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6166U - 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 Google Patents

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6166U
TWM536166U TW105214504U TW105214504U TWM536166U TW M536166 U TWM536166 U TW M536166U TW 105214504 U TW105214504 U TW 105214504U TW 105214504 U TW105214504 U TW 105214504U TW M536166 U TWM536166 U TW M53616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rotating member
side cover
wheel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4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書賢
Original Assignee
李書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李書賢 filed Critical 李書賢
Priority to TW105214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6166U/zh
Publication of TWM5361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6166U/zh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Description

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本新型係與電動車輛領域相關,尤其是一種安裝於車輛之輪轂電機,以實現無段差調整輪殼卡制與解除狀態之輪殼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現今各類電動車輛大多透過車輪以達移動目的,以電動輪椅、二輪代步車、手推車、三輪車或除雪機等電動車輛為例,驅動車輪之動力源係透過馬達執行,並可配合電磁煞車以利使用者控制通電狀態來操控車輛的行進與停止。以電動輪椅為例,當通電時即可藉馬達驅動車輪以使輪椅行進,斷電時則可煞停車輪以停止移動輪椅。惟為防止車輪於停止後自行移動之情況發生,故常會進一步於輪椅設置電磁煞車,在輪椅斷電時,馬達與電磁煞車亦同時斷電,此時即可透過電磁煞車壓抵車輪輪殼,達到固定車輪之功效,提升使用者的安全性。
然,若電動車輛故障或是電力不足而需手動驅動車輪時,由於馬達與車輪輪殼仍為連接狀態,因此使用者無法輕易轉動車輪以移動電動車輛,故為可活動調整馬達與輪殼之連接狀態,本新型人係提出如中華民國專利公開號第201524797號所述之技術特徵,其揭露透過輪殼與轉盤相對設置之卡制槽與鍵槽,及鍵槽所收容之滑鍵與調整旋鈕之旋轉鈕配合,以利用旋轉鈕的旋轉,驅動滑鍵在鍵槽與卡制槽間滑移達到卡制或解除車 輛車輪卡制之目的。前述卡制槽係設置於輪殼上,滑鍵與鍵槽則設置於與車輪內部之一驅動單元連接之一轉盤上,並透過旋轉鈕帶動滑鍵以形成平面往復位移,使滑鍵可部分卡制位於同一平面之卡制槽內或回復至鍵槽內,以藉此調整車輪的驅動狀態。實際使用上,設置於輪殼之卡制槽與設置於轉盤之滑鍵及滑槽,其相對位置改變後,當滑鍵無完全對應於任一卡制槽所形成之空間,滑鍵受旋轉鈕帶動時即被輪殼邊緣所頂抵而無法移動,造成無法對位調回卡制狀態之情況發生,對使用者而言操作上衍生不易對位之不便,尤其是年邁長者在調整時更是不甚便利。為解決該情況,或可採增設卡制槽數量之方式,惟受限於滑鍵之位移方式限制,增設卡制槽反而造成滑鍵更易被卡制槽間的凸出區域影響,係形成負面效果。
故為可實現無段差調節以及調整的準確性,本新型人集結多年從事相關行業之經驗,遂而再提出如本新型所揭示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以改善上述缺失。
本新型之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種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其係可實現無段差調整輪殼相對驅動裝置之卡制與解除狀態,以提升使用上之便利性,提供更優質與便利之調整裝置。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供以設置於該輪轂電機之一輪殼,且該輪殼內具有一驅動機構,包括:一驅動件,與該驅動機構連接,且該驅動件邊緣凹設有呈連續設置之複數卡掣槽;一固定側蓋,固設於該輪殼且位於該驅動件相對連接該驅動機構之側,且該固定側蓋具有至少一調節孔;一旋轉件,設於該固定側蓋外側,且該旋 轉件對應該固定側蓋之一側面具有至少一弧形滑槽;及至少一調整件,穿設於該調節孔內,且一端可活動接觸或脫離該驅動件,另端位於該弧形滑槽內;其中,當轉動該旋轉件使該調整件受該弧形滑槽帶動而卡抵於任一該卡掣槽內時,則形成卡制狀態而由該驅動機構帶動該輪殼;當轉動該旋轉件並使該調整件受該弧形滑槽帶動而未卡抵於任一該卡掣槽內時,則形成解除狀態而由手動方式驅動該輪殼。藉此,透過連續設置於該旋轉件之該等卡掣槽,與穿設於該調節孔之該調整件,使該調整件與該驅動件之相對位置無論為何,皆可快速卡抵於該卡掣槽內,大幅提升使用者之操控便利性,且可確保該調整件與該卡掣槽之卡合準確性與強度。
其中,該旋轉件中心至該弧形滑槽一端之距離大於該旋轉件中心至該弧形滑槽另一端之距離。藉此,該調整件受該弧形滑槽帶動而可於該調節孔內上下位移而相對該卡掣槽形成脫離與卡抵狀態。
為使該調整件於脫離該卡掣槽或卡抵於該卡掣槽時之定位強度,於一實施態樣中,該弧形滑槽距離該旋轉件中心較遠之一端朝向該旋轉件中心延伸形成一第一限位槽;該弧形滑槽距離該旋轉件中心較近之一端朝向該旋轉件中心延伸形成一第二限位槽,供以提高該調整件於該弧形滑槽之定位強度,供以提高該調整件於該弧形滑槽之定位強度。
此外,該弧形滑槽由其一端朝相對端漸寬設置,此係為達成該弧形滑槽之兩相對端分別與該旋轉件中心具有相異距離之一種結構設置態樣,同時,該種弧形滑槽態樣亦可利於生產製造。
為使該驅動件於使用時具有較佳之固定或連動強度,該驅動件具有一樞接部,該固定側蓋中心具有一軸孔,該樞接部係活動樞接於該 軸孔,使該驅動件可相對該固定側蓋旋轉。
再者,該固定側蓋具有一連接部,該連接部供以樞接該旋轉件,且該調節孔位於該連接部,例如實際組設上可使該旋轉件蓋設於該連接部形成緊配,或是透過鎖合方式將該旋轉件固設於該連接部。
其中,較佳者,該調整件具有一桿體與一止擋塊,該桿體係穿設於該止擋塊,當該調整件插設於該調節孔時,該止擋塊係位於該旋轉件與該固定側蓋之間。
此外,該固定側蓋更具有至少一容置槽,且該調節孔位於該容置槽內,當該調整件穿設於該調節孔時,該止擋塊係位於該容置槽內,以藉該容置槽加強該調整件與該固定側蓋之組接強度。
為使該調整件更易於完全卡抵於該卡掣槽內,可使各該卡掣槽之間形成有一錐部,以利於驅使該調整件更易於卡抵於該卡掣槽內。
為可使該調整件於卡抵或脫離該卡掣槽之結構狀態下更為穩定,該輪殼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更具有一彈性元件,係設於該連接部之一環槽,且該彈性元件係靠抵於該調整件一側,以藉該彈性元件相對該調整件之推抵力量而使該調整件可更易於定位。
綜上所述,本新型人係採用將該等卡制槽設置於該驅動件,並配合穿設於該調節孔內之該調整件之設計構思,顛覆習有之結構設置,在使用上,該調整件即便與該固定側蓋連動而變更該調整件與該等卡掣槽之相對位置,亦可透過連續設置於該驅動件之該等卡掣槽,供使用者利用該旋轉件將該調整件快速帶動使其卡抵回任一該卡掣槽,實現無段差及無須對位之調整功效,大幅提升調節使用之便利性。
1‧‧‧輪殼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10‧‧‧驅動件
101‧‧‧卡掣槽
1011‧‧‧錐部
102‧‧‧樞接部
11‧‧‧固定側蓋
111‧‧‧調節孔
112‧‧‧軸孔
1121‧‧‧傳動元件
113‧‧‧連接部
1131‧‧‧鎖合孔
1132‧‧‧環槽
1132‧‧‧環槽
114‧‧‧排水槽
1141‧‧‧防水膠圈
115‧‧‧容置槽
116‧‧‧第二限位部
12‧‧‧旋轉件
121‧‧‧弧形滑槽
1211‧‧‧第一限位槽
1212‧‧‧第二限位槽
122‧‧‧握持槽
123‧‧‧穿孔
124‧‧‧第一限位部
13‧‧‧調整件
131‧‧‧桿體
132‧‧‧止擋塊
14‧‧‧阻擋座
141‧‧‧阻擋凸緣
15‧‧‧彈性元件
20‧‧‧輪殼
201‧‧‧容置空間
202‧‧‧中心軸
21‧‧‧車輪
3‧‧‧驅動機構
30‧‧‧行星減速機構
31‧‧‧馬達
32‧‧‧電磁煞車
第1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
第2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組裝示意圖。
第3A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安裝於輪殼之立體示意圖。
第3B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安裝於輪殼之側視圖。
第4A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一)。
第4B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安裝於輪殼之剖面示意圖(一)。
第5A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二)。
第5B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安裝於輪殼之剖面示意圖(二)。
第6圖,為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
第7A圖,為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一)。
第7B圖,為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二)。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清楚了解本新型之內容,謹以下列說明搭配圖式,敬請參閱。
請參閱第1、2、3A~3B、4A~4B及5A~5B圖,其係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組裝示意圖、安裝於輪殼之立體示意圖及側視圖及各安裝於輪殼之剖面示意圖及應用示意圖。於本實施例,本新型揭示一種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1,其係供以裝設於該輪轂電機之一輪殼20,且該輪殼20內具有一驅動機構3,藉本新型使該輪殼20可在電力驅動與手動驅動之狀態間切換。該輪轂電機係可單獨使用或於其上搭載車輪 應用之,於本實施例中係以該輪殼電機搭配車輪21使用為例說明,以藉該輪轂電機帶動車輪21旋轉移動。詳細言,該輪殼20外側係環設有一車輪21,而該驅動機構3設置於該輪殼20內之一容置空間201,且該輪殼20兩側分別具有與該容置空間201連通之一中心軸202。本新型係可應用於如電動輪椅、電動助行器或電動推車等透過電力驅動車輛之車輪處,於本實施例中,係以該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1安裝於電動輪椅為例,惟本新型之應用範疇不侷限於此。該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1包括一驅動件10、一固定側蓋11、一旋轉件12及至少一調整件13。
該驅動件10與該驅動機構3連接,且該驅動件10邊緣凹設有呈連續設置之複數卡掣槽101。較佳者,該驅動件10係為一圓盤體,並於其邊緣凹設有該等卡掣槽101,使該驅動件10如齒輪態樣。而該驅動機構3係泛指供予該輪殼20動力之裝置,於本實施例中,該驅動機構3可包括一行星減速機構30與一馬達31,該行星減速機構30一側連接該驅動件10,另側連接該馬達31,惟亦可使該驅動機構3僅包括該馬達31應用之,例如使該驅動件10直接與該馬達31之轉子連接固設,而無須再減速者。於啟動時,該馬達31之動力傳遞至該行星減速機構30並藉其達到減速之功效,再將動力傳遞予該驅動件10。較佳者,該馬達31可選用內轉馬達或外轉馬達,並可進一步細分為有刷馬達、無刷馬達、伺服馬達、步進馬達及線圈感應式馬達等具等效功能之組件,於本實施例中係以選用內轉馬達為例說明,惟本新型不侷限於此。而該行星減速機構30可以一層或多層實施之,並由多種齒輪如主動齒輪、行星齒輪、環齒輪及斜齒輪等相互組配而成。此外,該驅動機構3亦可進一步搭配應用一電磁煞車32,以提升車輛 之使用安全性,惟前述之該馬達31、該行星減速機構30及電磁煞車32皆已為相關領域中常見之應用技術,其細部特徵非為本新型之技術要點,故於此不加以贅述。
該固定側蓋11固設於該輪殼20處,該固定側蓋11並位於該驅動件10相對連接該驅動機構3之一側,且具有至少一調節孔111,其中,該固定側蓋11可透過鎖合方式快速安裝或拆卸於該輪殼20,並對應蓋設於該輪殼20一側。其中,為加強該驅動件10組設後與使用時之固定強度,防止在該驅動機構3高速旋轉帶動下造成該驅動件10位移影響使用,該驅動件10係延伸有一樞接部102,該固定側蓋11中心則具有一軸孔112,該樞接部102係活動樞接於該軸孔112,使該驅動件10可相對該固定側蓋11旋轉。其中,該軸孔112係可組設一傳動元件1121,以減少驅動件10相對該固定側蓋11旋轉時之阻力。
該旋轉件12設於該固定側蓋11外側,且該旋轉件12對應該固定側蓋11之一側面具有至少一弧形滑槽121。為利於使用者握持旋轉,該旋轉件12周側可設置複數握持槽122,以供使用者抓握而更易於施力轉動。
該調整件13穿設於該調節孔111內,且一端可活動接觸或脫離該驅動件10,另端位於該弧形滑槽121內。較佳者,該調整件13具有一桿體131及一止擋塊132,該桿體131係穿設於該止擋塊132,且當該調整件13插設於該調節孔111時,該止擋塊132係位於該旋轉件12與該固定側蓋11之間,而該桿體131一端位於該弧形滑槽121內,另端則供以卡抵或脫離該等卡掣槽101,詳細言,該固定側蓋11係可設有至少一容置槽115, 並使該調節孔111位於該容置槽115內,而該容置槽115則對應該止擋塊132設置,使該調整件13穿設於該調節孔111時,該止擋塊132係位於該容置槽115中。其中,該桿體131及該止擋塊132亦可為一體成形之態樣。當轉動該旋轉件12使該調整件13受該弧形滑槽121帶動而卡抵於任一該卡掣槽101內時,則形成卡制狀態,此時該輪殼20及其上之該車輪21可受該驅動機構3連動,而呈以電力驅使旋轉之模式。反之,當轉動該旋轉件12使該調整件13受該弧形滑槽121帶動而未卡抵於任一該卡掣槽101時,則形成解除狀態,此時該輪殼20及其上之該車輪21係可以手動方式旋轉驅動。該輪殼20及其上之該車輪21以手動方式旋轉時,該固定側蓋11係對應該輪殼20同步被轉動,當欲再次調整該輪殼電機至電力驅動狀態,藉由連續設置之該等卡掣槽101,即使該調整件13相對先前卡抵之該卡掣槽101位置已改變,仍無須特定對位,而可順利快速地再次卡抵於任一該卡掣槽101,實現無段差調節之功效。
其中,該旋轉件12中心至該弧形滑槽121一端之距離大於該旋轉件12中心至該弧形滑槽121相對端之距離。藉此,當轉動該旋轉件12時,該調整件13受該旋轉件12帶動而位移至該弧形滑槽121一端時,係對應遠離該旋轉件12中心,而使該調整件13之該桿體131一端脫離該卡掣槽101,當該調整件13位移至該弧形滑槽121之另一端時,係對應接近該旋轉件12中心,而使該調整件13之該桿體131一端卡抵於該卡掣槽101內。是以,透過該弧形滑槽121結構,即可帶動該調整件13於該調節孔111內沿通過該旋轉件12中心之軸線方向移動。
此外,為可使進一步增加該調整件13於該弧形滑槽121距 離該旋轉件12中心較遠端之固定強度,避免在手動旋轉該輪殼20及其上之該車輪21時,該調整件13受力移動導致該輪殼20回歸卡制狀態,於該弧形滑槽121距離該旋轉件12中心較遠之端朝向該旋轉件12中心係延伸形成一第一限位槽1211,使該調整件13被帶動至該端時,係位於該第一限位槽1211內而使該調整件13完全脫離該卡掣槽101,而可防止該調整件13被外力影響而輕易位移之情況發生。同樣地,於該弧形滑槽121距離該旋轉件12中心較近之端亦可朝向該旋轉件12中心延伸形成一第二限位槽1212,使該調整件13被帶動至該端時,係位於該第二限位槽1212內,達到加強該調整件13固定強度之目的,並確保該調整件13完全卡抵於該卡掣槽101內。且由於該第一限位槽1211與該第二限位槽1212係分別朝該旋轉件12中心延伸形成,是以藉其即可達到於該弧形滑槽121至少一端之垂直方向的一限位效能。
又,該弧形滑槽121係由其一端朝相對端漸寬設置,如第1或4A及5A圖所示,而可利用該弧形滑槽121於兩端寬度差異之結構,達到前述使該旋轉件12中心至該弧形滑槽121一端之距離,大於該旋轉件12中心至該弧形滑槽121另端之距離之目的,同時藉由該種結構使該調整件13位移至該弧形滑槽121較寬處時可更易卡抵至該卡掣槽101內,同時也更利於該旋轉件12之設計與生產。
為加強該固定側蓋11與該旋轉件12之連接強度,該固定側蓋11對應該旋轉件12之側具有一連接部113,供以樞接該旋轉件12,且該調節孔111及該容置槽115位於該連接部113。詳細言,該連接部113係凸出於該固定側蓋11一側表面,並該連接部113與該固定側蓋11係可為一體 成型或為分離式組件而組裝為一體之結構態樣。該旋轉件12可大於該連接部113而以蓋設樞接於該連接部113之態樣組裝。並且,該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1更具有一阻擋座14,該阻擋座14具有一阻擋凸緣141,該旋轉件12並對應該阻擋座141於中心設有一穿孔123,以於該阻擋座14組設於該穿孔123時達到防止該旋轉件12脫離該固定側蓋11之功效。於本實施例中,該連接部113對應該阻擋座14形成複數鎖合孔1131,以利該阻擋座14鎖固於該連接部113,且與該旋轉件12透過該阻擋凸緣141形成卡制態樣達到防止脫落之功效。又,該固定側蓋11可更具有一排水槽114,供以設置一防水膠圈1141,以在雨天或是該車輪2受地面積水噴濺時,防止水積聚於該車輪21或進入該輪殼20內。
將該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1依序組裝並設置於該輪殼20後,使用者即可依據需求轉動該旋轉件12,以藉該調整件13與該驅動件10之對應關係而調整該輪轂電機之驅動狀態。如第4A及4B圖所示,當該調整件13受該弧形滑槽121帶動而位於距離該旋轉件12中心較近之一端時係位於該第二限位槽1212內,此時該調整件13之另端則對應卡抵於任一該卡掣槽101內,而使該輪殼20形成卡制狀態。當啟動該驅動機構3後,因該調整件13係卡抵於該卡掣槽101內而使該固定側蓋11、該調整件13及該旋轉件12與該驅動件10相互卡制,該驅動件10受該驅動機構3帶動而旋轉即會同時帶動前述元件,以透過電力驅動方式使該輪殼20及其上之該車輪21與該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1同步位移。欲將該輪殼20切換至手動旋轉狀態時,使用者僅需朝不同方向反向地轉動該旋轉件12,透過該弧形滑槽121將該調整件13一端帶離該卡掣槽101,使該固定側蓋11、 該旋轉件12及該調整件13暫時與該驅動件10分離形成解除狀態,使用者即可手動旋轉該輪殼20及其上之該車輪21使其位移,而如第5A及5B圖所示,且欲將該輪殼20自手動狀態調整至電動狀態時,僅需反向轉動該旋轉件12即可讓該調整件13再次卡抵回任一該卡掣槽101內,而完成卡制動作。特別一提的是,當欲自手動之解除狀態調整回由電動之卡制狀態時,由於該等卡掣槽101係呈連續設置,因此略轉動該旋轉件12使該調整件13受該弧形滑槽121帶動後,即可順利使該調整件13部分或完全卡抵於該卡掣槽101內。藉此,在實際應用上,即可達到快速且無段差之調節效果,解決調整上之不便。
請續參閱第6、7A及7B圖,其係為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及各應用示意圖,並可搭配參照第2及3A、3B圖。承第一實施例,相同部分即不再加以贅述。於本實施例中,該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1係具有複數之該調整件13,該調節孔111與該弧形滑槽121亦隨之呈複數設置,於此係以該調整件13、該調節孔111與該弧形滑槽121之數量為三個為例。透過多個該調整件13之設置方式係可提升該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1對於該輪殼20之卡制強度,例如,在該等調整件13一端皆卡抵於各該卡掣槽101內時,若該輪殼20受外力旋轉或撞擊等,透過多個設置之該等調整件13可進一步防止該等調整件13輕易位移而脫離該等卡掣槽101,使該車輪2轉變為解除狀態之情況發生。
該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1更具有一彈性元件15,其係設於該連接部113之一環槽1132內,且該彈性元件15係靠抵於該等調整件13之一側。較佳者,該彈性元件15係為一具彈性之環狀結構體,當該等 調整件13位移至對應之該弧形凹槽121任一端時,該彈性元件15可藉其彈性而相對該等調整件13產生一推抵力道而使其順利位於該第一限位槽1211或第二限位槽1212中,且在複數設置該調整件13之情況下,透過該彈性元件15亦可使各該調整件13之位置同步,防止使用過程中各該調整件13之卡抵狀態不一致。
此外,當該弧形滑槽121為複數設置時,至少一對相鄰之二該弧形滑槽121間設有一第一限位部124,該固定側蓋11對應該第一限位部124設有至少一第二限位部116,以與該第一限位部124組配。轉動該旋轉件12時,該第一限位部124係相對該第二限位部116移動,且該第一限位部124之位移距離小於或等於各該弧形滑槽121之弧長,藉此而可達限制該旋轉件12轉動量並告知使用者該輪殼20已變更至卡制或解除狀態之功效。較佳者,該第一限位部124與該第二限位部116係呈凹凸相配之結構,亦即該第一限位部124可為槽體或凸肋,該第二限位部116則對應該第一限位部124為凸肋或槽體,於本實施例中,以該第一限位部124為弧形之槽體,該第二限位部116為凸肋。於組裝後,該第二限位部116係活動組接於該第一限位部124中,該旋轉件12轉動時同時帶動該第一限位部124,使該第二限位部116依據該旋轉件之轉動方向而分別可卡抵於該第一限位部124之兩端。而該第一限位部124之位移距離需小於或等於各該弧形凹槽121之弧長,係為在轉動該旋轉件12而移動各該調整件13時,避免各該桿體131移動至該弧形滑槽121之該第一限位槽1211或該第二限位槽1212處,而與該第一限位槽1211或該第二限位槽1212相互碰撞而造成變形或損傷斷裂,以保護該第一限位槽1121及該第二限位槽1212,並可讓該旋轉件12 相對該固定側蓋11固定避免移動,進而提示使用者目前該輪殼20之調整狀態並限制該旋轉件12之轉動量。此外,該第一限位部124及該第二限位部116之數量亦可為複數設置,例如其數量皆為三個,並各該第一限位部124係位於相鄰之該等弧形凹槽121之間,各該第二限位部116即對應該各該第一限位部124設置。
為使各該調整件13可更為準確地卡抵於各該卡掣槽101內,於本實施例中,各該卡掣槽101之間形成有一錐部1011,以利於驅使該調整件13卡抵於該卡掣槽101內,亦即,避免卡抵不完全之情況發生。當任一該調整件13未完全卡抵於該卡掣槽101,或是在手動旋轉該輪殼20及其上之該車輪21後使該調節孔111與該調整件13相對該卡掣槽101位移,造成該調整件13受該弧形滑槽121帶動後而接觸位於各該卡掣槽101間之該錐部1011,則可藉該錐部1011之斜面導引該調整件13進入該卡掣槽101內形成卡抵。
如第7A圖所示,當各該調整件13受各該弧形滑槽121帶動位移至各該第二限位槽1212時,係可見該第一限位部124及該第二限位部116相互頂抵,而達到限制該旋轉件12轉動位移之功效,該彈性元件15之彈性恢復力亦相對各該調整件13形成限制作用,使其可同步固定於該等第二限位槽1212內,如前述,此時該輪殼20為卡制狀態而可由該驅動機構3以電力驅使該輪殼20及其上之該車輪21行進。如第7B圖所示,反向轉動該旋轉件12即可使各該調整件13受各該弧形滑槽121帶動位移至各該第一限位槽1211,而使該輪殼20調整至手動驅動之狀態。在設置有多個該調整件13之結構下,更可見呈連續設置於該驅動件10之該等卡掣槽101所達成 的無段差調節功效,如同前述,當手動旋轉該輪殼20及其上之該車輪21後,由於該固定側蓋11及與其連接之各元件係隨該輪殼20同步轉動,是以欲重新轉動該旋轉件12調整該等調整件13時,該等調整件13與該等卡掣槽101之相對位置已被改變,若無使該等卡掣槽101以該態樣設置,則該等調整件13即無法順利快速地卡抵回部分之該等卡掣槽101內,而必須先行找回原先對應之該等卡掣槽101位置,方能再次調節該等調整件13,此亦為習知技術之最大不便之處,在複數設置該調整件13結構下更是如此。
綜上所述,本新型人係跳脫舊有結構限制,而構思將用以卡制之該等卡掣槽101設置於與該驅動機構3連接之該驅動件10上,且該等卡掣槽101呈連續設置,配合穿設於該調節孔111之該調整件13,達到無段差調節該車輪2狀態之功效。當該輪殼20於手動及電動驅動狀態下切換時,該調整件13一端與該等卡制槽101之相對位置或可能被改變,一但位置改變,即可藉連續設置之該等卡掣槽101於再次轉動該旋轉件12時,使該調整件13快速再次定位於任一該卡掣槽101內,大幅提升使用調節上之便利性。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新型之專利範圍內。
1‧‧‧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10‧‧‧驅動件
101‧‧‧卡掣槽
102‧‧‧樞接部
11‧‧‧固定側蓋
111‧‧‧調節孔
112‧‧‧軸孔
1121‧‧‧傳動元件
113‧‧‧連接部
1131‧‧‧鎖合孔
114‧‧‧排水槽
1141‧‧‧防水膠圈
115‧‧‧容置槽
12‧‧‧旋轉件
121‧‧‧弧形滑槽
1211‧‧‧第一限位槽
1212‧‧‧第二限位槽
122‧‧‧握持槽
123‧‧‧穿孔
13‧‧‧調整件
131‧‧‧桿體
132‧‧‧止擋塊
14‧‧‧阻擋座
141‧‧‧阻擋凸緣

Claims (10)

  1. 一種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供以設置於該輪轂電機之一輪殼,且該輪殼內具有一驅動機構,包括:一驅動件,與該驅動機構連接,且該驅動件邊緣凹設有呈連續設置之複數卡掣槽;一固定側蓋,固設於該輪殼且位於該驅動件相對連接該驅動機構之側,且該固定側蓋具有至少一調節孔;一旋轉件,設於該固定側蓋外側,且該旋轉件對應該固定側蓋之一側面具有至少一弧形滑槽;及至少一調整件,穿設於該調節孔內,且一端可活動接觸或脫離該驅動件,另端位於該弧形滑槽內;其中,當轉動該旋轉件使該調整件受該弧形滑槽帶動而卡抵於任一該卡掣槽內時,則形成卡制狀態而由該驅動機構帶動該輪殼;當轉動該旋轉件並使該調整件受該弧形滑槽帶動而未卡抵於任一該卡掣槽內時,則形成解除狀態而由手動方式驅動該輪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其中,該旋轉件中心至該弧形滑槽一端之距離大於該旋轉件中心至該弧形滑槽另一端之距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其中,該弧形滑槽距離該旋轉件中心較遠之一端朝向該旋轉件中心延伸形成一第一限位槽;該弧形滑槽距離該旋轉件中心較近之一端朝向該旋轉件中心延伸形成一第二限位槽,供以提高該調整件於該弧形滑槽之定位強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其中,該弧 形滑槽由其一端朝相對端漸寬設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其中,該驅動件具有一樞接部,該固定側蓋中心具有一軸孔,該樞接部係活動樞接於該軸孔,使該驅動件可相對該固定側蓋旋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其中任一項所述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其中,該固定側蓋具有一連接部,該連接部供以樞接該旋轉件,且該調節孔位於該連接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其中,該調整件具有一桿體與一止擋塊,該桿體係穿設於該止擋塊,當該調整件插設於該調節孔時,該止擋塊係位於該旋轉件與該固定側蓋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其中,該固定側蓋更具有至少一容置槽,且該調節孔位於該容置槽內,當該調整件穿設於該調節孔時,該止擋塊係位於該容置槽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其中,各該卡掣槽之間形成有一錐部,以利於驅使該調整件卡抵於該卡掣槽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更具有一彈性元件,係設於該連接部之一環槽,且該彈性元件係靠抵於該調整件一側。
TW105214504U 2016-09-20 2016-09-20 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TWM5361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4504U TWM536166U (zh) 2016-09-20 2016-09-20 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4504U TWM536166U (zh) 2016-09-20 2016-09-20 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6166U true TWM536166U (zh) 2017-02-01

Family

ID=58607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4504U TWM536166U (zh) 2016-09-20 2016-09-20 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616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3570B (zh) * 2016-09-20 2017-10-21 shu-xian Li Hub motor drive status adjustment device
TWI786152B (zh) * 2017-07-14 2022-12-11 德商羅伯特博斯奇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車輛及其車輪組件
TWI817613B (zh) * 2022-07-15 2023-10-01 東庚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輪椅之驅動輪及其快拆裝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3570B (zh) * 2016-09-20 2017-10-21 shu-xian Li Hub motor drive status adjustment device
TWI786152B (zh) * 2017-07-14 2022-12-11 德商羅伯特博斯奇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車輛及其車輪組件
TWI817613B (zh) * 2022-07-15 2023-10-01 東庚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輪椅之驅動輪及其快拆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36166U (zh) 輪轂電機驅動狀態調整裝置
JP3166805U (ja) 電動車用電池パックの位置決め構造
JP2016539836A (ja) 車両のオートマチック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操作要素をロックするための装置、このような装置を運転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車両のオートマチック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をシフトするためのシフト装置
WO2017190520A1 (zh) 盖板控制装置及汽车
WO2003080407A1 (fr) Dispositif de verrouillage de direction electrique
JP6271393B2 (ja) 自転車駐輪錠
CN107837150B (zh) 轮毂电机驱动状态调整装置
JP2013187094A (ja) 電動車両の充電ポート装置
TWI603570B (zh) Hub motor drive status adjustment device
US20130056320A1 (en) Driving apparatus for rear hub of bicycle
WO2017206770A1 (zh) 一种摇摆车
TW201925007A (zh) 用於自行車的智能鎖控結構
JP6931602B2 (ja) 車両用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TWI535581B (zh) Control structure of vehicle wheel locking and lifting
CN110182294B (zh) 具有驻车装置的车轮及其安装该车轮的车辆
US20230029732A1 (en) Dual size fastener driver
CN209956168U (zh) 具有驻车装置的车轮及其安装该车轮的车辆
CN205297035U (zh) 一种便于开启的密码锁
CN205998051U (zh) 儿童电动车
TWI494238B (zh) Electron powered auxiliary steering device with pre-twisting function
JPH11512500A (ja) 車庫内駐車用回転−移動式組立体
CN105443619A (zh) 车辆车轮卡制及解除的操控结构
JPH0681966B2 (ja) 車両の施解錠装置
CN203925037U (zh) 一种中门锁
CN216611420U (zh) 一种车锁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