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4698U - 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 Google Patents

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4698U
TWM524698U TW105200106U TW105200106U TWM524698U TW M524698 U TWM524698 U TW M524698U TW 105200106 U TW105200106 U TW 105200106U TW 105200106 U TW105200106 U TW 105200106U TW M524698 U TWM524698 U TW M52469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ody
seat
main support
support surface
reciproc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0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n-quan Cai
shou-long Ye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200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4698U/zh
Publication of TWM5246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4698U/zh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Description

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本新型與座椅有關,特別是關於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我國專利申請早期公開文獻TW 201519885 A揭示一種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按摩椅),其主要包含一基架及一主支撐體,前述基架架置在地面上,前述主支撐體具有相對固定的一椅座部及一椅背部,前述椅座部的左、右二側設有滾輪,可在前述基架左、右二側的導軌上前後滑移,形成可沿一直線軌跡往復位移的第一往復部;此外,前述主支撐體與前述基架之間設有左、右二偏擺臂,各偏擺臂的底端樞接在前述基架,各偏擺臂的頂端樞接在前述椅背部的底端,形成可沿一弧線軌跡往復位移的第二往復部;前述偏擺臂與前述基架之間設有一驅動裝置(線性致動器,例如電動推桿、氣壓缸或油壓缸),用以推拉前述偏擺臂,使前述主支撐體的第一往復部及第二往復部同時沿各自的往復軌跡位移,因而改變主支撐體的整體位置及傾斜角度。當前述主支撐體由平常姿勢(該案第2圖)位移成仰躺姿勢(該案第1圖)時,藉由前述二往復部適度往前位移,前述椅背部的後端大致垂直下降,不會隨著仰躺動作而往後位移,所以最初擺設前述座椅時不需在椅背後方(例如與牆壁之間)預留空間。在該案第9圖所示的實施例中,前述座椅還包含有一小腿支撐體,其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的椅座部前端,而且前述小腿支撐體與前述基架之間設有另一驅動裝置,用以推拉前述小腿支撐體,以改變小腿支撐體相對於前述主支撐體的角度。基本上,為了獲得較佳的支撐舒適性,當前述主支撐體呈現平常姿勢時,前述小腿支撐體的小腿支撐面與前述椅座部的臀部支撐面的夾角相對較小,反之,當前述主支撐體呈現仰躺姿勢時,前述小腿支撐面與前述臀部支撐面的夾角較 對較大。上揭座椅使用兩組驅動裝置分別控制前述主支撐體及前述小腿支撐體的角度,成本較高。
本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其小腿支撐面與臀部支撐面之間的可變夾角,會自動且即時地隨著臀部支撐面及背部支撐面相對於地面的角度變化而變動至適當角度,不需額外的驅動裝置或調整動作。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新型所提供的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包含有一基架、一主支撐體及一小腿支撐體,前述主支撐體具有相對固定的一椅座部及一椅背部,前述椅座部及椅背部分別設有用以支撐使用者臀部的臀部支撐面及用以支撐使用者背部的背部支撐面;前述主支撐體以可活動的方式設在前述基架上,可在一平常姿勢與一仰躺姿勢之間位移;前述臀部支撐面的前端相對於其後端的朝前仰角,在前述主支撐體呈現前述平常姿勢時相對較小,在前述主支撐體呈現前述仰躺姿勢時相對較大;前述小腿支撐體設有一用以支撐使用者小腿的小腿支撐面,前述小腿支撐體的對應於前述小腿支撐面頂端的部位依左右軸向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的對應於前述臀部支撐面前端的部位;前述小腿支撐面的頂、底二端連結方向與前述臀部支撐面的前、後二端連結方向的夾角小於180度;其特徵在於:前述主支撐體與前述小腿支撐體之間設有至少一連動機構,藉由前述連動機構,當前述主支撐體呈現前述平常姿勢時,前述小腿支撐面與前述臀部支撐面之間的前述夾角相對較小,當前述主支撐體呈現前述仰躺姿勢時,前述小腿支撐面與前述臀部支撐面之間的前述夾角相對較大。
依據本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各前述連動機構包含有一連動件、一帶動桿及一連桿;前述連動件以至少局部可前後位移的方式設在前述基座上,例如為一可前後滑動的滑塊型元件,或是一底端可前後擺動的擺臂型元件;前述帶動桿具有一前端及一後端,前述帶動桿的前端樞接在前述連動件的可前後位移的部位,前述帶動桿的後端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的一特定部位,會隨著前述主支撐體由前述平常姿勢往前述仰躺姿勢位移 而相對於前述基架由後往前位移,並且隨著前述主支撐體由前述仰躺姿勢往前述平常姿勢位移而相對於前述基架由前往後位移;前述連桿具有一前端及一後端,前述連桿的後端樞接在前述連動件的可前後位移的部位,前述連桿的前端樞接在前述小腿支撐體,並且與前述小腿支撐體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的部位相距預定距離。
10‧‧‧基架
11‧‧‧底架
12‧‧‧側架
13‧‧‧導軌
20‧‧‧主支撐體
21‧‧‧椅座部
22‧‧‧椅背部
23‧‧‧軸座
24‧‧‧軸桿
25‧‧‧滑座
26‧‧‧頂側滾輪
27‧‧‧底側滾輪
28‧‧‧滾輪
29‧‧‧樞接座
30‧‧‧偏擺臂
40‧‧‧驅動裝置
41‧‧‧馬達組
42‧‧‧滑桿
43‧‧‧滑塊
50‧‧‧小腿支撐體
51‧‧‧側臂
60‧‧‧連動機構
61‧‧‧連動件
62‧‧‧帶動桿
63‧‧‧連桿
圖1是本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座椅在平常姿勢下的立體圖。
圖2是本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座椅在平常姿勢下的側視圖。
圖3是本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勢下的立體圖。
圖4是本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勢下的另一立體圖。
圖5是本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勢下的側視圖。
圖6是本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座椅在仰躺姿勢下的俯視圖。
請參閱圖1至圖6,本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座椅主要包含有一基架(10)、一主支撐體(20)及一小腿支撐體(50),其中,基架(10)可穩定架置在地面或地板等支撐面上,具有大致平貼於前述支撐面的一底架(11),以及分別豎立地固接在底架(11)左、右二側的左、右二側架(12),各側架(12)的頂側設有一大致沿前後軸向直線延伸(但前端略高於後端)的桿狀導軌(13),而且左、右二側的導軌(13)維持平行。
前述主支撐體(20)具有相對固定的一椅座部(21)及一椅背部(22),圖中僅是示意性地以概呈L形固接的兩個矩形框架來表現椅座部(21)及椅背部(22)的骨幹部分,實際上,椅座部(21)至少還設有一用以支撐使用者臀部的臀部支撐面(圖中未示),而椅背部(22)至少還設有一用以支撐使用者背部的背部支撐面(圖中未示),椅座部(21)的對應於前述臀部支撐面後端的部位與椅背部(22)的對應於前述背部支撐面底端的部位剛性連結。前述臀部支撐面及前述背部支撐面在實務上通常不是平面而且(例如採用泡棉或橡膠等)可能柔軟變形,但大致來說,臀部支撐面的前、後二端的連結方向基 本上對應於圖2、圖5中所示的椅座部(21)框架側面的延長方向,而背部支撐面的頂、底二端的連結方向基本上對應於圖2、圖5中所示的椅背部(22)框架側面的延長方向。在本實施例中,前述臀部支撐面的前、後二端的連結方向與前述背部支撐面的頂、底二端的連結方向的夾角大致維持在108度。如果本新型應用於按摩椅,則前述椅背部(22)及椅座部(21)可能設有用以按摩使用者背部、肩部、臀部、大腿等部位的按摩裝置(圖中未示)。在本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主支撐體(20)還包含有分別固定在椅座部(21)的左、右二側,用以供使用者擱放其雙手的左、右二扶手部(圖中未示),並且可能設置用以按摩使用者小臂的按摩裝置。
前述主支撐體(20)與前述基架(10)之間還具有左、右二偏擺臂(30),各偏擺臂(30)的底端依左右方向的軸線樞接在基架(10)的底架(11)後端,而且左、右二偏擺臂(30)的底端形成共軸。各偏擺臂(30)的頂端依左右方向的軸線樞接在主支撐體(20)的椅座部(21)與椅背部(22)的連結(交接)部位,而且左、右二偏擺臂(30)的頂端形成共軸。另一方面,主支撐體(20)的椅座部(21)左、右二側的中間位置各固設一軸座(23),各軸座(23)的外側設有一對應於左右軸向的軸桿(24),而且左、右二軸桿(24)形成共軸。主支撐體(20)的對應於軸桿(24)的部位能夠沿著基架(10)的導軌(13)延伸方向前後位移,並且能以前述軸桿(24)為軸相對於基架(10)進行偏轉。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主支撐體(20)右側的軸座(23)外側設有一滑座(25),而且右側軸座(23)透過其外側的軸桿(24)與前述滑座(25)形成樞接關係,前述滑座(25)上樞設有兩個抵接在導軌(13)頂面的頂側滾輪(26)以及一個抵接在導軌(13)底面的底側滾輪(27),使得滑座(25)能夠平穩地沿著導軌(13)滑移,而且不會脫離導軌。主支撐體(20)的左側當然也可採用相同結構,但本實施例示範一種比較簡單的結構:左側軸桿(24)上直接樞設一可在左側導軌(13)的頂面上滾動的滾輪(28)。
藉此,主支撐體(20)的對應於前述偏擺臂(30)頂端的部位形成一第一往復部,可沿一以偏擺臂(30)的底端為軸的圓弧形往復軌跡(以下稱第一往復軌跡,圖中未示)相對於前述基架(10)往復位移,例如圖2中所示的偏擺臂(30)頂端位置對應於前述第一往復軌跡的其中一端(以下稱第一位 置),而圖5中所示的偏擺臂(30)頂端位置對應於前述第一往復軌跡的另一端(以下稱第二位置),就第一往復軌跡而言,前述第一位置相對偏後,前述第二位置相對偏前。主支撐體(20)的對應於前述軸桿(24)的部位形成一第二往復部,可沿一對應於前述導軌(13)延伸方向的直線形往復軌跡(以下稱第二往復軌跡,圖中未示)相對於前述基架(10)往復位移,例如圖2中所示的軸桿(24)位置對應於前述第二往復軌跡的其中一端(以下稱第三位置),而圖5中所示的軸桿(24)位置對應於前述第二往復軌跡的另一端(以下稱第四位置),就第二往復軌跡而言,前述第三位置相對偏後,前述第四位置相對偏前。在本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主支撐體(20)的第一往復部設定在前述椅背部(22)的中間高度或略低位置。當然,主支撐體(20)的第一往復部不一定要以偏擺臂的方式規範其位移軌跡,例如在其他的可行實施例中,第一往復部也可能設置滾輪並沿著基架(10)上預設的有形導軌前後滑移。
如圖2所示,當主支撐體(20)的第一往復部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時,主支撐體(20)的第二往復部對應位在前述第三位置,而且主支撐體(20)對應呈現一平常姿勢;如圖5所示,當主支撐體(20)的第一往復部位在前述第二位置時,主支撐體(20)的第二往復部對應位在前述第四位置,而且主支撐體(20)對應呈現一仰躺姿勢。前述臀部支撐面的前端相對於其後端的朝前仰角,在主支撐體(20)呈現前述平常姿勢時相對較小(本例約為16度),在主支撐體(20)呈現前述仰躺姿勢時相對較大(本例約為27度);對應地,前述背部支撐面的頂端相對於其底端的朝後仰角,在主支撐體(20)呈現前述平常姿勢時相對較大(本例約為56度),在主支撐體(20)呈現前述仰躺姿勢時相對較小(本例約為45度)。
前述主支撐體(20)與前述基架(10)之間設有一驅動裝置(40),本實施例採用習知技術中的電動推桿,包含有一馬達組(41)、一滑桿(42)及一滑塊(43),其中,前述馬達組(41)裝配在前述滑桿(42)的底端,可驅轉隱藏在滑桿(42)內部的一螺桿(圖中未示),同時,馬達組(41)的外殼依左右方向的軸線樞接在基架(10)的底架(11);前述滑塊(43)可滑動地套設在滑桿(42)上,並且被前述螺桿螺合貫穿,同時,滑塊(43)依左右方向的軸線樞接在主支撐體(20)的椅座部(21)底側的一樞接座(29);藉此,當馬達組(41)驅轉 前述螺桿時,因為滑塊(43)與滑桿(42)必須相對滑動,也就是電動推桿的兩個樞接點的距離被推遠或拉近,所以會帶動主支撐體(20)相對於基架(10)活動;當馬達組(41)適時停止運轉時,主支撐體(20)即可定位在前述平常姿勢、前述仰躺姿勢、或是前述二姿勢之間的預定位置。類似上述結構的電動推桿也可選擇連接在前述偏擺臂(30)與基架(10)之間,藉由直接驅動偏擺臂(30)改變其傾斜角度,可間接帶動主支撐體(20)活動,達到相同目的。
前述小腿支撐體(50),圖中同樣僅是示意性地以一矩形框架來表現其骨幹部分,實際上,小腿支撐體(50)至少還設有一用以支撐使用者小腿的小腿支撐面(圖中未示),前述小腿支撐面的頂、底二端的連結方向基本上對應於圖2、圖5中所示的小腿支撐體(50)框架側面的延長方向。小腿支撐體(50)的對應於前述小腿支撐面頂端的部位依左右方向的軸線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20)的對應於前述臀部支撐面前端的部位,在本實施例中,小腿支撐體(50)具有左、右二側臂(51),前述二側臂(51)的頂端分別樞接在前述椅座部(21)框架前端的左、右二側,使得小腿支撐體(50)相對於主支撐體(20)的角度可以改變。前述小腿支撐面的頂、底二端連結方向與前述臀部支撐面的前、後二端連結方向的夾角小於180度。如果本新型應用於按摩椅,則小腿支撐體(50)可能設有用以按摩使用者小腿的按摩裝置(圖中未示),進而,小腿支撐體(50)的底端可能固定地或活動地連接一足部支撐體(圖中未示)。
前述主支撐體(20)與前述小腿支撐體(50)之間設有一連動機構(60),前述連動機構(60)位在座椅的右側,包含有一連動件(61)、一帶動桿(62)及一連桿(63),在本實施例中,前述連動件(61)為一擺臂型元件,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前述第一端(本例為頂端)樞接在前述基架(10)右側的側架(12)前上方角落,使前述第二端(本例為底端)能以前述第一端為軸前後擺動。前述帶動桿(62)具有一前端及一後端,帶動桿(62)的前端樞接在連動件(61)的約略長度中間位置,帶動桿(62)的後端樞接在主支撐體(20)右側的前述軸桿(24),會隨著主支撐體(20)由前述平常姿勢往前述仰躺姿勢位移而相對於基架(10)由後往前位移,並且隨著主支撐體(20)由前述仰躺姿勢往前述平常姿勢位移而相對於基架(10)由前往後位移。前述連桿(63)具有一前 端及一後端,連桿(63)的後端樞接在前述連動件(61)的第二端(底端),連桿(63)的前端樞接在前述小腿支撐體(50)的右側,並且與小腿支撐體(50)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20)的部位(即側臂(51)頂端)相距預定距離。藉此,當主支撐體(20)在前述平常姿勢與前述仰躺姿勢之間移換位置時,其右側的軸桿(24)會帶動前述帶動桿(62)的後端前後位移,對應於帶動桿(62)的後端位在可能活動範圍內的任一位置,前述連動件(61)會受到帶動桿(62)前端的推拉而擺動至唯一對應的角度,使得連接在連動件(61)底端與前述小腿支撐體(50)之間的連桿(62)將小腿支撐體(50)支撐在唯一對應的角度。在本實施例中,連桿(63)的後端與連動件(61)的第一端的距離大於帶動桿(62)的前端與連動件(61)的第一端的距離,是為了使連桿(62)後端的移動速率大於帶動桿(62)前端的移動速率。
如圖2及圖5所示,藉由前述連動機構(60),當前述主支撐體(20)呈現前述平常姿勢時,前述小腿支撐面與前述臀部支撐面之間的前述夾角相對較小(本例約為79度),當前述主支撐體(20)呈現前述仰躺姿勢時,前述小腿支撐面與前述臀部支撐面之間的前述夾角相對較大(本例約為111度),符合人體工學,提供較佳的支撐舒適性。
在本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座椅的左側亦設有結構相同的另一組連動機構,使結構較為平衡、連動更加穩定。
有別於上揭連動機構(60)中的擺臂型連動件(61),在本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連動件改採滑塊型元件,可在前述基架(10)的側架(12)上沿預定軌跡前後位移,而前述帶動桿(62)的前端及前述連桿(63)的後端各自樞接在滑塊型連動件上(的相同部位或不同部位),如此,當主支撐體(20)的特定部位帶動帶動桿(62)的後端位移至某個位置時,滑塊型連動件會受到帶動桿(62)前端的推拉而位移至唯一對應的位置,使得連接在連動件與前述小腿支撐體(50)之間的連桿(62)將小腿支撐體(50)支撐在唯一對應的角度,也就是以基本相同的動作原理達到相同或類似的連動效果。
本新型亦可應用在以手動方式調整座椅角度的座椅,並不限定應用在電動椅。
10‧‧‧基架
11‧‧‧底架
12‧‧‧側架
13‧‧‧導軌
20‧‧‧主支撐體
21‧‧‧椅座部
22‧‧‧椅背部
24‧‧‧軸桿
25‧‧‧滑座
26‧‧‧頂側滾輪
27‧‧‧底側滾輪
29‧‧‧樞接座
30‧‧‧偏擺臂
40‧‧‧驅動裝置
41‧‧‧馬達組
42‧‧‧滑桿
43‧‧‧滑塊
50‧‧‧小腿支撐體
51‧‧‧側臂
60‧‧‧連動機構
61‧‧‧連動件
62‧‧‧帶動桿
63‧‧‧連桿

Claims (9)

  1. 一種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包含有:一基架;一主支撐體,具有相對固定的一椅座部、一椅背部及一特定部位,前述椅座部設有一用以支撐使用者臀部的臀部支撐面,前述椅背部設有一用以支撐使用者背部的背部支撐面;前述主支撐體以可活動的方式設在前述基架上,可在一平常姿勢與一仰躺姿勢之間位移;前述臀部支撐面的前端相對於其後端的朝前仰角,在前述主支撐體呈現前述平常姿勢時相對較小,在前述主支撐體呈現前述仰躺姿勢時相對較大;前述特定部位會隨著前述主支撐體由前述平常姿勢往前述仰躺姿勢位移而相對於前述基架由後往前位移,並且隨著前述主支撐體由前述仰躺姿勢往前述平常姿勢位移而相對於前述基架由前往後位移;一小腿支撐體,設有一用以支撐使用者小腿的小腿支撐面,前述小腿支撐體的對應於前述小腿支撐面頂端的部位依左右軸向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的對應於前述臀部支撐面前端的部位;前述小腿支撐面的頂、底二端連結方向與前述臀部支撐面的前、後二端連結方向的夾角小於180度;其特徵在於:前述主支撐體與前述小腿支撐體之間設有至少一連動機構,各前述連動機構包含有一連動件、一帶動桿及一連桿;前述連動件以至少局部可前後位移的方式設在前述基座上;前述帶動桿具有一前端及一後端,前述帶動桿的前端樞接在前述連動件的可前後位移的部位,前述帶動桿的後端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的前述特定部位;前述連桿具有一前端及一後端,前述連桿的後端樞接在前述連動件的可前後位移的部位,前述連桿的前端樞接在前述小腿支撐體,並且與前述小腿支撐體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的部位相距預定距離;藉由前述連動機構,當前述主支撐體呈現前述平常姿勢時,前述小腿支撐面與前述臀部支撐面之間的前述夾角相對較小,當前述主支撐體呈現前述仰躺姿勢時,前述小腿支撐面與前述臀部支撐面之間的前述夾角相對較大。
  2. 如請求項1的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其中,前述連動件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前述第一端樞接在前述基架,使前述第二端能以前述第一端為軸前後擺動;前述帶動桿的前端及前述連桿的後端各自樞接在前述連動件的距離前述第一端預定距離的部位。
  3. 如請求項2的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其中,前述連桿的後端與前述連動件的第一端的距離,大於前述帶動桿的前端與前述連動件的第一端的距離。
  4. 如請求項1的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其中,前述主支撐體的前述特定部位對應位在前述椅座部的前端與後端之間。
  5. 如請求項1的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其中,前述座椅的左側及右側各設有一前述連動機構,前述二連動機構的結構相同。
  6. 如請求項1的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其中,前述主支撐體具有與前述椅座部及椅背部相對固定的一第一往復部及一第二往復部,前述第一往復部被限制為相對於前述基架沿一第一往復軌跡在一相對偏後的第一位置與一相對偏前的第二位置之間位移,前述第二往復部被限制為相對於前述基架沿一第二往復軌跡在一相對偏後的第三位置與一相對偏前的第四位置之間位移;當前述第一往復部位在前述第一位置時,前述第二往復部對應位在前述第三位置,而且前述主支撐體對應呈現前述平常姿勢;當前述第一往復部位在前述第二位置時,前述第二往復部對應位在前述第四位置,而且前述主支撐體對應呈現前述仰躺姿勢。
  7. 如請求項6的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其中,前述主支撐體的第一往復部對應位在前述椅背部的底端附近,前述主支撐體的第二往復部對應位在前述椅座部的前端與後端之間。
  8. 如請求項7的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其中,前述連動桿的後端樞接在前述主支撐體的第二往復部。
  9. 如請求項1的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其中,還包含有一驅動裝置,用以驅動前述主支撐體在前述平常姿勢與前述仰躺姿勢之間位移。
TW105200106U 2016-01-05 2016-01-05 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TWM5246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0106U TWM524698U (zh) 2016-01-05 2016-01-05 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0106U TWM524698U (zh) 2016-01-05 2016-01-05 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4698U true TWM524698U (zh) 2016-07-01

Family

ID=56995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0106U TWM524698U (zh) 2016-01-05 2016-01-05 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46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7508B2 (en) Chair-type massage apparatus
EP2717742B1 (en) Forward sliding reclining chair
US9010787B2 (en) Tilt-in-space wheelchair using multiple controlling paths
CN102133005B (zh) 动力摇摆和滑移躺椅联动机构
CN102160716B (zh) 一种可调节靠背位置的椅架
WO2011070825A1 (ja) 足揉み装置を備え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WO2012111176A1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TWI430788B (zh) A massage chair with foot massage
CN106659300A (zh) 带有电动座椅驱动的零墙壁间隙联动机构
WO2014067217A1 (zh) 一种活动座椅靠背随动装置
JP6157292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CN204105342U (zh) 一种脚垫可调节座椅
JP2012235879A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CN203370073U (zh) 一种平躺前移式按摩椅架
CN108523495B (zh) 一种多位姿调节座椅
CN205548037U (zh) 可改变支撑角度的座椅
JP6735130B2 (ja) 乗物用座席
JP5478142B2 (ja) 椅子
CN210844141U (zh) 一种按摩椅
CN108835989B (zh) 一种可平躺沙发椅
TWM524698U (zh) 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KR102690415B1 (ko) 길이 조절이 가능한 링크를 포함하는 전동 프레임
TWM524665U (zh) 可改變支撐角度的座椅
JP6927712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椅子および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WO2014006768A1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