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8377U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8377U
TWM548377U TW105217307U TW105217307U TWM548377U TW M548377 U TWM548377 U TW M548377U TW 105217307 U TW105217307 U TW 105217307U TW 105217307 U TW105217307 U TW 105217307U TW M548377 U TWM548377 U TW M54837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flat cable
upper beam
holder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7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etsuya Yamane
Akihiko Okajima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TWM548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8377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58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 e.g. pivoting, camming or translating parallel to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新型涉及一種將一扁平線纜連接於一電路板的連接器。
一些連接器安裝在一電路板上且隨後用於在一扁平線纜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建立一電連接。這些連接器設置成收容插入的所述扁平線纜的一端部。這些連接器具有一保持件以防止所述扁平線纜脫出。在專利文獻1中,凹口形成於一扁平線纜(專利文獻1的FPC10)的左右緣,且所述保持件(接觸件7)具有從基部(鉸接部74)向前延伸的一前上樑(接觸部75)以及從基部向後延伸的一後上樑(槓桿部76)。一接合部(鎖定部75a)形成於所述前上樑的前端,以接合所述扁平線纜的凹口。一致動器(接觸力施加元件9)的凸輪部佈置在所述後上樑的下側。在一扁平線纜已插入所述連接器中後,所述致動器向後方傾倒。隨後,所述後上樑被所述致動器的凸輪部向上推且所述前上樑向下傾斜。結果,所述前上樑的接合部(鎖定部75a)接合所述扁平線纜中的凹口。這防止所述扁平線纜和所述連接器脫離。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公開JP2005-78908
專利文獻1公開的現有技術的連接器設置成在所述扁平線纜正插入所述連接器時所述保持件的接合部不與所述扁平線纜接觸,且當所述扁平線 纜插入時不需要插入力。因此,當所述扁平線纜已完全插入後,難於被操作人員感知。
本新型提出一種連接器,其具有能使操作人員感知一扁平線纜已完全插入的一手段。
本新型為一種連接器,其包括:一基座,具有位於前側的一開口以及連接於所述開口的後方的用於一扁平線纜的一插入通道;多個端子,收容於所述基座內且設置成連接所述扁平線纜;以及一保持件,收容於所述基座內且具有一基部以及從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且位於所述插入通道上方的一前上樑。所述前上樑包括:一中途部,位於所述前上樑的中途且具有設置成與形成於所述扁平線纜的一被接合部接合的一接合部;以及一前延伸部,從所述中途部向前延伸。所述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插入通道內;一區域設置在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位於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上方,用於限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動;以及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動受到所述區域的限制時,所述前上樑能夠彈性變形,從而所述中途部向上移動。這樣,操作人員能夠感知一扁平線纜已完全插入。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所述保持件具有從所述基部向後方延伸的一後上樑;所述連接器還包括一致動器,所述致動器具有位於所述保持件的後上 樑下方的一凸輪部;以及當所述致動器旋轉時,所述保持件的後上樑被所述凸輪部向上推而所述保持件的前上樑向下移動。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當在一扁平線纜未被插入的情況下所述致動器旋轉時,所述保持件的後上樑被所述凸輪部向上推,所述保持件的前上樑向下傾斜,而所述保持件的前延伸部的前端位於所述扁平線纜的插入通道的上方。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所述保持件還具有從所述基部延伸的一下樑,所述下樑具有位於所述基座的前緣的前方且安裝於一電路板的一連接部或具有位於所述基座的後緣的後方且安裝於一電路板的一連接部。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所述前延伸部具有向上且向前傾斜延伸的一上表面,且當所述中途部向上移動時,所述前延伸部的上表面的前端位於所述區域內。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限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向上移動的所述區域為所述基座的內表面。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所述保持件的基部具有上端固定於所述基座的內表面的一矛部。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所述多個端子中的各端子包括:一基部;一前上樑,具有從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並與所述扁平線纜的表面接觸的一接觸部;以及一後上樑,從所述基部向後方延伸且位於所述凸輪部上方;當所述致動器 旋轉時,所述端子的後上樑被所述凸輪部向上推而所述端子的前上樑向下傾斜。
1‧‧‧連接器
2‧‧‧基座
21‧‧‧上壁
21a‧‧‧下表面
22、23‧‧‧側壁
24‧‧‧下壁
24a‧‧‧上表面
24b‧‧‧下表面
241‧‧‧前緣
242‧‧‧後緣
25、26‧‧‧開口
210‧‧‧插入通道
211‧‧‧固定部
3‧‧‧致動器
31‧‧‧操作部
32‧‧‧凸輪部
32a‧‧‧下端
32b‧‧‧上端
4‧‧‧保持件
41、51、61‧‧‧基部
41a‧‧‧上端
42、52、62‧‧‧前上樑
421、521‧‧‧中繼部
421a‧‧‧前端
421b‧‧‧下表面
422、522‧‧‧中途部
422a‧‧‧接合部
422b‧‧‧施壓部
423、523‧‧‧前延伸部
423a‧‧‧第一表面
423b‧‧‧第二表面
423c‧‧‧下表面
43、53、63‧‧‧後上樑
44、54、64‧‧‧下樑
441、541、641‧‧‧前下樑
441a‧‧‧前端
442、542、642‧‧‧後下樑
45、55、65‧‧‧連接部
45a、55a、65a‧‧‧壁面
45b、55b、65b‧‧‧連接面
46、56、66‧‧‧矛部
5‧‧‧第一端子
522a、58、68、69‧‧‧接觸部
523a‧‧‧下表面
541a、641a‧‧‧上表面
542a‧‧‧後端
57‧‧‧後支持部
6‧‧‧第二端子
62a‧‧‧下表面
9‧‧‧扁平線纜
91‧‧‧端部
92‧‧‧導電面
92a、92b‧‧‧被接觸部
93‧‧‧凹口
93a‧‧‧端面
C1、C2‧‧‧間隙
H1、H2‧‧‧高度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本新型的一實施例的連接器和扁平線纜的一立體圖。
圖2是連接器的一放大圖。
圖3是沿圖1的線III-III作出的保持件的一剖視圖。
圖4是沿圖1的線IV-IV作出的一第一端子的一剖視圖。
圖5是沿圖1的線V-V作出的一第二端子的一剖視圖。
圖6A是類似於圖3的一剖視圖,示出扁平線纜正插入的狀態。
圖6B是類似於圖3的一剖視圖,示出扁平線纜插入後的狀態。
圖6C是類似於圖6B的一剖視圖,示出致動器處於第二姿勢的狀態。
圖7A是類似於圖4的一剖視圖,示出扁平線纜插入後的狀態。
圖7B是類似於圖7A的一剖視圖,示出致動器處於第二姿勢的狀態。
下面是參照圖1至圖7B對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的一說明。圖1是本新型的一實施例的連接器1和扁平線纜9的一立體圖。圖2是連接器1的一放大 圖。圖3是沿圖1的線III-III作出的保持件4的一剖視圖。圖4是沿圖1的線IV-IV作出的一第一端子5的一剖視圖。圖5是沿圖1的線V-V作出的一第二端子6的一剖視圖。圖6A至圖6C是沿圖1的線III-III作出的剖視圖,示出連接器1和扁平線纜9之間的關係。圖7A和圖7B是沿圖1的線IV-IV作出的剖視圖,示出連接器1和扁平線纜9之間的關係。在各圖中,所述扁平線纜的插入方向的前側為X1側,且向內的方向為X2側。這兩個方向分別表示前方和後方。在各圖中,連接器在遠離所述連接器的開口側的方向上的寬度方向為Y1方向和Y2方向。這兩個方向分別表示左方和右方。在各圖中,所述連接器的厚度方向為Z1方向和Z2方向。這兩個方向分別表示上方和下方。
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器1為一扁平線纜9能從前方插入的一連接器。如圖1所示,連接器1為一大體角筒狀,且扁平線纜9的端部91插入到連接器1內。扁平線纜9可為一柔性印刷電路板(FPC)或一柔性扁平線纜(FFC)。
如圖1和圖2所示,連接器1包括:一保持件4;多個第一端子5;以及一基座2,用於收容保持件4和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設置成與一扁平線纜9建立一電連接。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可沿左右方向佈置在基座2內。此外,連接器1可具有:多個第二端子6,用於與扁平線纜9建立一電連接。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可沿左右方向與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佈置成與各第一端子5交替。左右方向上的保持件4平行於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或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保持件4佈置在兩個位置,即,位於左端的第一端子5和位於左側的側壁22之間的位置以及位於右端的第一端子5和位於右側的側壁23之間的位 置。
基座2為大體筒形,且一大體矩形的開口25形成在前側,供一扁平線纜9插入。基座2可由一絕緣材料(諸如一樹脂)形成。基座2具有:一上壁21,構成基座2的上表面;一側壁22,構成基座2的左側的側表面;一側壁23,構成基座2的右側的側表面;以及一下壁24,構成基座2的下表面。如圖3至圖5所示,一大體矩形的開口26還形成於基座2的後側。
當連接器1組裝時,保持件4和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可從前側的開口25插入基座2內,而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可從後側的開口26插入基座2內。基座2的上壁21和下壁24具有沿前後方向延伸的一凹槽,供每一第一端子5和每一第二端子6中插入。這樣,保持件4、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以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的移動在基座2內能受到約束。
如圖1所示,由一導電材料(諸如一金屬)製成的多個導電面92形成於扁平線纜9的端部91的上表面上。所述多個導電面92沿左右方向排列在扁平線纜9的端部91。多個導電面92還形成在端部91的下表面上。佈線(未示出)連接於所述多個導電面92中的每一個導電面92。扁平線纜9的端部91還經由佈線電連接於形成在所述扁平線纜9的另一側上的所述多個導電面。當扁平線纜9已插入連接器1(基座2)內時,各導電面92可接觸一第一端子5或一第二端子6並與一第一端子5或一第二端子6建立一電連接。各導電面92沿前後方向延伸,且可具有從一中間位置向左右加寬的一被接觸部92a、92b。如圖1所示,一被接觸部92a可佈置在一被接觸部92b的後方或一被接觸部92b的前方。在這 種佈置中,具有被接觸部92a的導電面92與具有被接觸部92b的導電面92交替佈置。這樣,當從上方觀察時,多個被接觸部92a和多個被接觸部92b以一鋸齒形(zigzag)圖案佈置,這增加了由所述多個被接觸部92a和所述多個被接觸部92b覆蓋的面積。這樣,扁平線纜9中的這些導電面92與連接器1的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和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的接觸穩定性更好。
一被接合部形成於扁平線纜9的端部91,以接合形成於保持件4的接合部422a(後述)且阻止扁平線纜9脫出。扁平線纜9的端部91可具有形成於左端和右端的矩形凹口93。在這種情況下,扁平線纜9的所述被接合部也可設置有兩個凹口93,所述兩個凹口93均包括在凹口93的後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端面93a。可替代地,上面開口的一凹槽或孔穴可形成在扁平線纜9的端部91,且所述被接合部可包括位於所述凹槽或孔穴的後端的一緣部。
如後所述,連接器1可具有包括一操作部31和一凸輪部32的一致動器3。致動器3可由一絕緣材料(諸如一樹脂)製成,且設置在左側的側壁22和右側的側壁23之間。
如圖3至圖5所示,用於扁平線纜9的一插入通道210設置於基座2內,插入通道210連接在前側的開口25的後方。插入通道210可為用於插入扁平線纜9的一長方形空間,且設置在基座2的由基座2的上壁21、左側的側壁22、右側的側壁23以及下壁24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包圍的內部的一部分中。
如圖3所示,一保持件4設置在基座2內。保持件4具有:一基部41,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一前上樑42,從基部41的上側向前延伸並位於插入通道 210上方。保持件4還可具有:一後上樑43,從基部41的上側向後方延伸;以及一下樑44,從基部41的下側沿前後方向延伸。後上樑43可在上下方向上位於與前上樑42大體相同的位置,並位於前上樑42的延長線上。下樑44可沿前後方向以一棒狀形式延伸,且至少包括中間部分的一部分可接觸下壁24的上表面24a。此外,下樑44可具有:一前下樑441,從基部41向前延伸並位於插入通道210下方;以及一後下樑442,從基部41沿前下樑441的延長線向後方延伸。
保持件4的前下樑441可具有位於基座2的前緣的前方(即,下壁24的前緣241)的一連接部45。連接部45可連接於沿前後方向延伸至下壁24的前緣241的前下樑441的前端441a,且可具有從前下樑441的前端441a向下延伸的一壁面45a。壁面45a接合下壁24的前緣241,以限制插入基座2的保持件4向後移動。這防止保持件4過度插入。此外,連接部45還可具有沿下壁24的下表面24b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一連接面45b。連接器1可設置在一電路板(未示出)上。此時,形成於連接部45的連接面45b可通過焊接安裝於所述電路板的上表面。本新型不限於圖3示出的例子,且保持件4的後下樑442可具有位於基座2的後緣的後方(即,下壁24的後緣242)的一連接部。在這種情況下,後下樑442可延伸至下壁24的後緣242,且所述連接部可連接於後下樑442的後端。
如圖3所示,凸輪部32可在與形成操作部31的一側相反的一側上形成於致動器3。致動器3的凸輪部32可位於保持件4的後上樑43的下方且位於保持件4的後下樑442的上方。致動器3的凸輪部32可在上下方向上被保持在保持件4的後上樑43和後下樑442之間,以將致動器3整合到連接器1中。
保持件4的基部41具有位於上端41a上並固定於基座2的上壁21的下表面21a的一矛部46。此外,基座2的上壁21可具有向下突出的一固定部211。在這種情況下,如圖3所示,保持件4的矛部46被形成於基座2的上壁21上的固定部211卡持(caught),以將保持件4固定於基座2內。
保持件4的前上樑42具有:一中繼部421,從基部41向前延伸且上下方向的厚度隨著向前而逐漸變小;一中途部422,連接於中繼部421且位於前上樑42的中途位置;以及一前延伸部423,從中途部422向前延伸。在上下方向上寬的間隙C1可設置在中途部422的上方,以允許中途部422向上移動。
這裡,保持件4的中途部422可具有設置成與形成在扁平線纜9內的一被接合部(例如凹口93)接合的一接合部422a。接合部422a可包括在中途部422的下端沿前後方向延伸且位於插入通道210內的一施壓部422b。換句話說,接合部422a的至少一部分可位於插入通道210內。在這種情況下,如圖6B和圖6C所示,當接合部422a接合扁平線纜9的所述被接合部時,接合部422a的至少包含施壓部422b的部分可插入至所述被接合部內(即凹口93內)。接合部422a可包括從中繼部421的前端421a向下延伸並面朝後方的一壁面。此時,形成於接合部422a的所述壁面可卡在扁平線纜9的凹口93的後端的端面93a上。
保持件4的前延伸部423可具有從中途部422向前且向上傾斜延伸的一上表面。前延伸部423的所述上表面可具有:一第一表面423a,在一彎折或彎曲角度下延伸;以及一第二表面423b,從前端向前延伸並構成前延伸部423的前端。前延伸部423還可具有:一下表面423c,從形成於中途部422的下端的 施壓部422b斜向上延伸。下表面423c可從插入通道210內向上延伸。當保持件4具有帶有這種結構的下表面423c時,扁平線纜9的前端碰到下表面423c且扁平線纜9的前端移動進入插入通道210。換句話說,扁平線纜9能被導引插入。
如圖4所示,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佈置在基座2內。與保持件4類似,各第一端子5具有:一基部51,沿上下方向延伸;一前上樑52,從基部51的上側向前延伸並位於插入通道210上方;一後上樑53,從基部51的上側向後延伸;一下樑54,從基部51的下側沿前後方向以棒狀形式延伸;以及一矛部56,從基部51向上延伸並固定於基座2的上壁21的下表面21a。下樑54的中間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接觸下壁24的上表面24a。下樑54也可具有:一前下樑541,從基部51向前延伸並位於插入通道210下方;以及一後下樑542,從基部51沿前下樑541的延長線向後方延伸。
一連接部55可形成於各第一端子5的後下樑542的後端542a,連接部55位於基座2的後緣(即下壁24的後緣242)的後方。連接部55可具有:一壁面55a,從後下樑542的後端542a向下延伸並接合下壁24的後緣242,以限制第一端子5向前位移。此外,連接部55可具有:一連接面55b,沿下壁24的下表面24b沿前後方向延伸並連接於一電路板(未示出)。通過將連接面55b固定於所述電路板上的由一導電材料(諸如金屬)製成的一導電面,在第一端子5和所述電路板之間建立一電連接。與保持件4類似,第一端子5的下樑54可具有位於基座2的前緣(即下壁24的前緣241)的前方並連接於前下樑541的前端的一連接部。
致動器3的凸輪部32可位於第一端子5的後上樑53的下方且位於第一端子5的後下樑542的上方。這裡,一後支持部57可形成於後下樑542,後支持部57從後下樑542的下表面向上延伸並壓靠在凸輪部32的後側上。致動器3可由後下樑542的上表面支持以及凸輪部32的下表面和後表面由後支持部57上支持。此外,當致動器3具有一打開姿勢(參照圖3和圖4)時,凸輪部32可向下與後上樑53分離。
與保持件4類似,各第一端子5的前上樑52可具有:一中繼部521,從基部51向前延伸並具有隨著向前延伸逐漸變小的上下方向上高度;一中途部522,連接於中繼部521並位於後上樑52的中途位置;以及一前延伸部523,從中途部522向前且向上傾斜延伸。在上下方向上寬的間隙C2可設置在中途部522的上方,以允許中途部522向上移動。此外,一下表面523a可形成於第一端子5的前延伸部523上,下表面523a從插入通道210內向上延伸,並導引扁平線纜9的前端進入插入通道210。
這裡,第一端子5的中途部522可具有與扁平線纜9的表面接觸的一接觸部522a。接觸部522a可從中途部522向下突出並位於插入通道210內。第一端子5的接觸部522a可接觸在扁平線纜9的端部91的上表面上佈置的一導電面92。此外,如圖4所示,當第一端子5的接觸部522a形成於一第二端子6的接觸部69的前方時(參照圖5),接觸部522a可接觸形成在導電面92的被接觸部92a的前方的一被接觸部92b(參照圖1)。另外,第一端子5的前下樑541可形成有一接觸部58,接觸部58形成為接觸扁平線纜9的表面(下表面)。接觸部 58形成從前下樑541的上表面541a向上凸出並可位於插入通道210內。
如圖5所示,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可佈置在基座2內。與第一端子5的情況類似,各第二端子6可具有:一基部61,沿上下方向延伸;一前上樑62,從基部61的上側向前延伸並位於插入通道210上方;一後上樑63,從基部61的上側向後延伸並佈置在致動器3的凸輪部32上方;一下樑64,從基部61的下側沿前後方向以棒狀形式延伸;以及一矛部66,從基部61向上延伸並固定於基座2的內表面(例如固定於從上壁21向下突出的固定部211)。下樑64的中間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接觸下壁24的上表面24a。下樑64也還具有:一前下樑641,從基部61向前延伸並位於插入通道210下方;以及一後下樑642,從基部61沿前下樑641的延長線向後方延伸並位於致動器3的凸輪部32下方。與保持件4類似,第二端子6的下樑64可具有:一連接部65,位於基座2的前緣的前方並連接於所述電路板(未示出)。連接部65可具有:一壁面65a,接合下壁24的前緣241,以限制第二端子6向後移動;以及一連接面65b,沿下壁24的下表面24b在前後方向上延伸。
第二端子6的前上樑62可沿前後方向以棒狀形式延伸。前上樑62也可具有:一接觸部69,從前上樑62的下表面62a向下突出並接觸位於插入通道210內的扁平線纜9的表面。第二端子6的接觸部69可接觸佈置在扁平線纜9的端部9的上表面上的一導電面92。如圖5所示,當一第二端子6的接觸部69形成於一第一端子5的接觸部522a的後方時(參照圖5),接觸部69可接觸形成於一導電面92上的被接觸部92b後方的被接觸部92a(參照圖1)。一接觸部68還可 形成於一第二端子6的前下樑641,以與一扁平線纜9的表面(下表面)接觸。當一接觸部68形成為從前下樑641的上表面641a向上突出時,接觸部68可位於插入通道210內。
如前所述,保持件4、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以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可沿左右方向佈置在基座2內,且可在大體相同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佈置在基座2內。這裡,保持件4的基部41、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的基部51以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的基部61可在前後方向上的大體相同的位置佈置在基座2內。保持件4的高度、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的高度以及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的高度還可在上下方向上大體一致。所述多個第二端子6的前上樑62可具有與所述多個第一端子5的前上樑52大體相同的形狀,且可以與前上樑52相同的方式能夠彈性變形。
下面是參照圖3和圖6A至圖6C當一扁平線纜9插入時保持件4所執行的操作的說明。
如圖3所示,在保持件4的前上樑42上形成的接合部422a的至少一部分可位於插入通道210內。換句話說,在中途部422的下端形成的施壓部422b可位於構成插入通道210的上表面的一假想平面的下方。這樣,當扁平線纜9插入時,扁平線纜9的前端碰觸保持件4的中途部422,這使得中途部422向上移動(參照圖6A)。這裡,在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的上方可設置有位於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的一區域,以限制前延伸部423的前端向上移動。限制前延伸部423的前端向上移動的該區域可為上壁21的下表面21a(構成基座2的內表面)。換句話說,當中途部422向上移動時,前延伸部423的上表面(例如第二表面423b)的 前端可碰觸基座2的內表面。注意的是,被前延伸部423碰觸的部分不限於基座2的內表面。例如,該部分可為設置於基座2內的位於插入通道210上方的一屏蔽件。
如圖6A所示,由於設置間隙C1,即使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的向上移動受到限制(例如當前延伸部423的上表面碰觸基座2的上壁21時),保持件4的前上樑42能夠彈性變形,從而中途部422向上抬起而間隙C1變窄。這樣,形成在中途部422的接合扁平線纜9的接合部422a也能向上移動。即使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的向上移動受到限制,這也允許扁平線纜9插入。此外,當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碰觸基座2的內表面時,來自前延伸部423和中繼部421的力形成推動保持件4的中途部422向上的彈性力。這使得中途部422的施壓部422b能壓靠在扁平線纜9的端部91的上表面上。注意的是,當前上樑42彈性變形時前上樑42的前延伸部423的前端可位於當前上樑42未彈性變形時前上樑42的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的位置的前方(參照圖3、圖6B和圖6C)。
如圖6B所示,當扁平線纜9的前端91插入圖6A所示的位置的後方時,形成於保持件4的接合部422a的至少一部分進入扁平線纜9的被接合部(例如凹口93內)。這裡,接合部422a的面向後方的壁面可卡在凹口93的後端的端面93a上。當保持件4的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碰觸基座2的內表面時,前延伸部423的前端的向上移動受到限制,來自前延伸部423和中繼部421的力形成推動保持件4的中途部422向下的彈性力。結果,中繼部421的下表面421b碰觸扁平線纜9的端部91的上表面。這個動作產生的聲響和震動告知操作人員扁平線纜9已經 完全插入連接器1被接合的位置。更具體地,在圖6A中,中途部422的施壓部422b壓靠在扁平線纜9的端部91的上表面;在圖6B中,施壓部422b進入扁平線纜9的凹口93,且中繼部421的底面421b碰觸扁平線纜9的端部91的上表面。所述聲響和震動能由操作人員可靠地感知,操作人員隨後認識到扁平線纜9已與保持件4接合。
致動器3能在一打開姿勢(操作部31被抬起(參照圖6B))和一關閉姿勢(操作部31已被推倒(參照圖6C))之間旋轉。這裡,當致動器3位於關閉姿勢時(參照圖6C)從凸輪部32的下端32a到上端32b之間的高度(H2)可大於當致動器3位於打開姿勢時(參照圖6B)從保持件4的後下樑442到後上樑43之間的高度(H1)。這樣,當致動器3旋轉至關閉姿勢時,保持件4的後上樑43被致動器3的凸輪部32向上推。
當後上樑43以這種方式被向上推時,前上樑42以基部41的上側作為支點向下傾斜。由於扁平線纜9的端部91被中繼部421的下表面421b向下推,所以保持件4與扁平線纜9之間的接觸壓力增加,且扁平線纜9能被更牢固地固定。
當在一扁平線纜9未被插入的情況下致動器3旋轉至關閉姿勢時,與當在一扁平線纜9已經插入的情況下致動器3旋轉至關閉姿勢時的情況相同(圖6C),保持件4的後上樑43可被致動器3的凸輪部32向上推,且保持件4的前上樑42向下傾斜。在這兩種情況下,保持件4的前延伸部423的前端(例如第二表面423b)可位於扁平線纜9的插入通道210的上方。這樣,能阻止保持件 4的前上樑42的前端進入插入通道210,且能阻止前上樑42的前端與插入到插入通道210中的扁平線纜9的前端碰撞。
下面是參照圖4、圖7A和圖7B當一扁平線纜9插入時的第一端子5所執行的操作的說明。
如圖4所示,形成於一第一端子5的前上樑52上的接觸部522a可位於用於插入一扁平線纜9的插入通道210內(例如位於構成插入通道210的上表面的一假想平面的下側)。這樣,插入至插入通道210的扁平線纜9的上表面(例如形成於導電面92的被接觸部92b)與接觸部522a接觸且在扁平線纜9和第一端子5之間建立一電連接。
如圖7A所示,接觸部522a碰觸扁平線纜9的上表面,且中途部522向上移動。這裡,在前延伸部523的前端位於前延伸部523的前端的上方的限制前延伸部523的前端向上移動的區域可為上壁21的下表面21a(構成基座2的內表面)或為佈置在基座2內的位於插入通道210的上方的一屏蔽件。
與保持件4類似,由於設置間隙C2,所以即使前延伸部523的前端的向上移動受到限制,第一端子5的前上樑52也能夠彈性變形,從而中途部522向上抬起而間隙C2變小。這樣,形成在中途部522的接觸部522a也能向上移動。換句話說,即使前延伸部523的前端的向上移動受到限制,這也允許扁平線纜9插入。注意的是,當前上樑52彈性變形時前上樑52的前延伸部523的前端可位於當前上樑52未彈性變形時前上樑52的前延伸部523的前端的位置的前方(參照圖4)。
此外,如圖7A所示,當致動器3位於所述打開姿勢且一扁平線纜9已被插入時,凸輪部32可向下移動遠離後上樑53。當前上樑52已被扁平線纜9的前端向上推而扁平線纜9正在插入時,後上樑53能以基部51作為支點向下移動。這能降低前上樑52的阻力且能降低扁平線纜9的插入阻力。
如圖4所示,形成於第一端子5的接觸部522a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可大於保持件4的中途部422的下端(即中途部422的施壓部422b)沿上下方向的高度。這樣,能避免第一端子5的接觸部522a和扁平線纜9之間的過多接觸,能防止第一端子5變形和損壞,且能降低扁平線纜9的插入阻力。
如圖7B所示,當致動器3旋轉至所述關閉姿勢時,第一端子5的後上樑53被致動器3的凸輪部32向上推。由於前上樑52以基部51的上側作為支點的向下力矩,所以前上樑52向下壓制在扁平線纜9上的力增加,且扁平線纜9能被可靠地連接。
此外,當在一扁平線纜9未被插入的情況下致動器3旋轉至關閉姿勢時,第一端子5的前延伸部523可向下傾斜。在這種情況下,如保持件4的情況一樣,第一端子5的前延伸部523的前端可位於用於扁平線纜9的插入通道210的上方。這能防止第一端子5的前上樑52的前端進入插入通道210,且能防止前上樑52的前端與插入到插入通道210中的扁平線纜9的前端碰撞。
本新型不限於圖4和圖7A所示出的例子。當致動器3旋轉至打開姿勢時,第一端子5的接觸部522a可位於插入通道210的上方。這裡,當致動器3旋轉至關閉姿勢(參照圖7B)且前上樑52被向下推時,第一端子5的接觸部522a 可移動進入插入通道210內並接觸扁平線纜9的導電面92,以在扁平線纜9和第一端子5之間建立一電連接。
在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如上所述,當形成在前上樑42的接合部422a接合扁平線纜9的所述被接合部時,保持件4的前上樑42能夠彈性變形且能產生聲響和震動。這使得操作人員能感知扁平線纜9已經完全插入。此外,在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中,即使前上樑42的前端的向上移動已經被限制,保持件4的前上樑42也能彈性變形以允許扁平線纜9被插入。
注意的是,本新型僅僅是一具體例子且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新型的精神內容易想到的各種修改仍落入本新型的保護範圍。圖中示出的各部件的寬度、厚度以及形狀是示意性表示的且並不意欲限制本新型的解釋。
1‧‧‧連接器
2‧‧‧基座
21‧‧‧上壁
22、23‧‧‧側壁
24‧‧‧下壁
3‧‧‧致動器
31‧‧‧操作部
9‧‧‧扁平線纜
91‧‧‧端部
92‧‧‧導電面
92a、92b‧‧‧被接觸部
93‧‧‧凹口
93a‧‧‧端面

Claims (8)

  1. 一種連接器,包括:一基座,具有位於前側的一開口以及連接於所述開口的後方的用於一扁平線纜的一插入通道;多個端子,收容於所述基座內且設置成連接所述扁平線纜;以及一保持件,收容於所述基座內且具有一基部以及從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且位於所述插入通道上方的一前上樑;所述前上樑包括:一中途部,位於所述前上樑的中途且具有設置成與形成於所述扁平線纜的一被接合部接合的一接合部;以及一前延伸部,從所述中途部向前延伸;所述接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插入通道內;一區域,位於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上方,設置為用於在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處限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動;以及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的向上移動受到所述區域的限制時,所述前上樑能夠彈性變形,從而所述中途部向上移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保持件具有從所述基部向後方延伸的一後上樑;所述連接器還包括一致動器,所述致動器具有位於所述保持件的後上樑下方的一凸輪部;以及當所述致動器旋轉時,所述保持件的後上樑被所述凸輪部向上推而所述保持件的前上樑向下移動。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當在一扁平線纜未被插入的情況下所述致動器旋轉時,所述保持件的後上樑被所述凸輪部向上推,所 述保持件的前上樑向下傾斜,而所述保持件的前延伸部的前端位於所述扁平線纜的插入通道的上方。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保持件還具有從所述基部延伸的一下樑,所述下樑具有位於所述基座的前緣的前方且安裝於一電路板的一連接部,或具有位於所述基座的後緣的後方且安裝於一電路板的一連接部。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前延伸部具有向上且向前傾斜延伸的一上表面,且當所述中途部向上移動時,所述前延伸部的上表面的前端位於所述區域內。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限制所述前延伸部的前端向上移動的所述區域為所述基座的內表面。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保持件的基部具有上端固定於所述基座的內表面的一矛部。
  8.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多個端子中的各端子包括:一基部;一前上樑,具有從所述基部向前延伸並與所述扁平線纜的表面接觸的一接觸部;以及一後上樑,從所述基部向後方延伸且位於所述凸輪部上方;當所述致動器旋轉時,所述端子的後上樑被所述凸輪部向上推而所述端子的前上樑向下傾斜。
TW105217307U 2015-11-18 2016-11-14 連接器 TWM54837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5954A JP6533151B2 (ja) 2015-11-18 2015-11-18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8377U true TWM548377U (zh) 2017-09-01

Family

ID=58691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7307U TWM548377U (zh) 2015-11-18 2016-11-14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774119B2 (zh)
JP (1) JP6533151B2 (zh)
TW (1) TWM5483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619B (zh) * 2020-06-11 2022-12-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自動鎖扣結構的連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4848B (zh) * 2016-05-27 2021-01-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致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75717A (en) * 1967-03-31 1969-10-28 Itt Zero force connector
US3897991A (en) * 1974-02-15 1975-08-05 Amp Inc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US4379608A (en) * 1981-03-11 1983-04-12 Amp Incorporated Flat cable to planar circuit connector
US4636021A (en) * 1984-03-02 1987-01-13 Amp Incorporated High density ZIF card edge connector
US4679879A (en) * 1986-10-03 1987-07-14 Molex Incorporated Plug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assembly
US7025617B2 (en) * 2002-05-10 2006-04-11 Molex Incorporated Edge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tuned impedance terminals
JP4479989B2 (ja) 2003-08-29 2010-06-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M354923U (en) * 2008-11-21 2009-04-11 Taiwan Suncagey Ind Co Ltd Improv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back-lift flexible circuit board
JP6021058B2 (ja) * 2012-08-27 2016-11-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7619B (zh) * 2020-06-11 2022-12-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自動鎖扣結構的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97967A (ja) 2017-06-01
US20170352971A1 (en) 2017-12-07
JP6533151B2 (ja) 2019-06-19
US20170141500A1 (en) 2017-05-18
US10128599B2 (en) 2018-11-13
US9774119B2 (en) 2017-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86356B2 (ja) コネクタ
JP4995861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498733B2 (ja) コネクタ
JP4330084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US8128429B2 (en) FPC U-shaped nail
KR101008302B1 (ko) 편평한 단자용 커넥터
KR101860641B1 (ko) 커넥터
JP6251500B2 (ja) コネクタ
JP4863317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165195A (ja) コネクタ
KR101331295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JP5391104B2 (ja) コネクタ
JP4989741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KR101425063B1 (ko) 커넥터
KR101348556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JP678176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WO2018012243A1 (ja) コネクタ
JP4754006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TWM548377U (zh) 連接器
JP4439557B2 (ja) コネクタ
JP2018022567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299703B2 (ja) 雌端子
JP2016157643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184022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48004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