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3238U - 前撥鏈器 - Google Patents
前撥鏈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83238U TWM483238U TW102218639U TW102218639U TWM483238U TW M483238 U TWM483238 U TW M483238U TW 102218639 U TW102218639 U TW 102218639U TW 102218639 U TW102218639 U TW 102218639U TW M483238 U TWM483238 U TW M483238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in
- plate portion
- connecting portion
- front derailleur
- cushion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1 synthetic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725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是關於撥鏈器,尤其是關於在自行車的框架的中央部設置的前撥鏈器。
前撥鏈器,是用於將鏈條架掛到自行車的齒數不同的複數(例如兩枚或三枚)的前鏈輪的其中之一。複數的前鏈輪,是隔著間隔並排配置在預定方向也就是可自由旋轉地被自行車的框架所支承的曲柄軸的軸方向。前撥鏈器,是設置在自行車的框架的中央部(例如座管)。前撥鏈器,具備有:可安裝於框架的基座構件、將鏈條朝預定方向導引的鏈條導引構件、對於基座構件使鏈條導引構件朝接近複數的前鏈輪的位置移動的移動機構。
鏈條導引構件,具有:金屬製的第1板部、配置成與第1板部在預定方向相對向的金屬製的第2板部、以及於第1板部與第2板部之間朝預定方向延伸的第1及第2連設部(例如參考日本特開2007-223347號公報)。第1連設部,設置在鏈條進入側的相反側,也就是
設置在鏈條的驅動方向下游側,第2連設部,設置在鏈條進入側,也就是設置在較第1連設部更靠近鏈條的驅動方向上游側。在習知的前撥鏈器,在第2連設部設置有合成樹脂製的變速輔助件。藉此,能防止朝低速側(齒數較少側)的鏈輪的變速性能的降低。
近年來常常進行以登山車行駛越野賽、下坡賽、雙人曲道競速賽等的崎嶇路面。在這種比賽中,由於行駛於具有凹凸的崎嶇路面,所以在行駛中鏈條會上下震動,鏈條往往會接觸於第1連設部。尤其如果為了達成輕量化而將前撥鏈器小型化,則會頻繁產生對第1連設部的接觸。鏈條接觸到第1連設部的話,會產生很大的聲音,會對使用者造成不適感,並且可能讓鏈條損傷。
本新型的課題是在前撥鏈器,抑制因行駛中的鏈條的上下動作導致的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聲音。
本新型的前撥鏈器,是用來將自行車的鏈條朝預定方向導引。前撥鏈器具備有:鏈條導引構件與第1緩衝構件。鏈條導引構件,具有:第1板部、第2板部、第1連設部、及第2連設部。第2板部是在預定方向與第1板部相對向。第1連設部,於第1板部與第2板部之間
朝預定方向延伸。第2連設部,對於鏈條在第1連設部的相反側且在較第1連設部更靠近鏈條的驅動方向的上游側,於第1板部與第2板部之間朝預定方向延伸。第1緩衝構件用來防止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
該前撥鏈器,具有:用來防止導引鏈條的鏈條導引構件的第1連設部與鏈條的接觸之第1緩衝構件。因此,鏈條不會直接接觸於第1連設部,而能防止因第1連設部的行駛中的鏈條的上下動作導致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聲音。
第1連設部具有:與鏈條相對向的第1面部、及與第1面部相反側的第2面部;第1緩衝構件安裝於第1面部。在該情況,由於在第1連設部的與鏈條相對向的第1面部安裝有第1緩衝構件,所以鏈條與第1連設部不易接觸,能進一步防止因行駛中的鏈條的上下動作導致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聲音。
第1連設部具有:與鏈條相對向的第1面部、及與第1面部相反側的第2面部;第1緩衝構件將第1面部的至少中央部覆蓋。在該情況,由於在在行駛中具有最頻繁讓鏈條接觸的可能性的第1面部的至少中央部被第1緩衝構件覆蓋,所以鏈條與第1連設部更不易接觸,能進一步防止因行駛中的鏈條的上下動作導致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聲音。
第1緩衝構件,在預定方向較鏈條的寬度更大。在該情況,由於相較於鏈條寬度,第1緩衝構件在預
定方向較大,所以即使鏈條朝預定方向移動,鏈條也不易接觸於第1連設部。
第1緩衝構件,將第1連設部的鏈條的驅動方向的上游側端部覆蓋。在該情況,對於從驅動方向的上游側朝下游側移動的鏈條的接觸頻率最高的第1連設部的上游側端部,讓鏈條不會對其接觸。因此能進一步抑制發出聲音。
第1緩衝構件具有:從與第1連設部相對向的面部突出的至少一個凸部。在該情況,藉由使凸部接觸於第1連設部,能利用彈性使第1緩衝構件不易從第1連設部脫落。
凸部設置有複數個。在該情況,藉由複數的凸部,能更利用彈性使第1緩衝構件不易從第1連設部脫落。
第1連設部具有可卡止第1緩衝構件的至少一個突起部,第1緩衝構件設置成可經由突起部而對第1連設部裝卸。在該情況,能將第1緩衝構件的裝卸構造簡化。
突起部設置有複數個。在該情況,以突起部將第1緩衝構件設置成可對第1連設部裝卸。
鏈條導引構件,進一步具有:在第1連設部將第1板部與第2板部連結的連結構件。連結構件從第1連設部的第1面部突出而構成突起部。在該情況,能僅以連結構件進行第1板部與第2板部的連結、以及第1緩衝
構件對第1連設部的安裝。因此能將鏈條導引構件的構造簡化。
前撥鏈器進一步具備有:用來防止鏈條與第2連設部的接觸的第2緩衝構件。在該情況,鏈條不會直接接觸於第2連設部。因此,能防止因第2連設部的行駛中的鏈條的上下動作導致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聲音。
本新型的其他前撥鏈器,在具有旋轉中心軸且並排配置於軸方向的直徑不同的至少兩個齒盤之間使鏈條移動。前撥鏈器具備有:鏈條導引構件與第1緩衝構件。鏈條導引構件具有:第1板部、以及在軸方向與第1板部相對向的第2板部;在第1板部與第2板部之間形成有用來導引鏈條的空間。第1緩衝構件,至少在鏈條卡合於具有最大直徑的齒盤的狀態,在空間配置於鏈條的上側。
在該前撥鏈器,第1緩衝構件,至少在鏈條卡合於具有最大直徑的齒盤的狀態,在第1板部與第2板部之間的空間配置於鏈條的上側。因此,在行駛中即使鏈條上下動作,鏈條是接觸於第1緩衝構件,能抑制因鏈條的上下動作導致的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聲音。
本新型的其他前撥鏈器具備有:鏈條導引構件與第1緩衝構件。鏈條導引構件,具有:第1板部、及與第1板部相對向的第2板部。第1緩衝構件,將第1板部及第2板部連結,位於自行車的鏈條的驅動方向下游側。
在該前撥鏈器,藉由位於自行車的鏈條的驅動方向下游側的第1緩衝構件,將第1板部與第2板部連結。可將鏈條配置在第1板部與第2板部之間,且藉由在鏈條的上側以第1緩衝構件將第1板部與第2板部連結,在行駛中即使鏈條上下動作,鏈條會接觸於第1緩衝構件。因此,在行駛中即使鏈條上下動作,也能抑制因鏈條的上下動作導致的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聲音。
藉由本新型,能防止因行駛中的鏈條的上下動作導致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聲音。
10‧‧‧自行車
12‧‧‧前撥鏈器
28a、28b、28c‧‧‧齒盤
36‧‧‧鏈條
42‧‧‧鏈條導引構件
50、150、250、350、450、550、650‧‧‧第1板部
52、152、252、352、452、552、652‧‧‧第2板部
52a‧‧‧安裝孔
54、154、254、354、454、554、654‧‧‧第1連設部
54a‧‧‧第1面部
54b‧‧‧第2面部
54e‧‧‧端部(驅動方向的上游側端部的一個例子且為突起部的一個例子)
56‧‧‧第2連設部
58、158、258、358、458、558、658‧‧‧第1緩衝構件
58c‧‧‧凸部
60‧‧‧第2緩衝構件
62‧‧‧第1連結構件
62a‧‧‧第1突起部(突起部的一個例子)
64‧‧‧第2連結構件
64c‧‧‧第2突起部(突起部的一個例子)
A‧‧‧曲柄軸
R‧‧‧鏈條的驅動方向
第1圖是本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安裝有前撥鏈器的自行車的右側面放大圖。
第2圖是本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的右側視圖。
第3圖是本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的俯視圖。
第4圖是沿著第2圖的切斷面線IV-IV的鏈條導引構件的安裝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第5圖是沿著第2圖的切斷面線V-V的鏈條導引構件的安裝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第6圖是沿著第3圖的切斷面線VI-VI的鏈條導引構件的安裝部分的剖面放大圖。
第7圖是第1緩衝構件的俯視圖。
第8圖是沿著第7圖的切斷面線VIII-VIII的第1緩衝構件的剖面圖。
第9圖是變形例1的與第6圖相當的圖面。
第10圖是變形例2的與第6圖相當的圖面。
第11圖是變形例3的與第6圖相當的圖面。
第12圖是變形例4的與第6圖相當的圖面。
第13圖是變形例5的與第6圖相當的圖面。
第14圖是第2實施方式的與第6圖相當的圖面。
在第1圖,採用本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10,具備有:具有座管34及懸架管38的框架14、曲柄軸A、以及本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12。自行車10,具備有:可繞著曲柄軸A旋轉的複數(這裡為三枚)的齒盤28a、28b、28c。齒盤28a、28b、28c,依序在曲柄軸A方向從遠離框架14的位置朝接近框架14的方向排列。齒盤28a、28b、28c,依序齒數變少,且直徑變小。曲柄軸A朝第1圖紙面正交方向延伸。
前撥鏈器12,可裝卸地安裝於框架14的座管
34。前撥鏈器12,是用來將鏈條36朝預定方向導引。預定方向為曲柄軸A的軸方向。前撥鏈器12,是經由操作纜線30,藉由在自行車10的車把桿安裝的操作裝置(都並未圖示)進行變速操作。操作纜線30具有:外殼體30a、與可插通於外殼體30a的內纜線30b。操作纜線30為習知的波登(Bowden)型纜線。內纜線30a可滑動於外殼體30b內。操作纜線30,例如配置在框架14的下管32的內部,在中途從下管32的內部伸出而連結於前撥鏈器12。“前”、“後”、“左”、“右”、“上”及“下”,以及同意義的用語,代表乘坐者朝向車把桿而乘坐於鞍座(都並未圖示)的狀態來看的“前”、“後”、“左”、“右”、“上”及“下”。
前撥鏈器12,在該實施方式,安裝於座管34。前撥鏈器12,也可安裝於懸架管(底托架管)38等的座管34以外的適當的位置。曲柄軸A是藉由懸架管38所界定。具體來說,曲柄軸A是對應於懸架管38的長邊方向中心軸。
如第2圖所示,前撥鏈器12,包含有:基座構件40、鏈條導引構件42、第1緩衝構件58、第2緩衝構件60、連桿機構44。基座構件40,是可裝卸地固定於自行車10。鏈條導引構件42用來導引鏈條36。連桿機構44是可移動鏈條導引構件42地連結於基座構件40。詳細來說連桿機構44,是因應於內纜線30b的移動,將鏈條
導引構件42例如在接近框架14的拉入位置、較拉入位置更遠離框架14的進出位置、以及拉入位置與進出位置所配置的中間位置之間,對於基座構件40可移動地連結於基座構件40。具體來說,鏈條導引構件42,當拉伸內纜線30b時,則朝相對於基座構件40遠離框架14的方向移動。鏈條導引構件42,當解放內纜線30b時,則朝相對於基座構件40接近框架14的方向移動。鏈條導引構件42,因應於未圖示的操作裝置的操作,將鏈條36導引到三個齒盤28a、28b、28c的其中之一。
基座構件40,在鏈條導引構件42的上方可調整位置地安裝於座管34。基座構件40,如第1圖所示可沿著座管34調整位置。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基座構件40具有:從框架14朝左側延伸的連桿連結部46、以及與連桿連結部46設置為一體,從連桿連結部46的一側(第2圖紙面內側)朝斜後上側延伸的框架固定部48。框架固定部48,作成設置成夾著座管34的外周部的帶夾持型。框架固定部48不限於帶夾持型,也可因應於對於框架14的安裝形態作成螺絲固定型等的各種構造。
鏈條導引構件42,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在拉入位置與進出位置之間可移動地藉由連桿機構44連結於基
座構件40。鏈條導引構件42具有:第1板部50、第2板部52、第1連設部54、第2連設部56、第1緩衝構件58、第2緩衝構件60。第1板部50及第2板部52,是包含不鏽鋼的鐵、鈦、鋁等的金屬製的構件。第1板部50及第2板部52,如第2圖所示從鏈條的驅動方向R的上游(第2圖左側)朝下游側(第2圖右側)延伸。第2板部52,在前撥鏈器12安裝於座管34的狀態,是配置在較第1板部50更接近座管34的位置。第2板部52是在預定方向也就是曲柄軸A的軸方向與第1板部50相對向。在第1板部50與第2板部52之間形成有用來導引鏈條36的空間S。第1板部50,是接觸於鏈條36的外側面而朝左橫方向移動而接近框架14,使鏈條36朝拉入位置側移動。第2板部52,是接觸於鏈條36的內側面而朝右橫方向移動而遠離框架14,使鏈條36朝進出位置側移動。
第1連設部54,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是從第1板部50及第2板部52的鏈條36的驅動方向R的下游側朝互相接近的橫方向(與鏈條36的驅動方向R相對之左右方向)彎折而延伸的部分。換言之,第1連設部54,是在將前撥鏈器12安裝於座管34的狀態的鏈條導引構件42的上端部,與第1板部50及第2板部52連接設置的部分。在第1實施方式的第1連設部54,是將從第1板部50及第2板部52彎折而延伸的部分上下重疊配置。第1連設部54具有:與鏈條36相對向的第1面部(下面部)54a、第1面部54a的相反側的第2面部(上面部)54b、
以及將第1面部54a與第2面部54b貫穿形成的第1連結孔54c及第2連結孔54d。第1連設部54具有:貫穿第1連結孔54c的第1連結構件62、以及貫穿第2連結孔54d的第2連結構件64。第1連結構件62及第2連結構件64,是設置用來經由第1連設部將第1板部50與第2板部52連結為一體。第1連結孔54c及第2連結孔54d,是隔著間隔形成在鏈條36的驅動方向R。於是在第1實施方式,第1板部50及第2板部52,在第1連設部54,藉由第1連結構件62及第2連結構件64而連結為一體。第1連結構件62及第2連結構件64為連結構件的一個例子。
第2連設部56,是在第1板部50的鏈條36的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彎曲而朝第2板部52側延伸的部分。也就是第2連設部56,是對於鏈條36在第1連設部54的相反側且在較第1連設部54更靠近鏈條36的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於第1板部50與第2板部52之間朝曲柄軸A方向延伸的部分,位於鏈條導引構件42的下端部。第2連設部,是藉由鉚釘63連結於第2板部52。
第1連結構件62及第2連結構件64是分別為鉚釘等的緊固構件。第1連結構件62,其功能也是作為連桿機構44的後述的第4連桿軸76。第1連結構件62,如第4圖及第6圖所示,具有:第1突起部62a、較第1突起部62a更大直徑的凸緣部62b、以及較第1突起部62a更小直徑的連桿軸62c。第1突起部62a,貫穿第1
連結孔54c從第1面部54a突出而卡合於第1緩衝構件58。藉此將第1緩衝構件58定位。第1突起部62a藉由塑性變形而歛縫固定於第1連設部54的第1面部54a。凸緣部62b,接觸於第1連設部54的第2面部54b而防止第1連結構件62脫落。
第2連結構件64,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具有:具有頭部64a及較頭部64a更小直徑的軸部64b之第2突起部64c、以及較軸部64b更小直徑的固定軸部64d。頭部64a是設置用來卡止第1緩衝構件58。第2突起部64c,從第1連設部54的第1面部54a朝向第1緩衝構件58突出。軸部64b,是設置用來防止第2連結構件64脫落。固定軸部64d,是設置用來藉由塑性變形而經由墊片65,將第2連結構件64固定在第1連設部54的第2面部54b。第2連結構件64,具有:將第1板部50與第2板部52連結為一體的功能、與可裝卸地卡止第1緩衝構件58的功能。第1突起部62a及第2突起部64c為突起部的一個例子。
第1緩衝構件58,如第4圖、第6圖、第7圖及第8圖所示,是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製的成形為剖面L字型的構件。第1緩衝構件58設置用來防止鏈條36與第1連設部54的接觸。第1緩衝構件58,具有:將第1連設部54的第1面部54a覆蓋的第1覆蓋部58a、以及將第1連設
部54的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的端部54e覆蓋的第2覆蓋部58b。第1覆蓋部58a,將至少第1面部54a的曲柄軸A方向的中央部覆蓋。第1覆蓋部58a,如第4圖所示,具有較鏈條36的寬度W1更大的寬度W2。第1覆蓋部58a,在與第1面部54a相對向的面部具有:朝向第1面部54a突出的複數的線狀的凸部58c。第1覆蓋部58a具有:形成為與第1連結孔54c相連的定位凹部58d、以及形成為與第2連結孔54d相連的卡止孔58e。在定位凹部58d嵌合著第1連結構件62的第1突起部62a。卡止孔58e是沿著驅動方向R較長的長孔部的形態。在卡止孔58e卡合著第2連結構件64的第2突起部62c。具體來說,卡止孔58e具有:將第2突起部64c的頭部64a收納的大徑的頭部收納部58f、以及卡止頭部64a的小徑的卡止部58g。卡止部58g,為了容易進行第1緩衝構件58的裝卸,其長徑部大於頭部64a的直徑,其短徑部小於頭部64a的直徑。於是第1緩衝構件58,是經由第1突起部62a及第2突起部64c而可裝卸地設置於第1連設部54。
第2覆蓋部58b,具有與第1連設部54的端部54e卡合的卡合溝58h。卡合溝58h具有大致與第1連結部54的厚度相同的溝寬度。藉由將該卡合溝58h卡住第1連設部54的驅動方向R上游側的端部54e,而將第1緩衝構件58的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的端部彈性地固定於第1連設部54。端部54e也為突起部的一個例子。藉由將第2突起部64c彈性地卡止於卡止孔58e,而將第1緩
衝構件58的驅動方向R的下游側的部分固定於第1連設部54。當將第1緩衝構件58固定於第1連設部54時,複數的凸部58c被第1面部54a按壓而壓縮。藉此將第1連設部54朝上方彈性地彈壓,使第2突起部64c及第1連設部54的端部54e不易從卡止孔58e及卡合溝58h脫落。本新型的緩衝構件對第1連設部的安裝方法,不限於卡止於第2突起部64c或端部43e等的突起部的方法,也能以螺絲或鉚釘等對第1連設部固定的方法。
第1緩衝構件58,至少在鏈條36卡合於具有最大直徑的齒盤28a的狀態,在空間S配置於鏈條36的上側。這是因為在鏈條36卡合於齒盤28a的狀態,第1連設部54與鏈條36的間隙會變得最小。在該實施方式,在卡合於齒盤28b及齒盤28c的狀態,也在空間S配置於鏈條36的上側。
第2緩衝構件60,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從驅動方向R的下游側安裝於第2連設部56。
第2緩衝構件60,是與第1緩衝構件58同樣地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製。第2緩衝構件60,是扁平C字型,是藉由彈性地夾住第2連設部56而可裝卸地安裝於第2連設部56。
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連桿機構44具有:第1連桿構件66、及第2連桿構件68;包含基座構件40及鏈條導引構件42而構成四連桿機構。第1連桿構件66,相對於基座構件40可繞著第1連桿軸70擺動,可對於鏈條導引構件42繞著第2連桿軸72擺動。內纜線30a連結於第1連桿構件66。第1連桿軸70及第2連桿軸72配置成互相平行。第2連桿構件68,相對於基座構件40可繞著第3連桿軸74擺動,可對於鏈條導引構件42繞著第4連桿軸76擺動。第3連桿軸74及第4連桿軸76配置成互相平行。第1連桿軸70、第2連桿軸72、第3連桿軸74及第4連桿軸76配置成互相平行。第1連桿軸70、第2連桿軸72、第3連桿軸74及第4連桿軸76,在前撥鏈器12安裝於自行車10的狀態配置成大致縱向。
連桿機構44進一步具備有彈壓構件88。彈壓構件88,是將鏈條導引構件42朝拉入位置方向及進出位置方向的任一方向彈壓。在該實施方式,彈壓構件88,是朝拉入位置方向彈壓的螺旋線圈彈簧。彈壓構件88,配置成與第2連桿軸72同軸。
在該構造的前撥鏈器12,在將鏈條導引構件42的第1緩衝構件58安裝於第1連設部54的情況,從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安裝第1緩衝構件58。在卡止孔58e卡止著第2連結構件64的第2突起部64c。藉此讓第1連結構件62的第1突起部62a卡合於定位凹部58d。在該狀態當將第2覆蓋部58b克服彈力而拉伸而沿著第1連
設部54的端部54e按壓時,第1連設部54的端部54e卡合於卡合溝58h,而將第1緩衝構件58安裝於第1連設部54。藉此,第1連設部54的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的端部54e及第1面部54a是藉由第1緩衝構件58所覆蓋,所以即使鏈條36上下動作,鏈條36也不會接觸於第1連設部54而是接觸於具有彈性的合成樹脂製的第1緩衝構件58。因此,能防止因行駛中的鏈條36的上下動作導致鏈條36與第1連設部54的接觸聲音。
在以下的說明,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對應的構造的構件,使用在前兩位數使用第1實施方式的圖號之三位數的圖號來說明,而省略其他相同構造的說明。
在第9圖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鏈條導引構件142的第1板部150繞過第2板部152的側部。第1板部150,在繞過第2板部152的部分150a藉由連結構件162而連結於第2板部152。第1緩衝構件158,是藉由連結構件162可裝卸地固定於第2板部152。於是第1連設部154,僅與第1板部150構成為一體,與第2板部152構成為不同個體。第1緩衝構件158並未直接連結於第1連設部154。第1緩衝構件158,具有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的第1覆蓋部及第2覆蓋部。於是第1連設部154的第1面部及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的端部是藉由第1緩衝構件158所覆蓋。前撥鏈器的其他構造與
第1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說明。
這裡作為連結構件162是舉例自攻螺釘、螺栓等的螺絲構件。可是第1板部150與第2板部152的連結,可以使用:黏接所進行的固定、焊接所進行的固定、螺絲構件所進行的固定、鉚釘所進行的固定等的適當的固定手段。可是第2板部152與第1板部158的連結,可以使用:黏接所進行的固定、鉚釘所進行的固定、彈性卡止所進行的固定等的適當的固定手段。第1緩衝構件158也可直接連結或固定於第1連設部154或第1板部150。
在第10圖所示的變形例2,鏈條導引構件242是將一塊板部彎折所構成。於是將第1板部250、第2板部252、及第1連設部254構成為一體。第1緩衝構件258分割為二,分別藉由連結構件262固定於第1板部250及第2板部252。第1緩衝構件258,具有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的第1覆蓋部及第2覆蓋部。於是第1連設部254的第1面部及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的端部是藉由第1緩衝構件258所覆蓋。分割為二的第1緩衝構件258的間隔W2小於第4圖所示的鏈條36的寬度W1。藉此即使將第1緩衝構件258分割為二,鏈條36也不會接觸於第1連設部254。前撥鏈器的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說明。
在第11圖所示的變形例3,與變形例2同樣地鏈條導引構件342是將一塊板部彎折所構成。於是將第1板部350、第2板部352、及第1連設部354構成為一體。第1緩衝構件358分割為二,分別藉由連結構件362固定於第1連設部354。第1緩衝構件358,具有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的第1覆蓋部及第2覆蓋部。於是第1連設部354的第1面部及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的端部是藉由第1緩衝構件358所覆蓋。分割為二的第1緩衝構件358的間隔W2與變形例3同樣地小於第4圖所示的鏈條36的寬度W1。藉此即使將第1緩衝構件358分割為二,鏈條36也不會接觸於第1連設部354。前撥鏈器的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說明。
在第12圖所示的變形例4,與變形例2及3同樣地鏈條導引構件442是將一塊板部彎折所構成。於是將第1板部450、第2板部452、及第1連設部454構成為一體。第1緩衝構件458藉由連結構件462固定於第1連設部454。第1緩衝構件458,具有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的第1覆蓋部及第2覆蓋部。於是第1連設部454的第1面部454a及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的端部是藉由第1緩衝構件458所覆蓋。第1緩衝構件458,至少將第1連設部454的與鏈條36相對向的第1面部454a的中央部覆蓋。
在第1緩衝構件458的兩側面與第1板部450及第2板部452之間雖然形成有間隙,而該間隙的寬度W3及W4小於第4圖所示的鏈條36的寬度W1,所以能防止鏈條36與第1連設部454的接觸。前撥鏈器的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說明。
在第13圖所示的變形例5,鏈條導引構件542,具有:分別作為不同構件而獨立的第1板部550、第2板部552、及第1連設部554。第1板部550、第2板部552、及第1連設部554,藉由黏接所進行的固定、焊接所進行的固定、螺絲構件所進行的固定、鉚釘所進行的固定等的適當的固定手段所固定。固定手段不限於這些,可以使用各種固定方法。第1緩衝構件558,分別藉由連結構件562固定於第1板部550及第2板部552。第1緩衝構件558,具有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的第1覆蓋部及第2覆蓋部。於是第1連設部554的第1面部及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的端部是藉由第1緩衝構件558所覆蓋。前撥鏈器的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說明。第1緩衝構件558也可連結或固定於第1連設部554。
如第14圖所示,本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前撥鏈器的鏈條導引構件642,具有:第1板部650、及與第1板
部650相對向的第2板部652。第1緩衝構件658,在將鏈條36導引的空間S的上端部將第1板部650與第2板部652連結。第1緩衝構件658位於鏈條36的驅動方向R的下游側。於是在本實施方式,未使用第1連設部而是讓第1緩衝構件658本身將第1板部650與第2板部652連結,所以能防止:以往產生的行駛中的因鏈條的上下動作導致產生鏈條與第1連設部的接觸聲音。前撥鏈器的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說明。第1板部650與第1緩衝構件658的連結以及第1緩衝構件658與第2板部652的連結,可以使用:黏接所進行的固定、螺絲構件所進行的固定、鉚釘所進行的固定、彈性卡止所進行的固定等的適當的固定手段。
以上雖然針對本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而本新型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新型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尤其本說明書記載的複數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可因應需要任意組合。
(a)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是藉由操作纜線讓前撥鏈器動作,而本新型不限於此。例如藉由馬達、電磁線圈等的電動致動器或氣壓、油壓致動器所動作的前撥鏈器也適用本新型。
(b)在上述實施方式,鏈條導引構件42可移動於三個位置,而也可移動於拉入位置與進出位置的兩個位
置。
(c)在上述實施方式,第1緩衝構件是使用具有彈性的熱硬化型人造橡膠,而本新型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使用合成橡膠或熱可塑性人造橡膠。也可藉由鑲嵌成形等的適當的成型方法來將其組合。
(d)第1連桿軸與第2連桿軸也可不是相同傾斜度。第3連桿軸與第4連桿軸也可不是相同傾斜度。具體來說,只要是四連桿機構,第1及第3連桿軸為相同傾斜度,第2及第4連桿軸為相同傾斜度即可。
(e)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將第1連設部形成為板狀,而本新型不限於此。例如也可是棒狀的第1連設部。在該情況將第1連設部沿著驅動方向R設置複數個較佳。並且也能以圓棒構成第1連設部,在其外周面以鑲嵌成形等的方式一體形成有第1緩衝構件。也可將第1緩衝構件可裝卸地設置於第1連設部。
(f)在第1實施方式,雖然將第1緩衝構件設置於第1連設部,而也可將第1緩衝構件與第1連設部分開設置。例如設置在較第1連設部更靠近鏈條36的驅動方向R的上游側。在該情況,也能用上述(e)所舉例的棒狀的第1緩衝構件。
54‧‧‧第1連設部
54a‧‧‧第1面部
54b‧‧‧第2面部
54c‧‧‧第1連結孔
54d‧‧‧第2連結孔
54e‧‧‧端部(驅動方向的上游側端部的一個例子且為突起部的一個例子)
58‧‧‧第1緩衝構件
58a‧‧‧第1覆蓋部
58b‧‧‧第2覆蓋部
58c‧‧‧凸部
58d‧‧‧定位凹部
58e‧‧‧卡止孔
58f‧‧‧頭部收納部
58g‧‧‧卡止部
58h‧‧‧卡合溝
62‧‧‧第1連結構件
62a‧‧‧第1突起部(突起部的一個例子)
62b‧‧‧凸緣部
62c‧‧‧連桿軸
64‧‧‧第2連結構件
64a‧‧‧頭部
64b‧‧‧軸部
64c‧‧‧第2突起部(突起部的一個例子)
64d‧‧‧固定軸部
65‧‧‧墊片
R‧‧‧鏈條的驅動方向
Claims (13)
- 一種前撥鏈器,是用來將自行車的鏈條朝預定方向導引;該前撥鏈器具備有:鏈條導引構件與第1緩衝構件;該鏈條導引構件,具有:第1板部、第2板部、第1連設部、及第2連設部;該第2板部是在上述預定方向與上述第1板部相對向;該第1連設部,於上述第1板部與上述第2板部之間朝上述預定方向延伸;該第2連設部,對於上述鏈條在上述第1連設部的相反側且在較上述第1連設部更靠近上述鏈條的驅動方向的上游側,於上述第1板部與上述第2板部之間朝上述預定方向延伸;該第1緩衝構件用來防止上述鏈條與上述第1連設部接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第1連設部具有:與上述鏈條相對向的第1面部、及與上述第1面部相反側的第2面部;上述第1緩衝構件安裝於上述第1面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第1連設部具有:與上述鏈條相對向的第1面部、及與上述第1面部相反側的第2面部;上述第1緩衝構件將上述第1面部的至少中央部覆 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第1緩衝構件,在上述預定方向較上述鏈條的寬度更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第1緩衝構件,將上述第1連設部的上述鏈條的驅動方向的上游側端部覆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第1緩衝構件具有:從與上述第1連設部相對向的面部突出的至少一個凸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前撥鏈器,其中上述凸部設置有複數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第1連設部具有可卡止上述第1緩衝構件的至少一個突起部,上述第1緩衝構件設置成可經由上述突起部而對上述第1連設部裝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突起部設置有複數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前撥鏈器,其中上述第1連設部,進一步具有:在上述第1連設部將上述第1板部與上述第2板部連結的連結構件;上述連結構件從上述第1連設部的上述第1面部突出而構成上述突起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前撥鏈器,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防止上述鏈條與上述第2連設部接觸的第2 緩衝構件。
- 一種前撥鏈器,在具有旋轉中心軸且並排配置於軸方向的直徑不同的至少兩個齒盤之間使鏈條移動;該前撥鏈器具備有:鏈條導引構件與第1緩衝構件;該鏈條導引構件具有:第1板部、以及在上述軸方向與上述第1板部相對向的第2板部;在上述第1板部與上述第2板部之間形成有用來導引上述鏈條的空間;該第1緩衝構件,至少在上述鏈條卡合於具有最大直徑的齒盤的狀態,在上述空間配置於上述鏈條的上側。
- 一種前撥鏈器,具備有:鏈條導引構件與第1緩衝構件;該鏈條導引構件,具有:第1板部、及與上述第1板部相對向的第2板部;該第1緩衝構件,將上述第1板部及上述第2板部連結,位於自行車的鏈條的驅動方向下游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18639U TWM483238U (zh) | 2013-10-04 | 2013-10-04 | 前撥鏈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18639U TWM483238U (zh) | 2013-10-04 | 2013-10-04 | 前撥鏈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83238U true TWM483238U (zh) | 2014-08-01 |
Family
ID=51792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18639U TWM483238U (zh) | 2013-10-04 | 2013-10-04 | 前撥鏈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48323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31937B (zh) * | 2019-03-07 | 2024-02-11 |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人力車輛的鏈條導引裝置 |
-
2013
- 2013-10-04 TW TW102218639U patent/TWM483238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31937B (zh) * | 2019-03-07 | 2024-02-11 |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人力車輛的鏈條導引裝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56525B2 (en) | Front derailleur | |
US10252773B2 (en) |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 |
US7708662B2 (en) | Vehicle apparatus having a chain guide device | |
US8534693B2 (en) | Bicycle chain guide assembly | |
EP2361828B1 (en) | Chain guide device | |
JP3556147B2 (ja) | 自転車用フロントディレーラ | |
US9499232B2 (en) | Front derailleur | |
JP2011152848A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リング構造 | |
US8444514B2 (en) | Front derailleur chain detachment prevention member | |
US4960402A (en) | Anti-chain wrap device for bicycles | |
US8845011B2 (en) | Number plate mounting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 |
US20230074784A1 (en) | Front fender | |
TW201433498A (zh) | 自行車前變速器安裝架 | |
US7806792B2 (en) | Auxiliary bicycle shifting component | |
CN114531866A (zh) | 带侧装车轮、悬臂式链架和皮带张紧器的皮带传动踏板自行车 | |
JP6368231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TWM483238U (zh) | 前撥鏈器 | |
TW202035222A (zh) | 用於人力車輛的鏈條導引裝置 | |
CN109421890B (zh) | 自行车拨链器 | |
US20100022335A1 (en) | Chain guider of a front derailleur | |
EP2487096B1 (en) | Swing arm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EP1375321A2 (en) | Protective device for a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 |
KR100990281B1 (ko) | 자전거의 핸들 프레임 회동 장치 | |
CN114206716A (zh) | 采用纤薄保护带式驱动器罩的带式驱动的踏板自行车 | |
JPH05193549A (ja) | オートバイのチエンガイ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K4K |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