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9385U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9385U
TWM519385U TW104218051U TW104218051U TWM519385U TW M519385 U TWM519385 U TW M519385U TW 104218051 U TW104218051 U TW 104218051U TW 104218051 U TW104218051 U TW 104218051U TW M519385 U TWM519385 U TW M51938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lm
disposed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80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智強
張尹
Original Assignee
瑞儀(廣州)光電子器件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儀(廣州)光電子器件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儀(廣州)光電子器件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19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9385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顯示裝置;特別係關於一種無塑膠框而可達成邊框窄化的顯示裝置。
顯示裝置係用以顯示影像,而可供使用者觀看。一般而言,顯示裝置之組成包括底殼、塑膠框、以及設置於底殼與塑膠之間的背光組件、顯示面板以及多個光學膜片等。隨著科技的進步,顯示裝置亦朝向邊框窄化的方向發展,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然而,現有顯示裝置之塑膠框在薄化成型上仍有極限,且隨著塑膠框的厚度減少,其結構強度亦隨之降低,因而無法順利地達成邊框窄化。
有鑑於上述習知問題點,本創作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省略塑膠框,而達成邊框窄化,同時兼顧結構強度。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框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一導光板,設置於容置空間內;一光源,設置於導光板的側邊;一顯示面板,設置於容置空間內,具有相對的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且下表面係面向該導光板;一膠帶,貼附於框體的外側,且部分延伸至 顯示面板的上表面而貼附於其上;一第一光學膜片,設置於顯示面板的下表面;至少一第二光學膜片,設置於導光板上,且第一光學膜片與第二光學膜片之間形成有一間隙;以及一間隔件,設置於顯示面板及導光板之間,其中間隔件的厚度大於或等於第一光學膜片的厚度加上間隙的高度。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間隔件設置於第一光學膜片的側邊。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間隔件設置於顯示面板及第二光學膜片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間隔件設置於第一、第二光學膜片的側邊,且第二光學膜片的邊緣是與導光板的邊緣形成有一距離。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間隔件的厚度大於或等於第一光學膜片的厚度加上第二光學膜片的厚度以及間隙的高度。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間隔件係為一單面膠或一雙面膠。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框體係由金屬材質以一體成型的方式製成。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顯示裝置更包括一第三光學膜片,設置於導光板及框體之間,且第三光學膜片係為一反光片。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光學膜片係為一偏光 片。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二光學膜片係為一擴散膜、一稜鏡片或多數張擴散膜與稜鏡片的組合。
100、100’‧‧‧顯示裝置
110‧‧‧膠帶
120‧‧‧顯示面板
120a‧‧‧陣列基板
120b‧‧‧彩色濾光片基板
122‧‧‧上偏光片
124‧‧‧下偏光片(第一光學膜片)
130‧‧‧背光組件
140‧‧‧導光板
150‧‧‧光源
160‧‧‧光學膜片(第二光學膜片)
162‧‧‧擴散膜
164‧‧‧稜鏡片
170‧‧‧反光片(第三光學膜片)
180‧‧‧框體
181‧‧‧底板
182‧‧‧側壁
190‧‧‧間隔件
d1、d2、d3‧‧‧厚度
G‧‧‧間隙
h‧‧‧高度
R‧‧‧容置空間
S1‧‧‧上表面
S2‧‧‧下表面
S3‧‧‧入光面
S4‧‧‧出光面
S5‧‧‧底面
第1圖顯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爆炸圖。
第2圖顯示沿第1圖中X-X’方向之剖面圖。
第3圖顯示根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之剖面圖。
為使本創作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應瞭解的是,在圖式中,實施例之部分元件的形狀或尺度係被擴大,以方便標示及清楚示意。另外,在圖式中未繪示或說明書中未描述之元件,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的形式。
請同時參照第1圖以及第2圖,其中第1圖顯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之爆炸圖,第2圖顯示沿第1圖中X-X’方向之剖面圖。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例如為一液晶顯示器(LCD),包括多個膠帶110、顯示面板120、背光組件130、框體180、以及多個間隔件190。
顯示面板120係可根據背光組件130投射之光線以顯示影像,而供使用者觀看。其中,顯示面板120包括 陣列基板(array substrate)120a、彩色濾光片基板(color filter substrate)120b、以及設置於陣列基板120a及彩色濾光片基板120b之間的液晶層(圖未示)。關於顯示面板120中之陣列基板120a、彩色濾光片基板120b以及液晶層的作用、結構及材料等資訊均為本創作領域之習知技術,故在此不做贅述。如第2圖所示,顯示面板120具有相對的上表面S1及下表面S2,且下表面S2係面向背光組件130中之一導光板140(稍後段落中會再做介紹)。
另外,一上偏光片(polarizer)122及一下偏光片124(第一光學膜片)可分別設置於顯示面板120之上表面S1及下表面S2,並僅允許某一偏振方向的光線才能通過,例如上偏光片122的透射光軸及下偏光片124的透射光軸係呈相互正交,但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上偏光片122的邊緣及下偏光片124的邊緣分別與顯示面板120的邊緣形成有一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背光組件130包括導光板140、至少一光源150、至少一光學膜片160(第二光學膜片)、以及反光片170(第三光學膜片),請參照第1圖及第2圖。
導光板140係用以將光源150投射之光線均勻地導向顯示面板120。如第2圖所示,導光板140具有入光面S3、出光面S4以及底面S5,其中出光面S4與底面S5位於導光板140的相反兩側,且底面S5係面向框體180之一底板181,而入光面S3的兩端分別連接於出光面S4與底面S5。光源150係設置於鄰近導光板140之入光面S3的一側邊。藉 此,導光板140可由入光面S3接收光源150投射之光線,並待光線於導光板140內進行內部反射後,再將其導引自出光面S4射出(射向顯示面板120)。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光板140之材料包括壓克力樹脂(acryl resin)、聚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簡稱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而光源150可包括多個點光源(spot light source)或一線光源(line light source),且其類型例如包括發光二極體(LED)、冷陰極螢光管(CCFL)或熱陰極螢光管(HCFL)。
光學膜片160係設置於導光板140上(第1圖及第2圖),用以改善來自導光板140之光線的光學性質,例如使得來自導光板140之光線更加均勻。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60包括一擴散膜(diffusion film)162及一稜鏡片(prism sheet)164。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60亦可為一擴散膜、一稜鏡片或多數張擴散膜與稜鏡片的組合。
如第2圖所示,反光片170係設置於導光板140之底面S5與框體180之底板181之間,用以將來自導光板140洩漏之光線反射回導光板140中,之後再射向顯示面板120,藉此提高顯示裝置100的整體發光效率。
請繼續參照第1圖及第2圖,框體180包括底板181及多個側壁182,其中側壁182係自底板181周緣延伸並與底板181大致呈相互垂直,但不以此為限。藉此,框體180可形成有一容置空間R,以容置前述顯示面板120及背光組件130。在一些實施例中,框體180係由金屬材質(例如鋁、 鐵或不銹鋼)以一體成型的方式製成。
當顯示面板120及背光組件130容置於框體180之容置空間內時,亦包括多個間隔件190設置於顯示面板120及背光組件130之間。更具體而言,間隔件190係設置於背光組件130中之光學膜片160上、顯示面板120下、及框體180之側壁182與下偏光片124之間(間隔件190係設置於下偏光片124的側邊)。藉此,間隔件190可使得下偏光片124與光學膜片160之間形成有一間隙G,而得避免兩者相互接觸而造成接面上可能發生波紋並影響光線的穿透。在本實施例中,各間隔件190係為一單面膠或一雙面膠。如第2圖所示,間隔件190的厚度d1可大於或等於下偏光片124(第一光學膜片)的厚度d2加上該間隙G的高度h。
雖然第1圖及第2圖所示實施例中之間隔件190係為長條形且其數量為兩個,但不以此為限,間隔件190之形狀及數量亦可根據實際需求來改變。另外,間隔件190可設置於鄰近框體180之兩相對側壁182或鄰近框體180之四個側壁182。
另外,當完成前述背光組件130、顯示面板120以及間隔件190組裝入框體180之容置空間內之作業後,更可透過多個膠帶110固定顯示面板120及背光組件130。在本實施例中,前述膠帶110係為單面膠帶,且其未含膠的另一面係為不透光的,可用以同時遮蔽顯示裝置100之有效發光區(亦即可視區)以外的元件(例如電路板)。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膠帶110係圍繞並貼附 於框體18之側壁182外側,且膠帶110之部分延伸至顯示面板120的上表面S1而貼附於其上,如此即可提供固定框體180內之元件的效果,並得省去習知具有厚度極限的塑膠框,進而達成邊框窄化。同時,由於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採用由金屬材質一體成型的框體180,因而亦具有良好的結構強度。
第3圖顯示根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之剖面圖。如第3圖所示,顯示裝置100’與第1、2圖所示實施例中之顯示裝置100的差異在於,位於導光板140上之光學膜片160的邊緣係與導光板140的邊緣形成有一距離,且間隔件190同時設置於下偏光片124及光學膜片160的側邊。藉此,間隔件190亦可使得下偏光片124與光學膜片160之間形成有一間隙G,而得避免兩者相互接觸而造成接面上可能發生波紋並影響光線的穿透。在本實施例中,間隔件190的厚度d1可大於或等於下偏光片124(第一光學膜片)的厚度d2加上光學膜片160(第二光學膜片)的厚度d3以及該間隙G的高度h。
同理,前述顯示裝置100’(第3圖)亦可透過多個膠帶110來固定其框體180內之元件(包括背光組件130、顯示面板120以及間隔件190),而得省去習知具有厚度極限的塑膠框,進而達成邊框窄化。同時,框體180可由金屬材質以一體成型的方式製成,如此亦使得整體顯示裝置100’具有良好的結構強度。
雖然本創作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 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顯示裝置
110‧‧‧膠帶
120‧‧‧顯示面板
120a‧‧‧陣列基板
120b‧‧‧彩色濾光片基板
122‧‧‧上偏光片
124‧‧‧下偏光片(第一光學膜片)
140‧‧‧導光板
150‧‧‧光源
160‧‧‧光學膜片(第二光學膜片)
162‧‧‧擴散膜
164‧‧‧稜鏡片
170‧‧‧反光片(第三光學膜片)
180‧‧‧框體
181‧‧‧底板
182‧‧‧側壁
190‧‧‧間隔件
d1、d2‧‧‧厚度
G‧‧‧間隙
h‧‧‧高度
S1‧‧‧上表面
S2‧‧‧下表面
S3‧‧‧入光面
S4‧‧‧出光面
S5‧‧‧底面

Claims (10)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框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一導光板,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一光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側邊;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具有相對的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且該下表面係面向該導光板;一膠帶,貼附於該框體的外側,且部分延伸至該顯示面板的該上表面而貼附於其上;一第一光學膜片,設置於該顯示面板的該下表面;至少一第二光學膜片,設置於該導光板上,且該第一光學膜片與該第二光學膜片之間形成有一間隙;以及一間隔件,設置於該顯示面板及該導光板之間,其中該間隔件的厚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光學膜片的厚度加上該間隙的高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間隔件設置於該第一光學膜片的側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間隔件設置於該顯示面板及該第二光學膜片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間隔件設置於該第一、第二光學膜片的側邊,且該第二光學膜片的邊緣是與該導光板的邊緣形成有一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間隔件的厚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光學膜片的厚度加上該第二光學 膜片的厚度以及該間隙的高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間隔件係為一單面膠或一雙面膠。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框體係由金屬材質以一體成型的方式製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更包括一第三光學膜片,設置於該導光板及該框體之間,且該第三光學膜片係為一反光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其中之一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光學膜片係為一偏光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光學膜片係為一擴散膜、一稜鏡片或多數張擴散膜與稜鏡片的組合。
TW104218051U 2015-11-02 2015-11-11 顯示裝置 TWM51938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873129.3U CN205210467U (zh) 2015-11-02 2015-11-02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9385U true TWM519385U (zh) 2016-03-21

Family

ID=55848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8051U TWM519385U (zh) 2015-11-02 2015-11-11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10467U (zh)
TW (1) TWM51938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62639B (zh) * 2019-01-21 2022-04-1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709702A (zh) * 2019-02-14 2019-05-03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10467U (zh)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0439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reduced light leakage
US20160054508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6095333A1 (zh) 曲面液晶显示装置
JP2005327600A (ja) 面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18145469A1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16149966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201421121A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WO2020237934A1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
WO2018120507A1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122160A (ja) レンズ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6169173A1 (zh) 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US20090296022A1 (en) Optical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1950567B1 (ko)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이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WO2020057295A1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08056463A1 (fr) Unité de source de lumièr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KR10182460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24020648A (ja) 発光装置
TWM519385U (zh) 顯示裝置
JP6160204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EP3709076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I390302B (zh) 背光模組及包含其之光電裝置
KR10253321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9140923A1 (zh) 光学腔体、光学系统及显示装置
WO2008068935A1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JP2014086245A (ja) 導光板、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