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8873U -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支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支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8873U
TWM468873U TW102214416U TW102214416U TWM468873U TW M468873 U TWM468873 U TW M468873U TW 102214416 U TW102214416 U TW 102214416U TW 102214416 U TW102214416 U TW 102214416U TW M468873 U TWM468873 U TW M46887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d
module
support
display module
device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44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heng-Xiang Miao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M468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8873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支撐模組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支撐模組,特別是一種具有可變化支撐固定功能之支撐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以提供可攜式電子裝置於不同使用型態下使用。此外本創作更包括該支撐模組。
隨著各類應用程式及作業系統開始支援觸控功能之相關應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結合觸控顯示面板,以便使用者直接執行觸控輸入操作。但不論使用者以手指或觸控筆執行觸控,在觸控過程中都會對觸控顯示面板施加一定的外力;此時若是觸控顯示面板無對應支撐設計,將使得觸控顯示面板容易產生晃動。
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在一般使用狀態下,使用者會將筆記型電腦之顯示模組相對於系統主機旋轉開啟而使二者間呈一角度,以便進行輸入操作或觀看螢幕;此時顯示模組僅藉由其與系統主機樞接之鉸鏈等樞接元件,提供顯示模組基本的定位功能,然而於顯示模組前後均無支撐。一旦使用者執行觸控操作,顯示模組於受力時將會產生晃動,進而影響使用者觸控輸入之準確度;更甚者可能會使顯示模組向後產生位移或傾倒。而不論前述何種態樣,均會對使用者造成不佳之操作感受。
因此,如何能針對習知設計進一步改良,以設計出能因應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觸控操作,並提供良好之螢幕支撐效果之支撐模組設計, 實為一值得研究之課題。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具有不同使用型態之支撐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為達到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裝置本體、顯示模組及二支撐模組。顯示模組樞接於裝置本體,使得顯示模組可相對於裝置本體旋轉以轉換為筆記型電腦模式或觀賞模式。各支撐模組包括第一桿件、第二桿件及第三桿件。第一桿件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樞接於裝置本體;第二桿件包括第三端及第四端,第三端樞接於第一桿件之第二端,且第四端形成固定結構;第三桿件包括樞接端及作動端,樞接端亦樞接於第一桿件之第二端。
當各支撐模組於第一使用狀態時,第一桿件及第二桿件間形成第一夾角,且第二桿件之第四端固定於筆記型電腦模式下之顯示模組,使得各支撐模組、顯示模組及裝置本體實質上圍成平行四邊形,且第三桿件之作動端抵接於顯示模組,以藉由二支撐模組支撐定位顯示模組;當各支撐模組於第二使用狀態時,第一桿件及第二桿件間形成第二夾角,且第二桿件之第四端抵接於裝置本體,使得各支撐模組與裝置本體實質上圍成三角形,以藉由二支撐模組支撐於觀賞模式下之顯示模組。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裝置本體包括二容置槽,且各支撐模組於初始狀態下係收納於對應之各容置槽內。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各容置槽內包括阻尼材 料,以提供於初始狀態或第二使用狀態下之各支撐模組與各容置槽內間之摩擦固定效果。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第三桿件之長度小於第一 桿件之長度且小於第二桿件之長度。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顯示模組更包括二對應固 定結構,使得各支撐模組於第一使用狀態下係以第四端與各對應固定結構形成卡固狀態。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第四端所形成之固定結構 為卡勾,且對應固定結構為對應卡勾結構之固定桿或卡槽。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各支撐模組於第一使用狀 態時,第三桿件位於第一桿件及第二桿件間所形成之第一夾角內。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第三端及樞接端以同一樞 接軸樞接於第一桿件之第二端。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二支撐模組係對稱地設置 於裝置本體之二側。
藉此,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在改變成不同之操 作模式下,可對應調整各支撐模組之設置位置及其與裝置本體或/及顯示模組間之連結關係,使得可攜式電子裝置不論處於何種操作模式下,均能利用二支撐模組做為支撐件,以提供對顯示模組之支撐效果。
1‧‧‧可攜式電子裝置
10‧‧‧裝置本體
11‧‧‧表面
12‧‧‧容置槽
13‧‧‧阻尼材料
20‧‧‧顯示模組
21‧‧‧顯示面
22‧‧‧對應固定結構
30‧‧‧支撐模組
31‧‧‧第一桿件
311‧‧‧第一端
312‧‧‧第二端
32‧‧‧第二桿件
321‧‧‧第三端
322‧‧‧第四端
33‧‧‧第三桿件
331‧‧‧樞接端
332‧‧‧作動端
40‧‧‧樞接元件
L1、L2‧‧‧旋轉軸
S1、S2、S3‧‧‧長度
θ1‧‧‧第一夾角
θ2‧‧‧第二夾角
圖1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支撐模組於初始狀態下之示意圖。
圖3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支撐模組於第一使用狀態下之整體示意圖。
圖4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支撐模組於第一使用狀態下之局部示意圖。
圖5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支撐模組於第二使用狀態下之整體示意圖。
圖6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支撐模組於第二使用狀態下之局部示意圖。
為能讓 貴審查委員更瞭解本創作之技術內容,特舉出較佳實施例說明如下。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本創作可應用於筆記型電腦或小筆電等可攜式電腦,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亦可應用於其他具有可相對旋轉開闔之顯示螢幕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以平板電腦結合擴充輸入模組之裝置組合。而在以下實施例中,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係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加以說明。
請先一併參考圖1及圖2。圖1是本創作之可攜式 電子裝置1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之支撐模組30於初始狀態下之示意圖。如圖1及圖2所示,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包括裝置本體10、顯示模組20及二支撐模組30。裝置本體10包括一表面11,並於該表面11之兩側對稱設置二容置槽12,以供對應容置二支撐模組30。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各容置槽12內包括阻尼 材料13,使得各支撐模組30被部分或全部容置於容置槽12內時,提供支撐模組30與容置槽12間之摩擦固定效果。
顯示模組20包括顯示面21,用以提供影像顯示功 能。顯示模組20可藉由鉸鏈等樞接元件樞接於裝置本體10,使得顯示模組20可相對於裝置本體10旋轉,進而改變可攜式電子裝置1之各種型態。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顯示模組20採用雙軸向樞接元件40與裝置本體10樞接,使得顯示模組20可僅沿著單一軸向相對於裝置本體10旋轉開闔,或者顯示模組20可沿著實質上相互垂直之二個不同軸向相對於裝置本體10旋轉,以轉換可攜式電子裝置1為筆記型電腦模式或觀賞模式。前述樞接元件亦可應用習知筆記型電腦之單一軸向樞接元件來替代,不以本實施例為限。
此外,顯示模組20更包括二對應固定結構22,在 本實施例中,二對應固定結構22係分別設置於顯示面21之兩側,並對應二支撐模組30而設置,用以提供與二支撐模組30相互連結固定之效果。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各對應固定結構 22為一固定桿或一卡槽,但亦可採用其他合適之結構形態,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二支撐模組30對稱地分設於裝置本體10之兩側, 並對應二容置槽12而設置。各支撐模組30包括第一桿件31、第二桿件32及第三桿件33。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第三桿件33之長度S3小於第一桿件31之長度S1,且第三桿件33之長度S3亦小於第二桿件32之長度S2,以利於後續支撐模組30執行對應支撐固定功能。
第一桿件31包括第一端311及第二端312,第一端 311樞接於裝置本體10,使得第一桿件31能以第一端311為支點相對於裝置本體10旋轉,以自容置槽12內旋轉至凸出裝置本體10之表面11。
第二桿件32包括第三端321及第四端322,第三端 321樞接於第一桿件31之第二端312,使得第二桿件32能以第三端321為支點相對於第一桿件31旋轉;第四端322係形成固定結構,用以提供與顯示裝置20相互連結固定之功能,且其結構形態對應於前述顯示裝置20之對應固定結構22。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於第四端322所形成之固定結構為對應前述固定桿或卡槽之一卡勾,但亦可採用其他合適之結構形態,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第三桿件33包括樞接端331及作動端332,樞接端 331亦樞接於第一桿件31之第二端312,使得第三桿件33亦能 以第三端321為支點相對於第一桿件31旋轉;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第二桿件32之第三端321與第三桿件33之樞接端331係以同一樞接軸樞接於第一桿件31之第二端312,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如圖2所示,當各支撐模組30於初始狀態下(即 支撐模組30未被使用之狀態),可收納於對應之各容置槽12內而未凸出於裝置本體10之表面11,以保持表面11之平整性。當顯示模組20相對於裝置本體10旋轉,使得顯示模組20實質上水平疊合於裝置本體10上時,支撐模組30不會影響顯示裝置20之閉合。
請一併參考圖3及圖4。圖3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 子裝置1之支撐模組30於第一使用狀態下之整體示意圖;圖4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之支撐模組30於第一使用狀態下之局部示意圖。如圖2及圖3所示,當顯示模組20沿著單一軸向(例如圖中之旋轉軸L1)相對於裝置本體1旋轉,使得顯示模組20與裝置本體10間形成適當之夾角,並且顯示模組20以顯示面21朝向裝置本體10時,則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處於筆記型電腦模式,以便使用者執行一般電腦輸入操作。
如圖3及圖4所示,當顯示模組20於前述筆記型 電腦模式下,由於整體裝置除了樞接元件外,並未提供對顯示模組20之額外支撐,因此使用者可先將支撐模組30之第一桿件31相對於裝置本體10旋轉,使其自容置槽12內移出並凸出於表面 11;接著將第二桿件32相對於第一桿件31旋轉,使得第一桿件31及第二桿件32間形成第一夾角θ1;並利用第四端322之固定結構卡固於顯示裝置20之對應固定結構22,使得第二桿件32之第四端322與顯示裝置20相連結。在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中,90°<第一夾角θ1<180°,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在前述狀態下,支撐模組30之第一桿件31及第二 桿件32、顯示模組20之部分顯示面21及裝置本體10之部分表面11實質上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此時,再將第三桿件33相對於第一桿件31旋轉,使得第三桿件33移至第一桿件31及第二桿件32間所形成之第一夾角θ1內;再以第三桿件33之作動端332抵接於顯示模組20之顯示面21,而支撐模組30則呈現第一使用狀態。
藉由第一使用狀態之支撐模組30以第二桿件32連 結顯示模組20,且第三桿件33提供顯示模組20向後傾倒之反向支撐力,使得二支撐模組30能對顯示模組20產生支撐定位效果。因此,在使用者對顯示模組20執行觸控輸入操作時,二支撐模組30可提供穩定結構且有效減少顯示模組20晃動等效果。
請一併參考圖5及圖6。圖5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 子裝置1之支撐模組30於第二使用狀態下之整體示意圖;圖5是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之支撐模組30於第二使用狀態下之局部示意圖。如圖5所示,當顯示模組20於如圖3之筆記型電腦模式下,再沿著另一軸向(例如圖中之旋轉軸L2)相對於 裝置本體1旋轉,使得顯示模組20與裝置本體10間仍形成適當之夾角,並且顯示模組20旋轉至以顯示面21背向裝置本體10時,則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處於觀賞模式,以提供較佳之影像播放效果。
如圖5及圖6所示,同樣地,當顯示模組20於前 述觀賞模式下,由於整體裝置除了樞接元件外,亦未提供對顯示模組20之額外支撐,因此使用者可將初始狀態下之支撐模組30之第二桿件32朝第一桿件31方向相對推動;此時第一桿件31相對於裝置本體旋轉,且第二桿件32相對於第一桿件31旋轉,以使第一桿件31之第二端312及第二桿件32之第三端321凸出裝置本體10之表面11,而第一桿件31及第二桿件32間形成第二夾角θ2。在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中,0°<第二夾角θ2<90°,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在前述狀態下,支撐模組30之第一桿件31及第二 桿件32及裝置本體10之部分表面11實質上圍成一個三角形,且第二桿件32之第四端322抵接於裝置本體10之容置槽11,支撐模組30則呈現第二使用狀態。此時,第二使用狀態之各支撐模組30形成類似支撐架之結構,使得二支撐模組30能對顯示模組20產生支撐效果,用以支撐顯示模組20之顯示面之相對面,並藉由容置槽11內設置之阻尼材料達到第二桿件32之第四端322之定位止滑功能。此外,使用者可視狀況調整支撐模組30之第一桿件31及第二桿件32所形成之第二夾角θ2大小,以隨 著顯示模組20所需之置放位置或角度不同,來提供對應之支撐。
藉此,本創作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可透過改變各支撐 模組之使用狀態,提供可攜式電子裝置在不同之操作模式下之不同支撐定位效果,減少顯示模組於操作過程中產生晃動之可能性。
綜上所陳,本創作無論就目的、手段及功效,在在均顯示其迥異於習知技術之特徵。惟須注意,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創作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創作之範圍。任何熟於此項技藝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創作之技術原理及精神下,對實施例作修改與變化。本創作之權利保護範圍應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述。
1‧‧‧可攜式電子裝置
10‧‧‧裝置本體
11‧‧‧表面
12‧‧‧容置槽
13‧‧‧阻尼材料
20‧‧‧顯示模組
21‧‧‧顯示面
22‧‧‧對應固定結構
30‧‧‧支撐模組
31‧‧‧第一桿件
311‧‧‧第一端
312‧‧‧第二端
32‧‧‧第二桿件
321‧‧‧第三端
322‧‧‧第四端
33‧‧‧第三桿件
331‧‧‧樞接端
332‧‧‧作動端
S1、S2、S3‧‧‧長度

Claims (14)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裝置本體;一顯示模組,樞接於該裝置本體,使得該顯示模組可相對於該裝置本體旋轉以轉換為一筆記型電腦模式或一觀賞模式;以及二支撐模組,各該支撐模組包括:一第一桿件,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樞接於該裝置本體;一第二桿件,包括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該第三端樞接於該第一桿件之該第二端,且該第四端形成一固定結構;以及一第三桿件,包括一樞接端及一作動端,該樞接端亦樞接於該第一桿件之該第二端;當各該支撐模組於一第一使用狀態時,該第一桿件及該第二桿件間形成一第一夾角,且該第二桿件之該第四端固定於該筆記型電腦模式下之該顯示模組,使得各該支撐模組、該顯示模組及該裝置本體實質上圍成一平行四邊形,且該第三桿件之該作動端抵接於該顯示模組,以藉由該二支撐模組支撐定位該顯示模組;當各該支撐模組於一第二使用狀態時,該第一桿件及該第二桿件間形成一第二夾角,且該第二桿件之該第四端抵接於該裝置本體,使得各該支撐模組與該裝置本體實質上圍成一三角形,以藉由該二支撐模組支撐於該觀賞模式下之該顯示模組。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裝置本體包括二容置槽,各該支撐模組於一初始狀態下係收納於對應之各該容置槽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各該容置槽內包括一阻尼材料,以提供於該初始狀態或該第二使用狀態下之各該支撐模組與各該容置槽內間之摩擦固定效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三桿件之長度小於該第一桿件之長度且小於該第二桿件之長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更包括二對應固定結構,使得各該支撐模組於該第一使用狀態下係以該第四端與各該對應固定結構形成卡固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四端所形成之該固定結構為一卡勾,且該對應固定結構為對應該卡勾結構之一固定桿或一卡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各該支撐模組於該第一使用狀態時,該第三桿件位於該第一桿件及該第二桿件間所形成之該第一夾角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三端及該樞接端以同一樞接軸樞接於該第一桿件之該第二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二支撐模組係對稱地設置於該裝置本體之二側。
  10. 一種支撐模組,應用於一可攜式電子裝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彼此樞接之一顯示模組及一裝置本體,使得該顯示模組可 相對該裝置本體旋轉而呈一筆記型電腦模式或一觀賞模式,該支撐模組包括:一第一桿件,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樞接於該裝置本體;一第二桿件,包括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該第三端樞接於該第一桿件之該第二端,且該第四端形成一固定結構;以及一第三桿件,包括一樞接端及一作動端,該樞接端亦樞接於該第一桿件之該第二端;當該支撐模組於一第一使用狀態時,該第一桿件及該第二桿件間形成一第一夾角,且該第二桿件之該第四端固定於該筆記型電腦模式下之該顯示模組,使得該支撐模組、該顯示模組及該裝置本體實質上圍成一平行四邊形,且該第三桿件之該作動端抵接於該顯示模組,以藉由該支撐模組支撐定位該顯示模組;當該支撐模組於一第二使用狀態時,該第一桿件及該第二桿件間形成一第二夾角,且該第二桿件之該第四端抵接於該裝置本體,使得該支撐模組與該裝置本體實質上圍成一三角形,以藉由該支撐模組支撐於該觀賞模式下之該顯示模組。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支撐模組,其中該第三桿件之長度小於該第一桿件之長度且小於該第二桿件之長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支撐模組,其中該第四端所形成之該固定結構為一卡勾。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支撐模組,其中各該支撐模組於該第一使用狀態時,該第三桿件位於該第一桿件及該第二桿件間所形成之該第一夾角內。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支撐模組,其中該第三端及該樞接端以同一樞接軸樞接於該第一桿件之該第二端。
TW102214416U 2013-06-28 2013-07-31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支撐模組 TWM4688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383486 CN203350779U (zh) 2013-06-28 2013-06-28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支撑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8873U true TWM468873U (zh) 2013-12-21

Family

ID=49750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4416U TWM468873U (zh) 2013-06-28 2013-07-31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支撐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50779U (zh)
TW (1) TWM46887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2713B (en) * 2015-09-16 2016-12-11 Wistron Corp Elcetronic device
TWI763514B (zh) * 2021-06-01 2022-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2713B (en) * 2015-09-16 2016-12-11 Wistron Corp Elcetronic device
TWI763514B (zh) * 2021-06-01 2022-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50779U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8026B (zh) 可折疊電子裝置
US901386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support mechanism thereof
TWI518256B (zh) 樞軸結構
TWI525263B (zh) 具有分段旋轉功能之樞軸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US10203729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8339777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mproved pivoting range
TWI683206B (zh) 電子裝置
TWI488568B (zh) 轉軸組件與應用其之電子裝置
TWM464715U (zh) 用來固定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固定裝置與可攜式電子設備
TWI505069B (zh) 電子裝置
TW201406263A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TW201406269A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US9618976B2 (en) Hinged computer stand that slides up and down on a video display
TWM468873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支撐模組
TWM445832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20140192461A1 (en) Hing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589766B (zh) 用於計算裝置的鉸鏈總成
TWM539065U (zh) 電子裝置
TWM492379U (zh) 可連動樞轉的鉸鏈
TWI821975B (zh) 電子裝置
TW202117486A (zh) 多螢幕之電子裝置
TWM524613U (zh) 電子裝置及其樞接機構
TWM459678U (zh) 轉軸結構及電子裝置
TWI298121B (zh)
TWI531302B (zh) 鉸鏈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