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6603U - 加飾成型品 - Google Patents

加飾成型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6603U
TWM636603U TW111210840U TW111210840U TWM636603U TW M636603 U TWM636603 U TW M636603U TW 111210840 U TW111210840 U TW 111210840U TW 111210840 U TW111210840 U TW 111210840U TW M636603 U TWM636603 U TW M63660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decorative
decoration
workpie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108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澤民
應國良
Original Assignee
金亞典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金亞典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金亞典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22285474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46372U/zh
Priority to CN202211332475.1A priority patent/CN117656625A/zh
Priority to JP2022004023U priority patent/JP3240791U/ja
Publication of TWM636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6603U/zh
Priority to US18/343,736 priority patent/US20240066769A1/en
Priority to EP23184923.3A priority patent/EP4375043A1/en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以及貼附於工件的外表面或室內表面上的成型薄膜。相較於習知IML、INS中的印刷層搭配多道防沖及接著製程所製成之薄膜產品,本實施例的多個堆疊的裝飾層不僅提供多種色彩效果,且可直接和注塑成型材料結合形成部件產品還兼具有保護效果以及貼合效果。此外,本新型創作可有效簡化複合層結構的製造步驟並降低製造成本。

Description

加飾成型品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加飾成型品。
一般而言,形成在物體外殼表面上的圖案或文字等裝飾主要是透過噴塗(spraying)或印刷(printing)製程來形成,以便呈現出特定的視覺效果,而增添物體外觀的變化性。傳統的形成方法是在相關產品的外殼完成後,利用噴塗的方式將硬化層塗在外殼表面,這種方法製程繁瑣、良率較差並且會造成有機溶劑氣體的汙染,因此導致許多汙染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噴塗製程具有耗費時間、過程複雜、厚度均勻性低等缺點,所以並不適宜應用在大規模生產中。
為了解決前述問題,多種使用裝飾薄膜的特定裝飾製程被提出,例如模內裝飾技術(In-Mold Decoration,IMD)或是膜外裝飾技術(Out Mold Decoration,OMD)已然成為形成物體表面圖文的另一種選擇。
目前模內裝飾技術中常用的高分子基材的材料包括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又稱聚壓克力(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己烯對苯二甲酸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以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然而,由PC與ABS所構成的基材的硬度較低,使得基材的表面容易出現損傷,因此大多以塗佈保護層的方式來增加基材表面的硬度與耐刮性。另一方面,由PMMA所構成的基材的硬度較高,但在成形時容易龜裂,因而不易進行熱壓製程。
為了解決前述問題,多種使用裝飾薄膜的特定裝飾製程被提出,例如模內裝飾技術(In-Mold Decoration,IMD)或是膜外裝飾技術(Out Mold Decoration,OMD)而成為形成物體表面圖文的另一種選擇。
具體來說,模內裝飾技術(IMD)可包括:模內貼標(In Mold Labeling,IML)、模內薄膜(In Mold Film,IMF或INS)以及模內轉印(In Mold Roller,IMR),如下表1所示。模內貼標(IML)工藝的特點是表面為一層硬化的透明薄膜,中間是印刷圖案層,背面是塑膠層。由於油墨夾在硬化的透明薄膜與塑膠層之間,可使產品防止表面被刮花,耐磨擦,並可長期保持顏色的鮮明不易退色。而IML工藝流程如下: (1).裁切:取捲狀的薄膜基材(一般為PMMA/PC或已上保護材料(Hard coating)之PET或PC基材),裁切成已設計好之尺寸大小以供印刷及吸塑成型使用。 (2).平面印刷:通常為網印(絲印)、噴印製程,提供圖示、文字效果及最後防沖接著材料,而一般依據產品設計圖式效果來設計印刷道次,特別是防沖接著材料由於需搭配高溫高壓成型注塑塑膠料(一般射出成型溫度約200度以上),通常需要印刷多道堆疊,導致成本上升、膠膜使用效率及整體良率下降。 (3).油墨乾燥:印刷後的油墨經高溫烘烤乾燥後以確保油墨物性。 (4).貼保護膜:避免後段沖定位孔破壞已印刷好之薄膜表面,須貼附保護膜來保護表面。 (5).沖定位孔:由於薄膜在成型加熱過程會有收縮狀況,因此需沖定位孔之設計,此為確保印刷薄膜及搭配產品定位的精密度。 (6).高溫高壓成型:印刷後之薄膜經高溫高熱後,使用成型機在預熱狀況下進行吸塑。 (7).裁切形狀:將吸塑後之立體薄膜用裁切或雷射切割將廢料裁切掉。 (8).注塑成型:最後將已完成裁切之立體薄膜放置注塑成型機進行射出成型以形成部件成品及相關出貨之物性檢驗。
模內轉印(IMR)工藝是將圖案印刷在薄膜上,通過送膜機將膜片與塑模型腔貼合並進行注塑,注塑後將具有圖案的油墨層與薄膜分離,並將油墨層留在塑件上而得到表面具有裝飾圖案的塑件。因此,模內轉印的最終產品的表面是沒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膜,膜片只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載體。也就是說,模內貼標(IML)與模內轉印(IMR)的最大區別就是產品表面是否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薄膜。另外,模內薄膜(IMF),則與模內貼標(IML)雷同。
表1
模式 簡介
IMR 膜內轉印,油墨轉寫後薄膜剝離不留在表面。最終的產品表面是沒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膜,膜片只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載體。生產時的自動化程度高和大批量生產的成本較低。缺點為印刷圖案層在產品的表面上,厚度較薄,產品使用一段時間後很容易會將印刷圖案層磨損掉,也易褪色,造成表面很不美觀。
IML 膜內貼標,薄膜會留在外觀形成保護層。表面為一層硬化的透明薄膜,中間是印刷圖案層,背面是塑膠層,由於油墨夾在中間,可使產品防止表面被刮花和耐磨擦,並可長期保持顏色的鮮明不易退色。
INS INS製程為薄膜印刷後經貼合基材形成膠膜產品,可3D成型後經裁切注塑形成產品。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以及貼附於工件的外表面上的成型薄膜。上述的成型薄膜包括: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第一裝飾層,配置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第二裝飾層,配置在第一裝飾層上;以及光學硬化層,配置在第二裝飾層上。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以及光學硬化層各自包括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且光學硬化層具有平坦的頂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學硬化層的保護材料的含量高於第一裝飾層的保護材料的含量,且高於第二裝飾層的保護材料的含量。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以及貼附於工件的外表面上的成型薄膜。上述的成型薄膜包括: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光學硬化層,配置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多個裝飾層,配置在基材的第二表面上;以及防沖接著層,配置在多個裝飾層與工件的外表面之間。防沖接著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多個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以及貼附於工件的外表面上的成型薄膜。上述的成型薄膜包括: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第一複合層結構,配置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其中第一複合層結構包括透光層與光學硬化層,其中光學硬化層具有平坦的頂面;以及第二複合層結構,配置在基材的第二表面上,其中第二複合層結構包括裝飾層與防沖接著層,且防沖接著層接觸工件的外表面。防沖接著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以及貼附於工件的外表面上的成型薄膜。上述的成型薄膜包括: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裝飾層,配置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以及光學硬化層,配置在裝飾層上,其中基材的第二表面接觸工件的外表面。光學硬化層具有平坦的頂面,且光學硬化層的保護材料的含量高於裝飾層的保護材料的含量。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以及貼附於工件的外表面上的成型薄膜。上述的成型薄膜包括: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第一裝飾層,配置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第二裝飾層,配置在第一裝飾層與基材的第一表面之間;光學硬化層,配置在第一裝飾層上,其中光學硬化層具有平坦的頂面;以及防沖接著層,配置在基材的第二表面上,且與工件的外表面接觸。防沖接著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第一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且高於第二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以及貼附於工件的內表面上的成型薄膜。上述的成型薄膜包括: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第一裝飾層,配置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第二裝飾層,配置在第一裝飾層上;防沖接著層,配置在第二裝飾層上。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以及防沖接著層各自包括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防沖接著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第一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且高於第二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以及貼附於工件的內表面上的成型薄膜。上述的成型薄膜包括: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基材的第一表面接觸工件的內表面;第一裝飾層,配置在基材的第二表面上;以及第二裝飾層,配置在第一裝飾層與基材之間。第一裝飾層具有平坦的底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裝飾層與第二裝飾層具有不同的油墨材料。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工件以及貼附於工件的內表面上的成型薄膜。上述的成型薄膜包括: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第一裝飾層,配置在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第二裝飾層,配置在第一裝飾層與基材的第一表面之間;以及防沖接著層,配置在第一裝飾層上,以使防沖接著層的頂面接觸工件的內表面。防沖接著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第一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且高於第二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將多合一塗料形成在基材上並進行固化步驟,從而形成具有保護效果、色彩效果以及貼合效果的複合層結構。此複合層結構在經過吸塑成型製程之後可形成物性較佳(例如硬度較高、保護效果較好等)的成型薄膜。另外,相較於習知INS中的油墨層或印刷層需搭配貼合基材製程,本實施例的多個堆疊的裝飾層不僅提供多種色彩效果,還兼具有保護效果以及貼合效果,而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貼合製程。此外,相較於習知的IML技術需額外形成3~10層的防沖接著層才能夠貼附在工件上,本實施例不需要形成額外的接著層。也就是說,本新型創作可有效簡化複合層結構的製造步驟,並提供保護效果與貼合效果更好的複合層結構。更進一步地說,相較於習知噴塗技術、INS技術或是IML技術,本新型創作的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步驟更為簡化,亦可有效降低製造成本。
下文中參照隨附圖式來更充分地描述本新型創作。然而,本新型創作可以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實踐,並不限於文中所述之實施例。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詳細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此外,圖式中的層與區域的厚度會為了清楚起見而放大。相同或相似之元件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之元件,以下段落將不再一一贅述。
圖1是本新型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2是本新型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與圖2,本新型創作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10的製造方法S10如下。進行步驟S100,形成複合層結構110(如圖2所示)。具體來說,形成複合層結構110包括:進行步驟S102,利用塗布法或是印刷法將第一塗料形成在基材102(如圖2所示)上。在一實施例中,基材102的材料包括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其組合,其形成方法包括押出成型法等。舉例來說,可利用押出成型法將ABS固體塑料加熱融化、擠壓並冷卻定型為ABS基材102。另外,亦可先將ABS固體塑料與色母、顏料、珍珠粉及相關添加助劑先進行混鍊,以形成混合物。接著,利用押出成型法將所述混合物押出形成另一種ABS基材,使得該ABS基材具有顏色、珠光、亮面、鏡面、消光霧面等的視覺效果。在替代實施例中,基材102的材料亦可為木皮、鋁片、鋼板等材料或其組合。
具體來說,所述塗布法是將所述塗料分配在塗布設備中,並通過所述塗布設備的塗布頭將所述塗料均勻塗布在基材102上。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塗布頭的開口部可以是平面,以使塗布在基材102上的塗料具有亮面效果。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塗布頭的開口部可具有多個微結構(例如微凹痕),以使塗布在基材102上的塗料具有消光效果。在替代實施例中,所述塗布頭的開口部可具有多個凹凸結構,以使塗布在基材102上的塗料具有髮絲紋效果。另一方面,所述印刷法可包括凹版印刷(gravure printing)法、絲網印刷(screen printing)法、平板印刷(offset printing)法、背面印刷(reverse printing)法、轉寫印刷法或是噴墨印刷法等合適的印刷方法。相較於塗布法,所述印刷法可形成較薄的膜層。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塗料至少包括: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均勻混合在一起。所述保護材料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Aliphatic Urethane Diacrylate)、環氧丙烯酸酯(epoxy acrylate,EA)、聚酯多元醇(polyester polyol)或其組合;所述油墨材料可包括聚氨酯(PU)等類似材料;且所述貼合材料可包括熱塑性聚氨酯(TPU)、芳香族聚氨酯丙烯酸酯(Aromatic Urethane Diacrylate)或其組合。另外,所述第一塗料更包括:耐熱材料、溶劑以及硬化劑。在一實施例中,所述耐熱材料可包括聚碳酸酯(PC)等類似材料;所述溶劑可包括乙酸乙酯、丁酮、甲苯、二甲苯或其組合;且所述硬化劑可包括聚異氰酸酯(Aromatic Urethane Diacrylate)等類似材料。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塗料還可包括其他助劑,例如消光粉、珍珠粉等,以使後續形成的第一裝飾層104(如圖2所示)具有消光、珠光等不同視覺效果。
接著,進行步驟S104,利用塗布法或是印刷法將第二塗料形成在第一塗料上。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塗料至少包括: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均勻混合在一起。另外,塗布法、印刷法、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已於上述段落詳述過,於此便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塗料是用以形成第一裝飾層104,而第二塗料是用以形成第二裝飾層106,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塗料與第二塗料具有不同組成以達到不同視覺效果。在另一實施例中,裝飾層104或106也可使用蒸鍍或濺鍍方式來達到金屬化的裝飾效果。舉例來說,由第一塗料所形成的第一裝飾層104可以是木紋層,而由第二塗料所形成的第二裝飾層106可具有消光銀色,進而使得複合層結構110呈現出消光銀色的木紋圖案。
然後,進行步驟S106,利用塗布法或是印刷法將第三塗料形成在第二塗料上。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塗料至少包括: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均勻混合在一起。另外,塗布法、印刷法、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已於上述段落詳述過,於此便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塗料是用以形成光學硬化層108。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塗料中的保護材料的含量可高於第一塗料或是第二塗料中的保護材料的含量。
之後,進行步驟S108,進行第一固化步驟,以形成複合層結構110。如圖2所示,複合層結構110包括第一裝飾層104、第二裝飾層106以及光學硬化層108。第一裝飾層104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第二裝飾層106可配置在第一裝飾層104的頂面104t上。光學硬化層108可配置在第二裝飾層106的頂面106t上,以使第二裝飾層106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與光學硬化層108的底面108b之間。雖然圖2中僅繪示出兩層裝飾層104、106,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複合層結構110亦可具有多層(例如三層、四層或更多層)堆疊的裝飾層。另外,除了塗布法以外,光學硬化層108亦可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形成在第二裝飾層106的頂面106t上。在替代實施例中,光學硬化層108材料亦可以是UV材料或是熱固化材料。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化步驟可包括熱固化步驟、紫外線(UV)固化步驟、其組合或其他合適的固化步驟。此第一固化步驟可使貼合材料進行交聯反應並貼合在基材102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塗料可視為多合一(all-in-one)塗料,其可讓固化後的複合層結構110同時具有保護效果、色彩效果以及貼合效果。在此情況下,複合層結構110亦可稱為多合一複合層結構。相較於習知技術中需購置保護層且經印刷及貼合製程來形成膠膜結構的步驟,本新型創作可有效地簡化製造步驟、降低製造成本並防止膠膜所產生的汙染問題。
相較於習知INS中的油墨層或印刷層需搭配貼合基材製程,本實施例的多個堆疊的裝飾層不僅提供多種色彩效果,還兼具有保護效果以及貼合效果,而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貼合製程。也就是說,本新型創作可有效簡化複合層結構的製造步驟,並提供保護效果與貼合效果更好的複合層結構。更進一步地說,相較於習知噴塗技術或是INS技術,本新型創作的複合層結構的製造步驟更為簡化,亦可有效降低製造成本。
在替代實施例中,利用塗布法、3D打印在基材102上形成一或多層裝飾層之後,後續可再利用3D打印做效果,例如形成標誌(logo)或漸層等效果。之後,視情況而定選擇性地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來形成光學硬化層。
在形成複合層結構110之後,進行步驟S120,進行吸塑成型製程,以形成成型薄膜100A。在一實施例中,吸塑成型製程包括:加熱複合層結構110與基材102,以使複合層結構110與基材102軟化;將經軟化的複合層結構110與基材102放入模具中並加壓,以使經軟化的複合層結構110與基材102成型出所需的形狀;進行冷卻步驟;以及裁切多餘的部分以形成成型薄膜100A。
接著,進行步驟S130,進行模內裝飾技術或模外裝飾技術,使得成型薄膜100A貼附於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上,以形成加飾成型品10,如圖2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基材102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02a以及第二表面102b。如圖2所示,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接觸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接觸第一裝飾層104,而複合層結構110的頂面110a朝上暴露出來。在本實施例中,複合層結構110的頂面110a可以是視覺面,以使消費者可從複合層結構110的頂面110a往下看到成型薄膜100A的視覺效果。
圖9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模內裝飾技術的流程示意圖。圖10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模外裝飾技術的流程示意圖。
請參照圖9,模內裝飾技術的步驟流程S200如下所示。首先,進行步驟S202,提供成型薄膜。此成型薄膜可例如是成型薄膜100A。成型薄膜100A的組成已於上述段落說明過,於此便不再贅述。
接著,進行步驟S204,將成型薄膜100A配置在模內裝飾模具中。詳細地說,模內裝飾模具包括中空的模穴。此模穴具有一表面。之後,將成型薄膜100A貼附於模穴的表面上,使得成型薄膜100A至少覆蓋模穴的表面的一部分。在替代實施例中,在進行步驟S206之前,可選擇性地進行加熱預成型並利用刀模切割、雷射切割或水刀切割的方式移除多餘的薄膜。
然後,進行步驟S206,將成型材料灌入所述模內裝飾模具的模穴中,使得成型材料與成型薄膜100A相互結合。在一實施例中,成型材料可例如是塑膠材料、樹脂材料、金屬材料、碳纖維材料、玻璃等合適的成型材料。
之後,進行步驟S208,冷卻成型材料,以形成工件200。工件200是取決於本新型創作之加飾成型品的應用,其可以是電子裝置外殼或組件、交通工具的外殼或組件或其組合。舉例來說,工件200可例如是手機、數位相機、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觸控面板、電視、衛星定位系統(globe position system,GPS)裝置、汽車監視器、導航、顯示器、數位相框、DVD播放器、汽車內裝飾板(例如是把手、飾條、觸控前擋等)、汽車外裝飾板(例如是外飾把手、背門裝飾條、迎賓踏板等)、汽車儀表板、汽車標誌、智慧型鑰匙(intelligent key,I-key)、引擎啟動按鈕、時鐘、收音機、玩具、手錶或其他需要電力之電子產品所使用的外殼或組件。但本新型創作不限定工件200的形狀與結構,只要是可藉由模內裝飾技術來完成的工件200的形狀與結構皆為本新型創作的範疇。
接著,進行步驟S210,將加飾成型品10自模內裝飾模具中取出。所得的加飾成型品10,已於上述圖2詳細說明過,於此便不再贅述。
另一方面,加飾成型品10亦可藉由模外裝飾技術來製造。請參照圖10,模外裝飾技術的步驟流程S200如下。首先,進行步驟S302,提供工件200。在一實施例中,工件200是取決於本新型創作之加飾成型品的應用,其可以是電子裝置外殼或組件、交通工具的外殼或組件或其組合。在替代實施例中,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的材料可以是塑膠、樹脂、金屬、碳纖維、玻璃或其他已成形之各種機殼材料,且例如是經過適當的前處理製程以製作具有所需特性的工件。舉例而言,當工件的材質為塑膠時,可經由射出成型之模具經射出成型製程後得到塑膠工件(如塑膠機殼等);或者,當工件的材質為金屬時,則可先對金屬進行表面處理而得到金屬工件(如金屬機殼等)。
接著,進行步驟S304,提供成型薄膜。此成型薄膜可例如是上述圖2所示之成型薄膜100A。成型薄膜100A的組成已於上述段落說明過,於此便不再贅述。
之後,進行步驟S306,將工件200與成型薄膜100A放置於治具中。在此說明的是,在進行步驟S306之前,可選擇性地依照最終產品的需求而設計治具並進行治具的製備。
然後,進行步驟S308,進行高壓裝飾成型製程,以使成型薄膜100A貼附於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上。詳細地說,高壓裝飾成型製程例如是先對成型薄膜100A進行加熱軟化步驟。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加熱軟化步驟的溫度可介於80℃至150℃之間;加熱軟化步驟的時間可介於30秒至180秒之間。接著,使成型薄膜100A與工件200接觸,並進行加壓步驟。之後,再對成型薄膜100A進行高壓真空成型步驟,以使成型薄膜100A貼附至工件200上。最後,可選擇性地利用刀模切割、雷射切割或水刀切割的方式移除剩餘的複合層結構。簡而言之,本實施例可藉由模外裝飾技術將成型薄膜100A緊密黏合於工件200的部分外表面200a上。
回頭參照圖1,在形成加飾成型品10之後,可選擇性地進行步驟S140,進行第二固化步驟,以增加複合層結構110的硬度。也就是說,客戶可依據需求選擇實施步驟S140或是不實施步驟S140。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化步驟可包括熱固化步驟、紫外線(UV)固化步驟、其組合或其他合適的固化步驟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化步驟不同於第二固化步驟。舉例來說,第一固化步驟可以是熱固化步驟,而第二固化步驟可以是UV固化步驟;反之亦成立。在替代實施例中,當第一固化步驟與第二固化步驟皆為熱固化步驟時,第二固化步驟的固化溫度可高於第一固化步驟的固化溫度。值得注意的是,此第二固化步驟可使保護材料進行交聯反應,以增加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的硬度,進而提升保護效果。也就是說,在進行模內裝飾技術或是模外裝飾技術(亦即步驟S130)時,光學硬化層108仍未完全固化而具有延展性,進而完全貼附於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上。在進行第二固化步驟(亦即步驟S140)之後,此光學硬化層108才完全固化而具有完整保護效果。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硬化層108的硬度可具有梯度變化。具體來說,光學硬化層108的硬度可自底面108b朝著頂面108a的方向增加。也就是說,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的硬度可大於光學硬化層108的底面108b的硬度。另外,由於本新型創作未進行雷射雕刻製程,因此光學硬化層108具有平坦的頂面108a,而不具有凹槽。此外,第二固化步驟也可增加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二裝飾層106的硬度。
在習知噴塗技術中,需要進行多道噴塗步驟與多道雷射雕刻步驟才能形成多色薄膜。此技術的缺點在於:製程繁瑣、不易加工、成本高且環境汙染程度高。另外,在習知裝飾製程(例如IMD或是OMD)中,通常以鏤空印刷法來形成多色薄膜。然而,此技術在客戶端經過吸塑成型、裁切以及注塑等製程後,會導致對位不易、良率低、材料耗損過大以及成本高等缺點。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新型創作實施例將多合一塗料形成在基材上並進行固化步驟,從而形成具有保護效果、色彩效果以及貼合效果的複合層結構。此複合層結構在經過吸塑成型製程之後可形成物性較佳(例如硬度較高、保護效果較好等)的成型薄膜。此外,相較於習知噴塗技術或是INS技術,本新型創作的複合層結構的製造步驟更為簡化,亦可有效降低製造成本。
另外,傳統的模內貼標(IML)技術是在基材(例如PC、PMMA、ABS等基材)的背面進行網版印刷來形成3~5層的裝飾層,接著再形成3~10層的接著層才能夠貼附在工件上。相較於習知的IML技術,本實施例的基材102在注塑過程中會因高溫高壓而融化,進而可直接黏合於工件200的部分外表面200a上。也就是說,相較於習知的IML技術,本新型創作不需要形成額外的接著層,而使得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步驟更為簡化並降低製造成本。
圖3是本新型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4是本新型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3與圖4,本新型創作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20的製造方法S20如下。進行步驟S100,形成複合層結構120(如圖4所示)。具體來說,形成複合層結構120包括:進行步驟S102,利用塗布法、印刷法或3D打印方式將第一塗料形成在基材102(如圖4所示)上。接著,進行步驟S104,利用塗布法、印刷法或3D打印方式將第二塗料形成在第一塗料上。然後,進行步驟S107,利用塗布法或是印刷法將第四塗料形成在第二塗料上。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四塗料至少包括: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均勻混合在一起。另外,塗布法、印刷法、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已於上述段落詳述過,於此便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塗料是用以形成防沖接著層118(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四塗料中的貼合材料的含量可高於第一塗料或是第二塗料中的貼合材料的含量,以增加複合層結構120與後續形成的工件200的黏著性。如圖4所示,複合層結構120包括第一裝飾層104、第二裝飾層106以及防沖接著層118。第一裝飾層104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第二裝飾層106可配置在第一裝飾層104的頂面104t上。防沖接著層118可配置在第二裝飾層106上,以使第二裝飾層106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與防沖接著層118之間。另外,除了塗布法以外,防沖接著層118亦可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形成在第二裝飾層106上。相較於習知INS中的油墨層或印刷層需搭配貼合基材製程以及習知IML技術需要形成3~10層的接著層才能夠貼附在工件上,本實施例的防沖接著層118不僅提供色彩效果,還兼具有耐高溫、保護效果以及貼合效果,而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貼合製程或是形成額外的接著層。也就是說,本新型創作可有效簡化複合層結構120的製造步驟,並提供耐高溫、保護效果以及貼合效果更好的複合層結構120。進一步地說,相較於習知噴塗技術、INS或是IML技術,本新型創作的複合層結構的製造步驟更為簡化,亦可有效降低製造成本。
在形成複合層結構120之後,進行步驟S120,進行吸塑成型製程,以形成成型薄膜100B。
之後,進行步驟S160,進行模內裝飾技術或模外裝飾技術,使得成型薄膜100B貼附於工件200的內表面200b上,以形成加飾成型品20,如圖4所示。具體來說,工件200的內表面200b與複合層結構120的頂面120a接觸。在本實施例中,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可以是視覺面,以使消費者可從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往下看到成型薄膜100B的視覺效果並具有深層類似水晶的厚度質感。另外,模內裝飾技術與模外裝飾技術已於上述段落詳述過,於此便不再贅述。
圖5是本新型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6是本新型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5與圖6,本新型創作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加飾成型品30的製造方法S30如下。進行步驟S100,形成複合層結構130(如圖6所示)。具體來說,形成複合層結構130包括:進行步驟S101,利用塗布法或是印刷法將第二塗料塗布在基材(如圖6所示)上。接著,進行步驟S103,利用塗布法或是印刷法將第一塗料塗布在第二塗料上。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塗料是用以形成第一裝飾層104,而第二塗料是用以形成第二裝飾層106,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塗料與第二塗料不需要額外的固化步驟(即,在室溫下)便可形成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二裝飾層106,進而形成複合層結構130。如圖6所示,複合層結構130包括第一裝飾層104與第二裝飾層106。第二裝飾層106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第一裝飾層104可配置在第二裝飾層106的底面106b上,以使第二裝飾層106夾置在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與第一裝飾層104之間。另外,由於本新型創作未進行雷射雕刻製程,因此第一裝飾層104具有平坦的底面,而不具有凹槽。
在形成複合層結構130之後,進行步驟S120,進行吸塑成型製程,以形成成型薄膜100C。
之後,進行步驟S160,進行模內裝飾技術或模外裝飾技術,使得成型薄膜100C貼附於工件200的內表面200b上,以形成加飾成型品30,如圖6所示。具體來說,工件200的內表面200b與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接觸。在本實施例中,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可以是視覺面,以使消費者可從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往下看到成型薄膜100C的視覺效果。另外,模內裝飾技術與模外裝飾技術已於上述段落詳述過,於此便不再贅述。
圖7是本新型創作第四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7,第四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40可包括:工件200與成型薄膜100D。成型薄膜100D可配置在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上。具體來說,成型薄膜100D可包括基材102、光學硬化層108以及複合層結構140。基材102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02a與第二表面102b。光學硬化層108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硬化層108可由上述第三塗料所形成,其保護材料的含量可高於上述第一塗料或是上述第二塗料中的保護材料的含量。在此實施例中,光學硬化層108亦可稱為多合一硬塗層。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可以是視覺面,以使消費者可從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往下看到成型薄膜100D的視覺效果。另外,除了塗布法以外,光學硬化層108亦可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形成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
另外,複合層結構140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具體來說,複合層結構140由下而上可依序包括防沖接著層118、緩衝層(或稱裝飾層)142、第三裝飾層144以及第四裝飾層146。在本實施例中,防沖接著層118可由上述第四塗料所形成,其貼合材料的含量可高於上述第一塗料或是上述第二塗料中的貼合材料的含量。另外,除了塗布法以外,防沖接著層118亦可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來形成。在一實施例中,緩衝層142的材料包括聚氨酯(PU)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功效為防止衝墨並提高雷雕解析度。在一實施例中,第三裝飾層144可由上述第一塗料所形成,其可通過單次或多次印刷,以呈現出木紋、幾何圖案等不同裝飾圖案。在一實施例中,第四裝飾層146可由上述第二塗料所形成,其可通過物理氣相沉積法(例如蒸鍍法、濺鍍法等)、電鍍法等形成在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舉例來說,第三裝飾層144可以是木紋層,而第四裝飾層146可具有透明度50%的蒸鍍金屬層,進而使得複合層結構140呈現出具有透明度50%的金屬色的木紋圖案。此外,雖然圖7僅兩個裝飾層144、146,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依不同效果的需求來形成交替堆疊的多個裝飾層。
圖8是本新型創作第五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8,第五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50可包括:工件200與成型薄膜100E。成型薄膜100E可配置在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上。具體來說,成型薄膜100E可包括基材102、第一複合層結構150以及第二複合層結構160。基材102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02a與第二表面102b。第一複合層結構150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第一複合層結構150可包括光學硬化層108與透光層154。透光層154的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樹酯,其具耐化學特性的裝飾層效果。透光層154可接觸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而光學硬化層108則配置在透光層154上。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可以是視覺面,以使消費者可從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往下看到成型薄膜100E的視覺效果。另外,由於本新型創作未進行雷射雕刻製程,因此光學硬化層108具有平坦的頂面108a,而不具有凹槽。另外,除了塗布法以外,光學硬化層108亦可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來形成。
另外,第二複合層結構160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具體來說,第二複合層結構160可包括防沖接著層118與第四裝飾層146。第四裝飾層146可接觸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而防沖接著層118可配置在第四裝飾層146的下方,以使第四裝飾層146夾置在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與防沖接著層118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四裝飾層146可由上述第二塗料所形成,其可通過物理氣相沉積法(例如蒸鍍法、濺鍍法等)、電鍍法等形成在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舉例來說,透光層154可以是半透黑層,而第四裝飾層146可具有透明度25%的蒸鍍金屬層,進而使得成型薄膜100E呈現出具有透明度25%的黑色金屬色。另外,除了塗布法以外,防沖接著層118亦可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來形成。
圖11是本新型創作第六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1,第六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60可包括:工件200與成型薄膜100F。成型薄膜100F可配置在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上。具體來說,成型薄膜100F可包括基材102與複合層結構170。基材102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02a與第二表面102b。複合層結構170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複合層結構170可包括第四裝飾層146與光學硬化層108。第四裝飾層146可接觸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而光學硬化層108則配置在第四裝飾層146上。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可以是視覺面,以使消費者可從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往下看到成型薄膜100F的視覺效果。另外,由於本新型創作未進行雷射雕刻製程,因此光學硬化層108具有平坦的頂面108a,而不具有凹槽。在本實施例中,第四裝飾層146可由上述第二塗料所形成,其可通過物理氣相沉積法(例如蒸鍍法、濺鍍法等)、電鍍法等形成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光學硬化層108可具有保護功效,以避免第四裝飾層146被刮花或是損壞。另外,除了塗布法以外,光學硬化層108亦可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來形成。
圖12是本新型創作第七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2,第七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70可包括:工件200與成型薄膜100G。成型薄膜100G可配置在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上。具體來說,成型薄膜100G可包括基材102、複合層結構180以及防沖接著層118。基材102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02a與第二表面102b。複合層結構180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複合層結構180可包括第三裝飾層144、第四裝飾層146以及光學硬化層108。第四裝飾層146可接觸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光學硬化層108可配置在第四裝飾層146上。第三裝飾層144可配置在第四裝飾層146與光學硬化層108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可以是視覺面,以使消費者可從光學硬化層108的頂面108a往下看到成型薄膜100G的視覺效果。另外,由於本新型創作未進行雷射雕刻製程,因此光學硬化層108具有平坦的頂面108a,而不具有凹槽。在本實施例中,第三裝飾層144可由上述第一塗料所形成,其可通過單次或多次印刷,以呈現出木紋、幾何圖案等不同裝飾圖案。第四裝飾層146可由上述第二塗料所形成,其可通過物理氣相沉積法(例如蒸鍍法、濺鍍法等)、電鍍法等形成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光學硬化層108可具有保護功效,以避免第三裝飾層144被刮花或是損壞。另一方面,防沖接著層118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且與基材102的第二表面102b接觸。特別注意的是,此防冲接著層118亦可藉由印刷多道堆疊(如木紋或幾何圖形)或搭配不同顏色之防冲接著層而呈現不同效果,在本實施例中,成型薄膜100G可通過防沖接著層118貼合在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上。另外,除了塗布法以外,光學硬化層108與防沖接著層118亦可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來形成。
圖13是本新型創作第八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3,第八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80可包括:工件200與成型薄膜100H。成型薄膜100H可配置在工件200的內表面200b上。具體來說,成型薄膜100H可包括基材102以及複合層結構190。基材102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02a與第二表面102b。複合層結構190可配置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複合層結構190可包括第三裝飾層144、第四裝飾層146以及防沖接著層118。第四裝飾層146可接觸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防沖接著層118可配置在第四裝飾層146上。第三裝飾層144可配置在第四裝飾層146與防沖接著層118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可以是視覺面,以使消費者可從工件200的外表面200a往下看到成型薄膜100H的視覺效果。在本實施例中,第三裝飾層144可由上述第一塗料所形成,其可通過單次或多次印刷,以呈現出木紋、幾何圖案等不同裝飾圖案。第四裝飾層146可由上述第二塗料所形成,其可通過物理氣相沉積法(例如蒸鍍法、濺鍍法等)、電鍍法等形成在基材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透明或具有不同穿透率的防沖接著層118可具有黏著功能,以使成型薄膜100H可通過防沖接著層118貼合在工件200的內表面200b上。另外,除了塗布法以外,防沖接著層118亦可使用淋膜法、壓印法、3D打印法或是噴印法來形成。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將多合一塗料形成在基材上並進行固化步驟,從而形成具有保護效果、色彩效果以及貼合效果的複合層結構。此複合層結構在經過吸塑成型製程之後可形成物性較佳(例如硬度較高、保護效果較好等)的成型薄膜。因此,本實施例之成型薄膜可適用於進行雷射雕刻製程,進而形成各式各樣透光式的加飾成型品。另外,相較於習知INS中的油墨層或印刷層需搭配貼合基材製程,本實施例的多個堆疊的裝飾層不僅提供多種色彩效果,還兼具有保護效果以及貼合效果,而不需要進行額外的貼合製程。此外,相較於習知的IML技術需額外形成3~10層的接著層才能夠貼附在工件上,本實施例不需要形成額外的接著層。也就是說,本新型創作可有效簡化複合層結構的製造步驟,並提供保護效果與貼合效果更好的複合層結構。更進一步地說,相較於習知噴塗技術、INS技術或是IML技術,本新型創作的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步驟更為簡化,亦可有效降低製造成本。
10、20、30、40、50、60、70、80:加飾成型品 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100H:成型薄膜 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複合層結構 102:基材 102a:第一表面 102b:第二表面 104:第一裝飾層 104t、106t、108a、110a、120a:頂面 106b、108b:底面 106:第二裝飾層 108:光學硬化層 118:防沖接著層 142:緩衝層(裝飾層) 144:第三裝飾層 146:第四裝飾層 154:透光層 200:工件 200a:外表面 200b:內表面 S10、S20、S30:製造方法 S100、S101、S102、S103、S104、S106、S107、S108、S120、S130、S140、S150、S160、S202、S204、S206、S208、S210、S302、S304、S306、S308:步驟 S200、S300:步驟流程
圖1是本新型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是本新型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新型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4是本新型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本新型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6是本新型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本新型創作第四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8是本新型創作第五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9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模內裝飾技術的流程示意圖。 圖10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模外裝飾技術的流程示意圖。 圖11是本新型創作第六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12是本新型創作第七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圖13是本新型創作第八實施例的加飾成型品的剖面示意圖。
10:加飾成型品
100A:成型薄膜
102:基材
102a:第一表面
102b:第二表面
104:第一裝飾層
104t、106t、108a、110a:頂面
106:第二裝飾層
108:光學硬化層
108b:底面
110:複合層結構
200:工件
200a:外表面

Claims (10)

  1.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 工件;以及 成型薄膜,貼附於所述工件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成型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 第一裝飾層,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第二裝飾層,配置在所述第一裝飾層上;以及 光學硬化層,配置在所述第二裝飾層上,其中所述第一裝飾層、所述第二裝飾層以及所述光學硬化層各自包括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且所述光學硬化層具有平坦的頂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加飾成型品,其中所述光學硬化層的所述保護材料的含量高於所述第一裝飾層的所述保護材料的含量,且高於所述第二裝飾層的所述保護材料的含量。
  3.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 工件;以及 成型薄膜,貼附於所述工件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成型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 光學硬化層,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多個裝飾層,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以及 防沖接著層,配置在所述多個裝飾層與所述工件的所述外表面之間,其中所述防沖接著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所述多個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
  4.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 工件;以及 成型薄膜,貼附於所述工件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成型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 第一複合層結構,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複合層結構包括透光層與光學硬化層,其中所述光學硬化層具有平坦的頂面;以及 第二複合層結構,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複合層結構包括裝飾層與防沖接著層,且所述防沖接著層接觸所述工件的所述外表面,其中所述防沖接著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所述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
  5.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 工件;以及 成型薄膜,貼附於所述工件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成型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 裝飾層,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以及 光學硬化層,配置在所述裝飾層上,其中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二表面接觸所述工件的所述外表面,其中所述光學硬化層具有平坦的頂面,且所述光學硬化層的保護材料的含量高於所述裝飾層的保護材料的含量。
  6.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 工件;以及 成型薄膜,貼附於所述工件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成型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 第一裝飾層,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第二裝飾層,配置在所述第一裝飾層與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間; 光學硬化層,配置在所述第一裝飾層上,其中所述光學硬化層具有平坦的頂面;以及 防沖接著層,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且與所述工件的所述外表面接觸,其中所述防沖接著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所述第一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且高於所述第二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
  7.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 工件;以及 成型薄膜,貼附於所述工件的內表面上,其中所述成型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 第一裝飾層,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第二裝飾層,配置在所述第一裝飾層上; 防沖接著層,配置在所述第二裝飾層上,其中所述第一裝飾層、所述第二裝飾層以及所述防沖接著層各自包括保護材料、油墨材料以及貼合材料,且所述防沖接著層的所述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所述第一裝飾層的所述貼合材料的含量,且高於所述第二裝飾層的所述貼合材料的含量。
  8.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 工件;以及 成型薄膜,貼附於所述工件的內表面上,其中所述成型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接觸所述工件的所述內表面; 第一裝飾層,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以及 第二裝飾層,配置在所述第一裝飾層與所述基材之間,其中所述第一裝飾層具有平坦的底面。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加飾成型品,其中所述第一裝飾層與所述第二裝飾層具有不同的油墨材料。
  10. 一種加飾成型品,包括: 工件;以及 成型薄膜,貼附於所述工件的內表面上,其中所述成型薄膜包括: 基材,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 第一裝飾層,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上; 第二裝飾層,配置在所述第一裝飾層與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間;以及 防沖接著層,配置在所述第一裝飾層上,以使所述防沖接著層的頂面接觸所述工件的所述內表面,其中所述防沖接著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高於所述第一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且高於所述第二裝飾層的貼合材料的含量。
TW111210840U 2022-08-30 2022-10-04 加飾成型品 TWM636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4741.9U CN219446372U (zh) 2022-08-30 2022-10-28 加饰成型品
CN202211332475.1A CN117656625A (zh) 2022-08-30 2022-10-28 加饰成型品
JP2022004023U JP3240791U (ja) 2022-08-30 2022-12-07 加飾成形品
US18/343,736 US20240066769A1 (en) 2022-08-30 2023-06-28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EP23184923.3A EP4375043A1 (en) 2022-08-30 2023-07-12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9398 2022-08-30
TW111209398 2022-08-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6603U true TWM636603U (zh) 2023-01-11

Family

ID=86658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10840U TWM636603U (zh) 2022-08-30 2022-10-04 加飾成型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66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7773B (zh) 透光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US9138924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ecorated film
US11840008B2 (en) Light-transmitting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10079933A1 (en) Imd/imr transfer pattern method
US20070275248A1 (en) Fil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king an IML product
KR20110072782A (ko) 입체 패턴의 포함하는 인서트 몰드 전사 필름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CN100548672C (zh) 利用模内成型的具高硬度的光学薄膜结构及制程
KR101268749B1 (ko) 유광 또는 무광 무늬를 갖는 인서트 몰드 전사 필름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TW202007517A (zh) 複合層結構、加飾成型品及其製造方法
KR101332533B1 (ko) 인몰드 장식 필름을 이용한 인서트 사출방법
TWM636603U (zh) 加飾成型品
EP4375043A1 (en)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CN107538657B (zh) 三维玻璃结构、加饰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TWI810082B (zh) 透光加飾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CN219446372U (zh) 加饰成型品
US20240066814A1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ght-transmitting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CN216466325U (zh) 透光加饰成型品
CN218505201U (zh) 透光加饰成型品
TWM637971U (zh) 透光加飾成型品
CN115366449A (zh) 透光加饰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371243A1 (en)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3222508U (ja) 複合層構造と加飾成形品
US20170305118A1 (en) Film,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decorated molding article
CN117656436A (zh) 透光加饰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JP2011068026A (ja) インサート成形による加飾成形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