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5119U - 換向棘輪扳手 - Google Patents

換向棘輪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5119U
TWM485119U TW103204303U TW103204303U TWM485119U TW M485119 U TWM485119 U TW M485119U TW 103204303 U TW103204303 U TW 103204303U TW 103204303 U TW103204303 U TW 103204303U TW M485119 U TWM485119 U TW M48511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clockwise
latch
tooth portion
annul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4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n-Zhe Wu
Original Assignee
Kun-Zhe W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Zhe Wu filed Critical Kun-Zhe Wu
Priority to TW103204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5119U/zh
Publication of TWM4851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5119U/zh
Priority to US14/604,155 priority patent/US9630300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3/00Spanners; Wrenches
    • B25B13/46Spanners; Wrenches of the ratchet type, for providing a free return stroke of the handle
    • B25B13/461Spanners; Wrenches of the ratchet type, for providing a free return stroke of the handle with concentric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
    • B25B13/462Spanners; Wrenches of the ratchet type, for providing a free return stroke of the handle with concentric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 the ratchet parts engaging in a direction radial to the tool operating axis
    • B25B13/465Spanners; Wrenches of the ratchet type, for providing a free return stroke of the handle with concentric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 the ratchet parts engaging in a direction radial to the tool operating axis a pawl engaging an internally toothed 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1/00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 F16D41/12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hinged pawl co-operating with teeth, cogs, or the like
    • F16D41/16Freewheels or freewheel clutches with hinged pawl co-operating with teeth, cogs, or the like the action being reversi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Description

換向棘輪扳手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扳手,特別是指一種換向棘輪扳手。
在手工具的領域中,扳手主要用以幫助使用者鎖固或鬆脫一緊固件,其中,棘輪扳手帶給使用者最主要的便利性在於,它可讓使用者在不需將扳手脫離鎖固件的狀態下提供空轉回拉的功能,以增進鎖固或鬆脫的工作效率。而後,更發展出一種無需翻轉扳手即可達到換向驅動之換向棘輪扳手,使用上變得更加便利。
參閱圖1,習知一種換向棘輪扳手,包含一棘輪頭10、一驅動頭20、一掣子30、一彈性元件40,及一方向旋鈕50。該棘輪頭10包括一內環狀驅動齒部101。該驅動頭20穿設於該棘輪頭10,並包括一形成於外周面且對應該內環狀驅動齒部101之容置空間201。該掣子30設置於該容置空間201內,並具有一可與該內環狀驅動齒部101相互嚙合之棘齒部301。該彈性元件40將該掣子30彈性地推抵於該內環狀驅動齒部101且偏位於該容置空間201之其中一側,如此一來,即可達成單向驅動的功能。再藉由 轉動該方向旋鈕50可使該掣子30改偏位於該容置空間201之另一側,而達成無需翻轉扳手就能輕鬆達成反方向之單向驅動功能。但該換向棘輪扳手最小可空轉回拉的齒數為一齒,若遇到較為狹窄之操作空間時,因最小空轉回拉的齒數限制,使該換向棘輪扳手無法充分空轉回拉,造成使用者必須增加來回旋轉鎖固的次數才能完成工作,而拉低工作效率。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增進在狹窄操作空間中之工作效率的換向棘輪扳手。
於是,本新型換向棘輪扳手,包含一棘輪頭、一驅動頭、一掣子單元,及一方向旋鈕。該棘輪頭包括一位於內部之環狀驅動齒部,及一由該環狀驅動齒部所環繞界定出之貫穿孔。該驅動頭可轉動地穿設於該貫穿孔,並包括一形成於外周面且對應該環狀驅動齒部之容置空間。該掣子單元包括一第一掣子,及一第二掣子。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分別上下疊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並分別具有一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相互嚙合之棘齒部。當該第一掣子之棘齒部與該環狀驅動齒部相互嚙合,該第二掣子之棘齒部與該環狀驅動齒部不嚙合,當該第二掣子之棘齒部與該環狀驅動齒部相互嚙合,該第一掣子之棘齒部與該環狀驅動齒部不嚙合。該方向旋鈕可轉動地設置於該驅動頭上,並可相對於該驅動頭在一順時針位置及一逆時針位置之間轉動,在該順時針位置時,該棘輪頭與該驅動頭透過該掣 子單元相互嚙合且可沿一順時針方向同時轉動,可沿一逆時針方向相對轉動,在該逆時針位置時,該棘輪頭與該驅動頭透過該掣子單元相互嚙合且可沿該逆時針方向同時轉動,可沿該順時針方向相對轉動。
本新型之功效是藉由該第一掣子之棘齒部與該第二掣子之棘齒部相互交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嚙合,而可使該換向棘輪扳手之最小可空轉回拉的齒數不到一齒,進而能夠在狹窄的操作空間中增加空轉回拉的齒數,以有效減少使用者來回旋轉鎖固的次數而增進工作效率。
1‧‧‧手柄
2‧‧‧棘輪頭
21‧‧‧環狀驅動齒部
22‧‧‧貫穿孔
3‧‧‧驅動單元
31‧‧‧驅動頭
311‧‧‧容置空間
312‧‧‧滑移空間
313‧‧‧頂抵壁
314‧‧‧驅動端
315‧‧‧軸孔
316‧‧‧順時端部
317‧‧‧逆時端部
318‧‧‧徑向穿孔
319‧‧‧樞軸
33‧‧‧壓桿
34‧‧‧鋼珠
4‧‧‧掣子單元
41‧‧‧第一掣子
411‧‧‧棘齒部
412‧‧‧靠抵部
413‧‧‧凹部
414‧‧‧順時棘齒區
415‧‧‧逆時棘齒區
416‧‧‧順時凹區
417‧‧‧逆時凹區
418‧‧‧中央脊區
42‧‧‧第二掣子
421‧‧‧棘齒部
422‧‧‧靠抵部
423‧‧‧凹部
424‧‧‧順時棘齒區
425‧‧‧逆時棘齒區
426‧‧‧順時凹區
427‧‧‧逆時凹區
428‧‧‧中央脊區
5‧‧‧方向旋鈕
51‧‧‧滑移柱
52‧‧‧旋轉軸柱
521‧‧‧徑向凹槽
6‧‧‧彈性元件
7‧‧‧卡合環
8‧‧‧抵頂桿
A‧‧‧順時針方向
B‧‧‧逆時針方向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一平面剖視圖,說明習知一種換向棘輪扳手;圖2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新型換向棘輪扳手之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圖3是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一平面剖視圖,說明一方向旋鈕在一順時針位置;圖4是一類似於該圖3之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沿一逆時針方向旋動;圖5是一類似於該圖3之視圖,說明該方向旋鈕在一逆時針位置;圖6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新型換向棘輪扳手之一第二較佳實施例;圖7是該第二較佳實施例之一平面剖視圖,說明該方向 旋鈕在該順時針位置;圖8是一類似於該圖7之視圖,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沿該逆時針方向旋動;及圖9是一類似於該圖7之視圖,說明該方向旋鈕在該逆時針位置。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2與圖3,本新型換向棘輪扳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一手柄1、一棘輪頭2、一驅動單元3、一掣子單元4、一方向旋鈕5、一彈性元件6,及一卡合環7。
該棘輪頭2連接於該手柄1之一端,並包括一位於內部之環狀驅動齒部21,及一由該環狀驅動齒部21所環繞界定出之貫穿孔22。
該驅動單元3包括一驅動頭31、一壓桿33,及一鋼珠34。該驅動頭31可轉動地穿設於該貫穿孔22,並包括一形成於外周面且對應該環狀驅動齒部21之容置空間311、一形成於外周面且相反於該容置空間311之滑移空間312、一介於該容置空間311與該滑移空間312之間的頂抵壁313、一位於下方的驅動端314,及一形成於該頂抵壁313頂面且貫穿該驅動端314之軸孔315。該容置空間311與該滑移空間312分別連通頂面。該頂抵壁313具有相反地設置之一順時端部316及一逆時端部317。該驅動端314具有一形成於外周面且連通該軸孔315之徑向穿孔318。該壓桿 33軸向彈性地穿設於該軸孔315。該鋼珠34容置於該徑向穿孔318內。由於該壓桿33及該鋼珠34搭配該驅動端314進行鎖固或鬆脫一緊固件(圖未示)的手段為熟悉此項技術領域之人士所易於瞭解,且其並非本新型之特點所在,故在此不贅述其詳細結構及運作。
該掣子單元4包括分別上下疊置於該容置空間311內之一第一掣子41及一第二掣子42。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分別具有一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相互嚙合之棘齒部411、421,及一相反於該棘齒部411、421且可沿該頂抵壁313移動地靠抵於該頂抵壁313之靠抵部412、422。當該第一掣子41之棘齒部411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相互嚙合,該第二掣子42之棘齒部421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不嚙合,當該第二掣子42之棘齒部421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相互嚙合,該第一掣子41之棘齒部411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不嚙合。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具有半個齒距之齒差。
該方向旋鈕5可轉動地設置於該驅動頭31上,且轉動軸穿設於該頂抵壁313,並包括一形成於底面且設置於該滑移空間312之滑移柱51。該方向旋鈕5可相對於該驅動頭31在一順時針位置及一逆時針位置之間轉動。
該彈性元件6設置於該方向旋鈕5與該驅動頭31之間,且分別連接該方向旋鈕5之滑移柱51與該掣子單元4,且使該掣子單元4具有與該滑移柱51靠抵於該頂抵壁313之同一端部的勢能。
該卡合環7卡合於該驅動頭31之外露於該棘輪頭2的外緣,並頂抵於該棘輪頭2之底面,使該驅動頭31與該棘輪頭2之軸向相對位置固定。
參閱圖3,因此,欲沿一順時針方向A鎖固或鬆脫該緊固件(圖未示)時,旋動該方向旋鈕5使該方向旋鈕5在該順時針位置,此時,該滑移柱51靠抵於該頂抵壁313之順時端部316,該掣子單元4具有朝該順時端部316靠抵之勢能而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21,在圖3中,初始狀態使該第一掣子41之棘齒部411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該第二掣子42之棘齒部421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不嚙合,且該第一掣子41已靠抵於該容置空間311之極限位置,無法再朝該順時端部316移動。
當使用者手持該手柄1,並使該手柄1沿該順時針方向A旋動時,該手柄1帶動該環狀驅動齒部21沿該順時針方向A轉動,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之第一掣子41被該環狀驅動齒部21帶動而欲朝該順時端部316持續靠抵,但因該第一掣子41已移動至該容置空間311之極限,故該第一掣子41持續嚙合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並帶動該驅動頭31與該棘輪頭2沿該順時針方向A同時轉動,而使該驅動頭31之驅動端314(見圖2)與該緊固件順時針旋轉。
參閱圖4,當使用者使該手柄1沿一逆時針方向B旋動時,該手柄1帶動該環狀驅動齒部21沿該逆時針方向B轉動,該掣子單元4被該環狀驅動齒部21帶動而欲朝該逆時端部317移動,但因該彈性元件6使該掣子單元4具有朝 該順時端部316靠抵之勢能,故該環狀驅動齒部21與該第一掣子41之棘齒部411脫離,且持續沿該逆時針方向B轉動半齒後,轉而與該第二掣子42之棘齒部421嚙合,再轉動半齒後,又與該第一掣子41之棘齒部411嚙合。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如此相互交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而使該驅動頭31與該棘輪頭2沿該逆時針方向B相對轉動,達到逆時針空轉回拉之功能,以進行下一次的順時針旋轉鎖固或鬆脫之動作。如此順、逆時針操作的交互循環,直到完成鎖固或鬆脫該緊固件。
參閱圖5,同理可知,欲沿該逆時針方向B鎖固或鬆脫該緊固件時,旋動該方向旋鈕5使該方向旋鈕5在該逆時針位置,此時,該滑移柱51靠抵於該頂抵壁313之逆時端部317,該掣子單元4具有朝該逆時端部317靠抵之勢能而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21,在圖5中,初始狀態使該第一掣子41之棘齒部411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不嚙合,該第二掣子42之棘齒部421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且該第二掣子42已靠抵於該容置空間311之極限位置,無法再朝該逆時端部317移動。
當使用者使該手柄1沿該逆時針方向B旋動時,該第二掣子42持續嚙合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並帶動該驅動頭31與該棘輪頭2沿該逆時針方向B同時轉動,而使該驅動頭31之驅動端314(見圖2)與該緊固件逆時針旋轉。
當使用者使該手柄1沿該順時針方向A(見圖3)旋動時,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相互交錯與該環狀驅 動齒部21嚙合,而使該驅動頭31與該棘輪頭2沿該順時針方向A(見圖3)相對轉動,達到順時針空轉回拉之功能,以進行下一次的逆時針旋轉鎖固或鬆脫之動作。如此順、逆時針操作的交互循環,直到完成鎖固或鬆脫該緊固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為分開獨立製造的兩個元件,但亦可一體成型成一個元件。
藉由該第一掣子41之棘齒部411與該第二掣子42之棘齒部421相互交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而可使該換向棘輪扳手之最小可空轉回拉的齒數不到一齒。一般的扳手設計中,該環狀驅動齒部21之總齒數為60齒,在本實施例中,最小空轉回拉的齒數為半齒,亦即使60齒的該環狀驅動齒部21可供空轉回拉之總齒數倍增至120齒,進而能夠在有限的操作空間中增加空轉回拉的齒數,以有效減少使用者來回旋轉鎖固的次數而增進工作效率,尤其在狹窄的操作空間時特別有利於使用。
參閱圖6與圖7,本新型換向棘輪扳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似,該第二較佳實施例包含一手柄1、一棘輪頭2、一驅動單元3、一掣子單元4、一方向旋鈕5、二抵頂桿8、二彈性元件6,及一卡合環7,差異在於:該驅動單元3之驅動頭31包括一形成於外周面且對應該環狀驅動齒部21之容置空間311、一上下貫穿且連通該 容置空間311之軸孔315,及一上下貫穿該容置空間311之樞軸319。
該掣子單元4之第一掣子41與第二掣子42分別上下疊置於該容置空間311內,且分別以該樞軸319為樞轉中心樞轉。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分別具有一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相互嚙合之棘齒部411、421,及一鄰近該軸孔315之凹部413、423。每一棘齒部411、421具有相反地設置之一順時棘齒區414、424及一逆時棘齒區415、425。每一凹部413、423具有一鄰近該順時棘齒區414、424之順時凹區416、426、一鄰近該逆時棘齒區415、425之逆時凹區417、427,及一介於該順時凹區416、426與該逆時凹區417、427之間的中央脊區418、428。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具有半個齒距之齒差。
該方向旋鈕5包括一形成於底面且穿設於該軸孔315之旋轉軸柱52。該旋轉軸柱52具有二分別對應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之徑向凹槽521。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驅動單元3的壓桿33(見圖2)與該方向旋鈕5一體成型,亦即該旋轉軸柱52。
該等彈性元件6分別設置於該等徑向凹槽521。
該等抵頂桿8分別連接該等彈性元件6,且分別透過該等彈性元件6設置於該等徑向凹槽521,且分別抵頂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使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分別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21。
參閱圖7,因此,欲沿該順時針方向A鎖固或鬆脫該緊 固件(圖未示)時,旋動該方向旋鈕5使該方向旋鈕5在該順時針位置,此時,該等抵頂桿8分別抵頂於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之凹部413、423的順時凹區416、426,該第一掣子41之順時棘齒區414與該第二掣子42之順時棘齒區424分別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且該等彈性元件6使該掣子單元4具有沿該順時針方向A樞轉之勢能,在圖7中,初始狀態使該第一掣子41之順時棘齒區414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該第二掣子42之順時棘齒區424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不嚙合,且該第一掣子41已沿該順時針方向A樞轉至極限位置,無法再朝該順時針方向A樞轉。
當使用者手持該手柄1,並使該手柄1沿該順時針方向A旋動時,該手柄1帶動該環狀驅動齒部21沿該順時針方向A轉動,該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之第一掣子41被該環狀驅動齒部21帶動而欲朝該順時針方向A轉動,但因該第一掣子41已無法再沿該順時針方向A樞轉,故該第一掣子41持續嚙合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並帶動該驅動頭31與該棘輪頭2沿該順時針方向A同時轉動,而使該驅動頭31之驅動端314(見圖6)與該緊固件順時針旋轉。
參閱圖8,當使用者使該手柄1沿該逆時針方向B旋動時,該手柄1帶動該環狀驅動齒部21沿該逆時針方向B轉動,該掣子單元4被該環狀驅動齒部21帶動而欲朝該逆時針方向B轉動,但因該等彈性元件6持續使該掣子單元4具有沿該順時針方向A(見圖7)樞轉之勢能,故該環狀驅 動齒部21與該第一掣子41之順時棘齒區414脫離,在該環狀驅動齒部21沿該逆時針方向B轉動半齒後,轉而與該第二掣子42之順時棘齒區424嚙合,再轉動半齒後,又與該第一掣子41之順時棘齒區414嚙合。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如此相互交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而使該驅動頭31與該棘輪頭2沿該逆時針方向B相對轉動,達到逆時針空轉回拉之功能,以進行下一次的順時針旋轉鎖固或鬆脫之動作。如此順、逆時針操作的交互循環,直到完成鎖固或鬆脫該緊固件。
參閱圖9,同理可知,欲沿該逆時針方向B鎖固或鬆脫該緊固件時,旋動該方向旋鈕5使該方向旋鈕5在該逆時針位置,此時,該等抵頂桿8分別抵頂於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之凹部413、423的逆時凹區417、427,該第一掣子41之逆時棘齒區415與該第二掣子42之逆時棘齒區425分別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21,在圖9中,初始狀態使該第一掣子41之逆時棘齒區415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不嚙合,該第二掣子42之逆時棘齒區425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且該第二掣子42已沿該逆時針方向B樞轉至極限位置,無法再朝該逆時針方向B樞轉。
當使用者使該手柄1沿該逆時針方向B旋動時,該第二掣子42持續嚙合該環狀驅動齒部21並帶動該驅動頭31與該棘輪頭2沿該逆時針方向B同時轉動,而使該驅動頭31之驅動端314(見圖6)與該緊固件逆時針旋轉。
當使用者使該手柄1沿該順時針方向A(見圖7)旋動 時,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相互交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而使該驅動頭31與該棘輪頭2沿該順時針方向A(見圖7)相對轉動,達到順時針空轉回拉之功能,以進行下一次的逆時針旋轉鎖固或鬆脫之動作。如此順、逆時針操作的交互循環,直到完成鎖固或鬆脫該緊固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掣子41與該第二掣子42為分開獨立製造的兩個元件,但亦可一體成型成一個元件,此時,相對應的彈性元件6、抵頂桿8及該旋轉軸柱52之徑向凹槽521之數目皆亦可僅為一個。
如此,該第二較佳實施例也可達到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的目的與功效。
綜上所述,本新型換向棘輪扳手藉由該第一掣子41之棘齒部411與該第二掣子42之棘齒部421相互交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21嚙合,而可使該換向棘輪扳手之最小可空轉回拉的齒數不到一齒,進而能夠在有限的操作空間中增加空轉回拉的齒數,以有效減少使用者來回旋轉鎖固的次數而增進工作效率,尤其在狹窄的操作空間時特別有利於使用,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手柄
2‧‧‧棘輪頭
21‧‧‧環狀驅動齒部
22‧‧‧貫穿孔
3‧‧‧驅動單元
31‧‧‧驅動頭
311‧‧‧容置空間
312‧‧‧滑移空間
313‧‧‧頂抵壁
315‧‧‧軸孔
316‧‧‧順時端部
317‧‧‧逆時端部
33‧‧‧壓桿
4‧‧‧掣子單元
41‧‧‧第一掣子
411‧‧‧棘齒部
412‧‧‧靠抵部
42‧‧‧第二掣子
421‧‧‧棘齒部
422‧‧‧靠抵部
5‧‧‧方向旋鈕
51‧‧‧滑移柱
6‧‧‧彈性元件
A‧‧‧順時針方向

Claims (8)

  1. 一種換向棘輪扳手,包含:一棘輪頭,包括一位於內部之環狀驅動齒部,及一由該環狀驅動齒部所環繞界定出之貫穿孔;一驅動頭,可轉動地穿設於該貫穿孔,並包括一形成於外周面且對應該環狀驅動齒部之容置空間;一掣子單元,包括一第一掣子,及一第二掣子,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分別上下疊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並分別具有一可與該環狀驅動齒部相互嚙合之棘齒部,當該第一掣子之棘齒部與該環狀驅動齒部相互嚙合,該第二掣子之棘齒部與該環狀驅動齒部不嚙合,當該第二掣子之棘齒部與該環狀驅動齒部相互嚙合,該第一掣子之棘齒部與該環狀驅動齒部不嚙合;及一方向旋鈕,可轉動地設置於該驅動頭上,並可相對於該驅動頭在一順時針位置及一逆時針位置之間轉動,在該順時針位置時,該驅動頭與該棘輪頭透過該掣子單元相互嚙合且可沿一順時針方向同時轉動,可沿一逆時針方向相對轉動,在該逆時針位置時,該驅動頭與該棘輪頭透過該掣子單元相互嚙合且可沿該逆時針方向同時轉動,可沿該順時針方向相對轉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換向棘輪扳手,還包含一設置於該方向旋鈕與該驅動頭之間的彈性元件,該驅動頭還包括一形成於外周面且相反於該容置空間之滑移空間,及一介於該容置空間與該滑移空間之間的頂抵壁,該容置空間 與該滑移空間分別連通頂面,該頂抵壁具有相反地設置之一順時端部及一逆時端部,該方向旋鈕之轉動軸穿設於該頂抵壁,並包括一形成於底面且設置於該滑移空間之滑移柱,該彈性元件分別連接該滑移柱與該掣子單元,且使該掣子單元具有與該滑移柱靠抵於該頂抵壁之同一端部的勢能,在該順時針位置時,該滑移柱靠抵於該頂抵壁之順時端部,該掣子單元具有朝該順時端部靠抵之勢能而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在該逆時針位置時,該滑移柱靠抵於該頂抵壁之逆時端部,該掣子單元具有朝該逆時端部靠抵之勢能而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換向棘輪扳手,其中,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分別還具有一相反於該棘齒部且可沿該頂抵壁移動地靠抵於該頂抵壁之靠抵部。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換向棘輪扳手,還包含二抵頂桿,及二分別連接該等抵頂桿之彈性元件,該驅動頭還包括一上下貫穿且連通該容置空間之軸孔,及一上下貫穿該容置空間之樞軸,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分別以該樞軸為樞轉中心樞轉,該方向旋鈕包括一形成於底面且穿設於該軸孔之旋轉軸柱,該旋轉軸柱具有二分別對應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之徑向凹槽,該等抵頂桿分別透過該等彈性元件設置於該等徑向凹槽,且分別抵頂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使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分別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換向棘輪扳手,其中,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分別還具有一鄰近該軸孔之凹部,每一棘齒部具有相反地設置之一順時棘齒區及一逆時棘齒區,在該順時針位置時,該等抵頂桿分別抵頂於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之凹部的一側,該第一掣子之順時棘齒區與該第二掣子之順時棘齒區分別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在該逆時針位置時,該等抵頂桿分別抵頂於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之凹部的另一側,該第一掣子之逆時棘齒區與該第二掣子之逆時棘齒區分別彈性地推抵於該環狀驅動齒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換向棘輪扳手,其中,每一凹部具有一鄰近該順時棘齒區之順時凹區、一鄰近該逆時棘齒區之逆時凹區,及一介於該順時凹區與該逆時凹區之間的中央脊區,在該順時針位置時,該等抵頂桿分別抵頂於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之凹部的順時凹區,在逆時針位置時,該等抵頂桿分別抵頂於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之凹部的逆時凹區。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換向棘輪扳手,其中,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一體成型。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換向棘輪扳手,其中,該第一掣子與該第二掣子具有半個齒距之齒差。
TW103204303U 2014-03-13 2014-03-13 換向棘輪扳手 TWM4851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4303U TWM485119U (zh) 2014-03-13 2014-03-13 換向棘輪扳手
US14/604,155 US9630300B2 (en) 2014-03-13 2015-01-23 Reversible ratchet wrenc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4303U TWM485119U (zh) 2014-03-13 2014-03-13 換向棘輪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5119U true TWM485119U (zh) 2014-09-01

Family

ID=51943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4303U TWM485119U (zh) 2014-03-13 2014-03-13 換向棘輪扳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630300B2 (zh)
TW (1) TWM48511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3505B (zh) * 2015-11-24 2017-05-21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I627027B (zh) * 2016-05-31 2018-06-21 史坦利百工Mea公司 具有一棘輪機構之扳手
TWI728817B (zh) * 2020-05-22 2021-05-21 金統立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棘輪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6492B (zh) * 2016-11-08 2017-06-11 史丹利七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棘輪扳手
CN111149505B (zh) * 2018-11-08 2022-07-15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打草机
CN213197313U (zh) * 2020-04-28 2021-05-14 英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棘动扳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41126A (zh) * 2012-04-13 2013-10-16 New Way Tools Co Ltd 可更小角度轉動之棘輪扳手
US9038505B2 (en) * 2013-07-28 2015-05-26 Ya-Lan He Wrench
TWI571361B (zh) * 2014-09-16 2017-02-21 Hou-Fei Hu Electric sleeve ratchet wrenc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3505B (zh) * 2015-11-24 2017-05-21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I627027B (zh) * 2016-05-31 2018-06-21 史坦利百工Mea公司 具有一棘輪機構之扳手
TWI728817B (zh) * 2020-05-22 2021-05-21 金統立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棘輪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58667A1 (en) 2015-09-17
US9630300B2 (en) 2017-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85119U (zh) 換向棘輪扳手
US10322497B2 (en) Bias member for reducing ratcheting arc
TW201336630A (zh) 換向棘輪扳手
US8726766B1 (en) One-way torque tool
US9115773B2 (en) Driving end of tool
TWI772746B (zh) 具有雙板簧的工具
TWI719680B (zh) 具有管彈簧的棘輪扳手
TWI473688B (zh) 雙向棘輪結構、扳手及換向方法
TWM564506U (zh) Rotating tool structure
TWI361742B (zh)
TWM431776U (en) Direction-changeable ratchet wrench
CA2697755C (en) Ratchet for removing damaged fasteners
TWI382895B (zh) 棘輪手工具的換向結構
TWM515935U (zh) 組合式棘輪扳手
TWI392562B (zh) Open ratchet wrench
TWI472408B (zh) A wrench tool with a catcher
TWI494197B (zh) Ratchet engagement device for ratchet tool
CN203779406U (zh) 换向棘轮扳手
TWI576211B (zh) Ratchet screwdriver
TWI583504B (zh) Wrench structure that can be operated in a macro
TW201026443A (en) Ratchet joint
TWI696523B (zh) 用於棘輪工具的換向機構
US9021920B2 (en) Geared clickless socket wrench
TWM360113U (en) Ratchet connector
TW201343336A (zh) 棘輪扳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