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2182U - 彈片卡合結構 - Google Patents

彈片卡合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2182U
TWM482182U TW102220383U TW102220383U TWM482182U TW M482182 U TWM482182 U TW M482182U TW 102220383 U TW102220383 U TW 102220383U TW 102220383 U TW102220383 U TW 102220383U TW M482182 U TWM482182 U TW M48218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housing
piece
elastic piec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20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hong-nan Bao
Yu-Feng Ke
Yu-Fe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20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2182U/zh
Publication of TWM482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2182U/zh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彈片卡合結構
本創作乃是關於一種彈片卡合結構,特別是指一種用於設置在一連接器的外殼的彈片卡合結構。
習知的連接器的連接端的卡合結構,如圖1所繪示,其主要是通過對連接器外殼P1的刺破,再對連接器外殼P1的一部份以折彎的方式成型出可用以在連接時進行卡合的卡合部P2,然而因為僅是通過刺破後再折彎成型,其結構相對簡單,導致其本身結構的強度不足,在經過數次使用後,卡合部P2便容易因為經常性、持續性的形變而產生結構強度上的疲乏,使得連接器在與其他裝置進行連接時,卡合部P2的卡合效果不佳,繼而產生連接器的連接穩定性不佳的問題,而且卡合部也容易內陷於孔洞P3之中。此外,這問題也意味著連接器本身並不耐用,故其使用壽命堪慮,甚至容易有保修、良率上的問題。再者,這些卡合部P2並不具有任何防止過度插入的擋止部,其實很容易讓使用者在使用本卡合部P2進行連接器插入的時候,為求得確實安裝成功的安全感,而讓連接器過度的插入,這也會容易使卡合部P2形變的幅度跟機會均增大,最後導致連接效果不彰。
緣是,本創作人有感上述缺失之可改善,且依據多年來從事此方面之相關經驗,悉心觀察且研究之,並配合學理之運用,而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創作。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彈片卡合結構,用以設置於一連接器的外殼,以提供穩定、適當的卡合連接關係,並且加強該卡合結構彈片的結構強度,藉此在連接器卡合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卡合或干涉效果。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彈片卡合結構,其用以設置於一連接器的外殼,至少包括:一殼體,該殼體至少具有一形成於該殼體一端部開口的連接端,該連接端具有一側壁;一外彈片,該外彈片延伸自該側壁而形成一內抵片,從而該內抵片相對於該側壁地朝該殼體的外部方向掀翻而形成一外抵片,該外抵片還朝遠離於該端部開口的方向延伸且折彎成型;以及一內彈片,其位於該外彈片的內側,該內彈片延伸自該側壁,從而該內彈片相對於該側壁地朝該殼體的內部方向且朝靠近於該端部開口的方向延伸而折彎成型。
因此本創作因為外彈片及內彈片之間的配合,使本創作之彈片卡合結構能夠維持一定的結構強度,減少在插接後可能因為長時間緊配而導致不可逆的形變以及彈片的盤性疲乏,從而增加卡合、干涉上的穩定度。
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先前技術]
P1‧‧‧連接器外殼
P2‧‧‧卡合部
P3‧‧‧孔洞
[本創作]
10‧‧‧殼體
101‧‧‧殼體內擋止片
11‧‧‧端部開口
12‧‧‧側壁
121‧‧‧上側壁
122‧‧‧右側壁
123‧‧‧下側壁
124‧‧‧左側壁
20‧‧‧外彈片
21‧‧‧內抵片
210‧‧‧第三干涉部
211‧‧‧內抵片基部
212‧‧‧第一疊合部
213‧‧‧穿孔
22‧‧‧外抵片
220‧‧‧第一干涉部
2200‧‧‧第一凹陷部
221‧‧‧第二疊合部
222‧‧‧第一延伸基部
223‧‧‧第一干涉凸部
224‧‧‧第一干涉尾部
225‧‧‧擋止卡點
230‧‧‧翻折處
30‧‧‧內彈片
31‧‧‧第二干涉部
310‧‧‧第二凹陷部
311‧‧‧第二延伸基部
312‧‧‧第二干涉凸部
313‧‧‧第二干涉尾部
G‧‧‧接地端子
OB‧‧‧外來物件
圖1為有關連接器外殼的卡合結構的先前技術示意圖;圖2A為本創作彈片卡合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2B為本創作彈片卡合結構的立體剖面放大示意圖;圖3A為本創作彈片卡合結構的側面剖視示意圖;圖3B為本創作彈片卡合結構的側面剖視放大示意圖;以及圖4本創作彈片卡合結構在使用時的側面剖視放大示意圖。
請參閱圖2A、圖2B、圖3A、圖3B所繪示,本創作提供一種彈片卡合結構,其用以設置於一連接器(標號略)的外殼,至少包括:一殼體10、一外彈片20以及一內彈片30。殼體10較佳地為內部中空且兩端具有開口的矩形體殼體,但不以此為限,是以所述殼體10至少具有一形成於殼體10一端部開口11的連接端,這裡的連接端意指殼體10端部開口11周圍可參與或用來進行連接器連接功能的部位,鄰近於所述連接端之處具有一側壁12。
所述外彈片20是延伸自側壁12,並接著朝端部開口11的方向延伸而首先形成一內抵片21,從而內抵片21接著相對於側壁12地朝殼體10的外部方向掀翻而形成一外抵片22,外抵片22還朝遠離於端部開口11的方向延伸且折彎成型,是以由此處外抵片22的結構的描述,即可知道外抵片22已可帶來對外的卡合或干涉效果。
所述內彈片30則位於外彈片20的內側,內彈片30同樣也延伸自側壁12,從而使內彈片30相對於側壁12地朝殼體10的內部方向延伸,所以內彈片30經延伸之後基本是位在殼體10的內部,除了朝殼體10的內部方向延伸,內彈片30另一方面也朝靠近於端部開口11的方向延伸且折彎成型,故由此對內彈片30結構的敘述可知,當殼體10內部的空腔(標號略)若有置入一連接用的物體(標號略,未繪示),內彈片30也可對該連接用的物體產生卡合或干涉效果。
又側壁12包含上側壁121、下側壁123、右側壁122以及左側壁124,故外彈片20只要形成於上側壁121、下側壁123、右側壁122以及左側壁124皆同屬於形成於側壁12上,故不限定側壁12的上下左右,每一側壁12也不限定外彈片20的個數,同理,內彈片30也是如此,並不加以限定。
較佳地,外抵片22是延伸自內抵片21的一前緣(標號略),從 而外抵片22與所述前緣的交界處定義為為一翻折處230,而相對於翻折處230而言,在翻折處230位於內抵片21的部分界定出一第一疊合部212,在所述前緣中位於翻折處230的另一側為一第二疊合部221,第一疊合部212及第二疊合部221彼此呈交疊狀,且較佳地第一疊合部212及第二疊合部221兩者可不彼此平貼接觸,並從而形成一翻折結構,其為第一疊合部212與第二疊合部221兩者的面與面的彼此交疊所形成,若從圖2A及圖2B的立體視角觀之,其結構則接近一種夾片式的翻折結構。然而因為這樣的翻折結構,使外彈片20在對外來的元件進行干涉而遭受外來應力時,翻折結構中彼此不平貼的第一疊合部212及第二疊合部221可提供一種類似彈性元件的應力緩衝效果,有助於本身結構原始狀態的維持或恢復。
較佳地,除了第一疊合部212之外,所述內抵片21可包含一自側壁12朝向端部開口11延伸的內抵片基部211,內抵片基部211連接至第一疊合部212,換言之,內抵片基部211可說是由第一疊合部212及側壁12之間所界定,且較佳地,內抵片基部211還可略朝殼體10的內部方向延伸,使第一疊合部212能夠稍微延伸至殼體10的內部,從而使第一疊合部212在對任何插設於殼體10內部的物件,都可對該物件具有干涉固定的效果。
較佳地,所述外抵片22可自第二疊合部221進一步朝遠離殼體10的方向折彎成型出一第一干涉部220,此第一干涉部220相對於殼體10翹起且凸設於殼體10的外部,而第一干涉部220還包含一第一延伸基部222、一第一干涉凸部223及一第一干涉尾部224,而上述之第二疊合部221連接於第一延伸基部222。故由圖3A及圖3B可了解,第一干涉部220的第一延伸基部222相對於殼體10而自第二疊合部221,或換言之,自第二疊合部221相當於自外抵片21及內抵片22的交界處,從而相對於殼體10之平面而以一夾角上升並朝殼體10外部及遠離端部開口11的方向伸 出,並在延伸一段距離後於第一延伸基部222的盡頭處形成呈彎曲狀或弧狀的第一干涉凸部223,此外所述第一干涉尾部224是自第一干涉凸部223朝遠離端部開口11且朝接近殼體10的方向繼續延伸而成形。
承上,以下請參閱圖3A、圖3B及圖4所繪示,整體而言,第一干涉部220呈一彎曲狀,並具有一由第一延伸基部222、第一干涉凸部223及第一干涉基部224所界定的第一凹陷部2200,且第一凹陷部2200的凹陷口為朝向殼體10的方向設置,從而使第一干涉部220在進行連接器連接時可與外來元件OB達成干涉、卡合的固定效果。因此進一步言之,第一干涉部220之中,從第一延伸基部222開始即可在連接外來元件時產生干涉、卡合的效果。
較佳地,第一干涉部220上可凸設或透過刺破、撕裂成型的方式而形成一擋止卡點225,另依實際的連接器的設計需求而定,擋止卡點225可選擇性地位於第一延伸基部222及第一干涉凸部223兩者的其中之一,或者擋止卡點225可位於第一延伸基部222及第一干涉凸部223的交界處,故基本上只要擋止卡點225是位於第一延伸基部222至第一干涉凸部223之間即可,並不加以限制,因此擋止卡點225可在連接器插接時讓使用者了解目前連接器的插入狀態,以衡量是否已達成穩定的插設連接,因此可改善因過度插入而導致外彈片20的彈片容易彈性疲勞的問題。
另外就內彈片30而言,內彈片30也可通過折彎成型出一第二干涉部31,又第二干涉部31包含一第二延伸基部311、一第二干涉內凸部312及一第二干涉尾部313。由圖3A及圖3B所示,在剖視圖的視角之下,第二干涉部31同樣呈一弧狀,從而具有一第二凹陷部310,而第二凹陷部310的凹陷口為朝向外彈片20的方向設置,如此顯示其實第二干涉尾部313其實是以朝向第一干涉部220的方向彎折延伸的,因此倘若連接器在進行連接時,第一干涉部220會因為干涉於外來元件OB的緣故,而被以朝殼體 10內部的方向壓迫,從而往第二干涉部31靠近,此時剛好已指向第一干涉部220的第二干涉尾部313可用來頂抵於第一干涉部220,從而達到分攤第一干涉部220所受外來元件OB壓迫力的效果,也因為第二干涉尾部313的頂抵,將使第一干涉部220不會產生過度的形變,同時增強第一干涉部220整體對外來元件OB的向外頂抵力道,換言之,其實上述外彈片20及內彈片30之間的配合可用來加強其干涉、卡合的效果,而且又有內彈片30對外彈片20提供抵頂的支撐力,以加強內彈片30及外彈片20的結構強度及韌性,使過度的形變而產生彈片彈性疲乏的狀況可被大幅降低、減少。
較佳地,內抵片21還可包含有一穿孔213,從而使上述內彈片30之第二干涉尾部313可進一步通過穿孔213以頂抵於外抵片22。較佳地,穿孔213可位於內抵片基部211上,而內彈片30的第二干涉尾部313可朝穿孔213的方向延伸,從而常態性地設置在穿孔213之中,也可朝穿孔213的方向延伸,但位於穿孔213之外,但也不以此兩種方式為限,只要能夠在有物件從端部開口11插入於殼體10內的空腔時,結構上使第二干涉尾部313能穿過穿孔213從而頂抵於外抵片22的內表面(標號略)即可。
而在殼體10內部遠離端部開口11的尾端(標號略),還延伸出有一殼體內擋止片101,也可作為連接器插設時的探測用途,以便了解使用時的連接狀態是否已呈妥當。
另外較佳地,本創作之內抵片21的內抵片基部211可從殼體10的側壁12而稍微地朝殼體10之內延伸,因此導致從內抵片基部211開始乃至於到第一疊合部212之處,可形成一第三干涉部210,故在進行連接器連接時,若外來元件OB是由端部開口11進入殼體10之中,那麼此外來元件OB將會先抵觸於此第三干涉部210,接著外來元件OB會觸碰到第二干涉部31,故將可使外來元件OB受到來自第二干涉部31及第三干涉部210的雙重干涉, 此時第三干涉部210將會因為外來元件OB的插入而朝殼體10外部的方向移動,同時帶動外彈片20整體朝遠離殼體10的方向移動,同理,第二干涉部31也因為外來元件OB的插入而導致內彈片30整體朝遠離殼體10的方向移動,若外來元件OB同時也在殼體10的外部而對第一干涉部220產生壓迫時,可以了解到外來元件OB在尚未完全插入至觸碰到內彈片30時,在穿孔213存在的情況下,外彈片20的第一干涉部220便有可能會因為事先受到壓迫而往內彈片30的第二干涉尾部313靠近,甚至被第二干涉尾部313頂抵並給與一支撐效果;若在穿孔213不存在的情況下,則第二干涉尾部313則會頂抵於內抵片基部211並對外彈片20整體給予一支撐的效果(圖略未繪示)。而直到外來元件OB因為繼續插入而接觸到第二干涉部31時,更會使第二干涉部31也往殼體10外部的方向移動,從而在穿孔213存在的情況下,形成第一干涉部220與第二干涉部31的第二干涉尾部313之間彼此相互夾抵的結構;或在穿孔213不存在的情況下,形成第二干涉尾部313與內抵片基部211之間彼此相互夾抵的結構。
因此,綜上所述,外彈片20及內彈片30其實可通過彼此相互夾抵的方式,達到加強其卡合結構本身的結構強度,從而可在提供干涉、卡合的連接效果的目的下,避免過度、經常性的形變導致卡合結構本身產生不可逆的彈性疲乏。又本創作在殼體10的下方延伸出有接地端子G,其為魚眼端子之形狀,但不以此為限。惟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非意欲侷限本創作的專利保護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或圖式內容所為的等效變化,均同理皆包含於本創作的權利保護範圍內,合予陳明。
12‧‧‧側壁
121‧‧‧上側壁
20‧‧‧外彈片
21‧‧‧內抵片
210‧‧‧第三干涉部
211‧‧‧下抵片基部
212‧‧‧第一疊合部
22‧‧‧外抵片
220‧‧‧第一干涉部
2200‧‧‧第一凹陷部
221‧‧‧第二疊合部
222‧‧‧第一延伸基部
223‧‧‧第一干涉凸部
224‧‧‧第一干涉尾部
225‧‧‧擋止卡點
230‧‧‧翻折處
30‧‧‧內彈片
31‧‧‧第二干涉部
310‧‧‧第二凹陷部
311‧‧‧第二延伸基部
312‧‧‧第二干涉凸部
313‧‧‧第二干涉尾部
OB‧‧‧外來物件

Claims (10)

  1. 一種彈片卡合結構,其用以設置於一連接器的外殼,至少包括:一殼體,該殼體至少具有一形成於該殼體一端部開口的連接端,該連接端具有一側壁;一外彈片,該外彈片延伸自該側壁而形成一內抵片,從而該內抵片相對於該側壁地朝該殼體的外部方向掀翻而形成一外抵片,該外抵片還朝遠離於該端部開口的方向延伸且折彎成型;以及一內彈片,其位於該外彈片的內側,該內彈片延伸自該側壁,從而該內彈片相對於該側壁地朝該殼體的內部方向且朝靠近於該端部開口的方向延伸而折彎成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彈片卡合結構,其中該外抵片折彎成型出一第一干涉部,該第一干涉部呈彎曲狀從而具有一第一凹陷部,該第一凹陷部為朝向該殼體的方向設置。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彈片卡合結構,其中該第一干涉部包含一第一延伸基部、一第一干涉凸部及一第一干涉尾部,其中該第一延伸基部自該外抵片及該內抵片的交界處延伸而出,從而相對於該殼體之平面以一夾角朝往該殼體外部及遠離該端部開口的方向延伸一距離;該第一干涉凸部延伸自該第一延伸基部,從而該第一干涉凸部呈彎曲狀;以及該第一干涉尾部自該第一干涉凸部而朝遠離該端部開口且朝接近該殼體的方向延伸而成形。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彈片卡合結構,其中該第一干涉部上凸設有一擋止卡點,該擋止卡點選擇性地位於該第一延伸基部及該第一干涉凸部兩者的其中之一。
  5. 如請求項1至4之中任一項所述之彈片卡合結構,其中該外抵片延伸自該內抵片的一前緣,從而該內抵片與所述前緣的交界處定義為一翻折處,該翻折處位於該外抵片的一側為一第一疊 合部,該翻折處位於該前緣的另一側為一第二疊合部,該第一疊合部及該第二疊合部彼此交疊,從而形成一翻折結構。
  6.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彈片卡合結構,其中該內彈片折彎成型出一第二干涉部,該第二干涉部呈彎曲狀從而具有一第二凹陷部,該第二凹陷部為朝向該外彈片的方向設置。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彈片卡合結構,其中該第二干涉部包含一第二延伸基部、一第二干涉凸部及一第二干涉尾部,其中該第二延伸基部自該側壁延伸而出,從而相對於該殼體之平面以一夾角朝往該殼體外部及遠離該端部開口的方向延伸一距離;該第二干涉凸部延伸自該第二延伸基部,從而該第二干涉凸部呈彎曲狀;以及該第二干涉尾部自該第二干涉凸部而朝接近該端部開口且朝接近該殼體的方向延伸而成形。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彈片卡合結構,其中該內抵片還包含有一穿孔,該第二干涉尾部可通過該穿孔地頂抵於該外抵片的內表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彈片卡合結構,其中在鄰近於該內抵片與該外抵片的交界處定義為為一翻折處,該翻折處位於該內抵片的部分為一第一疊合部,該第一疊合部與該側壁界定出一內抵片基部;該翻折處位於該外抵片的部分為一第二疊合部,該第二疊合部連接於該第一延伸基部,該第二疊合部及該第一疊合部彼此交疊,從而形成一翻折結構。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彈片卡合結構,其中該穿孔位於該內抵片基部上。
TW102220383U 2013-11-01 2013-11-01 彈片卡合結構 TWM482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0383U TWM482182U (zh) 2013-11-01 2013-11-01 彈片卡合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0383U TWM482182U (zh) 2013-11-01 2013-11-01 彈片卡合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2182U true TWM482182U (zh) 2014-07-11

Family

ID=51724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0383U TWM482182U (zh) 2013-11-01 2013-11-01 彈片卡合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821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9385A (zh) * 2020-08-07 2020-10-16 林旭文 门限定用底座及门限定位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9385A (zh) * 2020-08-07 2020-10-16 林旭文 门限定用底座及门限定位器
CN111779385B (zh) * 2020-08-07 2024-06-11 林旭文 门限定用底座及门限定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16924B2 (en) Female terminal for connector
EP1890363B1 (en) A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US20160064877A1 (en) Connector
US9184513B2 (en) Terminal fitting
US20120034827A1 (en) Terminal fitting
EP1919036A3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ing method
WO2014199833A1 (ja) 雌端子
JP3814221B2 (ja) 雄側端子金具
US20150017823A1 (en) Connector
US10374348B2 (en) Terminal fitting
US20180219312A1 (en) Withdrawable-card-tray position-fixing 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device
TWM482182U (zh) 彈片卡合結構
TWM475061U (zh) 電連接器
TW201433024A (zh) 連接器及具備該連接器之電子機器
JP2019016479A (ja) 端子金具
TWM507411U (zh) 容置盒
JP2016170996A (ja) 端子金具
JP5720526B2 (ja) 端子金具
JP2010228439A (ja) 画鋲組立体
TWM516249U (zh) 連接器的卡扣結構
JP5734003B2 (ja) 端子
JP5801171B2 (ja) ジャック
TWM565435U (zh) Conductive component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 terminal
CN209233036U (zh) 一种一体化连接器
JP2019003733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