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7845B - 兩層織物 - Google Patents

兩層織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7845B
TWI847845B TW112131391A TW112131391A TWI847845B TW I847845 B TWI847845 B TW I847845B TW 112131391 A TW112131391 A TW 112131391A TW 112131391 A TW112131391 A TW 112131391A TW I847845 B TWI847845 B TW I8478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strength
yarns
low
fabr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1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孝殷
鄭一
李英洙
金起定
許眞旭
朴志熏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可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可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可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7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7845B/zh

Links

Abstract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兩層織物。根據本申請案,提供一種 兩層織物,在所述兩層織物中,在氣囊充氣期間施加至形成於氣囊織物內部的繫繩的應力可藉由使氣囊織物中的低強度紗線斷裂而非使繫繩紗線斷裂來鬆弛,藉此防止繫繩紗線斷裂以及控制氣囊的展開形狀。

Description

兩層織物
本申請案是有關於兩層織物。具體而言,本揭露是有關於可用作氣囊的兩層織物。
安裝氣囊是為了在車輛行進時發生事故的事件中保護使用者。舉例而言,簾型氣囊(curtain-type airbag)可安裝於例如汽車側框架的位置處。由於簾型氣囊在應對車輛傾翻情況時應具有極佳的內部壓力保持能力,因此簾型氣囊可利用提花(jacquard)進行編織而無需縫紉。一般而言,如上製造的氣囊織物被稱為一件式編織物(One-piece woven,OPW)。
由於OPW使用在編織步驟處直接形成口袋(pocket)而無需縫紉的編織方法,因此在控制充氣方面存在問題。過度充氣可能會對使用者造成腦損傷。因此,為了適宜地控制緩衝墊的充氣速度及充氣緩衝墊的體積,在先前技術中在氣囊織物內部形成繫繩(tether)。然而,當氣囊充氣時,存在應力施加至繫繩部分的問題,從而導致形成繫繩的紗線容易斷裂,且未完全獲得應用繫繩的效果。
本申請案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解決上述先前技術問題的兩層織物。
本申請案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保護使用者免受腦損傷的氣囊。
本申請案的以上及其他目的皆可藉由以下詳細闡述的本申請案的發明來解決。
根據本揭露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兩層織物,所述兩層織物包括:第一織物層,藉由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紗線與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紗線交叉而編織;第二織物層,藉由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紗線與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紗線交叉而編織;以及繫繩紗線,與第一紗線及第三紗線編織於一起以對第一織物層與第二織物層進行連接,其中第一紗線及第三紗線中的至少一些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且在已與第一紗線交叉的繫繩紗線與第三紗線交叉的區域中,繫繩紗線僅編織於第一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及第三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之上。
繫繩紗線與第一織物層的第一紗線及第二織物層的第三紗線編織於一起,且在已與第一紗線交叉的繫繩紗線與第三紗線 交叉的區域中,繫繩紗線僅編織於第一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及第三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之上。因此,當兩層織物充氣時,低強度紗線可能由於施加至繫繩紗線的力而破裂。
可存在一根或者二或更多根繫繩紗線。在一個實施例中,當存在二或更多根繫繩紗線時,當自所述兩層織物的橫截面觀察時,所述二或更多根繫繩紗線可在第一織物層與第二織物層之間彼此交叉以形成X形狀。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紗線由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構成,且可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第二紗線交叉。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三紗線由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構成,且可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第四紗線交叉。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紗線由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構成,且一些第一紗線可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繫繩紗線交叉。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三紗線由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構成,且一些第三紗線可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繫繩紗線交叉。
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第一紗線及第三紗線由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構成,且第一紗線及第三紗線可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 後分別與第二紗線及第四紗線交叉。一些第一紗線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繫繩紗線交叉,且一些第三紗線可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繫繩紗線交叉。在已與第一紗線交叉的繫繩紗線與第三紗線交叉的區域中,繫繩紗線可僅編織於第一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及第三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之上。
在其中第一紗線及第三紗線由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及高強度紗線構成的一個實施例中,當高強度紗線的數目為n時,低強度紗線的數目可為n+1。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且可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在某一區域中,第一紗線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第二紗線交叉,且在其餘區域中,高強度紗線可與第二紗線交叉。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三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且可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在某一區域中,第三紗線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第四紗線交叉,且在其餘區域中,高強度紗線可與第四紗線交叉。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且可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在其餘區域中,作為高強度紗線的第一紗線可與繫 繩紗線交叉。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三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且可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在其餘區域中,作為高強度紗線的第三紗線可與繫繩紗線交叉。
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紗線及第三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及高強度紗線,且可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在某一區域中,第一紗線及第三紗線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及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分別與第二紗線及第四紗線交叉,且在其餘區域中,作為高強度紗線的第一紗線及第三紗線可分別與第二紗線及第四紗線交叉。作為高強度紗線的第一紗線與繫繩紗線交叉,且作為高強度紗線的第三紗線可在其餘區域中與繫繩紗線交叉。在已與第一紗線交叉的繫繩紗線與第三紗線交叉的區域中,繫繩紗線可僅編織於第一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及第三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之上。
第一紗線至第四紗線及繫繩紗線各自可獨立地包括選自聚酯纖維、聚醯胺纖維、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酮纖維、碳纖維及纖維素纖維的一或多種纖維,但本揭露並非僅限於此。
舉例而言,低強度紗線可具有較高強度紗線的細度(fineness)小的細度或較高強度紗線的韌度(tenacity)(N)小的韌度。
舉例而言,高強度紗線、第二紗線及第四紗線可包括相同 的纖維。
根據本申請案,提供一種兩層織物,在所述兩層織物中,在氣囊充氣期間施加至形成於氣囊織物內部的繫繩的應力可藉由使氣囊織物中的低強度紗線斷裂而非使繫繩紗線斷裂來鬆弛,藉此防止繫繩紗線斷裂以及控制氣囊的展開形狀(deployment shape)。因此,可使用所述兩層織物來提供防止腦損傷的氣囊。
AT:某一區域/已與第一紗線(Y1)交叉的繫繩紗線(T)與第三紗線(Y3)交叉的區域
L1:第一織物層
L2:第二織物層
T:繫繩紗線
T1:繫繩紗線/第一繫繩紗線
T2:繫繩紗線/第二繫繩紗線
x:方向/第一方向
Y1:紗線/第一紗線
Y1a、Y3a:低強度紗線
Y1b、Y3b:高強度紗線
Y2:紗線/第二紗線
Y3:紗線/第三紗線
Y4:紗線/第四紗線
y:方向/第二方向
z:方向/第三方向
圖1示意性地示出根據先前技術的應用有繫繩的兩層織物的橫截面。
圖2欲闡釋在圖1所示兩層織物充氣狀態下,當應力施加至繫繩時,構成繫繩的繫繩紗線(T)容易斷裂的問題。
圖3示意性地示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兩層織物的橫截面,所述兩層織物包括第一織物層(L1)及第二織物層(L2),在第一織物層(L1)中,由交替的低強度紗線(Y1a)與高強度紗線(Y1b)構成的第一紗線(Y1)與第二紗線(Y2)編織於一起;在第二織物層(L2)中,由交替的低強度紗線(Y3a)與高強度紗線(Y3b)構成的第三紗線(Y3)與第四紗線(Y4)編織於一起。
圖4欲闡釋當圖3所示兩層織物充氣時,施加至繫繩的應力分佈至低強度紗線(Y1a、Y3a)的現象。
圖5示出即使應力施加至低強度紗線(Y1a、Y3a)且低強度紗線(Y1a、Y3a)如圖4中所示斷裂,繫繩紗線(T)亦不會斷裂且仍然可在緊固至第一紗線(Y1)及第三紗線(Y3)的同時對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進行連接。
圖6示意性地示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兩層織物的橫截面,所述兩層織物包括第一織物層(L1)及第二織物層(L2),在第一織物層(L1)中,在某一區域(AT)中存在交替的低強度紗線(Y1a)與高強度紗線(Y1b),且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Y1b)的第一紗線(Y1)與第二紗線(Y2)編織於一起;在第二織物層(L2)中,在某一區域(AT)中存在交替的低強度紗線(Y3a)與高強度紗線(Y3b),且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Y3b)的第三紗線(Y3)與第四紗線(Y4)編織於一起。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闡述本申請案的實施例,以使得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容易地實施本發明。然而,本發明可以諸多不同的形式實施,且並非僅限於本文中所述的實施例。
根據本揭露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兩層織物,所述兩層織物包括:第一織物層,藉由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紗線與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紗線交叉而編織;第二織物層,藉由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紗線與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紗線交叉而編織;以及繫繩紗線,與第一紗線及第三紗線編織於一起以對第一 織物層與第二織物層進行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中的至少一些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且 在已與第一紗線交叉的繫繩紗線與第三紗線交叉的區域中,繫繩紗線僅編織於第一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及第三紗線之中的低強度紗線之上。
根據先前技術,用於具有內繫繩的氣囊的兩層織物是在不區分經紗線(warp yarn)與緯紗線(weft yarn)的情況下製造。舉例而言,在先前技術中,例如普通的長絲紗線(filament yarn)或加撚紗線(twisted yarn)等單紗線(single yarn)通常用於兩層織物的緯紗線及經紗線。該些單紗線通常具有400丹尼(denier)至600丹尼的細度。
參照圖1及圖2,在先前技術中,當兩層織物(L1、L2)充氣時,構成繫繩的繫繩紗線(T)受到直接力(充氣力),從而導致斷裂的問題。另外,當向繫繩紗線(T)施加力時,繫繩紗線(T)或其他紗線(Y1、Y2、Y3、Y4)被推出其原始位置,從而導致產生針孔(pin hole)的問題。該些問題使氣囊的內部壓力保持程度惡化。
開發本申請案是為解決該些問題。具體而言,在本揭露中,具有不同強度的一對異質紗線用作兩層織物的緯紗線或經紗線,且繫繩紗線佈置於具有相對低強度的紗線之上。由於此種配置,當兩層織物充氣且外力(張力或充氣力)作用於繫繩紗線上時,僅低 強度紗線可能斷裂,且施加至繫繩紗線的衝擊(shock)可被吸收。如此一來,以上配置可防止繫繩紗線由於針孔而斷裂及氣體洩漏。此外,即使低強度紗線斷裂,繫繩紗線亦位於與所述低強度紗線相鄰的高強度紗線之上,因此可在藉由內繫繩設計維持由預期繫繩紗線構成的繫繩的長度的同時控制所述兩層織物的充氣速率及/或充氣體積。
參照圖3,所述兩層織物包括第一織物層(L1)及第二織物層(L2)。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可佈置成彼此面對。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藉由繫繩紗線(T)彼此連接。
第一織物層(L1)可藉由使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紗線(Y1)與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紗線(Y2)交叉來編織。第二織物層(L2)可藉由使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紗線(Y3)與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紗線(Y4)交叉來編織。此時,第一紗線(Y1)及第三紗線(Y3)可為經紗線及緯紗線中的任一者,且第二紗線(Y2)及第四紗線(Y4)可為經紗線及緯紗線中的另一者。
所述兩層織物具有氣體充氣性(gas inflatability)或膨脹性(expansibility)。舉例而言,本揭露的所述兩層織物可藉由彼此面對的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之間的結合而具有氣體充氣性。另外,所述兩層織物所具有的氣密性(airtightness)可達到使得所述兩層織物可具有上述氣體充氣性或膨脹性的程度。 舉例而言,將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連結於一起,以防止氣體自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之間逸出,且可構造兩層織物來承受充氣氣體的壓力。因此,當氣體進入時,所述兩層織物脹大並保護使用者免受外部衝擊。
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之間的連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舉例而言,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可藉由一件式編織方法來製造,且分離的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可被同時編織。亦即,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可藉由連結點(joint point)進行連結。
在所述用於氣囊的兩層織物中,有時在充氣部分中形成接縫(seam),以控制所述兩層織物在充氣時的展開形狀。然而,根據本揭露的一個實施例,可使用提花織機(Jacquard loom)提供無需縫紉即可充氣成氣球形狀的兩層織物。具體而言,由於在根據以上實施例的所述兩層織物中形成包括內繫繩的織物圖案,因此可提供一種不形成接縫來控制所述兩層織物在充氣時的展開形狀的非編織氣囊。
在以上兩層織物中,由繫繩紗線構成的繫繩的應用位置並無特別限制。舉例而言,繫繩可應用於所述兩層織物的某一區域,當所述兩層織物實際充氣時,所述某一區域將會經受最大的力(應力)。
參照圖3,以與第二紗線(Y2)及第四紗線(Y4)相同的方式,藉由與第一紗線(Y1)及第三紗線(Y3)交叉來編織繫繩 紗線(T)。在本申請案的圖式中,為便於闡釋,繫繩紗線(T)與第二紗線(Y2)及第四紗線(Y4)被分開示出。然而,由於繫繩紗線(T)亦藉由與第一紗線(Y1)及第三紗線(Y3)交叉來編織,因此繫繩紗線(T)可被理解為第二紗線(Y2)或第四紗線(Y4)。舉例而言,當第二紗線(Y2)及第四紗線(Y4)是經紗線時,繫繩紗線(T)亦可為經紗線,且當第二紗線(Y2)及第四紗線(Y4)是緯紗線時,繫繩紗線(T)亦可為緯紗線。
參照圖3,在一個實例中,第一紗線(Y1)可由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Y1a)與高強度紗線(Y1b)構成。第一紗線(Y1)可由一根低強度紗線(Y1a)與一根高強度紗線(Y1b)形成的對構成,且可與第二紗線(Y2)交叉以形成第一織物層(L1)。
在一個實例中,第三紗線(Y3)可由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Y3a)與高強度紗線(Y3b)構成。第三紗線(Y3)可由一根低強度紗線(Y3a)與一根高強度紗線(Y3b)形成的對構成,且可與第四紗線(Y4)交叉以形成第二織物層(L2)。
構成第一紗線(Y1)或第三紗線(Y3)的低強度紗線(Y1a、Y3a)與高強度紗線(Y1b、Y3b)彼此相鄰地交替佈置,且在低強度紗線(Y1a、Y3a)與高強度紗線(Y1b、Y3b)之間可能不存在其他纖維。
在本揭露中,在具有不同強度的所述兩種類型的纖維之中,具有相對高強度的紗線被稱為「高強度紗線」,且具有相對低 強度的紗線被稱為「低強度紗線」。在一個實例中,低強度紗線(Y1a、Y3a)意味著具有較高強度紗線(Y1b、Y3b)的細度低的細度或較高強度紗線(Y1b、Y3b)的韌度(N)小的韌度。
在一個實例中,當第一紗線(Y1)及第三紗線(Y3)中的每一者由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Y1a、Y3a)與高強度紗線(Y1b、Y3b)構成且高強度紗線(Y1b、Y3b)的數目為n時,低強度紗線(Y1a、Y3a)的數目可為n+1或大於n+1。
參照圖3,在一個實例中,第一紗線(Y1)可藉由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Y1a)及一根高強度紗線(Y1b)形成的對、然後與繫繩紗線(T)交叉來編織。
在一個實例中,第三紗線(Y3)可藉由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Y3a)及一根高強度紗線(Y3b)形成的對、隨後與繫繩紗線(T)交叉來編織。
參照圖3,在一個實例中,在已與第一紗線(Y1)交叉的繫繩紗線(T)與第三紗線(Y3)交叉的區域(AT)中,繫繩紗線(T)可僅編織於第一紗線(Y1)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1a)及第三紗線(Y3)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3a)之上。
參照圖4,當包括如上編織的繫繩紗線(T)時,由於當兩層織物充氣時施加至繫繩紗線(T)的力(由氣體造成的充氣力或由氣體誘導的充氣造成的施加至繫繩紗線(T)的張力),位於繫繩紗線(T)之上的低強度紗線(Y1a、Y3a)可能破裂(斷裂)。
參照圖5,當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兩層織物藉由低強度紗線(Y1a及Y3a)的破裂而展開時,所述兩層織物可藉由吸收施加至繫繩的應力來維持繫繩的所期望形狀。因此,使用根據以上實施例的兩層織物使得易於控制氣囊的展開形狀,且具有有效地防止由於氣囊過度充氣而對使用者造成腦損傷的優點。
參照圖6,在一個實例中,第一紗線(Y1)在某一區域(AT)中包括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Y1a)與高強度紗線(Y1b),且可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Y1b)。在某一區域(AT)中,第一紗線(Y1)可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Y1a)與一根高強度紗線(Y1b)形成的對之後與第二紗線(Y2)交叉。在其餘區域中,高強度紗線(Y1b)可與第二紗線(Y2)交叉以形成第一織物層(L1)。
在一個實例中,第三紗線(Y3)在某一區域(AT)中包括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Y3a)與高強度紗線(Y3b),且可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Y3b)。在某一區域(AT)中,第三紗線(Y3)可在形成由一根低強度紗線(Y3a)及一根高強度紗線(Y3b)形成的對之後與第四紗線(Y4)交叉。在其餘區域中,高強度紗線(Y3b)可與第四紗線(Y4)交叉以形成第二織物層(L2)。
低強度紗線(Y1a、Y3a)及高強度紗線(Y1b、Y3b)在某一區域(AT)中的佈置可與參照圖3所述者相同。
參照圖6,在一個實例中,作為排除某一區域(AT)之外 的其餘區域中的第一紗線(Y1)的高強度紗線(Y1b)可藉由與繫繩紗線(T)交叉來編織。
在一個實例中,作為排除某一區域(AT)之外的其餘區域中的第三紗線(Y3)的高強度紗線(Y3b)可藉由與繫繩紗線(T)交叉來編織。
參照圖6,在一個實例中,在已與第一紗線(Y1)交叉的繫繩紗線(T)與第三紗線(Y3)交叉的區域(AT)中,繫繩紗線(T)可僅編織於第一紗線(Y1)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1a)及第三紗線(Y3)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3a)之上。當以此種方式編織繫繩紗線(T)時,可達成上述相同的效果。如圖6中所示,當低強度紗線(Y1a、Y3a)僅放置於某一區域(AT)中時,可提供具有較高強度的兩層織物。
所述兩層織物可包括二或更多個繫繩紗線(T)。在圖3及圖6中,為了方便起見,示出應用有兩根繫繩紗線(T)的所述兩層織物的橫截面,但繫繩紗線(T)的數目並非僅限於此。
參照圖3或圖6,當自所述兩層織物的橫截面觀察時,所述二或更多根繫繩紗線(T1、T2)可在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之間彼此交叉以形成X形狀。
具體而言,第一紗線(Y1)及第三紗線(Y3)可自第二方向(y方向)的一端(例如,圖3或圖6的左側)至另一端(例如,圖3或圖6的右側)進行佈置。第一織物層(L1)及第二織物層(L2)是藉由使第一紗線(Y1)及第三紗線(Y3)分別與第 二紗線(Y2)及第四紗線(Y4)交叉而形成。
參照圖3或圖6,作為所述多根繫繩紗線(T)中的一者的第一繫繩紗線(T1)可自第二方向(y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與第一紗線(Y1)編織於一起,以形成第一織物層(L1)的一部分。此第一繫繩紗線(T1)可僅在第一紗線(Y1)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1a)之上與第三紗線(Y3)編織於一起。此時,第一繫繩紗線(T1)可自第二方向(y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與第三紗線(Y3)編織於一起,以形成第二織物層(L2)的一部分。第一繫繩紗線(T1)僅在第一紗線(Y1)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1a)之上穿過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之間的空間,且可僅編織於第二織物層(L2)的第三紗線(Y3)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3a)之上。因此,如上所述,施加至第一繫繩紗線(T1)的力(應力)被分配至第一織物層(L1)及第二織物層(L2)的低強度紗線(Y1a、Y3a),藉此防止繫繩破裂。
同時,參照圖3或圖6,作為所述多根繫繩紗線(T)中的一者的第二繫繩紗線(T2)可自第二方向(y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與第三紗線(Y3)編織於一起,以形成第二織物層(L2)的一部分。此第二繫繩紗線(T2)可僅在第三紗線(Y3)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3a)之上與第一紗線(Y1)編織於一起。此時,第二繫繩紗線(T2)可自第二方向(y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與第一紗線(Y1)編織於一起,以形成第一織物層(L1)的一部分。與第一繫繩紗線(T1)相同,第二繫繩紗線(T2)僅在第三紗線(Y3) 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3a)之上穿過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之間的空間,且可僅編織於第一織物層(L1)的第一紗線(Y1)之中的低強度紗線(Y1a)之上。因此,如圖3及圖6中所示,當自所述兩層織物的橫截面觀察時,第一繫繩紗線及第二繫繩紗線(T1、T2)可在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之間彼此交叉以形成X形狀。多根繫繩紗線可彼此交叉以形成繫繩,所述繫繩更緊密地對第一織物層(L1)與第二織物層(L2)進行連接。
用於編織所述兩層織物的紗線的類型並無特別限制。舉例而言,第一紗線至第四紗線(Y1、Y2、Y3、Y4)及繫繩紗線(T)可各自獨立地包含選自聚酯纖維(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醯胺纖維(例如,耐綸)、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酮纖維、碳纖維及纖維素纖維中的一或多種纖維。
在一個實例中,低強度紗線(Y1a、Y3a)可為具有10丹尼至400丹尼的細度的纖維。具體而言,低強度紗線(Y1a、Y3a)可為具有為50丹尼或大於50丹尼、150丹尼或大於150丹尼、200丹尼或大於200丹尼、250丹尼或大於250丹尼、300丹尼或大於300丹尼、或350丹尼或大於350丹尼且為350丹尼或小於350丹尼、300丹尼或小於300丹尼、250丹尼或小於250丹尼、200丹尼或小於200丹尼、150丹尼或小於150丹尼、100丹尼或小於100丹尼、或50丹尼或小於50丹尼的細度的纖維。
在一個實例中,高強度紗線(Y1b、Y3b)可指代具有較低強度紗線(Y1a、Y3a)的細度相對更高的細度的纖維。具體而言,高強度紗線(Y1b、Y3b)與低強度紗線(Y1a、Y3a)之間的細度差可為例如50丹尼或大於50丹尼、100丹尼或大於100丹尼、150丹尼或大於150丹尼、200丹尼或大於200丹尼、250丹尼或大於250丹尼、300丹尼或大於300丹尼、350丹尼或大於350丹尼、400丹尼或大於400丹尼、450丹尼或大於450丹尼、500丹尼或大於500丹尼、550丹尼或大於550丹尼、或600丹尼或大於600丹尼。高強度紗線(Y1b、Y3b)與低強度紗線(Y1a、Y3a)之間的細度差的上限可為例如900丹尼或小於900丹尼、800丹尼或小於800丹尼、700丹尼或小於700丹尼、600丹尼或小於600丹尼、500丹尼或小於500丹尼、400丹尼或小於400丹尼、300丹尼或小於300丹尼、200丹尼或小於200丹尼、或100丹尼或小於100丹尼。
在一個實例中,低強度紗線(Y1a、Y3a)可指代具有較高強度紗線(Y1b、Y3b)相對更低的韌度的纖維。具體而言,低強度紗線(Y1a、Y3a)可具有為高強度紗線(Y1b、Y3b)的韌度的50%或小於50%的韌度。舉例而言,當高強度紗線(Y1b、Y3b)具有為30N至50N的韌度時,低強度紗線(Y1a、Y3a)可具有為高強度紗線(Y1b、Y3b)的韌度的約50%或小於50%的韌度。舉例而言,低強度紗線(Y1a、Y3a)可具有為約25N或小於25N、20N或小於20N、或15N或小於15N的韌度。
在一個實例中,高強度紗線(Y1b、Y3b)、第二紗線(Y2)及第四紗線(Y4)可為相同的纖維或者包含相同的纖維。舉例而言,高強度紗線(Y1b、Y3b)、第二紗線(Y2)及第四紗線(Y4)可具有相同的強度。在另一實例中,高強度紗線(Y1b、Y3b)、第二紗線(Y2)、第四紗線(Y4)及繫繩紗線(T)可為相同的纖維或者包含相同的纖維。舉例而言,高強度紗線(Y1b、Y3b)、第二紗線(Y2)、第四紗線(Y4)及繫繩紗線(T)可具有相同的強度。亦即,根據一個實施例的所述兩層織物可使用高強度紗線(Y1b、Y3b)及低強度紗線(Y1a、Y3a)作為第一紗線至第四紗線(Y1、Y2、Y3、Y4)及繫繩紗線(T)來編織。
AT:某一區域/已與第一紗線(Y1)交叉的繫繩紗線(T)與第三紗線(Y3)交叉的區域
L1:第一織物層
L2:第二織物層
T:繫繩紗線
T1:繫繩紗線/第一繫繩紗線
T2:繫繩紗線/第二繫繩紗線
x:方向/第一方向
Y1:紗線/第一紗線
Y1a、Y3a:低強度紗線
Y1b、Y3b:高強度紗線
Y2:紗線/第二紗線
Y3:紗線/第三紗線
Y4:紗線/第四紗線
y:方向/第二方向
z:方向/第三方向

Claims (14)

  1. 一種兩層織物,包括:第一織物層,藉由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紗線與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紗線交叉而編織;第二織物層,藉由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紗線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紗線交叉而編織;以及繫繩紗線,與所述第一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編織於一起以對所述第一織物層與所述第二織物層進行連接,其中所述第一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中的至少一些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低強度紗線與高強度紗線,且在已與所述第一紗線交叉的所述繫繩紗線與所述第三紗線交叉的區域中,所述繫繩紗線僅編織於所述第一紗線之中的所述低強度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之中的所述低強度紗線之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當所述兩層織物充氣時,所述低強度紗線由於施加至所述繫繩紗線的力而破裂。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存在二或更多根所述繫繩紗線。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當自所述兩層織物的橫截面觀察時,所述二或更多根繫繩紗線在所述第一織物層與所述第二織物層之間彼此交叉以形成X形狀。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紗線由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構成,且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所述第二紗線交叉,或者所述第三紗線由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構成,且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所述第四紗線交叉。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紗線由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構成,且一些所述第一紗線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所述繫繩紗線交叉,或者所述第三紗線由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構成,且一些所述第三紗線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所述繫繩紗線交叉。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由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構成,且所述第一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 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分別與所述第二紗線及所述第四紗線交叉;一些所述第一紗線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所述繫繩紗線交叉,且一些所述第三紗線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所述繫繩紗線交叉;並且在已與所述第一紗線交叉的所述繫繩紗線與所述第三紗線交叉的所述區域中,所述繫繩紗線僅編織於所述第一紗線之中的所述低強度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之中的所述低強度紗線之上。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當所述高強度紗線的數目為n時,所述低強度紗線的數目為n+1。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且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其中在某一區域中,所述第一紗線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所述第二紗線交叉,且在所述其餘區域中,所述高強度紗線與所述第二紗線交叉;或者所述第三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且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 紗線,其中在某一區域中,所述第三紗線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與所述第四紗線交叉,且在所述其餘區域中,所述高強度紗線與所述第四紗線交叉。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且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其中在所述其餘區域中,作為高強度紗線的所述第一紗線與所述繫繩紗線交叉;或者所述第三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且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其中在所述其餘區域中,作為高強度紗線的所述第三紗線與所述繫繩紗線交叉。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在某一區域中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佈置的所述低強度紗線與所述高強度紗線且在其餘區域中包括高強度紗線,其中在某一區域中,所述第一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在形成由所述低強度紗線中的一根低強度紗線和所述高強度紗線中的一根高強度紗線形成的對之後分別與所述第二紗線及所述第四紗線交叉,且在所述其餘區域中,作為所述高強度紗線的所述第一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分別與所述第二紗線及所述第四紗線交叉; 在所述其餘區域中,作為所述高強度紗線的所述第一紗線與所述繫繩紗線交叉,且作為所述高強度紗線的所述第三紗線與所述繫繩紗線交叉;以及在已與所述第一紗線交叉的所述繫繩紗線與所述第三紗線交叉的所述區域中,所述繫繩紗線僅編織於所述第一紗線之中的所述低強度紗線及所述第三紗線之中的所述低強度紗線之上。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紗線至所述第四紗線及所述繫繩紗線各自獨立地包含選自聚酯纖維、聚醯胺纖維、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酮纖維、碳纖維及纖維素纖維的一或多種纖維。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所述低強度紗線具有較所述高強度紗線的細度小的細度或較所述高強度紗線的韌度低的韌度。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兩層織物,其中所述高強度紗線、所述第二紗線及所述第四紗線包含相同的纖維。
TW112131391A 2022-09-21 2023-08-21 兩層織物 TWI8478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2-0119559 2022-09-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47845B true TWI847845B (zh) 2024-07-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42413A1 (en) 2006-08-21 2008-02-21 Coleman James C Double weft/warp airbag fabric and related airbag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42413A1 (en) 2006-08-21 2008-02-21 Coleman James C Double weft/warp airbag fabric and related airbag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22424B2 (en) Motor vehicle safety device
US11007969B2 (en) One-piece woven airbag
JP5848281B2 (ja) 膨張性織物及びエアバッグ
JP4197746B2 (ja) フローバリアを備えた織られたエアーバッグ
WO2007100377A1 (en) Woven airbag with integrally woven tethers
CN113511165A (zh) Opw气囊
PL204088B1 (pl) Tkanina tekstylna, poduszka powietrzna i pas powietrzny wykonany z tkaniny tekstylnej
JPWO2018181695A1 (ja) ノンコートエアバッグ用織物およびエアバッグ
US7438311B2 (en) Hose for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nflator gas
TWI847845B (zh) 兩層織物
EP2769885B1 (en) An air-bag
US20050098995A1 (en) Gas bag
JP2009533565A (ja) 伸縮自在な織物
JP4451068B2 (ja) エアバッグ製織方法
JP5031853B2 (ja) エアバッグ用ファブリックおよびそのファブリックを採用したエアバッグ
KR20240040517A (ko) 가스 부품성 직물
CN104233560B (zh) 一种安全展开的充气织物
KR102495128B1 (ko) 자동차의 안전 벨트 디바이스용 벨트 스트랩
KR102349085B1 (ko) Opw 사이드 커튼 에어백
CN112030305A (zh) 增加活动行程的缓冲式双线编织方法
JP2006248521A (ja) アンコートエアーバッグ
JP2013039893A (ja) エアバッグ
JPH07309186A (ja) エアーバッグ
JP2019182117A (ja) エアバッグ
CN110366508A (zh)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