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5091U - 自行車避震前叉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避震前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5091U
TWM545091U TW106202909U TW106202909U TWM545091U TW M545091 U TWM545091 U TW M545091U TW 106202909 U TW106202909 U TW 106202909U TW 106202909 U TW106202909 U TW 106202909U TW M545091 U TWM545091 U TW M5450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k
inner rod
members
opposite
bicycle suspen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29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n-Cun Wang
jun-ling Wang
Original Assignee
Wu Shue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 Shue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 Shue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62029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5091U/zh
Publication of TWM5450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5091U/zh
Priority to CN201721222018.1U priority patent/CN207328720U/zh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避震前叉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自行車前叉,特別是指一種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車避震前叉。
現今的自行車在設計時為了增加騎乘者的踩踏效率,多以輕量化為主要考量,因此,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車也多會針對避震前叉進行輕量化設計。目前,要將自行車的避震前叉輕量化,最常見的作法就是減少中空管件的管壁厚度。
然而,減少一避震前叉的管壁厚度雖然能有效減輕重量,卻也使該避震前叉的中空管件的抗彎折變形及抗扭轉的強度隨著厚度減少而降低,導致管件的管壁在長期使用後容易發生強度疲勞而產生裂隙,甚至直接斷裂,對騎乘安全性有莫大的疑慮。
其中,由於該避震前叉的二內管作為自行車前輪與自行車車架之間的連結件,於行車時所承受的扭力、剪力與彎矩是整個避震前叉中最為強勁的,若減少內管的管壁厚度將使行車時內管斷裂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將原本由單一管件構成的各內管替換為以複數桿件組成的內桿件組的自行車避震前叉,使該自行車避震前叉能在不增加前叉整體重量的條件下提升避震器內管的抗彎折變形及抗扭轉的強度。
於是,本新型自行車避震前叉供一前輪設置,並包含一轉向立管、一叉冠件、一叉腳單元及二阻尼單元。
該轉向立管沿一第一方向延伸。
該叉冠件連接於該轉向立管的一端。
該叉腳單元連接於該叉冠件且相反於該轉向立管,並包括二連接於該叉冠件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並在一與該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互相間隔的內桿件組、二分別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等內桿件組外且相反於該叉冠件的外管件、二分別連接於該等外管件且相反於該等內桿件組並供該前輪設置的叉端件,及一連接於該等外管件之間且相反於該等叉端件的叉橋件。
每一外管件具有一供各自的該內桿件組可滑動地設置的外管空間。
每一內桿件組具有複數連接於該叉冠件且彼此互相間隔的內桿件、一連接於該等內桿件且相反於該叉冠件並位於各自的該外管空間的內桿底座,及一連接於該內桿底座且相反於該等內桿件並位於該外管空間的副管件。每一副管件具有一副管空間。
該等阻尼單元分別設置於該等外管空間及該等副管空間,並用來增加該等外管件相對於該等內桿件組滑動時的阻尼力。
本新型的功效在於:利用該叉腳單元的每一內桿件組具有彼此互相間隔的該等內桿件,使每一內桿件組的慣性矩相較於單一的內管件可以大幅增加,能在不增加重量的條件下,提升每一內桿件組的抗彎折變形及抗扭轉的強度而不易斷裂。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2、3,為本新型自行車避震前叉的一第一實施例,該自行車避震前叉包含一轉向立管1、一叉冠件2、一叉腳單元3及二阻尼單元4,且供一前輪9設置。
該轉向立管1沿一第一方向Z延伸。
該叉冠件2連接於該轉向立管1的一端。
該叉腳單元3連接於該叉冠件2且相反於該轉向立管1,並包括二連接於該叉冠件2且沿該第一方向Z延伸並在一與該第一方向Z相交的第二方向X上互相間隔的內桿件組31、二分別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等內桿件組31外且相反於該叉冠件2的外管件32、二分別連接於該等外管件32且相反於該等內桿件組31並供該前輪9設置的叉端件33,及一連接於該等外管件32之間且相反於該等叉端件33的叉橋件34。
每一外管件32具有一供各自的該內桿件組31可滑動地設置的外管空間321、一圍繞界定出該外管空間321的外管圍壁322,及一連接於該外管圍壁322的底部的外管底壁323。
每一內桿件組31具有複數連接於該叉冠件2且彼此互相間隔的內桿件311、一連接於該等內桿件311且相反於該叉冠件2並位於各自的該外管空間321的內桿底座312,及一連接於該內桿底座312且相反於該等內桿件311並位於該外管空間321的副管件313。
每一副管件313具有一副管空間314、一圍繞界定出該副管空間314的副管圍壁315,及一連接於該副管圍壁315的底部的副管底壁316。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內桿件311的數量是二,且在一與該第一方向Z及該第二方向X相交的第三方向Y上互相間隔。每一內桿件311實質上是一實心桿件,且材質是金屬材料。每一內桿件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圓形,但不限於此。可以理解的是,該第三方向Y就是該前輪9於地面滾動時的行進方向。
該等阻尼單元4分別設置於該等外管空間321及該等副管空間314,並用來增加該等外管件32相對於該等內桿件組31滑動時的阻尼力。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阻尼單元4包括一連接於各自的該外管底壁323且可滑動地穿設於各自的該副管底壁316的活塞桿件41、一設置於各自的該副管空間314且能受該活塞桿件41迫壓的減震彈簧42,及填充於各自的該外管空間321與該副管空間314的阻尼油43。可以理解的是,該阻尼單元4的形式並不限於油壓—彈簧裝置,也可以是氣壓—彈簧裝置或優力膠—彈簧裝置等。
經由以上的說明,再將本新型的優點歸納如下:
一、本新型利用每一內桿件組31具有在該第三方向Y上互相間隔的該等內桿件311,相較於現今的避震前叉,本新型能在不增加、甚至是減少前叉重量的條件下,將原本單一構成的中空內管件以複數的該等內桿件311取代,即可大幅增加該等內桿件組31在該第三方向Y上的結構慣性矩,提升該等內桿件組31在該前輪9的行進方向上的抗彎折變形及抗扭轉的強度,而不容易斷裂。
二、本新型利用設置於該叉冠件2與該內桿底座312之間該等內桿件311,相較於現今的避震前叉,本新型不僅能降低該叉腳單元3的風阻,且能輕易地依照特殊的規格或要求,如重量或強度等,變更該等內桿件311的數量、配置、形狀與材質,具有達成多樣化、客製化產品的潛力。
參閱圖4,為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桿件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橢圓形,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二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桿件311的截面形狀是呈橢圓形,所以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慣性矩,同時也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外觀,顯示本新型能依特定的規格或要求進行客製化。
參閱圖5,為本新型的一第三實施例,該第三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三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桿件組31具有三在該第三方向Y上互相間隔的內桿件311。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外管件32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為配合該等內桿件311的配置,而將具有圓形外廓的環狀改變為具有橢圓形外廓的環狀,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三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桿件組31的內桿件311的數量是三而非二,所以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慣性矩,同時也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外觀,同樣顯示出本新型能達成多樣化的技術特徵。
參閱圖6,為本新型的一第四實施例,該第四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四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桿件組31具有三在該第三方向Y上互相間隔的內桿件311。每一內桿件311實質上是一空心管件,且材質並不限於單一材料,也可以是複合材料。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外管件32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為配合該等內桿件311的配置,而將具有圓形外廓的環狀改變為具有橢圓形外廓的環狀,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四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桿件組31的內桿件311的數量是三而非二,且每一內桿件311為空心的單料管件或複料管件而非實心金屬桿件,所以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慣性矩與特性,同時也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外觀,同樣顯示本新型能多樣化、客製化。
參閱圖7,為本新型的一第五實施例,該第五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五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桿件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概呈一等腰三角形。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外管件32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為配合該等內桿件311的截面形狀,而將具有圓形外廓的環狀改變為具有橢圓形外廓的環狀,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五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桿件311的截面形狀是概呈等腰三角形,所以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慣性矩,同時也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外觀,亦顯示本新型能多樣化與客製化的潛力。
綜上所述,本新型自行車避震前叉藉由每一內桿件組31具有互相間隔的該等內桿件311,不僅無需增加重量就能使該等內桿件組31的慣性矩大幅提升,還能提供客製化的結構及外觀,所以確實能達成本新型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轉向立管
2‧‧‧叉冠件
3‧‧‧叉腳單元
31‧‧‧內桿件組
311‧‧‧內桿件
312‧‧‧內桿底座
313‧‧‧副管件
314‧‧‧副管空間
315‧‧‧副管圍壁
316‧‧‧副管底壁
32‧‧‧外管件
321‧‧‧外管空間
322‧‧‧外管圍壁
323‧‧‧外管底壁
33‧‧‧叉端件
34‧‧‧叉橋件
4‧‧‧阻尼單元
41‧‧‧活塞桿件
42‧‧‧減震彈簧
43‧‧‧阻尼油
9‧‧‧前輪
Z‧‧‧第一方向
X‧‧‧第二方向
Y‧‧‧第三方向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一立體圖,說明本新型自行車避震前叉的一第一實施例;    圖2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局部的剖視圖;    圖3是沿圖2中之線Ⅲ—Ⅲ的一剖視圖;    圖4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    圖5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三實施例;    圖6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四實施例;及    圖7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五實施例。
1‧‧‧轉向立管
2‧‧‧叉冠件
3‧‧‧叉腳單元
31‧‧‧內桿件組
311‧‧‧內桿件
32‧‧‧外管件
33‧‧‧叉端件
34‧‧‧叉橋件
Z‧‧‧第一方向
X‧‧‧第二方向
Y‧‧‧第三方向

Claims (7)

  1. 一種自行車避震前叉,供一前輪設置,並包含: 一轉向立管,沿一第一方向延伸; 一叉冠件,連接於該轉向立管的一端; 一叉腳單元,連接於該叉冠件且相反於該轉向立管,該叉腳單元包括二連接於該叉冠件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並在一與該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互相間隔的內桿件組、二分別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等內桿件組外且相反於該叉冠件的外管件、二分別連接於該等外管件且相反於該等內桿件組並供該前輪設置的叉端件,及一連接於該等外管件之間且相反於該等叉端件的叉橋件,每一外管件具有一供各自的該內桿件組可滑動地設置的外管空間,每一內桿件組具有複數連接於該叉冠件且彼此互相間隔的內桿件、一連接於該等內桿件且相反於該叉冠件並位於各自的該外管空間的內桿底座,及一連接於該內桿底座且相反於該等內桿件並位於該外管空間的副管件,每一副管件具有一副管空間;及 二阻尼單元,分別設置於該等外管空間及該等副管空間,並用來增加該等外管件相對於該等內桿件組滑動時的阻尼力。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桿件組具有二在一與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上互相間隔的內桿件。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桿件組具有三在一與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上互相間隔的內桿件。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桿件實質上是一實心桿件。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桿件實質上是一空心管件。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桿件的材質是金屬材料。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桿件的材質是複合材料。
TW106202909U 2017-03-02 2017-03-02 自行車避震前叉 TWM5450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2909U TWM545091U (zh) 2017-03-02 2017-03-02 自行車避震前叉
CN201721222018.1U CN207328720U (zh) 2017-03-02 2017-09-22 自行车避震前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2909U TWM545091U (zh) 2017-03-02 2017-03-02 自行車避震前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5091U true TWM545091U (zh) 2017-07-11

Family

ID=60049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2909U TWM545091U (zh) 2017-03-02 2017-03-02 自行車避震前叉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28720U (zh)
TW (1) TWM5450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6931A (zh) * 2019-08-07 2019-12-17 安徽延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悬架式转向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6931A (zh) * 2019-08-07 2019-12-17 安徽延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悬架式转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28720U (zh) 2018-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98830U (ja) 自転車フレーム
US6170845B1 (en) Bicycle frame
EP3188955A1 (en) Bicycle
TWM544461U (zh) 內樞接五通裝置及具有內樞接五通裝置的自行車車架
TWM545091U (zh) 自行車避震前叉
CN203142936U (zh) 三轮摩托车扭杆式前悬挂装置
TWM526014U (zh) 兩輪車輛立管避震潤滑結構
JP4579844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TWI789655B (zh) 自行車構件管
CN210681032U (zh) 自行车用空气减震系统和使用所述减震系统的自行车
CN104002912A (zh) 一种三轮车的前减震器总成
TWM618221U (zh) 自行車避震前叉結構
EP2030886B1 (en) Fiber-reinforced wrapped handlebar-steered suspension fork
CN203864890U (zh) 碳纤维复材抗冲击自行车前叉
TWM541426U (zh) 自行車避震前叉
CN203681789U (zh) 一种自行车的后避震车架结构
TWM492281U (zh) 折疊自行車車架
JP4579846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CN203516583U (zh) 一种前减震器单体的结构
TWI582001B (zh) Two - wheeled vehicle riser suspension structure
JP3145779U (ja) 自動二輪車および自動三輪車のスプリンガーフォーク取付可能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
US20170015381A1 (en) Tube structure for bike
CN209336915U (zh) 一种结构稳固的山地自行车车架
RU140945U1 (ru) Рама велосипеда (варианты)
Chandure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ike wheel rims with modified loop wheel rein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