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5913U - 旋轉式之固定裝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轉式之固定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5913U
TWM495913U TW103216245U TW103216245U TWM495913U TW M495913 U TWM495913 U TW M495913U TW 103216245 U TW103216245 U TW 103216245U TW 103216245 U TW103216245 U TW 103216245U TW M495913 U TWM495913 U TW M49591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outer sleeve
base
rotating body
inner slee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62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ing-Chih Tseng
Original Assignee
Hanwit Prec In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wit Prec Ind Ltd filed Critical Hanwit Prec Ind Ltd
Priority to TW1032162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5913U/zh
Publication of TWM495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5913U/zh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Description

旋轉式之固定裝置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旋轉式之固定裝置,尤指可將基座的內套筒外部透過模內射出加方方式結合外套筒之固定裝置,並於基座的內套筒中穿設有固定元件,再由基座的外套筒外部及固定元件的帽頭外部裝設調整部之旋動體,且旋動體與外套筒間設有導引路徑,可達到利用導引路徑導引旋動體在外套筒周圍旋轉產生升降位移之目的。
按,一般日常生活中許多物品,在來回移動的行程間,都會應用到螺絲或插梢等定位機構,來達到定位的效果,例如抽屜、機殼板組等具有伸縮構造的物品,係利用螺桿或插梢讓滑軌、滑槽在移動至預定位置,暫時形成定位,供使用者於滑軌及滑槽定位、不移動的狀態下進行作業;或者如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工業電腦、工作機台等利用複數裝置、機構所組裝形成之設備,則會利用螺絲或插梢讓板件與板件在層疊狀態下形成定位,讓機構的外殼設置一可活動組裝、拆卸的板件,或是讓複數裝置、機構可方便相對組裝或拆卸。
再者,一般的螺絲、插梢除了尖端及螺紋會讓使用者在無意間碰觸產生受傷之情形,且在各裝置、機構或板材拆卸時,又需將螺絲或插梢整體拆離,在使用上便經常碰到螺絲或插梢遺失之問題,且使用者 若不具有備用之螺絲、插梢,即利用殘留的螺絲或插梢進行組裝,導致組裝後的機構、板材形成不穩定組合狀態、而容易鬆動、脫離;亦會在眾多螺絲或插梢拆卸後因放置於同一位置,而無法順利找到相對應的螺絲或插梢進行組裝固定之問題;再者,螺絲或插梢在拆裝時,大部分都需要使用手工具(如起子或扳手等)操作,隨著螺絲或插梢之型式不同,使用者便需備妥許多手工具,往往就發生組裝、拆裝作業不順利之情況,因上述問題及缺失在實際使用上不斷的產生,導致板材在利用螺絲或插梢作層疊定位上產生了極不方便之缺失。
則為了解決板材上利用螺絲或插梢定位之缺施,即有業者透過定位裝置進行板材的定位,請參閱第十、十一圖所示,該定位裝置係於基座A內部通孔A0一側凹設有容置槽A1,且利用通孔A0供定位桿組B之定位桿B1穿設,而定位桿B1一側設有穿置體B11,近穿置體B11的定位桿B1外緣為凸設有止擋環B12,並由止擋環B12往另側再延伸設有滑移桿體B13,且滑移桿體B13外緣係沿軸向剖切有二相對之長切邊B14,即於滑移桿體B13中段在設有凹環槽B15,另於滑移桿體B13的另側面朝內設有內螺孔B16,則於滑移桿體B13外套設有彈性體B2,以供彈性體B2一側抵持於定位桿B1的止擋環B12,且彈性體B2另側係抵持於限位體B3側面,而限位體B3係固設於基座A的容置槽A1內,並於限位體B3內部設有矩形槽狀之限位孔B30,限位孔B30內側具有二相對之收縮側緣B31,可供定位桿B1之滑移桿體B13二長切邊B14對位限位體B3的二收縮側緣B31而活動伸縮位移,另於滑移桿體B13側面的內螺孔B16,供桿頭B4一 側之螺桿B41鎖固,以供桿頭B4外露在基座A外部,即可利用桿頭B4拉引定位桿B1往通孔A0內部收縮,使定位桿B1一側穿置體B11收縮入通孔A0內,而止擋環B12並推擠彈性體B2往限位體B3壓縮,以供滑移桿體B13於限位體B3之限位孔B30內滑移,當凹環槽B15對位限位體B3位置時,即可旋轉桿頭B4帶動定位桿B1旋轉,將滑移桿體B13二側長切邊B14轉向與限位體B3二側收縮側緣B31呈錯位式錯開,以將滑移桿體B13卡持在限位體B3處;並可再將桿頭B4作旋轉、帶動滑移桿體B13旋轉而使二長切邊B14在轉向至對位限位體B3的二收縮側緣B31,而透過彈性體B2彈性恢復力推移定位桿B1往基座A的通孔A0外側移動,而供定位桿B1一側穿置體B11再露出基座A外部。
但該習知之定位裝置,係利用限位體B3固設於基座A的容置槽A1內,而不易察覺限位體B3的二側收縮側緣B31、滑移桿體B13二長切邊B14之間呈對位或錯位的狀態,則在旋轉桿頭B4連動定位桿B1旋轉時,必須依手感辨別滑移桿體B13二長切邊B14與限位體B3二收縮側緣B31的對位情況,形成使用時的盲點,不利操作定位裝置之作業;且定位桿B1於滑移桿體B13外部套設有彈性體B2,造成桿頭B4連動定位桿B1之滑移桿體B13於限位體B3的限位孔B30內移動時,受到彈性體B2的阻力影響,容易形成搖晃、偏擺等不穩定狀態,並於滑移桿體B13的二長切邊B14與限位體B3二收縮側緣B31對位時,彈性體B2即會以反彈力將定位桿B1推向基座A的通孔A0外,造成桿頭B4撞擊基座A及限位體B3,而於實際應用時存在些 許的缺失。
是以,如何解決習知定位裝置的定位桿組之滑移桿體、限位體之間對位情況不易辨別、影響旋轉操作不便之問題與困擾,且定位桿受到彈性體的反彈力作用,推移定位桿時造成桿頭撞擊基座之麻煩及缺失,即為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創作人有鑑於上述之問題與缺失,乃搜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並以從事於此行業累積之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透過旋轉驅動固定元件卡固於板材或退出,且不會受到反作用力的影響、亦不會形成空轉作業、具有定位確實效果之旋動式固定裝置的新型專利誕生者。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乃在於該固定裝置之基座係於內套筒外部一體成型有外套筒,而內套筒之凸頸部、定位部分別露出外套筒外側,並於內套筒內部設有貫穿之容置空間,以供穿設固定元件之桿體,桿體外套置有彈性體,則於桿體一側設有卡制段可於容置空間內作活動伸縮位移,再於桿體另側設有帽頭位於基座外側,另於基座及固定元件的帽頭外部組裝調整部,調整部之旋動體係組裝於固定元件的帽頭外、以利用內部結合空間罩覆於基座的外套筒外,而於外套筒外圍、旋動體相鄰對接位置設有導引路徑,達到導引旋動體旋轉於外套筒外部作升降位移之目的。
本創作之次要目的乃在於該固定裝置之基座,係於內套筒的外部利用模內射出加工(Insert Molding)作業一體成型結合外套筒,且內套筒的外表面係設有結合紋路、可供外套筒的內壁面 緊固結合在內套筒外部,而該內套筒的外表面係設有複數呈縱向之條紋、複數呈縱向之凹槽、複數呈縱向間隔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網紋狀條紋、網紋狀凹槽或網紋狀交錯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等各種形狀之結合紋路,亦或於內套筒一側近定位部位置的外表面設有一段或一段以上之結合紋路,則該結合紋路係於內套筒外表面形成一段或一段以上複數呈縱向之條紋、複數呈縱向之凹槽、複數呈縱向間隔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網紋狀條紋、網紋狀凹槽或網紋狀交錯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等各種形狀之結合紋路。
本創作之另目的乃在於該調整部係於基座的外套筒周圍、旋動體相鄰對接位置、分別設有導引路徑,則導引路徑係於外套筒與旋動體相鄰位置分別設有二組或二組以上呈高、低落差之歸位區、高位卡槽及可於歸位區、高位卡槽間旋動位移、卡制定位之卡抵緣;且導引路徑可於外套筒一側設有二組高位卡槽、歸位區,係分別呈環狀間隔90°相鄰交錯排列,並由二呈L形狀凹陷之歸位區一側、分別朝高位卡槽位置斜向延伸設有斜升引道,並供二高位卡槽、二歸位區間分別連接相鄰設有斜升引道,二高位卡槽側邊係分別凸設有高位止擋體;而導引路徑亦可於旋動體一側設有二相對之卡抵緣,並以二卡抵緣分別朝一側斜向延伸設有滑升引道,則滑升引道的另側再設有呈L形狀凸出之卡持側,且於相鄰二卡抵緣之二卡持側的側邊係分別向外凸設有卡制凸體;以供旋動體與外套筒利用導引路徑形成旋轉升、降位移之作動,而帶動固定元件之桿體於基座的內套筒內部之容置空間內、作軸向的活動伸縮移動,方便調整部之旋動體轉動至定位即卡制之作用,供固定裝置操作更方便。
1‧‧‧基座
11‧‧‧內套筒
110‧‧‧容置空間
111‧‧‧凸頸部
1110‧‧‧軸孔
112‧‧‧定位部
113‧‧‧結合紋路
1131‧‧‧條紋
1132‧‧‧凹槽
1133‧‧‧網紋狀條紋
1134‧‧‧網紋狀凹槽
12‧‧‧外套筒
121‧‧‧內壁面
2‧‧‧固定元件
21‧‧‧桿體
211‧‧‧卡制段
212‧‧‧嵌接桿
22‧‧‧帽頭
220‧‧‧嵌接孔
221‧‧‧卡持環體
23‧‧‧彈性體
3‧‧‧調整部
31‧‧‧旋動體
310‧‧‧結合空間
311‧‧‧定位環槽
312‧‧‧通孔
32‧‧‧握持部
33‧‧‧導引路徑
331‧‧‧高位卡槽
3311‧‧‧高位止擋體
332‧‧‧歸位區
3321‧‧‧限位卡槽
3322‧‧‧垂直側壁
333‧‧‧卡抵緣
334‧‧‧卡持側
3341‧‧‧卡制凸體
3342‧‧‧定位卡槽
335‧‧‧滑升引道
336‧‧‧斜升引道
4‧‧‧第一板材
40‧‧‧定位孔
5‧‧‧第二板材
50‧‧‧固定孔
A‧‧‧基座
A0‧‧‧通孔
A1‧‧‧容置槽
B‧‧‧定位桿組
B1‧‧‧定位桿
B11‧‧‧穿置體
B12‧‧‧止擋環
B13‧‧‧滑移桿體
B14‧‧‧長切邊
B15‧‧‧凹環槽
B16‧‧‧內螺孔
B2‧‧‧彈性體
B3‧‧‧限位體
B30‧‧‧限位孔
B31‧‧‧收縮側緣
B4‧‧‧桿頭
B41‧‧‧螺桿
第一圖 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 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 係為本創作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 係為本創作之側視剖面圖。
第五圖 係為本創作調整部轉動時之立體外觀圖。
第六圖 係為本創作調整部轉動後定位狀態之立體外觀圖。
第七圖 係為本創作調整部轉動後定位狀態之側視剖面圖。
第八圖 係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九圖 係為本創作再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圖 係為習知定位裝置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一圖 係為習知定位裝置之側視剖面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與功效,本創作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構造、實施之方法等,茲繪圖就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瞭解。
請參閱第一、二、三、四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側視剖面圖,由圖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創作之旋轉式固定裝置係包括基座1、固定元件2及調整部3,其中:該基座1係包括內套筒11、結合於內套筒11外部之外套筒12,且內套筒11內部具有貫穿之容置空間110,而內套筒11 外部二側分別設有凸頸部111、定位部112,並於凸頸部111內設有軸孔1110貫通至容置空間110,且軸孔1110之孔徑為小於容置空間110之孔徑,再於內套筒11的外表面設有結合紋路113,則可於內套筒11外部結合外套筒12,以供外套筒12之內壁面121結合在內套筒11外表面之結合紋路113,而將外套筒12固設在內套筒11外部。
該固定元件2係於桿體21一側設有擴大外徑之卡制段211,相對卡制段211於桿體21另側、即設有縮小桿徑之嵌接桿212,而可利用嵌接桿212穿設於帽頭22之嵌接孔220內,以供帽頭22固設在桿體21的嵌接桿212外部,並於帽頭22外周圍設有卡持環體221,再於桿體21外套設有彈性體23,以供彈性體23一側抵持於卡制段211上。
該調整部3係設有旋動體31,且旋動體31內部設有結合空間310,而結合空間310內部一側設有定位環槽311,再由定位環槽311側邊設有通孔312貫通至外部,另於旋動體31的頂部設有握持部32、底部設有導引路徑33。
上述各構件於組裝時,係利用基座1的內套筒11外部成型外套筒12,且於固定元件2的帽頭22外部組裝調整部3之旋動體31後,則固定元件2的帽頭22外圍之卡持環體221、即嵌設至調整部3的旋動體31的結合空間310內側之定位環槽311處,並供帽頭22頂部嵌置於通孔312處,以供旋動體31固設在固定元件2的帽頭22外部,再藉由基座1的內套筒11內部容置空間110供固定元件2之 桿體21穿設,而供桿體21外部所套設之彈性體23一側抵持在卡制段211、另側即抵持於內套筒11的容置空間110頂部位於軸孔1110內側之壁面處,且供桿體21一側之卡制段211可於容置空間110內活動升降位移,而桿體21另側嵌接桿212則穿出內套筒11一側凸頸部111之軸孔1110,以供嵌接桿212處結合之帽頭22露出基座1外部,再利用旋動體31之結合空間310罩覆於基座1的外套筒12上,則於旋動體31底部與外套筒12外周圍相鄰對接位置處、設有導引路徑33,則導引路徑33係分別於旋動體31底部、外套筒12周圍分別設有二組或二組以上呈高、低落差間隔之高位卡槽331、歸位區332及供移動後卡持定位於二歸位區332位置之二卡抵緣333,並於二卡抵緣333側邊分別具有卡持側334,則二卡持側334分別於近二卡抵緣333的側邊凸設有卡制凸體3341、相對二卡制凸體3341的二卡持側334另側係分別設有定位卡槽3342,即可由二卡抵緣333遠離卡制凸體3341的另側、分別設有斜向延伸之滑升引道335,以供二滑升引導335分別由二卡抵緣333處、分別斜向延伸至二卡持側334的二定位卡槽3342處,再相對二滑升引道335於二高位卡槽331、二歸位區332間,分別設有斜升引道336,以供二斜升引道336分別自二歸位區332處斜向延伸至二高位卡槽331處,而供二滑升引道335、二斜升引道336具有相同的斜升角度,另於二高位卡槽331的側邊分別凸設有高位止擋體3311,且相鄰二高位止擋體3311側邊形成L形狀之歸位區332,則可於二歸位區332的角落處分別凹設有限位卡槽3321,位於二限位卡槽3321側邊分別 具有垂直側壁3322,以供調整部3之旋動體31於基座1的外套筒12外部,藉由導引路徑33引導,使旋動體31於外套筒12外作活動旋轉之升降位移,並帶動旋動體31內部組裝之固定元件2的桿體21及一側卡制段211、可於基座1的內套筒11內部容置空間110中活動升降位移,即可透過基座1、固定元件2及調整部3組構成本創作之固定裝置。
而上述該基座1之內套筒11,係可透過模內射出加工作業方式(Insert Molding),於內套筒11外部結合外套筒12,以供外套筒12一體成型在內套筒11外部,且內套筒11外表面係可設有結合紋路113,可供外套筒12的內壁面121緊固結合於結合紋路113處,達到外套筒12與內套筒11結合後不脫離之功效,且內套筒11於一側設有縮小外徑之凸頸部111,可供模具夾持固定內套筒11,則將內套筒11定位在模具的模穴內部、即可於內套筒11外部透過模內射出加工(Insert Molding)成型外套筒12,並可避免模具加工作業時溢料至內套筒11的凸頸部111頂面、軸孔1110的周圍處,並不至阻礙內套筒11的凸頸部111頂面與固定元件2之桿體21、帽頭22之間的組裝接觸;而外套筒12係於外部成型有二個或二個以上歸位區332、一側設有斜升引道336呈斜向延伸至銜接於高位卡槽331一側,再相對各斜升引道336於二個或二個以上高位卡槽331的另側、分別設有呈L形狀凹陷之歸位區332,而於二側L形狀歸位區332的角落處分別設有限位卡槽3321,再於二高位卡槽331的一側邊分別凸設有高位止擋體3311。
且上述該調整部3之導引路徑33,係於基座1的外套筒12周圍設有二組或二組以上呈高、低落差間隔之高位卡槽331、歸位區332,而導引路徑33再相對外套筒12的二高位卡槽331、二歸位區332,再於於旋動體31的二側分別設有卡抵緣333,以供旋動體31旋轉位移時、帶動底部二側卡抵緣333移動,而可分別卡持、定位於外套筒12的相對位置之二高位卡槽331或二歸位區332位置處;且二組高位卡槽331、歸位區332間係可分別呈環狀間隔90°或180°相鄰交錯排列方式設計。
請參閱第二、四、五、六、七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側視剖面圖、調整部轉動時之立體外觀圖、調整部轉動後定位狀態之立體外觀圖、調整部轉動後定位狀態之側視剖面圖,由圖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創作之固定裝置係可利用調整部3之旋動體31,由握持部32供抓握,並旋轉旋動體31轉動,以供旋動體31利用位於底部與基座1的外套筒12周圍所設之導引路徑33,導引旋動體31底部之二卡抵緣333沿著外套筒12的二斜升引道336滑移、斜升(約90°左右),可將二卡抵緣333分別旋轉至位於外套筒12之二高位卡槽331處,並使二卡抵緣333外側邊、分別抵靠於二高位卡槽331側邊之高位止擋體3311處,達到止擋旋動體31不再旋動之止擋效果,以供旋動體31定位在二高位卡槽331位置,而於旋動體31轉動時、同時帶動固定元件2之桿體21、卡制段211活動縮入至內套筒11的容置空間110內側,同時由卡制段211將彈性體23擠壓抵靠於內套筒11的容置空間110頂部壁面,且固定元件2受到調整部3之旋動體31底 部、外套筒12周圍所設之導引路徑33限位導引位移,使固定元件2之桿體21、卡制段211在升降的位移過程中不易搖晃、擺動之效果,而基座1的內套筒11、固定元件2之桿體21及卡制段211等各構件之間,即不會產生相互撞擊,則於實際使用時較不易受到限制、具有適用性廣泛之實用功效,且藉由基座1的內套筒11外部結合外套筒12形成一體,而能方便調整部3之旋動體31在外套筒12上方活動旋轉、升降位移,不致造成外套筒12與旋動體31相對旋轉所產生的阻力作用。
而抓握調整部3之握持部32處,再轉動旋動體31朝反向旋轉,以供旋動體31底部二卡抵緣333、再沿著外套筒12周圍的二斜升引道336向下滑移,則將旋動體31的二卡抵緣333旋轉至外套筒12周圍的二歸位區332處,並利用二卡抵緣333側邊之卡制凸體3341、分別嵌卡入二歸位區332處之限位卡槽3321內,形成軸向限位之卡制作用,避免旋動體31受外力影響而脫離外套筒12的卡持、結合,可供旋動體31與外套筒12間穩固結合、定位,而相對二卡制凸體3341的卡持側334另側定位卡槽3342,則分別罩覆於二高位止擋體3311外,而供二卡持側334分別貼附於二歸位區332的垂直側壁3322表面,而二歸位區332一側連設之斜升引道336則分別與旋動體之二滑升引道335對位貼合,同時旋動體31並帶動固定元件2之桿體21一側卡制段211、凸伸出內套筒11的容置空間110底部外側,再藉由卡制段211上之彈性體23、透過彈性恢復力輔助推動卡制段211凸伸出內套筒11的容置空間110底部外側,且透過旋動體31底部之二卡制凸體3341嵌卡於二歸位區332的角落處 限位卡槽3321內、二卡持側334頂部之定位卡槽3342則分別罩覆於二高位止擋體3311外部、形成旋動體31與外套筒12之間的多重卡持、定位之固定效果,固定元件2之桿體21、卡制段211即不至受到彈性體23的影響產生搖晃、擺動等現象,可供旋動體31形成暫時卡固定位於基座1的外套筒12處之效果,並供固定元件2之桿體21、卡制段211穩定嵌設在預設第二板材5之固定孔50中,達到軸向限位效果。
再者,基座1可利用內套筒11底部之定位部112、露出外套筒12的底部外,並以定位部112固設於預設第一板材4的定位孔40中,而可藉由抓握旋動體31之握持部32,以驅動旋動體31透過導引路徑33在外套筒12外部活動旋轉作升降之位移,並連動固定元件2之桿體21一側卡制段211穿過預設第一板材4的定位孔40,再卡制於預設第二板材5的固定孔50中,或是將卡制段211由預設第二板材5之固定孔50中退出收縮至內套筒11的容置空間110內,達到快速組合預設第一板材4、第二板材5或將預設第一板材4、第二板材5分離之目的,且透過調整部3之旋動體31底部、外套筒12周圍所設之導引路徑33限位導引位移,使固定元件2之桿體21、卡制段211在內套筒11的容置空間110中作升降的位移過程,即不易產生搖晃、擺動之現象,且可將卡制段211快速對位預設第二板材5的固定孔50,不論卡制或分離均相當確實、簡易,以供方便預設第一板材4、第二板材5之間的組合或分離,並不致影響預設第一板材4周邊物體應用空間,亦不影響預設第一板材4、第二板材5之間的組裝作業進行之順暢度。
且旋動體31於二個或二個以上卡抵緣333一側、分別設有斜向延伸之滑升引道335,相對各卡抵緣333的滑升引道335另側再設有呈L形狀凸出之卡持側334,且於二卡持側334底部相鄰二卡抵緣333的側邊係分別凸設有卡制凸體3341,而相對二個或二個以上卡抵緣333、滑升引道335及卡持側334,係於旋動體31的另側外部設有握持部32可供抓握;則該握持部32係為複數環狀間隔排列之凹槽或凸條、一個或一個以上沿旋動體31周緣向外凸伸之翼部或活動裝設供扳轉之翼板等型式之設計。
請參閱第二、八、九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另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再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由圖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創作之基座1係於內套筒11外表面設有結合紋路113,且結合紋路113係可於內套筒11的外表面、設有複數呈縱向之條紋1131、複數呈縱向之凹槽1132、複數呈縱向間隔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網紋狀條紋1133、網紋狀凹槽1134或網紋狀交錯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等各種形狀之結合紋路113;亦可於內套筒11一側近定位部112位置的外表面設有一段或一段以上之結合紋路113,則該結合紋路113係可於內套筒11外表面、形成一段或一段以上複數呈縱向之條紋1131、複數呈縱向之凹槽1132、複數呈縱向間隔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網紋狀條紋1133、網紋狀凹槽1134或網紋狀交錯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等各種形狀之結合紋路113;可供內套筒11外部透過模內射出加工作業(Insert Molding)一體成型外套筒12時,供外套筒12的內壁面121與內套筒11外表面之結合紋路113、形成更緊 密結合,不易脫離,並藉由內套筒11一側縮小外徑之凸頸部111,可供模具夾持、固定,當內套筒11外部透過模內射出加工一體成型外套筒12時,可避免模內射出加工作業時、發生溢料至凸頸部111頂面處,則不影響內套筒11由軸孔1110處穿設桿體21、供帽頭22抵持接觸凸頸部111頂面之動作。
是以,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侷限本創作之專利範圍,本創作旋轉式之固定裝置,係於基座1的內套筒11內部設有容置空間110、外部則利用模內射出加工作業(Insert Molding)一體成型有外套筒12,並可於基座1及帽頭22外部組裝調整部3,且調整部3之旋動體31則固設於固定元件2的帽頭22外部,則可於內套筒11的容置空間110,供固定元件2之桿體21、卡制段211穿入,而供固定元件2的帽頭22位於基座1的外部,再藉由調整部3之旋動體31套設於基座1的外套筒12外、並形成軸向限位的作用,並於旋動體31與外套筒12相鄰對接位置,設有導引路徑33,俾可達到旋轉旋動體31沿著導引路徑33、可於外套筒12外部作旋轉升降位移之目的,並於基座1的內套筒11外部結合有外套筒12,可方便旋動體31在外套筒12外部作活動升降之旋轉操作,亦可由旋動體31帶動固定元件2的桿體21、卡制段211於基座1的內套筒11之容置空間110內活動往復位移之功效,藉以方便旋轉調整部3形成固定元件2在基座1呈往復升降移動的操作模式,而各構件之間不會產生相互撞擊,則於實際使用時較不易受到限制、具有適用性廣泛之實用功效,故舉凡可達成前述效果之結構、裝置皆應受本創作所涵蓋, 此種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故,本創作為主要針對旋轉式之固定裝置進行設計,係利用基座的內套筒外部以模內射出成型加工結合外套筒,再於基座的外套筒、帽頭外組裝調整部,且以內套筒內部容置空間供組裝固定元件之桿體、卡制段,以供固定元件的帽頭位於基座的內套筒外部,則調整部於外套筒、旋動體相鄰對接位置設有導引路徑,而可達到旋轉旋動體帶動固定元件之桿體、卡制段於內套筒的容置空間內進行往復式位移為主要保護重點,且藉由調整部之旋動體與底座間的導引路徑引導,供旋動體轉可確實達到定位之功能,可供固定裝置的旋動調整操作更為簡易、方便,乃僅使基座的內套筒外部穩固結合外套筒、方便旋動體於外套筒上旋轉位移之優勢,並可達到不會造成各構件間相互撞擊之功效,不致影響預設第一板材周邊物體應用空間,不影響預設第一板材、第二板材之間的組裝作業進行之順暢度,惟,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創作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綜上所述,本創作上述旋轉式之固定裝置於實際實施、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創作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研發,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案之新型專利,以保障創作人之辛苦研發、創設,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創作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1‧‧‧基座
11‧‧‧內套筒
110‧‧‧容置空間
111‧‧‧凸頸部
1110‧‧‧軸孔
112‧‧‧定位部
113‧‧‧結合紋路
1131‧‧‧條紋
1132‧‧‧凹槽
12‧‧‧外套筒
121‧‧‧內壁面
2‧‧‧固定元件
21‧‧‧桿體
211‧‧‧卡制段
212‧‧‧嵌接桿
22‧‧‧帽頭
220‧‧‧嵌接孔
221‧‧‧卡持環體
23‧‧‧彈性體
3‧‧‧調整部
31‧‧‧旋動體
310‧‧‧結合空間
311‧‧‧定位環槽
312‧‧‧通孔
32‧‧‧握持部
33‧‧‧導引路徑
331‧‧‧高位卡槽
3311‧‧‧高位止擋體
332‧‧‧歸位區
3321‧‧‧限位卡槽
3322‧‧‧垂直側壁
333‧‧‧卡抵緣
334‧‧‧卡持側
3341‧‧‧卡制凸體
3342‧‧‧定位卡槽
335‧‧‧滑升引道
336‧‧‧斜升引道

Claims (9)

  1. 一種旋轉式之固定裝置,係包括基座、固定元件及調整部,其中:該基座係包括內套筒及透過模內射出加工(Insert Molding)方式一體成型結合於內套筒外部之外套筒,並於內套筒內部設有貫穿之容置空間,而內套筒頂部係設有露出外套筒外側之凸頸部、內套筒底部則設有露出外套筒外側並供定位於預設板材上之定位部;該固定元件係設有穿設於基座的容置空間內之桿體,桿體一側設有於容置空間內作活動伸縮位移之卡制段,且相對卡制段的桿體另側設有位於基座外側之帽頭,並於桿體外部套置有抵持於卡制段上方及基座容置空間內頂面之彈性體;及該調整部係組裝於基座及固定元件的帽頭外部,係設有組裝於固定元件的帽頭外部之旋動體,且旋動體內部設有罩覆於基座的外套筒外部之結合空間,而於基座的外套筒外圍、旋動體相鄰對接位置設有導引旋動體旋轉於外套筒外部作升降位移之導引路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旋轉式固定裝置,其中該基座的內套筒外表面係設有供外套筒的內壁面於模內射出加工作業時緊固結合之結合紋路,且該結合紋路係於內套筒外表面設有複數呈縱向之條紋、複數呈縱向之凹槽、複數呈縱向間隔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網紋狀條紋、網紋狀凹槽或網紋狀交錯排列之條紋與凹槽。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旋轉式固定裝置,其中該基座之內套筒於近定位部位置的外表面設有一段或一段以上之結合紋路,則該結合紋 路係於內套筒外表面形成一段或一段以上複數呈縱向之條紋、複數呈縱向之凹槽、複數呈縱向間隔排列之條紋與凹槽、網紋狀條紋、網紋狀凹槽或網紋狀交錯排列之條紋與凹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旋轉式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元件之桿體於相對卡制段的另側面設有嵌接桿,並於帽頭一側面凸設有供嵌接桿嵌設固定之嵌接孔,再於帽頭外緣凸設有卡持環體,則於調整部的旋動體內部設有供卡持環體嵌固定位之定位環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旋轉式固定裝置,其中該調整部之導引路徑係於基座的外套筒周圍與旋動體的相鄰對接位置、分別設有二組或二組以上呈高、低落差間隔之高位卡槽、歸位區及供移動後卡持定位於歸位區位置之卡抵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旋轉式固定裝置,其中該導引路徑於基座的外套筒周圍設有二組或二組以上呈高、低落差間隔之高位卡槽、歸位區,而導引路徑再相對外套筒的高位卡槽、歸位區於旋動體的二側設有移動後卡持定位於高位卡槽或歸位區位置之卡抵緣;且二組高位卡槽、歸位區間係分別呈環狀間隔90°或180°相鄰交錯排列。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旋轉式固定裝置,其中該外套筒係由二個或二個以上歸位區一側設有斜向延伸至銜接於高位卡槽一側之斜升引道,再相對各斜升引道於二個或二個以上高位卡槽的另側、分別設有呈L形狀凹陷之歸位區,而於二側L形狀歸位區的角落處分別設有限位卡槽,再於二高位卡槽的一側邊分別凸設有高位止擋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旋轉式固定裝置,其中該旋動體於二個或 二個以上卡抵緣一側分別設有斜向延伸之滑升引道,相對各卡抵緣的滑升引道另側再設有呈L形狀凸出之卡持側,且於二卡持側底部相鄰二卡抵緣的側邊係分別凸設有卡制凸體,而相對二個或二個以上卡抵緣、滑升引道及卡持側係於旋動體的另側外部設有供抓握之握持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旋轉式固定裝置,其中該握持部係為複數環狀間隔排列之凹槽或凸條、一個或一個以上沿旋動體周緣向外凸伸之翼部或活動裝設供扳轉之翼板。
TW103216245U 2014-09-12 2014-09-12 旋轉式之固定裝置 TWM4959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6245U TWM495913U (zh) 2014-09-12 2014-09-12 旋轉式之固定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6245U TWM495913U (zh) 2014-09-12 2014-09-12 旋轉式之固定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5913U true TWM495913U (zh) 2015-02-21

Family

ID=53018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6245U TWM495913U (zh) 2014-09-12 2014-09-12 旋轉式之固定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9591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5042B (zh) * 2018-05-23 2019-07-11 力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帶鋸機之輔助把手定位機構
CN114630542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固定组件及板对板固定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5042B (zh) * 2018-05-23 2019-07-11 力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帶鋸機之輔助把手定位機構
CN114630542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固定组件及板对板固定装置
CN114630542B (zh) * 2020-12-14 2023-10-13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固定组件及板对板固定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39691B2 (en) Floating fastener
US10016889B2 (en) Sleeve bracket assembly
US9914207B2 (en) Socket holding frame
US9308631B2 (en) Barrel type ratchet wrench with a snap-in structure
TWM545383U (zh) 固定裝置
TWM495913U (zh) 旋轉式之固定裝置
TW202000399A (zh) 可移爪換位的撬棒工具
TWI529311B (zh) Rotary fastening device
TWI623689B (zh) Positioning means
WO2014178042A1 (en) Cutting tool having a tool coupling with axially offset peripheral and central coupling threads and method of assembly thereof
CN203796688U (zh) 固定装置
TWM482877U (zh) 旋動式固定裝置
EP2981393B1 (en) Straight edge clamp
CN203847532U (zh) 旋动式固定装置
CN203516321U (zh) 板材的固定装置
CN105822632A (zh) 旋转式固定装置
US10035277B2 (en)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utting a pattern in a sheet material
TW201623812A (zh) 旋轉式固定裝置
CN106292835B (zh) 旋钮结构
US9802307B2 (en) Locking intermediate link for a tool arm assembly
JP4745702B2 (ja) クリップ取り付け装置
CN108799286B (zh) 定位装置
CN106402600B (zh) 滑动体的定位结构
TWI825580B (zh) 板材之定位裝置
US11920622B2 (en) C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