該第二凹槽中。
本創作可在每隔一段時間對第一火膛室及第二火膛室轉投大火與小火之轉換,並控制該第一閘門與第二閘門之開放與封閉。而能讓陶作之表面達到均勻受熱之功效,以避免發生落灰不均勻及過度流釉之情形。並藉由該第一火膛室對第二火膛室所產生熱流所夾帶之碳素進行二次燃燒,及由該第二火膛室對第一火膛室所產生熱流所夾帶之碳素進行二次燃燒,使排出之碳素大幅降低,以達到減少空氣污染之環保功效。
100‧‧‧柴窯結構
10‧‧‧窯體
11‧‧‧容置空間
111‧‧‧第一火膛室
112‧‧‧第二火膛室
113‧‧‧陶作室
12‧‧‧置放平台
13‧‧‧第一煙囪
14‧‧‧第二煙囪
15‧‧‧第一連通孔
16‧‧‧第二連通孔
17‧‧‧第一閘門孔
18‧‧‧第二閘門孔
191‧‧‧窯口
192‧‧‧第一投柴口
193‧‧‧第二投柴口
194‧‧‧第一灰道
195‧‧‧第二灰道
20‧‧‧第一閘門
30‧‧‧第二閘門
90‧‧‧陶作
80‧‧‧燒柴
40‧‧‧第一活門
50‧‧‧第二活門
42‧‧‧第一活門孔
52‧‧‧第二活門孔
41‧‧‧第一通道
51‧‧‧第二通道
43‧‧‧第一凹槽
53‧‧‧第二凹槽
第1圖係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實施例之剖視圖。
第3圖係第1圖所示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4圖係第1圖所示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對本創作之特徵與其特點有更進一步之了解與認同,茲列舉以下較佳之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說明如下:請參閱第1~2圖,係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一種柴窯結構100,其包含有一窯體10、一第一閥門20、一第二閥門30、一第一活門40及一第二活門50,其中:請參閱第1、2圖,該窯體10,係由多數耐火磚所堆砌而成。該窯體10具有一形成於內部之容置空間11及一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1內之置放平台12,該置放平台12之斷面呈T字形,以由該置放平台12將該容置空間11區分出一位於該置放平台12一側之第一火膛室111、一位於該置放平台12另一側之第二火膛室112及一位於該置放平台12頂部之陶作室113,該陶作室113並與該第一火膛室111及該第二火膛室112間具有第一通道41及第二通道51加以連通。該窯體10並於兩側邊之位置,分別設有一第一煙囪13及一第二煙囪14,該第一、二煙囪13、14恰位於該容置空間11 之兩側位置處,該第一煙囪13與該容置空間11之陶作室113間貫穿連通有一第一連通孔15,該第二煙囪14與該容置空間11之陶作室113間貫穿連通有一第二連通孔16。該窯體10之一外側並往內延伸有一連通至該第一煙囪13之第一閘門孔17,該窯體10之另一外側並往內延伸有一連通至該第二煙囪14之第二閘門孔18。
該窯體10的一側設有一第一活門孔42,該第一活門孔42連通該第一通道41及窯體10外部,該窯體10的另一側設有一第二活門孔52,該第二活門孔52連通該第二通道51及窯體10外部。
請參閱第1、2圖,該第一閘門20,係置於該窯體10之第一閘門孔17中,並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使當該第一閘門20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將該第一煙囪13加以封閉,而當該第一閘門20位於開放位置時則將該第一煙囪13加以開啟。
參閱第1、2圖,該第二閘門30,係置於該窯體10之第二閘門孔18中,並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使當該第二閘門30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將該第二煙囪14加以封閉,而當該第二閘門30位於開放位置時則將該第二煙囪14加以開啟。
請參閱第1~2圖所示,該第一活門40係置於該窯體10之第一活門孔42中,並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 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一活門40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將該第一通道41加以封閉,當該第一活門40位於開放位置時,則將該第一通道41開啟。
請參閱第1~2圖所示,該第二活門50係置於該窯體10之第二活門孔52中,並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二活門50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將該第二通道51加以封閉,當該第二活門50位於開放位置時,則將該第二通道51開啟。
另外,在置放平台12的兩側設有一第一凹槽43及一第二凹槽53,該第一活門40及第二活門50在封閉位置時,其前端係分別卡置在該第一凹槽43及第二凹槽53中。
是以,上述即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一種柴窯結構100各部構件及其組成方式之介紹,接著再將使用特點說明如下:首先,實際使用本創作時,如第3A圖所示,可將欲進行燒製之陶作90放置於該窯體10之置放平台12上。並於該第一火膛室111內投以大火,而於該第二火膛室112內投以小火,即於該第一火膛室111內投入較多之燒柴80使之形成大火,而於該第二火膛室112內投入較少之燒柴80使之形成小火,或者利用控制進氣的方式來控制大、小火。接著,再將該第一閘門20移動至封閉位置,使該第一煙囪13與該容置空間11之陶作室113間形成封閉阻隔,並將該第二閘門30 移動至開放位置,使該第二煙囪14與該容置空間11之陶作室113間形成開放連通。而此時的第一活門40及第二活門50係在開啟狀態,使得第一通道41及第二通道51開啟。
如此一來,該第一火膛室111所產生之熱流便會經由該陶作室113而往第二連通孔16流動並自該第二煙囪14所排出至外部。藉此,該第一火膛室111所產生之熱流在流動至該陶作室113時便能形成倒焰以對陶作90進行加熱,而熱流中所夾帶之黑煙(碳素)在對陶作90施行落灰程序後,在通過於該陶作室113欲進入於該第二連通孔16(第二煙囪14)間時,則會受到該第二火膛室112所產生之小火進行二次燃燒,使自該第二煙囪14所排出之碳素大幅降低,即能轉為白煙排出,以達到減少空氣污染之環保功效。
請參第3B圖所示,係顯示第一活門40在開啟狀態,而第二活門50在關閉狀態,實施例係利用操作第二活門50來控制第二通道51的大小,甚至關閉,以控制二次燃燒之燃得多或燃得少,可以調節陶作室113中碳素的量,以適應自然落灰柴燒及施釉柴燒所需的碳素需求量,例如在施釉柴燒時,所需碳素可以減少,則第二通道51可以開大一點或完全開啟,而在自然落灰柴燒時,所需碳素需求較多,因此可以控制第二通道51小一點或關閉,而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
另外,在上述於該第一火膛室111內投以大火,而於該第二火膛室112內投以小火一段時間後。如第4A圖所 示,便能開始轉由於該第二火膛室112內投以大火,而於該第一火膛室111內投以小火,即於該第二火膛室112內投入較多之燒柴80使之形成大火,而於該第一火膛室111內投入較少之燒柴80使之形成小火,或者藉由利用控制進氣的方式來控制大、小火。接著,再將該第二閘門30移動至封閉位置,使該第二煙囪14與該容置空間11之陶作室113間形成封閉阻隔,並將該第一閘門20移動至開放位置,使該第一煙囪13與該容置空間11之陶作室113間形成開放連通。而此時的第一活門40及第二活門50係在開啟狀態,使得第一通道41及第二通道51開啟。
如此一來,該第二火膛室112所產生之熱流便會經由該陶作室113而往第一連通孔15流動並自該第一煙囪13所排出至外部。藉此,該第二火膛室112所產生之熱流在流動至該陶作室113時便能形成倒焰以對陶作90進行加熱,而熱流中所夾帶之黑煙(碳素)在對陶作90施行落灰程序後,在通過於該陶作室113欲進入於該第一連通孔15(第一煙囪13)間時,則會受到該第一火膛室111所產生之小火進行二次燃燒,使自該第一煙囪13所排出之碳素大幅降低,即能轉為白煙排出,以達到減少空氣污染之環保功效。
請參第4B圖所示,係顯示第一活門40在關閉狀態,而第二活門50在開啟狀態,實施例係利用操作第一活門40來控制第一通道41的大小,甚至關閉,以控制二次燃燒之燃 得多或燃得少,可以調節陶作室113中碳素的量,以適應自然落灰柴燒及施釉柴燒所需的碳素需求量,例如在施釉柴燒時,所需碳素可以減少,則第一通道41可以開大一點或完全開啟,而在自然落灰柴燒時,所需碳素需求較多,因此可以控制第一通道41小一點或關閉,而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
藉由上述在每隔一段時間對第一火膛室111及第二火膛室112轉投大火與小火之轉換,並控制該第一閘門20與第二閘門30之開放與封閉。而能讓陶作90之表面達到均勻受熱之功效,以避免發生落灰不均勻及過度流釉的情形。以及藉由控制第一活門40及第二活門50可以控制及調節陶作室113中碳素的量,以提供自然落灰柴燒及施釉柴燒對碳素的各種不同需求。
另外,如第1圖所示,上述實施例中,該窯體10之正面外側位置具有一連通至該容置空間11之窯口191,以供施作者進出,以利對陶作90進行置入、排放及拿取。
再者,如第1圖所示,上述實施例中,該窯體10之正面外側位置具有一連通至該第一火膛室111之第一投柴口192及一連通至該第二火膛室112之第二投柴口193。以利施作者對該第一火膛室111及第二火膛室112進行投柴,以控制溫度。
其次,如第1圖所示,上述實施例中,該窯體10之正面外側位置具有一連通至該第一火膛室111之第一灰道1 94及一連通至該第二火膛室112之第二灰道195。以利施作者對該第一火膛室111及第二火膛室112進行灰燼之清除者。
上述實施例中,如第2圖所示,該第一煙囪13與該第二煙囪14之孔徑,皆係由上往下漸擴。
以上所揭,僅為本創作所提供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實施範圍,凡本技術領域內之相關技藝者根據本創作所為之均等變化,皆應屬本創作所涵蓋之範圍。
100‧‧‧柴窯結構
10‧‧‧窯體
11‧‧‧容置空間
111‧‧‧第一火膛室
112‧‧‧第二火膛室
113‧‧‧陶作室
12‧‧‧置放平台
13‧‧‧第一煙囪
14‧‧‧第二煙囪
15‧‧‧第一連通孔
16‧‧‧第二連通孔
17‧‧‧第一閘門孔
18‧‧‧第二閘門孔
20‧‧‧第一閘門
30‧‧‧第二閘門

Claims (15)

  1. 一種柴窯結構,包含有:一窯體,該窯體具有一形成於內部之容置空間及一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之置放平台,該置放平台將該容置空間區分出一位於該置放平台一側之第一火膛室、一位於該置放平台另一側之第二火膛室及一位於該置放平台頂部之陶作室,該陶作室與該第一火膛室及該第二火膛室間分別具有一第一通道及一第二通道連通,該窯體兩側分別設有一第一煙囪及一第二煙囪,該第一煙囪與該第二煙囪係連通於該容置空間之兩側;一第一閘門,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一閘門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將該第一煙囪加以封閉,當該第一閘門位於開放位置時則將該第一煙囪加以開啟;一第二閘門,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二閘門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將該第二煙囪加以封閉,當該第二閘門位於開放位置時則將該第二煙囪加以開啟。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係由多數耐火磚所堆砌而成。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於該第一煙囪與該陶作室間貫穿連通有一第一連通孔;該第二 煙囪與該陶作室間貫穿連通有一第二連通孔。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之一外側往內延伸有一連通至該第一煙囪之第一閘門孔,以供該第一閘門穿入;該窯體之另一外側往內延伸有一連通至該第二煙囪之第二閘門孔,以供該第二閘門穿入。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當該第一閘門位於封閉位置時,該第二閘門係位於開放位置。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第一火膛室內投以大火,該第二火膛室內投以小火,使該第一火膛室內所產生之熱流係經由該陶作室而自該第二煙囪所排出。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當該第二閘門位於封閉位置時,該第一閘門係位於開放位置。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第二火膛室內投以大火,該第一火膛室內投以小火,使該第二火膛室內所產生之熱流係經由該陶作室而自該第一煙囪所排出。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之正面外側位置具有一連通至該容置空間之窯口。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之正面外側位置具有一連通至該第一火膛室之第一投柴口及一連通至該第二火膛室之第二投柴口。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之正面外側位置具有一連通至該第一火膛室之第一灰道及一 連通至該第二火膛室之第二灰道。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第一煙囪與該第二煙囪之孔徑,皆係由上往下漸擴。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更包含有:一第一活門,該第一活門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一活門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封閉該第一通道,當該第一活門位於開放位置時係開啟該第一通道;一第二活門,可受外力作用於一封閉位置至一開放位置間進行往復之位移,當該第二活門位於封閉位置時係封閉該第二通道,當該第二活門位於開放位置時係開啟該第二通道。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該窯體的一側設有一第一活門孔,該第一活門孔連通該第一通道及該窯體外部,該窯體的另一側設有一第二活門孔,該第二活門孔連通該第二通道及該窯體外部,其中,該第一活門置於該第一活門孔中,該第二活門置於該第二活門孔中。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柴窯結構,其中,在該置放平台的兩側設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該第一活門及該第二活門在封閉位置時,其前端係分別卡置在該第一凹槽及該第二凹槽中。
TW106210162U 2017-07-11 2017-07-11 柴窯結構 TWM550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0162U TWM550815U (zh) 2017-07-11 2017-07-11 柴窯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0162U TWM550815U (zh) 2017-07-11 2017-07-11 柴窯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0815U true TWM550815U (zh) 2017-10-21

Family

ID=61013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0162U TWM550815U (zh) 2017-07-11 2017-07-11 柴窯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508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96056B (zh) 烟气回流与分级预混燃烧的控温低氮节能的燃烧装置
KR101148382B1 (ko) 이중구조 가마
TWM550815U (zh) 柴窯結構
CN205209241U (zh) 具有还原功能的电热陶瓷烧结窑炉
KR20100122182A (ko) 장작 가마
KR101286341B1 (ko) 이중구조 가마
CN106196054A (zh) 一种中心导流调节的旋流分级与温度可控的燃烧器
KR200474988Y1 (ko) 이중 구조 가마
CN106766901A (zh) 一种利用烟气回流低氧高温燃烧的熔铝炉
CN104566492A (zh) 兼具采暖、烧水、烧饭功能的柴炉
TWM619234U (zh) 具後段導流之雙燃燒空間窯體結構
CN104930852B (zh) 排蜡烟雾处理炉
CN206478854U (zh) 隧道式反烧热风炉
CN106016248B (zh) 燃煤锅炉
CN209926844U (zh) 氧化双通道拱形窑炉
CN210718618U (zh) 烧制青砖瓦的轮窑
CN209945012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柴气混烧窑
TWM543961U (zh) 直倒焰式複合型柴燒窯
JP5492340B1 (ja) 陶芸窯
TWI772126B (zh) 具後段導流之雙燃燒空間窯體結構及應用該窯體結構的製陶方法
CN210952326U (zh) 氧化双通道平形窑炉
CN207600197U (zh) 一种坭兴陶窑炉
CN108050511A (zh) 低热值燃气高温空气无焰燃烧系统及方法
CN213631549U (zh) 一种快速降温的下沉式砖窑
CN210426100U (zh) 窑炉设备节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