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9332U - 均溫板 - Google Patents

均溫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9332U
TWM549332U TW106209186U TW106209186U TWM549332U TW M549332 U TWM549332 U TW M549332U TW 106209186 U TW106209186 U TW 106209186U TW 106209186 U TW106209186 U TW 106209186U TW M549332 U TWM549332 U TW M54933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structure
plate
sealing surface
mesh
lower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9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吳安智
陳志偉
張天曜
郭哲瑋
郭晉宏
劉建富
Original Assignee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91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9332U/zh
Publication of TWM549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9332U/zh

Links

Description

均溫板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是一種均溫板。
均溫板(Vapor chamber)是一種散熱裝置,其工作原理與熱管相近,差異在於熱管的導熱為一維方向上線的傳遞,均溫板則為二維方向上面的傳遞。均溫板在結構上,主要係由上板、下板以及腔室所組成,當下板與熱源例如發熱的電子元件接觸後,腔室內的工作介質便會由液體轉換為氣體並往上板方向傳遞,最後藉由上板或其外側的散熱裝置例如鰭片而將熱能傳遞出去,此時,工作介質會轉換回液體而回到下板,重新下一次的循環。
不過,由於均溫板內的腔室是一個立體的空間,因此要如何讓工作介質得以穩定地進行液氣轉換、順利被導引往上板傳遞、平均地向四周擴散、以及最終回流至下板的非直接受熱區域,一直是研發人員所要解決並且達到的目標。
為了能夠達成上述的目標,本申請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以及一下板,下板對應該上板封合,並與上板共同形成一腔室,腔室內填充有一工作介質,下板具有一直接受熱區 域,直接受熱區域係可與一熱源作熱接觸;其中,上板具有一第一表面面對腔室,下板具有一第二表面面對腔室,而上板與下板之間,更夾設有一網狀毛細結構,並且網狀毛細結構在垂直方向上,係與直接受熱區域至少有部分的重疊。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下板於第二表面上形成有一毛細結構,或是在第二表面與網狀毛細結構之間,設有一毛細結構。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上板係在部份的第一表面上形成微結構。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微結構的分布範圍,係大於網狀毛細結構。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網狀毛細結構係夾設於微結構與第二表面之間。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微結構的分布範圍,在垂直方向上,係涵蓋網狀毛細結構、係對應網狀毛細結構而成互補的設置、係與網狀毛細結構有部分的重疊、或是與網狀毛細結構沒有重疊。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網狀毛細結構為一金屬編織網。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在垂直方向上,網狀毛細結構層係對應直接受熱區域、網狀毛細結構係涵蓋直接受熱區域、或是網狀毛細結構係位於直接受熱區域內。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上板包含一第一封合面,下板包括一第二封合面,第一封合面與第二封合面對應設置,其中第一封合面包括一銲料槽,且銲料槽與微結構,係藉由蝕刻方式一起形成。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上板包含一第一封合面,下板包括一第二封合面,第一封合面與第二封合面對應設置,其中第二封合面包括一銲料槽,且銲料槽與毛細結構,係藉由蝕刻方式一起形成。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下板更包括一向外延伸之凸台。
於另一實施例中,本創作提供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以及一下板,下板對應上板封合,並與上板共同形成一腔室,腔室內填充有一工作介質;其中,上板具有一第一表面面對該腔室,並於部分的第一表面上形成微結構,下板具有一第二表面面對腔室,而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更夾設有一網狀毛細結構。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下板於第二表面上形成有一毛細結構、或是在第二表面與網狀毛細結構之間,設有一毛細結構。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微結構的分布範圍,係大於網狀毛細結構。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網狀毛細結構,係夾設於微結構與第二表面之間。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微結構的分布範圍,在垂直方向上,係涵蓋網狀毛細結構、係對應網狀毛細結構而成互補的設置、係與網狀毛細結構有部分的重疊、或是與網狀毛細結構沒有重疊。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網狀毛細結構為一金屬編織網。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下板具有一直接受熱區域,直接受熱區域係可與一熱源作熱接觸。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在垂直方向上,網狀毛細結構層 係對應直接受熱區域、網狀毛細結構係涵蓋直接受熱區域、或是網狀毛細結構係位於直接受熱區域內。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上板包含一第一封合面,下板包括一第二封合面,第一封合面與第二封合面對應設置,其中第一封合面包括一銲料槽,且銲料槽與微結構,係藉由蝕刻方式一起形成。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上板包含一第一封合面,下板包括一第二封合面,第一封合面與第二封合面對應設置,其中第二封合面包括一銲料槽,且銲料槽與毛細結構,係藉由蝕刻方式一起形成。
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下板更包括一向外延伸之凸台。
1‧‧‧均溫板
11‧‧‧上板
111‧‧‧第一表面
111A‧‧‧微結構
112‧‧‧第一封合面
113‧‧‧焊料槽
12‧‧‧下板
12A‧‧‧直接受熱區域
12B‧‧‧非直接受熱區域
121‧‧‧第二表面
121A‧‧‧毛細結構
122‧‧‧第二封合面
123‧‧‧焊料槽
124‧‧‧凸台
13‧‧‧腔室
14‧‧‧網狀毛細結構
15‧‧‧熱源
2‧‧‧均溫板
21‧‧‧上板
211‧‧‧第一表面
211A‧‧‧微結構
212‧‧‧第一封合面
213‧‧‧焊料槽
22‧‧‧下板
22A‧‧‧直接受熱區域
22B‧‧‧非直接受熱區域
221‧‧‧第二表面
221A‧‧‧毛細結構
222‧‧‧第二封合面
223‧‧‧焊料槽
224‧‧‧凸台
23‧‧‧腔室
24‧‧‧網狀毛細結構
25‧‧‧熱源
第1A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的立體示意圖。
第1B圖係第1A圖中,沿1B-1B剖面線所得到關於均溫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1C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1D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與熱源間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第1E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中,於上板或下板設有銲料槽時的剖面示意圖。
第1F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其下板包含有凸台時的剖面示意圖。
第2A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的立體示意圖。
第2B圖係第1A圖中,沿2B-2B剖面線所得到關於均溫板之剖面示意圖。
第2C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2D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與熱源間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第2E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中,微結構與網狀毛細結構有部分重疊時的剖面示意圖。
第2F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中,微結構與網狀毛細結構沒有重疊時的剖面示意圖。
第2G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中,於上板或下板設有銲料槽時的剖面示意圖。
第2H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其下板包含有凸台時的剖面示意圖。
依據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係提供一種均溫板1,請同時參照第1A圖、第1B圖以及第1C圖,其係該均溫板1的立體示意圖、剖面示意圖以及立體分解示意圖。均溫板1,包括一上板11以及一下板12,其中,下板12對應上板11封合,並與上板11共同形成一腔室13,腔室13內填充有工作介質(圖中未示)。上板11具有一第一表面111面對腔室13,並於部分的第一表面111 上形成有微結構111A;而下板則具有一第二表面121面對腔室13。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1,係在上板11的第一表面111與下板12的第二表面121之間,夾設有一網狀毛細結構14,此網狀毛細結構14可為一金屬編織網或是其他網狀的結構。
均溫板1的下板12,可選擇在其第二表面121上直接形成毛細結構121A,或是額外設置一層毛細結構121A。毛細結構121A,係位在第二表面121與網狀毛細結構14之間,其最主要功能是要讓工作介質得以蓄積在此進行進行液氣的轉換,同時也藉由跟網狀毛細結構14的接觸,讓氣態的工作介質之後得以(向上)傳遞至網狀毛細結構14中。
此外,本實施例在經過多次試驗後選擇夾設金屬編織網等類的網狀毛細結構14的原因,包含:(1)可以預先準備適當規格的金屬編織網並將其置入均溫板中即可,製程簡單;(2)可精準控制毛細的孔徑或間隙以及高度,與燒結或其他製程相比可預期性較高且較不易失敗;(3)可藉由上板11的微結構111A或下板12的毛細結構121A來固定網狀毛細結構14,避免走位或偏移。
均溫板1的下板12,如第1D圖所示,可區分為一直接受熱區域12A與一非直接受熱區域12B,直接受熱區域12係與至少一熱源15作熱接觸。在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均溫板1中,”直接”受熱區域12A,是指該區域(12A)可與熱源15做直接的熱接觸,因此包含結構上與熱源15直接碰觸,或是再藉由導熱膏或其他媒介而與間接地與熱源15碰觸等情況。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1,在設計內部各個組成的配置時,選擇在垂直方向上,讓網狀毛細結構14對應下板12的直接受熱區域12A,如此一來,就能確保位在 下板12直接受熱區域12A上方的工作介質(圖中未示),得以順利地進行液氣的轉換,並且藉由網狀毛細結構14的導引後,往上板11方向傳遞。
在本實施例中,網狀毛細結構14的設置係對應直接受熱區域12A,可選擇以如第1D圖所示,讓網狀毛細結構14分布的範圍比直接受熱區域12A還大,或是垂直方向上涵蓋住直接受熱區域12A;或者,也可選擇讓網狀毛細結構14位在直接受熱區域12A的正上方,兩者分布的範圍非常接近或是相同;或者,也可選擇在垂直方向上,僅部分的網狀毛細結構14位在直接受熱區域12A內,也就是兩者僅有部分的重疊;或者,也可選擇讓直接受熱區域12A分布的範圍比網狀毛細結構14還大,也就是在垂直方向上,網狀毛細結構14係位在直接受熱區域12A內。上述在網狀毛細結構14與直接受熱層12A之間的分布範圍以及大小,都可視產品特性、規格或是客戶需求而予以調整,本實施例並不予以限制。
此外,本實施所提供的均溫板1,係在上板11面對腔室13的第一表面111上,部分形成有微結構111A,因此,當氣態的工作介質藉由或是透過網狀毛細結構14而傳遞至微結構111A時,便能夠平均地往網狀毛細結構14的四周擴散開來,然後藉由微結構111A的結構特性,讓液態的工作介質得以累積並到一定程度後,向下滴落至下板12而進行下一次的循環。此外,由於工作介質滴落的區域已藉由本實施例的設計而被控制在下板12的非直接受熱區域12B,因此,就不會影響到直接受熱區22A上方所持續進行中的液氣轉換。而本實施例藉由網狀毛細結構14與微結構111A的搭配設計,與習知僅具有微結構的設計相比,可讓氣態的工作介質從下板12先導引往熱源的上方移動至上板11,因此不會在移動的過程中在腔室13內四處擴 散;而與習知僅具有網狀毛細結構的設計相比,本創作則可讓工作介質在到達上板11後,會因為微結構111A的存在,所以會平均地往四周擴散,不會發生工作介質集中地往某些方向擴散的缺失。
在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1中,網狀毛細結構14A係夾設在上板11的微結構111A與下板的第二表面121或是毛細結構121A中間,其中,微結構111A的分布範圍係大於網狀毛細結構14的分布範圍,或者,在垂直方向上,微結構111A的分布範圍涵蓋網狀毛細結構14。
本實施例中,均溫板1的上板11係在”部份”的第一表面111上形成有微結構111A,而之所以是部分而不是全面的第一表面111,是因為微結構111A是由多個凹凸不平的結構所組合而成,多個凹凸不平的結構可以連結在一起,也可不相連或是有所間隔,而且在上板11的彎折處、側壁或是接合面上,也不容易形成微結構111A。
本實施例中,上板11第一表面111的微結構111A,可選擇業界常見的方式,例如蝕刻或是研磨等方式形成,本實施例並不予以限制。而若是選擇以蝕刻方式形成的話,本實施例特別提供另一種節省均溫板1製程的設計,也就是讓上板11的焊料槽113,也在蝕刻製程中,與微結構111A一起形成,與習知兩者得分別形成的步驟相比更加簡化。請參考第1E圖,在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1中,上板11包含一第一封合面112,下板12包括一第二封合面122,第一封合面112與第二封合面122對應設置,其中,第一封合面112包括一銲料槽113。而當本實施例利用蝕刻製程,在上板11形成微結構111A時,也同時蝕刻出焊料槽113,簡化製作均溫板1的流程與時間。此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1,其下板12也可在第二封合面122上,設置 有銲料槽123,並且利用蝕刻製程製成。這是當均溫板1的下板12,選擇在其第二表面121上直接形成毛細結構121A,並且此毛細結構121A是利用蝕刻方式形成時,就可藉由同一蝕刻製程,同時形成毛細結構121A以及焊料槽123。此舉同樣也可簡化製作均溫板1的流程與時間。
此外,在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1中,下板12可因應熱源15的高度,如第1F圖所示,向外(或向下)延伸出一凸台124,而當本實施例的均溫板1採用此種具有凸台124的設計時,上述所提關於均溫板1的設計原裡跟組成,也會因為高度或結構的變化,因做因應的調整,例如網狀毛細結構14的高度可能會加高,而原本平面分布的毛細結構121A則會呈現階梯狀或是有段差的分布等。
依據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係提供一種均溫板2,請同時參照第2A圖、第2B圖以及第2C圖,其係該均溫板2的立體示意圖、剖面示意圖以及立體分解示意圖。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差別在於提供了另一種微結構跟網狀毛細結構這兩者之間的配置變化,讓均溫板可再縮減高度。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2,包括一上板21以及一下板22,其中,下板22對應上板21封合,並與上板21共同形成一腔室23,腔室23內填充有工作介質(圖中未示)。上板21具有一第一表面211面對腔室23,並在部分的第一表面211上形成有微結構211A,而下板則具有一第二表面221面對腔室23。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2,係在上板21的第一表面211與下板22的第二表面221之間,夾設有一網狀毛細結構24,此網狀毛細結構24可為一金屬編織網或是其他網狀的結構。
均溫板2的下板22,可選擇在其第二表面221上直接形成毛細 結構221A,或是額外設置一層毛細結構221A。毛細結構221A,係位在第二表面221與網狀毛細結構24之間,其最主要功能是要讓工作介質得以蓄積在此進行進行液氣的轉換,同時也藉由跟網狀毛細結構24的接觸,讓氣態的工作介質之後得以(向上)傳遞至網狀毛細結構24中。
此外,本實施例在經過多次試驗後選擇夾設金屬編織網等類的網狀毛細結構24的原因,包含:(1)可以預先準備適當規格的金屬編織網並將其置入均溫板中即可,製程簡單;(2)可精準控制毛細的孔徑或間隙以及高度,與燒結或其他製程相比可預期性較高且較不易失敗;(3)可藉由上板21的微結構211A或下板22的毛細結構221A來固定網狀毛細結構24,避免走位或偏移。
均溫板2的下板22,如第2D圖所示,可區分為一直接受熱區域22A與一非直接受熱區域22B,直接受熱區域22係與至少一熱源25作熱接觸。在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均溫板2中,”直接”受熱區域22A,是指該區域(22A)可與熱源25做直接的熱接觸,因此包含結構上與熱源25直接碰觸,或是再藉由導熱膏或其他媒介而與間接地與熱源25碰觸等情況。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2,在設計內部各組成的配置時,可選擇在垂直方向上,讓網狀毛細結構24對應下板22的直接受熱區域22A,如此一來,就能確保位在下板22直接受熱區域22A上方的工作介質(圖中未示),得以順利地進行液氣的轉換,並且藉由網狀毛細結構24的導引後,往上板21方向傳遞。
在本實施例中,網狀毛細結構24的設置係對應直接受熱區域22A,可選擇以如第2D圖所示,網狀毛細結構24分布的範圍比直接受熱區域22A還大,或是在垂直方向上涵蓋住直接受熱區域22A;或者,也可選擇 讓網狀毛細結構24位在直接受熱區域22A的正上方,兩者分布的範圍非常接近或是相同;或者,也可選擇在垂直方向上,僅部分的網狀毛細結構24位在直接受熱區域22A內,也就是兩者僅有部分的重疊;或者,也可選擇讓直接受熱區域22A分布的範圍比網狀毛細結構24還大,也就是在垂直方向上,網狀毛細結構24係位在直接受熱區域22A內。上述在網狀毛細結構24與直接受熱層22A之間的分布範圍以及大小,可視產品特性、規格或是客戶需求而予以調整,本實施例並不予以限制。
此外,本實施所提供的均溫板2運作時,氣態的工作介質會藉由或是透過網狀毛細結構24而先傳遞至上板21的第一表面211,之後會改變方向往網狀毛細結構24的四周擴散,此時,因為網狀毛細結構24四周布設有微結構,因此,便可平均地將工作介質分散開來,之後,再藉由微結構211A的結構特性,讓液態的工作介質得以累積並到一定程度後,向下滴落至下板22而進行下一次的循環。本實施例藉由網狀毛細結構24與微結構211A的搭配設計,與習知僅具有微結構的設計相比,可讓氣態的工作介質從下板22先導引往熱源的上方移動至上板21,因此不會在移動的過程中在腔室23內四處擴散,而與習知僅具有網狀毛細結構的設計相比,本創作則可讓工作介質在到達上板21後往平均地往四周擴散,因而不會發生工作介質集中地往某些方向擴散的缺失。
在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2中,網狀毛細結構24A係夾設在上板21與下板22中間,其中,微結構211A的分布範圍係與網狀毛細結構24的分布範圍,在垂直方向上係為接近互補的設置,如此一來,可以降低均溫板2的整體厚度,或是讓沒有形成微結構211A的第一表面211,也剛好 用來固定網狀毛細結構24。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2,其微結構211A的分布範圍可如第2B所示,完全對應網狀毛細結構24而成互補的設置,兩者的分界非常接近,或者,本實施例也可如第2E圖所示,選擇讓微結構211A的分布範圍,在垂直方向上,與網狀毛細結構24有部分的重疊,也就是兩者仍有部份的連接,而此種設計也能讓微結構211A用來固定住網狀毛細結構24;或者,本實施例也可如第2F圖所示,選擇讓微結構211A的分布範圍,在垂直方向上與網狀毛細結構24之間沒有重疊,也就是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間距而沒有連接,而這種設計可讓工作介質在距離熱源更遠的地方,或者說在更接近上板21與下板22封合處,才在微結構211A處累積並往下滴落至下板22。而由於工作介質滴落的區域已藉由本實施例的設計而被控制在下板22的非直接受熱區域22B,因此,不會影響到直接受熱區22A上方所持續進行中的液氣轉換。上述的三種設置方式,可視情況或產品需求而予以選擇,本實施例並不予以限制。因為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微結構211A跟網狀毛細結構24這兩者之間重疊的地方已經減少甚至於沒有,因此有機會讓均溫板縮減整體的高度。
本實施例中,均溫板2的上板21係在”部份”的第一表面211上形成有微結構211A,之所以是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第一表面211,是因為微結構211A是由多個凹凸不平的結構所組合而成,多個凹凸不平的結構可以連結在一起,也可不相連或是有所間隔,而且在上板21的彎折處、側壁或是接合面上,也不容易形成微結構。
本實施例中,上板21第一表面211的微結構211A,可選擇業界常見的方式所形成,例如蝕刻或是研磨等方式,本實施例並不予以限制。 而若是選擇以蝕刻方式形成的話,本實施例特別提供另一種節省製程的設計,也就是讓上板21的焊料槽213,也在蝕刻製程中,與微結構211A一起形成,節省製作均溫板2的步驟。請參考第2G圖,在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2中,上板21包含一第一封合面212,下板22包括一第二封合面222,第一封合面212與第二封合面222對應設置,其中,第一封合面212包括一銲料槽213。而當本實施例利用蝕刻製程,在上板21形成微結構211A時,也同時蝕刻出焊料槽213,簡化製作均溫板2的流程與時間。此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2,其下板22也可在第二封合面222上,設置有銲料槽223,並且利用蝕刻製程製成。例如當均溫板2的下板22,選擇在其第二表面221上直接形成毛細結構221A,並且此毛細結構221A是利用蝕刻方式形成時,就可藉由同一蝕刻製程,同時形成毛細結構221A以及焊料槽223。此舉同樣也可簡化製作均溫板2的流程與時間。
此外,在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均溫板2中,下板22可因應熱源25的高度,如第2H圖所示,向外(或向下)延伸出一凸台224,而當本實施例的均溫板2採用此種具有凸台224的設計時,上述所提關於均溫板2的設計原裡跟組成,也會因為高度或結構的變化,因做因應的調整,例如網狀毛細結構24的高度可能會加高,而原本平面分布的毛細結構221A則會呈現階梯狀或是有段差的分布等。
2‧‧‧均溫板
21‧‧‧上板
211‧‧‧第一表面
211A‧‧‧微結構
212‧‧‧第一封合面
22‧‧‧下板
221‧‧‧第二表面
221A‧‧‧毛細結構
222‧‧‧第二封合面
23‧‧‧腔室
24‧‧‧網狀毛細結構

Claims (22)

  1. 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以及一下板,該下板對應該上板封合,並與該上板共同形成一腔室,該腔室內填充有一工作介質,該下板具有一直接受熱區域,該直接受熱區域係可與一熱源作熱接觸;其中,該上板具有一第一表面面對該腔室,該下板具有一第二表面面對該腔室,而該上板與該下板之間,更夾設有一網狀毛細結構,並且該網狀毛細結構在垂直方向上,係與該直接受熱區域至少有部分的重疊。
  2. 如請求項1之均溫板,該下板於該第二表面上形成有一毛細結構,或是在該第二表面與該網狀毛細結構之間,設有一毛細結構。
  3. 如請求項1之均溫板,該上板係在部份的該第一表面上形成微結構。
  4. 如請求項3之均溫板,該微結構的分布範圍,係大於該網狀毛細結構。
  5. 如請求項3之均溫板,該網狀毛細結構,係夾設於該微結構與該第二表面之間。
  6. 如請求項3之均溫板,該微結構的分布範圍,在垂直方向上,係涵蓋該網狀毛細結構、係對應該網狀毛細結構而成互補的設置、係與該網狀毛細結構有部分的重疊、或是與該網 狀毛細結構沒有重疊。
  7. 如請求項1之均溫板,該網狀毛細結構為一金屬編織網。
  8. 如請求項1之均溫板,在垂直方向上,該網狀毛細結構層係對應該直接受熱區域、該網狀毛細結構係涵蓋該直接受熱區域、或是該網狀毛細結構係位於該直接受熱區域內。
  9. 如請求項3之均溫板,該上板包含一第一封合面,該下板包括一第二封合面,該第一封合面與該第二封合面對應設置,其中該第一封合面包括一銲料槽,且該銲料槽與該微結構,係藉由蝕刻方式一起形成。
  10. 如請求項2之均溫板,該上板包含一第一封合面,該下板包括一第二封合面,該第一封合面與該第二封合面對應設置,其中該第二封合面包括一銲料槽,且該銲料槽與該毛細結構,係藉由蝕刻方式一起形成。
  11. 如請求項1之均溫板,該下板更包括一向外延伸之凸台。
  12. 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以及一下板,該下板對應該上板封合,並與該上板共同形成一腔室,該腔室內填充有一工作介質,;其中,該上板具有一第一表面面對該腔室,並於部分的該第一表面上形成微結構,該下板具有一第二表面面對該腔室,而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更夾設有一網狀毛細結構。
  13.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該下板於該第二表面上形成有一毛細結構,或是在該第二表面與該網狀毛細結構之間,設有一毛細結構。
  14.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該微結構的分布範圍,係大於該網狀毛細結構。
  15.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該網狀毛細結構,係夾設於該微結構與該第二表面之間。
  16.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該微結構的分布範圍,在垂直方向上,係涵蓋該網狀毛細結構、係對應該網狀毛細結構而成互補的設置、係與該網狀毛細結構有部分的重疊、或是與該網狀毛細結構沒有重疊。
  17.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該網狀毛細結構為一金屬編織網。
  18.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其中該下板具有一直接受熱區域,該直接受熱區域係可與一熱源作熱接觸。
  19.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在垂直方向上,該網狀毛細結構層係對應該直接受熱區域、該網狀毛細結構係涵蓋該直接受熱區域、或是該網狀毛細結構係位於該直接受熱區域內。
  20.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該上板包含一第一封合面,該下板包括一第二封合面,該第一封合面與該第二封合面對應設置,其中該第一封合面包括一銲料槽,且該銲料槽與該微結構,係藉由蝕刻方式一起形成。
  21.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該上板包含一第一封合面,該下 板包括一第二封合面,該第一封合面與該第二封合面對應設置,其中該第二封合面包括一銲料槽,且該銲料槽與該毛細結構,係藉由蝕刻方式一起形成。
  22. 如請求項12之均溫板,該下板更包括一向外延伸之凸台。
TW106209186U 2017-06-23 2017-06-23 均溫板 TWM549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9186U TWM549332U (zh) 2017-06-23 2017-06-23 均溫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9186U TWM549332U (zh) 2017-06-23 2017-06-23 均溫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9332U true TWM549332U (zh) 2017-09-21

Family

ID=60765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9186U TWM549332U (zh) 2017-06-23 2017-06-23 均溫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933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1172B (zh) * 2018-07-03 2019-06-0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11029097B2 (en) 2018-07-22 2021-06-08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component
TWI827862B (zh) * 2020-02-09 2024-01-01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均熱板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1172B (zh) * 2018-07-03 2019-06-0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11029097B2 (en) 2018-07-22 2021-06-08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component
TWI827862B (zh) * 2020-02-09 2024-01-01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均熱板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6214B (zh) 薄型均温板
TWI407071B (zh) Thin heat pip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68335B (zh) 均溫板及其製造方法
TWM549332U (zh) 均溫板
TWI601933B (zh) 熱導結構
US20150285562A1 (en) Vapor chamber heat sink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2883584B (zh) 一种高效散热装置
TWM517314U (zh) 散熱裝置
US20100006268A1 (en) Vapor chamber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the same
CN107421364B (zh) 均温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21354A (zh) 均温板
US20150136358A1 (en) Cooling element
TW201712288A (zh) 均溫板及其製作方法
US20150101784A1 (en) Heat pipe with ultra-thin flat wick structure
TWI702372B (zh) 均溫板散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1947180A (zh) 液、汽分離之迴路均溫板
TW201636561A (zh) 多重熱管迴路及其製造方法
CN206923219U (zh) 均温板
TWI609164B (zh) 散熱裝置
JP3186291U (ja) 均温板構造
TWI598554B (zh) 薄型均溫板及其製造方法
US20130092353A1 (en) Vapor chambe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I617783B (zh) 均溫板
CN104703442A (zh) 一种高效散热装置
US20140165402A1 (en) Vapor cha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