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0830U - 花轂結構 - Google Patents

花轂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0830U
TWM460830U TW102207501U TW102207501U TWM460830U TW M460830 U TWM460830 U TW M460830U TW 102207501 U TW102207501 U TW 102207501U TW 102207501 U TW102207501 U TW 102207501U TW M460830 U TWM460830 U TW M46083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lin
mandrel
cover
hub
flower hu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75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ui-Ding Lai
Original Assignee
Mortop Intern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rtop Intern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ortop Internat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075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0830U/zh
Publication of TWM460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0830U/zh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Description

花轂結構
本創作主要關於花轂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利於組裝且提供培林穩固定位之花轂結構。
花轂為自行車傳動的重要構件之一,其係車輪的中心軸,且花轂的設計會影響車輪轉動的順暢度及作動效益,故近幾年來已成為業界所關注的研發重點。
請參閱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M407214『輪轂結構』,其包括一花轂、一心軸及一棘輪座,該花轂兩端分別開設相互貫通之一第一容孔及一第二容孔,而該心軸係穿設第一容孔及第二容孔,該棘輪座兩端分別開設相互貫通之一第三容孔及一第四容孔,而該心軸係穿設第三容孔及第四容孔,以及心軸於對應第二容孔處係環設有一第二凸緣,而一第二培林係套設心軸並抵於第二凸緣側端,並以該棘輪座設有第三容孔處與第二容孔組設,該心軸於對應第三容孔處係套設一螺件,而一第三培林係套設於心軸上並抵於該螺件側端,且心軸上係套設一抵環,第二培林及第三培林係分別抵於抵環兩側,讓第二培林受到第二凸緣及抵環之限位固定,而第三培林受到螺件及抵環之限位固定;該心軸於對應第四容孔處係環設有一第三凸緣,而一第四培林係套設心軸並抵於第三凸緣側端,並以一第二封蓋與第四容孔組設,使第四培 林兩側受到第二封蓋與第三凸緣之限位固定。
然而,習知技術之『輪轂結構』,其第三培林分別藉由抵環及螺件夾抵定位,然而螺件及抵環與花轂之間有公差的影響,容易餘隙過大使螺件及抵環與花轂之間相互摩擦、碰撞等受力發出雜音,以影響心軸的轉動效率干擾花轂順暢轉動,且花轂內部的結構易於長期使用後結構壞損,降低其使用壽命及耐用度。
再者,當拆、組棘輪座及其內的培林、螺件及抵環時,必須依序將該些元件取出或裝入,繁多的元件造成使用者拆、組上得不便,且容易於拆除的過程中組件滑落或遺失,造成使用者的困擾。
有鑑於上述所述之缺失,本創作人投入許多時間進行相關研究,並加以比較各項優劣,且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並歷經多次實驗與測試,而終於推出一種『自行車花轂結構』,即為改善上述所說明之缺失,以符合大眾所需之使用。
本創作主要目的係改善習知技術該複數培林需以較多的元件達到穩固定位的效果,且組裝結構較為複雜之缺失。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創作『花轂結構』,其包括一花轂,其一端凹設容槽;一棘輪座,其設有一穿設容槽之作動端,該棘輪座內壁設有一第一座階面及一第二座階面,該第一座階面較第二座階面靠近作動端,且第一座階面與第二座階面朝向棘輪座設有作動端之相反端;一心軸,其穿設花轂及棘輪座,該心軸設有一第一軸抵面;一培林組,其包括一小培林及一大培林,該小培林套設心軸並位於棘輪座內,且一側抵於第一座階面 及第一軸抵面,並以一抵固環抵頂小培林另一側,該抵固環套設心軸且螺設於輪座內壁,而該大培林套設心軸且位於棘輪座內,其一側抵於第二座階面,並以一第一封蓋螺設心軸一端,且第一封蓋設有一抵頂大培林另一側之頂掣端;本創作具有下列功效:(1)藉由抵固環、心軸之第一軸抵面及棘輪座之第一座階面,以夾持小培林兩側,及透過第一封蓋及棘輪座之第二座階面夾抵大培林,使大、小培林得以穩固定位。(2)該抵固環及第一座階面能將小培林限位於棘輪座內,以方便拆、裝過程中,零件不易散落而遺失。
本創作技術特徵,進一步包括一限位環,其係套設心軸,且限位環兩端分別抵頂小培林及大培林之相對側。
本創作技術特徵,該大培林之外環徑大於小培林之外環徑。
本創作技術特徵,該心軸設有一第二軸抵面,該第二軸抵面朝向與第二座階面階朝向第一封蓋,該第一封蓋之頂掣端進一步抵頂第二軸抵面。
本創作技術特徵,該花轂設有一轂階面,而該心軸設有一反軸抵面,該培林組進一步包括一內培林,該內培林套設心軸,且轂階面及反軸抵面分別夾抵於內培林兩側。
本創作技術特徵,進一步包括一螺設於心軸之一第二封蓋,該第二封蓋與第一封蓋分別螺設於心軸兩端,該第二封蓋設有一蓋階抵面,另外該花轂內壁設有反轂階面,而該培林組進一步包括一外培林,其係套設心軸且一側抵於反轂階面及心軸 末端,另一側抵於蓋階抵面。
1‧‧‧花轂
11‧‧‧容槽
12‧‧‧轂階面
13‧‧‧反轂階面
2‧‧‧棘輪座
21‧‧‧作動端
22‧‧‧第一座階面
23‧‧‧第二座階面
3‧‧‧心軸
31‧‧‧第一軸抵面
32‧‧‧第二軸抵面
33‧‧‧反軸抵面
4‧‧‧培林組
41‧‧‧小培林
42‧‧‧大培林
43‧‧‧內培林
44‧‧‧外培林
5‧‧‧抵固環
6‧‧‧第一封蓋
61‧‧‧頂掣端
7‧‧‧限位環
8‧‧‧第二封蓋
81‧‧‧蓋階抵面
H‧‧‧大培林之外環徑
h‧‧‧小培林之外環徑
第一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分解立體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組合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第二圖A-A線段剖面示意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分解立體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剖面示意圖。
本創作為達成上述的目的與功效,以及所採用之技術手段與構造,茲搭配圖示就本創作的實施例加以詳細說明其特徵與功效。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其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本創作一種『花轂結構』,其包括一花轂1,其一端凹設容槽11;一棘輪座2,其設有一穿設容槽11之作動端21,該棘輪座2內壁設有一第一座階面22及一第二座階面23,該第一座階面22較第二座階面23靠近作動端21;一心軸3,其穿設花轂1及棘輪座2,該心軸3設有一第一軸抵面31;一培林組4,其包括一小培林41及一大培林42,該小培林41套設心軸3並位於棘輪座2內,且一側抵於第一座階面22及第一軸抵面31,並以一抵固環5抵頂小培林41另一側,該抵固環5套設心軸3且螺設於棘輪座2內壁,而該大培林42套設心軸3且周側抵於棘輪座2內,其一側抵於第二座階面23,並以一第一封蓋6螺設心軸3一端,且第一封蓋6設有一抵頂大培林42另一側之頂掣端61(前述為本創作主實施例 之主要技術特徵,其對應本案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的內容,得以詳知本創作之目的與實施型態,而其餘附屬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技術特徵是為對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內容的詳述或附加技術特徵,而非用以限制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的界定範圍,應知本案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不必要一定包含其餘附屬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技術特徵)。
如第三圖所示,該小培林41一側抵於棘輪座2之第一座階面22及心軸3之第一軸抵面31,而另一側抵於抵固環5,該抵固環5及第一座階面22分別夾抵於小培林41之外環,故第一座階面22及抵固環5於花轂1帶動棘輪座2轉動時,以帶動小培林41外環相對小培林41內環轉動;而大培林42外側抵於棘輪座2內壁,且大培林42一側抵於第二座階面23,使棘輪座2之第二座階面23及內壁,於花轂1帶動棘輪座2轉動時,帶動大培林42外環相對內環轉動。
藉由大、小培林42、41、棘輪座2、心軸3、抵固環5及第一封蓋6的結構,並以少量的元件構成定位結構,以降低各個元件之間的公差,使棘輪座2能順暢地相對心軸3轉動;另外,藉由棘輪座2之第一座階面22、第二座階面23與心軸3之第一軸抵面31,及抵固環5分別穩固的夾抵於大、小培林42、41兩側,以避免大、小培林42、41受側向力的作用扭曲變形。
再者,本創作在拆、裝過程中,該小培林41被限位於抵固環5與第一座階面22之間,當棘輪座2拆離花轂1之容槽11,將棘輪座2設有作動端21之相反端傾斜取出大培林42時,而小培林41會被限制於抵固環5內,再將抵固環5螺離棘輪座2即 可取出小培林41,如此可依序取出大、小培林42、41及抵固環5收納,避免散落各地遺失。
反之,裝設過程中,依序將小培林41、抵固環5及大培林42裝設入棘輪座2內,最後再將棘輪座2套設心軸3穿設容槽11,以達容易拆、裝的功效,零件也能於拆裝過程中穩固的定位於棘輪座2內。
請參閱第四、五圖所示,其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如下僅針對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異之處詳細說明,而其他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結構及技術特徵不再重複贅述。本創作第二實施例進一步包括一限位環7,其係套設心軸3,且限位環7兩端分別抵頂小培林41及大培林42之相對側,藉以限位環7及第一軸抵面31夾抵小培林41內環,且限位環7及第一封蓋6夾抵大培林42內環,以加強大、小培林42、41的定位效果,有效的抵抗側向力的作用,以維持大、小培林42、41順暢運轉。
本創作技術特徵,該大培林之外環徑H大於小培林之外環徑h,藉由棘輪座2依據大、小培林外環徑H、h,而設有分別具有兩種深度的第一座階面22及第二座階面23,讓大、小培林42、41獨立設於棘輪座2內。
本創作技術特徵,該心軸3設有一第二軸抵面32,該第二軸抵面32及第二座階面23皆朝向第一封蓋6,該第一封蓋6之頂掣端61進一步抵頂第二軸抵面32,第二軸抵面32能抵抗第一封蓋6往棘輪座2作動端21方向側向力。
本創作技術特徵,該花轂1設有一轂階面12,而該心軸3設有一反軸抵面33,該培林組4進一步包括一內培林43,該內培林43套設心軸3,轂階面12及反軸抵面33分別夾抵於內培林43兩側,以將內培林43穩固定位於花轂1內;而進一步包括一螺設於心軸3之一第二封蓋8,該第二封蓋8與第一封蓋6分別螺設於心軸3兩端,該第二封蓋8設有一蓋階抵面81,另外該花轂1內壁設有反轂階面13,而該培林組4進一步包括一外培林44,其係套設心軸3且一側抵於反轂階面12及心軸3末端,另一側抵於蓋階抵面81,以外培林44穩固定位於花轂1內。
透過內、外培林43、44的設置,以及花轂1之轂階面12及反轂階面12、心軸3之反軸抵面33、及第二封蓋8之設置,加以固定內、外培林43、44的位置,使花轂1能順暢地相對心軸3轉動。
由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創作精神下所做有關本創作之任何修飾或變更者,為其他可據以實施之型態且具有相同效果者,皆仍應包括在本創作意圖保護之範疇內。
綜上所述,本創作「花轂結構」,其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確實是完全符合產業上發展所需,且所揭露之結構創作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新構造,所以其具有「新穎性」應無疑慮,又本創作可較習用之結構更具功效之增進,因此亦具有「進步 性」,其完全符合我國專利法有關創作專利之申請要件的規定,乃依法提起專利申請,並敬請 鈞局早日審查,並給予肯定。
1‧‧‧花轂
11‧‧‧容槽
2‧‧‧棘輪座
3‧‧‧心軸
31‧‧‧第一軸抵面
32‧‧‧第二軸抵面
33‧‧‧反軸抵面
4‧‧‧培林組
41‧‧‧小培林
42‧‧‧大培林
43‧‧‧內培林
44‧‧‧外培林
5‧‧‧抵固環
6‧‧‧第一封蓋
8‧‧‧第二封蓋
81‧‧‧蓋階抵面

Claims (9)

  1. 一種花轂結構,其包括:一花轂,其一端凹設容槽;一棘輪座,其具有一穿設容槽之作動端,該棘輪座內壁設有一第一座階面及一第二座階面,該第一座階面較第二座階面靠近作動端;一心軸,其穿設花轂及棘輪座,該心軸設有一第一軸抵面;一培林組,其包括一小培林及一大培林,該小培林套設心軸並位於棘輪座內,且一側抵於第一座階面及第一軸抵面,並以一抵固環抵頂小培林另一側,該抵固環套設心軸且螺設於棘輪座內壁,而該大培林套設心軸且位於棘輪座內,其一側抵於第二座階面,並以一第一封蓋螺設心軸一端,且第一封蓋設有一抵頂大培林另一側之頂掣端。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花轂結構,進一步包括一限位環,其係套設心軸,且限位環兩端分別抵頂小培林及大培林之相對側。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花轂結構,其中,該大培林之外環徑大於小培林之外環徑。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花轂結構,其中,該大培林之外環徑大於小培林之外環徑。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任一項所述之花轂結構,其中,該心軸設有一第二軸抵面,該第二軸抵面朝向與第二 座階面階朝向第一封蓋,該第一封蓋之頂掣端進一步抵頂第二軸抵面。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任一項所述之花轂結構,其中,該花轂設有一轂階面,而該心軸設有一反軸抵面,該培林組進一步包括一內培林,該內培林套設心軸,且轂階面及反軸抵面分別夾抵於內培林兩側。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花轂結構,其中,該花轂設有一轂階面,而該心軸設有一反軸抵面,該培林組進一步包括一內培林,該內培林套設心軸,且轂階面及反軸抵面分別夾抵於內培林兩側。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任一項所述之花轂結構,進一步包括一螺設於心軸之一第二封蓋,該第二封蓋與第一封蓋分別螺設於心軸兩端,該第二封蓋設有一蓋階抵面,另外該花轂內壁設有反轂階面,而該培林組進一步包括一外培林,其係套設心軸且一側抵於反轂階面及心軸末端,另一側抵於蓋階抵面。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花轂結構,進一步包括一螺設於心軸之一第二封蓋,該第二封蓋與第一封蓋分別螺設於心軸兩端,該第二封蓋設有一蓋階抵面,另外該花轂內壁設有反轂階面,而該培林組進一步包括一外培林,其係套設心軸且一側抵於反轂階面及心軸末端,另一側抵於蓋階抵面。
TW102207501U 2013-04-24 2013-04-24 花轂結構 TWM460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501U TWM460830U (zh) 2013-04-24 2013-04-24 花轂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501U TWM460830U (zh) 2013-04-24 2013-04-24 花轂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0830U true TWM460830U (zh) 2013-09-01

Family

ID=49628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7501U TWM460830U (zh) 2013-04-24 2013-04-24 花轂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08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2862B (zh) * 2013-01-16 2015-07-21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2862B (zh) * 2013-01-16 2015-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6349164A5 (zh)
TWI533978B (zh) 車輛分泵推抵器及推抵組件
JP2008092790A5 (zh)
TWM460830U (zh) 花轂結構
TW201434676A (zh) 自行車花轂
TWM454978U (zh) 自行車花轂
CN105182501B (zh) 一种大口径反射镜用弹性连接胀套
RU2005115371A (ru) Пробоотборник-вентиль для трубопровода
CN202541767U (zh) 踏板快拆结构
TW201945238A (zh) 五通管之內軸套結構
TWM488407U (zh) 後花鼓之調整間隙結構
TWM460040U (zh) 五通碗組
TW201429755A (zh) 自行車花轂
TWM454335U (zh) 仰角培林拆裝工具組(二)
TWM468475U (zh) 自行車之五通管軸承組及其軸承座之組裝結構
TW201908192A (zh) 曲柄快拆機構
CN203770379U (zh) 一种可拆卸的承重滚筒
CN202428066U (zh) 用于齿轮浮动剃齿的夹具
JP3161817U (ja) 分解工具
JP2007101853A5 (zh)
CN202123378U (zh) 一种闸板专用夹具
TWM540774U (zh) 組設於拖車鉤孔之車牌固定裝置
TWM625238U (zh) 傳動鏈輪之輪軸拆裝工具
TWM457655U (zh) 花轂軸承安裝工具
CN202834496U (zh) 窄法兰紧固总成和具有该总成的便携式x射线探伤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