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8290U -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 - Google Patents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8290U
TWM488290U TW103208729U TW103208729U TWM488290U TW M488290 U TWM488290 U TW M488290U TW 103208729 U TW103208729 U TW 103208729U TW 103208729 U TW103208729 U TW 103208729U TW M488290 U TWM488290 U TW M48829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ne plate
plate
posterior medial
bone
proxim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8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eng-long Huang
Jing-Hou Ma
Kai-Cheng Lin
Min-Ren Yang
Original Assignee
Plus Biotechnology Company Ltd 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us Biotechnology Company Ltd A filed Critical Plus Biotechnology Company Ltd A
Priority to TW103208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8290U/zh
Priority to CN201420395908.2U priority patent/CN204016463U/zh
Publication of TWM488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8290U/zh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Prostheses (AREA)

Description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脛骨固定骨板,特別係指一種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
人體各部位的骨骼形狀不盡相同且構造複雜,若發生骨折等傷害,在醫學上提供治療與復健的方式通常需依據受傷部位的骨骼結構而給予適當的治療,當骨折的部位靠近關節處時,較不適合使用石膏固定,則通常會採取骨板以及骨釘做為治療骨折的固定物。
以脛骨近端之骨折(又可稱為脛骨平台骨折)為例,當患者受到高能量之創傷,如車禍、強烈碰撞或者由高處墜落;或者低能量之創傷,如滑倒或摔倒,均可能造成脛骨平台的內側或外側受到波折而骨折,而脛骨後側平台受到衝擊而塌陷的情況亦不少見,因此需要以骨板將脛骨平台進行固定。
然而,由於脛骨平台後側的解剖構造繁複且神經血管與重要肌腱佈滿於此,所以傳統的脛骨平台後側的固定方式係先經由脛骨平台前外側間接先將骨骼復位後,再以用於脛骨平台前外側的骨板由先從脛骨平台前外側進入至後側,最後再進行間接固定,但此種方式卻常面臨無法確實將脛骨平台後側復位或固定,且手術時間耗時較長,加上特定用於脛骨平台後側之骨板也甚為少見,因此僅能利用使用於其他部位的骨板以將骨折的脛骨平台進行固定,但其骨板板形與骨面的吻合度可能較差,且植入後的穩定性和舒適度也較不好;另外,一般傳統所使用的骨板乃完全貼附於骨骼上,且依賴骨板與骨骼間的摩擦力以達固定之效果,但是由於此固定方式會對骨膜加壓造成骨折部位的血液運輸不良,同時也會造成術後的骨折處的癒合緩慢或其他併發症的產生。另外,若患者患有骨質疏鬆,亦不推薦使用上述的手術固定方式。因此上述之術後恢復效果也會呈現不佳的狀況,因此需要開發出適用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部位 的骨板,使受損的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得於術後有良好的恢復。
鑒於上述之問題,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需貼合於骨骼上且係針對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塌陷或骨折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使骨板的固定不需要依賴骨板與骨骼間的摩擦力,且可完全依靠骨板自身的交鎖結構達到固定效果。當本創作之骨板不與骨骼接觸,而使骨板和骨骼之間具有空隙,除可消除骨板對骨骼之加壓所造成可能的併發症狀(如病菌感染、骨折癒合緩慢、固定失敗等等),亦可改善患部之血液運輸與骨膜的恢復與增長。在一實施例中,本創作之骨板又可應用於患有骨質疏鬆的患者身上。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而上述的骨板可不需於事先預彎,使醫護人員可視病患脛骨近端後內側的大小及受損情況,而決定彎折骨板頭部之角度並植入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以達固定之效果。
於本創作的第一觀點中,本創作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可包含一頭部、一身部、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其中頭部為一平面板體;身部為一波浪板體,且頭部與身部係依序一體成型;而上述骨板的第二側面可經過彎折而具有曲度,使其曲度與病患脛骨的曲度相符;而此骨板上又進一步設有複數個穿孔與一定位孔貫穿於骨板之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
較佳的,可對骨板頭部進行彎折至一適當的曲度,使骨板的頭部之第二側面曲度可相對應於脛骨近端的關節面曲度;再者,亦可對骨板身部作一彎折,使骨板的身部之第二側面曲度可相對應於脛骨骨幹近端較平緩之表面形狀。
於本創作的第二觀點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具有抗氧化層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即上述骨板之表面又進一步具有一抗氧化層,其製作方式乃先利用噴砂酸洗之方式去除骨板之表面層,而後以激光進行局部修補上述骨板於噴砂酸洗後所產生之孔洞,接著研磨上述骨板之表面以降低上述骨板表面之粗糙度,再將其表面進行拋光,最後將表面進行改性,使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的表面具有一耐磨的之抗氧化層。於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骨板材質又可為鈦金屬或鈦6鋁4釩(Ti6Al4V)之材質。於另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骨板材質又可為鋼。
較佳的,上述之穿孔為螺孔形式。
較佳的,上述定位孔係呈橢圓形。
較佳的,上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進一步設有複數個透孔貫穿於該骨板之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使複數個透孔可供鋼絲所貫穿。
於某些實施例中,上述固定骨板的頭部與身部的形狀均為左右對稱。而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之骨板於使用時,可視患者脛骨長度將骨板的身部進行裁剪以符合需求。
在某些實施例中,係藉由定位孔栓合骨釘或定位骨釘固定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後,再以骨釘或定位骨釘作為滑桿,定位孔作為滑槽,使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能於脛骨上進行一定程度的位移,並經由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之頭部包圍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再栓合其他骨釘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與脛骨骨幹之穿孔並進行復位調整,使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於固定時不易產生角度偏差。
102‧‧‧頭部
104‧‧‧身部
106‧‧‧第一側面
108‧‧‧第二側面
110‧‧‧穿孔
112‧‧‧定位孔
114‧‧‧透孔
本創作之實施例係藉由後附圖示中之實例加以說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創作。後附圖式中相似之元件符號係指類似之元件。
第一圖係顯示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之一示意圖。
第二圖係顯示本固定骨板貼附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之一實施例。
第三圖係根據一實施例顯示固定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之固定骨板。
第四圖係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顯示固定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之骨板。
以下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創作之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之人士可藉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瞭解本創作之功效性與其優點。且本創作亦可藉由其他具體實施例加以運用及實施,本說明書所闡述之各項細節亦可基於不同需求而應用,且在不悖離本創作之精神下進行各種不同的修飾或變更。
本創作將以較佳實施例及觀點加以敘述,此類敘述細解釋本創作之結構,僅用以說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除說明書中之較佳實施例之外,本創作亦可廣泛實行於其他實施例中。
本創作係為一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如第一圖所示,前 述之骨板包含一頭部102、一身部104、第一側面106與第二側面108,其中頭部102為一平面板體;身部104為一波浪板體,且頭部102與身部104係依序一體成型;而上述骨板的第二側面108可經過彎折而具有曲度,使其曲度與受損的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的曲度相符。而製作本骨板所使用的材質又進一步可為鋼、鈦或鈦6鋁4釩(Ti6Al4V),在一實施例中,上述骨板之表面又具有一層耐磨的抗氧化層。
於一實施例中,此骨板上又進一步設有複數個穿孔110與一定位孔112貫穿於骨板之第一側面106與第二側面108,其中上述複數個穿孔110之孔璧設有螺紋;而定位孔112呈橢圓形且位於此骨板的頭部102與身部104之間的連接處。在某些實施例中,上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進一步設有複數個透孔114貫穿於骨板之第一側面106及第二側面108,使複數個透孔114可供鋼絲所貫穿。
如第二圖所示,本創作係顯示本固定骨板貼附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之一實施例,而本骨板彎折後可與脛骨各位置的表面曲率相對應。在一實施例中,如第三圖所示,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之身部104的第二側面108經彎折後,使上述身部的第二側面之曲度與脛骨骨幹之曲度較平緩之表面形狀相對應;而上述骨板之頭部的第二側面則經彎折後,使上述頭部的第二側面之曲度與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附近的關節面相對應。當上述的骨板頭部和身部分別與關節面及骨幹曲度相對應後,可以定位骨釘通過定位孔並鑽鑿於脛骨,並可活動地穿設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骨板之定位孔,而其他複數個骨釘則分別穿設於複數個穿孔,且該定位孔可在鎖上骨釘後作為定位用途,並進行復位調整,依照其他複數個骨釘需固定的位置再將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骨板的位置與角度進行移動。當完成上述之固定之後,則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之頭部便可有效支持骨折或者已修復的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並避免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再次塌陷。
在某些實施例中,如第四圖所示,由於上述骨板的複數個穿孔並非垂直貫穿於此骨板,故使穿設於複數個穿孔的骨釘之軸線係呈相互交錯排列,可加強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骨板對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的支持,並可有效降低上述骨板與骨骼之間的位移。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骨板之頭部與身部係為左右對稱的形狀。
在某些實施例中,頭部具有至少3個穿孔。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於頭部具有6個穿孔。
在某些實施例中,其中於身部具有至少4個穿孔。
在一實施例中,本骨板具有至少2個透孔。
在一實施例中,由於每個病患的脛骨長度均有不同,因此可針對上述之情況對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的身部進行裁剪。
在一實施例中,本骨板亦可用於脛骨近端後內側之骨折,當上述的骨板頭部和身部分別與脛骨的關節面及骨幹曲率相對應後,可以定位骨釘通過定位孔並鑽鑿於脛骨近端後內側之骨折位置附近,並可活動地穿設於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骨板之定位孔,而其他複數個骨釘則分別穿設於複數個穿孔,且定位孔可在鎖上骨釘後作為定位用途,並進行復位調整,依照其他複數個骨釘需固定的位置再將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骨板的位置與擺放角度進行微幅調整與固定。
以上敘述係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此領域之技藝者應得以領會其係用以說明本創作而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所主張之專利權利範圍。其專利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同領域而定。凡熟悉此領域之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專利精神或範圍內,所作之更動或潤飾,均屬於本創作所揭示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設計,且應包含在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2‧‧‧頭部
104‧‧‧身部
106‧‧‧第一側面
108‧‧‧第二側面
110‧‧‧穿孔
112‧‧‧定位孔
114‧‧‧透孔

Claims (10)

  1. 一種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包含:一頭部,其係為一平面板體;一身部,係成一波浪狀板體,而該頭部與該身部係依序一體成型;一第一側面;以及一第二側面,其中該骨板之第二側面可經彎折而具有曲度,且於該骨板上設有複數個穿孔與一定位孔貫穿於該骨板之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中該骨板之表面具有一抗氧化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中該骨板之材質可為鈦或鈦6鋁4釩(Ti6Al4V)。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中該複數個穿孔係為螺孔形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中該定位孔係呈橢圓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中該頭部與該身部之形狀係為左右對稱。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中於該頭部具有至少3個穿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中於該頭部具有6個穿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中於該身部具有至少4個穿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其中於該骨板 上又進一步設有複數個透孔貫穿於該骨板之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
TW103208729U 2014-05-19 2014-05-19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 TWM4882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8729U TWM488290U (zh) 2014-05-19 2014-05-19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
CN201420395908.2U CN204016463U (zh) 2014-05-19 2014-07-17 胫骨近端后内侧平台固定骨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8729U TWM488290U (zh) 2014-05-19 2014-05-19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8290U true TWM488290U (zh) 2014-10-21

Family

ID=52056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8729U TWM488290U (zh) 2014-05-19 2014-05-19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16463U (zh)
TW (1) TWM48829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40633A (zh) * 2014-11-13 2016-06-08 无锡市闻泰百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胫骨近端内侧锁定板结构
TWD188937S (zh) 2017-06-06 2018-03-01 愛派司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Distal anterior lateral humer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3883A (zh) * 2015-04-22 2015-07-22 邓宇 一种胫骨外侧平台后髁骨折复位内固定专用钢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40633A (zh) * 2014-11-13 2016-06-08 无锡市闻泰百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胫骨近端内侧锁定板结构
TWD188937S (zh) 2017-06-06 2018-03-01 愛派司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Distal anterior lateral humer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16463U (zh) 201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oljonen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Kuhn et al. Retrograde tibial nailing: a minimally invasive and biomechanically superior alternative to angle-stable plate osteosynthesis in distal tibia fractures
TWM488298U (zh) 一種脛骨近端後外側平台固定裝置
TWM488290U (zh)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骨板
RU2594444C1 (ru) Способ малоинвазивного накостного остеосинтеза при переломах диафиза и хирургической шейки плечевой кости
TWM493974U (zh)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裝置
RU116340U1 (ru) Фиксатор для остеосинтеза переломов проксимальной части большеберцовой кости
van Riet Volar percutaneous transtrapezial fixation of scaphoid waist fractures: surgical technique
TW201632148A (zh) 脛骨遠端固定裝置
TWM501829U (zh) 一種用於髖部骨折之固定裝置
TW201620456A (zh) 一種用於髖部骨折之固定裝置
Sahu Percutaneous Kirschner wire (K-wire) fixation for humerus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A treatment concept
TWI544894B (zh) 一種固定骨板
Molloy et al. Treatment of nonunion and malunion of trauma of the foot and ankle using external fixation
TW201609048A (zh) 脛骨近端後內側平台固定裝置
TWM551907U (zh) 一種用於脛骨骨折之髓內釘
Ranjan et al. Role of distal femoral locking plate in manage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a prospective study
RU156762U1 (ru) Фиксатор для остеосинтеза переломов дистальной части бедренной кости
TWI576085B (zh) 一種長骨固定裝置
TWM521442U (zh) 一種橈骨遠端固定裝置
Suratwala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fracture shaft of femur in children aged between 5 to 16 years using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Nambiar et al. Tibial diaphyseal fractures managed surgically by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 prospective study
TWM492722U (zh) 一種尺骨遠端正腹側固定裝置
Patel et al. Study of results of clavicle fractures treated with clavicle plating in adults according to dash score
TWM531249U (zh) 解剖型鎖骨幹鎖定骨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