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8581B - 成像鏡頭(六十四)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六十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8581B
TWI808581B TW110148927A TW110148927A TWI808581B TW I808581 B TWI808581 B TW I808581B TW 110148927 A TW110148927 A TW 110148927A TW 110148927 A TW110148927 A TW 110148927A TW I808581 B TWI808581 B TW I8085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refractive power
object side
surface facing
ima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8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6204A (zh
Inventor
戴瑜玟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489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8581B/zh
Priority to CN202211239662.5A priority patent/CN116360075A/zh
Publication of TW202326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6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8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858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一第二、一第三、一第四、一第五及一第六透鏡。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五透鏡具屈光力。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正屈光力。成像鏡頭滿足條件:87mm2
Figure 110148927-A0101-11-0001-60
fLL×TTL
Figure 110148927-A0101-11-0001-61
111mm2或條件:12度/mm
Figure 110148927-A0101-11-0001-62
HFOV/fLL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六十四)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現今的成像鏡頭之發展趨勢,除了不斷朝向大視場發展外,隨著不同的應用需求,還需具備小型化、高解析度及日夜共焦的特性,習知的成像鏡頭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所以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才能同時滿足大視場、小型化、高解析度及日夜共焦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視場較大、鏡頭總長度較短、解析度較高、具備日夜共焦,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此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力,此第二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力,此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此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另一凸面朝向 像側。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成像鏡頭滿足條件:87mm2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2-68
fLL×TTL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2-69
111mm2或條件:12度/mm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2-70
HFOV/fLL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2-71
17度/mm;其中,fLL為最靠近像側之透鏡之一有效焦距,TTL為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沿著光軸之一間距,HFOV為成像鏡頭之一半視場。
其中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物側,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物側,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第六透鏡與像側之間,其中第七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另一凸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物側,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物側,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物側,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另一凹面朝向像側。
其中可更包括一第八透鏡設置於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之 間,其中第八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可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物側,第四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第五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另一凸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之間不包括一空氣間隔,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之組合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及第八透鏡之間不包括一空氣間隔,第五透鏡及第八透鏡之組合具有正屈光力。
其中當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之間包括一空氣間隔時,則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當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之間不包括一空氣間隔時,則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之組合具有正屈光力。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第三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35度/mm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72
HFOV/f1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73
-23度/mm;-22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74
fF/f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75
-2;0.16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76
BFL/TTL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77
0.19;6.4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78
TTL/T4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79
11.4;0.5<BFL/T3<1.7;-7mm<f+f4<4mm;0.25<f/fR<0.38;5mm2<|f1×f5|<12mm2;2mm<|R21×R22/f2|<10mm;85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80
Vd1+Vd4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3-81
103;其中,HFOV為成像鏡頭之一半視場,TTL為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沿著光軸之一間距,BFL為最靠近像側之透鏡之一像側面至成像面沿著光軸之一間距,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f1為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5為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R21為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 之一曲率半徑,T3為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至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沿著光軸之一間距,T4為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至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沿著光軸之一間距,fF為物側至光圈間之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fR為光圈至像側間之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Vd1為第一透鏡之一阿貝係數,Vd4為第四透鏡之一阿貝係數。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4、5:成像鏡頭
L11、L21、L31、L41、L51:第一透鏡
L12、L22、L32、L42、L52:第二透鏡
L13、L23、L33、L43、L53:第三透鏡
L14、L24、L34、L44、L54:第四透鏡
L15、L25、L35、L45、L55:第五透鏡
L16、L26、L36、L46、L56:第六透鏡
L27、L37、L47、L57:第七透鏡
L58:第八透鏡
OF1、OF2、OF3、OF4、OF5:濾光片
CG1、CG2、CG3、CG4、CG5:保護玻璃
IMA1、IMA2、IMA3、IMA4、IMA5:成像面
OA1、OA2、OA3、OA4、OA5:光軸
S11、S21、S31、S41、S5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S22、S32、S42、S5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3、S23、S33、S43、S53:第二透鏡物側面
S14、S24、S34、S44、S54:第二透鏡像側面
S15、S25、S35、S45、S54:第三透鏡物側面
S16、S26、S36、S46、S55:第三透鏡像側面
S17、S27、S37、S47、S58:光圈面
S18、S27、S37、S48、S56:第四透鏡物側面
S19、S28、S38、S49、S57:第四透鏡像側面
S110、S28、S38、S49、S59: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1、S29、S39、S410、S510: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2、S210、S310、S411、S512:第六透鏡物側面
S113、S211、S311、S412、S513:第六透鏡像側面
S212、S312、S413、S514:第七透鏡物側面
S213、S313、S414、S515:第七透鏡像側面
S510:第八透鏡物側面
S511:第八透鏡像側面
S114、S214、S314、S415、S516:濾光片物側面
S115、S215、S315、S416、S517:濾光片像側面
S116、S216、S316、S417、S518:保護玻璃物側面
S117、S217、S317、S418、S519:保護玻璃像側面
ST1、ST2、ST3、ST4、ST5:光圈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2A、2B、2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畸變(Distortion)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4A、4B、4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6A、6B、6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
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8A、8B、8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
第9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第五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0A、10B、10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場曲圖、畸變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此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力,此第二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一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力,此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一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此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及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另一凸面朝向像側;其中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中有一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中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中有一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其中成像鏡頭滿足條件:87mm2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5-82
fLL×TTL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5-83
111mm2或條件:12度/mm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5-84
HFOV/fLL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5-85
17度/mm;其中,fLL為最靠近像側之透鏡之一有效焦距,TTL為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沿著光軸之一間距,HFOV為成像鏡頭之一半視場。
請參閱底下表一、表二、表四、表五、表七、表八、表十、表十一、表十三及表十四,其中表一、表四、表七、表十及表十三分别為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的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二、表五、表八、表十一及表十四分别為表一、表四、表七、表十及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第1、3、5、7、9圖分別為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二、 三、四、五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其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S21、S31、S41、S51為凸面且為球面表面,像側面S12、S22、S32、S42、S52為凹面,且為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3、S23、S33、S43、S53為凹面,物側面S13、S23、S33、S43、S53與像側面S14、S24、S34、S44、S54皆為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由玻璃材質製成,其像側面S16、S26、S36、S46、S55為凸面,物側面S15、S25、S35、S45、S54與像側面S16、S26、S36、S46、S55皆為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由玻璃材質製成,其像側面S19、S28、S38、S49、S58為凸面,物側面S18、S27、S37、S48、S56與像側面S19、S28、S38、S49、S57皆為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15、L25、L35、L45、L55具有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0、S28、S38、S49、S59與像側面S111、S29、S39、S410、S510皆為球面表面。
第六透鏡L16、L26、L36、L46、L5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12、S210、S310、S411、S512為凸面,像側面S113、S211、S311、S412、S513為凸面。
上述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2、3、4、5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並使鏡頭具有日夜共焦的特性,且透過球面鏡片材質為玻璃以及非球面鏡片材質為塑膠的設計有助於 縮小鏡頭總長度、提升解析度、修正像差、日夜共焦的功效,另外,成像鏡頭1、2、3、4、5可以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7-1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7-2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7-3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7-4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7-5
0.5<BFL/T3<1.7; (6)
-7mm<f+f4<4mm; (7)
0.25<f/fR<0.38; (8)
5mm2<|f1×f5|<12mm2; (9)
2mm<|R21×R22/f2|<10mm; (10)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7-6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7-7
其中,HFOV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2、3、4、5之一半視場,TT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之物側面S11、S21、S31、S41、S51分別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IMA5沿著光軸OA1、OA2、OA3、OA4、OA5之一間距,BF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最靠近像側之透鏡L16、L27、L37、L47、L57之像側面S113、S213、S313、S414、S515分別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IMA5沿著光軸OA1、OA2、OA3、OA4、OA5之一間距,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2、3、4、5之一有效 焦距,f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之一有效焦距,f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之一有效焦距,f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之一有效焦距,f5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五透鏡L15、L25、L35、L45、L55之一有效焦距,R2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之物側面S13、S23、S33、S43、S53之一曲率半徑,R2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之像側面S14、S24、S34、S44、S54之一曲率半徑,Vd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之一阿貝係數,Vd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之一阿貝係數,T3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之物側面S15、S25、S35、S45、S54至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之像側面S16、S26、S36、S46、S55沿著光軸OA1、OA2、OA3、OA4、OA5之一間距,T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之物側面S18、S27、S37、S48、S56至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之像側面S19、S28、S38、S49、S57沿著光軸OA1、OA2、OA3、OA4、OA5之一間距,f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物側至光圈ST1、ST2、ST3、ST4、ST5間之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fR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光圈ST1、ST2、ST3、ST4、ST5至像側間之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fL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最靠近像側之透鏡L16、L27、L37、L47、L57之一有效焦距。
當滿足條件(1):-35度/mm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8-86
HFOV/f1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8-87
-23度/mm時,可有 效縮小第一透鏡屈光力,有益於第一透鏡製作;當滿足條件(2):85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89
Vd1+Vd4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0
103時,可有效降低像差,提升影像品質;當滿足條件(3):-22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1
fF/f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2
-2時,可有效提升成像鏡頭之相對照度;當滿足條件(4):0.16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3
BFL/TTL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4
0.19時,可有效增加後焦距長度,有益於成像鏡頭製作;當滿足條件(5):6.4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6
TTL/T4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5
11.4時,可有效降低環境溫度對影像品質的影響,以及有益於成像鏡頭製作;當滿足條件(6):0.5<BFL/T3<1.7時,可有效降低製造敏感度,以提升影像品質;當滿足條件(7):-7mm<f+f4<4mm時,可有效降低環境溫度對影像品質的影響,以及有益於成像鏡頭製作;當滿足條件(8):0.25<f/fR<0.38時,可有效縮小主光線角度,以符合影像感應器的需求;當滿足條件(9):5mm2<|f1×f5|<12mm2時,可有效降低製造敏感度以提升影像品質;當滿足條件(10):2mm<|R21×R22/f2|<10mm時,可有效提升成像鏡頭製造良率;當滿足條件(11):87mm2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7
fLL×TTL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8
111mm2時,可有效減少場曲,提升性能;當滿足條件(12):12度/mm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99
HFOV/fLL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09-100
17度/mm時,可有利於最靠近像側的透鏡之製作,並且提升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請參閱第1圖,成像鏡頭1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一第三透鏡L13、一光圈ST1、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一第六透鏡L16、一濾光片OF1及一保護玻璃CG1。第一透鏡L11、第二透鏡L12、第三透鏡L13、光圈ST1、第四透鏡L14、第五透鏡L15、第六透鏡L16、濾光片OF1及保護玻璃CG1沿著一光軸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12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S14為凹面;第 三透鏡L1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5為凸面;第四透鏡L1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8為凸面;第五透鏡L1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110為凹面,像側面S111為凸面;第六透鏡L16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2與像側面S113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4與像側面S115以及保護玻璃CG1其物側面S116與像側面S117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1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1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表一為第1圖中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0-8
表一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F: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1-9
表三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2)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2)之要求。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1-10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縱向像差介於-0.03mm至0.01mm之間。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場曲介於-0.04mm至0.02mm之間。由第2C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畸變介於-30%至0%之間。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請參閱第3圖,成像鏡頭2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一第三透鏡L23、一光圈ST2、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一第六透鏡L26、一第七透鏡L27、一濾光片OF2及一保護玻璃CG2。第一透鏡L21、第二透鏡L22、 第三透鏡L23、第四透鏡L24、第五透鏡L25、第六透鏡L26、第七透鏡L27、濾光片OF2及保護玻璃CG2沿著一光軸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第四透鏡L24之物側面S27鍍覆有不透光材質以作為光圈ST2。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22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S24為凹面;第三透鏡L2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25為凸面;第四透鏡L2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27為凸面;第五透鏡L2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28為凹面,像側面S29為凸面;第四透鏡L24與第五透鏡L25膠合或兩者之間沒有空氣間隔,且第四透鏡L24與第五透鏡L25組合的膠合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焦距為11.382mm;第六透鏡L26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10與像側面S211皆為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27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12為凸面,像側面S213為凸面,物側面S212與像側面S213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4與像側面S215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2其物側面S216與像側面S217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2)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表四為第3圖中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2-11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3-12
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表五為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3-13
表六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2)之計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2)之要求。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3-14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4A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縱向像差介於-0.005mm至0mm之間。由第4B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場曲介於-0.01mm 至0.02mm之間。由第4C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畸變介於-20%至0%之間。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請參閱第5圖,成像鏡頭3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第二透鏡L32、一第三透鏡L33、一光圈ST3、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一第六透鏡L36、一第七透鏡L37、一濾光片OF3及一保護玻璃CG3。第一透鏡L31、第二透鏡L32、第三透鏡L33、第四透鏡L34、第五透鏡L35、第六透鏡L36、第七透鏡L37、濾光片OF3及保護玻璃CG3沿著一光軸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第四透鏡L34之物側面S37鍍覆有不透光材質以作為光圈ST3。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32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S34為凹面;第三透鏡L3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35為凸面;第四透鏡L3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37為凸面;第五透鏡L3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38為凹面,像側面S39為凸面;第四透鏡L34與第五透鏡L35膠合或兩者之間沒有空氣間隔,第四透鏡L34與第五透鏡L35組合的膠合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焦距為11.285mm;第六透鏡L36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0與像側面S311皆為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37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2為凸面,像側面S313為凸面,物側面S312與像側面S313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4與像側面S315以及保護玻璃CG3其物側面S316與像側面S317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1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 得成像鏡頭3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七為第5圖中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5-15
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之定義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表八為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5-16
表九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2)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2)之要求。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6-17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6A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縱向像差介於-0.01mm至0.015mm之間。由第6B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場曲介於-0.03mm至-0.005mm之間。由第6C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畸變介於-20%至0%之間。顯見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請參閱第7圖,成像鏡頭4包括一第一透鏡L41、一第二透鏡L42、一第三透鏡L43、一光圈ST4、一第四透鏡L44、一第五透鏡L45、一第六透鏡L46、一第七透鏡L47、一濾光片OF4及一保護玻璃CG4。第一透鏡L41、第二透鏡L42、第三透鏡L43、光圈ST4、第四透鏡L44、第五透鏡L45、第六透鏡L46、第七透鏡L47、濾光片OF4及保護玻璃CG4沿著一光軸OA4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4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4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像側面S44為凸面;第三透鏡L4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45為凹面;第四透鏡L4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48為凸面;第五透鏡L45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49為凹面,像側面S410為凹面;第四透鏡L44與第五透鏡L45膠合或兩者之間沒有空氣間隔, 且第四透鏡L44與第五透鏡L45組合的膠合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焦距為-2206mm;第六透鏡L46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411與像側面S412皆為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47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413為凸面,像側面S414為凸面,物側面S413與像側面S414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4其物側面S415與像側面S416以及保護玻璃CG4其物側面S417與像側面S418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4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1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4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表十為第7圖中成像鏡頭4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7-18
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 施例之定義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表十一為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8-19
表十二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2)之計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2)之要求。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8-20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8A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縱向像差介於-0.005mm至0mm之間。由第8B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場曲介於-0.04mm至0mm之間。由第8C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畸變介於-20%至0%之間。顯見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五實施例。請參閱第9圖,成像鏡頭5包括一第一透鏡L51、一第二透鏡L52、一第三透鏡L53、一第四透鏡L54、一光圈ST5、一第五透鏡L55、一第八透鏡L58、一第六透鏡L56、一第七透鏡L57、一濾光片OF5及一保護玻璃CG5。第一透鏡L51、第二透鏡L52、第三透鏡L53、第四透鏡L54、光圈ST5、第五透鏡 L55、第八透鏡L58、第六透鏡L56、第七透鏡L57、濾光片OF5及保護玻璃CG5沿著一光軸OA5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5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52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S54為凹面;第三透鏡L5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54為凸面;第二透鏡L52與第三透鏡L53膠合或兩者之間沒有空氣間隔,第二透鏡L52與第三透鏡L53組合的膠合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焦距為8.718mm;第四透鏡L54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56為凹面;第五透鏡L55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59為凸面,像側面S510為凸面;第八透鏡L58為彎月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510為凹面,像面S511為凸面,物側面S510與像面S511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55與第八透鏡L58之間膠合或兩者之間不包括空氣間格,第五透鏡L55與第八透鏡L58組合的膠合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焦距為7.497mm;第六透鏡L56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512與像側面S513皆為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57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514為凸面,像側面S515為凸面,物側面S514與像側面S515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5其物側面S516與像側面S517皆為平面;保護玻璃CG5其物側面S518與像側面S519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5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2)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5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十三為第9圖中成像鏡頭5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19-21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20-22
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表十四為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20-24
表十五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2)之計算值,由表十五可知,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2)之要求。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20-25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21-26
另外,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10A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其縱向像差介於-0.005mm至0mm之間。由第10B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其場曲介於-0.03mm至0.02mm之間。由第10C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其畸變介於-20%至0%之間。顯見第五實施例之成像鏡頭5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六實施例。第六實施例之成像鏡頭6(未圖示)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近似,因此省略其圖示,其差異在於成像鏡頭6(未圖示)的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膠合,成像鏡頭1的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未膠合,但在以下有關於第六實施例的內容,仍將繼續使用第六實施例的各元件符號以方便說明。成像鏡頭6(未圖示)包括一第一透鏡L61、一第二透鏡L62、一第三透鏡L63、一光圈ST6、一第四透鏡L64、一第五透鏡L65、一第六透鏡L66、一濾光片OF6及一保護玻璃CG6。第一透鏡L61、第二透鏡L62、第三透鏡L63、光圈ST6、第四透鏡L64、第五透鏡L65、第六透鏡L66、濾光片OF6及保護玻璃CG6沿著一光軸OA6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6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62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S64為凹面;第三透鏡L6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65為凸面;第四透鏡L6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68為凸面;第五透鏡L6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 屈光力,其物側面S69為凹面,像側面S610為凸面;第四透鏡L64與第五透鏡L65膠合或兩者之間沒有空氣間隔,第四透鏡L64與第五透鏡L65組合的膠合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六透鏡L66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611與像側面S612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6其物側面S613與像側面S614以及保護玻璃CG6其物側面S615與像側面S616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6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1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6(未圖示)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表十六為成像鏡頭6(未圖示)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22-27
表十六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十七為表十六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23-28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七實施例。第七實施例之成像鏡頭7(未圖示)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近似,因此省略其圖示,其差異在於成像鏡頭7(未圖示)的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膠合,成像鏡頭1的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未膠合,但在以下有關於第七實施例的內容,仍將繼續使用第七實施例的各元件符號以方便說明。成像鏡頭7(未圖示)包括一第一透鏡L71、一第二透鏡L72、一第三透鏡L73、一光圈ST7、一第四透鏡L74、一第五透鏡L75、一第六透鏡L76、一濾光片OF7及一保護玻璃CG7。第一透鏡L71、第二透鏡L72、第三透鏡L73、光圈ST7、第四透鏡L74、第五透鏡L75、第六透鏡L76、濾光片OF7及保護玻璃CG7沿著一光軸OA7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7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八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72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S74為凹面;第三透鏡L7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75為凸面;第四透鏡L7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78為凸面;第五透鏡L7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79為凹面,像側面S710為凸面;第四透鏡L74與第五透鏡L75膠合或兩者之間沒有空氣間隔,第四透鏡L74與第五透鏡L75組合的膠合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六透鏡L76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711與像側面S712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7其物側面S713與像側面S714 以及保護玻璃CG7其物側面S715與像側面S716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7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12)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7(未圖示)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表十八為成像鏡頭7(未圖示)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24-29
表十八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十九為表十八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48927-A0101-12-0024-30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 準。
1:成像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ST1:光圈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L16:第六透鏡
OF1:濾光片
CG1:保護玻璃
IMA1:成像面
OA1:光軸
S1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3:第二透鏡物側面
S14:第二透鏡像側面
S15:第三透鏡物側面
S16:第三透鏡像側面
S17:光圈面
S18:第四透鏡物側面
S19:第四透鏡像側面
S110: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1: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2:第六透鏡物側面
S113:第六透鏡像側面
S114:濾光片物側面
S115:濾光片像側面
S116:保護玻璃物側面
S117:保護玻璃像側面

Claims (10)

  1.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力,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一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力,該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12度/mm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0-4
    HFOV/fLL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0-5
    17度/mm;-35度/mm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0-6
    HFOV/f1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0-7
    -23度/mm;0.16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0-8
    BFL/TTL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0-9
    0.19;-7mm<f+f4<4mm;5mm2<|f1×f5|<12mm2;2mm<|R21×R22/f2|<10mm;其中,fLL為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一有效焦距,TT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沿著該光軸之一間距,HFOV為該成像鏡頭之一半視場,BFL為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一像側面至該成像面沿著該光軸之 一間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R21為該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屈光力,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第七透鏡設置於該第六透鏡與該像側之間,其中該第七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該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第八透鏡設置於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之間,其中該第八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四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以及該第三透鏡之間不包括一空氣間隔,該第二透鏡以及該第三透鏡之組合具有正屈光力;以及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八透鏡之間不包括一空氣間隔,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八透鏡之組合具有正屈光力。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任一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當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之間包括一空氣間隔時,則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當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之間不包括一空氣間隔時,則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之組合具有正屈光力。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22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0
    fF/f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1
    -2;6.4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2
    TTL/T4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3
    11.4;0.5<BFL/T3<1.7;0.25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4
    f/fR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5
    0.38;85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6
    Vd1+Vd4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7
    103;87mm2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8
    fLL×TTL
    Figure 110148927-A0305-02-0033-19
    111mm2;其中,TTL為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沿著該光軸之一間距,BFL為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成像面沿著該光軸之一間距,T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沿著該光軸之一間距,T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沿著該光軸之一間距,fF為該物側至該光圈間之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fR為該光圈至該像側間之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Vd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阿貝係數,Vd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阿貝係數,fLL為最靠近該像側之透鏡之該有效焦距。
TW110148927A 2021-12-27 2021-12-27 成像鏡頭(六十四) TWI8085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8927A TWI808581B (zh) 2021-12-27 2021-12-27 成像鏡頭(六十四)
CN202211239662.5A CN116360075A (zh) 2021-12-27 2022-10-11 成像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8927A TWI808581B (zh) 2021-12-27 2021-12-27 成像鏡頭(六十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6204A TW202326204A (zh) 2023-07-01
TWI808581B true TWI808581B (zh) 2023-07-11

Family

ID=86915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8927A TWI808581B (zh) 2021-12-27 2021-12-27 成像鏡頭(六十四)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60075A (zh)
TW (1) TWI80858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04477A1 (en) * 2011-09-29 2014-07-24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8983396A (zh) * 2018-09-04 2018-12-11 江西凤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鱼眼镜头
US20200081223A1 (en) * 2018-09-10 2020-03-12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Assembly
TW202037958A (zh) * 2019-04-12 2020-10-16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廣角鏡頭(二十)
CN112305718A (zh) * 2020-11-27 2021-02-02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焦镜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04477A1 (en) * 2011-09-29 2014-07-24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8983396A (zh) * 2018-09-04 2018-12-11 江西凤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鱼眼镜头
US20200081223A1 (en) * 2018-09-10 2020-03-12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Assembly
TW202037958A (zh) * 2019-04-12 2020-10-16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廣角鏡頭(二十)
CN112305718A (zh) * 2020-11-27 2021-02-02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6204A (zh) 2023-07-01
CN116360075A (zh) 2023-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58385B (zh) 广角镜头
TWI722713B (zh) 廣角鏡頭(二十六)
TWI792526B (zh) 廣角鏡頭(三十六)
TWI683149B (zh) 成像鏡頭(三十)
TW202036070A (zh) 成像鏡頭(三十三)
US11314043B2 (en)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six lenses of −−++−+ refractive powers
TWI677731B (zh) 成像鏡頭(二十六)
TWI808581B (zh) 成像鏡頭(六十四)
CN107402429B (zh) 成像镜头
TW202016599A (zh) 成像鏡頭(二十七)
CN112987233B (zh) 广角镜头
TWI687730B (zh) 成像鏡頭(四十一)
TWI724567B (zh) 成像鏡頭(四十)
TWI852240B (zh) 成像鏡頭(七十二)
TWI808056B (zh) 廣角鏡頭(十四)
TWI777091B (zh) 廣角鏡頭(二十二)
TWI752152B (zh) 廣角鏡頭(十六)
TWI559030B (zh) 成像鏡頭
TW202022410A (zh) 成像鏡頭(二十八)
TWI852555B (zh) 廣角鏡頭(四十七)
TWI821702B (zh) 廣角鏡頭(三十四)
CN111045189B (zh) 成像镜头
TW202426996A (zh) 成像鏡頭(七十二)
TWI801909B (zh) 成像鏡頭(六十)及其光學裝置
TWI679445B (zh) 成像鏡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