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6592U -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 Google Patents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6592U
TWM536592U TW105210176U TW105210176U TWM536592U TW M536592 U TWM536592 U TW M536592U TW 105210176 U TW105210176 U TW 105210176U TW 105210176 U TW105210176 U TW 105210176U TW M536592 U TWM536592 U TW M53659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ortion
base
portions
thickening
mold co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0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Bao Lin
Original Assignee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210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6592U/zh
Priority to CN201620799845.6U priority patent/CN205923156U/zh
Publication of TWM5365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6592U/zh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本創作涉及一種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特別是涉及一種用於成形滑動件的一部分外形的模具基心組件以及一種應用於拉鍊頭組合結構的滑動件。
常見服裝的基本拉合元件不外乎使用鈕釦或拉鍊結構。相較於鈕釦,使用拉鍊結構擁有更好的使用性以及較為堅固的結構特性,一般拉鍊結構具有一拉鍊頭以及一拉鍊帶,拉鍊頭主要配合拉鍊帶做為拉鍊結構進行往復拉動的連結元件,使得拉鍊結構應用在服飾以及配件將更為普及。然而,現有技術所提供一種用於形成拉鍊頭的滑動件的一部分外形的模具基心組件的結構設計不良,導致模具基心組件的使用壽命減短,並使得所製作出來的滑動件的不良率提升。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模具基心組件,其用於成形一拉鍊頭組合結構的一滑動件的一部分外形,所述滑動件具有一基底部、兩個側擋部以及一基座部,兩個所述側擋部分別從所述基底部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兩個所述側擋部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前端,所述基座部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後端,其特徵在於,所述模具基心組件包括:一第一模具基心結 構以及一第二模具基心結構。所述第一模具基心結構具有一第一基體、兩個從所述第一基體延伸而出且彼此相對應的第一側結構體以及一從所述第一基體延伸而出且位於兩個所述第一側結構體之間的第一中間結構體,其中,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具有兩個彼此相對應設置的第一延伸部,且每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不同的厚度。所述第二模具基心結構具有一第二基體、兩個從所述第二基體延伸而出且彼此相對應的第二側結構體以及一從所述第二基體延伸而出且位於兩個所述第二側結構體之間的第二中間結構體,其中,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具有兩個彼此相對應設置的第二延伸部,且每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不同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別連接於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且所述基座部的一部分外形由所述第一模具基心結構的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模具基心結構的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相互配合所形成。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滑動件,其包括:一基底部、兩個側擋部以及一基座部。所述基底部具有一前端以及一後端。兩個所述側擋部分別從所述基底部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其中,兩個所述側擋部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前端。所述基座部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後端,且所述基座部的一部分外形由所述模具基心組件的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以及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兩者相互配合所形成。其中,所述基座部包括一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後端的主要本體、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主要本體的兩相反側端上的條狀凸肋以及兩個分別連接至兩個所述條狀凸肋的凹陷空間。
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其可通過“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不同的厚度, 且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不同的厚度”以及“所述基座部包括一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後端的主要本體、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主要本體的兩相反側端上的條狀凸肋以及兩個分別連接至兩個所述條狀凸肋的凹陷空間”的設計,以增加所述模具基心組件的使用壽命,並且能有效提升所述滑動件的生產良率,也可以減少所述滑動件的製作成本。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提供的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M‧‧‧模具基心組件
1‧‧‧第一模具基心結構
10‧‧‧第一基體
11‧‧‧第一側結構體
12‧‧‧第一中間結構體
120‧‧‧第一延伸部
120A‧‧‧第一基礎部
120B‧‧‧第一增厚部
T11‧‧‧第一基礎厚度
T12‧‧‧第一增厚厚度
R10‧‧‧第一主要容置空間
R11‧‧‧第一次要容置空間
2‧‧‧第二模具基心結構
20‧‧‧第二基體
21‧‧‧第二側結構體
22‧‧‧第二中間結構體
220‧‧‧第二延伸部
220A‧‧‧第二基礎部
220B‧‧‧第二增厚部
T21‧‧‧第二基礎厚度
T22‧‧‧第二增厚厚度
R20‧‧‧第二主要容置空間
R21‧‧‧第二次要容置空間
Z‧‧‧拉鍊頭組合結構
3‧‧‧滑動件
30‧‧‧基底部
300‧‧‧內表面
301‧‧‧前端
302‧‧‧後端
303‧‧‧微凸區域
31‧‧‧側擋部
32‧‧‧基座部
320‧‧‧貫穿式定位開口
321‧‧‧主要本體
322‧‧‧條狀凸肋
323‧‧‧凹陷空間
324‧‧‧承載座
R30‧‧‧內凹空間
4‧‧‧鎖鉤件
40‧‧‧定位部
5‧‧‧拉動件
圖1為本創作模具基心組件的第一模具基心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模具基心組件的第一模具基心結構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模具基心組件的第二模具基心結構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模具基心組件的第二模具基心結構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模具基心組件的第一模具基心結構與第二模具基心結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6為圖5的VI-VI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圖5的VII-VII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模具基心組件的第一模具基心結構與第二模具基心結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滑動件的其中一側視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滑動件的另外一側視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滑動件的後視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拉鍊頭組合結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13為本創作主要本體以及條狀凸肋的外形由兩個第一延伸部以及兩個第二延伸部相互配合所形成的示意圖。
圖14為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的主要本體以及條狀凸肋的外形由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二延伸部相互配合所形成的示意圖。
圖15為本創作另外一實施例的主要本體以及條狀凸肋的外形由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二延伸部相互配合所形成的示意圖。
圖16為本創作另外再一實施例的主要本體以及條狀凸肋的外形由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二延伸部相互配合所形成的示意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予以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技術範圍。
請參閱圖1至圖11所示,本創作提供一種模具基心組件M,其用於成形一拉鍊頭組合結構Z的一滑動件3的一部分外形。其中,滑動件3具有一基底部30、兩個側擋部31以及一基座部32,兩個側擋部31分別從基底部30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兩個側擋部31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基底部30的一前端301,並且基座部32設置在基底部3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30的一後端302。另外,基座部32包括一設置在基底部3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30的後端302的主要本體321、兩個分別設置在主要本體321的兩相反側端上的條狀凸肋322以及兩個分別連接至兩個條狀凸肋322且分別部分地圍繞兩個條狀凸肋322的凹陷空間323。
配合圖1至圖8所示,模具基心組件M包括:一第一模具基 心結構1以及一第二模具基心結構2。
首先,配合圖1以及圖2所示,第一模具基心結構1具有一第一基體10、兩個從第一基體10延伸而出且彼此相對應的第一側結構體11以及一從第一基體10延伸而出且位於兩個第一側結構體11之間的第一中間結構體12。另外,第一中間結構體12具有兩個彼此相對應設置的第一延伸部120,並且每一個第一延伸部120具有一第一基礎部120A以及兩個從第一基礎部120A向內凸出的第一增厚部120B。因此,本創作可藉由第一增厚部120B的設計,以增加第一延伸部120的整體結構強度,進而增加模具基心組件M的使用壽命,並且能有效提升滑動件3的生產良率,也可以減少滑動件3的製作成本。
承上所述,其中一個第一延伸部120的兩個第一增厚部120B分別面向另外一個第一延伸部120的兩個第一增厚部120B。另外,第一基礎部120A具有一第一基礎厚度T11,第一增厚部120B具有一第一增厚厚度T12,並且第一增厚部120B的第一增厚厚度T12大於第一基礎部120A的第一基礎厚度T11,也就是說,每一個第一延伸部120具有不同的厚度。此外,第一中間結構體12具有一形成在兩個第一延伸部120之間的第一主要容置空間R10,每一個第一延伸部120具有一形成在兩個相對應的第一增厚部120B之間的第一次要容置空間R11,並且第一主要容置空間R10連通於兩個第一延伸部120的兩個第一次要容置空間R11之間。
再者,配合圖3以及圖4所示,第二模具基心結構2具有一第二基體20、兩個從第二基體20延伸而出且彼此相對應的第二側結構體21以及一從第二基體20延伸而出且位於兩個第二側結構體21之間的第二中間結構體22。另外,第二中間結構體22具有兩個彼此相對應設置的第二延伸部220,並且每一個第二延伸部220具有一第二基礎部220A以及兩個從第二基礎部220A向內凸出的第二增厚部220B。因此,本創作可藉由第二增厚部220B的 設計,以增加第二延伸部220的整體結構強度,進而增加模具基心組件M的使用壽命,並且能有效提升滑動件3的生產良率,也可以減少滑動件3的製作成本。
承上所述,其中一個第二延伸部220的兩個第二增厚部220B分別面向另外一個第二延伸部220的兩個第二增厚部220B。另外,第二基礎部220A具有一第二基礎厚度T21,第二增厚部220B具有一第二增厚厚度T22,並且第二增厚部220B的第二增厚厚度T22大於第二基礎部220A的第二基礎厚度T21,也就是說,每一個第二延伸部220具有不同的厚度。此外,第二中間結構體22具有一形成在兩個第二延伸部220之間的第二主要容置空間R20,每一個第二延伸部220具有一形成在兩個相對應的第二增厚部220B之間的第二次要容置空間R21,第二主要容置空間R20連通於第一主要容置空間R10且連通於兩個第二延伸部220的兩個第二次要容置空間R21之間,並且兩個第二延伸部220的兩個第二次要容置空間R21分別連通於兩個第一延伸部120的兩個第一次要容置空間R11。
再者,配合圖1、圖3以及圖5至圖8所示,第一中間結構體12的兩個第一延伸部120分別連接於第二中間結構體22的兩個第二延伸部220,並且基座部32的一部分外形會由第一模具基心結構1的第一中間結構體12的兩個第一延伸部120以及第二模具基心結構2的第二中間結構體22的兩個第二延伸部220相互配合所形成。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基座部32的主要本體321的外形會由第一主要容置空間R10以及第二主要容置空間R20相互配合所形成,所以基座部32的主要本體321就會對應於第一主要容置空間R10以及第二主要容置空間R20。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每一個條狀凸肋322的外形會由相對應的第一延伸部120的第一次要容置空間R11以及相對應的第二延 伸部220的第二次要容置空間R21相互配合所形成,所以每一個條狀凸肋322就會對應於相對應的第一延伸部120的第一次要容置空間R11以及相對應的第二延伸部220的第二次要容置空間R21。
更進一步來說,由於每一個凹陷空間323的形狀會由對應於相對應的第一延伸部120的兩個第一增厚部120B以及相對應的第二延伸部220的兩個第二增厚部220B相互配合所形成,所以每一個凹陷空間323就會對應於相對應的第一延伸部120的兩個第一增厚部120B以及相對應的第二延伸部220的兩個第二增厚部220B。
藉此,配合圖9至圖12所示,本創作提供一種拉鍊頭組合結構Z,其包括:一滑動件3、一鎖鉤件4以及一拉動件5。
首先,配合圖9至圖11所示,滑動件3具有一基底部30、兩個側擋部31以及一基座部32。另外,兩個側擋部31分別從基底部30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並且兩個側擋部31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基底部30的一前端301。再者,基座部32設置在基底部3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30的一後端302,並且基座部32具有一位於兩個側擋部31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320(如圖8所示)。此外,基座部32包括一設置在基底部3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30的後端302的主要本體321、兩個分別設置在主要本體321的兩相反側端上的條狀凸肋322以及兩個分別連接至兩個條狀凸肋322的凹陷空間323。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在主要本體321的兩相反側端上會形成兩個凹陷空間323,所以可以減少滑動件3的製作成本。
再者,配合圖8以及圖12所示,鎖鉤件4可活動地設置在基座部32上,並且鎖鉤件4的一末端上具有一可活動地穿過貫穿式定位開口320的定位部40。另外,拉動件5可活動地與鎖鉤件4相互配合。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9至圖11所示,滑動件3的基底部30 的內表面300上凸出有一微凸區域303,微凸區域303連接基座部32的主要本體321且部分地圍繞基座部32的主要本體321,並且基座部32的兩個凹陷空間323以及基底部30的微凸區域303都是U字形。另外,基座部32包括一設置在主要本體321上且與基底部30彼此分離的承載座324以及兩個形成在微凸區域303與承載座324之間的內凹空間R30,兩個內凹空間R30分別連通於兩個凹陷空間323,並且兩個條狀凸肋322分別完全被容置在兩個內凹空間R30內。
綜上所述,請參閱圖13所示,基座部32的主要本體321的外形以及每一個條狀凸肋322的外形會由第一模具基心結構1的第一中間結構體12的兩個第一延伸部120以及第二模具基心結構2的第二中間結構體22的兩個第二延伸部220相互配合所形成。對於第一模具基心結構1而言,每一個第一延伸部120具有一第一基礎部120A以及兩個第一增厚部120B,並且第一增厚部120B的第一增厚厚度T12大於第一基礎部120A的第一基礎厚度T11。對於第二模具基心結構2而言,每一個第二延伸部220具有一第二基礎部220A以及兩個第二增厚部220B,並且第二增厚部220B的第二增厚厚度T22大於第二基礎部220A的第二基礎厚度T21。因此,本創作可藉由第一增厚部120B以及第二增厚部220B的設計,以分別增加第一延伸部120以及第二延伸部220的整體結構強度,進而增加模具基心組件M的使用壽命,並且能有效提升滑動件3的生產良率,也可以減少滑動件3的製作成本。
更進一步來說,請參閱圖14至圖16所示,圖14至圖16與圖13最大的差別在於:在圖14至圖16中,每一個第一延伸部120具有一第一基礎部120A以及至少一從第一基礎部120A向內凸出的第一增厚部120B,並且每一個第二延伸部220具有一第二基礎部220A以及至少一從第二基礎部220A向內凸出的第二增厚部220B。另外,其中一個第一延伸部120的至少一第一增厚部120B 會面向另外一個第一延伸部120的至少一第一增厚部120B,並且其中一個第二延伸部220的至少一第二增厚部220B會面向另外一個第二延伸部220的至少一第二增厚部220B。也就是說,每一個第一延伸部120也可以只設計一個從第一基礎部120A的最外側(如圖14以及圖15所示)或中間處(如圖16所示)向內凸出的第一增厚部120B,並且每一個第二延伸部220也可以只設計一個從第二基礎部220A的最外側(如圖14以及圖15所示)或中間處(如圖16所示)向內凸出的第二增厚部220B。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其可通過“第一延伸部120具有不同的厚度,且第二延伸部220具有不同的厚度”以及“基座部32包括一設置在基底部3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30的後端302的主要本體321、兩個分別設置在主要本體321的兩相反側端上的條狀凸肋322以及兩個分別連接至兩個條狀凸肋322的凹陷空間323”的設計,以增加模具基心組件M的使用壽命,並且能有效提升滑動件3的生產良率,也可以減少滑動件3的製作成本。也就是說,本創作可藉由第一延伸部120的第一增厚部120B以及第二延伸部220的第二增厚部220B的設計,以分別增加第一延伸部120以及第二延伸部220的整體結構強度,進而增加模具基心組件M的使用壽命,並且能有效提升滑動件3的生產良率,也可以減少滑動件3的製作成本。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故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M‧‧‧模具基心組件
1‧‧‧第一模具基心結構
10‧‧‧第一基體
11‧‧‧第一側結構體
12‧‧‧第一中間結構體
120‧‧‧第一延伸部
2‧‧‧第二模具基心結構
20‧‧‧第二基體
21‧‧‧第二側結構體
22‧‧‧第二中間結構體
220‧‧‧第二延伸部
3‧‧‧滑動件
30‧‧‧基底部
301‧‧‧前端
302‧‧‧後端
31‧‧‧側擋部
32‧‧‧基座部
320‧‧‧貫穿式定位開口
321‧‧‧主要本體
322‧‧‧條狀凸肋
323‧‧‧凹陷空間

Claims (10)

  1. 一種模具基心組件,其用於成形一拉鍊頭組合結構的一滑動件的一部分外形,所述滑動件具有一基底部、兩個側擋部以及一基座部,兩個所述側擋部分別從所述基底部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兩個所述側擋部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前端,所述基座部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後端,所述基座部包括一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後端的主要本體、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主要本體的兩相反側端上的條狀凸肋以及兩個分別連接至兩個所述條狀凸肋且分別部分地圍繞兩個所述條狀凸肋的凹陷空間,其特徵在於,所述模具基心組件包括:一第一模具基心結構,所述第一模具基心結構具有一第一基體、兩個從所述第一基體延伸而出且彼此相對應的第一側結構體以及一從所述第一基體延伸而出且位於兩個所述第一側結構體之間的第一中間結構體,其中,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具有兩個彼此相對應設置的第一延伸部,每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基礎部以及兩個從所述第一基礎部向內凸出的第一增厚部;以及一第二模具基心結構,所述第二模具基心結構具有一第二基體、兩個從所述第二基體延伸而出且彼此相對應的第二側結構體以及一從所述第二基體延伸而出且位於兩個所述第二側結構體之間的第二中間結構體,其中,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具有兩個彼此相對應設置的第二延伸部,每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一第二基礎部以及兩個從所述第二基礎部向內凸出的第二增厚部;其中,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別連接於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且所述基座部 的一部分外形由所述第一模具基心結構的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模具基心結構的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相互配合所形成;其中,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一增厚部分別面向另外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一增厚部,所述第一基礎部具有一第一基礎厚度,所述第一增厚部具有一第一增厚厚度,且所述第一增厚部的所述第一增厚厚度大於所述第一基礎部的所述第一基礎厚度;其中,其中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二增厚部分別面向另外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二增厚部,所述第二基礎部具有一第二基礎厚度,所述第二增厚部具有一第二增厚厚度,且所述第二增厚部的所述第二增厚厚度大於所述第二基礎部的所述第二基礎厚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模具基心組件,其中,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具有一形成在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間的第一主要容置空間,每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一形成在兩個相對應的所述第一增厚部之間的第一次要容置空間,且所述第一主要容置空間連通於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一次要容置空間之間;其中,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具有一形成在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的第二主要容置空間,每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一形成在兩個相對應的所述第二增厚部之間的第二次要容置空間,所述第二主要容置空間連通於所述第一主要容置空間且連通於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二次要容置空間之間,且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二次要容置空間分別連通於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一次要容置空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模具基心組件,其中,所述基座部的所述主要本體對應於所述第一主要容置空間以及所述第二主要容置 空間,且所述基座部的所述主要本體的外形由所述第一主要容置空間以及所述第二主要容置空間相互配合所形成。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模具基心組件,其中,每一個所述條狀凸肋對應於相對應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次要容置空間以及相對應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所述第二次要容置空間,且每一個所述條狀凸肋的外形由相對應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第一次要容置空間以及相對應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所述第二次要容置空間相互配合所形成。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模具基心組件,其中,每一個所述凹陷空間對應於相對應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一增厚部以及相對應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二增厚部,且每一個所述凹陷空間的形狀由對應於相對應的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一增厚部以及相對應的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二增厚部相互配合所形成。
  6. 一種模具基心組件,其用於成形一拉鍊頭組合結構的一滑動件的一部分外形,所述滑動件具有一基底部、兩個側擋部以及一基座部,兩個所述側擋部分別從所述基底部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兩個所述側擋部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前端,所述基座部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後端,其特徵在於,所述模具基心組件包括:一第一模具基心結構,所述第一模具基心結構具有一第一基體、兩個從所述第一基體延伸而出且彼此相對應的第一側結構體以及一從所述第一基體延伸而出且位於兩個所述第一側結構體之間的第一中間結構體,其中,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具有兩個彼此相對應設置的第一延伸部,且每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不同的厚度;以及一第二模具基心結構,所述第二模具基心結構具有一第二基體、兩個從所述第二基體延伸而出且彼此相對應的第二側結 構體以及一從所述第二基體延伸而出且位於兩個所述第二側結構體之間的第二中間結構體,其中,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具有兩個彼此相對應設置的第二延伸部,且每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不同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別連接於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且所述基座部的一部分外形由所述第一模具基心結構的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以及所述第二模具基心結構的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的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相互配合所形成。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模具基心組件,其中,每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基礎部以及至少一從所述第一基礎部向內凸出的第一增厚部,且每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一第二基礎部以及至少一從所述第二基礎部向內凸出的第二增厚部;其中,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的至少一所述第一增厚部面向另外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的至少一所述第一增厚部,所述第一基礎部具有一第一基礎厚度,所述第一增厚部具有一第一增厚厚度,且所述第一增厚部的所述第一增厚厚度大於所述第一基礎部的所述第一基礎厚度;其中,其中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至少一所述第二增厚部面向另外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至少一所述第二增厚部,所述第二基礎部具有一第二基礎厚度,所述第二增厚部具有一第二增厚厚度,且所述第二增厚部的所述第二增厚厚度大於所述第二基礎部的所述第二基礎厚度。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模具基心組件,其中,每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基礎部以及兩個從所述第一基礎部向內凸出的第一增厚部,且每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一第二基礎部以及兩個從所述第二基礎部向內凸出的第二增厚部;其中,其中一個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一增厚部分別面向另外一個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一增厚部,所述第一基礎部具有一第一基礎厚度,所述第一增厚部具有一第一增厚厚度,且所述第一增厚部的所述第一增厚厚度大於所述第一基礎部的所述第一基礎厚度;其中,其中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二增厚部分別面向另外一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兩個所述第二增厚部,所述第二基礎部具有一第二基礎厚度,所述第二增厚部具有一第二增厚厚度,且所述第二增厚部的所述第二增厚厚度大於所述第二基礎部的所述第二基礎厚度。
  9. 一種滑動件,其包括:一基底部,所述基底部具有一前端以及一後端;兩個側擋部,兩個所述側擋部分別從所述基底部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其中,兩個所述側擋部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前端;以及一基座部,所述基座部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後端,且所述基座部的一部分外形由如請求項6所述的模具基心組件的所述第一中間結構體以及所述第二中間結構體兩者相互配合所形成;其中,所述基座部包括一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後端的主要本體、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主要本體的兩相反側端上的條狀凸肋以及兩個分別連接至兩個所述條狀凸肋的凹陷空間。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滑動件,其中,所述基底部的內表面上凸出有一微凸區域,所述微凸區域連接所述基座部的所述主要本體且部分地圍繞所述基座部的所述主要本體,且所述基座部的兩個所述凹陷空間以及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微凸區域都是U字形。
TW105210176U 2016-07-06 2016-07-06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TWM5365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0176U TWM536592U (zh) 2016-07-06 2016-07-06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CN201620799845.6U CN205923156U (zh) 2016-07-06 2016-07-27 模具基心组件以及滑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0176U TWM536592U (zh) 2016-07-06 2016-07-06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6592U true TWM536592U (zh) 2017-02-11

Family

ID=57926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0176U TWM536592U (zh) 2016-07-06 2016-07-06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23156U (zh)
TW (1) TWM53659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01884A (zh) * 2016-07-06 2018-01-16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23156U (zh) 2017-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71126B2 (ja) クリップ
US9060574B2 (en) Cap structure having an inner surface concave feature and zipper head assembly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US9770074B2 (en) Cap structure having a plurality of breach hole features and zipper head assembly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US20190159556A1 (en) Cap structure and zipper head assembly structure
JP3186938U (ja) 内表面が陥没する特徴を有するカバー構造及びファスナーヘッド組み合わせ構造
US11122868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ap structure
JP3211267U (ja) スライダー組合せ構造及びその弾性部材
TWM536592U (zh)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TW201801884A (zh) 模具基心組件以及滑動件
JP2012101680A (ja) フォグランプカバー取付け構造
TWM540532U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件
KR101154670B1 (ko) 열쇠를 가진 버클
CN203073165U (zh) 拉链头的帽盖结构
TWM549544U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TW201740831A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組件
JP3215038U (ja) スライダー組合せ構造及びそのピン状部品
JP2011235603A (ja) 連結印
US2162266A (en) Finger piece for the sliders of separable fasteners
JP2014150941A (ja) 多点式バックル
KR200192556Y1 (ko) 자석단추
TWI679948B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TW202131820A (zh) 拉鏈頭組合結構及其帽蓋組件
TWM604140U (zh) 拉鏈頭組合結構及其帽蓋組件
JP6034357B2 (ja) ハードフレームタイプスーツケース
JP3138905U (ja) ジッパ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