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2410A - 成像鏡頭(二十八)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二十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2410A
TW202022410A TW107144326A TW107144326A TW202022410A TW 202022410 A TW202022410 A TW 202022410A TW 107144326 A TW107144326 A TW 107144326A TW 107144326 A TW107144326 A TW 107144326A TW 202022410 A TW202022410 A TW 20202241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imaging lens
object side
image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4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9453B (zh
Inventor
張錫齡
吳國揚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44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945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9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945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2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2410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R51-R52)/(R51+R52)<10;其中,R51為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52為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二十八)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現今的成像鏡頭之發展趨勢,除了不斷朝向小型化發展外,隨著不同的應用需求,還需具備重量輕及高解析度的能力,習知的成像鏡頭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才能同時滿足小型化、重量輕及高解析度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鏡頭總長度較短、重量較輕、解析度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R51-R52)/(R51+R52)<10;其中,R51為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52為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其中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朝向像側,第 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朝向像側,第四透鏡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像側,第五透鏡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5mm<f5-f2<4mm;其中,f2為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5為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5<TTL/(f5-f2)<7;其中,f2為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5為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TTL為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之一間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2mm<f×(TC34/T5)<20mm;其中,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TC34為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至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於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T5為第五透鏡於光軸上之一厚度。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2<(R51-R52)/f<7;其中,R51為該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52為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f5/TC34<6.5;其中,f5為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TC34為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至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於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3<R52/T5<-8;其中,R52為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T5為第五透鏡於光軸上之一厚度。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2/f5<1;其中,f5為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12為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23/f5<1;其中,f5為第 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123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4‧‧‧成像鏡頭
L11、L21、L31、L41‧‧‧第一透鏡
L12、L22、L32、L42‧‧‧第二透鏡
L13、L23、L33、L43‧‧‧第三透鏡
L14、L24、L34、L44‧‧‧第四透鏡
L15、L25、L35、L45‧‧‧第五透鏡
ST1、ST2、ST3、ST4‧‧‧光圈
OF1、OF2、OF3、OF4‧‧‧濾光片
OA1、OA2、OA3、OA4‧‧‧光軸
IMA1、IMA2、IMA3、IMA4‧‧‧成像面
S11、S21、S31、S4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S22、S32、S4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3、S23、S33、S43‧‧‧第二透鏡物側面(光圈面)
S14、S24、S34、S44‧‧‧第二透鏡像側面
S15、S25、S35、S45‧‧‧第三透鏡物側面
S16、S26、S36、S46‧‧‧第三透鏡像側面
S17、S27、S37、S47‧‧‧第四透鏡物側面
S18、S28、S38、S48‧‧‧第四透鏡像側面
S19、S29、S39、S49‧‧‧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0、S210、S310、S410‧‧‧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1、S211、S311、S411‧‧‧濾光片物側面
S112、S212、S312、S412‧‧‧濾光片像側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2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2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2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4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4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4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6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6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6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8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8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8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此第四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及一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五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R51-R52)/(R51+R52)<10;其中,R51為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52為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請參閱底下表一、表二、表四、表五、表七、表八、表十及表十一,其中表一、表四、表七及表十分別為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各透镜之相關參數表,表二、表五、表八及表十一分別為表一、表四、表七及表十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第1、3、5、7圖分別為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二、三、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其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S21、S31、S41為凸面,像側面S12、S22、S32、S42為凹面,物側面S11、S21、S31、S41與像側面S12、S22、S32、S42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12、L22、L32、L42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3、S23、S33、S43與像側面S14、S24、S34、S44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13、L23、L33、L43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5、S25、S35、S45與像側面S16、S26、S36、S46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14、L24、L34、L44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7、S27、S37、S47為凹面,物側面S17、S27、S37、S47與像側面S18、S28、S38、S48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15、L25、L35、L45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像側面S110、S210、S310、S410為凸面,物側面S19、S29、S39、S49與像側面S110、S210、S310、S410皆為非球面表面。
另外,成像鏡頭1、2、3、4至少滿足底下其中一條件:1<(R51-R52)/(R51+R52)<10 (1)
0<f12/f5<1 (2)
0<f123/f5<1 (3)
12mm<f×(TC34/T5)<20mm (4)
2<(R51-R52)/f<7 (5)
3<f5/TC34<6.5 (6)
0.5<TTL/(f5-f2)<7 (7)
0.5mm<f5-f2<4mm (8)
-13<R52/T5<-8 (9)
其中,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2、3、4之一有效焦距,f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之一有效焦距,f5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L15、L25、L35、L45之一有效焦距,f1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分別與第二透鏡L12、L22、L32、L42組合之一組合有效焦距,f123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分別與第二透鏡L12、L22、L32、L42及第三透鏡L13、L23、L33、L43組合之一組合有效焦距,R5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L15、L25、L35、L45之物側面S19、S29、S39、S49之一曲率半徑,R5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L15、L25、L35、L45之像側面S110、S210、S310、S410之一曲率半徑,TT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之物側面S11、S21、S31、S41分別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於光軸OA1、OA2、OA3、OA4上之一間距,T5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L15、L25、L35、L45於光軸OA1、OA2、OA3、OA4上之一厚度,TC3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之一像側面S16、S26、S36、S46分別至第四透鏡L14、L24、L34、L44之一物側面S17、S27、S37、S47於光軸OA1、OA2、OA3、OA4上之一空氣間距。 使得成像鏡頭1、2、3、4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減少鏡頭總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請參閱第1圖,成像鏡頭1沿著一光軸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光圈ST1、一第二透鏡L12、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及一濾光片OF1。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第七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12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13為凸面,像側面S14為凹面;第三透鏡L13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15為凸面,像側面S16為凹面;第四透鏡L14可更為雙凹透鏡,其像側面S18為凹面;第五透鏡L15可更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19為凸面;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1與像側面S112皆為平面。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1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9)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減少鏡頭總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一為第1圖中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一資料顯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等於7.41865mm、光圈值等於2.49、鏡頭總長度等於6.029mm、視場等於30.74度。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07-2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08-3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b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08-5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09-6
表三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9)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9)之要求。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09-7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2A至第2C圖看出。第2A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2B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2C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場曲介於 -0.04mm至0.02mm之間。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畸變介於-4%至0%之間。由第2C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54至1.0之間。
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2沿著一光軸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光圈ST2、一第二透鏡L22、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及一濾光片OF2。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七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22、第三透鏡L23、第四透鏡L24及第五透鏡L25之表面型狀凹凸分別與第一實施例中之第二透鏡L12、第三透鏡L13、第四透鏡L14及第五透鏡L15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1與像側面S212皆為平面。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2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9)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減少鏡頭總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四為第3圖中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四資料顯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等於7.27028mm、光圈值等於2.49、鏡頭總長度等於6.0438mm、視場等於31.15度。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0-8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1-9
表四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五為表四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1-11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2-12
表六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9)之計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9)之要求。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2-13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4A至第4C圖看出。第4A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4B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4C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4A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場曲介於-0.03mm至0.04mm之間。由第4B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畸變介於-1.6%至1.4%之間。由第4C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 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05至1.0之間。
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5圖,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3沿著一光軸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光圈ST3、一第二透鏡L32、一第三透鏡L33、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及一濾光片OF3。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七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32、第三透鏡L33、第四透鏡L34及第五透鏡L35之表面型狀凹凸分別與第一實施例中之第二透鏡L12、第三透鏡L13、第四透鏡L14及第五透鏡L15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1與像側面S312皆為平面。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3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9)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3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減少鏡頭總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七為第5圖中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七資料顯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有效焦距等於7.33967mm、光圈值等於2.49、鏡頭總長度等於6.0371mm、視場等於31.06度。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3-14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4-15
表七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八為表七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4-16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5-17
表九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9)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9)之要求。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5-18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6A至第6C圖看出。第6A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6B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6C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6A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場曲介於-0.04mm至0.05mm之間。由第6B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畸變介於-4%至0%之間。由第6C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25至1.0之間。
顯見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 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7圖,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4沿著一光軸OA4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41、一光圈ST4、一第二透鏡L42、一第三透鏡L43、一第四透鏡L44、一第五透鏡L45及一濾光片OF4。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4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七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42、第三透鏡L43、第四透鏡L44及第五透鏡L45之表面型狀凹凸分別與第一實施例中之第二透鏡L12、第三透鏡L13、第四透鏡L14及第五透鏡L15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濾光片OF4其物側面S411與像側面S412皆為平面。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4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9)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4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減少鏡頭總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十為第7圖中成像鏡頭4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十資料顯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有效焦距等於6.84319mm、光圈值等於2.49、鏡頭總長度等於5.76075mm、視場等於33.18度。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6-19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7-20
表十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十一為表十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7-21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8-22
表十二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9)之計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9)之要求。
Figure 107144326-A0101-12-0018-23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8A至第8C圖看出。第8A圖所示的,是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8B圖所示的,是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8C圖所示的,是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8A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場曲介於-0.08mm至0.04mm之間。由第8B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畸變介於-1%至3%之間。由第8C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06至1.0之間。
顯見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 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成像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ST1‧‧‧光圈
OF1‧‧‧濾光片
OA1‧‧‧光軸
IMA1‧‧‧成像面
S1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3‧‧‧第二透鏡物側面(光圈面)
S14‧‧‧第二透鏡像側面
S15‧‧‧第三透鏡物側面
S16‧‧‧第三透鏡像側面
S17‧‧‧第四透鏡物側面
S18‧‧‧第四透鏡像側面
S19‧‧‧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0‧‧‧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1‧‧‧濾光片物側面
S112‧‧‧濾光片像側面

Claims (10)

  1.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五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R51-R52)/(R51+R52)<10;其中,R51為該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52為該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四透鏡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5mm<f5-f2<4mm; 其中,f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5<TTL/(f5-f2)<7;其中,f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TT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2mm<f×(TC34/T5)<20mm;其中,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TC34為該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T5為該第五透鏡於該光軸上之一厚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2<(R51-R52)/f<7;其中,R51為該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52為該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f5/TC34<6.5;其中,f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TC34為該第三透鏡之一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一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空氣間距。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3<R52/T5<-8;其中,R52為該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T5為該第五透鏡於該光軸上之一厚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2/f5<1;其中,f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12為該第一透鏡以及該第二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23/f5<1;其中,f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123為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以及該第三透鏡之一組合有效焦距。
TW107144326A 2018-12-10 2018-12-10 成像鏡頭(二十八) TWI6794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4326A TWI679453B (zh) 2018-12-10 2018-12-10 成像鏡頭(二十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4326A TWI679453B (zh) 2018-12-10 2018-12-10 成像鏡頭(二十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9453B TWI679453B (zh) 2019-12-11
TW202022410A true TW202022410A (zh) 2020-06-16

Family

ID=69582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4326A TWI679453B (zh) 2018-12-10 2018-12-10 成像鏡頭(二十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94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7172B (zh) 2020-07-29 2020-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7232B (zh) * 2016-03-22 2018-05-2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远镜头
KR101901698B1 (ko) * 2016-05-11 2018-09-27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9453B (zh) 2019-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0742B (zh) 成像鏡頭(三十三)
TWI683149B (zh) 成像鏡頭(三十)
TWI679447B (zh) 成像鏡頭(二十九)
CN111290099B (zh) 成像镜头
TWI668480B (zh) 成像鏡頭(二十七)
TWI679453B (zh) 成像鏡頭(二十八)
TWI709783B (zh) 廣角鏡頭(二十八)
TWI749970B (zh) 廣角鏡頭(三十一)
TWI792526B (zh) 廣角鏡頭(三十六)
TWI724567B (zh) 成像鏡頭(四十)
CN107402429B (zh) 成像镜头
TWI719232B (zh) 廣角鏡頭
TWI752639B (zh) 廣角鏡頭(三十)
TW202119076A (zh) 成像鏡頭(四十一)
TWI736462B (zh) 成像鏡頭(四十八)
TWI724539B (zh) 成像鏡頭(三十八)
TWI821702B (zh) 廣角鏡頭(三十四)
TWI722771B (zh) 成像鏡頭(四十二)
TWI805340B (zh) 廣角鏡頭(三十九)
TWI704373B (zh) 成像鏡頭(三十四)
TWI745918B (zh) 成像鏡頭(四十三)
TWI832263B (zh) 廣角鏡頭(四十一)
TWI777091B (zh) 廣角鏡頭(二十二)
TWI722559B (zh) 成像鏡頭(三十七)
TWI790224B (zh) 成像鏡頭(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