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7759U -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 Google Patents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7759U
TWM467759U TW102215727U TW102215727U TWM467759U TW M467759 U TWM467759 U TW M467759U TW 102215727 U TW102215727 U TW 102215727U TW 102215727 U TW102215727 U TW 102215727U TW M467759 U TWM467759 U TW M46775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ear motion
motion module
reflow
dustproof
micro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57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ng-Sheng Lee
Chin-Tsai Yang
Original Assignee
Tbi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bi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bi 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157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7759U/zh
Publication of TWM4677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7759U/zh

Links

Landscapes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Description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為能於滾珠數目有限的情況下,保持直線運動模組持續運作,一般是藉由設置滾珠迴流通道的方式來達成。利用滾珠迴流通道,滾珠可在每次完成與滑座的相對運動後,再重新返回線性軌道及滑座之間,續行其功能。
在習知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中,主要係包括一線性軌道、一滑座及複數滾珠。線性軌道上設置有軌道槽,而滑座內側則設置有內迴流槽,二者共同組成滾珠運行的內迴流通道。滑座包括一滑座本體及複數迴流元件。迴流元件與滑座本體相接之一側具有迴流槽,迴流槽可與滑座本體外側之外迴流槽共同組成外迴流通道,亦即,滾珠能夠在內迴流通道、通過端蓋上的迴流導引彎道及外迴流通道間循環的運動。此外,於實際應用時,為了提升微型直線運動模組的組裝精度,並提升運作時的防塵效果,則將額外的固定件及防塵件透過套設於滑座本體以提供上述之功效。
因此,在上述的結構中,為使運動順暢,迴流端蓋、循環件、迴流元件及固定件等部件係透過塑料射出成型而製成的的元件,輔以適當的製程條件,即可輕易使各元件間的接合達到實質無斷差,有助於滾珠循環路徑之管壁的連續性與平整性。然而,在滾珠的循環運動過程中,以金屬製成的直線滑軌及滑座本體具有足以對抗滾珠衝擊與承載物體重量的剛性及強度,但塑料成型的多數元件就常常發生磨損或破裂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熱處理後,塑料成型的部件極可能產生熔化的問題,進而產生較大的變形量,造成運作中噪音過大,嚴重甚至產生停頓或失去穩定性。
雖然,已有業者嘗試改良微型直線運動模組,以期能解決上 述問題,但卻依舊未能提供一種較佳的設計,尤其是在穩定性方面,往往在元件與元件間會有脫離或晃動的情況發生,使運作效能無法有效增加。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具有較佳的結構設計,以一方面提供剛性較佳的滑座,增加承載能力及運作安定性,另一方面加強其他以塑料成型元件的固定能力,避免因撞擊或晃動造成妥善率降低,甚至損壞或使用危險,已成為重要課題之一。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創作之目的為提供一種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具有較佳的結構設計,以一方面提供剛性較佳的滑座,增加承載能力及運作安定性,另一方面加強其他以塑料成型元件的固定能力,避免因撞擊或晃動造成妥善率降低,甚至損壞或使用危險。
為達上述目的,依本創作之一種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包括一線性軌道、一滑座、一防塵組件、一金屬強化件以及複數滾珠。線性軌道具有複數軌道槽。滑座滑設於線性軌道。滑座包括一滑座本體、複數迴流元件及二端蓋。滑座本體,其內側具有對應軌道槽之複數內迴流槽。內迴流槽與軌道槽共同構成複數內迴流通道,且滑座本體外側對應內迴流槽具有複數外迴流槽。迴流元件分別連結於滑座本體外側。各迴流元件具有一迴流槽,且迴流槽與對應之外迴流槽共同構成一外迴流通道。端蓋分別設置於滑座本體之二端面,且各端蓋分別具有複數與內迴流通道及外迴流通道對應接合之迴流導引槽。防塵組件套設滑座。金屬強化件套設防塵組件及滑座。複數滾珠循環運動於內迴流通道、其中之一迴流導引槽、外迴流通道及另一迴流導引槽。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防塵組件包括一固定件及一防塵件,且固定件套設防塵件。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各端蓋具有一凹槽,且固定件及防塵件裝設於凹槽。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固定件具有對應迴流元件之複數定位部,且定位部分別連結迴流元件。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固定件具有複數第一卡合部,防塵件對應第一卡合部而具有複數第二卡合部,且第二卡合部卡合於第一卡合部。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防塵件具有複數突出件,且突出件係滑設於軌道槽內。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金屬強化件對應突出件形成有複數個突出部,且突出部係滑設於軌道槽內。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金屬強化件具有複數卡固件。而各端蓋具有複數卡固部,且各卡固件係分別卡合於卡固部。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在各外迴流通道中,各迴流元件具有一凸出部且外迴流槽具有一凹陷部。凸出部裝設於凹陷部。
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各迴流元件具有複數定位凸部,且各端蓋對應定位凸部具有複數定位凹部。定位凸部分別裝設於定位凹部。
承上所述,因依本創作透過套設一金屬強化件於滑座、固定件以及防塵件之外側,從而以直接卡合的方式將各元件之間定位並卡固,取代習知須以螺絲進行組合之方式,從而具有可透過單一規格之材料而進行組裝之優勢。除此之外,基於上述之組合方式,金屬強化件的設置可節省組裝工時,免除額外的固定元件地使用;進一步可有效避免在微型直線運動模組運作時發生以塑料成型的元件因碰撞所產生的損害,進而減少元件間脫離或晃動的問題,提升設備妥善率。更重要的是,本創作中塑料成型的元件受到金屬強化件的固定與限制,其因高溫作動環境所帶來熱變形量亦顯著降低,使得過去噪音或運作不順暢的問題均得以改善。因此,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更能提供更佳的滾珠作動環境,讓精密的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及應用其的設備或裝置都具有更高的可靠度。
〔習知〕
〔本創作〕
1‧‧‧線性軌道
11‧‧‧軌道槽
11a、11b‧‧‧軌道槽之部分
2‧‧‧滑座
21‧‧‧滑座本體
211‧‧‧內迴流槽
212‧‧‧外迴流槽
213‧‧‧端面
214‧‧‧凹陷部
22‧‧‧迴流元件
221‧‧‧迴流槽
222‧‧‧迴流彎槽
223‧‧‧第一定位凸部
224‧‧‧第二定位凸部
225‧‧‧凸出部
23‧‧‧端蓋
231‧‧‧迴流導引槽
232‧‧‧第一定位凹部
233‧‧‧第二定位凹部
234‧‧‧凹槽
235‧‧‧注油孔
236‧‧‧供油通道
237‧‧‧卡固部
3‧‧‧滾珠
4‧‧‧固定件
41‧‧‧固定件卡合部
42‧‧‧擋止部
43‧‧‧第一卡合部
5‧‧‧防塵件
51‧‧‧第二卡合部
52‧‧‧端蓋防塵部
521‧‧‧突出件
6‧‧‧金屬強化件
61‧‧‧卡固件
62‧‧‧突出部
7‧‧‧保持件
A-A‧‧‧剖面線
H‧‧‧螺孔
M‧‧‧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P‧‧‧開口
r‧‧‧迴轉半徑
R1‧‧‧內迴流通道
R2‧‧‧外迴流通道
S‧‧‧防塵組件
圖1為依據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的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的分解圖。
圖3為圖1所示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於剖面線A-A處的前視示意圖。
圖4為圖2所示之滑座本體與迴流元件結合後且待接合端蓋前的示意圖。
圖5為圖2所示之滑座待結合固定件與防塵件前的示意圖。
圖6A為圖2所示之防塵件待接合金屬強化件前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6B為圖1所示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之側視示意圖。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一種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加以說明。
圖1為依據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的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的分解圖。以下先配合圖1與圖2概略介紹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的結構與元件,再進一步利用具體實施例說明相關細節。
請同時參考圖1及圖2所示,依據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包括一線性軌道1、一滑座2以及複數滾珠3。線性軌道1具有複數軌道槽11。滑座2滑設於線性軌道1,且滑座2包括一滑座本體21、複數迴流元件22及二端蓋23。滑座本體21內側具有對應軌道槽11之複數內迴流槽211,內迴流槽211與軌道槽11共同構成一內迴流通道。另外,滑座本體21外側設置複數外迴流槽212。迴流元件22分別連結於滑座本體21的外側,且各迴流元件22對應外迴流槽212具有一迴流槽221,迴流槽221與外迴流槽212共同構成一外迴流通道。端蓋23分別設置於滑座本體21之二端面213,且各端蓋23分別設置複數與內迴流通道及外迴流通道對應接合之迴流導引槽231。滾珠3循環運動於內迴流通道、其中之一迴流導引槽231、外迴流通道及另一迴流導引槽231。
依據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其線性軌道1二側並不限制設置一條或一條以上之軌道槽11,但以分別設置一條者為較佳,以下本實施例將以此種一條的結構為例繼續說明本創作之技術特徵。惟要額外說明的是,為配合其他結構的設計,本實施例中之軌道槽11實際上非為 完全連續,而可再細分二個部分11a與11b。其中,值得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軌道槽11a與11b二部份可於同一工段中一併研磨加工形成,相較於習知技術,本實施例可提供更高的精度,避免在端蓋防塵部(詳細說明請參見後述)結合時殘留間隙或干涉量過大的問題。
由於在以下的說明中,11a與11b二者之功能與接觸的滾珠表面均相同,且未免混淆,以下仍將軌道槽的二部分11a與11b總和以軌道槽11繼續說明。
圖3為圖1所示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於剖面線A-A處的前視示意圖,惟為使管道結構能夠清楚顯示,圖中僅顯示右側的滾珠3,而將左側滾珠3暫時移除。請同時參考圖2與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滑座本體21內側具有對應二軌道槽11之內迴流槽211,且二內迴流槽211與二軌道槽11共同構成二內迴流通道R1,另外,滑座本體21外側則同樣對應二軌道槽11而設置二外迴流槽212。仍再次強調的是,本創作之軌道槽11、內迴流槽211與外迴流槽212的數目並無限制,僅需相互之間具有對應關係即可,換言之,在彼此數目能對應的情況下,其他條數的設置亦係涵蓋於本創作之範圍內。
一般而言,滑座本體21係為一金屬件,故在本實施例中,可以例如但不限於研磨加工法方式製作內迴流槽211及/或外迴流槽212。以製程流程而言,由於研磨加工步驟可於熱處理步驟後進行,故可避免因熱變形而影響內迴流槽211及外迴流槽212的精準度。又,相較於習知的鑽孔加工而言,本創作之滑座本體21結構不僅能於一次工段中,一併對內迴流槽211及外迴流槽212進行研磨加工,且加工時是一次對各迴流槽的整個表面實施,故所形成的槽面是實質無斷差且表面粗糙度更佳,有利於滾珠3於上滾動。然需特別說明的是,在本創作中所稱實質無斷差乃是涵蓋因加工、組裝精度或其他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些許誤差。
請同時參考圖2及圖3所示,迴流元件22分別連結於滑座本體21的左右二外側,在本實施例中,各迴流元件22與滑座本體21的連結可藉由扣合、卡合、黏合、鎖合、嵌合或其組合的方式達成,且是由滑座本體21的左右二側向中心的方向進行。
本實施例中之各迴流元件22分別對應外迴流槽212而具有一迴流槽221,且各迴流槽221又分別與其對應之外迴流槽212共同構成一外迴流通道R2,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共計有二迴流槽221與二外迴流槽212而共同形成二外迴流通道R2。然而,單一迴流元件22上具有之迴流槽221的數目非本創作所欲限制者,反而在符合對應關係的情況下,其他例如一個迴流元件22上設置二迴流槽221亦無不可。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迴流元件22之材質可例如為塑膠,且是藉由射出成型製作的一體成型元件,故迴流槽221的表面同樣可達無斷差的程度。當然,迴流元件22的材質及製成方式亦可為其他可達到相同功效者,應用上並無特別限制。
二端蓋23分別設置於滑座本體21之二端面213,詳言之,二端蓋23係沿滑座本體21的長軸方向利用例如螺絲鎖固的方式結合於二端面213。各端蓋23分別具有與內迴流通道R1及外迴流通道R2對應接合之迴流導引槽231。在本實施例中,各端蓋23在左右二側分別設置一條與內迴流通道R1及外迴流通道R2對應接合之迴流導引槽231。具體而言,迴流導引槽231為一實質呈U字型的彎槽,可與迴流元件22上設置之一迴流彎槽222相配合,以導引滾珠3離開內迴流通道R1並進入外迴流通道R2,或導引滾珠3離開外迴流通道R2並進入內迴流通道R1。另外,在本創作之其他實施例中,為強化導引滾珠3的能力,迴流導引槽231及/或迴流彎槽222可更包含複數迴流導引件(圖中未示)。
由於內迴流槽211及外迴流槽212是藉由研磨加工製作而成,沒有習知鑽孔定位失準的問題,且可有效減低熱處理變形的影響,加之塑料製成的迴流元件22容易以模具控制成型的效果,因此當滑座本體21、迴流元件22與端蓋23結合後,包括內迴流通道R1、外迴流通道R2與其他部分之循環路徑的管壁均得以維持適當的平滑度,減少運作時發出噪音或產生停頓意外,提高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的穩定性。此外,同樣由於內迴流槽211是以研磨加工製作,故可節省鑽孔加工所需的空間,加大滾珠3迴轉半徑r,降低滾珠3與通道間的相互干涉,又為另一項可減少噪音及適於在高速下運作的優勢。
除上述功效外,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更可藉由搭配額 外的結構,而進一步提供多項優勢,以下將基於圖2中所示的各元件並配合其他圖示分別說明之。
圖4為圖2所示之滑座本體與迴流元件結合後且待接合端蓋前的示意圖。請參考圖4所示,在各外迴流通道與迴流導引槽231接合處,各迴流元件22具有複數定位凸部,且各端蓋23對應定位凸部具有複數定位凹部,定位凸部分別裝設於定位凹部,其中,本實施例係以迴流元件22具有二種形式之定位凸部,且端蓋23具有對應之二種定位凹部為例說明。詳細而言,迴流元件22具有一第一定位凸部223且端蓋23具有一第一定位凹部232。在本實施例中,迴流元件22可於前後端分別具有第一定位凸部223,而端蓋23則具有對應數目的第一定位凹部232。詳就結構而言,第一定位凸部223與第一定位凹部232具有對應的構型,使得當端蓋23連結於滑座本體21與迴流元件22時,第一定位凸部223可裝設並例如卡合於第一定位凹部232。利用第一定位凸部223與第一定位凹部232對應的形狀與尺寸,從而能讓端蓋23易於定位,除加速組裝流程外,更能提高精密度,利於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運作。當然,雖本實施例中所示的第一定位凸部223係為半環狀,但實際運用時不以此為限,其他適於使用的形狀亦可替換之。
進一步而言,由於迴流元件22與端蓋23均可為塑料射出成型的元件,故利用模具的設計,再輔以適當的製程條件,即可輕易使第一定位凸部223與第一定位凹部232之接合達到實質無斷差,有助於滾珠循環路徑之管壁的連續性與平整性,減少不利滾珠3運動的條件。
依據上述原理,同樣地,在迴流元件22與端蓋23接合處,迴流元件22更可具有一第二定位凸部224,且各端蓋23對應第二定位凸部224具有一第二定位凹部233,當二者連結時,第二定位凸部224分別裝設於第二定位凹部233。在本實施例中,各迴流元件22在前端與後端分別具有二第二定位凸部224,而端蓋23則具有對應數目的第二定位凹部233。透過第二定位凸部224與第二定位凹部233的結合設計,能夠更強化端蓋23的定位。
另外,請參考圖2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在各外迴流通道中, 各迴流元件22具有複數凸出部(本實施例係以二凸出部225為例說明)且各外迴流槽212具有對應數目之凹陷部214,凸出部225可分別裝設於對應之凹陷部214以再更進一步強化迴流元件22與滑座本體21的定位精準度及固定效果。
圖5為圖2所示之滑座待結合固定件與防塵件前的示意圖。請參考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更包括一防塵組件S,防塵組件S套設滑座2。詳細而言,防塵組件S包括一固定件4及一防塵件5,其中,各端蓋23在連結滑座本體21之相對側具有一凹槽234,藉由將固定件4之部份裝設於凹槽234的方式,使滑座2得以穩固地套設於固定件4,且較佳地,滑座2係透過底部由上向下套設於固定件4中。在上述裝設方法中,實質上係由於固定件4二端具有能與端蓋23之凹槽234配合的固定件卡合部41,且本身可為剛性強的金屬件,故當固定件卡合部41卡合並定位於凹槽234中後,可以提供抗力,以對抗整體結構發生形變或各元件間發生相對位移的情況。是以,原本沿滑座本體21之長軸方向依序結合的迴流元件22與端蓋23除透過本身的連結機構外,可更由固定件4強化固定關係,得以有效減少在該方向上發生位移、脫離或晃動的機會,進一步提昇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的穩定性。
另外,固定件4可更具有對應迴流元件22的複數擋止部42,以當固定件4與滑座2組合時,作為擋止二迴流元件22側的縫隙之用,以提升滑座2二側之防塵效果。實際應用時,擋止部42可例如但不限於與迴流元件22之連接側具有對應的結構,當二者例如相互卡合時,可以輔助定位固定件卡合部41,進一步限制迴流元件22在上述長軸方向上發生位移或脫離的情況,增進迴流元件22與滑座本體21的結合。
當然,上述固定件4及其各部結構的形狀與尺寸均無特別限制,而以能與對應裝設或接合之對象配合為原則,此外,各部件的接合處亦可以再透過例如螺鎖、膠合或其他方式加強固定,舉例而言,例如固定件4、端蓋23與滑座本體21上均具有螺孔H以供螺絲固定。
請同樣參考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更具有一防塵件5,且防塵件5係為固定件4所套設,較佳地,防塵件5係 透過連結機構的設計而與固定件4彼此卡合固定。詳細而言,防塵件5與固定件4的連結方式並無限制,在本實施例中,例如固定件4之內側具有四個第一卡合部43,而防塵件5則具有四個第二卡合部51,各第二卡合部51分別對應各第一卡合部43,當防塵件5設置於滑座本體21的同時,第二卡合部51可卡合於第一卡合部43,完成防塵件5與固定件4的連結。其中,上述的第一卡合部43與第二卡合部51可例如但不限於為一組卡榫結構。此外,防塵件5更具有二端蓋防塵部52,當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完整組裝時,端蓋防塵部52係與固定件卡合部41共同裝設於端蓋23之凹槽234中,其不僅可供防塵使用,當配合設置螺孔H時,透過螺絲鎖固,可更進一步加強長軸方向上穩固迴流元件22的固定力量。如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知,利用固定件4的擋止部42以及防塵件5內之端蓋防塵件52的設置,可防止塵埃或異物由滑座2的各端或下方進入滑座2內部,影響滾珠3運行。
此外,為進一步加強防塵組件S與滑座本體21的固定效果,防塵件5設置有複數突出件521,且突出件521係滑設於軌道槽11內。詳細而言,突出件521係位於二端蓋防塵部52上,當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完整組裝時,突出件521可實質上完全地滑設於軌道槽11中,當滑座2相對於滑軌11進行運動時,突出件521可防止來自長軸方向上而進入軌道槽11的灰塵或異物,以提供軌道槽11較佳之運行環境。
更進一步說明,當自滑座2上方視之時,突出件521係相對於滑座本體21而突出於端蓋防塵部52,透過上述之設計,突出件521將進一步的使內迴流通道內的滾珠3與外界隔離,從而可更有效的排除來自長軸方向上而進入軌道槽11的灰塵或異物侵入至內迴流通道。
請同時參考圖2及圖5所示,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又更具有複數滾珠保持件7,其數量與構型均可與內迴流槽211對應,以與內迴流槽211共同組成限制滾珠3的管道空間,避免當滑座2與線性軌道1脫離時,滾珠3會因無所憑藉而掉落。
透過上述各結構之間的搭配,使得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可提供包括穩定運作及防塵之功效,然本創作為再進一步改善習知音 選用塑料成形之元件進行組裝時,因撞擊或加熱所帶來之元件損壞或熔化的問題,故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更包括一金屬強化件6,以下請同時參考圖2、圖6A及圖6B所示,以理解本創作之金屬強化件6之細節。
金屬強化件6係套設防塵組件S及滑座2,詳細而言,當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完整組裝時,金屬強化件6係實質上位於防塵組件S及滑座2的外側,其中,金屬強化件6與防塵組件S及滑座2的連結方式並無限制,在本實施例中,例如金屬強化件6之內側具有複數卡固件61,本實施例係以四個卡固件61分別位於金屬強化件6之四個角落為例說明之,而端蓋23則對應四個卡固件61具有相同數目之卡固部237,當金屬強化件6設置於滑座本體21的同時,各卡固件61可卡合於其對應的卡固部237,以完成滑座2、防塵組件S及金屬強化件6的結合,其中,透過金屬強化件6的設置,可使上述之各元件直接卡合,進而具有縮短組裝時程之優勢;更佳地,由於金屬強化件6可透過其細部結構將各元件進行固定及卡合,實作上可以單一套材料進行組裝,且可免除螺絲的使用,明顯提升了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的組裝便利性。
圖6A為圖2所示之防塵件待接合金屬強化件前的部分放大示意圖,圖6B為圖1所示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之側視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5、圖6A及圖6B所示,金屬強化件6係配合防塵件5的突出件521而形成有複數個突出部62,且突出部62係同樣滑設於軌道槽11內。於本實施例中,突出部62並無完全封閉軌道槽11,亦即,當突出部62設置於軌道槽11內時,軌道槽11與突出部62之間仍有縫隙存在,惟此非限制性者,實際應用時,為防止來自長軸方向上而進入軌道槽11的灰塵或異物,突出部62之結構亦可與突出件521實質上相同或相似,而可實質上無縫隙地設置於軌道槽內,以提供軌道槽11較佳之運行環境。
又,如圖2及圖4所示,依據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M,端蓋23至少其中之一可具有一注油孔235及一供油通道236。在本實施例中,則是二端蓋23各設置有一個注油孔235與左右二供油通道236。其中,注油孔235係沿滑座本體21之長軸方向由端蓋23之一側貫穿至另一側,以供使用者由外部例如但不限於以手動添加或以儲油箱自動補充的方式向 滑座2內部補充潤滑油料。而供油通道236則設置於端蓋23接合滑座本體21之一側,且分別連通注油孔235與二側之迴流導引槽231,以將潤滑油料由注油孔235導入迴流導引槽231,而確實與滾珠3接觸,達到潤滑的目的。當然,在設置有固定件4、防塵件5及金屬強化件6的實施例中,三者上則另需設置開口P,以與注油孔235配合。
綜上所述,因依據本創作之一種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透過套設一金屬強化件於滑座、固定件以及防塵件之外側,從而以直接卡合的方式將各元件之間定位並卡固,取代習知須以螺絲進行組合之方式,從而具有可透過單一規格之材料而進行組裝之優勢。除此之外,基於上述之組合方式,金屬強化件的設置可節省組裝工時,免除額外的固定元件地使用。
且更佳地,由於金屬強化件係選用金屬之材料,本創作更適於設置以塑料成型的迴流元件、端蓋、固定件及防塵件,藉由金屬強化件較佳之強度,可有效避免在微型直線運動模組運作時發生以塑料成型的元件因碰撞所產生的損害,進而減少元件間脫離或晃動的問題,提升設備妥善率。
與習知技術相較,本創作提供一種新穎的微型直線運動模組的設計,以多方面地改善習知結構所遇到的問題。詳細而言,依據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因具有金屬強化件地設置,故不只剛性與強度都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塑料成型的元件受到金屬強化件的固定與限制,其因高溫作動環境所帶來熱變形量亦顯著降低,使得過去噪音或運作不順暢的問題均得以改善。因此,本創作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更能提供更佳的滾珠作動環境,讓精密的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及應用其的設備或裝置都具有更高的可靠度。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線性軌道
11‧‧‧軌道槽
11a、11b‧‧‧軌道槽之部分
2‧‧‧滑座
21‧‧‧滑座本體
211‧‧‧內迴流槽
212‧‧‧外迴流槽
213‧‧‧端面
214‧‧‧凹陷部
22‧‧‧迴流元件
221‧‧‧迴流槽
222‧‧‧迴流彎槽
223‧‧‧第一定位凸部
224‧‧‧第二定位凸部
225‧‧‧凸出部
23‧‧‧端蓋
231‧‧‧迴流導引槽
232‧‧‧第一定位凹部
233‧‧‧第二定位凹部
234‧‧‧凹槽
235‧‧‧注油孔
236‧‧‧供油通道
237‧‧‧卡固部
3‧‧‧複數滾珠
4‧‧‧固定件
41‧‧‧固定件卡合部
42‧‧‧擋止部
43‧‧‧第一卡合部
5‧‧‧防塵件
51‧‧‧第二卡合部
52‧‧‧端蓋防塵部
521‧‧‧突出件
6‧‧‧金屬強化件
61‧‧‧卡固件
62‧‧‧突出部
7‧‧‧保持件
H‧‧‧螺孔
M‧‧‧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S‧‧‧防塵組件

Claims (10)

  1. 一種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包括:一線性軌道,具有複數軌道槽;一滑座,滑設於該線性軌道,該滑座包括:一滑座本體,其內側具有對應該些軌道槽之複數內迴流槽,該些內迴流槽與該些軌道槽共同構成複數內迴流通道,且該滑座本體外側對應該些內迴流槽具有複數外迴流槽;複數迴流元件,分別連結於該滑座本體外側,各該迴流元件具有一迴流槽,且該迴流槽與對應之該外迴流槽共同構成一外迴流通道;及二端蓋,分別設置於該滑座本體之二端面,且各該端蓋分別具有複數與該內迴流通道及該外迴流通道對應接合之迴流導引槽;一防塵組件,套設該滑座;一金屬強化件,套設該防塵組件及該滑座;以及複數滾珠,循環運動於該內迴流通道、其中之一迴流導引槽、該外迴流通道及另一迴流導引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該防塵組件包括一固定件及一防塵件,且該固定件套設該防塵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各該端蓋具有一凹槽,且該固定件及該防塵件裝設於該些凹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該固定件具有對應該些迴流元件之複數定位部,且該些定位部分別連結該些迴流元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該固定件具有複數第一卡合部,該防塵件對應該些第一卡合部而具有複數第二卡合部,且該些第二卡合部卡合於該些第一卡合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該防塵件具有複數突出件,且該些突出件係滑設於該些軌道槽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該金屬強化件對應該些突出件形成有複數個突出部,且該些突出部係滑設於該些軌道槽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該金屬強化件具有複數卡固件,而各該端蓋具有複數卡固部,且各該卡固件係分別卡合於該些卡固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在各該外迴流通道中,各該迴流元件具有一凸出部且該外迴流槽具有一凹陷部,該凸出部裝設於該凹陷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直線運動模組,其中各該迴流元件具有複數定位凸部,且各該端蓋對應該些定位凸部具有複數定位凹部,該些定位凸部分別裝設於該些定位凹部。
TW102215727U 2013-08-22 2013-08-22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TWM4677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5727U TWM467759U (zh) 2013-08-22 2013-08-22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5727U TWM467759U (zh) 2013-08-22 2013-08-22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7759U true TWM467759U (zh) 2013-12-11

Family

ID=50155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5727U TWM467759U (zh) 2013-08-22 2013-08-22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77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9932B (zh) * 2020-09-04 2021-06-01 中國科技大學 多功能噴霧手機殼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9932B (zh) * 2020-09-04 2021-06-01 中國科技大學 多功能噴霧手機殼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20187B2 (ja) 小形直動案内ユニット
CN103765047B (zh) 单轴致动器
JP2931465B2 (ja) 直動転がり案内ユニット
JP2007092800A (ja) 直動案内ユニット
CN103912648B (zh) 用于滚珠螺杆的回流元件及使用该回流元件的滚珠螺杆
JP5316700B2 (ja) リニアガイド装置
TWM554526U (zh)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KR102276563B1 (ko) 서큘레이터 구조물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슬라이더 장치
JP2007278491A (ja) 直線運動スライダー用エンドプレート及びこのエンドプレートが採択された直線運動スライダー
US6250805B1 (en) Linear motion guide unit
TWM467759U (zh)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BR102012014284A2 (pt) Linear sliding block
JP4304087B2 (ja) リニアガイドウェイの潤滑システム
US20130223770A1 (en) Seal Device and Linear Guide Device
TWI529315B (zh)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的製造方法
JP7499839B2 (ja) 運動案内装置および該運動案内装置において使用される潤滑経路部品
TWM503493U (zh) 微型直線運動模組
TW202206715A (zh) 運動導引裝置
TW201502391A (zh) 運動導引裝置
TWM409323U (en) Miniature linear motion module
KR200468452Y1 (ko) 선형 슬라이딩 블록
CN203453291U (zh) 微型直线运动模组
JP3182134B2 (ja) 線形動作回転ガイド装置
TWI522541B (zh) 直線運動模組的製造方法
TW200934963A (en) Retainer of linear guidew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