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7826U - 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 - Google Patents

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7826U
TWM527826U TW105205548U TW105205548U TWM527826U TW M527826 U TWM527826 U TW M527826U TW 105205548 U TW105205548 U TW 105205548U TW 105205548 U TW105205548 U TW 105205548U TW M527826 U TWM527826 U TW M52782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veneer
workpiec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55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應國良
賴亞妤
Original Assignee
金亞典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金亞典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金亞典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2055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7826U/zh
Publication of TWM5278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7826U/zh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用以裝飾工件的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
一般而言,形成在物體外殼表面上的圖案或文字等裝飾主要是透過噴塗(spraying)或印刷(printing)製程來形成,以便呈現出特定的視覺效果,而增添物體外觀的變化性。然而,由於噴塗製程具有耗費時間、過程複雜、厚度均勻性低等缺點,所以並不適宜應用在大規模生產中。為了解決前述問題,多種使用裝飾薄膜的特定裝飾製程被提出,例如模內裝飾技術(In-Mold Decoration, IMD)或是膜外裝飾技術(Out Mold Decoration, OMD)已然成為形成物體表面圖文的另一種選擇。
具體來說,模內裝飾技術主要是將印刷有圖案的轉印膜放置於如射出成型機等模具中,接著將樹脂灌注於模具中而使樹脂與轉印膜相互結合,待樹脂冷卻之後,將加飾成型品自模具取出,即完成模內裝飾製程。而膜外裝飾技術則是採用高壓真空轉印的方式,直接將印刷有圖案或文字的透明薄膜或是圖案層覆蓋在工件的外表面上。藉由膜外裝飾技術所形成的加飾成型品具有包覆彎角的特性,其可廣泛裝飾於各種殼體材料上,且更能夠增加產品外觀裝飾之應用性。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用以裝飾工件的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其可提供使用者平滑的觸覺效果以及高光澤的視覺效果。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用以裝飾工件的薄膜。薄膜包括木皮層、延展層、接著層以及基層。木皮層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延展層配置於木皮層的第一表面上。接著層配置於木皮層的第二表面上。基層配置於木皮層與接著層之間。接著層配置於基層與工件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延展層的材料包括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或熱固化樹脂,使得延展層的延展度與拉伸強度大於木皮層的延展度與拉伸強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延展層的材料為透明材料。此透明材料使得觀看者藉由穿透延展層看到延展層下方的木皮層的第一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木皮層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皆為凹凸不平的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延展層共形地覆蓋在木皮層的第一表面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基層為不織布層。上述不織布層填補木皮層的第二表面,以提升第二表面的平坦度。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接著層包括熱熔膠、UV硬化型接著劑、光硬化型接著劑、電子硬化型接著劑或其組合。上述接著層的材料是選自由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氨基甲酸酯、聚酯、聚醯胺、環氧樹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以及熱塑性彈性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薄膜更包括圖案層配置於延展層上,使得延展層位於圖案層與木皮層之間。
本新型創作提供另外提供一種用以裝飾工件的薄膜。薄膜包括木皮層、接著層以及基層。木皮層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接著層配置於木皮層的第二表面上。基層配置於木皮層與接著層之間。接著層配置於基層與工件之間。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與上述薄膜。工件具有外表面。薄膜配置於工件的外表面上,其中薄膜藉由接著層而貼附於工件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工件的外表面的材料包括塑膠、金屬、碳纖維、玻璃或其組合。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之加飾成型品可同時提供使用者平滑的觸覺效果以及高光澤的視覺效果,藉此產生一種不同於以往加飾成型品的木皮裝飾效果。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下文中參照隨附圖式來更充分地描述本新型創作。然而,本新型創作可以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實踐,並不限於文中所述之實施例。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詳細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此外,圖式中的層與區域的厚度會為了清楚起見而放大。相同或相似之參考號碼表示相同或相似之元件,以下段落將不再一一贅述。
首先,說明本新型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以及第三實施例之薄膜,上述三者皆可用以裝飾工件,以增加使用者或觀看者的觸覺與視覺效果。
圖1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薄膜的剖面示意圖。圖7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薄膜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
請同時參照圖1與圖7,第一實施例之薄膜100的製造方法的步驟流程S100如下。進行步驟S102,提供木皮層102。木皮層102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02a與第二表面102b。在一實施例中,木皮層102的樹種可例如是黑檀木皮、胡桃木、楓木、櫻桃木、花梨木、桃花木、白橡木、柚木、花樟木、檜木、玫瑰木或其組合。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木皮層102的樹種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來調整。另外,雖然圖1所繪示的第一表面102a位於第二表面102b上,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表面102a亦可位於第二表面102b下。
之後,進行步驟S104,於木皮層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形成延展層104。具體來說,可藉由滾塗法、噴塗法、印刷法或塗佈法於木皮層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形成樹脂材料層(未繪示)。接著,對樹脂材料層照射紫外光或加熱,以固化或硬化形成延展層104。在一實施例中,樹脂材料層的材料可例如是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或熱固化樹脂,舉例來說,樹脂材料層的材料可例如是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聚胺酯(polyurethane,PU)、環氧化物(epoxy resin)或其組合的樹脂材料。上述材料使得所形成的延展層104的延展度與拉伸強度可大於木皮層102的延展度與拉伸強度。因此,延展層104可有效提升木皮層102的延展性與拉伸強度,使得木皮層102於後續加熱或加壓成型時不易產生裂開的情況。
在另一實施例中,延展層104的材料可例如是透明材料。所述透明材料使得觀看者可藉由穿透延展層104看到延展層104下方的木皮層102的第一表面102a。也就是說,觀看者可看到木皮層102的第一表面102a的木皮紋理。此外,由於木皮層102的第一表面102a與第二表面102b具有凹凸不平的立體木皮表面,而延展層104的厚度小於第一表面102a的粗糙度,因此,延展層104可共形地(conformally)覆蓋木皮層102的第一表面102a。如此一來,觀看者不僅能觀賞到木皮層102的立體紋理質感,還能夠感受到延展層104的滑順柔軟的觸覺效果以及高光澤的視覺效果。換言之,對於使用者或觀看者而言,本實施例之薄膜100可同時提供平滑的觸覺效果以及立體的視覺效果。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其他實施例可藉由高光方式或消光方式使得所形成的延展層104具有高光澤的視覺效果或消光的視覺效果。
接著,進行步驟S106,藉由編織壓印貼合方式在木皮層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形成基層106。在一實施例中,基層106可例如是不織布層。由於木皮層102的第二表面102b亦為具有凹凸不平的立體木皮表面,因此,所述不織布層可填入木皮層102的第二表面102b的凹面(亦即自第二表面102b朝向第一表面102a凹陷的面),以提升第二表面102b的平坦度。也就是說,經填補後的不織布層的表面比第二表面102b原本的凹凸表面較平整。如此一來,所述不織布層亦不僅可幫助木皮層102延伸,亦可增加後續所形成的接著層108的附著力。
然後,進行步驟S108,於基層106上形成接著層108,使得基層106配置於木皮層102與接著層108之間。在一實施例中,接著層108可例如是熱熔膠、UV硬化型接著劑、光硬化型接著劑、電子硬化型接著劑或其組合。舉例來說,接著層108的材料可選自由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酯(polymethacrylate)、聚苯乙烯(polystyren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聚酯(polyester)、聚醯胺(polyamide)、環氧樹脂(epoxy resin)、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 vinylacetate copolymer,EVA)或熱塑性彈性體(thermoplastic elastomer)或上述材料之共聚物、混合物或複合物中的至少一種材料。
順帶一提的是,步驟S104與步驟S106的順序可依需求來進行調整。也就是說,雖然上述說明是先於木皮層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形成延展層104(即步驟S104)之後,再於木皮層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形成基層106(即步驟S106)。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先進行步驟S106之後,再進行步驟S104。
基於上述,藉由上述第一實施例之薄膜100的製造方法所製造的薄膜100包括木皮層102、延展層104、接著層108以及基層106。木皮層102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02a與第二表面102b。延展層104配置於木皮層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接著層108配置於木皮層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基層106配置於木皮層102與接著層108之間。在一實施例中,延展層104可直接接觸木皮層102的第一表面102a;基層106可直接接觸皮層102的第二表面102b。
圖2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薄膜的剖面示意圖。圖8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薄膜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
請同時參照圖1、圖2、圖7以及圖8,本新型創作之第二實施例的薄膜200之製造流程S200與本新型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薄膜100之製造流程S100基本上相似(即步驟S102與S202相似,步驟S104與S204相似,步驟S106與S206相似,步驟S108與S208相似),其步驟S202、S204、S206、S208已在上述段落說明過,於此便不再詳述。上述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第二實施例的薄膜200的步驟流程S200更包括進行步驟S210。於延展層104上形成圖案層110,使得延展層104位於圖案層110與木皮層102之間。具體來說,圖案層110可由印刷油墨或可印刷材料所組成,其可例如是單層油墨層、多層油墨層或是經圖案化的油墨層,以便分別呈現出單色、多色或所需的圖案。圖案層110可藉由任何適當的印刷製程(如凹版印刷(gravure printing)製程、絲網印刷(screen printing)製程、苯胺印刷(flexographic printing)製程、平板印刷(offset printing)製程、背面印刷(reverse printing)製程或是噴墨印刷製程等),以在延展層104上轉印油墨而形成圖案層110。圖案層110可增加薄膜200的圖案與色彩的多樣化,以豐富使用者或觀看者的視覺效果。在一實施例中,圖案層110的材料可例如是混合有無機材料之聚胺酯(polyurethane,PU)或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等。
順帶一提的是,步驟S210與步驟S208的順序可依需求來進行調整。也就是說,雖然上述說明是先於基層106上形成接著層108(即步驟S208)之後,再於延展層104上形成圖案層110(即步驟S210)。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先進行步驟S210之後,再進行步驟S208。
圖3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薄膜的剖面示意圖。圖9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薄膜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
請同時參照圖1、圖3、圖7以及圖9,本新型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薄膜300之製造流程S300與本新型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薄膜100之製造流程S100基本上相似(即步驟S102與S302相似,步驟S106與S306相似,步驟S108與S308相似),其步驟S302、S306、S308已在上述段落說明過,於此便不再詳述。上述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第三實施例的薄膜300的步驟流程S300中不形成延展層104。也就是說,第三實施例的薄膜300僅包括依序堆疊的接著層108、基層106以及木皮層102所構成的三層結構。第三實施例的薄膜300可保留木皮之質感並可降低製造成本,以增加商業產品上的優勢。此外,第三實施例的薄膜300適用於裝飾一般具平面之產品的表面。
以下,將繼續說明上述實施例之薄膜於本新型創作之加飾成型品及其製造方法的實際應用。接下來,以流程圖搭配加飾成型品剖面圖的方式來說明本新型創作之加飾成型品及其製造方法。
圖4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四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圖5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五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圖6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六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圖10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七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圖11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八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
請先參照圖4至圖5,圖4繪示為薄膜100配置在工件400上,以形成第四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10;圖5繪示為薄膜200配置在工件400上,以形成第五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20;而圖6繪示為薄膜300配置在工件400上,以形成第六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30。此三種加飾成型品10、20、30皆可藉由圖10之製造方法(可例如是模內裝飾技術)或是圖11之製造方法(可例如是模外裝飾技術)來製造。
請參照圖10,第七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的步驟流程S400如下。首先,進行步驟S402,提供薄膜。此薄膜可例如是上述圖1與圖2所示之薄膜100、200、300中的任一者(以下簡稱為薄膜100、200、300)。薄膜100、200、300的組成已於上述段落說明過,於此便不再贅述。
接著,進行步驟S404,將薄膜100、200、300配置在模內裝飾模具中。詳細地說,模內裝飾模具包括中空的模穴。此模穴具有一表面。之後,將薄膜100、200、300貼附於模穴的表面上,使得薄膜100、200、300至少覆蓋模穴的表面的一部分。
然後,進行步驟S406,將成型材料灌入所述模內裝飾模具的模穴中,使得成型材料與薄膜100、200、300相互結合。在一實施例中,成型材料可例如是塑膠材料。
之後,進行步驟S408,冷卻成型材料,以形成工件400。工件400是取決於本新型創作之加飾成型品的應用,其可以是電子裝置外殼或組件、交通工具的外殼或組件或其組合。但本新型創作不限定工件400的形狀與結構,只要是可藉由模內裝飾技術來完成的工件400的形狀與結構皆為本新型創作的範疇。
接著,進行步驟S410,將加飾成型品10、20、30自模內裝飾模具中取出。此時,所形成的加飾成型品10、20、30,如圖4至圖6所示,其包括薄膜100、200、300與工件400。薄膜100、200、300藉由接著層108分別貼附於工件400的外表面400a的一部分上。薄膜100、200、300所覆蓋的部分外表面400a可例如是所形成的加飾成型品10、20、30欲裝飾的區域。
另一方面,加飾成型品10、20、30亦可藉由模外裝飾技術來製造。請參照圖11,第八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的步驟流程S500如下。首先,進行步驟S502,提供工件400。工件400是取決於本新型創作之加飾成型品的應用,其可以是電子裝置外殼或組件、交通工具的外殼或組件或其組合。舉例來說,工件400可例如是手機、數位相機、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觸控面板、電視、衛星定位系統(globe position system, GPS)裝置、汽車監視器、導航、顯示器、數位相框、DVD播放器、汽車內裝飾板、汽車儀表板、時鐘、收音機、玩具、手錶或其他需要電力之電子產品所使用的外殼或組件。在一實施例中,工件400的外表面400a的材料可以是塑膠、金屬、碳纖維、玻璃或其他已成形之各種機殼材料,且例如是經過適當的前處理製程以製作具有所需特性的工件。舉例而言,當工件的材質為塑膠時,可經由射出成型之模具經射出成型製程後得到塑膠工件(如塑膠機殼等);或者,當工件的材質為金屬時,則可先對金屬進行表面處理而得到金屬工件(如金屬機殼等)。
接著,進行步驟S504,提供薄膜。此薄膜可例如是上述圖1至圖3所示之薄膜100、200、300中的任一者(以下簡稱為薄膜100、200、300)。薄膜100、200、300的組成已於上述段落說明過,於此便不再贅述。
之後,進行步驟S506,將工件400與薄膜100、200、300放置於治具中。在此說明的是,在進行步驟S506之前,可選擇性地依照最終產品的需求而設計治具並進行治具的製備。
然後,進行步驟S508,進行高壓裝飾成型製程,使薄膜100、200、300藉由接著層108而貼附於工件400的外表面400a上。詳細地說,高壓裝飾成型製程例如是先對薄膜100、200、300進行加熱軟化步驟。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加熱軟化步驟的溫度可介於50℃至180℃之間;加熱軟化步驟的時間可介於1秒至300秒之間。接著,使薄膜100、200、300與工件400接觸,並進行加壓步驟。之後,再對薄膜100、200、300及工件400進行高壓真空成型步驟,使薄膜100、200、300轉印至工件400上。最後,可利用刀模切割、雷射切割或水刀切割的方式移除剩餘的薄膜。簡而言之,本實施例可藉由模外裝飾技術將薄膜100、200、300緊密黏合於工件400的部分外表面400a上。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可藉由模內裝飾技術或是膜外裝飾技術,將具有木皮層的薄膜直接裝飾到工件上。相較於習知利用整塊木材切割方式以達成原木皮之裝飾,本新型創作能有效簡化製程並降低成本。另外,本新型創作之延展層與基層可有效提升木皮層的延展性與拉伸強度,使得木皮層於後續加熱或加壓成型時不易產生裂開的情況。此外,藉由所述延展層,本新型創作之加飾成型品可同時提供使用者平滑的觸覺效果以及高光澤的視覺效果,藉此產生一種不同於以往加飾成型品的木皮裝飾效果。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20、30‧‧‧加飾成型品
100、200、300‧‧‧薄膜
102‧‧‧木皮層
102a‧‧‧第一表面
102b‧‧‧第二表面
104‧‧‧延展層
106‧‧‧基層
108‧‧‧接著層
110‧‧‧圖案層
400‧‧‧工件
400a‧‧‧外表面
S100、S200、S300、S400、S500‧‧‧流程
S102、S104、S106、S108、S202、S204、S206、S208、S210、S302、S306、S308、S402、S404、S406、S408、S410、S502、S504、S506、S508‧‧‧步驟
圖1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薄膜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薄膜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薄膜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四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五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六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薄膜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 圖8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薄膜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 圖9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薄膜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 圖10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七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 圖11是依照本新型創作之第八實施例之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步驟流程圖。
100‧‧‧薄膜
102‧‧‧木皮層
102a‧‧‧第一表面
102b‧‧‧第二表面
104‧‧‧延展層
106‧‧‧基層
108‧‧‧接著層

Claims (11)

  1. 一種薄膜,用以裝飾一工件,其中該薄膜包括: 一木皮層,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 一延展層,配置於該木皮層的該第一表面上; 一接著層,配置於該木皮層的該第二表面上;以及 一基層,配置於該木皮層與該接著層之間,其中該接著層配置於該基層與該工件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薄膜,其中該延展層的材料包括紫外線硬化性樹脂或熱固化樹脂,使得該延展層的延展度與拉伸強度大於該木皮層的延展度與拉伸強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薄膜,其中該延展層的材料為一透明材料,該透明材料使得觀看者藉由穿透該延展層看到該延展層下方的該木皮層的該第一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薄膜,其中該木皮層的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皆為凹凸不平的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薄膜,其中該延展層共形地覆蓋在該木皮層的該第一表面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薄膜,其中該基層為一不織布層,該不織布層填補該木皮層之該第二表面,以提升該第二表面的平坦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薄膜,其中該接著層包括熱熔膠、UV硬化型接著劑、光硬化型接著劑、電子硬化型接著劑或其組合,該接著層的材料是選自由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氨基甲酸酯、聚酯、聚醯胺、環氧樹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以及熱塑性彈性體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薄膜,更包括一圖案層配置於該延展層上,使得該延展層位於該圖案層與該木皮層之間。
  9. 一種薄膜,用以裝飾一工件,其中該薄膜包括: 一木皮層,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 一接著層,配置於該木皮層的該第二表面上;以及 一基層,配置於該木皮層與該接著層之間,其中該接著層配置於該基層與該工件之間。
  10.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 一工件,具有一外表面;以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薄膜,配置於該工件的該外表面上,其中該薄膜藉由該接著層而貼附於該工件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加飾成型品,其中該工件的該外表面的材料包括塑膠、金屬、碳纖維、玻璃或其組合。
TW105205548U 2016-04-20 2016-04-20 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 TWM5278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5548U TWM527826U (zh) 2016-04-20 2016-04-20 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5548U TWM527826U (zh) 2016-04-20 2016-04-20 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7826U true TWM527826U (zh) 2016-09-01

Family

ID=57443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5548U TWM527826U (zh) 2016-04-20 2016-04-20 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78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527070A (zh) 裝飾薄膜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TWI777773B (zh) 透光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JP3236042U (ja) 透光加飾成形品
US20100182699A1 (en) injection molding plastic sheet with 3d texture and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TW202007517A (zh) 複合層結構、加飾成型品及其製造方法
TWI676557B (zh) 三維玻璃結構、加飾成型品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38088A (zh) 薄膜、加飾成型品以及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TWM527826U (zh) 薄膜以及加飾成型品
TWI810082B (zh) 透光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JP3240791U (ja) 加飾成形品
JP2001030286A (ja) インサート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6466325U (zh) 透光加饰成型品
US20240066814A1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ght-transmitting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KR20100025639A (ko) 입체장식효과를 가지는 인서트 성형용 장식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810833B1 (ko) 그라비아 인쇄를 이용한 글라스 장식부재 제조방법 및 그 장식부재
CN219446372U (zh) 加饰成型品
TWM636603U (zh) 加飾成型品
TWM536155U (zh) 三維玻璃結構以及加飾成型品
CN218505201U (zh) 透光加饰成型品
TWM637971U (zh) 透光加飾成型品
TWI581963B (zh) 複合式轉印膜
TW202408822A (zh) 透光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CN115366449A (zh) 透光加饰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371243A1 (en)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7656436A (zh) 透光加饰成型品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