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6768U - 交叉桿型單車結構 - Google Patents

交叉桿型單車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6768U
TWM506768U TW104202694U TW104202694U TWM506768U TW M506768 U TWM506768 U TW M506768U TW 104202694 U TW104202694 U TW 104202694U TW 104202694 U TW104202694 U TW 104202694U TW M506768 U TWM506768 U TW M50676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d
bicycle
fork
straight
straight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26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i-yan Xu
yu-qi Li
Original Assignee
li-yan Xu
yu-qi L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yan Xu, yu-qi Li filed Critical li-yan Xu
Priority to TW1042026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6768U/zh
Publication of TWM506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6768U/zh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Description

交叉桿型單車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單車車架結構,尤其是一種交叉桿型單車結構。
單車為一種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由於單車具有輕便的特性,且不須使用汽油,因此也是低汙染的交通工具。一般的單車車架結構,其主架結構之配置形狀類似由兩個基本三角形所形成,兩者共用一主桿,第一個三角形結構利用前叉桿連結前輪1,第二個三角形結構連結後輪2,此為最常見的車架結構形式。惟目前市面上的單車主要都屬於上述結構,因此其結構強度有所受限,且在外觀上較無變化,因此顯得死板。因此無法給予使用者較良好的使用體驗。
由於目前材料技術的進步,可以應用高強度的材料構成具有流暢型態的剛性結構零組件,而可以取代傳統的設計結構中的零組件,甚至在減少設計結構中的組件數量下保持良好的剛性結構,因此可以讓產品擁有更好的結構強度且具有更多樣化的外觀型態。故本案希望提出一種嶄新的具有強化結構及流暢外型之車架的單車,以解決先前技術上的缺陷。
故本案希望提出一種嶄新的,以解決先前技術上的缺陷。
所以本創作的目的係為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上的問題,提出一種交叉桿型單車結構,其優點在於直接利用該第一叉桿及該第二叉桿彼此交錯而連結於該前主桿及後主桿之間,因此形成整個完整的車架結構,其中該第一叉桿及該第二叉桿皆延伸出兩個支桿以形成叉型結構,所以該第一叉桿及該第二叉桿得以互相交錯,並利用此種叉型結構順勢成為車架的基本結構,不僅具有特殊的結構配置並簡化結構設計。尤其該第二叉桿之支桿及連結桿所圍束的區域剛好形成一個可備置筒型車用電池的空間,所以整體的結構設計相當精巧且獨具創意。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創作中提出一種交叉桿型單車結構,包含:一前輪、一後輪及一車架;其中該車架包含:一前主桿,具有一前直桿其頭端用於連結單車之把手,且其尾端分支出兩根前叉桿,該兩前叉桿用於與單車之前輪輪軸固定之用,而單車之前輪係置於該兩前叉桿之間;一後主桿,具有一後直桿其頭端用於連結單車之椅管,且其尾端連結一驅動軸;一第一叉桿,為一近似雙叉型結構桿,該雙叉型結構桿可為一Y字形結構桿或一V字形結構桿,其分岔段連接該前主桿,其尾段連接該後主桿;一第二叉桿,為一近似雙叉型結 構桿,連接於該前主桿及該後主桿之間,其Y字形結構桿之分岔段連接該後主桿,其直條段連接該前主桿;且該第二叉桿之直條段穿越過該第一叉桿之分岔段;使得兩者互相交錯;二底桿,各自連結於該驅動軸之兩端,並分別與該第二叉桿之尾端連接,而單車之後輪係置於該兩底桿之間。
本案尚包含一電動馬達安裝於單車之後輪上;該電動馬達,用於提供動力驅動該單車之後輪,成為驅動該單車之動力之一,使得該單車可以前進;一電池,該電池之輪廓為一筒狀結構設置於該後主桿之後直桿上,且其位置約略低於該第二叉桿;該電池連接該電動馬達以提供電力來源。
由下文的說明可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其優點,閱讀時並請參考附圖。
1‧‧‧前輪
11‧‧‧前直桿
12‧‧‧兩前叉桿
2‧‧‧後輪
21‧‧‧後直桿
22‧‧‧驅動軸
31‧‧‧第一直桿
32‧‧‧兩根支桿
41‧‧‧第二直桿
42‧‧‧兩根支桿
43‧‧‧連結桿
51‧‧‧底桿
61‧‧‧齒輪
62‧‧‧鏈條
70‧‧‧電動馬達
80‧‧‧兩踏板
81‧‧‧一踏桿
90‧‧‧座墊
100‧‧‧電池
圖1顯示本案之立體前視圖。
圖2顯示本案之另一立體前視圖。
圖3顯示本案之立體側視圖,其中顯示出該電池之結構。
圖4顯示本案之立體俯視圖。
圖5顯示本案之立體上視圖。
茲謹就本案的結構組成,及所能產生的功效與優點,配合圖式,舉本案之一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考圖1至圖5所示,顯示本創作之交叉桿型單車結構,包含下列元件:一前輪1、一後輪2及一車架;其中該車架包含:一前主桿,具有一前直桿11其頭端用於連結單車之把手,且其尾端分支出兩根前叉桿12,該兩前叉桿12用於與單車之前輪1輪軸固定之用,而單車之前輪1係置於該兩前叉桿12之間。
一後主桿,具有一後直桿21其頭端用於連結單車之椅管,且其尾端連結一驅動軸22(該驅動軸22內部係套設單車之踏桿)。
一第一叉桿,為一近似雙叉型結構桿,連接於該前主桿及該後主桿之間,該雙叉型結構桿可為一Y字形結構桿或一V字形結構桿,其分岔段(Y字形頭端或V字形頭端)連接該前主桿,其尾段連接該後主桿;一第二叉桿,為一近似Y字形結構桿,連接於該前主桿及該後主桿之間,其Y字形結構桿之分岔段(Y字形頭端)連接該後主桿,其直條段(Y字形尾端)連接該前主桿;且該第二叉桿之直條段穿越過該第一叉桿之分岔段;使得兩者互相交錯。
該第一叉桿及第二叉桿的細部結構說明入下:該第一叉桿為一Y字形結構桿,具有一第一直桿31,該第一直桿31之頭端係對稱地分支出兩根支桿32並相距一適當距離,該兩根支桿32之前端分別固定在該前主桿之前直桿11的尾段位置,且將該前主桿之前直桿11置於該兩根支桿32之間;而該第一直桿31之末端連結於該後主桿之後直桿21的頂段位置,如圖1中所示。
或者是,該第一叉桿為一V字形結構桿,其係由兩根支桿32組成,該兩根支桿32之前端分別固定在該前主桿之前直桿11的尾段位置,且將該前主桿之前直桿11置於該兩根支桿32之間;而其末端連結於該後主桿之後直桿21的頂段位置,如圖2中所示。
該第二叉桿,具有一第二直桿41,該第二直桿41之尾端係對稱地分支出兩根支桿42並相距一適當距離,該兩根支桿42其末端分別固定在單車之後輪2輪軸上,且該兩根支桿42之間係穿過該後主桿之後直桿21,而單車之後輪2係置於該兩支桿42之間;其中該第二直桿41係穿越過該第一叉桿的兩根支桿32之間且其頭端固定在該前主桿之前直桿11的頂段位置;以及該兩根支桿42於與該後主桿之後直桿21交會處,各自延伸出一連結桿43與該後主桿之後直桿21連結。
二底桿51,各自連結於該驅動軸22之兩端,並分別與該第二叉桿之兩根支桿的尾端連接,而單車之後輪2係置於該兩底桿51之間。
一傳動機構,包含齒輪61及鏈條62。該齒輪61與該驅動軸22連接。當該齒輪61轉動時,可以經由該鏈條62帶動單車之後輪2,使得該單車可以前進。
一電動馬達70安裝於單車之後輪2上。該電動馬達,用於提供動力驅動該單車之後輪2,成為驅動該單車之動力之一,使得該單車可以前進。
兩踏板80,分別以一踏桿81連接該驅動軸22,該兩踏板80用於提供使用者的腳部可以踩踏,而該驅動軸22帶動該齒輪61,並帶動後輪2轉動,使得該單車可以前進。
一座墊90經由一椅管連接該後主桿的上端,用於提供使用者乘坐。
一電池100,該電池100之輪廓為一筒狀結構設置於該後主桿之後直桿21上,且其位置約略低於該第二叉桿,該電池100其頭端位於該第二叉桿之兩根支桿42及其各自延伸出之連結桿43所圍繞之空間內,且其尾端位於靠近該驅動軸22處;該電池連接該電動馬達70以提供 電力來源。
本案的優點在於直接利用該第一叉桿及該第二叉桿彼此交錯而連結於該前主桿及後主桿之間,因此形成整個完整的車架結構,其中該第一叉桿及該第二叉桿皆延伸出兩個支桿以形成叉型結構,所以該第一叉桿及該第二叉桿得以互相交錯,並利用此種叉型結構順勢成為車架的基本結構,不僅具有特殊的結構配置並簡化結構設計。尤其該第二叉桿之支桿及連結桿所圍束的區域剛好形成一個可備置筒型車用電池的空間,所以整體的結構設計相當精巧且獨具創意。
綜上所述,本案之創新設計,相當符合實際需求。其具體改進現有缺失,相較於習知技術明顯具有突破性之進步優點,確實具有功效之增進,且非易於達成。本案未曾公開或揭露於國內與國外之文獻與市場上,已符合專利法規定。
上列詳細說明係針對本創作之一可行實施例之具體說明,惟該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凡未脫離本創作技藝精神所為之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於本案之專利範圍中。
1‧‧‧前輪
11‧‧‧前直桿
12‧‧‧兩前叉桿
2‧‧‧後輪
21‧‧‧後直桿
22‧‧‧驅動軸
31‧‧‧第一直桿
32‧‧‧兩根支桿
41‧‧‧第二直桿
42‧‧‧兩根支桿
51‧‧‧底桿
61‧‧‧齒輪
62‧‧‧鏈條
70‧‧‧電動馬達
80‧‧‧兩踏板
81‧‧‧一踏桿
90‧‧‧座墊
100‧‧‧電池

Claims (5)

  1. 一種交叉桿型單車結構,包含:一前輪、一後輪及一車架;其中該車架包含:一前主桿,具有一前直桿其頭端用於連結單車之把手,且其尾端分支出兩根前叉桿,該兩前叉桿用於與單車之前輪輪軸固定之用,而單車之前輪係置於該兩前叉桿之間;一後主桿,具有一後直桿其頭端用於連結單車之椅管,且其尾端連結一驅動軸;一第一叉桿,為一近似雙叉型結構桿,連接於該前主桿及該後主桿之間,其分岔段連接該前主桿,其尾段連接該後主桿;一第二叉桿,為一近似Y字形結構桿,連接於該前主桿及該後主桿之間,其Y字形結構桿之分岔段連接該後主桿,其直條段連接該前主桿;且該第二叉桿之直條段穿越過該第一叉桿之分岔段;使得兩者互相交錯;二底桿,各自連結於該驅動軸之兩端,並分別與該第二叉桿之尾端連接,而單車之後輪係置於該兩底桿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交叉桿型單車結構,其中該第一叉桿之雙叉型結構桿為一Y字形結構桿,具有一第一直桿,該第一直桿之頭端係對稱地分支出兩根支桿並相距一適 當距離,該兩根支桿之前端分別固定在該前主桿之前直桿的尾段位置,且將該前主桿之前直桿置於該兩根支桿之間;而該第一直桿之末端連結於該後主桿之後直桿的頂段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交叉桿型單車結構,其中該第一叉桿之雙叉型結構桿為一V字形結構桿,其係由兩根支桿組成,該兩根支桿之前端分別固定在該前主桿之前直桿的尾段位置,且將該前主桿之前直桿置於該兩根支桿之間;而其末端連結於該後主桿之後直桿的頂段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交叉桿型單車結構,其中該第二叉桿,具有一第二直桿,該第二直桿之尾端係對稱地分支出兩根支桿並相距一適當距離,該兩根支桿其末端分別固定在單車之後輪輪軸上,且該兩根支桿之間係穿過該後主桿之後直桿,而單車之後輪係置於該兩支桿之間;其中該第二直桿係穿越過該第一叉桿的兩根支桿之間且其頭端固定在該前主桿之前直桿的頂段位置;以及該兩根支桿於與該後主桿之後直桿交會處,各自延伸出一連結桿與該後主桿之後直桿連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交叉桿型單車結構,尚包含一電動馬達安裝於單車之後輪上;該電動馬達,用於提供動力驅動該單車之後輪,成為驅動該單車之動力之一,使得該單車可以前進; 一電池,該電池之輪廓為一筒狀結構設置於該後主桿之後直桿上,且其位置約略低於該第二叉桿,該電池其頭端位於該第二叉桿之兩根支桿及其各自延伸出之連結桿所圍繞之空間內,且其尾端位於靠近該驅動軸處;該電池連接該電動馬達以提供電力來源。
TW104202694U 2015-02-16 2015-02-16 交叉桿型單車結構 TWM5067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2694U TWM506768U (zh) 2015-02-16 2015-02-16 交叉桿型單車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2694U TWM506768U (zh) 2015-02-16 2015-02-16 交叉桿型單車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6768U true TWM506768U (zh) 2015-08-11

Family

ID=54340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2694U TWM506768U (zh) 2015-02-16 2015-02-16 交叉桿型單車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67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900005674A1 (it) * 2019-04-12 2020-10-12 Rossi&Bossi S R L Bicicletta con telaio a doppio tubolar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900005674A1 (it) * 2019-04-12 2020-10-12 Rossi&Bossi S R L Bicicletta con telaio a doppio tubolar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672351A (en) Handle for pushing tricycles
TWM506768U (zh) 交叉桿型單車結構
JP4664329B2 (ja) 多様な騎乗様態が可能なタンデム自転車
WO2017004821A1 (zh) 交叉杆型单车结构
US1559276A (en) Velocipede
WO2016141557A1 (zh) 具有强化结构及流畅外型之车架的单车
US1587650A (en) Child's toy vehicle
KR200475512Y1 (ko) 이인승 자전거
US20160362156A1 (en) Gravity Propelled Apparatus
CN203832648U (zh) 一种可双轮转向并前后向骑行的无链条自行车
US1772231A (en) Child's bicycle
US2044889A (en) Tricycle
US1362769A (en) Wheeled toy
US683381A (en) Bicycle.
CN201872881U (zh) 坐式踏步蛇行滑板
KR101600909B1 (ko) 2인승 자전거
CN203497093U (zh) 一种手摇三轮车
CN104029767A (zh) 儿童乐行车
US2400265A (en) Hobbyhorse velocipede
CN202481204U (zh) 可骑乘超市休闲购物车
CN102092445A (zh) 坐式扭臀滑板车
US1577149A (en) Tricycle toy
US1760830A (en) Velocipede construction
CN202115664U (zh) 翘翘双摆五轮滑板车
KR20110008232U (ko) 삼인승 세발자전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