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45189B - 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45189B
CN111045189B CN201811184086.2A CN201811184086A CN111045189B CN 111045189 B CN111045189 B CN 111045189B CN 201811184086 A CN201811184086 A CN 201811184086A CN 111045189 B CN111045189 B CN 1110451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element
image
curvature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840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45189A (zh
Inventor
陈建宏
张锡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840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45189B/zh
Priority to US16/548,975 priority patent/US11921260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045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5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45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45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朝向物侧及凹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朝向像侧。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凹面朝向像侧。第一、二、三、四、五及六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3<D1/T6<9;其中,D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T6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现今的成像镜头的发展趋势,除了不断朝向大光圈发展外,随着不同的应用需求,还需同时具备小型化及高分辨率的能力,已知的成像镜头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种新架构的成像镜头,才能同时满足大光圈、小型化及高分辨率的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备大光圈、小型化及高分辨率的特性,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朝向物侧及凹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朝向像侧。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凹面朝向像侧。该第一、二、三、四、五及六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3<D1/T6<9;其中,D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可更包括第七透镜设置于该第四透镜及该第五透镜之间,该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四透镜包括凸面朝向该物侧,该第五透镜更包括凹面朝向该物侧,该第六透镜更包括凸面朝向该物侧。
其中该第二透镜为弯为弯月型透镜,该第二透镜包括凸面朝向该物侧以及凹面朝向该像侧;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三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其中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37mm<|f×(R21+R22)/(R21-R22)|<55mm;其中,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R21为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为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0mm<|AAG×(R21+R22)/(R21-R22)|<20mm;其中,AAG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空气间距总合,R21为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为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6<|F×(R21+R22)/(R21-R22)|<25;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光圈值(F-number),R21为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为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8mm<(R52+R62)×(R31/f1)<0mm;其中,R31为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2为第该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mm<|f234|<50mm;其中,f234为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的组合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2<f/D1<2.5;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D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35mm<(f1×f6)/(T1+T2+T6)<-6mm;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1为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2为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3mm<(f1-f6)/((T5+T6)/G5)<5mm;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G5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0mm<(R11+R12+R52+R62)×((T5+T6)/G5)<29mm;其中,R1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G5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3.5<(R11+R12)/(R52-R62)<-1;其中,R1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5<TTL/(R62-R52)<1.9;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3.5<(f1+f5+f6)/(T5+T6-R62+R52)<-1.5;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该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5<(f1-f6)/(T5+T6-R62+R52)<-1;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0<F×((f1-f6)/(T5+T6-R62+R52))<-3;其中,F为该成像镜头的光圈值(F-number),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20mm<f×((f1-f6)/(T5+T6-R62+R52))<-5mm;其中,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实施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具备大光圈、小型化及高分辨率的特性,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2A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
图2B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畸变(Distortion)图。
图2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4A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
图4B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畸变(Distortion)图。
图4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6A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
图6B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畸变(Distortion)图。
图6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8A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
图8B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畸变(Distortion)图。
图8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10A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
图10B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畸变(Distortion)图。
图10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六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
图12A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六实施例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
图12B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六实施例的畸变(Distortion)图。
图12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六实施例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成像镜头1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1、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L12、第三透镜L13、第四透镜L14、第五透镜L15、第六透镜L16及滤光片OF1。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1上。
第一透镜L1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2为凸面,像侧面S13为凹面,物侧面S12与像侧面S13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镜L1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4为凸面,像侧面S15为凹面,物侧面S14与像侧面S15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镜L13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6为凸面,像侧面S17为凹面,物侧面S16与像侧面S17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镜L14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8为凸面,像侧面S19为凹面,物侧面S18与像侧面S19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镜L15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10为凹面,像侧面S111为凸面,物侧面S110与像侧面S111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六透镜L16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12为凸面,像侧面S113为凹面,物侧面S112与像侧面S113皆为非球面表面。
滤光片OF1其物侧面S114与像侧面S115皆为平面。
另外,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1满足底下十六条件中任一条件:
3<D11/T16<9 (1)
-20mm<f1×((f11-f16)/(T15+T16-R162+R152))<-5mm (2)
37mm<|f1×(R121+R122)/(R121-R122)|<55mm (3)
10mm<|AAG1×(R121+R122)/(R121-R122)|<20mm (4)
16<|F1×(R121+R122)/(R121-R122)|<25 (5)
-1.8mm<(R152+R162)×(R131/f11)<0mm (6)
0mm<|f1234|<50mm (7)
1.2<f1/D11<2.5 (8)
-35mm<(f11×f16)/(T11+T12+T16)<-6mm (9)
1.3mm<(f11-f16)/((T15+T16)/G15)<5mm (10)
10mm<(R111+R112+R152+R162)×((T15+T16)/G15)<29mm (11)
-3.5<(R111+R112)/(R152-R162)<-1 (12)
0.5<TTL1/(R162-R152)<1.9 (13)
-3.5<(f11+f15+f16)/(T15+T16-R162+R152)<-1.5 (14)
-5<(f11-f16)/(T15+T16-R162+R152)<-1 (15)
-10<F1×((f11-f16)/(T15+T16-R162+R152))<-3 (16)
其中,f11为第一透镜L11的有效焦距,f15为第五透镜L15的有效焦距,f16为第六透镜L16的有效焦距,f1234为第二透镜L12、第三透镜L13及第四透镜L14的组合有效焦距,f1为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R111为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2的曲率半径,R112为第一透镜L11的像侧面S13的曲率半径,R121为第二透镜L12的物侧面S14的曲率半径,R122为第二透镜L12的像侧面S15的曲率半径,R131为第三透镜L13的物侧面S16的曲率半径,R152为第五透镜L15的像侧面S111的曲率半径,R162为第六透镜L16的像侧面S113的曲率半径,D11为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2的光学有效直径,AAG1为第一透镜L11的像侧面S13至最靠近像侧的透镜L16的物侧面S112于光轴OA1上的空气间距总合,F1为成像镜头1的光圈值(F-number),T11为第一透镜L11于光轴OA1上的厚度,T12为第二透镜L12于光轴OA1上的厚度,T15为第五透镜L15于光轴OA1上的厚度,T16为第六透镜L16于光轴OA1上的厚度,G15为第五透镜L15的像侧面S111至第六透镜L16的物侧面S112于光轴OA1上的空气间隙,TTL1为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2至成像面IMA1于光轴OA1上的间距。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1及满足条件(1)至条件(16)中任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1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减轻镜头重量、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一为图1中成像镜头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一数据显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等于4.2mm、光圈值等于1.75、镜头总长度等于4.67mm、视角等于74.55度。
表一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071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081
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2+Eh14+Fh16+Gh18
其中:c:曲率;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A~G:非球面系数。
表二为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表二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082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091
表三为条件(1)至条件(16)中各参数值及条件(1)至条件(16)的计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皆满足条件(1)至条件(16)的要求。
表三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092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2A至图2C看出。图2A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2B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畸变(Distortion)图。图2C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图。
由图2A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0.470μm、0.510μm、0.550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06㎜至0.06㎜之间。
由图2B(图中的5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为0.470μm、0.510μm、0.550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0%至2.5%之间。
由图2C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对波长范围介于0.4700μm至0.6500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0mm、1.4208mm、2.4864mm、3.1968mm,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360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7至1.0之间。
显见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3,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成像镜头2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2、第一透镜L21、第二透镜L22、第三透镜L23、第四透镜L24、第五透镜L25、第六透镜L26及滤光片OF2。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2上。
第一透镜L2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2为凸面,像侧面S23为凹面,物侧面S22与像侧面S23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镜L2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4为凸面,像侧面S25为凹面,物侧面S24与像侧面S25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镜L2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6为凸面,像侧面S27为凸面,物侧面S26与像侧面S27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镜L24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8为凹面,像侧面S29为凸面,物侧面S28与像侧面S29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镜L25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10为凸面,像侧面S211为凸面,物侧面S210与像侧面S211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六透镜L26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12为凹面,像侧面S213为凹面,物侧面S212与像侧面S213皆为非球面表面。
滤光片OF2其物侧面S214与像侧面S215皆为平面。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2满足底下十六条件中任一条件:
3<D21/T26<9 (17)
-20mm<f2×((f21-f26)/(T25+T26-R262+R252))<-5mm (18)
37mm<|f2×(R221+R222)/(R221-R222)|<55mm (19)
10mm<|AAG2×(R221+R222)/(R221-R222)|<20mm (20)
16<|F2×(R221+R222)/(R221-R222)|<25 (21)
-1.8mm<(R252+R262)×(R231/f21)<0mm (22)
0mm<|f2234|<50mm (23)
1.2<f2/D21<2.5 (24)
-35mm<(f21×f26)/(T21+T22+T26)<-6mm (25)
1.3mm<(f21-f26)/((T25+T26)/G25)<5mm (26)
10mm<(R211+R212+R252+R262)×((T25+T26)/G25)<29mm (27)
-3.5<(R211+R212)/(R252-R262)<-1 (28)
0.5<TTL2/(R262-R252)<1.9 (29)
-3.5<(f21+f25+f26)/(T25+T26-R262+R252)<-1.5 (30)
-5<(f21-f26)/(T25+T26-R262+R252)<-1 (31)
-10<F2×((f21-f26)/(T25+T26-R262+R252))<-3 (32)
上述f21、f25、f26、f2234、f2、R211、R212、R221、R222、R231、R252、R262、D21、AAG2、F2、T21、T22、T25、T26、G25及TTL2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f11、f15、f16、f1234、f1、R111、R112、R121、R122、R131、R152、R162、D11、AAG1、F1、T11、T12、T15、T16、G15及TTL1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2及满足条件(17)至条件(32)中任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2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减轻镜头重量、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四为图3中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四数据显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有效焦距等于3.62mm、光圈值等于1.75、镜头总长度等于4.98mm、视角等于83.98度。
表四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21
表四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2+Eh14+Fh16+Gh18
其中:c:曲率;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A~G:非球面系数。
表五为表四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表五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22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31
表六为条件(17)至条件(32)中各参数值及条件(17)至条件(32)的计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皆满足条件(17)至条件(32)的要求。
表六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32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41
另外,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4A至图4C看出。图4A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4B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畸变(Distortion)图。图4C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图。
由图4A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13㎜至0.06㎜之间。
由图4B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0%至2.1%之间。
由图4C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对波长范围介于0.4700μm至0.6500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0mm、0.9780mm、2.6080mm、3.2600mm,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360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1至1.0之间。
显见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5,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成像镜头3沿着光轴OA3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3、第一透镜L31、第二透镜L32、第三透镜L33、第四透镜L34、第七透镜L37、第五透镜L35、第六透镜L36及滤光片OF3。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3上。
第一透镜L3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32为凸面,像侧面S33为凹面,物侧面S32与像侧面S33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镜L3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34为凸面,像侧面S35为凹面,物侧面S34与像侧面S35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镜L33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36为凸面,像侧面S37为凹面,物侧面S36与像侧面S37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镜L34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38为凸面,像侧面S39为凸面,物侧面S38与像侧面S39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七透镜L37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310为凸面,像侧面S311为凹面,物侧面S310与像侧面S311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镜L35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312为凹面,像侧面S313为凸面,物侧面S312与像侧面S313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六透镜L36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314为凸面,像侧面S315为凹面,物侧面S314与像侧面S315皆为非球面表面。
滤光片OF3其物侧面S316与像侧面S317皆为平面。
另外,第三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3满足底下十六条件中任一条件:
3<D31/T36<9 (33)
-20mm<f3×((f31-f36)/(T35+T36-R362+R352))<-5mm (34)
37mm<|f3×(R321+R322)/(R321-R322)|<55mm (35)
10mm<|AAG3×(R321+R322)/(R321-R322)|<20mm (36)
16<|F3×(R321+R322)/(R321-R322)|<25 (37)
-1.8mm<(R352+R362)×(R331/f31)<0mm (38)
0mm<|f3234|<50mm (39)
1.2<f3/D31<2.5 (40)
-35mm<(f31×f36)/(T31+T32+T36)<-6mm (41)
1.3mm<(f31-f36)/((T35+T36)/G35)<5mm (42)
10mm<(R311+R312+R352+R362)×((T35+T36)/G35)<29mm (43)
-3.5<(R311+R312)/(R352-R362)<-1 (44)
0.5<TTL3/(R362-R352)<1.9 (45)
-3.5<(f31+f35+f36)/(T35+T36-R362+R352)<-1.5 (46)
-5<(f31-f36)/(T35+T36-R362+R352)<-1 (47)
-10<F3×((f31-f36)/(T35+T36-R362+R352))<-3 (48)
上述f31、f35、f36、f3234、f3、R311、R312、R321、R322、R331、R352、R362、D31、AAG3、F3、T31、T32、T35、T36、G35及TTL3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f11、f15、f16、f1234、f1、R111、R112、R121、R122、R131、R152、R162、D11、AAG1、F1、T11、T12、T15、T16、G15及TTL1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3及满足条件(33)至条件(48)中任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3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减轻镜头重量、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七为图5中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七数据显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有效焦距等于4.607mm、光圈值等于1.75、镜头总长度等于5.32mm、视角等于79.07度。
表七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61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71
表七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2+Eh14+Fh16+Gh18
其中:c:曲率;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A~G:非球面系数。
表八为表七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表八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72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81
表九为条件(33)至条件(48)中各参数值及条件(33)至条件(48)的计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皆满足条件(33)至条件(48)的要求。
表九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182
另外,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6A至图6C看出。图6A所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6B所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畸变(Distortion)图。图6C所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调变转换函数图。
由图6A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对波长为0.470μm、0.510μm、0.550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05㎜至0.06㎜之间。
由图6B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对波长为0.470μm、0.510μm、0.550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1%至1.4%之间。
由图6C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对波长范围介于0.4700μm至0.6500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0mm、1.4208mm、2.4864mm、3.5520mm,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360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5至1.0之间。
显见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7,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成像镜头4沿着光轴OA4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41、光圈ST4、第二透镜L42、第三透镜L43、第四透镜L44、第七透镜L47、第五透镜L45、第六透镜L46及滤光片OF4。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4上。
第一透镜L4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41为凸面,像侧面S42为凹面,物侧面S41与像侧面S42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镜L4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44为凸面,像侧面S45为凹面,物侧面S44与像侧面S45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镜L4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46为凸面,像侧面S47为凸面,物侧面S46与像侧面S47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镜L44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48为凸面,像侧面S49为凹面,物侧面S48与像侧面S49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七透镜L47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410为凹面,像侧面S411为凸面,物侧面S410与像侧面S411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镜L45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412为凹面,像侧面S413为凸面,物侧面S412与像侧面S413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六透镜L46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414为凸面,像侧面S415为凹面,物侧面S414与像侧面S415皆为非球面表面。
滤光片OF4其物侧面S416与像侧面S417皆为平面。
另外,第四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4满足底下十六条件中任一条件:
3<D41/T46<9 (49)
-20mm<f4×((f41-f46)/(T45+T46-R462+R452))<-5mm (50)
37mm<|f4×(R421+R422)/(R421-R422)|<55mm (51)
10mm<|AAG4×(R421+R422)/(R421-R422)|<20mm (52)
16<|F4×(R421+R422)/(R421-R422)|<25 (53)
-1.8mm<(R452+R462)×(R431/f41)<0mm (54)
0mm<|f4234|<50mm (55)
1.2<f4/D41<2.5 (56)
-35mm<(f41×f46)/(T41+T42+T46)<-6mm (57)
1.3mm<(f41-f46)/((T45+T46)/G45)<5mm (58)
10mm<(R411+R412+R452+R462)×((T45+T46)/G45)<29mm (59)
-3.5<(R411+R412)/(R452-R462)<-1 (60)
0.5<TTL4/(R462-R452)<1.9 (61)
-3.5<(f41+f45+f46)/(T45+T46-R462+R452)<-1.5 (62)
-5<(f41-f46)/(T45+T46-R462+R452)<-1 (63)
-10<F4×((f41-f46)/(T45+T46-R462+R452))<-3 (64)
上述f41、f45、f46、f4234、f4、R411、R412、R421、R422、R431、R452、R462、D41、AAG4、F4、T41、T42、T45、T46、G45及TTL4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f11、f15、f16、f1234、f1、R111、R112、R121、R122、R131、R152、R162、D11、AAG1、F1、T11、T12、T15、T16、G15及TTL1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4及满足条件(49)至条件(64)中任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4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减轻镜头重量、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十为图7中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十数据显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的有效焦距等于3.732mm、光圈值等于1.9、镜头总长度等于5.0mm、视角等于82.87度。
表十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11
表十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2+Eh14+Fh16+Gh18
其中:c:曲率;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A~G:非球面系数。
表十一为表十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表十一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21
表十二为条件(49)至条件(64)中各参数值及条件(49)至条件(64)的计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皆满足条件(49)至条件(64)的要求。
表十二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22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31
另外,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8A至图8C看出。图8A所示的,是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8B所示的,是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的畸变(Distortion)图。图8C所示的,是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的调变转换函数图。
由图8A可看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对波长为0.46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03㎜至0.07㎜之间。
由图8B可看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对波长为0.46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0%至2.1%之间。
由图8C可看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对波长范围介于0.4600μm至0.6500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0mm、1.3040mm、2.2820mm、3.2600mm,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360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1至1.0之间。
显见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9,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成像镜头5沿着光轴OA5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5、第一透镜L51、第二透镜L52、第三透镜L53、第四透镜L54、第五透镜L55、第六透镜L56及滤光片OF5。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5上。
第一透镜L5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52为凸面,像侧面S53为凹面,物侧面S52与像侧面S53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镜L5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54为凸面,像侧面S55为凹面,物侧面S54与像侧面S55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镜L5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56为凸面,像侧面S57为凸面,物侧面S56与像侧面S57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镜L54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58为凹面,像侧面S59为凹面,物侧面S58与像侧面S59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镜L55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510为凹面,像侧面S511为凸面,物侧面S510与像侧面S511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六透镜L56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512为凹面,像侧面S513为凹面,物侧面S512与像侧面S513皆为非球面表面。
滤光片OF5其物侧面S514与像侧面S515皆为平面。
另外,第五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5满足底下十五条件中任一条件:
3<D51/T56<9 (65)
-20mm<f5×((f51-f56)/(T55+T56-R562+R552))<-5mm (66)
37mm<|f5×(R521+R522)/(R521-R522)|<55mm (67)
10mm<|AAG5×(R521+R522)/(R521-R522)|<20mm (68)
16<|F5×(R521+R522)/(R521-R522)|<25 (69)
0mm<|f5234|<50mm (70)
1.2<f5/D51<2.5 (71)
-35mm<(f51×f56)/(T51+T52+T56)<-6mm (72)
1.3mm<(f51-f56)/((T55+T56)/G55)<5mm (73)
10mm<(R511+R512+R552+R562)×((T55+T56)/G55)<29mm(74)
-3.5<(R511+R512)/(R552-R562)<-1 (75)
0.5<TTL5/(R562-R552)<1.9 (76)
-3.5<(f51+f55+f56)/(T55+T56-R562+R552)<-1.5 (77)
-5<(f51-f56)/(T55+T56-R562+R552)<-1 (78)
-10<F5×((f51-f56)/(T55+T56-R562+R552))<-3 (79)
上述f51、f55、f56、f5234、f5、R511、R512、R521、R522、R552、R562、D51、AAG5、F5、T51、T52、T55、T56、G55及TTL5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f11、f15、f16、f1234、f1、R111、R112、R121、R122、R152、R162、D11、AAG1、F1、T11、T12、T15、T16、G15及TTL1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5及满足条件(65)至条件(79)中任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5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减轻镜头重量、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十三为图9中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十三数据显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的有效焦距等于4.23mm、光圈值等于1.65、镜头总长度等于4.99mm、视角等于82.8度。
表十三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51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61
表十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2+Eh14+Fh16+Gh18+Hh3+Ih5+Jh7
其中:c:曲率;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A~J:非球面系数。
表十四为表十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J为非球面系数。
表十四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62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71
表十五为条件(65)至条件(79)中各参数值及条件(65)至条件(79)的计算值,由表十五可知,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皆满足条件(65)至条件(79)的要求。
表十五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72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281
另外,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10A至图10C看出。图10A所示的,是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10B所示的,是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的畸变(Distortion)图。图10C所示的,是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的调变转换函数图。
由图10A可看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对波长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2㎜至0.2㎜之间。
由图10B(图中的五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对波长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0%至2.0%之间。
由图10C可看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对波长范围介于0.4700μm至0.6500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mm、0.3528mm、0.7056mm、1.4112mm、1.7640mm、2.4696mm、2.8224mm、3.5280mm、3.7280mm,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357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5至1.0之间。
显见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11,图1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六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成像镜头6沿着光轴OA6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6、第一透镜L61、第二透镜L62、第三透镜L63、第四透镜L64、第五透镜L65、第六透镜L66及滤光片OF6。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6上。
第一透镜L6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62为凸面,像侧面S63为凹面,物侧面S62与像侧面S63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镜L6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64为凹面,像侧面S65为凸面,物侧面S64与像侧面S65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镜L63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66为凹面,像侧面S67为凸面,物侧面S66与像侧面S67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镜L64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68为凹面,像侧面S69为凸面,物侧面S68与像侧面S69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镜L65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610为凹面,像侧面S611为凸面,物侧面S610与像侧面S611皆为非球面表面。
第六透镜L66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612为凸面,像侧面S613为凹面,物侧面S612与像侧面S613皆为非球面表面。
滤光片OF6其物侧面S614与像侧面S615皆为平面。
另外,第六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6满足底下十二条件中任一条件:
3<D61/T66<9 (80)
-20mm<f6×((f61-f66)/(T65+T66-R662+R652))<-5mm (81)
0mm<|f6234|<50mm (82)
1.2<f6/D61<2.5 (83)
-35mm<(f61×f66)/(T61+T62+T66)<-6mm (84)
1.3mm<(f61-f66)/((T65+T66)/G65)<5mm (85)
10mm<(R611+R612+R652+R662)×((T65+T66)/G65)<29mm (86)
-3.5<(R611+R612)/(R652-R662)<-1 (87)
0.5<TTL6/(R662-R652)<1.9 (88)
-3.5<(f61+f65+f66)/(T65+T66-R662+R652)<-1.5 (89)
-5<(f61-f66)/(T65+T66-R662+R652)<-1 (90)
-10<F6×((f61-f66)/(T65+T66-R662+R652))<-3 (91)
上述f61、f65、f66、f6234、f6、R611、R612、R652、R662、D61、F6、T61、T62、T65、T66、G65及TTL6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f11、f15、f16、f1234、f1、R111、R112、R152、R162、D11、F1、T11、T12、T15、T16、G15及TTL1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6及满足条件(80)至条件(91)中任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6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减轻镜头重量、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十六为图11中成像镜头6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十六数据显示,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的有效焦距等于4.17mm、光圈值等于2.0、镜头总长度等于4.98mm、视角等于83.6度。
表十六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01
表十六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2+Eh14+Fh16+Gh18
其中:c:曲率;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A~G:非球面系数。
表十七为表十六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表十七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11
表十八为条件(80)至条件(91)中各参数值及条件(80)至条件(91)的计算值,由表十八可知,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皆满足条件(80)至条件(91)的要求。
表十八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21
另外,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12A至图12C看出。图12A所示的,是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12B所示的,是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的畸变(Distortion)图。图12C所示的,是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的调变转换函数图。
由图12A可看出,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对波长为0.436μm、0.486μm、0.546μm、0.588μm、0.656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2㎜至0.2㎜之间。
由图12B可看出,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对波长为0.436μm、0.486μm、0.546μm、0.588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0.5%至2.0%之间。
由图12C可看出,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对波长范围介于0.4358μm至0.6563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视场高度分别为0.000mm、0.3528mm、0.7056mm、1.4112mm、1.7640mm、2.4696mm、2.8224mm、3.5280mm、3.7280mm,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357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至1.0之间。
显见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6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表十九及表二十。表十九系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七实施例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二十为表十九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
上述成像镜头的第七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与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近似,因此省略其图例。
表十九数据显示,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7的有效焦距等于4.236mm、光圈值等于1.65、镜头总长度等于4.99mm、视角等于78.3度。
表十九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31
表十九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2+Eh14+Fh16+Gh18+Hh3+Ih5+Jh7+Kh9
其中:c:曲率;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A~K:非球面系数。
表二十为表十九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K为非球面系数。
表二十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41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51
另外,第七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7满足底下十五条件中任一条件:
3<D71/T76<9 (92)
-20mm<f7×((f71-f76)/(T75+T76-R762+R752))<-5mm (93)
37mm<|f7×(R721+R722)/(R721-R722)|<55mm (94)
10mm<|AAG7×(R721+R722)/(R721-R722)|<20mm (95)
16<|F7×(R721+R722)/(R721-R722)|<25 (96)
0mm<|f7234|<50mm (97)
1.2<f7/D71<2.5 (98)
-35mm<(f71×f76)/(T71+T72+T76)<-6mm (99)
1.3mm<(f71-f76)/((T75+T76)/G75)<5mm (100)
10mm<(R711+R712+R752+R762)×((T75+T76)/G75)<29mm (101)
-3.5<(R711+R712)/(R752-R762)<-1 (102)
0.5<TTL7/(R762-R752)<1.9 (103)
-3.5<(f71+f75+f76)/(T75+T76-R762+R752)<-1.5 (104)
-5<(f71-f76)/(T75+T76-R762+R752)<-1 (105)
-10<F7×((f71-f76)/(T75+T76-R762+R752))<-3 (106)
上述f71、f75、f76、f7234、f7、R711、R712、R721、R722、R752、R762、D71、AAG7、F7、T71、T72、T75、T76、G75及TTL7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f11、f15、f16、f1234、f1、R111、R112、R121、R122、R152、R162、D11、AAG1、F1、T11、T12、T15、T16、G15及TTL1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7及满足条件(92)至条件(106)中任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7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减轻镜头重量、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二十一为条件(92)至条件(106)中各参数值及条件(92)至条件(106)的计算值,由表二十一可知,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7皆满足条件(92)至条件(106)的要求。
表二十一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61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71
上述第七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场曲(省略图例)、畸变(省略图例)也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表二十二及表二十三。表二十二系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八实施例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二十三为表二十二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
述成像镜头第八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屈光力与成像镜头第一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屈光力相同,在此省略其图例。第八实施例中其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其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但第一实施例中其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其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表二十二数据显示,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镜头8的有效焦距等于4.234mm、光圈值等于1.65、镜头总长度等于5.03mm、视角等于78.2度。
表二十二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72
表二十二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2+Eh14+Fh16+Gh18+Hh3+Ih5
其中:c:曲率;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A~I:非球面系数。
表二十三为表二十二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I为非球面系数。
表二十三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81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391
另外,第八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8满足底下十二条件中任一条件:
3<D81/T86<9 (107)
-20mm<f8×((f81-f86)/(T85+T86-R862+R852))<-5mm (108)
0mm<|f8234|<50mm (109)
1.2<f8/D81<2.5 (110)
-35mm<(f81×f86)/(T81+T82+T86)<-6mm (111)
1.3mm<(f81-f86)/((T85+T86)/G85)<5mm (112)
10mm<(R811+R812+R852+R862)×((T85+T86)/G85)<29mm (113)
-3.5<(R811+R812)/(R852-R862)<-1 (114)
0.5<TTL8/(R862-R852)<1.9 (115)
-3.5<(f81+f85+f86)/(T85+T86-R862+R852)<-1.5 (116)
-5<(f81-f86)/(T85+T86-R862+R852)<-1 (117)
-10<F8×((f81-f86)/(T85+T86-R862+R852))<-3 (118)
上述f81、f85、f86、f8234、f8、R811、R812、R852、R862、D81、F8、T81、T82、T85、T86、G85及TTL8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f11、f15、f16、f1234、f1、R111、R112、R152、R162、D11、F1、T11、T12、T15、T16、G15及TTL1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8及满足条件(107)至条件(118)中任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8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减轻镜头重量、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色差、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二十四为条件(107)至条件(118)中各参数值及条件(107)至条件(118)的计算值,由表二十四可知,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镜头8皆满足条件(107)至条件(118)的要求。
表二十四
Figure GDA0003454393210000401
上述第八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场曲(省略图例)、畸变(省略图例)也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Claims (19)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镜具为弯月型透镜有正屈光力,该第一透镜包括凸面朝向物侧以及凹面朝向像侧;
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透镜包括凸面朝向该像侧;以及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六透镜包括凹面朝向该像侧;
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以及该第六透镜沿着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
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3<D1/T6<9;
其中,D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七透镜设置于该第四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之间,该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四透镜包括凸面朝向该物侧,该第五透镜更包括凹面朝向该物侧,该第六透镜更包括凸面朝向该物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为弯月型透镜,该第二透镜包括凸面朝向该物侧以及凹面朝向该像侧;该第三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37mm<|f×(R21+R22)/(R21-R22)|<55mm;
其中,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R21为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为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10mm<|AAG×(R21+R22)/(R21-R22)|<20mm;
其中,AAG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物侧面于该光轴上的空气间距总合,R21为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为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16<|F×(R21+R22)/(R21-R22)|<25;
其中,F为该成像镜头的光圈值,R21为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为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1.8mm<(R52+R62)×(R31/f1)<0mm;
其中,R31为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0mm<|f234|<50mm;
其中,f234为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的组合有效焦距。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1.2<f/D1<2.5;
其中,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D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光学有效直径。
11.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35mm<(f1×f6)/(T1+T2+T6)<-6mm;
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1为该第一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2为该第二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
12.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1.3mm<(f1-f6)/((T5+T6)/G5)<5mm;
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G5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3.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10mm<(R11+R12+R52+R62)×((T5+T6)/G5)<29mm;
其中,R1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G5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4.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3.5<(R11+R12)/(R52-R62)<-1;
其中,R1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0.5<TTL/(R62-R52)<1.9;
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3.5<(f1+f5+f6)/(T5+T6-R62+R52)<-1.5;
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该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5<(f1-f6)/(T5+T6-R62+R52)<-1;
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10<F×((f1-f6)/(T5+T6-R62+R52))<-3;
其中,F为该成像镜头的光圈值,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20mm<f×((f1-f6)/(T5+T6-R62+R52))<-5mm;
其中,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T5为该第五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6为该第六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R52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CN201811184086.2A 2018-10-11 2018-10-11 成像镜头 Active CN1110451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84086.2A CN111045189B (zh) 2018-10-11 2018-10-11 成像镜头
US16/548,975 US11921260B2 (en) 2018-10-11 2019-08-23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six lenses of +−+++−, +−+−+−, or ++−++−; or seven lenses of+−++−+−, or +−+++−− refractive power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84086.2A CN111045189B (zh) 2018-10-11 2018-10-11 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5189A CN111045189A (zh) 2020-04-21
CN111045189B true CN111045189B (zh) 2022-04-15

Family

ID=70229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84086.2A Active CN111045189B (zh) 2018-10-11 2018-10-11 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4518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4821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20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1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415145A (zh) * 2018-04-26 2018-08-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562997A (zh) * 2018-02-11 2018-09-2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4821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20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1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562997A (zh) * 2018-02-11 2018-09-2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415145A (zh) * 2018-04-26 2018-08-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45189A (zh) 202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73245B (zh) 广角镜头
CN108957709B (zh) 广角镜头
CN108802976B (zh) 成像镜头
CN111487746B (zh) 成像镜头
CN110058385B (zh) 广角镜头
CN111077639B (zh) 成像镜头
TWI683149B (zh) 成像鏡頭(三十)
CN110261994B (zh) 成像镜头
TWI677731B (zh) 成像鏡頭(二十六)
US11314043B2 (en)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six lenses of −−++−+ refractive powers
TWI668480B (zh) 成像鏡頭(二十七)
CN111045189B (zh) 成像镜头
CN110231706B (zh) 成像镜头
CN115728918A (zh) 广角镜头
CN107402429B (zh) 成像镜头
CN113031202B (zh) 广角镜头
TWI745371B (zh) 廣角鏡頭(十三)
TWI808056B (zh) 廣角鏡頭(十四)
TWI559030B (zh) 成像鏡頭
TWI808581B (zh) 成像鏡頭(六十四)
CN113138453B (zh) 成像镜头
TWI752152B (zh) 廣角鏡頭(十六)
TWI722771B (zh) 成像鏡頭(四十二)
CN114911026B (zh) 成像镜头
TWI801909B (zh) 成像鏡頭(六十)及其光學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