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1004U - 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1004U
TWM521004U TW104219461U TW104219461U TWM521004U TW M521004 U TWM521004 U TW M521004U TW 104219461 U TW104219461 U TW 104219461U TW 104219461 U TW104219461 U TW 104219461U TW M521004 U TWM521004 U TW M52100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ol
tire
space
insertion portion
bicycle ti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9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h-Yuan Hsiao
Original Assignee
Lifu Bicy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u Bicy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u Bicycle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219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1004U/zh
Publication of TWM5210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1004U/zh
Priority to CN201621017176.9U priority patent/CN206201870U/zh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用於自行車的工具,特別是一種將挖胎功能與裝胎功能結合一起運用的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以達到方便使用的效果。
隨著全球節能減碳及綠化環境的意識提升,自行車逐漸從交通工具轉變成休閒工具,並且,在資訊發達的現在,自行車騎士能透過各種管道得知有關於自行車在機械組裝與機件保養的資訊,因而,許多自行車騎士會自行購買許多關於自行車的配件或工具,來對自行車進行維護及保養。而當自行車車輪需要補胎或換胎時,自行車騎士通常使用拆胎工具來拆除外胎。
請參閱圖1所示,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習知拆胎工具1,上述拆胎工具1有一長形本體10,而上述長形本體10一端具有一勾部11,而另一相對端具有一固定部12,而上述固定部12設有一定位槽121。
請參閱圖2所示,於具體應用時,準備兩個上述拆胎工具1,並將一自行車車輪13內部的氣體洩出,接下來,將兩拆胎工具1其中之一的勾部11插入於自行車車輪13的輪框131與外胎132之間,並以上述長形本體10牴觸於上述輪框131的位置作為支點,將上述長形本體10的固定部12由上往下進行扳動,使上述長形本體10的勾部11將上述外胎132撥出於上述輪框131,並且,再將上述固定部12的定位槽121裝設於上述輪框131的輻條133,使上述拆胎工具1其中之一固定於上述輪框131。隨後,將另一個拆胎工具1插入已脫離上述輪框131的外 胎132,再沿著上述輪框131依序進行扳動,使上述外胎132依序自上述輪框131剝離,來已完成拆胎動作。
當自行車騎士將上述外胎132裝設於上述輪框131時,由於上述拆胎工具1無法將上述外胎132組裝於上述輪框131,因而,若自行車騎士沒有攜帶裝胎工具,只能徒手將上述外胎132直接扳入於上述輪框131,而將上述外胎132扳入於上述輪框131的過程中相當費力,甚至會造成自行車騎士的手指受傷。
有鑑於此,習知拆胎工具在使用上仍有不足之處,實有改良習知拆胎工具之必要,藉由創造出一種將挖胎功能與裝胎功能結合一起運用的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來以達到方便使用的效果。
本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將兩個拆胎工具能選擇性相互拆卸或相互組裝,使兩拆胎工具相互拆卸時,兩拆胎工具可將外胎從輪框上剝離,而當兩拆胎工具相互組裝時,兩拆胎工具可將外胎組裝於輪框上,藉此,增加拆胎工具的實用性與便利性。
本創作的次要目的在於兩個拆胎工具相互組裝時能縮小兩者組裝後的體積大小,以達到方便收納的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包含:一第一工具以及一第二工具。上述第一工具於前後兩側面各形成一第一外表面以及一第一內表面,並於頂端具有一第一組接部,而底端具有一第一插入部,上述第一內表面延伸形成一第一支撐塊。而上述第一插入部設有一第一凹陷空間,而上述第一凹陷空間連通於上述第一插入部的左右兩側,並於中央區段朝向上述第一外表面微微隆起,使得上述第一凹陷空間的左右兩側各形成一第一斜面。
其中,上述第一工具的第一內表面設有一夾角,使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一組接部兩者不位在同一直線上。
上述第二工具於頂端具有一可活動組卸於上述第一組接部的第二組接部,底端具有一第二插入部以及一第二支撐塊,並於相對兩側面各形成一第二外表面以及一第二內表面,而上述第二插入部位於上述第二外表面,並具有一第二凹陷空間,上述第二凹陷空間連通於上述第二插入部的左右兩側,並於中央區段朝向上述第二外表面微微隆起,使得上述第二凹陷空間的左右兩側各形成一第二斜面。其中,上述第二支撐塊位於上述第二工具的第二內表面。
此外,上述第二工具的第二內表面設有一夾角,使上述第二工具與第二組接部兩者不位在同一直線上。
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透過上述第一組接部與第二組接部能相互組裝或拆卸,當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相互拆卸時,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共同呈現拆胎狀態,使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透過上述第一插入部與第二插入部能能共同將一外胎從一輪框拆除下來。
當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進行反向裝設或正向裝設時,使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共同能選擇性呈現一上述第一內表面面對於上述第二外表面的收納狀態以及一呈現上述第一內表面面對於上述第二內表面的裝胎狀態,藉此,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能選擇性呈現上述拆胎狀態、裝胎狀態以及收納狀態三種狀態。
於此實施例中,當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共同呈現上述收納狀態時,上述第一支撐塊介於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之間。另外,當上述 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呈現上述裝胎狀態時,上述述第一支撐塊與第二支撐塊同時介於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之間。
此外,上述第一組接部具有一組接塊以及一位於上述組接塊一側的穿設空間,而上述第二組接部具有一彎折件,其中,上述具有至少一連通於上述穿設空間的固定槽,而上述穿設空間具有一貫穿於上述組接塊的導引軌道,又上述彎折件具有一供上述組接塊容置的容置空間。然而,上述彎折件先穿設於上述穿設空間,再將上述組接塊裝設於上述彎折件的容置空間。
由前述說明可知,本創作特點在於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透過第一組接部與第二組接部能選擇性相互組裝或拆卸,當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進行正向裝設時,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共同呈現第一內表面面對上述第二內表面的裝胎狀態,藉此,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透過上述第一支撐塊與第二支撐塊能共同將外胎裝設與輪框,而當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相互拆卸而呈現拆胎狀態時,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透過第一插入部與第二插入部能共同將外胎從輪框上拆除下來。
此外,當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進行反向裝設時,使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能呈現第一內表面面對於第二外表面的收納狀態,藉此,能縮小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組裝後的體積大小,以達到方便收納的目的。
〔習知〕
1‧‧‧拆胎工具
10‧‧‧長形本體
11‧‧‧勾部
12‧‧‧固定部
121‧‧‧定位槽
13‧‧‧自行車車輪
131‧‧‧輪框
132‧‧‧外胎
133‧‧‧輻條
〔本創作〕
2‧‧‧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20‧‧‧第一工具
21‧‧‧第一外表面
22‧‧‧第一內表面
23‧‧‧第一組接部
231‧‧‧組接塊
231a‧‧‧固定槽
232‧‧‧穿設空間
232a‧‧‧導引軌道
24‧‧‧第一插入部
241‧‧‧第一凹陷空間
242‧‧‧第一斜面
25‧‧‧第一支撐塊
30‧‧‧第二工具
31‧‧‧第二外表面
32‧‧‧第二內表面
33‧‧‧第二組接部
331‧‧‧彎折件
332‧‧‧容置空間
34‧‧‧第二插入部
341‧‧‧第二凹陷空間
342‧‧‧第二斜面
35‧‧‧‧第二支撐塊
40‧‧‧拆胎狀態
50‧‧‧裝胎狀態
51‧‧‧組接空間
60‧‧‧收納狀態
70‧‧‧車輪
71‧‧‧輪框
711‧‧‧輻條
712‧‧‧框緣
72‧‧‧外胎
721‧‧‧胎唇
圖1為習知拆胎工具的立體圖;圖2為圖1拆除外胎的使用示意圖;圖3為本創作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的立體圖; 圖4為圖3中的第一工具的立體圖;圖5為圖4中A-A剖面的剖視圖;圖6為圖3中的第二工具的立體圖;圖7為圖6中B-B剖面的剖視圖;圖8為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共同呈現裝胎狀態的示意圖;圖9為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共同呈現收納狀態的示意圖;圖10為第一工具插入於上述輪框與外胎之間的示意圖;圖11為第一工具固定於上述輪框的示意圖;圖12為將外胎脫離於輪框的示意圖;以及圖13為將外胎裝設於輪框的示意圖。
茲為便於更進一步對本創作之構造、使用及其特徵有更深一層明確、詳實的認識與瞭解,爰舉出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3所示,本創作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2用於將一外胎72(圖10所示)組裝或拆卸於一輪框71(圖10所示),並主要由一第一工具20與一第二工具30所構成。
請參閱圖4所示,上述第一工具20於前後兩側面各形成一第一外表面21與一第一內表面22,並於頂端朝向上述第一內表面22傾斜延伸形成一第一組接部23,而底端於上述第一外表面21形成一第一插入部24,由於上述第一組接部23是由上述第一工具20的頂端朝向上述第一內表面22傾斜延伸而形成,使上述第一工具20的第一內表面22形成一夾角,進而使上述第一組接部23與上述第一插入部24兩者不位在同一直線上,而上述第一組接部23與第一插入部24之間具有一位於上述第一內表面22的第一支撐塊25。
請參閱圖5所示,上述第一插入部24具有一第一凹陷空間241,而上述第一凹陷空間241連通於上述第一插入部24的左右兩側,並於中央區段朝向上述第一外表面21微微隆起,使得上述第一凹陷空間241的左右兩側各形成一第一斜面242。
於此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組接部23具有一組接塊231以及一位於上述組接塊231一側的穿設空間232,上述組接塊231設有兩連通於上述穿設空間232的固定槽231a,而上述穿設空間232具有一貫穿於上述組接塊231的導引軌道232a,如圖所示,上述導引軌道232a位於上述兩固定槽231a之間。
請參閱圖6所示,上述第二工具30於前後兩側各形成一第二外表面31與一第二內表面32,並於頂端朝向上第二內表面32傾斜延伸形成一第二組接部33,而底端於上述第二外表面31具有一第二插入部34,由於上述第二組接部33是由上述第二工具30的頂端朝向上述第二內表面32傾斜延伸而形成,使上述第二工具30的第二內表面32形成一夾角,進而使上述第二組接部33與上述第二插入部34兩者不位在同一直線上,而上述第二組接部33與第二插入部34之間具有一位於上述第二內表面32的第二支撐塊35。於此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工具30的第二組接部33設為一朝向上述第二外表面31彎折的彎折件331,而上述彎折件331具有一容置空間332。
請參閱圖7所示,上述第二插入部34具有一第二凹陷空間341,而上述第二凹陷空間341連通於上述第二插入部34的左右兩側,並於中央區段朝向上述第二外表面31微微隆起,使得上述第二凹陷空間341的左有兩側各形成一第二斜面342。
再請參閱圖3所示,上述第一工具20的第一組接部23裝設於上述第二工具30的第二組接部33,使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透過上述第一組接部23與第二組接部33能選擇性相互組裝或拆卸,當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相互拆卸時,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共同呈現拆胎狀態40。
請參閱圖8所示,當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透過上述第一組接部23與第二組接部33進行正向組裝時,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兩者共同呈現一上述第一內表面22面對於上述第二內表面32的裝胎狀態50,而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兩者共同呈現上述裝胎狀態50時,上述第一內表面22與第二內表面32之間形成一組接空間51,而上述第一支撐塊25與第二支撐塊35位於上述組接空間51。
於此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彎折件331由上述第一內表面22朝向上述第一外表面21的方向貫穿於上述穿設空間232,再將上述組接塊231樞轉連接於上述彎折件331的容置空間332,而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透過上述組接塊231樞轉連接於上述彎折件331的容置空間332,使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兩者其中之一可以相對於另一個進行向外翻掀的動作,進而使上述第一內表面22與第二內表面32兩者相互遠離,致使變大上述組接空間51,或者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兩者其中之一可以相對於另一個進行向內翻掀的動作,使上述第一內表面22靠近於上述第二內表面32,進而縮小上述組接空間51。
然而,當上述第一工具20組接於上述第二工具30時,並非僅能呈現上述裝胎狀態50,亦即如圖9所示,當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透過上述第一組接部23與第二組接部33進行反向組裝時,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兩者共同呈現一上述第一內表面22面對於上述第二外表面31的收納狀態60,進 而能有效縮小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相互組裝後的體積大小,藉此,當上述第一工具20組接於上述第二工具30時,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兩者能選擇性呈現上述拆胎狀態40、裝胎狀態50與收納狀態60三種狀態。
於此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彎折件331由上述第一外表面21朝向上述第一內外表面的方向貫穿於上述穿設空間232,再將上述組接塊231樞轉連接於上述彎折件331的容置空間332,而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透過上述組接塊231樞轉連接於上述彎折件331的容置空間332,使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兩者其中之一可以相對於另一個進行翻掀動作,進而使上述第一工具20牴觸於上述第二工具30,藉以縮小組裝後的體積。
請參閱圖10所示,於具體應用時,本創作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2配合一車輪70使用,上述車輪70主要由上述輪框71與上述外胎72所構成,上述輪框71具有複數個輻條711以及兩框緣712,而上述外胎72裝設於上述輪框71的外圍,並具有兩位於上述框緣712之間的胎唇721。如圖所示,上述第一工具20的第一插入部24插入於上述輪框71與外胎72之間,使上述第一支撐塊25牴觸於上述輪框71的框緣712,而上述外胎72的胎唇721位於上述第一插入部24的第一凹陷空間241。
請參閱圖11所示,接下來,上述第一工具20以上述第一支撐塊25牴觸於上述框緣712的位置作為支點,將上述第一工具20的第一組接部23由上往下進行扳動,使上述第一插入部24的第一凹陷空間241將上述外胎72的胎唇721撥出於上述輪框71,而上述第一工具20的第一組接部23透過上述穿設空間232與導引軌道232a,使得上述輪框71的輻條711牴觸於上述兩固定槽231a其中之一,進而上述第一工具20能固定於上述車輪70。
請參閱圖12所示,當上述第一工具20固定於上述車輪70時,將上述第二工具30的第二插入部34插出於已脫離上述輪框71的上述外胎72胎唇721,使上述第二工具30的第二支撐塊35牴觸上述輪框71的框緣712,而上述外胎72的胎唇721位於上述第二插入部34的第二凹陷空間341。
上述第二工具30以上述第二支撐塊35牴觸於上述框緣712的位置作為支點,並沿著上述輪框71的框緣712將上述第二工具30的第二組接部33由上往下進行扳動,而當上述第二工具30將上述外胎72的胎唇721翻出一段區域後,上述外胎72會出現鬆脫現象,藉此,上述第二工具30透過上述第二支撐塊35牴觸於上述框緣712,並沿著上述框緣712進行滑動,而上述第二工具30沿著上述框緣712滑動的過程中,上述第二工具30的第二斜面342牴觸於上述外胎72的胎唇721會產生分力,使上述外胎72能快速脫離於上述輪框71。
請參閱圖13所示,當要將上述外胎72裝設於上述輪框71時,需先將上述第一工具20與第二工具30兩者共同呈現上述裝胎狀態50以及將上述外胎72的兩胎唇721其中之一放置於上述兩框緣712內側,而另一個胎唇721位於上述框緣712外側。
接下來,將上述第二工具30的第二支撐塊35牴觸於上述框緣712,並在以上述第二支撐塊35牴觸於上述框緣712的位置作為支點並延著上述框緣712進行扳動,使上述第一工具20的第一支撐塊25推抵於上述外胎72的胎唇721,進而使上述外胎72的兩胎唇721皆位於上述輪框71的兩框緣712之間,致使上述外胎72能固定於上述輪框71。
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為方便說明本創作並非加以限制,在不離本創作精神範疇,熟悉此一行業技藝人士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所作之各種簡易變形與修飾,均仍應含括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
2‧‧‧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20‧‧‧第一工具
21‧‧‧第一外表面
22‧‧‧第一內表面
23‧‧‧第一組接部
24‧‧‧第一插入部
25‧‧‧第一支撐塊
30‧‧‧第二工具
31‧‧‧第二外表面
32‧‧‧第二內表面
33‧‧‧第二組接部
34‧‧‧第二插入部
35‧‧‧第二支撐塊

Claims (11)

  1. 一種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包含: 一第一工具,於前後兩側面各形成一第一外表面以及一第一內表面,並於頂端設有一第一組接部,而底端具有一第一插入部,又上述第一內表面延伸形成一第一支撐部; 一第二工具,於頂端具有一可活動組卸於上述第一組接部的第二組接部,底端具有一第二插入部,並於前後兩側面各形成一第二外表面以及一第二內表面,而上述第二支撐塊位於上述第二內表面; 其中,當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相互拆卸時,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共同呈現拆胎狀態,使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透過上述第一插入部與第二插入部能共同將一外胎從一輪框拆除下來; 而當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正向裝設時,使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呈現上述第一內表面面對於第二內表面的裝胎狀態,致使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透過上述第一支撐塊與第二支撐塊將上述外胎組裝於輪框。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當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反向組裝時,使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共同呈現一上述第一內表面面對於上述第二外表面收納狀態,藉此,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兩者能選擇性呈現上述拆胎狀態、裝胎狀態以及收納狀態三種狀態。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上述第一工具的第一插入部設有一由上述第一外表面朝向上述第一內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一凹陷空間。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上述第一凹陷空間連通於上述第一插入部的左右兩側,並於中央區段朝向上述第一外表面微微隆起,使得上述第一凹陷空間的左右兩側各形成一第一斜面。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上述第二工具的第二插入部設有一由上述第二外表面朝向上述第一內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凹陷空間。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上述第二凹陷空間連通於上述第二插入部的左右兩側,並於中央區段朝向上述第二外表面微微隆起,使得上述第二凹陷空間的左有兩側各形成一第二斜面。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上述第一工具的第一內表面設有一夾角,使上述第一工具與第一組接部兩者不位在同一直線上。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上述第二工具的第二內表面間設有一夾角,使上述第二工具與第二組接部兩者不位在同一直線上。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上述第一組接部具有一組接塊,而上述第二組接部具有一彎折件,上述彎折件具有一容置空間,上述彎折件的容置空間裝設於上述組接塊。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上述第一組接部進一步具有一位於上述組接塊一側的穿設空間,而上述彎折件先穿設於上述穿設空間,再將上述組接塊裝設於上述彎折件的容置空間。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其中,上述組接塊具有至少一連通於上述穿設空間的固定槽,而上述穿設空間具有一貫穿於上述組接塊的導引軌道。
TW104219461U 2015-12-03 2015-12-03 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TWM5210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9461U TWM521004U (zh) 2015-12-03 2015-12-03 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CN201621017176.9U CN206201870U (zh) 2015-12-03 2016-08-31 自行车轮胎拆装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9461U TWM521004U (zh) 2015-12-03 2015-12-03 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1004U true TWM521004U (zh) 2016-05-01

Family

ID=56509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9461U TWM521004U (zh) 2015-12-03 2015-12-03 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01870U (zh)
TW (1) TWM5210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1651B (zh) * 2017-04-06 2017-10-11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裝胎工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1651B (zh) * 2017-04-06 2017-10-11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裝胎工具
CN108688418A (zh) * 2017-04-06 2018-10-23 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装胎工具
CN108688418B (zh) * 2017-04-06 2020-10-02 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装胎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01870U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635504S1 (en) Motorcycle tire
USD618165S1 (en) Automobile tire
USD662036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USD662037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USD661641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USD677617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USD640182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JP4356466B2 (ja) 自転車用折りたたみ自在車輪及び折りたたみ自転車
WO2008149611A1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対および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の使用方法
USD686562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USD675975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TWM521004U (zh) 自行車輪胎拆裝工具
USD584219S1 (en) Automobile tire
USD584218S1 (en) Automobile tire
USD579955S1 (en) Two wheel articulated tool carrier chassis
USD682774S1 (en) Automobile tire tread
KR20140058836A (ko) 배터리 내장용 전기자전거 휠
USD710948S1 (en) Three wheeled vehicle
US20130213544A1 (en) Tire inner tube
USD666553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TWI634998B (zh) Two-way digging tire structure
JP5872617B2 (ja) 二輪車用の滑り止め装置
USD658570S1 (en)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USD595216S1 (en) Tread portion of motorcycle tire
TWM523659U (zh) 刹車線轉換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