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2159U - 口紅殼組裝機 - Google Patents

口紅殼組裝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2159U
TWM462159U TW102207376U TW102207376U TWM462159U TW M462159 U TWM462159 U TW M462159U TW 102207376 U TW102207376 U TW 102207376U TW 102207376 U TW102207376 U TW 102207376U TW M462159 U TWM462159 U TW M46215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k
straight
inner cylinder
positioning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7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ong-xi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yong-xing Li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xing Lin filed Critical yong-xing Lin
Priority to TW102207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2159U/zh
Publication of TWM4621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2159U/zh

Links

Description

口紅殼組裝機
本創作係在提供一種有關口紅殼組裝機,主要是應用於口紅殼的組裝技術上。
按,傳統習用的口紅殼組裝技術,仍然停留在半自動的階段,整個生產過程高度倚賴人工操作,從送料、檢測、組裝,都需要配置人力協助各項組裝作業的進行,使得整個生產線無法更進一步地達到「全自動化」與「一貫作業」的階段,相對地耗費過多的人力與工時,將使得製造成本的增加,降低產業的競爭力,為其既存尚待尋求克服與解決的問題與缺失。
本創作人目前從事相關產品的製造、設計,累積多年的實務經驗與心得,針對傳統習用口紅組裝機所既存的問題與缺失,積極地投入創新與改良的精神,所完成口紅殼組裝機。
新型解決問題所應用的技術手段以及對照先前技術的功效係在於:機台上設有輸送帶與轉盤,該輸送帶與轉盤上設有複數個載台,做為放置口紅殼組件之用,該機台對應於輸送帶與轉盤外側周圍處依序設有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內筒移載機構、內筒選位機構、內筒檢測機構、叉子尋位機 構、底座移載機構、束子入料機構、螺旋管平送機構、螺旋管定位機構、螺旋管噴油機構、螺旋管抹油機構、外殼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叉束組裝機構、叉束定位機構、內筒旋昇機構、入配重塊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配重塊移載機構、配重塊定位機構、入中束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成品組合定位機構、成品排盤移載機構;當輸送帶與轉盤循環移位及定格轉動時,依序將載台上的口紅殼組件移動至各個機構處進行組裝作業,使得口紅殼組件的組裝技術,可以更進一步地達到「全自動化」與「一貫作業」的境界,俾能減少人力與工時的付出,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具有功效上的增進,為其主要目的達成者。
10‧‧‧底座
20‧‧‧配重塊
30‧‧‧叉子
31‧‧‧縱向滑槽
40‧‧‧螺旋管
41‧‧‧螺旋導槽
50‧‧‧內筒
51‧‧‧定位凸部
60‧‧‧束子
1‧‧‧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
1-1‧‧‧叉子振動送料槽
1-2‧‧‧叉子送料軌道
1-3‧‧‧吸料管
2‧‧‧內筒移載機構
2-1‧‧‧內筒振動送料槽
2-2‧‧‧內筒送料軌道
2-3‧‧‧第一擺動裝置
2-4‧‧‧夾具
3‧‧‧內筒選位機構
3-1‧‧‧轉座
3-2‧‧‧選位頭
3-3‧‧‧定位凸環
4‧‧‧內筒檢測機構
4-1‧‧‧檢測頭
5‧‧‧叉子筒尋位機構
5-1‧‧‧尋位裝置
6‧‧‧底座移載機構
6-1‧‧‧上座
6-2‧‧‧下座
6-21‧‧‧直形溝槽
6-22‧‧‧滑軌
6-23‧‧‧滑塊
6-3‧‧‧旋轉盤
6-31‧‧‧弧形溝槽
6-4‧‧‧撐爪
6-41‧‧‧立柱
6-5‧‧‧置料盤
7‧‧‧束子入料機構
7-1‧‧‧上座
7-2‧‧‧下座
7-21‧‧‧直形溝槽
7-22‧‧‧滑軌
7-23‧‧‧滑塊
7-3‧‧‧旋轉盤
7-31‧‧‧弧形溝槽
7-4‧‧‧撐爪
7-41‧‧‧立柱
7-5‧‧‧置料盤
8‧‧‧螺旋管平送機構
8-1‧‧‧螺旋管振動送料槽
8-2‧‧‧螺旋管送料軌道
8-3‧‧‧第二擺動裝置
8-4‧‧‧夾具
9‧‧‧螺旋管定位機構
9-1‧‧‧定位桿
10‧‧‧螺旋管噴油機構
10-1‧‧‧噴油裝置
11‧‧‧螺旋管抹油機構
11-2‧‧‧抹油棒
11-2‧‧‧出油孔
11-3‧‧‧油管
12‧‧‧束子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
12-1‧‧‧機器手臂
12-2‧‧‧夾具
12-3‧‧‧置料盤
12-4‧‧‧撐爪
13‧‧‧叉束組裝機構
13-1‧‧‧座體
13-2‧‧‧機器手臂
13-3‧‧‧夾爪正
13-31‧‧‧圓弧部
13-32‧‧‧偏心圓弧部
13-4‧‧‧撐爪
14‧‧‧叉束定位機構
14-1‧‧‧定位桿
15‧‧‧內筒旋昇機構
15-1‧‧‧旋昇桿
16‧‧‧入配重塊噴膠機構
16-1‧‧‧噴膠裝置
17‧‧‧噴膠檢測機構
17-1‧‧‧檢測頭
18‧‧‧配重塊移載機構
18-1‧‧‧配重塊送料裝置
18-2‧‧‧第二擺動裝置
18-3‧‧‧夾具
19‧‧‧配重塊定位機構
19-1‧‧‧定位桿
20‧‧‧入中束噴膠機構
20-1‧‧‧噴膠裝置
21‧‧‧噴膠檢測機構
21-1‧‧‧檢測頭
22‧‧‧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
22-1‧‧‧組合座
22-2‧‧‧珠體
23‧‧‧成品組合定位機構
24‧‧‧成品排盤移載機構
24-1‧‧‧撐爪
24-2‧‧‧成品置料盤
A1‧‧‧第一橫向輸送帶
A2‧‧‧第二橫向輸送帶
B‧‧‧載台
a1‧‧‧起始點
b1‧‧‧終止點
a2‧‧‧起始點
b2‧‧‧終止點
C‧‧‧轉盤
D‧‧‧載台
M1‧‧‧第一馬達
M2‧‧‧第二馬達
M3‧‧‧第三馬達
M4‧‧‧第四馬達
P1‧‧‧第一直向氣壓缸
P2‧‧‧第二直向氣壓缸
P3‧‧‧第三直向氣壓缸
P4‧‧‧第四直向氣壓缸
P5‧‧‧第五直向氣壓缸
P6‧‧‧第六直向氣壓缸
P7‧‧‧第七直向氣壓缸
P8‧‧‧第八直向氣壓缸
P9‧‧‧第九直向氣壓缸
P10‧‧‧第十直向氣壓缸
P11‧‧‧第十一直向氣壓缸
P12‧‧‧第十二直向氣壓缸
P13‧‧‧第十三直向氣壓缸
P14‧‧‧第十四直向氣壓缸
P15‧‧‧第十五直向氣壓缸
P16‧‧‧第十六直向氣壓缸
P17‧‧‧第十七直向氣壓缸
Q1‧‧‧第一橫向氣壓缸
Q2‧‧‧第二橫向氣壓缸
Q3‧‧‧第三橫向氣壓缸
Q4‧‧‧第四橫向氣壓缸
Q5‧‧‧第五橫向氣壓缸
Q6‧‧‧第六橫向氣壓缸
R1‧‧‧第一旋轉氣壓缸
R2‧‧‧第二旋轉氣壓缸
R3‧‧‧第三旋轉氣壓缸
T1‧‧‧第一推料氣壓缸
T2‧‧‧第二推料氣壓缸
S‧‧‧彈簧
第一圖:係本創作口紅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口紅之斷面組合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之俯視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之吸料動作示意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之出料動作示意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內筒移載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內筒選位機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內筒選位機構之動作與A-A剖面示意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內筒檢測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十圖:係本創作叉子尋位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第一推料氣壓缸之動作示意圖。
第十二圖:係本創作第一旋轉展開機構之立體組合示意圖。
第十三圖:係本創作第一旋轉展開機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十四圖:係本創作底座移載機構之收合與B-B剖面示意圖。
第十五圖:係本創作底座移載機構之展開與D-D剖面示意圖。
第十六圖:係本創作束子入料機構之收合與F-F剖面示意圖。
第十七圖:係本創作束子入料機構之展開與R-R剖面示意圖。
第十八圖:係本創作螺旋管平送機構之移載動作示意圖。
第十九圖:係本創作螺旋管平送機構之夾料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圖:係本創作螺旋管定位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一圖:係本創作螺旋管噴油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二圖:係本創作螺旋管抹油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三圖:係本創作束子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四圖:係本創作束子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之翻轉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五圖:係本創作束子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之移載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六圖:係本創作叉破壞夾爪組之立體組合示意圖。
第二十七圖:係本創作叉破壞夾爪組之連續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八圖:係本創作叉束組裝機構之移載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九圖:係本創作叉束定位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三十圖:係本創作內筒旋昇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三十一圖:係本創作入配重塊噴膠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三十二圖:係本創作噴膠檢測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三十三圖:係本創作配重塊移載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三十四圖:係本創作配重塊定位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三十五圖:係本創作入中束噴膠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三十六圖:係本創作噴膠檢測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三十七圖:係本創作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之反向動作與K部放大示意圖。
第三十八圖:係本創作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之正向動作與S部放大示意圖。
第三十九圖:係本創作成品組合定位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第四十圖:係本創作成品排盤移載機構之動作示意圖。
為使專精熟悉此項技藝之人仕業者易於深入瞭解本創的構造內容以及所能達成的功能效益,茲列舉一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介紹說明如下:敬請參閱第一圖所示:係本創作口紅之立體分解示意圖。與第二圖所示:係本創作口紅之斷面組合示意圖。口紅殼組件包含有一底座10、一配重塊20、一叉子30、一螺旋管40、一內筒50及一束子60;其中:該底座10內部設有一配重塊20,藉以增加整組口紅殼的重量,該底座10中心插設固定一叉子30,由該底座10帶動該叉子30一齊轉動,該叉子30外部設有一螺旋管40及一束子60,該叉子30外壁兩側設有二縱向滑槽31,該螺旋管40內壁對應於二縱向滑槽31處設有二螺旋導槽41,做為定位內筒50之用,該內筒50兩側對應於上述二縱向滑槽31及二螺旋導槽41處設有二定位凸部51,藉以定位於縱向滑槽31及二螺旋導槽41中,當該底座10正向或反向轉動該叉子30時,該內筒50的二定位凸部51即可以順沿著該螺旋管40的二螺旋導槽41向上伸出或向下縮入口紅條者。
一種口紅殼組裝機,敬請參閱第三圖所示:係本創作之俯視圖。主要係在機台上設有一: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1、二:內筒移載機構2、三:內筒選位機構3、四:內筒檢測機構4、五:叉子尋位機構5、六:底座 移載機構6、七:束子入料機構7、八:螺旋管平送機構8、九:螺旋管定位機構9、十:螺旋管噴油機構10、十一:螺旋管抹油機構11、十二:束子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12、十三:叉束組裝機構13、十四:叉束定位機構14、十五:內筒旋昇機構15、十六:入配重塊噴膠機構16、十七:噴膠檢測機構17、十八:配重塊移載機構18、十九:配重塊定位機構19、二十:入中束噴膠機構20、二十一:噴膠檢測機構21、二十二: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22、二十三:成品組合定位機構23、二十四:成品排盤移載機構24;其中:一、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1(如第四、五圖所示):利用叉子振動送料槽1-1將叉子30依序排列於叉子送料軌道1-2上,再由第一直向氣壓缸P1帶動複數個吸料管1-3下降吸取複數個叉子30,再由複數個吸料管1-3將複數個叉子30放置於第一橫向輸送帶A1的載台B上;二、內筒移載機構2(如第六圖所示):利用內筒振動送料槽2-1將內筒50依序排列於內筒送料軌道2-2上,再由第一擺動裝置2-3來回擺動複數個夾具2-4將複數個內筒50夾取放置於第一橫向輸送帶A1其載台B的叉子30上;三、內筒選位機構3(如第七、八圖所示):利用複數個第二直向氣壓缸P2帶動複數個第一馬達M1上、下移位,該複數個第一馬達M1下方設有複數個轉座3-1,該複數個轉座3-1下方套設複數個彈簧S,該複數個彈簧S下方設有複數個選位頭3-2,每一個選位頭3-2圓周設有一定位凸環3-3,由該複數個第二直向氣壓缸P2帶動複數個選位 頭3-2向下移位,讓該選位頭3-2可以伸入內筒50中,並由該定位凸環3-3固定住該內筒50,再由該複數個第一馬達M1帶動複數個選位頭3-2轉動,讓內筒50的二定位凸部51可以定位於叉子30的二縱向滑槽31中;四、內筒檢測機構4(如第九圖所示):利用複數個第三直向氣壓缸P3帶動複數個檢測頭4-1,由該檢測頭4-1檢測內筒50的二定位凸部51是否定位於轉動筒30的二縱向滑槽31中;五、叉子尋位機構5(如第十圖所示):利用第四直向氣壓缸P4帶動一尋位裝置5-1將叉子30向上抓取,同時由第一推料氣壓缸T1將第一橫向輸送帶A1上的載台B推往第二橫向輸送帶A2(如第十一圖所示)上;六、底座移載機構6(如第十二、十三圖所示):第一橫向氣壓缸Q1上設有第五直向氣壓缸P5,該第五直向氣壓缸P5下方設有第一旋轉展開機構,該第一旋轉展開機構係在上座6-1與下座6-2之間設有一旋轉盤6-3,該旋轉盤6-3係由設置在上座6-1中間的第一旋轉氣壓缸R1所帶動而正向或反向轉動,該旋轉盤6-3上設有複數個弧形溝槽6-31,每一個弧形溝槽6-31的起始點a1係在同一水平線上,每一個弧形溝槽6-31的終止點b1則係在同一垂直線上,使得每一個弧形溝槽6-31的起始點a1位置距離較小,而每一個弧形溝槽6-31的終止點b1位置距離較大,該下座6-2中央對應於弧形溝槽6-31的起紿點a1水平線上設有直形溝槽6-21,該直形溝槽6-21的兩側設有二滑軌6-22,該二滑軌6-22上設有複數個滑塊6-23 ,做為裝設複數個撐爪6-4之用,每一個撐爪6-4都設有貫穿直形溝槽6-21與弧形溝槽6-31的立柱6-41,當第一旋轉氣壓缸R1正向旋轉該旋轉盤6-3時,每一個撐爪6-4的立柱6-41即會順著沿弧形溝槽6-31向內收回於直形溝槽6-21(如第十四圖之B-B剖面所示),反之當第一旋轉氣壓缸R1反向旋轉該旋轉盤6-3時,每一個撐爪6-4的立柱6-41即會順著沿弧形溝槽6-31向外展開於直形溝槽6-21(如第十五圖之D-D剖面所示),利用第一橫向氣壓缸Q1帶動第一旋轉展開機構橫向移位位至置料盤6-5上方位置處,再由該第五直向氣壓缸P5帶動該撐爪6-4直向移位至置料盤6-5抓取底座10(如第十四圖所示),再由第一橫向氣壓缸Q1帶動第一旋轉展開機構橫向移位至第二橫向輸送帶A2的載台B上方位置處,再由該第五直向氣壓缸P5帶動該撐爪6-4直向移位至載台B上放置底座10(如第十五圖所示);七、束子入料機構7:第二橫向氣壓缸Q2上設有第六直向氣壓缸P6,該第六直向氣壓缸P6下方設有第二旋轉展開機構,該第二旋轉展開機構係在上座7-1與下座7-2之間設有一旋轉盤7-3,該旋轉盤7-3係由設置在上座7-1中間的第二旋轉氣壓缸R2所帶動而正向或反向轉動,該旋轉盤7-3上設有複數個弧形溝槽7-31,每一個弧形溝槽7-31的起始點a2係在同一水平線上,每一個弧形溝槽7-31的終止點b2則係在同一垂直線上,使得每一個弧形溝槽7-31的起始點a2位置距離較小,而每一個弧形溝槽7-31的終止點b2位置距離較大,該下座7-2中央對應於弧形溝槽7-31的起紿點a2水平線上設有直形溝槽7-21,該直形溝槽7-21的兩側設有二滑軌7-22,該二滑軌7-22上設有複數個滑塊7-23,做為裝設複數個撐爪7- 4之用,每一個撐爪7-4都設有貫穿直形溝槽7-21與弧形溝槽7-31的立柱7-41,當第二旋轉氣壓缸R2正向旋轉該旋轉盤7-3時,每一個撐爪7-4的立柱7-41即會順著沿弧形溝槽7-31向內收回於直形溝槽7-21(如第十六圖之F-F剖面所示),反之當第二旋轉氣壓缸R2反向旋轉該旋轉盤7-3時,每一個撐爪7-4的立柱7-41即會順著沿弧形溝槽7-31向外展開於直形溝槽7-21(如第十七圖之R-R剖面所示),利用第二橫向氣壓缸Q2帶動第二旋轉展開機構橫向移位位至置料盤7-5上方位置處,再由該第六直向氣壓缸P6帶動該撐爪7-4直向移位至置料盤7-5抓取束子60(如第十六圖所示),再由第二橫向氣壓缸Q2帶動第二旋轉展開機構橫向移位至轉盤C的載台D上方位置處,再由該第六直向氣壓缸P6帶動該撐爪7-4直向移位至載台C上放置束子60(如第十七圖所示);八:螺旋管平送機構8(如第十八、十九圖所示):利用螺旋管振動送料槽8-1將螺旋管40依序排列於螺旋管送料軌道8-2上,再由第二擺動裝置8-3來回擺動複數個夾具8-4將複數個螺旋管40夾取放置於轉盤C的載台D上;九:螺旋管定位機構9(如第二十圖所示):利用複數個第七直向氣壓缸P7帶動複數個定位桿9-1向下定位在轉盤C載台D上的螺旋管40;十:螺旋管噴油機構10(如第二十一圖所示):利用複數個噴油裝置10-1同步對在轉盤C載台D上的螺旋管40進行噴油; 十一:螺旋管抹油機構11(如第二十二圖所示):利用第八直向氣壓缸P8帶動複數個第二馬達M2上、下移位,該複數個第二馬達M2下方設有複數個呈偏心配置的抹油棒11-1,該複數個抹油棒11-1中心設有出油孔11-2,該出油孔11-2一側設有出油管11-3,先由該第八直向氣壓缸P8帶動抹油棒11-1向下移位,讓該抹油棒11-1可以伸入螺旋管40中,再由該複數個第二馬達M2帶動複數個抹油棒11-1先反向轉動再正向轉動,藉以在螺旋管40內壁均勻抹上一層接合油劑;十二:束子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12(如第二十三圖所示):利用第三旋轉氣壓缸R3來回旋轉二機器手臂12-1,先由該機器手臂12-1上的複數個夾具12-2夾取在轉盤C載台D上的螺旋管40,再由第三旋轉氣壓缸R3旋轉該機器手臂12-1至置料盤12-3(如第二十四圖所示),藉由第三橫向氣壓缸Q3帶動第九直向氣壓缸P9下方的複數個撐爪12-4抓取置料盤12-3上的複數個螺旋管40移載至第二橫向輸送帶A2的載台B(如第二十五圖所示)上;十三:叉束組裝機構13(如第二十六圖所示):係在座體13-1上設有第四橫向氣壓缸Q4,該第四橫向氣壓缸Q4上設有複數個機器手臂13-2,每一個機器手臂13-2都設有上、下兩個夾爪13-3,上方夾爪13-3的其中一個為正圓弧部13-31,另一個則為偏心圓弧部13-32,由該第四橫向氣壓缸Q4帶動複數個機器手臂13-2橫向移位至第二橫向輸送帶A2載台B上的叉子30處,先由下方夾爪13-3夾住叉子30,再由上方夾爪13-3的正圓弧部13-31與偏心圓弧部13-32擠壓叉子30,使得該叉子30的外徑變小(如第二 十七圖所示),做為方便套設螺旋管40之用,再利用第五橫向氣壓缸Q5帶動第十直向氣壓缸P10下方的撐爪13-4抓取載台B上的螺旋管40移載至叉子30(如第二十八圖所示)上;十四:叉束定位機構14(如第二十九圖所示):係利用複數個第十一直向氣壓缸P11帶動複數個定位桿14-1向下將螺旋管40套設於叉子30中;十五:內筒旋昇機構15(如第三十圖所示):係利用複數個第十二直向氣壓缸P12帶動複數個第三馬達M3上、下移位,該複數個第三馬達M3下方設有複數個旋昇桿15-1,先由該第十二直向氣壓缸P12帶動旋昇桿15-1向下移位,讓該旋昇桿15-1伸入內筒50中,再由該複數個第三馬達M3帶動複數個旋昇桿15-1轉動向上旋昇內筒50;十六:入配重塊噴膠機構16(如第三十一圖所示):利用複數個噴膠裝置16-1同步對在第二橫向輸送帶A2載台B上的底座10進行噴膠;十七:噴膠檢測機構17(如第三十二圖所示):利用複數個第十三直向氣壓缸P13帶動複數個檢測頭17-1,由該檢測頭17-1檢測底座10噴膠情形;十八:配重塊移載機構18(如第三十三圖所示):利用配重塊送料裝置18-1將配重塊20依序排列,再由第二擺動裝置18-2來回擺 動複數個夾具18-3將複數個配重塊20夾取放置於底座10中;十九:配重塊定位機構19(如第三十四圖所示):利用複數個第十四直向氣壓缸P14帶動複數個定位桿19-1,由該複數個定位桿19-1將配重塊20定位於底座10中;二十:入中束噴膠機構20(如第三十五圖所示):利用複數個噴膠裝置20-1同步對在第二橫向輸送帶A2載台B上的底座10進行噴膠;二十一:噴膠檢測機構21(如第三十六圖所示):利用複數個第十五直向氣壓缸P15帶動複數個檢測頭21-1,由該檢測頭21-1檢測底座10噴膠情形;二十二: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22(如第三十七圖所示)係利用複數個第十六直向氣壓缸P16帶動複數個馬達M5上、下移位,該複數個馬達M5下方設有複數個組合座22-1,該組合座22-1內部設有若干個等分的珠體22-2,先由該第十六直向氣壓缸P16帶動組合座22-1向下移位,讓該組合座22-1套住束子60,再由該複數個馬達M5先正向再反向轉動複數個組合座22-1(如第三十八圖所示),利組合座22-1內部的珠體22-2轉動外殼60;二十三:成品組合定位機構23(如第三十九圖所示)利用第二推料氣壓缸T2將第二橫向輸送帶A2上的載台B推往第一橫向輸送帶A1上; 二十四:成品排盤移載機構24(如第四十圖所示)第六橫向氣壓缸Q6上設有第十七直向氣壓缸P17,該第十七直向氣壓缸P17下方設有撐爪24-1,藉由第六橫向氣壓缸Q6帶動第十七直向氣壓缸P17下方的複數個撐爪24-1抓取第一橫向輸送帶A1載台B上的成品移載至成品置料盤24-2上者。
綜合上述所陳,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口紅殼組裝機,經過本創作人實際製做完成以及反覆操作測試之後,證實的確可以達到本創作所預期的功能效益,同時為目前坊間尚無見聞之「首先創作」,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誠然已經符合新型專利「實用性」與「進步性」之成立要義,爰依專利法之規定,向 鈞局提出新型專利之申請。
1‧‧‧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
2‧‧‧內筒移載機構
3‧‧‧內筒選位機構
4‧‧‧內筒檢測機構
5‧‧‧叉子尋位機構
6‧‧‧底座移載機構
7‧‧‧束子入料機構
8‧‧‧螺旋管平送機構
9‧‧‧螺旋管定位機構
10‧‧‧螺旋管噴油機構
11‧‧‧螺旋管抹油機構
12‧‧‧束子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
13‧‧‧叉束組裝機構
14‧‧‧叉束定位機構
15‧‧‧內筒旋昇機構
16‧‧‧入配重塊噴膠機構
17‧‧‧噴膠檢測機構
18‧‧‧配重塊移載機構
19‧‧‧配重塊定位機構
20‧‧‧入中束噴膠機構
21‧‧‧噴膠檢測機構
22‧‧‧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
23‧‧‧成品組合定位機構
24‧‧‧成品排盤移載機構

Claims (21)

  1. 一種口紅殼組裝機,主要在於:口紅殼組裝機係在機台上設有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第一、第二推料氣壓缸與轉盤,該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與轉盤上設有複數個載台,做為放置口紅殼組件之用,該機台對應於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與轉盤外側周圍處依序設有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內筒移載機構、內筒選位機構、內筒檢測機構、轉動筒尋位機構、底座移載機構、束子入料機構、螺旋管平送機構、螺旋管定位機構、螺旋管噴油機構、螺旋管抹油機構、外殼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叉束組裝機構、叉束定位機構、內筒旋昇機構、入配重塊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配重塊移載機構、配重塊定位機構、入中束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成品組合定位機構、成品排盤移載機構;其中:該底座移載機構與束子入料機構係分別在第一與第二橫向氣壓缸上設有第五與第六直向氣壓缸,該第五與第六直向氣壓缸下方設有第一與第二旋轉展開機構,該第一與第二旋轉展開機構係分別在上座與下座之間設有一旋轉盤,該旋轉盤係由設置在上座中間的第一與第二旋轉氣壓缸所帶動而正向或反向轉動,該旋轉盤上設有複數個弧形溝槽,每一個弧形溝槽的起始點係在同一水平線上,每一個弧形溝槽的終止點則係在同一垂直線上,使得每一個弧形溝槽的起始點位置距離較小,而每一個弧形溝槽的終止點位置距離較大,該下座中央對應於弧形溝槽的起紿點水平線上設有直形溝槽,該直形溝槽的兩側設有二滑軌,該二滑軌上設有複數個滑塊,做為裝設複數個撐爪之用,每一個撐爪都設有貫穿直形溝槽與弧形溝槽的立柱,當第一與第二旋轉氣壓缸正向旋轉該旋轉盤時,每一個撐爪的立柱即會順著沿弧形溝槽向內收回於直形溝槽,反之當第一與第二旋轉氣壓缸反向旋轉該旋轉盤時,每一個撐爪的立柱即會順著沿弧形溝槽向外展開於直 形溝槽,底座移載機構利用第一橫向氣壓缸帶動第一旋轉展開機構橫向移位位至置料盤上方位置處,再由該第五直向氣壓缸帶動該撐爪直向移位至置料盤抓取底座,再由第一橫向氣壓缸帶動第一旋轉展開機構橫向移位至第二橫向輸送帶的載台上方位置處,再由該第五直向氣壓缸帶動該撐爪直向移位至載台上放置底座,束子入料機構利用第二橫向氣壓缸帶動第二旋轉展開機構橫向移位位至置料盤上方位置處,再由該第六直向氣壓缸帶動該撐爪直向移位至置料盤抓取束子,再由第二橫向氣壓缸帶動第二旋轉展開機構橫向移位至轉盤的載台上方位置處,再由該第六直向氣壓缸帶動該撐爪直向移位至載台上放置束子者。
  2. 一種口紅殼組裝機,主要在於:口紅殼組裝機係在機台上設有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第一、第二推料氣壓缸與轉盤,該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與轉盤上設有複數個載台,做為放置口紅殼組件之用,該機台對應於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與轉盤外側周圍處依序設有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內筒移載機構、內筒選位機構、內筒檢測機構、轉動筒尋位機構、底座移載機構、束子入料機構、螺旋管平送機構、螺旋管定位機構、螺旋管噴油機構、螺旋管抹油機構、外殼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叉束組裝機構、叉束定位機構、內筒旋昇機構、入配重塊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配重塊移載機構、配重塊定位機構、入中束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成品組合定位機構、成品排盤移載機構;其中:該叉束組裝機構係在座體上設有第四橫向氣壓缸,該第四橫向氣壓缸上設有機器手臂,該機器手臂設有上、下兩個夾爪,上方夾爪的其中一個為正圓弧部,另一個則為偏心圓弧部,由該橫向氣壓缸帶動機器手臂橫向移位至叉子處,先由下方夾爪夾住叉子,再由上方夾爪的正圓弧部與偏心圓弧部擠壓叉子,使得該叉子的外徑變小,做為方便套設螺旋管之用者。
  3. 一種口紅殼組裝機,主要在於:口紅殼組裝機係在機台上設有第 一、第二橫向輸送帶、第一、第二推料氣壓缸與轉盤,該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與轉盤上設有複數個載台,做為放置口紅殼組件之用,該機台對應於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與轉盤外側周圍處依序設有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內筒移載機構、內筒選位機構、內筒檢測機構、轉動筒尋位機構、底座移載機構、束子入料機構、螺旋管平送機構、螺旋管定位機構、螺旋管噴油機構、螺旋管抹油機構、外殼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叉束組裝機構、叉束定位機構、內筒旋昇機構、入配重塊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配重塊移載機構、配重塊定位機構、入中束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成品組合定位機構、成品排盤移載機構;其中:該內筒選位機構係在第二直向氣壓缸上設有第一馬達,由該第二直向氣壓缸帶動第一馬達上、下移位,該第一馬達下方設有轉座,該轉座下方套設彈簧,該彈簧下方設有選位頭,選位頭圓周設有一定位凸環,由該第二直向氣壓缸帶動選位頭向下移位,讓該選位頭可以伸入內筒中,並由該定位凸環固定住該內筒,再由該第一馬達帶動選位頭轉動,讓內筒的二定位凸部可以定位於叉子的二縱向滑槽中者。
  4. 一種口紅殼組裝機,主要在於:口紅殼組件包含一底座、一配重塊、一叉子、一螺旋管、一內筒及一束子;其中:該底座內部設有一配重塊,藉以增加整組口紅殼的重量,該底座中心插設固定一叉子,由該底座帶動該叉子一齊轉動,該叉子外部設有一螺旋管及一束子,該叉子外壁兩側設有二縱向滑槽,該螺旋管內壁對應於二縱向滑槽處設有二螺旋導槽,可供定位內筒,該內筒兩側對應於上述二縱向滑槽及二螺旋導槽處設有二定位凸部,藉以定位於縱向滑槽及二螺旋導槽中,當該底座正向或反向轉動該叉子時,該內筒的二定位凸部即可以順沿著該螺旋管的二螺旋導槽向上伸出或向下縮入口紅條,口紅殼組裝機係在機台上設有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第一、第二推料氣壓缸與轉盤,該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與轉盤 上設有複數個載台,做為放置口紅殼組件之用,該機台對應於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與轉盤外側周圍處依序設有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內筒移載機構、內筒選位機構、內筒檢測機構、叉子尋位機構、底座移載機構、束子入料機構、螺旋管平送機構、螺旋管定位機構、螺旋管噴油機構、螺旋管抹油機構、束子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叉束組裝機構、叉束定位機構、內筒旋昇機構、入配重塊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配重塊移載機構、配重塊定位機構、入中束噴膠機構、噴膠檢測機構、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成品組合定位機構、成品排盤移載機構;當第一、第二橫向輸送帶、第一、第二推料氣壓缸與轉盤循環移位及定格轉動載台時,得依序將載台上的口紅殼組件移動至各個機構處進行組裝作業者。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叉子吸料及出料機構設有叉子振動送料槽、叉子送料軌道、第一直向氣壓缸與吸料管,先由叉子振動送料槽將叉子依序排列於叉子送料軌道,再由第一直向氣壓缸帶動吸料管下降吸取叉子,並放置於第一橫向輸送帶的載台上者。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內筒移載機構設有內筒振動送料槽、內筒送料軌道、第一擺動裝置與夾具,先由內筒振動送料槽將內筒依序排列於內筒送料軌道,再由第一擺動裝置來回擺動夾具將內筒夾取並放置於第一橫向輸送帶其載台的叉子上者。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內筒檢測機構設有第三直向氣壓缸與檢測頭,利用第三直向氣壓缸帶動檢測頭移位,並檢測內筒的二定位凸部是否定位於叉子的二縱向滑槽中者。
  8.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叉子尋位機構設有第四直向氣壓缸與尋位裝置,利用第四直向氣壓缸帶動尋位裝置將叉子向上抓取,同時由第一推料氣壓缸將第一橫向輸送帶上的載台推往第二橫向輸送帶上者。
  9.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螺旋管平送機構設有螺旋管振動送料槽、螺旋管送料軌道、第二擺動裝置與夾具,先由螺旋管振動送料槽將螺旋管依序排列於螺旋管送料軌道上,再由第二擺動裝置來回擺動夾具將螺旋管夾取放置於轉盤的載台上者。
  10.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螺旋管定位機構係由第七直向氣壓缸帶動定位桿向下定位在轉盤載台上的螺旋管者。
  11.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螺旋管噴油機構係由噴油裝置對在轉盤載台上的螺旋管進行噴油,該螺旋管抹油機構係由第八直向氣壓缸帶動第二馬達上、下移位,該第二馬達下方設有複數個呈偏心配置的抹油棒,該抹油棒中心設有出油孔,該出油孔一側設有出油管,先由該第八直向氣壓缸帶動抹油棒向下伸入螺旋管中,再由該第二馬達帶動抹油棒先反向轉動再正向轉動,藉以在螺旋管內壁均勻抹上一層接合油劑者。
  12.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束子與螺旋管翻轉移載機構設有第三旋轉氣壓缸、二機器手臂與來回旋轉二機器手臂,先由該機器手臂上的複數個夾具夾取在轉盤載台上的螺旋管,再由第三旋轉氣壓缸旋轉該機器手臂至置料盤,藉由第三橫向氣壓缸帶動第九直向氣壓缸下方的複數個撐爪抓取置料盤上的複數個螺旋管移載至第二橫向輸送帶的載台上者。
  13.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叉束定位機構係利用複數個第十一直向氣壓缸帶動複數個定位桿向下將螺旋管套設於叉子中者。
  14.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內筒旋昇機構係利用複數個第十二直向氣壓缸帶動複數個第三馬達上、下移位,該複數個第三馬達下方設有複數個旋昇桿,先由該第十二直向氣壓缸帶動旋昇桿向下 移位,讓該旋昇桿伸入內筒中,再由該複數個第三馬達帶動複數個旋昇桿轉動向上旋昇內筒者。
  1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入配重塊噴膠機構係利用複數個噴膠裝置同步對在第二橫向輸送帶載台上的底座進行噴膠,該入中束噴膠機構係利用複數個噴膠裝置同步對在第二橫向輸送帶載台上的底座進行噴膠者。
  16.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噴膠檢測機構係利用複數個第十三直向氣壓缸帶動複數個檢測頭,由該檢測頭檢測底座噴膠情形,該噴膠檢測機構係利用複數個第十五直向氣壓缸帶動複數個檢測頭,由該檢測頭檢測底座噴膠情形者。
  17.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配重塊移載機構係利用配重塊送料裝置將配重塊依序排列,再由第二擺動裝置來回擺動複數個夾具將複數個配重塊夾取放置於底座中者。
  18.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配重塊定位機構係利用複數個第十四直向氣壓缸帶動複數個定位桿,由該複數個定位桿將配重塊定位於底座中者。
  19.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中束與底座組合機構係利用複數個第十六直向氣壓缸帶動複數個馬達上、下移位,該複數個馬達下方設有複數個組合座,該組合座內部設有若干個等分的珠體,先由該第十六直向氣壓缸帶動組合座向下移位,讓該組合座套住外殼,再由該複數個馬達先正向再反向轉動複數個組合座,利組合座內部的珠體轉動外殼者。
  20.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成品組合定位機構係利用第二推料氣壓缸將第二橫向輸送帶上的載台推往第一橫向輸送帶上者。
  21.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口紅殼組裝機,其中:該成品排盤移載機構係在第六橫向氣壓缸上設有第十七直向氣壓缸,該第十七直向氣壓缸下方設有撐爪,藉由第六橫向氣壓缸帶動第十七直向氣壓缸下方的複數個撐爪抓取第一橫向輸送帶載台上的成品移載至成品置料盤上者。
TW102207376U 2013-04-23 2013-04-23 口紅殼組裝機 TWM4621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376U TWM462159U (zh) 2013-04-23 2013-04-23 口紅殼組裝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376U TWM462159U (zh) 2013-04-23 2013-04-23 口紅殼組裝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2159U true TWM462159U (zh) 2013-09-21

Family

ID=49629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7376U TWM462159U (zh) 2013-04-23 2013-04-23 口紅殼組裝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215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1538A (zh) * 2017-10-27 2018-02-09 汕头市全方位机械有限公司 全自动口红管装配一体机
CN109434407A (zh) * 2018-12-14 2019-03-08 广东好心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带凸点基座往复式上料组装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1538A (zh) * 2017-10-27 2018-02-09 汕头市全方位机械有限公司 全自动口红管装配一体机
CN107671538B (zh) * 2017-10-27 2024-03-08 汕头市全方位机械有限公司 全自动口红管装配一体机
CN109434407A (zh) * 2018-12-14 2019-03-08 广东好心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带凸点基座往复式上料组装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04882U (zh) 口红壳组装机
CN206883169U (zh) 口红壳体全自动组装机
CN108098284B (zh) 一种密封圈夹取装置
CN104741917A (zh) 空气净化滤芯快速装配设备
CN207618087U (zh) 旋转式包装机
CN107774640A (zh) 一种试管清洗装置
CN106270239A (zh) 一种带焊环的薄壁短u弯管自动成型机
CN111605776A (zh) 一种塑料袋生产用自动捆扎设备
TWM462159U (zh) 口紅殼組裝機
CN206347356U (zh) Led灯线组装机
CN204711900U (zh) 空气滤清器装配设备用夹持装置
CN206510057U (zh) 一种可调式机械手
CN206200458U (zh) 一种便携式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夹具
TWM543131U (zh) 口紅殼體全自動組裝機
CN211859888U (zh) 碳刷装配机
CN201913444U (zh) 一种自动上料装置
CN110840070A (zh) 玻璃滚筒刷全自动生产一体机及其生产方法
CN206509866U (zh) 全自动蓝宝石抛磨设备
CN105414960B (zh) 刹车气管全自动装配机
CN205452424U (zh) 新型软包锂电池转盘注液机
CN104609347B (zh) 一种塑料桶定量输送封盖装配线
CN212821592U (zh) 一种烧瓶的清洗装置
CN112474517A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工件高效率清洗装置
CN106144585B (zh) 一种基础雷管自动取料装置
CN204584699U (zh) 空气滤清器装配设备用布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