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1855U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1855U
TWM491855U TW103213666U TW103213666U TWM491855U TW M491855 U TWM491855 U TW M491855U TW 103213666 U TW103213666 U TW 103213666U TW 103213666 U TW103213666 U TW 103213666U TW M491855 U TWM491855 U TW M49185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ight
film body
backlight module
m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3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en-Chih Lin
Te-Wei Li
Original Assignee
Silitech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litech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Silitech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TW103213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1855U/zh
Publication of TWM4918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1855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尤其指一種具有可以確保無漏光的遮光結構的背光模組。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電子裝置都須要具備發光功能做為指示、照明等用途,由於背光模組具有薄型化的優點,因此開始受到大量與廣泛的使用。
第1圖揭示習知技術之背光模組結構示意圖,背光模組10包括導光板11、光源12、受光單元13、遮光層14、第一反射片15以及第二反射片16,導光板11具有入光面111、出光面112、底面113與側面114,光源12配置於導光板11之入光面111,受光單元13配置於導光板11之出光面112,遮光層14配置於導光板11之出光面112與受光單元13之間,第一反射片15配置於導光板11之底面113,第二反射片16配置於導光板11之側面114,導光板11係設置於第一反射片15與第二反射片16所形成之容置空間內,上層之遮光層14與下層之反射片16互相接合。
在前述的習知背光模組中,其進一步的遮光方式就只是利用上層之遮光層14與下層之反射片16的互相接合,例如:黏貼、膠合、熱融、超音波熔接等,但導光板11的光線仍會由遮光層14與第二反射片16之間之 縫隙17漏出,影響光利用率,且在製造上容易產生瑕疵,一旦導光板四週的薄膜接合方式不確實或是製造參數有誤差,長期使用很容易產生局部漏光的現象,造成產品不良與瑕疵,例如局部黏貼區域脫膠,或是導光板熱脹冷縮造成兩層薄膜內部應力差過大,接合處會產生縫隙等瑕疵。
職是之故,申請人鑑於習用技術中所產生之缺失,經過悉心試驗與研究,並一本鍥而不捨之精神,終構思出本案「背光模組」,能夠克服上述缺點,以下為本創作之簡要說明。
為了遮蔽導光板四週的洩光區,本創作使用一片複合式光學膜,將導光板四週遮蔽,並將遮光片貼附並固定在導光板下方,如此可以確保遮光片能完整固定在導光板或者反光片上,在製造設計上,此種方式能完全確保導光板四週的洩光區能被完全遮蔽,不會受到薄膜接合方式不確實或是製造參數有誤差的影響。
本創作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膜,其具有一正面與相對於該正面之一底面;以及一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主膜體、一第一反折部、一側膜體、一第二反折部、一次膜體,該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側膜體連接,該側膜體係透過該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次膜體連接,該主膜體與該次膜體彼此相對並皆位於該側膜體的同側,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間,該導光膜係位於該包覆空間之內,該正面靠近該主膜體。
本創作進一步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膜,其具有一正面與相對於該正面之一底面;以及一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 續體,並包含一主膜體、一第一反折部以及一次膜體,其中該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次膜體連接,該主膜體與該次膜體彼此相對並皆位於該側膜體的同側,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間,該導光膜係位於該包覆空間之內。
本創作進一步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膜,其具有一正面、相對於該正面之一底面以及一側面;一第一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第一主膜體、一第一反折部、一第一側膜體,其中該第一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第一側膜體連接,該第一主膜體與該第一側膜體彼此係以實質上垂直的方式連接,如此形成一第一空間;以及一第二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第二主膜體、一第二反折部、一第二側膜體,其中該第二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第二側膜體連接,該第二主膜體與該第二側膜體彼此係以實質上垂直的方式連接,如此形成一第二空間,該第一側膜體與該第二側膜體彼此相互反折,該導光膜係位於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之內。
簡言之,本創作係利用反折複合式遮光膜之方式,將複合式遮光膜以反折方式包覆導光膜四週圍除特定出光位置以外、所有須要遮蔽光線之處,能夠完全遮蔽導光膜四週圍各種可能因素所導致的洩光或者漏光。
10‧‧‧背光模組
11‧‧‧導光板
12‧‧‧光源
13‧‧‧受光單元
14‧‧‧遮光層
15‧‧‧第一反射片
16‧‧‧第二反射片
17‧‧‧縫隙
111‧‧‧入光面
112‧‧‧出光面
113‧‧‧底面
114‧‧‧側面
L‧‧‧出光面
B‧‧‧背面
20‧‧‧背光模組
21‧‧‧導光膜
22‧‧‧反射膜
23‧‧‧遮光膜
24‧‧‧光源
25‧‧‧背蓋
26‧‧‧間隙
27‧‧‧受光單元
28‧‧‧搭接區域
222‧‧‧開口
231‧‧‧主膜體
232‧‧‧第一反折部
233‧‧‧第二反折部
234‧‧‧側膜體
235‧‧‧次膜體
236‧‧‧內表面
237‧‧‧外表面
2311‧‧‧透光部
251‧‧‧槽體
30‧‧‧背光模組
31‧‧‧導光膜
32‧‧‧反射膜
33‧‧‧遮光膜
34‧‧‧光源
35‧‧‧背蓋
37‧‧‧受光單元
38‧‧‧縫隙
335‧‧‧次膜體
40‧‧‧背光模組
41‧‧‧導光膜
43‧‧‧遮光膜
44‧‧‧光源
47‧‧‧受光單元
48‧‧‧搭接區域
422‧‧‧開口
435‧‧‧次膜體
50‧‧‧背光模組
51‧‧‧導光膜
53‧‧‧遮光膜
54‧‧‧光源
55‧‧‧背蓋
57‧‧‧受光單元
58‧‧‧縫隙
522‧‧‧開口
535‧‧‧次膜體
M‧‧‧邊緣
K‧‧‧光阻斷反折結構
60‧‧‧背光模組
61‧‧‧導光膜
63‧‧‧遮光膜
64‧‧‧光源
622‧‧‧開口
631‧‧‧主膜體
632‧‧‧第一反折部
633‧‧‧第二反折部
634‧‧‧側膜體
635‧‧‧次膜體
6311‧‧‧透光部
6341‧‧‧延伸側膜體
6342‧‧‧延伸側膜體
70‧‧‧背光模組
71‧‧‧導光膜
72‧‧‧第一遮光膜
73‧‧‧第二遮光膜
74‧‧‧光源
721‧‧‧主膜體
722‧‧‧反折部
724‧‧‧側膜體
7241‧‧‧延伸側膜體
7211‧‧‧透光部
731‧‧‧主膜體
732‧‧‧反折部
733‧‧‧開口
734‧‧‧側膜體
7341‧‧‧延伸側膜體
第1圖揭示習知技術之背光模組結構示意圖。
第2a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2b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背面結構示意圖。
第2c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正面結構示意圖。
第2d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與受光單元組合後之示意圖。
第3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二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4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三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5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四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6a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五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6b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五實施例之光阻斷反折結構示意圖。
第6c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五實施例之光阻斷反折結構示意圖。
第7a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六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7b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六實施例之光阻斷反折結構示意圖。
第7c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六實施例之光阻斷反折結構示意圖。
本創作將可由以下的實施例說明而得到充分瞭解,使得熟習本技藝之人士可以據以完成之,然本創作之實施並非可由下列實施案例而被限制其實施型態;本創作之圖式並不包含對大小、尺寸與比例尺的限定,本創作實際實施時其大小、尺寸與比例尺並非可經由本創作之圖式而被限制。
本文中用語“較佳”是非排他性的,應理解成“較佳為但不限於”,任何說明書或請求項中所描述或者記載的任何步驟可按任何順序執行,而不限於請求項中所述的順序,本創作的範圍應僅由所附請求項及其 均等方案確定,不應由實施方式示例的實施例確定;本文中用語“包含”及其變化出現在說明書和請求項中時,是一個開放式的用語,不具有限制性含義,並不排除其他特徵或步驟。
本所創作所描述之遮光膜,在所屬技術領域中亦稱為遮光板、遮光片、遮光層、遮光薄膜;本所創作所描述之導光膜,在所屬技術領域中亦稱為導光板、導光片、導光層、導光薄膜;本所創作所描述之反射膜,在所屬技術領域中亦稱為反射板、反射片、反射層、反射薄膜;本所創作所描述之光源係為一發光二極體(LED);本創作所描述之遮光膜較佳係選自聚酯(PET)薄膜、聚乙烯(PE)薄膜、Mylar聚酯膜、Melinex聚酯膜、Teijin聚酯膜、Tetoron聚酯薄膜、Mylar透光膜、Mylar不透光膜、透光膜、不透光膜以及黑白膜其中之一。
請一併參閱本創作第2a圖、第2b圖以及第2c圖,第2a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2b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背面結構示意圖;第2c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正面結構示意圖;第2d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與受光單元組合後之示意圖;背光模組20包含導光膜(light guide film)21、反射膜(reflector)22、遮光膜23以及光源24等,導光膜21具有朝向出光面L之正面與朝向背面B之底面,反射膜22係貼附在導光膜21之底面,反射膜22上開設有多個開口222,每一個開口222皆可供至少一個光源24嵌入至導光膜21,光源24係用於對導光膜21提供入射光,入射光經導光膜21之擴散與混光後,對出光面L提供光線,如第2b圖所揭示。
在本實施例中,遮光膜23為一片完整的光學性薄膜,其主要 包含主膜體231、第一反折部232、第二反折部233、側膜體234以及次膜體235、內表面236、外表面237等幾個主要部分,主膜體231係為靠近出光面L即正面之薄膜體,主膜體231上有複數透光部2311,次膜體235係為靠近背面B即底面之薄膜體,主膜體231透過第一反折部232以反折方式與側膜體234連接,側膜體234進一步透過第二反折部233亦以反折方式與次膜體235連接,內表面236係為靠近導光膜21側之薄膜表面,外表面237係為相對於內表面236且遠離導光膜21側之薄膜表面。
遮光膜23較佳為Mylar透光膜或者Mylar不透光膜,如果選用Mylar透光膜,則內表面236上印刷有一層白漆以形成一層白色反射層,外表面237上印刷有一層黑漆以形成一層黑色遮光層,而內表面236與外表面237在主膜體231上,對應於透光部2311的位置處皆不印刷色彩,以供光線穿透形成透光部2311,如果選用Mylar不透光膜,則其主膜體231上對應於多個透光部2311之位置處,預先以沖切方式開設有多個開口做為透光部2311,當從出光面L俯瞰主膜體231時,可發現多個透光部2311將依照預定設計而排列出特定圖案,例如:QWERT鍵盤排列之特定圖案,如第2c圖所揭示。
值得注意的是,遮光膜23透過反折的方式,以近似無縫(seamless)的方式完整包覆反射膜22與導光膜21上所有可能產生漏光的區域,即主膜體231透過第一反折部232反折側膜體234,側膜體234再透過第二反折部233反折次膜體235,而使得主膜體231與次膜體235彼此相對且又一同位於側膜體234的同一側,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間,以供容納導光膜21與反射膜22於此包覆空間之內;借著將一片完整的遮光膜23,透過多次反折 的方式,將反射膜22與導光膜21完整包裹,則無論反射膜22與導光膜21上的任何可能漏光的區域都可以完全被遮光膜23所遮蔽,而不會再產生漏光。
通常反射膜22與導光膜21之間,尤其在靠近邊緣處,常常因為薄膜接合不確實,或者製造參數誤差等原因,而形成微小間隙26,因此邊緣處就是整個背光模組20最容易產生漏光的區域,本創作的特點就在於,利用整片的遮光膜23,以多次反折的方式,直接將導光膜21與反射膜22最容易產生漏光的邊緣處全部包覆,可以確保背光模組20沒有任何漏光區域,而且為了進一步完整包覆所有可能漏光的區域,次膜體235將與反射膜22之間將彼此疊構,形成一個相互重疊的搭接區域28,以避免任何可能的漏光,如第2a圖所揭示。
當遮光膜23包覆反射膜22與導光膜21之後,再將次膜體235貼附於反射膜22,就構成背光模組20,再將整個背光模組20置入背蓋25中,背蓋25上設有大小足以容納背光模組20的槽體251,槽體251尺寸經設計可以對背光模組20產生適當的卡固力,當背光模組20置入槽體251並完成最終的機械式固定後,例如:利用螺絲或者壓條等將背光模組20緊密固定在背蓋25的槽體251內,由於槽體251對背光模組20所提供的機械式固定,即使產品經過長久的使用,也不會因為冷縮熱脹,而使遮光膜23就與反射膜22以及導光膜21之間產生開膠,更不會因此使得背光模組20產生漏光。
背光模組20的出光面L上可組裝其它須要使用背光模組20的受光單元27,受光單元27較佳為機械式鍵盤單元或者觸控鍵盤面板等,如第2d圖所揭示。
第3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二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 圖;背光模組30包含導光膜31、反射膜(reflector)32、遮光膜33以及光源34等,第二實施例包含第一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與第一實施例的差別在於,本實施例中遮光膜33的次膜體335與反射膜32之間不疊構形成搭接區域,在製作時直接將次膜體335之大小設計到反折之後剛好可以與反射膜32相接,次膜體335與反射膜32之間盡量無縫相接不產生縫隙,但即使留下些許縫隙38,當背光模組30置入背蓋35槽體中並固定完成後,背蓋35也能以遮蔽縫隙38產生的漏光,仍然可以確保背光模組30沒有任何漏光。背光模組30的出光面L上可組裝其它須要使用背光模組30的受光單元37。
第4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三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背光模組40包含導光膜41、遮光膜43以及光源44等,第三實施例包含第一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與第一實施例的差別在於,本實施例不須要使用反射膜;由於本創作的遮光膜本身就具有能夠反射光線的反射塗層,因此可以將反射膜從背光模組中移除,進一步減少背光模組的厚度,使背光模組更趨薄型化。
在本實施例,遮光膜43的次膜體435將做為反射膜,發揮將光線反射並朝出光面L集中的作用,因此次膜體435的尺寸將增加,且多片次膜體435彼此之間將疊構形成搭接區域48,原本開設在反射膜上的開口也將導入次膜體435,同時光源44也將嵌入次膜體435的開口422上,以產生無縫搭接區域48,以避免產生漏光,在這樣的設計下,在減少背光模組40厚度的同時,還能確保背光模組40沒有任何漏光。背光模組40的出光面L上可組裝其它須要使用背光模組40的受光單元47。
第5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四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 圖;背光模組50包含導光膜51、遮光膜53以及光源54等,第四實施例包含第一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與與第一實施例的差別在於,本實施例不須要使用反射膜,且遮光膜53的多片次膜體535彼此之間不疊構形成搭接區域,由於省略搭接區域,本實施例可以使背光模組50厚度再次減少。
在本實施例,遮光膜53的次膜體535將做為反射膜,原本開設在反射膜上的開口也將導入次膜體535,同時光源54也將嵌入次膜體535的開口522上,製作遮光膜53時直接將每一片次膜體535之大小規劃設計到剛好反折後可以彼此相接,且盡量無縫相接不產生縫隙,但即使留下些許縫隙58,當背光模組50置入背蓋55槽體中並固定完成後,背蓋55也能以遮蔽縫隙58產生的漏光,仍然可以確保背光模組50沒有任何漏光。背光模組50的出光面L上可組裝其它須要使用背光模組50的受光單元57。
請一併參閱本創作第6a圖、第6b圖以及第6c圖,第6a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五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6b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五實施例之在側面之光阻斷反折結構示意圖;第6c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五實施例之在側面之光阻斷反折結構示意圖;背光模組60包含導光膜61、遮光膜63以及光源64等,第五實施例包含第一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
在本實施例中,遮光膜63為一片完整的光學性薄膜,較佳為但不限於黑白膜,其主要包含主膜體631、第一反折部632、第二反折部633、側膜體634以及次膜體635等幾個主要部分,主膜體631係為靠近出光面L之薄膜體,主膜體231上有複數透光部6311,次膜體635係為靠近背面B之薄膜體,主膜體631透過第一反折部632以反折方式與側膜體634連接,側膜體634 進一步透過第二反折部633亦以反折方式與次膜體635連接。主膜體631為朝向出光面L之薄膜體,次膜體635為朝向背面B之薄膜體,主膜體631上佈設有多個透光部6311,其形成方式如第一實施例所述,次膜體635上開設有多個開口622,每一個開口622皆可供至少一個光源64嵌入至導光膜61。
遮光膜63透過反折的方式,以近似無縫(seamless)的方式完整包覆導光膜61,即主膜體631透過第一反折部632反折出側膜體634,側膜體634再透過第二反折部633反折出次膜體635,而使得主膜體631與次膜體635彼此相對且又一同位於側膜體634的同一側,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間,以供容納導光膜61或者反射膜(如果有)於此包覆空間之內;借著將一片完整的遮光膜63,透過多次反折的方式,將導光膜61與反射膜(如果有)完整包裹,如此幾乎不會產生任何漏光。
值得注意的是,在背光模組60的邊緣M處,由主膜體631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6341,以及由次膜體635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6342,兩片延伸側膜體6341與6342是以彼此反折的方式,沿著邊緣M處形成一個光阻斷反折結構K,將原本在邊緣M處可能產生漏光的主膜體631與次膜體635交會點,借著光阻斷反折結構K予以封閉,將導光膜61與反射膜(如果有)完整包裹在包裹空間,幾乎不會產生任何漏光;光阻斷反折結構K較佳可為主膜體631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6341反折包覆次膜體635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6342,如第6b圖所揭示,或者次膜體635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6342反折包覆主膜體631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6341,如第6c圖所揭示。
請一併參閱本創作第7a圖、第7b圖以及第7c圖,第7a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六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7b圖揭示本創作背光 模組之第六實施例之在側面之光阻斷反折結構示意圖;第7c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之第六實施例之在側面之光阻斷反折結構示意圖;背光模組70包含導光膜71、第一遮光膜72、第二遮光膜73、以及光源74等,第六實施例包含第一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遮光膜72與第二遮光膜73皆為一片完整的光學性薄膜,第一遮光膜72較佳為但不限於Mylar聚酯膜(透光型與不透光型皆可),第二遮光膜73較佳為但不限於反射膜,第一遮光膜72係為靠近出光面L之薄膜體,主要包含主膜體721、反折部722、側膜體724、延伸側膜體7241等幾個主要部分,第二遮光膜73係為靠近背面B之薄膜體,主要包含主膜體731、反折部732、側膜體734、延伸側膜體7341等幾個主要部分,第一遮光膜72之主膜體721透過反折部722以反折方式與側膜體724連接,第二遮光膜73之主膜體731透過反折部732以反折方式與側膜體734連接,第一遮光膜72之主膜體721上有複數透光部7211,其形成方式如第一實施例所述,第二遮光膜73之主膜體731上開設有多個開口733,每一個開口733皆可供至少一個光源74嵌入至導光膜71。
第一遮光膜72透過反折的方式,即主膜體721透過反折部722反折出側膜體724,並使得主膜體721與側膜體724彼此以實質垂直的方式連接,如此形成第一空間,以供容納導光膜71或者反射膜(如果有)於此第一空間之內,相似的,第二遮光膜73也是透過反折的方式,即主膜體731透過反折部732反折出側膜體734,並使得主膜體731與側膜體734彼此以實質垂直的方式連接,如此形成第二空間,以供容納導光膜71或者反射膜(如果有)於此第一空間之內。
值得注意的是,在背光模組70的兩個邊緣M處,由第一遮光 膜72之側膜體724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7241,以及由第二遮光膜73之側膜體734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7341,兩片延伸側膜體7241與7341是以彼此反折的方式,沿著邊緣M處形成一個光阻斷反折結構K,將原本在邊緣M處可能產生漏光的第一遮光膜72與第二遮光膜73交會點,借著光阻斷反折結構K予以封閉,將導光膜71與反射膜(如果有)完整包裹在第一空間與第二空間內,幾乎不會產生任何漏光;如第7b圖所揭示,光阻斷反折結構K較佳可為第一遮光膜72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7241反折包覆第二遮光膜73所延伸出的側膜體7341,或者如第7c圖所揭示,第二遮光膜73所延伸出的側膜體7341反折包覆第一遮光膜72所延伸出的延伸側膜體7241。
茲進一步提供更多本創作實施例如次:
實施例1: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膜,其具有一正面與相對於該正面之一底面;以及一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主膜體、一第一反折部、一側膜體、一第二反折部、一次膜體,該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側膜體連接,該側膜體係透過該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次膜體連接,該主膜體與該次膜體彼此相對並皆位於該側膜體的同側,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間,該導光膜係位於該包覆空間之內,該正面靠近該主膜體。
實施例2:如實施例1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以下其中之一:一反射膜,其係貼附於該底面,並位於該包覆空間之內;複數光源,其用於對該導光膜提供入射光;以及一背蓋,其具有足夠容納該背光模組的一槽體,該背光模組係置於該槽體內。
實施例3:如實施例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次膜體、該反 射膜與該導光膜其中之一,在對應於該等光源的位置處開設有複數開口,每一開口可供設置至少一該等光源。
實施例4:如實施例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底面靠近該反射膜,該反射膜靠近該次膜體,且該次膜體與該反射膜相互搭接而形成一搭接區域以避免漏光。
實施例5:如實施例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膜係選自一聚酯(PET)薄膜、一聚乙烯(PE)薄膜、一Mylar聚酯膜、一Melinex聚酯膜、一Teijin聚酯膜、一Tetoron聚酯薄膜、一Mylar透光膜、一Mylar不透光膜以及一黑白膜其中之一者。
實施例6:如實施例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膜係為一透光薄膜並包含一內表面以及一外表面,該內表面係為該遮光膜靠近該包覆空間之表面,該外表面係為該遮光膜相對於該內表面之表面,該內表面係形成有選自一不透光層、一反射層以及一遮光層其中之一層,該外表面係形成有選自一不透光層、一反射層以及一遮光層其中之一層,其中該反射層係經由塗佈一層白漆而形成,該遮光層係經由塗佈一層黑漆而形成。
實施例7:如實施例6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主膜體上包含複數透光部,形成於該內表面上之該層以及形成於該外表面上之該層皆不覆蓋該等透光部。
實施例8:如實施例7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膜係為一不透光薄膜,且該主膜體上包含複數開口,該等開口係經由沖切而形成,並用於做為該等透光部。
實施例9: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膜,其具有一正面 與相對於該正面之一底面;以及一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主膜體、一第一反折部以及一次膜體,其中該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次膜體連接,該主膜體與該次膜體彼此相對並皆位於該側膜體的同側,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間,該導光膜係位於該包覆空間之內。
實施例10: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膜,其具有一正面、相對於該正面之一底面以及一側面;一第一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第一主膜體、一第一反折部、一第一側膜體,其中該第一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第一側膜體連接,該第一主膜體與該第一側膜體彼此係以實質上垂直的方式連接,如此形成一第一空間;以及一第二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第二主膜體、一第二反折部、一第二側膜體,其中該第二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第二側膜體連接,該第二主膜體與該第二側膜體彼此係以實質上垂直的方式連接,如此形成一第二空間,該第一側膜體與該第二側膜體彼此相互反折,該導光膜係位於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之內。
本創作對背光模組之導光膜所採用的全包覆(fully encompassed)方式,能夠避免薄膜接合縫隙所造成的漏光,故能完全確保導光膜四週的漏光區能被完全遮蔽,不受到薄膜接合方式不確實或者製造參數有誤差等的影響,本創作可以應用到各種須要應用背光模組來發光的裝置,尤其是包含有背光模組的各種行動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平板電話、鍵盤保護蓋、觸控保護蓋、鍵盤背蓋、觸控背蓋以及背光鍵盤等。
L‧‧‧出光面
B‧‧‧背面
20‧‧‧背光模組
21‧‧‧導光膜
22‧‧‧反射膜
23‧‧‧遮光膜
24‧‧‧光源
25‧‧‧背蓋
26‧‧‧間隙
28‧‧‧搭接區域
222‧‧‧開口
231‧‧‧主膜體
232‧‧‧第一反折部
233‧‧‧第二反折部
234‧‧‧側膜體
235‧‧‧次膜體
236‧‧‧內表面
237‧‧‧外表面
2311‧‧‧透光部
251‧‧‧槽體

Claims (9)

  1.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膜,其具有一正面與相對於該正面之一底面;以及一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主膜體、一第一反折部、一側膜體、一第二反折部、一次膜體,該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側膜體連接,該側膜體係透過該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次膜體連接,該主膜體與該次膜體彼此相對並皆位於該側膜體的同側,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間,該導光膜係位於該包覆空間之內,該正面靠近該主膜體。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以下其中之一:一反射膜,其係貼附於該底面,並位於該包覆空間之內;複數光源,其用於對該導光膜提供入射光;以及一背蓋,其具有足夠容納該背光模組的一槽體,該背光模組係置於該槽體內。
  3.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次膜體、該反射膜與該導光膜其中之一,在對應於該等光源的位置處開設有複數開口,每一開口可供設置至少一該等光源。
  4.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底面靠近該反射膜,該反射膜靠近該次膜體,且該次膜體與該反射膜相互搭接而形成一搭接區域以避免漏光。
  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膜係為一透光薄膜並包含一內表面以及一外表面,該內表面係為該遮光膜靠近該包覆空間之表面,該外表面係為該遮光膜相對於該內表面之表面,該內表面係形成有選自一不透光層、一反射層以及一遮光層其中之一層,該外表面係形成有選自一不透光層、一反射層以及一遮光層其中之一層,其中該反射層係經由塗佈一層白漆而形成,該遮光層係經由塗佈一層黑漆而形成。
  6.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主膜體上包含複數透光部,形成於該內表面上之該層以及形成於該外表面上之該層皆不覆蓋該等透光部。
  7.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膜係為一不透光薄膜,且該主膜體上包含複數開口,該等開口係經由沖切而形成,並用於做為該等透光部。
  8.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膜,其具有一正面與相對於該正面之一底面;以及一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主膜體、一第一反折部以及一次膜體,其中該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次膜體連接,該主膜體與該次膜體彼此相對並皆位於該側膜體的同側,如此形成一包覆空間,該導光膜係位於該包覆空間之內。
  9.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膜,其具有一正面、相對於該正面之一底面以及一側面; 一第一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第一主膜體、一第一反折部、一第一側膜體,其中該第一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一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第一側膜體連接,該第一主膜體與該第一側膜體彼此係以實質上垂直的方式連接,如此形成一第一空間;以及一第二遮光膜,其係為完整之薄膜態連續體,並包含一第二主膜體、一第二反折部、一第二側膜體,其中該第二主膜體係透過該第二反折部以反折方式與該第二側膜體連接,該第二主膜體與該第二側膜體彼此係以實質上垂直的方式連接,如此形成一第二空間,該第一側膜體與該第二側膜體彼此相互反折,該導光膜係位於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之內。
TW103213666U 2014-08-01 2014-08-01 背光模組 TWM4918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3666U TWM491855U (zh) 2014-08-01 2014-08-01 背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3666U TWM491855U (zh) 2014-08-01 2014-08-01 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1855U true TWM491855U (zh) 2014-12-11

Family

ID=52576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3666U TWM491855U (zh) 2014-08-01 2014-08-01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9185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9576B (zh) * 2022-04-19 2023-10-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結構、其製作方法以及具有導光結構的背光模組
US11846796B1 (en) 2022-06-22 2023-12-19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9576B (zh) * 2022-04-19 2023-10-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結構、其製作方法以及具有導光結構的背光模組
US11846796B1 (en) 2022-06-22 2023-12-19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19706B (zh)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8983487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437099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279459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9301912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05845065U (zh) 指纹辨识装置
US10409107B2 (en) Semi-transmissive, semi-reflectiv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971602A (zh) 电子装置
TWI786412B (zh) 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22003762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TWI544254B (zh)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JP2009259409A (ja) 導光板、表示装置、及び表示器付き電子機器
WO2016060052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8501517A (ja) 液晶パネルと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位置決め接着構造及び表示装置
TWM491855U (zh) 背光模組
CN204062674U (zh) 背光模块
CN111294435B (zh) 移动终端
TWM494941U (zh) 背光模組
TWI326383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4062675U (zh) 背光模块
US10502884B2 (en) Light guide pl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366264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5204229A (zh) 具非平面侧向结构的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TW201600905A (zh) 可降低光源漏光的顯示裝置
TWI530832B (zh) 觸控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