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4843U - 薄膜幫浦組件 - Google Patents

薄膜幫浦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4843U
TWM494843U TW103212139U TW103212139U TWM494843U TW M494843 U TWM494843 U TW M494843U TW 103212139 U TW103212139 U TW 103212139U TW 103212139 U TW103212139 U TW 103212139U TW M494843 U TWM494843 U TW M49484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region
groove
pump assembl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21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siao-Kang Ma
Original Assignee
Hsiao-Kang M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siao-Kang Ma filed Critical Hsiao-Kang Ma
Priority to TW1032121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4843U/zh
Priority to US14/491,105 priority patent/US20150086397A1/en
Priority to CN201420696699.5U priority patent/CN204357676U/zh
Publication of TWM494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4843U/zh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Description

薄膜幫補組件
本新型是關於一種薄膜幫浦,尤其是指一種具凸型薄膜組件的薄膜幫浦。
在習知的薄膜幫浦中,於腔體的頂面設有薄膜,該薄膜的上方則平貼緊黏有驅動元件,此驅動元件通常為壓電片;藉此,在壓電片通電變形的同時,帶動薄膜產生形變,造成幫浦腔體的體積變化,進而產生流量。
薄膜式幫浦由於體積微小,其應用範圍包含醫療輸液產品、替代能源產品、散熱及其他先進檢測設備等。然而實際應用幫浦時,為了避免感染或檢測誤差,幫浦中與液體有接觸的腔體必須用後丟棄。傳統薄膜幫浦將驅動元件與薄膜黏死的設計,必須同時拋棄腔體與昂貴的驅動元件,使得壓電式薄膜幫浦在使用上成本高。因此,設計出腔體與驅動元件可分離式之薄膜幫浦。但一般的薄膜耐受性不足,若驅動元件與薄膜之間沒有黏膠,而直接撞擊於薄膜,則薄膜易於破裂,並且一般的薄膜回彈力不足,也會使腔體分離式的幫浦性能下降。
有鑑於此,本新型提供一種薄膜幫浦組件,其驅動元件與腔體可分離,並且具有回彈性高的凸型薄膜,藉以解決先前技術成本過 高並且性能不足的問題。
本新型提供一種薄膜幫浦組件,其包括有本體及薄膜。本體包括:基材、凹槽、進入管及輸出管。凹槽位於基材之表面,且進入管及輸出管皆連通於凹槽。薄膜區分為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第一區域覆蓋於凹槽之開口,而第二區域連接於第一區域。其中,第一區域之上表面高於第二區域之上表面,即薄膜呈現凸型,藉以提升薄膜的回彈力、增加腔體體積變形量、提升幫浦效率,並且避免薄膜破裂。
本新型一實施例提供之薄膜幫浦組件,薄膜的第二區域圍繞第一區域,薄膜受力時,造成薄膜變形集中在第二區域,第一區域則不變形,如此可使得薄膜在下壓之後較易回彈到平衡位置。
本新型一實施例提供之薄膜幫浦組件,薄膜的第一區域之面積大於或等於開口面積的1/2、薄膜的第一區域之面積至少為開口面積的2/3、薄膜的第一區域之面積為開口面積的2/3~4/5,薄膜受力時,由於薄膜第一區域不易彎曲,在相同受力下可增加變形體積,提升幫浦的效率。
本新型一實施例提供之薄膜幫浦組件薄膜為一聚二甲基矽氧烷薄膜(PDMS,Polydimethyl siloxane)薄膜,並且第一區域之厚度為第二區域之厚度的二倍,才能使變形程度產生明顯區別。
本新型一實施例提供之薄膜幫浦組件,薄膜的第二區域之厚度大於0.2mm,較佳薄膜的第二區域之厚度介於0.3-0.5mm之間,若厚度不足則薄膜本身張力不足,因此薄膜無法回彈,無法產生穩定的流量。
本新型一實施例提供之薄膜幫浦組件更包括:傳力柱及驅動元件,傳力柱一端指向第一區域,驅動元件連接傳力柱的另一端,以帶動傳力柱來迫使薄膜反覆進入及離開凹槽,其中驅動元件可為陶磁壓電片。
本新型其中一實施例提供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凹槽之內側壁面呈階段梯狀,並且第一區域之外環週部分固定於其中任一階段之上表面,將薄膜嵌置於基材之中,使得組裝程序簡化,並可以避免泄漏。
本新型其中一實施例提供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本體更包括閥件,閥件包括閥本體、進入閥及輸出閥,閥本體連接於基材;進入閥位於進入管遠離凹槽之一端,進入閥嵌置於閥本體內近於基材的一面;輸出閥位於輸出管遠離凹槽之一端,輸出閥嵌置於基材遠離凹槽的一面,利用單向閥門的特性,提升幫浦的效能。
本新型另一實施例提供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基材區分為上基材及下基材,上基材呈環狀中空,下基材連接於上基材,凹槽位於下基材之上表面,薄膜覆蓋於凹槽之上,並且夾設於上基材與下基材之間,利用壓制的方式固定各元件,可以減少粘劑的使用,提升組裝的便利性,並且利用壓制的方式來降低泄漏的機會。
請參考第1圖係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本新型提供一種薄膜幫浦組件,幫浦組件的基本元件包括本體11及薄膜12。由於薄膜幫浦有各種實施與組合的形態,在第一實施例中的本體11還包括有閥件13,用來提升幫浦效率。
續參考第1圖及第2圖係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剖視圖。本體11包括:基材110、凹槽111、進入管112、輸出管113及閥件13。在本實施例中基材110略呈圓柱體,基材110的上表面具有凹槽111,凹槽111內側壁面呈階段梯狀,依高度由低到高分別為槽底111c、二階槽面111b及最高槽面111a,進入管112連通於凹槽111的槽底111c,輸出管113亦連通凹槽110的槽底111c。
由於薄膜幫浦是微幫浦的一種形態,通常腔體半徑介於2.25-7.5mm之間(但不以此為限),腔體也就是指凹槽111與薄膜12之間所形成之腔室,由於薄膜幫浦的整體組件體積較小,為使加工更為容 易,在本實施例中,基材110是一呈扁圓柱形的塑膠體,基材110上設有凹槽111,並且在凹槽111的底面具有二個孔洞,分別為作為進入管112及輸出管113。在本實施例中進入管112之管徑大於輸出管113,如第1圖所示。
續參考第1圖,薄膜12完整覆蓋於凹槽111,薄膜12區分為第一區域121及第二區域122,第一區域121之上表面高於第二區域122之上表面,使得薄膜12剖面略呈凸型,如第2圖所示。
在本實施例中薄膜12尺寸大於槽底111c,但符合二階槽面111b之尺寸。換言之,也就是使薄膜12的第一區域121外環週部分固定於二階槽面111b之上表面,可以使得薄膜12與基材110之接合更穩定,並且藉由最高槽面111a的阻隔,避免薄膜12的左右位移。第二區域122連接於第一區域121,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區域122位於第一區域121的中央,換言之,第一區域121圍繞環設於第二區域122的週圍。第一實施例中,薄膜12為一體成型,但不以此為限,亦可以使用不同厚度或材質來相互連接。
續參考第1圖,薄膜幫浦的動力來源是驅動裝置90,驅動裝置90可以採用不同的致動方式,例如:壓電式、靜電式、熱驅動式、電磁式及形狀記憶合金式等。在本實施例中採用壓電式,壓電材料具良好的機械能與電能轉換特性,如果對壓電片施加電壓,壓電片會產生機械應力的振動,成為幫浦的動力來源。
驅動裝置90包括有傳力柱902及驅動元件901,驅動元件901在本實施例是為陶磁壓電片,驅動元件901連接傳力柱902的一端, 傳力柱902的另一端指向薄膜12的第一區域121,驅動元件901帶動傳力柱902來迫使薄膜12反覆進入及離開凹槽111。
傳力柱902基本上呈漸縮狀,於連接驅動元件901之一端面積較大,於定位抵貼薄膜12之一端面積較小。
當傳力柱902下壓時,帶動薄膜12壓縮凹槽111之空間以產生壓力。使位於凹槽111內部的流體或空氣被壓迫而從輸出管113流出。當傳力柱902上升時,傳力柱902不再壓迫薄膜12,而薄膜12回彈,凹槽111被壓縮之空間得到釋放,進而使在凹槽111內部壓力減小,因此,流體或空氣自輸入管112流入。藉著連續的上、下擺動作用,使得流體或空氣可循序漸進地進入與輸出。
在本實施例中本體11包括有閥件13,位於基材110遠離開凹槽111之另一面,請參考第1圖及第2圖,閥件13包括閥本體131、進入閥132及輸出閥133,進入閥132可以避免流體或空氣自進入管112流出,輸出閥133可以避免流體或空氣自輸出管113逆向迴流,保持流體的單向流通以提升幫浦的整體效能。
請參考第2圖所示,進入閥132嵌置於閥本體131近於基材110的一面,輸出閥133嵌置於基材110遠離凹槽111的一面,並且進入管112近凹槽111的一端管徑較大,另一端管徑較小。輸出管113近凹槽111端管徑較小,另一端管徑較大。
習知的幫浦薄膜呈平坦狀,不具有本新型的凸型結構,此時假設薄膜與凹槽之間形成的腔體容積為A,當薄膜受壓隨之形變時腔體的容積A’變小,而其形變量用r來表示,也就是A-A’=r。
請參考第3A圖係本新型之幫浦腔內體積示意圖,本新型之薄膜12具有第一區域121及第二區域122,第一區域121之上表面高於第二區域122之上表面,薄膜12與凹槽111之間形成的腔體容積為B。
參考第3B圖係本新型之幫浦腔內體積形變量示意圖,當傳力柱902將第一區域121下壓時,由於第一區域121厚度較厚,並且不易彎曲變形,使薄膜12的形變集中在增厚部分的周圍。也就是薄膜12的形變集中在第二區域122,如此可使得薄膜12在傳力柱902下壓之後較易回彈到平衡位置。
續參考第3B圖,當傳力柱902將第一區域121下壓時,凹槽111與薄膜12之間形成之腔體變小,腔體容積為B’。其形變量用R來表示,也就是B-B’=R。由於第一區域121不易彎曲變形,被傳力柱902下壓之後會佔據更多的腔體容積,因此,可以得知R>r,也就是本新型較習知的幫浦具有更佳的效能,每次驅動元件901的擺動可以造成較大的形變量,進而相同的擺動次數卻可以帶動更多的流量。
在本新型的薄膜幫浦組件之中,薄膜12的第一區域121及第二區域122彼此的關係與幫浦的效能有直接關係,下面將進行相關的討論:首先,薄膜12的第二區域122圍繞第一區域121。由於傳力柱902的下壓位置是在第一區域121,致使薄膜12的形變會集中在增厚部分的周圍。所以將第二區域122圍繞設置於第一區域121,也就是讓形變集中在第二區域122,可以使得薄膜12的回彈力提升,回彈力較均勻,回彈速率也較佳,得到比習知的幫浦更佳的效能。
第一區域121之面積大於或等於凹槽111之開口之面積的1/2。為達到提升效能,第一區域121之面積不能太小。較佳狀況下,第一區域121之面積至少為凹槽111之開口面積的2/3。最佳狀況下,第一區域121之面積為凹槽111之開口面積的2/3~4/5。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之中由於薄膜12為圓形,因此我們探討凹槽111之半徑a與第一區域121之半徑b之間的關係,並請參考第3圖。本實施例首先採用直徑(2a)為7.5mm之幫浦進行實測,所得之結果請參考第8a圖係本新型實施例之流量測試圖表。圖表之x軸表示壓電片振動頻率由0Hz到140Hz,y軸表示幫浦的流量由0~25g/min(克/分鐘),▼表示薄膜直徑(2b)為7mm,○表示薄膜直徑(2b)為6mm,●表示薄膜直徑(2b)為5.25mm,由圖表可以看出當半徑比(b/a)在0.6~0.8之間時,薄膜幫浦都能有良好的流量表現,若是超出此範圍,如▼線段之半徑比為0.933,反而薄膜幫浦效能下降。請參考第8b圖,當採用直徑(2a)為10mm之幫浦進行實測時,亦可以得到與第8a圖類似的結果。
在本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一區域121之厚度為第二區域122之厚度的至少二倍或二倍以上。由於傳力柱902直接撞擊在第一區域121上,第一區域121必須具有足夠的厚度,可避免破損的狀況發生。並且除了也可以提升腔體容積的形變量,提升幫浦效能之外,提升幫浦組件的耐受性。
在本新型實施例中薄膜12採用PDMS(Polydimethyl siloxane)材質,中文為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是一種類似透明的橡膠材料,具有高韌性。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使用PI、矽膠、PE、金屬薄膜 等…彈性薄膜材質。在本實施例中若薄膜12的第二區域122過厚,例如超過1mm,則壓電片力量不足,無法產生足夠的下壓力使薄膜12產生形變。若薄膜12的第二區域122太薄,則本身張力不足,無法回彈,故無法產生穩定的流量。所以第二區域122之厚度至少必須大於0.2mm,較佳的狀況下第二區域122之厚度介於0.3-0.5mm之間,可以產生足夠的回彈力,使幫浦達到較佳的效能。
請參第4圖係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本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驅動元件901前端具有傳力柱902,傳力柱902對應到幫浦組件的薄膜之第一區域121。
請參考第5圖係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構造剖視圖,在本實施例中幫浦組件的基材11,包括有上基材110a及下基材110b,上基材110a呈環狀中空,下基材110b之上表面具有凹槽111,薄膜12覆蓋位於凹槽111之上,並且夾設於上基材110a與下基材110b之間。
薄膜12區分為較厚的第一區域121及較薄的第二區域122,第一區域121位於第二區域122的中央。下基材110b上設置有進入管112及輸出管113,進入管112與凹槽111之間具有進入閥132,使進入管112保持單向流動,輸出閥133位於輸出管113於遠離凹槽111的一側,換言之,也就是下基材110b的另一面具有輸出閥133,使輸出管113只能單向輸出,避免回流。
在本實施例中,本體11還包括有腔體環塊114、閥體壓制環116,腔體環塊114設置於下基材110b之凹槽111,且位於進入閥132之上,以壓制進入閥132,使進入管112僅容許流體自外部流入凹槽 111;閥體壓制環116位於下基材110b遠離凹槽111之另一面,且位於輸出閥133之上,以壓制輸出閥133,使輸出管113僅容許流體自凹槽111流向外部。
在本實施例中,本體11還包括有薄膜壓制環115,位於薄膜12上,以壓制薄膜12於凹槽111之上,並完整覆蓋凹槽111。
上述之腔體環塊114、閥體壓制環116及薄膜壓制環115,在進行材質挑選時,也可以選擇具有彈性的材質,可以使得壓制效果更提升,製造與組裝的過程更簡化,以降低成本,並且將各元件疊合鎖固後,由於其彈性也可以防止流體的洩漏。
請參考第6圖係本新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幫浦組件呈方形,幫浦組件包括有薄膜12、上基材110a及下基材110b,並且薄膜12對應驅動裝置90。
參考第7圖係本新型第三實施例之構造分解圖,薄膜12區分為第一區域121及第二區域122,第一區域121之上表面高於第二區域122之上表面,其中薄膜12的第一區域121也配合凹槽111之形狀而呈現方形。在此實施例中利用上基材110a的中空部分與下基材110b的上表面疊置形成有凹槽111。換言之,凹槽111的深度也就是上基材110a的厚度,而下基材110b的上表面成為凹槽111的槽底。在本實施例中,上基材110a包括有第一區段進入管112a及第一區段輸出管113a,管道採用漸張/漸縮式的設計。
在幫浦排出的過程中,傳力柱902向下壓的作用力使薄膜12與凹槽111所形成之腔體的體積減小,腔體內的流體受擠壓而向兩端 排出,第一區段進入管112a是漸縮管,第一區段輸出管113a則是漸張管,流體經由漸張管排出的流量會大於經由漸縮管流出的流量,使得流體產生單向的流動。
下基材110b包括第二區段進入管112b及第二區段輸出管113b,由於漸張/漸縮式的管道設計使得第一區段進入管112a及第一區段輸出管113a產生不同的內壓力,而造成流體會經由第二區段進入管112b流向第一區段進入管112a,由第一區段輸出管流向第二區段輸出管113b。
雖然本新型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新型的範疇內,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本體
110‧‧‧基材
110a‧‧‧上基材
110b‧‧‧下基材
111‧‧‧凹槽
111a‧‧‧最高槽面
111b‧‧‧二階槽面
111c‧‧‧槽底
112‧‧‧進入管
112a‧‧‧第一區段進入管
112b‧‧‧第二區段進入管
113‧‧‧輸出管
113a‧‧‧第一區段輸出管
113b‧‧‧第二區段輸出管
114‧‧‧腔體環塊
115‧‧‧薄膜壓制環
116‧‧‧閥體壓制環
12‧‧‧薄膜
121‧‧‧第一區域
122‧‧‧第二區域
13‧‧‧閥件
131‧‧‧閥本體
132‧‧‧進入閥
133‧‧‧輸出閥
90‧‧‧驅動裝置
901‧‧‧驅動元件
902‧‧‧傳力柱
2a‧‧‧直徑
2b‧‧‧薄膜直徑
g/min‧‧‧幫浦流量
Hz‧‧‧壓電片振動頻率
[第1圖]係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2圖]係本新型第一實施例之剖視圖;[第3圖]係本新型之幫浦薄膜與腔體比例示意圖; [第3A圖]係本新型之幫浦腔內體積示意圖;[第3B圖]係本新型之幫浦腔內體積形變量示意圖;[第4圖]係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5圖]係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之構造剖視圖;[第6圖]係本新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7圖]係本新型第三實施例之構造分解圖;[第8a圖]係本新型實施例之流量測試圖表;及[第8b圖]係本新型實施例之流量測試圖表。
11‧‧‧本體
110‧‧‧基材
111‧‧‧凹槽
111a‧‧‧最高槽面
111b‧‧‧二階槽面
111c‧‧‧槽底
112‧‧‧進入管
113‧‧‧輸出管
12‧‧‧薄膜
121‧‧‧第一區域
122‧‧‧第二區域
13‧‧‧閥件
131‧‧‧閥本體
132‧‧‧進入閥
133‧‧‧輸出閥
90‧‧‧驅動裝置
901‧‧‧驅動元件
902‧‧‧傳力柱

Claims (13)

  1. 一種薄膜幫浦組件,包括:一本體,包括:一基材;一凹槽,位於該基材之表面;一進入管,連通於該凹槽;及一輸出管,連通該凹槽;及一薄膜,包括:一第一區域,覆蓋於該凹槽之開口;及一第二區域,連接於該第一區域,其中該第一區域之上表面高於該第二區域之上表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更包括:一傳力柱,一端指向該第一區域;及一驅動元件,連接該傳力柱的另一端,以帶動該傳力柱來迫使該薄膜反覆進入及離開該凹槽。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該凹槽之內側壁面呈階段梯狀,該第一區域之外環週部分固定於其中任一階段之上表面。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該本體更包括一閥件,包括:一閥本體,連接於該基材; 一進入閥,位於該進入管遠離該凹槽之一端,該進入閥嵌置於該閥本體近於該基材的一面;及一輸出閥,位於該輸出管遠離該凹槽之一端,該輸出閥嵌置於該基材遠離該凹槽的一面。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該基材更包括:一上基材,該上基材呈環狀中空;及一下基材,連接於該上基材,該凹槽位於該下基材之上表面,該薄膜覆蓋於該凹槽之上,並且夾設於該上基材與該下基材之間。
  6. 如請求項1至5中之任一項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該第二區域圍繞該第一區域。
  7. 如請求項1至5中之任一項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該第一區域之面積大於或等於該開口面積的1/2。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該第一區域之面積至少為該開口面積的2/3。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該第一區域之面積為該開口面積的2/3~4/5。
  10. 如請求項1至5中之任一項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該薄膜為一聚二甲基矽氧烷薄膜(PDMS,Polydimethyl siloxane)。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該第一區域之厚度為該第二區域之厚度的二倍。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第二區域之厚度大於0.2mm。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薄膜幫浦組件,其中第二區域之厚度介於0.3-0.5mm之間。
TW103212139U 2013-09-25 2014-07-08 薄膜幫浦組件 TWM494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2139U TWM494843U (zh) 2014-07-08 2014-07-08 薄膜幫浦組件
US14/491,105 US20150086397A1 (en) 2013-09-25 2014-09-19 Micropump with separate chamber
CN201420696699.5U CN204357676U (zh) 2014-07-08 2014-11-18 薄膜泵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2139U TWM494843U (zh) 2014-07-08 2014-07-08 薄膜幫浦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4843U true TWM494843U (zh) 2015-02-01

Family

ID=53017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2139U TWM494843U (zh) 2013-09-25 2014-07-08 薄膜幫浦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57676U (zh)
TW (1) TWM4948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7359B (zh) * 2016-10-28 2018-06-21 Diaphragm type operator and test classification equipment thereof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7359B (zh) * 2016-10-28 2018-06-21 Diaphragm type operator and test classification equipment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57676U (zh) 2015-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3959B (zh) 壓電致動器及其所適用之微型流體控制裝置
TWI619276B (zh) 壓電致動器
KR101033077B1 (ko) 압전 펌프
US10087923B2 (en) Disc pump with advanced actuator
JP6687170B2 (ja) ポンプ
JP6011722B2 (ja) バルブ、流体制御装置
JP6481769B2 (ja) 流体制御装置、減圧装置、および、加圧装置
JP6394801B2 (ja) ポンプ、流体制御装置
JPWO2009050990A1 (ja) 圧電マイクロブロア
US20050175490A1 (en) Check valve and pump including check valve
JPH08506874A (ja) ダイアフラム型容積型ポンプ
WO2010137578A1 (ja) バルブ、流体装置及び流体供給装置
JP2009074418A (ja) 圧電マイクロポンプ
JP5429317B2 (ja) 圧電マイクロポンプ
US20150086397A1 (en) Micropump with separate chamber
TWM494843U (zh) 薄膜幫浦組件
JP6574464B2 (ja) 小型流体制御装置
JP6293028B2 (ja) 逆止弁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ポンプ装置
KR101202442B1 (ko) 탄성체의 복원력을 이용한 흡입형 미세유체펌프
TWI539076B (zh) 腔體分離式薄膜幫浦
JP2008180171A (ja) マイクロポンプ
JP2018028265A (ja) マイクロダイヤフラムポンプ
US20080304983A1 (en) Diaphragm air pump
JP6643845B2 (ja) マイクロポンプ用漏出防止弁
JP2007255282A (ja) 音響流体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