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1426U - 自行車避震前叉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避震前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41426U TWM541426U TW106200006U TW106200006U TWM541426U TW M541426 U TWM541426 U TW M541426U TW 106200006 U TW106200006 U TW 106200006U TW 106200006 U TW106200006 U TW 106200006U TW M541426 U TWM541426 U TW M541426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tube
- cross
- sectional shape
- surrounding wall
- fork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自行車前叉,特別是指一種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車避震前叉。
現今的自行車在設計時為了增加騎乘者的踩踏效率,多以輕量化為主要考量,因此,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車也多會針對避震前叉進行輕量化設計。目前,要將自行車的避震前叉輕量化,最常見的作法就是減少管壁的厚度。
然而,減少一避震前叉的管壁厚度雖然能有效減輕重量,卻也使該避震前叉的管件的抗彎折變形及抗扭轉的強度隨著厚度減少而降低,導致管件的管壁在長期使用後容易發生強度疲勞而產生裂隙,甚至直接斷裂,對騎乘安全性有莫大的疑慮。
另一方面,在自行車的安全性為優先考量的情形下,增加該避震前叉的管壁厚度雖然能提升管件抗彎折及抗扭轉的強度,卻必須增加該避震前叉的用料,同時也增加了自行車整體的重量。再者,由於一般的避震前叉多採用圓形的管壁,在增加管壁厚度的同時,也會使該避震前叉的二叉腳之間的間隔距離縮小,影響到自行車前輪的安裝條件。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藉由改變管件截面的幾何形狀,在相同的管件重量與幾乎相同的管件截面積的條件下,不需增加管件厚度就能提升管件抗彎折變形及抗扭轉的強度的自行車避震前叉。
於是,本新型自行車避震前叉供一前輪設置,並包含一轉向立管、一叉冠件、一叉腳單元及二阻尼單元。
該轉向立管沿一第一方向延伸。
該叉冠件連接於該轉向立管的一端。
該叉腳單元連接於該叉冠件且相反於該轉向立管。該叉腳單元包括二連接於該叉冠件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並在一與該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互相間隔的內管件、二分別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等內管件外且相反於該叉冠件的外管件、二分別連接於該等外管件且相反於該等內管件並供該前輪設置的叉端件,及一連接於該等外管件之間的叉橋件。
每一內管件具有一界定出一內管空間的內管圍壁,每一內管圍壁具有一內管外周面。每一外管件具有一界定出一外管空間的外管圍壁,每一外管圍壁具有一與各自的該內管外周面互相配合且與該內管外周面部分地相對的外管內周面。每一外管空間與各自的該內管空間相連通。
定義一與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以每一內管外周面在該第三方向上界定出的最大距離為一第一間距,以每一內管外周面在該第二方向上界定出的最大距離為一第二間距。每一第二間距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的商不大於0.8。
該等阻尼單元分別設置於該等內管空間及該等外管空間,並用來增加該等外管件相對於該等內管件滑動時的阻力。
本新型的功效在於:利用每一第二間距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的商不大於0.8,能大幅增加該等內管件在該第三方向上的慣性矩,故能在不增加重量的條件下,提升該等內管件與該等外管件在該第三方向上的抗彎折變形及抗扭轉的強度而不易斷裂。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2、3,為本新型自行車避震前叉的一第一實施例,該自行車避震前叉包含一轉向立管1、一叉冠件2、一叉腳單元3及二阻尼單元4,且供一前輪9設置。
該轉向立管1沿一第一方向Z延伸。
該叉冠件2連接於該轉向立管1的一端。
該叉腳單元3連接於該叉冠件2且相反於該轉向立管1。該叉腳單元3包括二連接於該叉冠件2且沿該第一方向Z延伸並在一與該第一方向Z相交的第二方向X上互相間隔的內管件31、二分別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等內管件31外且相反於該叉冠件2的外管件32、二分別連接於該等外管件32且相反於該等內管件31並供該前輪9設置的叉端件33,及一連接於該等外管件32之間的叉橋件34。
每一內管件31具有一界定出一內管空間312的內管圍壁311,及一連接於該內管圍壁311的底部的內管底壁313。每一內管圍壁311具有一內管外周面314。每一外管件32具有一界定出一外管空間322的外管圍壁321,及一連接於該外管圍壁321的底部的外管底壁323。每一外管圍壁321具有一與各自的該內管外周面314互相配合且與該內管外周面314部分地相對的外管內周面324。每一外管空間322與各自的該內管空間312相連通。
定義一與該第一方向Z及該第二方向X相交的第三方向Y。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三方向Y就是該前輪9於地面滾動時的行進方向。以每一內管外周面314在該第三方向Y上界定出的最大距離為一第一間距D1,以每一內管外周面314在該第二方向X上界定出的最大距離為一第二間距D2。每一第二間距D2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D1的商不大於0.8。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內管圍壁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橢圓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32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311的截面形狀,故同樣是呈一具有橢圓形的外廓的環狀。其中,每一第二間距D2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D1的商是0.51,但不限於此。
該等阻尼單元4分別設置於該等內管空間312及該等外管空間322,並用來增加該等外管件32相對於該等內管件31滑動時的阻力。在本實施例中,每一阻尼單元4包括一連接於各自的該外管底壁323且可滑動地穿設於該內管底壁313的活塞桿件41,及一設置於該內管空間312且能受該活塞桿件41迫壓的減震彈簧42。可以理解的是,該阻尼單元4的形式並不限於氣壓—彈簧裝置,也可以是油壓—彈簧裝置或優力膠—彈簧裝置等。
經由以上的說明,可再將本新型的優點歸納如下:
一、本新型利用每一第二間距D2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D1的商不大於0.8,相較於現今的避震前叉,本新型能在維持相同重量與幾乎相同的管件截面積的條件下,僅改變管件截面的幾何形狀,即可大幅增加該等內管件31與該等外管件32在該第三方向Y上的結構慣性矩,提升該等內管件31與該等外管件32在該前輪9的行進方向上的抗彎折變形及抗扭轉的強度,而不容易斷裂。
二、本新型可於增加每一第一間距D1的同時,減少各自的該第二間距D2,相較於現今的避震前叉,除了因縮減該等內管件31與該等外管件32在該第二方向X上的寬度而有降低風阻的效果外,還能加強由側面觀視該自行車避震前叉時的視覺效果。特別的是,本新型的該叉腳單元3的該等內管件之間及該等外管件32之間的間隔距離可以維持與通用的標準尺寸一致,所以無須改變該前輪9在該第二方向X上的尺寸,即可在降低風阻及強化視覺效果的條件下,安裝現有的輪圈。
參閱圖4,為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管圍壁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不等邊矩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32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311的截面形狀,故同樣是呈一具有不等邊矩形的外廓的環狀。其中,每一第二間距D2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D1的商是0.56,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二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管圍壁311與各自的該外管圍壁321的截面的外廓是呈不等邊矩形,所以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慣性矩,同時也具有完全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外觀,故能依特定的規格或要求進行客製化。
參閱圖5,為本新型的一第三實施例,該第三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三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管圍壁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半圓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32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311的截面形狀,故同樣是呈一具有半圓形的外廓的環狀。其中,每一第二間距D2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D1的商是0.56,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三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管圍壁311與各自的該外管圍壁321的截面的外廓是呈半圓形,所以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與該第二實施例的慣性矩與外觀,故同樣能進行客製化。
參閱圖6,為本新型的一第四實施例,該第四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四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管圍壁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32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311的截面形狀,故同樣是呈一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外廓的環狀。其中,每一第二間距D2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D1的商是0.57,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四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管圍壁311與各自的該外管圍壁321的截面的外廓是呈等腰三角形,所以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及該第三實施例的慣性矩與外觀,也同樣能進行客製化。
參閱圖7,為本新型的一第五實施例,該第五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五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管圍壁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菱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32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311的截面形狀,故同樣是呈一具有菱形的外廓的環狀。其中,每一第二間距D2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D1的商是0.62,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五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管圍壁311與各自的該外管圍壁321的截面的外廓是呈菱形,所以具有不同於前述各實施例的慣性矩與外觀,同樣能進行客製化。
參閱圖8,為本新型的一第六實施例,該第六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六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管圍壁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不等邊三角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32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311的截面形狀,故同樣是呈一具有不等邊三角形的外廓的環狀。其中,每一第二間距D2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D1的商是0.55,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六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管圍壁311與各自的該外管圍壁321的截面的外廓是呈不等邊三角形,所以具有不同於前述各實施例的慣性矩與外觀,且能進行客製化。
參閱圖9,為本新型的一第七實施例,該第七實施例是類似於該第一實施例。該第七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
每一內管圍壁31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不規則形狀的外廓的環狀。在本實施例中,該環狀的外廓是類似於一水滴的外廓,但不限於此。每一外管圍壁321在該第二方向X與該第三方向Y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311的截面形狀,故同樣是呈一具有類似水滴的外廓的環狀。其中,每一第二間距D2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D1的商是0.63,但不限於此。
如此,該第七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此外,由於每一內管圍壁311與各自的該外管圍壁321的截面的外廓是呈不規則形狀,所以具有不同於前述各實施例的慣性矩與外觀,同樣能進行客製化。
綜上所述,本新型自行車避震前叉藉由改變管件截面的幾何形狀,在相同管件重量的條件下,不僅無需增加管壁厚度就能強化管件的慣性矩,還能提供客製化的結構及外觀,所以確實能達成本新型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轉向立管
2‧‧‧叉冠件
3‧‧‧叉腳單元
31‧‧‧內管件
311‧‧‧內管圍壁
312‧‧‧內管空間
313‧‧‧內管底壁
314‧‧‧內管外周面
32‧‧‧外管件
321‧‧‧外管圍壁
322‧‧‧外管空間
323‧‧‧外管底壁
324‧‧‧外管內周面
33‧‧‧叉端件
34‧‧‧叉橋件
4‧‧‧阻尼單元
41‧‧‧活塞桿件
42‧‧‧減震彈簧
9‧‧‧前輪
Z‧‧‧第一方向
X‧‧‧第二方向
Y‧‧‧第三方向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2‧‧‧叉冠件
3‧‧‧叉腳單元
31‧‧‧內管件
311‧‧‧內管圍壁
312‧‧‧內管空間
313‧‧‧內管底壁
314‧‧‧內管外周面
32‧‧‧外管件
321‧‧‧外管圍壁
322‧‧‧外管空間
323‧‧‧外管底壁
324‧‧‧外管內周面
33‧‧‧叉端件
34‧‧‧叉橋件
4‧‧‧阻尼單元
41‧‧‧活塞桿件
42‧‧‧減震彈簧
9‧‧‧前輪
Z‧‧‧第一方向
X‧‧‧第二方向
Y‧‧‧第三方向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一立體圖,說明本新型自行車避震前叉的一第一實施例; 圖2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側視圖; 圖3是沿圖2中之線Ⅲ—Ⅲ的一不完整的剖視圖; 圖4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 圖5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三實施例; 圖6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四實施例; 圖7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五實施例; 圖8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六實施例;及 圖9是一類似於圖3的視圖,說明本新型的一第七實施例。
3‧‧‧叉腳單元
31‧‧‧內管件
311‧‧‧內管圍壁
312‧‧‧內管空間
313‧‧‧內管底壁
314‧‧‧內管外周面
32‧‧‧外管件
321‧‧‧外管圍壁
324‧‧‧外管內周面
4‧‧‧阻尼單元
41‧‧‧活塞桿件
42‧‧‧減震彈簧
Z‧‧‧第一方向
X‧‧‧第二方向
Y‧‧‧第三方向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Claims (8)
- 一種自行車避震前叉,供一前輪設置,並包含: 一轉向立管,沿一第一方向延伸; 一叉冠件,連接於該轉向立管的一端; 一叉腳單元,連接於該叉冠件且相反於該轉向立管,該叉腳單元包括二連接於該叉冠件且沿該第一方向延伸並在一與該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互相間隔的內管件、二分別可滑動地套設於該等內管件外且相反於該叉冠件的外管件、二分別連接於該等外管件且相反於該等內管件並供該前輪設置的叉端件,及一連接於該等外管件之間的叉橋件, 每一內管件具有一界定出一內管空間的內管圍壁,每一內管圍壁具有一內管外周面,每一外管件具有一界定出一外管空間的外管圍壁,每一外管圍壁具有一與各自的該內管外周面互相配合且與該內管外周面部分地相對的外管內周面,每一外管空間與各自的該內管空間相連通, 定義一與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以每一內管外周面在該第三方向上界定出的最大距離為一第一間距,以每一內管外周面在該第二方向上界定出的最大距離為一第二間距,每一第二間距除以各自的該第一間距的商不大於0.8;及 二阻尼單元,分別設置於該等內管空間及該等外管空間,並用來增加該等外管件相對於該等內管件滑動時的阻力。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橢圓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的截面形狀。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不等邊矩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的截面形狀。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半圓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的截面形狀。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的截面形狀。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菱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的截面形狀。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不等邊三角形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的截面形狀。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前叉,其中,每一內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呈一具有不規則形狀的外廓的環狀,每一外管圍壁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三方向上的截面形狀是類似於各自的該內管圍壁的截面形狀。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00006U TWM541426U (zh) | 2017-01-03 | 2017-01-03 | 自行車避震前叉 |
CN201721241068.4U CN207328721U (zh) | 2017-01-03 | 2017-09-26 | 自行车避震前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00006U TWM541426U (zh) | 2017-01-03 | 2017-01-03 | 自行車避震前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41426U true TWM541426U (zh) | 2017-05-11 |
Family
ID=59371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200006U TWM541426U (zh) | 2017-01-03 | 2017-01-03 | 自行車避震前叉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328721U (zh) |
TW (1) | TWM541426U (zh) |
-
2017
- 2017-01-03 TW TW106200006U patent/TWM541426U/zh unknown
- 2017-09-26 CN CN201721241068.4U patent/CN207328721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28721U (zh) | 2018-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18116B (zh) | 具有變異剛性的自行車豎管 | |
US8353227B2 (en) | Fastening device | |
TWI588055B (zh) | 自行車的車架(二) | |
TWM541426U (zh) | 自行車避震前叉 | |
TWM545091U (zh) | 自行車避震前叉 | |
CN203864890U (zh) | 碳纤维复材抗冲击自行车前叉 | |
US9039024B1 (en) | Bicycle seatpost | |
JP4579844B2 (ja) |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 |
TWM618221U (zh) | 自行車避震前叉結構 | |
US20110303477A1 (en) | Motorcycle | |
TWM452910U (zh) | 自行車前叉之轉向限制裝置 | |
CN212765473U (zh) | 一种耐冲击轮圈 | |
RU140945U1 (ru) | Рама велосипеда (варианты) | |
TWI543902B (zh) | 自行車的車架(一) | |
CN212022880U (zh) | 车把强度结构 | |
RU2557650C1 (ru) | Рама велосипеда | |
US20170106933A1 (en) | Bicycle handlebar | |
CN206106855U (zh) | 一种平衡悬架的推力杆下支架 | |
CN208233259U (zh) | 一种沙滩车前轮连接座 | |
KR200436243Y1 (ko) | 충격흡수가 용이한 자전거 프레임용 튜브 및 이로 이루어진자전거 프레임 | |
CN205554387U (zh) | 自行车的避震座管 | |
TWI582001B (zh) | Two - wheeled vehicle riser suspension structure | |
CN204623725U (zh) | 一种双肩半铝前叉 | |
TWM593339U (zh) | 自行車的輪組結構 | |
TWM455681U (zh) | 具有剛性補強單元的倒叉式前叉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