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5832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45832U
TWM445832U TW101217866U TW101217866U TWM445832U TW M445832 U TWM445832 U TW M445832U TW 101217866 U TW101217866 U TW 101217866U TW 101217866 U TW101217866 U TW 101217866U TW M445832 U TWM445832 U TW M44583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rtable electronic
electronic device
axis
sliding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178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ng-Tang Wu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riority to TW1012178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45832U/zh
Priority to CN201220488576.3U priority patent/CN202771336U/zh
Publication of TWM445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45832U/zh
Priority to US13/852,864 priority patent/US9019713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06F1/16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changing, e.g. reversing, the face orientation of the screen with a two degrees of freedom mechanism, e.g. for folding into tablet PC like position or orient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opposite to the user to show to a second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3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ignal or power between the different housings, e.g. details of wired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ssage of cab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藉由改變主體元件相對位置,以呈現不同操作形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筆記型電腦相較於桌上型電腦具有便攜性,可隨時隨地攜帶使用,因此廣受消費者所喜愛。習知筆記型電腦採用掀蓋式設計,僅提供設置於上蓋之顯示螢幕相對於電腦本體翻轉開啟之操作形態。近年來,由Apple公司推出的平板電腦帶動了另一波風潮,許多廠商爭相研發類似產品;平板電腦省略了筆記型電腦中鍵盤及輸入裝置之設置,不但更為輕便易攜帶,其應用觸控輸入之設計更帶給消費者截然不同的操作感受。
然而對於習慣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而言,如果需要使用平板電腦執行文書處理等操作,此種觸控輸入方式反而造成不便,使得廠商因應設計出可結合於平板電腦之附加輸入設備,將兩者組成類似筆記型電腦之使用形態;但當使用者想要以平板電腦進行觸控操作時,又必須將平板電腦與附加輸入設備分離,因使用需求不同反覆將兩者拆裝,將造成使用者困擾。若能結合平板電 腦及筆記型電腦二者之優點,針對筆記型電腦之結構加以設計,藉由顯示螢幕擺設變化而轉換為平板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之操作形態,將可達到一機兩用之功效。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藉由改變主體元件相對位置,以呈現不同操作形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主體、旋轉結構、支撐件及第二主體。第一主體包括上表面;旋轉結構結合於第一主體並可相對於第一主體繞第一軸旋轉,第一軸實質上垂直上表面;支撐件結合於旋轉結構並可相對於旋轉結構繞第二軸旋轉,第二軸實質上平行上表面;且支撐件包括主結構及設置於主結構之至少一滑動部;第二主體包括至少一對應滑動部,至少一對應滑動部之設置位置對應於至少一滑動部,且第二主體藉由各對應滑動部可移動地結合支撐件之各滑動部,以使第二主體可相對於支撐件滑動。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旋轉結構包括固定座及旋轉件,固定座固定於第一主體,且旋轉件繞第一軸可旋轉地結合於固定座。旋轉件包括樞接部,且支撐件更包括對應樞接部,支撐件藉由對應樞接部可旋轉地結合旋轉件之樞接部,以使支撐件可相對於旋轉件繞第二軸 旋轉。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對應樞接部凸設於主結構,使得第二軸與主結構非位於同一平面。且第一軸及第二軸為非相交之二軸線。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傳輸線,傳輸線自第一主體經由旋轉結構、支撐件,最後連接第二主體。其中支撐件之至少一滑動部更包括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令傳輸線穿過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以藉由至少一滑動部提供束線定位功能。
藉此,使用者僅需將第二主體相對於第一主體執行滑移操作,並將第二主體繞第一軸及第二軸旋轉,即可改變第二主體相對於第一主體之設置位置,以呈現不同之操作形態,供使用者依需求操作使用。
由於本創作構造新穎,能提供產業上利用,且確有增進功效,故依法申請新型專利。
為了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考圖1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之爆炸圖。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可以是 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與具有輸入模組之擴充裝置之組合、迷你電腦等可攜式電腦,但依據應用類型不同,可攜式電子裝置1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掀蓋式顯示模組之電子裝置,不以本實施例為限。
如圖1所示,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包括第一主體10、旋轉結構20、支撐件30及第二主體40。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以筆記型電腦為例,第一主體10可為主機底座,而第二主體40則為具有觸控輸入功能之顯示裝置。第一主體10包括上表面11及輸入模組12,而上表面11具有前側111及後側112;輸入模組12設置於上表面11接近前側111處,用以供使用者輸入對應操作指令;此處輸入模組12可為鍵盤、觸控板及滑鼠中之至少一者或其組合,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旋轉結構20結合於第一主體10,並可相對於第一主體10繞第一軸L1旋轉,此第一軸L1實質上垂直上表面11。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第一主體10更包括容置槽13,容置槽13設置於上表面11接近後側112處,用以容置旋轉結構20,使得旋轉結構20不會凸出上表面11;但隨著設計不同,亦可免除容置槽13之結構設計而直接將旋轉結構20凸設於上表面11。
在本實施例中,旋轉結構20包括固定座21及旋轉 件22,固定座21可藉由鎖固元件(例如凸柱、螺固件等)固定於第一主體10,且固定座21包括環狀凹槽211。旋轉件22包括軸孔221及樞接部222,軸孔221位於旋轉件22本體內部,而固定座21可穿過旋轉件22之軸孔221,使得旋轉件22卡入固定座21之環狀凹槽211,且該軸孔221之軸心對應第一軸L1,因此旋轉件22能繞第一軸L1可旋轉地結合於固定座21。樞接部222則位於旋轉件22本體外緣,而樞接部222對應第二軸L2,且第一軸L1及第二軸L2為非相交之二軸線。此處樞接部222可採用具有旋轉定位功能之樞接元件,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支撐件30更包括主結構31、至少一滑動部32及對應樞接部33,各滑動部32及對應樞接部33均凸設於主結構31上。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主結構31為一平板狀結構,而至少一滑動部32包括二個滑動部32,分別相對設置於主結構31之二側邊;對應樞接部33位於二個滑動部32之間,且二個滑動部32以對應樞接部33為基準呈對稱設置。
支撐件30藉由對應樞接部33可旋轉地結合旋轉件22之樞接部222,以使支撐件30可相對於旋轉件22繞第二軸L2旋轉,此第二軸L2實質上平行第一主體10之上表面11。由於對應樞接部33凸設於主結構31表 面來與樞接部222相結合,使得支撐件30所繞著旋轉之第二軸L2與主結構31非位於同一平面。
第二主體40包括顯示面41及至少一對應滑動部42,顯示面41提供畫面顯示及觸控輸入功能;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第二主體40與第一主體10間是以無線傳輸方式進行訊號傳輸,使得第二主體20可接收來自第一主體10之畫面顯示訊號,或自第二主體20傳輸觸控操作訊號至第一主體10,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對應滑動部42之設置位置及數量對應於滑動部32,使得第二主體40能藉由各對應滑動部42可移動地結合支撐件30之各滑動部32,以使第二主體40可相對於支撐件30滑動。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至少一對應滑動部42包括二個對應滑動部42,且二個對應滑動部42分別相對設置於第二主體40背面(即顯示面41之相對面)之二側邊,以對應支撐件30之二個滑動部32而設置,但隨著結構尺寸設計不同,二個對應滑動部42亦可設置於第二主體40之二側面。各滑動部32為滑塊,且各對應滑動部42為滑軌,於各滑動部32上更設有滾輪件321,以輔助滑動部32沿著對應滑動部42滑移,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此外,為防止滑動部32沿著對應滑動部40滑移時可能脫離對應滑動部42,於各對應滑動部42包括限位 結構421,用以限制各滑動部32相對於對應滑動部42之滑移位置。限位結構421可為與對應滑動部42一體成型之結構,或附加設置於對應滑動部42之獨立元件,其設置位置可位於對應滑動部42之端部或其他任意位置。
請一併參考圖2及圖3。圖2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於平板模式之示意圖;圖3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自平板模式轉換為筆記型電腦模式之示意圖。
如圖2所示,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在平板模式下,第二主體40疊設於第一主體10上方,此時第二主體40外露之顯示面41可供使用者以觸控方式操作,或提供畫面顯示功能,以做為平板電腦使用。
而當使用者想要將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切換為筆記型電腦模式時,如圖3所示,首先對第二主體40朝第一主體10之上表面11之後側112施力,此時藉由第二主體40之對應滑動部42與支撐件30之滑動部32彼此作動,使得第二主體40相對於支撐件30及第一主體10呈實質上水平滑移,並使第二主體40整體滑移至越過第二軸L2之位置(如圖3中以實線表示之第二本體40位置處)。
接著,將第二本體40以第二軸L2為旋轉軸,對其 施力繞第二軸L2旋轉至定位,使得第二本體40帶動支撐件30相對於第一本體10呈一夾角,進而轉換為筆記型電腦模式(如圖3中以虛線表示之第二本體40位置處),使用者即可藉由輸入模組12執行對應輸入操作。由於第二主體40整體已越過第二軸L2所在位置,配合前述支撐件30之主結構31與第二軸L2非位於同一平面之對應設計,使得支撐件30與第二本體40在繞第二軸L2旋轉時,不會被旋轉結構20及第一主體10所干涉,令旋轉更為順暢。
相反地,當使用者想要自筆記型電腦模式回復至如圖2之平板模式時,只需要反向操作,先將第二本體40相對於第一主體10繞第二軸L2反向旋轉,使得第二本體40與第一主體10實質上保持水平,再將第二本體40朝第一主體10之上表面11之前側111施力,以回復至第二本體40疊設於第一主體10上之狀態。
請一併參考圖4至圖6。圖4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於筆記型電腦模式下第二本體40繞第一軸L1旋轉之示意圖;圖5係將圖4中第二本體40繞第一軸L1旋轉180度後另一視角之示意圖;圖6係將圖5中第二本體40繞第二軸L2旋轉至疊設於第一主體10上之示意圖。
如圖4所示,為因應使用者不同需求,例如使用者 想要利用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觀看影片,希望顯示面41較接近使用者且能保持合適角度,同時又不需要手動支撐時,使用者可將第二主體40及支撐件30以第一軸L1為旋轉軸,對其施力以相對於第一主體10旋轉,於旋轉180度後即呈現如圖5之形態。在此形態下,第二主體40與第一主體10之後端112呈一夾角,因此靠近第一主體10之前端111之使用者只需將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整體轉向180度後,即可令顯示面41更接近使用者,同時提供對第二主體40之支撐效果。
而當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於圖5之形態下,使用者只需要將第二本體40及支撐件30朝第一本體10方向繞第二軸L2旋轉,即可將第二本體40直接疊設於第一本體10上,而回到類似前述之平板模式,如圖6所示。亦即使用者不需要如前述反向操作多個步驟,來回到圖1所示之平板模式。所不同的是,此時圖6之平板模式與圖1相較,第二本體40係經過繞第一軸L1旋轉,而與圖1呈180度之角度差異。藉此,使用者能直接透過旋轉操作,將於圖5之形態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轉換為圖6之形態,而達到便於收納攜帶之效果。
請一併參考圖7至圖8。圖7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 子裝置1a另一實施例之爆炸圖;圖8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a另一實施例於組合後傳輸線50配置之示意圖。
本實施例為前述實施例之變化形式,將第一主體10及第二主體40間之訊號傳輸由無線傳輸方式改變為以實體線路傳輸。如圖7及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a更包括傳輸線50,傳輸線50自第一主體10經由旋轉結構20、支撐件30a,最後連接第二主體40,以藉由傳輸線50提供第一主體10及第二主體40間之訊號傳輸功能。
其中支撐件30a之至少一滑動部32a之其中之一更包括第一穿孔322及第二穿孔323,第一穿孔322設置於滑動部32a正對第二主體40之一面,且滑動部32a與第二主體40間可預留一間隙;而第二穿孔323則設置於滑動部32a結合對應滑動部42之相對側。依據本實施例之設計,連接第二主體40之傳輸線50可通過滑動部32a與第二主體40間之間隙穿入第一穿孔322,並自第二穿孔323穿出,以藉由滑動部32a提供束線定位功能。此外支撐件30a更包括設置於主結構31上之至少一線材固定部34,自第二穿孔323穿出之傳輸線50可藉由各線材固定部34提供額外束線定位功能,以便傳輸線50沿著支撐件30a延伸固定,最後可貫穿旋 轉結構20之固定座21及旋轉件22,並與第一主體10連接。
因此,無論第二主體40相對於第一主體10進行任何滑動位移或旋轉,傳輸線50都會受到滑動部32a及線材固定部34之束線限制,使得傳輸線50不會隨意擺動而造成干擾,令第二主體40於相對於第一主體10移動過程中更為順暢;且傳輸線50大致上被各部件所遮蔽較不易外露,增加裝置整體之美觀性。
藉此,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或1a可供使用者將第二本體40相對於第一本體10繞不同旋轉軸旋轉及滑移操作,而切換平板模式或筆記型電腦模式等不同之使用形態,供使用者靈活應用。需注意的是,前述實施例雖以筆記型電腦為例說明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或1a,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例如亦可應用於當第一本體10為一具有輸入模組之擴充裝置,第二本體40為平板電腦之情況。
應注意的是,上述實施例僅係為了便於說明而舉例而已,本創作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1a‧‧‧可攜式電子裝置
10‧‧‧第一主體
11‧‧‧上表面
111‧‧‧前側
112‧‧‧後側
12‧‧‧輸入模組
13‧‧‧容置槽
20‧‧‧旋轉結構
21‧‧‧固定座
211‧‧‧凹槽
22‧‧‧旋轉件
221‧‧‧軸孔
222‧‧‧樞接部
30、30a‧‧‧支撐件
31‧‧‧主結構
32、32a‧‧‧滑動部
321‧‧‧滾輪件
322‧‧‧第一穿孔
323‧‧‧第二穿孔
33‧‧‧對應樞接部
34‧‧‧線材固定件
40‧‧‧第二主體
41‧‧‧顯示面
42‧‧‧對應滑動部
421‧‧‧限位結構
50‧‧‧傳輸線
L1‧‧‧第一軸
L2‧‧‧第二軸
圖1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爆炸圖。
圖2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於平板模式之示意圖。
圖3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自平板模式轉換為筆記型電腦模式之示意圖。
圖4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於筆記型電腦模式下第二本體繞第一軸旋轉之示意圖。
圖5係將圖4中第二本體繞第一軸旋轉180度後另一視角之示意圖。
圖6係將圖5中第二本體繞第二軸旋轉至疊設於第一主體上之示意圖。
圖7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另一實施例之爆炸圖。
圖8係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另一實施例於組合後傳輸線配置之示意圖。
1‧‧‧可攜式電子裝置
10‧‧‧第一主體
11‧‧‧上表面
111‧‧‧前側
112‧‧‧後側
12‧‧‧輸入模組
13‧‧‧容置槽
20‧‧‧旋轉結構
21‧‧‧固定座
211‧‧‧凹槽
22‧‧‧旋轉件
221‧‧‧軸孔
222‧‧‧樞接部
30‧‧‧支撐件
31‧‧‧主結構
32‧‧‧滑動部
321‧‧‧滾輪件
33‧‧‧對應樞接部
40‧‧‧第二主體
41‧‧‧顯示面
42‧‧‧對應滑動部
421‧‧‧限位結構
L1‧‧‧第一軸
L2‧‧‧第二軸

Claims (12)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主體,包括一表面;一旋轉結構,結合於該第一主體並可相對於該第一主體繞一第一軸旋轉,該第一軸實質上垂直該表面;一支撐件,結合於該旋轉結構並可相對於該旋轉結構繞一第二軸旋轉,該第二軸實質上平行該表面;且該支撐件包括一主結構及設置於該主結構之至少一滑動部;以及一第二主體,包括至少一對應滑動部,該至少一對應滑動部之設置位置對應於該至少一滑動部,且該第二主體藉由各該對應滑動部可移動地結合該支撐件之各該滑動部,以使該第二主體可相對於該支撐件滑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旋轉結構包括一固定座及一旋轉件,該固定座固定於該第一主體,且該旋轉件繞該第一軸可旋轉地結合於該固定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旋轉件包括一樞接部,且該支撐件更包括一對應樞接部,該支撐件藉由該對應樞接部可旋轉地結合該旋轉件之該樞接部,以使該支撐件可相對於該旋轉件繞該第二軸旋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對應樞接部凸設於該主結構,使得該第二軸與該主結構非位於同一平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滑動部包括二滑動部,該對應樞接部位於該二滑動部之間,且該二滑動部以該對應樞接部為基準對稱設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主體包括一容置槽,該容置槽設置於該上表面,用以容置該旋轉結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各該對應滑動部包括一限位結構,用以限制各該滑動部之滑移位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各該滑動部為一滑塊,且各該對應滑動部為一滑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軸及該第二軸為非相交之二軸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主體更包括一輸入模組,該輸入模組設置於該上表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傳輸線,該傳輸線自該第一主體經由該旋轉結構、該支撐件而連接該第二主體;其中該支撐件之該至少一滑動部之其中之一更包括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該傳輸線穿過該第一穿孔及該第二穿孔以藉由該滑動部提供定位功能。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支撐件更包括至少一線材固定部,係設置於主結構上,用以提供該傳輸線之額外束線定位功能。
TW101217866U 2012-09-14 2012-09-14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445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7866U TWM445832U (zh) 2012-09-14 2012-09-14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201220488576.3U CN202771336U (zh) 2012-09-14 2012-09-24 可携式电子装置
US13/852,864 US9019713B2 (en) 2012-09-14 2013-03-28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7866U TWM445832U (zh) 2012-09-14 2012-09-14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5832U true TWM445832U (zh) 2013-01-21

Family

ID=47777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17866U TWM445832U (zh) 2012-09-14 2012-09-14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19713B2 (zh)
CN (1) CN202771336U (zh)
TW (1) TWM44583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2286A (zh) * 2013-04-01 2014-10-15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与应用其的电子设备
US9110634B2 (en) 2013-05-13 2015-08-18 Acer Incorporate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782773B (zh) * 2020-11-12 2022-11-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5979B2 (ja) * 2013-08-29 2017-07-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JP6344401B2 (ja) * 2014-02-12 2018-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SiC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6243A (en) * 1997-05-30 1999-12-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oldable personal computer with detachable cover section
US6295038B1 (en) * 1998-04-16 2001-09-25 Carlton S. Rebeske Laptop computer
US8228678B2 (en) * 2007-10-30 2012-07-24 Kyocera Corporatio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1727138A (zh) * 2008-10-29 2010-06-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JP5941740B2 (ja) * 2012-04-25 2016-06-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TWI502142B (zh) * 2012-05-17 2015-10-01 Wistron Corp 易於拆裝之樞軸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TWI510724B (zh) * 2013-01-08 2015-12-01 Acer Inc 轉軸結構與應用其之電子裝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2286A (zh) * 2013-04-01 2014-10-15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与应用其的电子设备
CN104102286B (zh) * 2013-04-01 2017-10-24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与应用其的电子设备
US9110634B2 (en) 2013-05-13 2015-08-18 Acer Incorporate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510892B (zh) * 2013-05-13 2015-12-01 Acer Inc 電子裝置
TWI782773B (zh) * 2020-11-12 2022-11-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71336U (zh) 2013-03-06
US9019713B2 (en) 2015-04-28
US20140078707A1 (en) 2014-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8256B (zh) 樞軸結構
US1001302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flexible display
TWI526141B (zh) 電子裝置
TWI523597B (zh) 用於運算裝置之鉸鏈總成
US8339777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mproved pivoting range
US20150282354A1 (en) Multi viewing angle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
CN107165927A (zh) 铰接元件
US20120314342A1 (en) Holding device integrated with protective cover and wireless keyboard
TWM445832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348934A (zh) 電子裝置
US20140009874A1 (en) Collapsible electronic equipment
US10146269B2 (en) Computing device with a rotatable display member
TWI519934B (zh) 基座裝置及其電子系統
TWI602490B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TW201406263A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TWM532044U (zh) 電子裝置
KR101955932B1 (ko) 탈착가능한 패드형 마우스가 구비된 노트북
TWI576683B (zh) 具有可旋轉顯示構件之運算裝置(二)
US10296048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ual displays and a hinge structure
TWM468873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支撐模組
TWI726438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51693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515535B (zh) 可支撐顯示裝置的結合裝置以及具有結合裝置的電子裝置
TWI450585B (zh) 電子裝置
TWI50856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