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52240B - 成像鏡頭(七十二)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七十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52240B
TWI852240B TW111150158A TW111150158A TWI852240B TW I852240 B TWI852240 B TW I852240B TW 111150158 A TW111150158 A TW 111150158A TW 111150158 A TW111150158 A TW 111150158A TW I852240 B TWI852240 B TW I8522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bject side
image side
surface facing
ima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50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26996A (zh
Inventor
陳文傑
戴瑜玟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501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5224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26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26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52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52240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像側。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七十二)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現今的成像鏡頭之發展趨勢,除了不斷朝向大視場發展外,隨著不同的應用需求,還需具備大光圈及高解析度的特性,習知的成像鏡頭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才能同時滿足大視場、大光圈及高解析度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視場較大、光圈值較小、解析度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像側。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成像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5.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1-88
(R41-R32)/CT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1-89
15.1;0.0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1-90
CT2/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1-91
13.35;0.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1-92
CT3/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1-93
9.9;0.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1-94
CT4/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1-95
11.8; 0.7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2-96
CT6/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2-97
14.3;其中,R41為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2為該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CT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4為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6為該第六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d23為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當本發明之成像鏡頭滿足上述特徵且不需其他額外的特徵或條件,即可達成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基本功能。
其中:該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
其中: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膠合。
其中: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六透鏡與該像側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七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膠合。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六透鏡與該像側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七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六透鏡與該像側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七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膠合。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七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以及一第八透鏡設置於該第六透鏡與該像側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七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八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膠合。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1.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98
CT4/L4T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99
3.2;0.9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0
f4/f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1
3.45;0.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2
Vd2/Vd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3
2.2;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4
Vd4/Vd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5
4.1;0.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6
Vd5/Vd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7
0.4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8
|R22-R3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09
80;1.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0
f3/f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1
6.8;-17度/mm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2
FOV/f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3
-4度/mm;-21.5mm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4
(R21×R22)/f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5
32.5mm;-1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6
(f1+f2)/f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7
-3;-11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8
fF/f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19
2.2;0.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0
Tz/BFL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1
1.4;200mm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2
f×tan(FOV/2)×TTL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3
220mm2;6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4
Vd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5
68;0.8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6
Td12/Td3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7
1.1;25.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8
Td34/Td4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29
61.8;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30
dSI/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4-131
94;其中,CT4為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L4T2為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最邊緣至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最邊緣於該光軸方向之一間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F為該物側至該光圈間之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Vd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阿貝係數,Vd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阿貝係數,Vd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阿貝係數,Vd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阿貝係數, Vd6為該第六透鏡之一阿貝係數,R21為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1為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FOV為該成像鏡頭之一視場,Tz為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一物側面至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BFL為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該像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T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d12為該第一透鏡之一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Td23為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Td34為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Td45為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dSI為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4、5、6、7、8:成像鏡頭
L11、L21、L31、L41、L51、L61、L71、L81:第一透鏡
L12、L22、L32、L42、L52、L62、L72、L82:第二透鏡
L13、L23、L33、L43、L53、L63、L73、L83:第三透鏡
ST1、ST2、ST3、ST4、ST5、ST6、ST7、ST8:光圈
L14、L24、L34、L44、L54、L64、L74、L84:第四透鏡
L15、L25、L35、L45、L55、L65、L75、L85:第五透鏡
L16、L26、L36、L46、L56、L66、L76、L86:第六透鏡
L27、L37、L47、L57、L67、L77:第七透鏡
L78:第八透鏡
OF1、OF2、OF3、OF4、OF5、OF6、OF7、OF8:濾光片
CG1、CG2、CG3、CG4、CG5、CG6、CG7、CG8:保護玻璃
IMA1、IMA2、IMA3、IMA4、IMA5、IMA6、IMA7、IMA8:成像面
OA1、OA2、OA3、OA4、OA5、OA6、OA7、OA8:光軸
S11、S21、S31、S41、S51、S61、S71、S8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S22、S32、S42、S52、S62、S72、S8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3、S23、S33、S45、S53、S65、S75、S83:第二透鏡物側面
S14、S24、S34、S46、S54、S66、S76、S84:第二透鏡像側面
S15、S25、S35、S47、S55、S67、S77、S85:第三透鏡物側面
S16、S26、S36、S48、S56、S68、S78、S86:第三透鏡像側面
S17、S27、S37、S49、S57、S69、S79、S87:光圈面
S18、S28、S38、S410、S58、S610、S710、S88:第四透鏡物側面
S19、S29、S39、S411、S59、S611、S711、S89:第四透鏡像側面
S110、S210、8310、S411、S510、S612、S712、S810: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1、S211、S311、S412、S511、S613、S713、S811: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1、S211、S312、S413、S511、S614、S713、S812:第六透鏡物側面
S112、S212、S313、S414、S512、S615、S714、S813:第六透鏡像側面
S213、S314、S43、S513、S63、S73:第七透鏡物側面
S214、S315、S44、S514、S64、S74:第七透鏡像側面
S715:第八透鏡物側面
S716:第八透鏡像側面
S113、S215、S316、S415、S515、S616、S717、S814:濾光片物側面
S114、S216、S317、S416、S516、S617、S718、S815:濾光片像側面
S115、S217、S318、S417、S517、S618、S719、S816:保護玻璃物側面
S116、S218、S319、S418、S518、S619、S720、S817:保護玻璃像側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2、3、4、5圖分別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畸變(Distortion)圖、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第6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7、8、9、10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橫向色差圖。
第1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12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3、14、1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
第16、17、18圖分別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六、七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9、20、2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
第22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八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23、24、25、26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八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橫向色差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像側;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5.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32
(R41-R32)/CT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33
15.1;0.0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34
CT2/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35
13.35;0.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36
CT3/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37
9.9;0.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38
CT4/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39
11.8;0.7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40
CT6/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6-141
14.3;其中,R41為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2為該第三透鏡之一 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CT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4為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6為該第六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d23為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當本發明之成像鏡頭滿足上述特徵,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
請參閱底下表一、表二、表四、表五、表七、表八、表十、表十一、表十三、表十四、表十六、表十七、表十九、表二十、表二十二及表二十三,其中表一、表四、表七、表十、表十三、表十六、表十九及表二十二分別為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至第七實施例的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二、表五、表八、表十一、表十四、表十七、表二十及表二十三分別為表一、表四、表七、表十、表十三、表十六、表十九及表二十二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在下列各實施例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其中:c為曲率、h為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而非球面係數以科學記號表示,例如2E-03表示2×10-3
第1、6、11、12、16、17、18、22圖分別為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其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L61、L71、L81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S21、S31、S41、S51、S61、 S71、S81為凸面,像側面S12、S22、S32、S42、S52、S62、S72、S82為凹面。
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L62、L72、L82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3、S23、S33、S45、S53、S65、S75、S83與像側面S14、S24、S34、S46、S54、S66、S76、S84皆為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L63、L73、L83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像側面S16、S26、S36、S48、S56、S68、S78、S86為凸面。
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8、S28、S38、S410、S58、S610、S710、S88為凸面,像側面S19、S29、S39、S411、S59、S611、S711、S89為凸面。
第五透鏡L15、L25、L35、L45、L55、L65、L75、L85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像側面S111、S211、S311、S412、S511、S613、S713、S811為凹面,物側面S110、S210、S310、S411、S510、S612、S712、S810與像側面S111、S211、S311、S412、S511、S613、S713、S811皆為球面表面。
第六透鏡L16、L26、L36、L46、L56、L66、L76、L8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1、S211、S312、S413、S511、S614、S713、S812為凸面,像側面S112、S212、S313、S414、S512、S615、S714、S813為凸面。
另外,成像鏡頭1、2、3、4、5、6、7、8滿足底下條件(1)至條件(22)其中至少一條件: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7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8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0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7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8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1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09-20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0-2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0-22
其中,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2、3、4、5、6、7、8之一有效焦距,f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L61、L71、L81之一有效焦距,f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L62、L72、L82之一有效焦距,f3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L63、L73、L83之一有效焦距,f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之一有效焦距,f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物側至光圈ST1、ST2、ST3、ST4、ST5、ST6、ST7、ST8間之透鏡L11、L12、L13、L21、L22、L23、L31、L32、L33、L41、L47、L42、L43、L51、L52、L53、L61、L67、L62、L63、L71、L77、L72、L73、L81、L82、L83之一組合有效焦距,FOV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2、3、4、5、6、7、8之一視場,TT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L61、L71、L81之物側面S11、S21、S31、S41、S51、S61、S71、S81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IMA5、IMA6、IMA7、IMA8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間距,Vd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L62、L72、L82之一阿貝係數,Vd3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L63、L73、L83之一阿貝係數,Vd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之一阿貝係數,Vd5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 實施例中,第五透鏡L15、L25、L35、L45、L55、L65、L75、L85之一阿貝係數,Vd6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六透鏡L16、L26、L36、L46、L56、L66、L76、L86之一阿貝係數,Td1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L61、L71、L81之像側面S12、S22、S32、S42、S52、S62、S72、S82至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L62、L72、L82之物側面S13、S23、S33、S45、S53、S65、S75、S83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空氣間距,Td23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L62、L72、L82之像側面S14、S24、S34、S46、S54、S66、S76、S84至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L63、L73、L83之物側面S15、S25、S35、S47、S55、S67、S77、S85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空氣間距,Td3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L63、L73、L83之像側面S16、S26、S36、S48、S56、S68、S78、S86至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之物側面S18、S28、S38、S410、S58、S610、S710、S88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空氣間距,Td45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之像側面S19、S29、S39、S411、S59、S611、S711、S89至第五透鏡L15L25、L35、L45、L55、L65、L75、L85之物側面S110、S210、S310、S411、S510、S612、S712、S810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空氣間距,CT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L62、L72、L82之物側面S13、S23、S33、S45、S53、S65、 S75、S83至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L62、L72、L82之像側面S14、S24、S34、S46、S54、S66、S76、S84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間距,CT3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L63、L73、L83之物側面S15、S25、S35、S47、S55、S67、S77、S85至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L63、L73、L83之像側面S16、S26、S36、S48、S56、S68、S78、S86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間距,CT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之物側面S18、S28、S38、S41O、S58、S610、S710、S88至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之像側面S19、S29、S39、S411、S59、S611、S711、S89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間距,CT6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六透鏡L16、L26、L36、L46、L56、L66、L76、L86之物側面S111、S211、S312、S413、S511、S614、S7113、S812至第六透鏡L16、L26、L36、L46、L56、L66、L76、L86之像側面S112、S212、S313、S414、S512、S615、S714、S813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間距,Tz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最靠近像側之透鏡L16、L27、L37、L46、L57、L66、L78、L86之物側面S111、S213、S314、S413、S513、S614、S715、S812至最靠近像側之透鏡L16、L27、L37、L46、L57、L66、L78、L86之像側面S112、S214、S315、S414、S514、S615、S716、S813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間距,L4T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之物側面S18、S28、 S38、S410、S58、S610、S710、S88最邊緣至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之像側面S19、S29、S39、S411、S59、S611、S711、S89最邊緣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方向之一間距,R2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L62、L72、L82之物側面S13、S23、S33、S45、S53、S65、S75、S83之一曲率半徑,R2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L62、L72、L82之像側面S14、S24、S34、S46、S54、S66、S76、S84之一曲率半徑,R3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L63、L73、L83之物側面S15、S25、S35、S47、S55、S67、S77、S85之一曲率半徑,R3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L63、L73、L83之像側面S16、S26、S36、S48、S56、S68、S78、S86之一曲率半徑,R4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L64、L74、L84之物側面S18、S28、S38、S410、S58、S610、S710、S88之一曲率半徑,dSI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光圈ST1、ST2、ST3、ST4、ST5、ST6、ST7、ST8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IMA5、IMA6、IMA7、IMA8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間距,BF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最靠近像側之透鏡L16、L27、L37、L46、L57、L66、L78、L86之像側面S112、S214、S315、S414、S514、S615、S716、S813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IMA5、IMA6、IMA7、IMA8於光軸OA1、OA2、OA3、OA4、OA5、OA6、OA7、OA8上之一間距。使得成像鏡頭1、2、3、4、5、6、7、8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 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當滿足條件(1):200mm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42
f×tan(FOV/2)×TTL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43
220mm2時,可有效修正畸變。當滿足條件(2):1.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44
CT4/L4T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45
3.2時,可有效降低透鏡加工成本。當滿足條件(3):0.9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46
f4/f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47
3.45時,可有效控制第四透鏡敏感度。當滿足條件(4):0.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48
Vd2/Vd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49
2.2時,可有效修正橫向色差。當滿足條件(5):6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0
Vd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1
68時,可有效修正橫向色差。當滿足條件(6):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2
Vd4/Vd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3
4.1時,可有效修正橫向色差。當滿足條件(7):0.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4
Vd5/Vd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5
0.42時,可有效修正橫向色差。當滿足條件(8):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6
|R22-R3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7
80時,可有效控制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的空氣間隔敏感度。當滿足條件(9):1.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8
f3/f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59
6.8時,可有效控制第三透鏡敏感度。當滿足條件(10):0.8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0
Td12/Td3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1
1.1時,可有效修正場曲。當滿足條件(11):25.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2
Td34/Td4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3
61.8時,可有效修正場曲。當滿足條件(12):-17度/mm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4
FOV/f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5
-4度/mm時,可有效避免第一透鏡屈光力過大,有利於第一透鏡製作。當滿足條件(13):-21.5mm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6
(R21×R22)/f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7
32.5mm時,可有效提升第二透鏡的生產良率,降低製造成本。當滿足條件(14):-1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8
(f1+f2)/f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69
-3時,可有效降低製造敏感度,以提升影像品質。當滿足條件(15):-11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0
fF/f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1
2.2時,可有效提升成像鏡頭之相對照度。當滿足條件(16):0.1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2
Tz/BFL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3
1.4時,可有效增加後焦距長度,以利於成像鏡頭製作。當滿足條件(17):5.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4
(R41-R32)/CT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5
15.1時,可有效降低透鏡厚度誤差對成像品質的影響。當滿足條件(18):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6
dSI/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7
94時,可有效降低透鏡厚度誤差對成像品質的影響。當滿足條件(19):0.05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8
CT2/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79
13.35時,可有效降低透鏡厚度誤差對成像品質的影響。當滿足條件(20):0.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80
CT3/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4-181
9.9時,可有效降低透鏡厚度誤差對成像品質的 影響。當滿足條件(21):0.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5-182
CT4/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5-183
11.8時,可有效降低透鏡厚度誤差對成像品質的影響。當滿足條件(22):0.7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5-184
CT6/Td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5-185
14.3時,可有效降低透鏡厚度誤差對成像品質的影響。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請參閱第1圖,成像鏡頭1沿著一光軸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一第三透鏡L13、一光圈ST1、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一第六透鏡L16、一濾光片OF1以及一保護玻璃CG1。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一透鏡L11其物側面S11與像側面S12皆為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12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13為凹面,像側面S14為凸面;第三透鏡L13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15為凹面,物側面S15與像側面S16皆為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14其物側面S18與像側面S1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15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110為凹面;第六透鏡L16其物側面S111與像側面S112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15與第六透鏡L16膠合;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3與像側面S114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1其物側面S115與像側面S116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1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2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一為第1圖中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5-2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6-24
表二為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6-25
表三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22)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22)之要求。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6-2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7-27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2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縱向像差介於-0.01mm至0.04mm之間。由第3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場曲介於-0.12mm至0.04mm之間。由第4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畸變介於-18%至0%之間。由第5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橫向色差介於-4μm至8μm之間。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請參閱第6圖,成像鏡頭2沿著一光軸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一第三透鏡L23、一光圈ST2、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一第六透鏡L26、一第七透鏡L27、一濾光片OF2以及一保護玻璃CG2。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一透鏡L21其物側面S21與像側面S22皆為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22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23為凹面,像側面S24為凹面;第三透鏡L23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25為凸面,物側面S25與像側面S26皆為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24其物側面S28與像側面S2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25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210為凹面;第六透鏡L26其物側面S211與像側面S212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25與第六透鏡L26膠合;第七透鏡L27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 其物側面S213為凸面,像側面S214為凸面,物側面S213與像側面S214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5與像側面S216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2其物側面S217與像側面S218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2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2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四為第6圖中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8-28
表五為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8-2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9-30
表六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22)之計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22)之要求。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19-31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7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縱向像差介於-0.01mm至0.03mm之間。由第8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場曲介於-0.04mm至0.02mm之間。由第9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畸變介於-15%至0%之間。由第10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橫向色差介於-1μm至10μm之間。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請參閱第11圖,成像鏡頭3沿著一光軸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第二透鏡L32、一第三透鏡L33、一光圈ST3、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一第六透鏡L36、一第七透鏡L37、一濾光片OF3以及一保護玻璃CG3。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一透鏡L31其物側面S31與像側面S32皆為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32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33為凹面,像側面S34為凹面;第三透鏡L33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35為凸面,物側面S35與像側面S36皆為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34其物側面S38與像側面S3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35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310為凹面;第六透鏡L36其物側面S312與像側面S313皆為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37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4為凸面,像側面S315為凹面,物側面S314與像側面S315皆為球面表面;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6與像側面S317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3其物側面S318與像側面S319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3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2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3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七為第11圖中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0-33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1-34
表八為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1-35
表九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22)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22)之要求。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1-3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2-37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請參閱第12圖,成像鏡頭4沿著一光軸OA4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41、一第七透鏡L47、一第二透鏡L42、一第三透鏡L43、一光圈ST4、一第四透鏡L44、一第五透鏡L45、一第六透鏡L46、一濾光片OF4以及一保護玻璃CG4。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4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一透鏡L41其物側面S41與像側面S4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42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45為凸面,像側面S46為凹面;第三透鏡L43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47為凸面,物側面S47與像側面S48皆為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44其物側面S410與像側面S411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45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411為凹面;第四透鏡L44與第五透鏡L45膠合;第六透鏡L46其物側面S413與像側面S414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47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43為凹面,像側面S44為凸面,物側面S43與像側面S44皆為球面表面;濾光片OF4其物側面S415與像側面S416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4其物側面S417與像側面S418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4及滿足條件(2)至條件(4)、條件(6)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4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十為第12圖中成像鏡頭4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3-38
表十一為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3-39
表十二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2)至條件(4)、條件(6)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計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皆能滿足條件(2)至條件(4)、條件(6)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要求。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4-40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13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縱向像差介於-0.01mm至0.0mm之間。由第14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場曲介於-0.03mm至0.02mm之間。由第15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畸變介於-25%至0%之間。顯見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請參閱第16圖,成像鏡頭5沿著一光軸OA5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51、一第二透鏡L52、一第三透鏡L53、一光圈ST5、一第四透鏡L54、一第五透鏡L55、一第六透鏡L56、一第七透鏡L57、一濾光片OF5以及一保護玻璃CG5。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5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一透鏡L51其物側面S51與像側面S52皆為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52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53為凸面,像側面S54為凹面;第三透鏡L53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55為凹面,物側面S55與像側面S56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54其物側面S58與像 側面S59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55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510為凸面;第六透鏡L56其物側面S511與像側面S512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55與第六透鏡L56膠合;第七透鏡L57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513為凹面,像側面S514為凸面,物側面S513與像側面S514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5其物側面S515與像側面S516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5其物側面S517與像側面S518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5及滿足條件(2)至條件(4)、條件(6)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5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十三為第16圖中成像鏡頭5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5-41
表十四為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6-42
表十五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2)至條件(4)、條件(6)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計算值,由表十五可知,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皆能滿足條件(2)至條件(4)、條件(6)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要求。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6-43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請參閱第17圖,成像鏡頭6沿著一光軸OA6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61、一第七透鏡L67、一第二透鏡L62、一第三透鏡L63、一光圈ST6、一第四透鏡L64、一第五透鏡L65、一第六透鏡L66、一濾光片OF6以及一保護玻璃CG6。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6上。根據 【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一透鏡L61其物側面S61與像側面S6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62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65為凸面,像側面S66為凹面;第三透鏡L63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67為凸面,物側面S67與像側面S68皆為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64其物側面S610與像側面S611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65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612為凹面;第六透鏡L66其物側面S614與像側面S615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67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63為凹面,像側面S64為凸面,物側面S63與像側面S64皆為球面表面;濾光片OF6其物側面S616與像側面S617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6其物側面S618與像側面S619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6及滿足條件(2)至條件(4)、條件(6)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6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十六為第17圖中成像鏡頭6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7-44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8-45
表十七為表十六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8-46
表十八為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2)至條件(4)、條件(6)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計算值,由表十八可知,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皆能滿足條件(2)至條件(4)、條件(6)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要求。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8-47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請參閱第18 圖,成像鏡頭7沿著一光軸OA7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71、一第七透鏡L77、一第二透鏡L72、一第三透鏡L73、一光圈ST7、一第四透鏡L74、一第五透鏡L75、一第六透鏡L76、一第八透鏡L78、一濾光片OF7以及一保護玻璃CG7。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7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一透鏡L71其物側面S71與像側面S72皆為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72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75為凹面,像側面S76為凹面;第三透鏡L73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77為凹面,物側面S77與像側面S78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74其物側面S710與像側面S711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75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712為凸面;第六透鏡L76其物側面S713與像側面S714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75與第六透鏡L76膠合;第七透鏡L77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73為凸面,像側面S74為凸面,物側面S73與像側面S74皆為球面表面;第八透鏡L78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715為凹面,像側面S716為凸面,物側面S715與像側面S716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7其物側面S717與像側面S718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7其物側面S719與像側面S720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7及滿足條件(2)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7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十九為第18圖中成像鏡頭7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29-49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30-50
表二十為表十九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30-51
表二十一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2)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計算值,由表二十一可知,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皆能滿足條件(2)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要求。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30-52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31-54
另外,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19圖可看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其縱向像差介於-0.01mm至0.0mm之間。由第20圖可看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其場曲介於-0.03mm至0.005mm之間。由第21圖可看出,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其畸變介於-25%至0%之間。顯見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八實施例。請參閱第22圖,成像鏡頭8沿著一光軸OA8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81、一第二透鏡L82、一第三透鏡L83、一光圈ST8、一第四透鏡L84、一第五透鏡L85、一第六透鏡L86、一濾光片OF8以及一保護玻璃CG8。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8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一透鏡L81其物側面S81與像側面S82皆為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82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83為凹面,像側面S84為凸面;第三透鏡L83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85為凸面,物側面S85與像側面S86皆為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84其物側面S88與像側面S8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85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810為凹面;第六透鏡L86其物側面 S812與像側面S813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8其物側面S814與像側面S815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8其物側面S816與像側面S817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8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2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8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二十二為第22圖中成像鏡頭8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32-55
表二十三為表二十二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32-56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33-57
表二十四為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2)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計算值,由表二十四可知,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皆能滿足條件(2)至條件(9)、條件(12)至條件(22)之要求。
Figure 111150158-A0101-12-0033-58
另外,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23圖可看出,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其縱向像差介於-0.015mm至0.02mm之間。由第24圖可看出,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其場曲介於-0.04mm至0.02mm之間。由第25圖可看出,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其畸變介於-30%至0%之間。由第26圖可看出,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其橫向色差介於-1μm至4μm之間。顯見第八實施例之成像鏡頭8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 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成像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ST1:光圈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L16:第六透鏡
OF1:濾光片
CG1:保護玻璃
IMA1:成像面
OA1:光軸
S1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3:第二透鏡物側面
S14:第二透鏡像側面
S15:第三透鏡物側面
S16:第三透鏡像側面
S17:光圈面
S18:第四透鏡物側面
S19:第四透鏡像側面
S110: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1: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1:第六透鏡物側面
S112:第六透鏡像側面
S113:濾光片物側面
S114:濾光片像側面
S115:保護玻璃物側面
S116:保護玻璃像側面

Claims (10)

  1.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像側;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5.9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31
    (R41-R32)/CT6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32
    15.1;1.4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33
    CT4/L4T2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36
    3.2;62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37
    Vd4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38
    68;0.8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39
    Td12/Td34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40
    1.1;25.2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41
    Td34/Td45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38-42
    61.8;其中,R41為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2為該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CT4為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L4T2為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最邊緣至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最邊緣於該光軸方向之一間距,CT6為該第六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Vd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阿貝係數,Td12為該第一透鏡之一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 之一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Td34為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Td45為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膠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六透鏡與該像側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七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或該第七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膠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六透鏡與該像側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七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膠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其中: 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七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以及一第八透鏡設置於該第六透鏡與該像側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七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八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膠合。
  9.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像側; 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一第七透鏡具有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5.9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43
    (R41-R32)/CT6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44
    15.1;0.05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45
    CT2/Td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46
    13.35;0.9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47
    CT3/Td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48
    9.9;0.4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49
    CT4/Td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50
    11.8;0.7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51
    CT6/Td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2-52
    14.3;其中,R41為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2為該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CT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4為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6為該第六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d23為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0.95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53
    f4/f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54
    3.45;0.4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55
    Vd2/Vd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56
    2.2;2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57
    Vd4/Vd5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58
    4.1;0.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59
    Vd5/Vd6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0
    0.4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1
    |R22-R31|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2
    80;1.2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3
    f3/f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4
    6.8;-17度/mm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5
    FOV/f1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6
    -4度/mm;-21.5mm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7
    (R21×R22)/f2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8
    32.5mm;-15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69
    (f1+f2)/f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70
    -3;-111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71
    fF/f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73
    2.2;0.1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74
    Tz/BFL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75
    1.4;200mm2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76
    f×tan(FOV/2)×TTL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77
    220mm2;4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78
    dSI/Td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79
    94;0.05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80
    CT2/Td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81
    13.35;0.9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82
    CT3/Td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85
    9.9;0.4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86
    CT4/Td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87
    11.8;0.7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88
    CT6/Td23
    Figure 111150158-A0305-02-0043-89
    14.3;其中,CT2為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於 該光軸上之一間距,CT4為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該間距,CT6為該第六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該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該間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F為該物側至該光圈間之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Vd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阿貝係數,Vd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阿貝係數,Vd4為該第四透鏡之該阿貝係數,Vd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阿貝係數,Vd6為該第六透鏡之一阿貝係數,R21為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31為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FOV為該成像鏡頭之一視場,Tz為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一物側面至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BFL為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該像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T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d23為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dSI為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
TW111150158A 2022-12-27 成像鏡頭(七十二) TWI8522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50158A TWI852240B (zh) 2022-12-27 成像鏡頭(七十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50158A TWI852240B (zh) 2022-12-27 成像鏡頭(七十二)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26996A TW202426996A (zh) 2024-07-01
TWI852240B true TWI852240B (zh) 2024-08-1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4313A1 (zh) 2020-06-02 2021-1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及光学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4313A1 (zh) 2020-06-02 2021-1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及光学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6956B (zh) 成像鏡頭(二十四)
TWI722713B (zh) 廣角鏡頭(二十六)
TWI690742B (zh) 成像鏡頭(三十三)
TWI792526B (zh) 廣角鏡頭(三十六)
TWI683149B (zh) 成像鏡頭(三十)
TWI704387B (zh) 成像鏡頭(四十四)
TWI852240B (zh) 成像鏡頭(七十二)
CN107402429B (zh) 成像镜头
TWI736462B (zh) 成像鏡頭(四十八)
TW202426996A (zh) 成像鏡頭(七十二)
TWI722704B (zh) 廣角鏡頭(二十三)
TWI687730B (zh) 成像鏡頭(四十一)
TWI724567B (zh) 成像鏡頭(四十)
TW201901230A (zh) 廣角鏡頭(十三)
TW202225770A (zh) 廣角鏡頭(三十一)
TWI808581B (zh) 成像鏡頭(六十四)
TWI852555B (zh) 廣角鏡頭(四十七)
TW202022410A (zh) 成像鏡頭(二十八)
TWI559030B (zh) 成像鏡頭
TWI844965B (zh) 廣角鏡頭(四十二)
TWI801909B (zh) 成像鏡頭(六十)及其光學裝置
TWI786810B (zh) 廣角鏡頭(三十五)
TWI835185B (zh) 廣角鏡頭(四十)
TWI752152B (zh) 廣角鏡頭(十六)
CN114911026B (zh) 成像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