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5494U - 繩尾扣 - Google Patents

繩尾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5494U
TWM465494U TW102213154U TW102213154U TWM465494U TW M465494 U TWM465494 U TW M465494U TW 102213154 U TW102213154 U TW 102213154U TW 102213154 U TW102213154 U TW 102213154U TW M465494 U TWM465494 U TW M46549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ckle
base
cover
tail
ro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3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zu-Chen Lou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Nifco Taiwan Corp
Priority to TW102213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5494U/zh
Publication of TWM4654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5494U/zh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Description

繩尾扣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繩尾扣,尤指可將繩帶尾部為由通道處穿設於本體之容室內打一繩結或利用固定件作為擋止結構,再將蓋板蓋合於容室內扣持定位,使尾部收容於容室內部隱藏而不外露,並利用扁長形基座提供使用者拉動時能夠確實抓住,使產品輕薄且更好握持。
按,現今扣具之使用非常的普遍,且不同型式之扣具有不同的扣合方式,便可將扣具應用於背包、鞋體、成衣等物品上使用,然,扣具通常係利用繩帶穿設於其內,並將繩帶二端頭部穿出,再由另一扣具由二頭部套入,使扣具可沿著繩帶表面滑動位移以供調整背包、鞋體或成衣等物品上之開口大小使用。
再者,一般物品上的拉鍊所具之拉鍊頭片或繩帶結尾使用之繩尾扣,大多會利用繩帶結合一中空之塑膠件固定使用,其係將繩帶二端尾部為穿出於塑膠件內之中空通道,並打一繩結作為擋止之結構,即可防止繩帶脫出,不過此種作法繩結部分仍會外露於物品表面而顯得相當突兀且不甚美觀,使用者拉動時也容易因壓到繩結產生不舒適感。
是以,便有業者採用將繩帶二端尾部為直接利用繩尾扣來予以扣合,並利用齒部咬合的方式進行固定,其雖可方便繩尾扣與繩帶作 組裝結合,並使繩帶二端尾部不會外露,不過當使用者用力拉動於繩帶或繩帶受到外力的拉扯作用時,便會因齒部的咬合力量不足而造成繩帶容易脫出於繩尾扣之外;另,亦有業者採用將繩帶二端尾部穿出於繩尾扣本體內之中空通道,並打一繩結作為擋止之結構,而具有良好的防滑脫效果,其和傳統的繩尾扣差異在於,習用繩尾扣係於本體之通道外部為利用扣合方式組裝有一外蓋,即可透過外蓋防止繩結外露於本體或物品表面,惟該外蓋與本體之扣合結構便需要在本體外部成型出可供外蓋上的凸扣相互扣合之扣槽設計,不僅將造成有組合開口露出使整體外觀被破壞,並會受到構件方向與位置的限制而無法提昇外觀的整體性且不美觀,當使用者按壓於本體上來拉動繩帶時,也可能受到外力的影響造成外蓋容易產生有任意鬆脫或跳開之情況發生,且因習用繩尾扣底部大都為一寬厚的外型,整體體積較小,若是物品的重量較重或使用者手指較滑時,便不能確實、牢靠地拉住繩帶扣而仍會有滑脫之情況發生,此即為從事於此行業者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故,新型創作人有鑑於習用繩尾扣使用上之問題與缺失,乃搜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的評估及考量,並利用從事於此行業之多年研發經驗不斷的試作與修改,始設計出此種繩尾扣的新型誕生。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乃在於本體所具之基座底面處所形成之容室內壁面處為設有一通道,並於通道外側周邊處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貫通至容室內之逃孔,且逃孔相鄰於容室內壁面處形成有扣持部,再於蓋板側邊處朝外形成有至少一個卡扣部,即可將至少一條繩帶的尾部為由通道 處穿設於基座之容室內並打一繩結或利用固定件結合於尾部處來作為擋止之結構後,再將蓋板蓋合於基座之容室內,並使蓋板之卡扣部與基座之扣持部呈相對應扣持定位,使繩帶之繩結收容於容室內部隱藏而不會外露,以此逃孔結構設計,使本體成型時直接形成有扣持部,整體外觀不會被破壞或是受到構件的限制,以提昇外觀的整體性且更為美觀,並利用扁長形基座提供使用者拉動時能夠確實抓住,使產品輕薄且更好握持。
本創作之次要目的乃在於本體之基座表面上所設之鏤空孔周圍底面處為形成有一容室,並於蓋板相鄰於基座容室周緣連接處延伸成型有位於鏤空孔處之橋接部,便可將蓋板為以橋接部作一彎折,並使蓋板反折蓋合於容室內呈相對應扣持定位,且因本體之基座與蓋板為由塑料射出一體成型可有效節省製造所耗費之工時,同時確保製造的品質與良率,使整體的製造成本更為低廉。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乃在於當本體射出一體成型時可將公模仁中之至少一個滑塊橫向穿設於基座之逃孔位置,並與母模仁相靠合模後再將塑料注入於模具內利用埋入射出方式一體成型出本體,且待模具開模後可將公模仁中之滑塊脫模,同時使逃孔相鄰於容室內壁面處形成有扣持部之扣槽,以此逃孔之結構設計,使本體成型時僅需使用一套模具即可直接形成有扣持部之扣槽,以有效解決基座與蓋板分開成型才可進行組構所衍生模具數量增加、整體構件較多且複雜以及成本昂貴之缺失,進而達到結構簡單、模具設計容易且製造成本更為低廉之效果。
本創作之再一目的乃在於本體基座之鏤空孔相對於容室之另側底面處為設有至少一個凹部,當使用者拉動於繩帶時,僅需以手指按 壓於基座表面上或鏤空孔處來拉動繩帶調整結合物之開口大小使用,並利用扁長形之基座能夠以較大的面積確實抓住,更符合人體工學設計,且可透過鏤空孔及凹部之結構設計有效節省材料使用成本,並具有輕量化且薄型之效果,也不易產生滑脫之情況發生。
1‧‧‧本體
11‧‧‧基座
110‧‧‧鏤空孔
111‧‧‧容室
112‧‧‧通道
1121‧‧‧穿孔
1122‧‧‧阻擋部
113‧‧‧逃孔
114‧‧‧扣持部
1141‧‧‧扣槽
115‧‧‧第一擋塊
1151‧‧‧凹槽
116‧‧‧凹部
12‧‧‧蓋板
121‧‧‧卡扣部
1211‧‧‧凸扣
1212‧‧‧推移面
122‧‧‧第二擋塊
1221‧‧‧定位凸點
13‧‧‧橋接部
2‧‧‧繩帶
21‧‧‧尾部
22‧‧‧繩結
23‧‧‧固定件
3‧‧‧結合物
第一圖 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 係為本創作另一視角之立體外觀圖。
第三圖 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剖面圖。
第四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組裝前之側視剖面圖。
第五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組裝後之側視剖面圖。
第六圖 係為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
第七圖 係為本創作再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創作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構造,茲繪圖就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構造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瞭解。
請參閱第一、二、三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另一視角之立體外觀圖及立體剖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創作為包括有本體1,其中該本體1為具有一扁長形之基座11,並於基座11表面上接近中央處設有一鏤空孔110,且位於鏤空孔110周圍底面處形成有可供蓋板12蓋合於其內之凹陷狀容室111,而基座11之容室 111相對於鏤空孔110之另側中央內壁面處為設有貫通至本體1外部之通道112,其通道112內部具有至少一個穿孔1121及位於穿孔1121內壁面處所形成相對向內凸出之阻擋部1122僅為一種較佳之實施狀態,亦可在通道112內部為形成有二平行之穿孔1121,且二穿孔1121之間形成有阻擋部1122,並於通道112外側周邊處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貫通至容室111內之逃孔113,且逃孔113相鄰於容室111內壁面處形成有具扣槽1141之扣持部114。
再者,本體1之基座11與蓋板12可為一體成型或分開組構而成,若是以一體成型為例時,該蓋板12相鄰於基座11之容室111周緣連接處延伸成型有位於鏤空孔110處之橋接部13,並於蓋板12相對於橋接部13之另側二邊處皆朝外形成有至少一個具凸扣1211之卡扣部121,且二卡扣部121位於凸扣1211外側邊下方處相對向內形成有漸縮狀之推移面1212。
然而,上述基座11與蓋板12相鄰於橋接部13二側處為分別設有呈相對應之複數第一擋塊115及第二擋塊122,並於第一擋塊115與第二擋塊122之相接面處設有相互嵌卡定位之複數定位凸點1221及凹槽1151,而本體1較佳實施為由軟質塑料射出所一體成型,但於實際應用時,本體1之基座11與蓋板12亦可為由不同軟、硬材質所分開組構而成,例如基座11為軟質塑料射出所一體成型,並具有良好的增韌效果,不易因拉扯產生裂痕或結構破壞,且該蓋板12為硬質塑料射出所一體成型,而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使基座11相對於蓋板12材質相當柔軟、具有軟質彈性且觸摸的手感、防滑性俱佳,另基座1 1之鏤空孔110相對於容室111之另側底面處為可進一步設有至少一個凹部116,且該基座11與蓋板12表面上也可分別具有各種顏色、紋路、圖案或鏤空部位設計。
此外,本創作本體1之基座11與蓋板12以分開組構而成為例時,因為不需在基座11之鏤空孔110處直接成型出蓋板12,即可省略鏤空孔110結構設計,並於基座11之通道112外側周邊處或二側處設有貫通至容室111內之複數逃孔113,且各逃孔113相鄰於容室111內壁面處為形成有具扣槽1141之扣持部114,而基座11與蓋板12之間亦可省略橋接部13結構設計,且蓋板12側邊處朝外形成有至少一個具凸扣1211之卡扣部121,其僅只需提供蓋板12可組裝結合於基座11之容室111內即可,故舉凡可達成前述效果之形式皆應受本創作所涵蓋,此種簡易修飾及等效之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請搭配參閱第四、五、六、七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組裝前之側視剖面圖、組裝後之側視剖面圖、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側視剖面圖及再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創作繩尾扣之本體1為可應用於衣物(如成衣、外套等)、袋體(如背包、手提袋等)、鞋體或其它可利用繩帶2固定之結合物3上,但於實際應用時,亦可搭配拉鍊上之拉鍊頭片(圖中未示出)調整結合物3之開口大小來作為拉繩使用。
當本創作於組裝時,係先將至少一條繩帶2為穿設於本體1基座11之通道112內,並使繩帶2一端所具之尾部21直接由穿孔 1121處穿入於容室111內後,再打一繩結22作為擋止結構,便可將尾部21拉到底,而使繩結22抵持於穿孔1121周緣處形成擋止定位僅為一種較佳之實施狀態,亦可將繩帶2二端之尾部21或以二條繩帶2一端之尾部21分別由通道112之二穿孔1121處穿出,並打一繩結22後來作為擋止之結構,或是可利用一銅扣、鉚釘、套環、串珠等固定件23結合定位於尾部21處,也可利用車縫的方式結合形成接合部(圖中未示出)來作為擋止之結構,便可將尾部21拉到底,再由繩結22、固定件23或接合部抵持於二穿孔1121之間所形成之阻擋部1122上形成擋止定位,同時藉由繩結22、固定件23或接合部更能有效的防止繩帶2滑脫於基座11之通道112外,且因繩帶2之尾部21為收容於基座11之容室111內部隱藏而不會外露,可避免使用者拉動時不慎壓到繩結22所產生之不舒適感。
續將本體1位於基座11的鏤空孔110處之蓋板12為以橋接部13作一向下彎折,並使蓋板12反折蓋合於容室111內後,便可將蓋板12相對於橋接部13另側二邊處所朝外形成之卡扣部121與基座11位於容室111內壁面處之扣持部114呈相對應扣持定位,而蓋板12蓋合於基座11上的過程中,其卡扣部121之凸扣1211推移面1212便會受到容室111周緣處的推頂作用產生相對向內彈性變形位移,且待蓋板12蓋合於容室111內定位後,可使蓋板12之二卡扣部121為以凸扣1211經由彈性變形與復位的過程而扣持於基座11扣持部114上對應之扣槽1141內呈一定位,同時亦使蓋板12之各第二擋塊122對應於基座11之第一擋塊115處,便可將第二擋 塊122之定位凸點1221與第一擋塊115相接面處之凹槽1151相互嵌卡定位,並具有穩定的阻擋定位及止退之效用,且因本體1之基座11與蓋板12為由塑料射出一體成型可有效節省製造上所耗費之工時,同時確保製造的品質與良率,使整體的製造成本更為低廉。
然而,當本體1塑料射出一體成型時,其模具(圖中未示出)上便需要增加成型扣持部114之結構,即可將公模仁中之至少一個滑塊(slide)為穿設於基座11之逃孔113位置,並與母模仁相靠合模後,再將塑料注入於模具內利用埋入射出方式一體成型出本體1,且待模具開模後使公模仁與母模仁分離,並將公模仁中之滑塊脫模,同時使逃孔113相鄰於容室111內壁面處形成有扣持部114之扣槽1141,以此逃孔113之結構設計,使本體1成型時僅需使用一套模具即可直接形成有扣持部114之扣槽1141,以有效解決基座11與蓋板12需要分開成型才可進行組構所衍生模具數量增加、整體構件較多且複雜以及成本昂貴之缺失,且因基座11不但可提供繩帶2穿設使用,並由蓋板12蓋合於容室111內隱藏繩結22,其基座11表面上亦無任何組合開口露出,可使本體1之整體外觀不會被扣槽1141破壞或是受到構件方向與位置的限制,藉以提昇其外觀的整體性且更為美觀,進而達到結構簡單、模具設計容易且製造成本更為低廉之效果。
當使用者欲拉動於繩帶2時,僅需以手指按壓於本體1之基座11表面上或鏤空孔110處來拉動繩帶2,亦可透過繩帶2拉動於拉鍊上之拉鍊頭片,藉此可調整結合物3之開口大小使用,並利用本體1扁長形之基座11,可提供使用者拉動時能夠以較大的面積確實抓住而具 有良好的止滑效果,更能夠符合人體工學之設計,且可透過基座11之鏤空孔110及凹部116結構設計,可有效節省材料使用成本,並具有輕量化且薄型之效果,進而提昇整體抓緊、握持牢靠的效果,也不易產生滑脫之情況發生,使產品輕薄且更好握持。
上述詳細說明為針對本創作一種較佳之可行實施例說明而已,惟該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凡其它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技藝精神下所完成之均等變化與修飾變更,均應包含於本創作所涵蓋之專利範圍中。
綜上所述,本創作上述之繩尾扣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創作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創作,實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案,以保障新型創作人之辛苦創作,倘若 鈞局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新型創作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1‧‧‧本體
11‧‧‧基座
110‧‧‧鏤空孔
111‧‧‧容室
112‧‧‧通道
1121‧‧‧穿孔
1122‧‧‧阻擋部
113‧‧‧逃孔
114‧‧‧扣持部
1141‧‧‧扣槽
115‧‧‧第一擋塊
1151‧‧‧凹槽
116‧‧‧凹部
12‧‧‧蓋板
121‧‧‧卡扣部
1211‧‧‧凸扣
1212‧‧‧推移面
122‧‧‧第二擋塊
1221‧‧‧定位凸點
13‧‧‧橋接部

Claims (10)

  1. 一種繩尾扣,係包括有本體,該本體為具有基座,並於基座底面處形成有可供蓋板蓋合於其內之容室,其容室內壁面處設有貫通至本體外部且可供至少一條預設繩帶尾部穿設於容室內之通道,並於通道外側周邊處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貫通至容室內之逃孔,且逃孔相鄰於容室內壁面處形成有扣持部,再於蓋板側邊處為朝外形成有至少一個扣持於基座的扣持部上呈一定位之卡扣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繩尾扣,其中該本體之基座表面上為設有鏤空孔,並於鏤空孔周圍底面處形成有一容室,且容室相對於鏤空孔另側內壁面處設有貫通至本體外部之通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尾扣,其中該本體基座之各扣持部為具有扣槽,並於蓋板相鄰於基座容室周緣連接處延伸成型有位於鏤空孔處之橋接部,且蓋板相對於橋接部另側二邊處所朝外形成之卡扣部上具有扣持於扣持部上對應的扣槽內呈一定位之凸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繩尾扣,其中該本體蓋板之各卡扣部位於凸扣外側邊下方處為形成有推移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尾扣,其中該本體基座之鏤空孔相對於容室之另側底面處為設有至少一個凹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繩尾扣,其中該本體基座之通道內部為具有至少一個穿孔,並於穿孔內壁面處形成有可供預設繩帶尾部由通道處穿出打一繩結或尾部處所結合的固定件抵持於其上形成擋止定位之阻擋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繩尾扣,其中該本體基座之各扣持部為具有扣槽,並於蓋板之卡扣部上具有扣持於扣持部上對應的扣槽內呈一定位之凸扣,且二卡扣部位於凸扣外側邊下方處相對向內形成有漸縮狀之推移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繩尾扣,其中該本體之蓋板相鄰於基座容室周緣連接處為延伸成型有橋接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繩尾扣,其中該本體之基座與蓋板上相鄰於橋接部二側處為分別設有呈相對應之複數第一擋塊及第二擋塊,並於基座之第一擋塊與蓋板之第二擋塊的相接面處設有相互嵌卡定位之複數定位凸點及凹槽。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繩尾扣,其中該本體之基座與蓋板為一體成型或分開組構而成,且基座為一扁長形。
TW102213154U 2013-07-11 2013-07-11 繩尾扣 TWM4654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3154U TWM465494U (zh) 2013-07-11 2013-07-11 繩尾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3154U TWM465494U (zh) 2013-07-11 2013-07-11 繩尾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5494U true TWM465494U (zh) 2013-11-11

Family

ID=49992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3154U TWM465494U (zh) 2013-07-11 2013-07-11 繩尾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54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07430B1 (en) Adjustable front closure for bra or bikini top
KR101064014B1 (ko) 스트랩 및 부속물의 연결장치
US11096449B2 (en) Clip with side opening
TWM465494U (zh) 繩尾扣
TWM544812U (zh) 繩尾定位扣
TWM473727U (zh) 繩索扣
TWM465794U (zh) 緊固件構造
TWM400229U (en) Rope fastener
TWM578529U (zh) Rope buckle
TWM562602U (zh) 拉繩扣
TWM461342U (zh) 雙色雙料拉繩扣
TWM526301U (zh) 繩尾定位扣
TWM491357U (zh) 軟質拉繩扣
CN203407607U (zh) 绳尾扣
JP3174077U (ja) 緩み防止手段を有する快速結着具
TWM512321U (zh) 繩索扣
CN206324348U (zh) 调节扣
JP3109404U (ja) ファスナ−開閉具
JP3210173U (ja) 逆進止めの柄模様バックルと凹凸デザインベルト
TWM501143U (zh) 雞眼釘繩扣構造
TWM563179U (zh) 繩帶扣
TWM512647U (zh) 繩索扣
TWM404624U (en) Rope belt hook fastener
TWM512646U (zh) 繩索扣
TWM522597U (zh) 繩尾定位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