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5898B - 樹脂製容器及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 Google Patents

樹脂製容器及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5898B
TWI835898B TW108138104A TW108138104A TWI835898B TW I835898 B TWI835898 B TW I835898B TW 108138104 A TW108138104 A TW 108138104A TW 108138104 A TW108138104 A TW 108138104A TW I835898 B TWI835898 B TW I83589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resin
less
mentioned
resin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8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6630A (zh
Inventor
池田直浩
川合啓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樂敦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樂敦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樂敦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8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589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6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6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5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5898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樹脂製容器,其於容器本體之內壁面包含環狀烯烴共聚物,且將容器本體之注出口之上游側之直徑設為0.5 mm以上8.0 mm以下。

Description

樹脂製容器及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樹脂製容器。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具備收容液狀收容物之樹脂製容器本體的樹脂製容器、及具備該樹脂製容器複數個相連而構成之連結體的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先前,為了收容液狀收容物而廣泛使用各種樹脂製容器。 作為此種樹脂製容器,已知有如下之樹脂製容器,其具備:主體部,其收容液狀收容物;及頸部,其與該主體部相連且直徑小;且於該頸部之前端具備用於將液狀收容物取出至外部之注出口(參照下述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23884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以通過直徑較主體部小之頸部將液狀收容物取出至外部之方式構成之樹脂製容器中,於保管中液狀收容物進入上述頸部,即便使注出口成為朝上之狀態,亦有液狀收容物不會自頸部落下而形成積液之情形。 若將成為此種狀態之樹脂製容器開封,則有與開封同時,蓄積之液狀收容物向外部濺出之虞。 因此,本發明係以解決此種問題為課題,且以提供一種難以發生積液之樹脂製容器、及具備該樹脂製容器複數個相連而構成之連結體的樹脂製容器連結體為課題。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之本發明提供一種樹脂製容器,其具備樹脂製之容器本體,該容器本體收容液狀收容物且具有注出口,上述容器本體具有收容上述液狀收容物之主體部,上述容器本體之注出口之直徑較該主體部小,於與上述液狀收容物相接之上述容器本體之內壁面包含環狀烯烴共聚物,上述注出口之上游側之上述液狀收容物之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之直徑為0.5 mm以上8.0 mm以下。
以下,參照圖式對關於本發明之樹脂製容器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以下中,以樹脂製容器複數個連結而構成連結體之情形為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係表示5個樹脂製容器1連結而成之連結體100之圖。 亦如該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1具備容器本體10,該容器本體10具有用於收容液狀收容物C之收容部11、及上述液狀收容物C之注出口12。
本實施形態中之樹脂製容器1如圖1~圖5所示般進而具備樹脂製之蓋體20,該蓋體20堵塞上述容器本體10之注出口12而將上述容器本體10密封。 本實施形態中之樹脂製容器1構成為該蓋體20與上述容器本體10成為一體成形物,藉由使上述蓋體20自上述容器本體10斷裂而出現注出口12。 即,本實施形態中之樹脂製容器1可藉由如下方式開封:使上述蓋體20與上述容器本體10之間發生斷裂,自上述容器本體10取下上述蓋體20。
於本實施形態中,具備上述容器本體10與上述蓋體20之樹脂製容器1複數個相連而構成上述連結體100。 於本實施形態之上述連結體100中,以上述注出口12之開口方向朝上之方式配置之複數個上述容器本體10成為一行而呈橫向並排,於該橫向並排之方向上相鄰之2個樹脂製容器1之間具有將該等連接之連接部。 即,於上述連結體100中,複數個樹脂製容器1藉由設於各自之側緣部之上述連接部而相互連接。 上述連接部可為將相鄰之容器本體10點狀連接者,亦可為將相鄰之容器本體10線狀連接者。或者,上述連接部可為將相鄰之蓋體20點狀連接者,亦可為將相鄰之蓋體20線狀連接者。 即,上述連接部中之連接狀態並無特別限定。 於本實施形態中所例示之上述連結體100中,藉由沿著該容器本體10之側緣部於上下延伸之連接部31、32,將上述容器本體10彼此連接。 於本實施形態中,不僅具備上述容器本體10與上述蓋體20之各個樹脂製容器1為一體成形物,且上述連結體100成為一體成形物,且可藉由使上述連接部31、32斷裂,而將複數個上述樹脂製容器1逐一個別地分離。
至於本實施形態之上述容器本體10,藉由上述蓋體20密封之狀態下之上述容器本體10之內容積並無特別限制,例如於常溫(例如23℃)、常壓(例如1.0 atm)下可設為10 mL以下之內容積。 本實施形態中之上述內容積可設為8 mL以下,亦可為6 mL以下,亦可為4 mL以下。 上述內容積可設為0.1 mL以上,可設為0.2 mL以上。 上述內容積亦可為0.3 mL以上,亦可為0.4 mL以上。 容器本體10之容積更佳為0.1 mL以上10 mL以下。 於由積液形成之一部分液狀收容物C在開封時洩漏之情形時,即便因此損失之絕對量為少許,但於此種樹脂製容器為小容量之情形時佔據整體之損失比率較大。 因此,於更顯著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樹脂製容器1具有如上述之容積。 本實施形態中之容器本體10之上述收容部11為有底筒狀。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中之容器本體10具備:筒狀之主體部10a;肩部10b,其與該主體部10a之上端相連;及頸部10c,其與該肩部10b之上端相連;且構成為於該頸部10c之上端面,上述注出口12朝向上方開口。 上述主體部10a為以水平面切斷時之剖面形狀(內徑)大致固定之筒狀。 上述肩部10b形成為以水平面切斷時之剖面形狀(內徑)越朝向上方,直徑越縮小。
本實施形態之上述容器本體10具有自上述肩部10b之上端呈直徑較上述主體部10a小之筒狀向上方延伸之頸部10c。 至於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1,使除去蓋體20而成為開封狀態之容器本體10以上述注出口12朝下之方式上下顛倒,以指尖自前後夾著上述收容部11等而對上述收容部11施加壓力,使液狀收容物C自上述注出口12注出,從而可取出液狀收容物C。 本實施形態中所例示之上述樹脂製容器1係於開封狀態下自上述注出口12滴下上述液狀收容物C之滴液容器。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本體10藉由具有頸部10c,而抑制朝下時自上述注出口12僅因自重便滴下液狀收容物C之全量。 而且,本實施形態之上述容器本體10由於上述收容部11具有優異之柔軟性,故而可容易地調整所施加之壓力等而調整自上述注出口12滴下之液狀收容物C之量。
本實施形態中之上述頸部10c係在將收容於上述主體部10a之液狀收容物C通過上述注出口12注出至外部時形成該注出口12之上游側之液狀收容物C之流路。 於抑制液狀收容物C計劃外地進入上述頸部10c而形成積液之方面而言,上述頸部10c較佳為形成為內徑(液狀收容物C之流路直徑)成為0.5 mm以上8.0 mm以下之範圍內之任一者。 上述內徑更佳為0.7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9 mm以上,尤佳為1.0 mm以上。 上述內徑亦可為7.5 mm以下、7.0 mm以下、6.5 mm以下、6.0 mm以下、5.5 mm以下、5.0 mm以下、4.5 mm以下、4.0 mm以下、3.5 mm以下、3.0 mm以下,更佳為2.8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5 mm以下,進而更佳為2.0 mm以下,尤佳為1.8 mm以下。
本實施形態中所例示之樹脂製容器1如上述般具有頸部10c,關於較佳為上述注出口12之上游側之上述液狀收容物C之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如上述之直徑之方面,對於如圖6所示之無頸部之樹脂製容器1x亦相同。 圖6所示之樹脂製容器1x於以下方面亦與圖1~圖5所示之樹脂製容器1共通,即,具備具有注出口12x之容器本體10x、及堵塞該注出口12x而將容器本體設為密封狀態之蓋體20x之方面以及容器本體10x具有後述之保持部14x等之方面。 另一方面,圖6所示之樹脂製容器1x於如下方面與圖1~圖5所示之樹脂製容器1不同,即,注出口12x於與主體部10ax之上方相連之肩部10bx之上端開口之方面。 但,關於如下方面與圖1~圖5所示之樹脂製容器1共通,即,藉由在自上述注出口12提取上述液狀收容物C時之上述液狀收容物C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側具有特定直徑,可抑制積液之形成之方面。 具體而言,關於如下方面與圖1~圖5所示之樹脂製容器1共通,即,藉由在成為上述注出口12之上游側之上述液狀收容物C之流路的肩部10bx之上端部,且在到達上述注出口12為止之間將內徑設為如上述之範圍內(例如,0.5 mm~8.0 mm),可抑制積液之形成之方面。
與積液之形成相關聯之上述主體部10a之內部橫截面積(S0 )、及於具備如上述之直徑之部位之上述流路之橫截面積(S1 )較佳為特定之面積。 上述主體部10a之內部橫截面積(S0 )(以水平面切斷時之較內壁面靠內側部分之面積)較佳為20 mm2 以上,更佳為25 mm2 以上,尤佳為30 mm2 以上。 上述內部橫截面積(S0 )可為300 mm2 以下、260 mm2 以下、220 mm2 以下、180 mm2 以下,較佳為140 mm2 以下,更佳為120 mm2 以下,尤佳為100 mm2 以下。 上述主體部10a之上述內部橫截面積(S0 )與上述流路之橫截面積(S1 )之比率(S0 /S1 )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尤佳為10以上。 上述(S0 /S1 )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尤佳為30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上述主體部10a無須如上述例示般為筒狀。 於此情形時,主體部較佳為成為注出液狀收容物時以指尖等壓縮之部分的直徑最大之部位具有如上述之內部橫截面積(S0 ),且較佳為形成為高度方向中央部成為如上述之內部橫截面積(S0 )。
關於上述頸部10c之內徑(流路直徑),通常可求出於與液狀收容物C之流通方向正交之平面切斷上述頸部10c時由該頸部10c之內表面劃定之圖形之截面積,求出具有與該截面積相同之面積之圓之直徑。 關於上述內徑,對於圖6所示之樹脂製容器1x,亦可同樣地求出,可藉由求出肩部10bx之上端部之截面積來代替頸部之截面積,從而求出流路直徑。
上述頸部10c較佳為以0.5 mm以上12 mm以下之長度具備具有如上述之較佳內徑之部分。 上述長度更佳為0.7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9 mm以上。 上述長度更佳為1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8 mm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上述容器本體10進而具有保持部14,該保持部14自上述收容部11之下端呈中空矩形板狀向下方延伸。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之上述容器本體10中,於前視下之形狀為縱長之長方形的中空板狀之保持部14的上方,具有成為如上述之瓶形狀之收容空間。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上述容器本體10中,可收容上述液狀收容物C之部分僅為該瓶形狀部,上述保持部14之中空部分不與上述收容部11之內部空間連通而成為隔離之空間。 此處,所謂上述容器本體10之內容積係指可收容上述液狀收容物C之部分之容積,不包含該保持部14之中空部分之容積。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具有矩形板狀之保持部14,故而可於該保持部14顯示製品名或使用期限等資訊。 再者,於希望確保上述收容部11具有較多容積之情形時,亦可視需要減小或省去該保持部14。
本實施形態中之上述連結體100係藉由第1連接部31與第2連接部32將相鄰之樹脂製容器1彼此連接使5個樹脂製容器1連結而成,該第1連接部31將上述主體部10a之側緣彼此以連接區域成為上下延伸之線狀之方式連接,該第2連接部32將上述保持部14之側緣彼此以連接區域成為上下延伸之線狀之方式連接。 本實施形態中之連結體100為如後述般利用吹-灌-封法之成形物。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之上述樹脂製容器1可抑制使液狀收容物C收容於收容部11時之異物混入。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之上述樹脂製容器1係用作如上述般液狀收容物C之收容量較少之單一劑量容器。
於自述樹脂製容器1取出液狀收容物C時,只要採用如下順序即可:如圖2所示,首先,於上述連結體100之第1連接部31與第2連接部32,使該連接部斷裂,自上述連結體100取出1個樹脂製容器1,繼而,從自連結體100取出之樹脂製容器1,如圖5所示般除去蓋體20而使容器本體10成為開封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連結體100可不使用剪刀或截切刀等工具,以將相鄰之樹脂製容器1拉離之方式施加力而僅以手之力便使上述連接部31、32斷裂。 又,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1中之容器本體10與蓋體20之間亦可不使用工具,以手撕扯之方式便斷裂。 先前,於使1個樹脂製容器自連結體斷裂之情形時,於斷裂後之連接部31'、32'易形成鋸刃狀之凹凸,且於注出口之周緣部易形成毛邊。 該斷裂後之連接部31'、32'之凹凸有對持有樹脂製容器時之觸感造成不良影響之虞。 又,注出口之周緣部之毛邊有妨礙原本應由於重力而滴下之液狀收容物之液滴之正常滴下之虞。 然而,本實施形態中,因樹脂製容器1由特定之材料構成,故可抑制產生如上所述之問題。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如圖7、圖8、圖9等所示那樣,上述容器本體10具有多層構造,該多層構造具備與上述液狀收容物C相接之作為最內層之第1層L1、及自外側與該第1層L1相接之第2層L2,上述第1層L1包含環狀烯烴共聚物(COC)與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PE-LLD),上述第2層包含低密度聚乙烯樹脂(PE-LD)。
於收容有液狀收容物C之容器本體10中,藉由在構成內壁面之上述第1層L1中包含環狀烯烴共聚物(COC),可發揮對於液狀收容物C之適度之潤濕。 而且,藉由上述構成及使上述頸部10c具有適度之內徑,於本實施形態中抑制於頸部10c形成積液。 於本實施形態中,因具有自外側與上述第1層L1相接之上述第2層,故即便減薄上述第1層L1之厚度,亦可藉由上述第2層L2將上述容器本體10之總厚度設為一定以上之值。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可確保能夠抑制因針孔等而發生自容器本體10之漏液之容器厚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上述第2層L2中包含PE-LD,藉此可使上述容器本體10發揮柔軟性。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因上述第1層L1中含有COC及PE-LLD,故與不含PE-LLD之情形相比而言,可使上述第1層L1與上述第2層L2之親和性提高。 因此,於使上述第1層L1與上述第2層L2熱熔接而使該等積層一體化時,該等之間發揮優異之接著性,可抑制該等之間發生層間剝離。
通常已知於撕裂聚乙烯樹脂片之情形時,於斷裂面易形成線狀之毛邊(突起),若僅藉由聚乙烯樹脂形成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1,則有於斷裂後之相當於連接部31'、32'或注出口12之周緣部之部位形成毛邊之虞。 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上述容器本體10具備使用如上述之樹脂而成之2層構造,可將上述斷裂後之連接部31'、32'之鋸刃狀之凹凸或形成於上述注出口12之周緣部之毛邊之形成高度抑制得較低。
上述第1層L1中所含有之PE-LLD可採用以乙烯為主單體,且以碳數為4以上之α-烯烴(例如1-丁烯、1-己烯、1-辛烯、4-甲基戊烯-1等)為共聚單體之通常的PE-LLD。 就更顯著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觀點而言,該PE-LLD較佳為含有1-己烯或1-辛烯作為共聚單體,更佳為含有1-己烯作為共聚單體。
上述PE-LLD較佳為藉由上述共聚單體而於分子結構內導入短鏈支鏈,降低結晶度而謀求低密度化。 上述短鏈支鏈較佳為以相對於乙烯之結構單元每1000單元而成為5以上100以下之比率導入,更佳為以成為10以上50以下之比率導入。 即,上述PE-LLD較佳為上述共聚單體於與乙烯之合計量中所占之比率成為0.5 mol%以上10 mol%以下之範圍內,更佳為上述比率成為1 mol%以上5 mol%以下之範圍內。 而且,上述PE-LLD較佳為密度為910 kg/m3 以上,更佳為密度為915 kg/m3 以上。 上述PE-LLD之密度較佳為930 kg/m3 以下。 上述PE-LLD之熔體質量流率(MFR)較佳為0.5 g/10 min以上,更佳為0.6 g/10 min以上。 上述熔體質量流率較佳為5.0 g/10 min以下,更佳為4.0 g/10 min以下,進而較佳為3.0 g/10 min以下。
上述PE-LLD及上述PE-LD之熔體質量流率可基於JIS K7210:2014「塑膠-熱塑性塑膠之熔體質量流率(MFR)及熔體體積流率(MVR)之求法-第1部:標準試驗方法」中記載之A法(質量測定法)而求出,且可於溫度190℃、公證負載2.16 kg之條件下求出。 同樣地,COC之熔體質量流率可於溫度260℃、公證負載2.16 kg之條件下求出。
上述PE-LLD可為利用如齊格勒-納塔觸媒之類的多點位觸媒之聚合物,亦可為利用如茂金屬觸媒之類的單點位觸媒之聚合物。
本實施形態之上述第1層L1不僅可只含有1種PE-LLD,亦可含有2種以上之PE-LLD。
如上述之PE-LLD及上述第1層L1中所含有之COC係藉由公知之方法使1種或2種以上之降𦯉烯系單體與乙烯加成共聚而成者、或將其依照常規方法進行氫化而成者,具體而言為具有如下述通式(1)所示之結構者。
[化1]
(此處,式(1)中之R1 及R2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烴殘基,或者鹵素、酯基、腈基、吡啶基之任一極性基。R1 及R2 亦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x及z為1以上之整數,y為0或1以上之整數)
上述COC之玻璃轉移溫度(Tg)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63℃以上,且較佳為65℃以上,進而較佳為67℃以上。上述玻璃轉移溫度(Tg)較佳為130℃以下,更佳為120℃以下,且較佳為11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以下,尤佳為90℃以下。 再者,本說明書中之所謂「玻璃轉移溫度(Tg)」,只要無特別事先說明,則表示藉由依照JIS K7121於升溫速度10℃/ min之條件下進行測定而特定出之中點玻璃轉移溫度。 於使用2種以上COC之情形時,COC之Tg被特定為各環狀烯烴樹脂之加權平均。
若考慮樹脂製容器1之成形性,則源自降𦯉烯系單體之結構單元於COC中所占之比率較佳為70質量%以下。 上述比率更佳為6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6質量%以下,尤佳為64質量%以下。 上述比率較佳為15質量%以上,更佳為18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尤佳為22質量%以上。
作為具有上述通式(1)所示之結構單元之聚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商品名「APEL(註冊商標)」、Advanced Polymers GmbH製造之商品名「Topas(註冊商標)」等。
就成形性或成形品之力學特性等觀點而言,上述COC之熔體流動速率(MFR(260℃、2.16 kg))較佳為10 g/10 min以上40 g/10 min以下。
上述第1層L1較佳為以測定玻璃轉移溫度時顯示60℃以上130℃以下之玻璃轉移溫度之方式調配COC與PE-LLD。上述玻璃轉移溫度(Tg)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63℃以上,且較佳為65℃以上,進而較佳為67℃以上。上述玻璃轉移溫度(Tg)較佳為130℃以下,更佳為120℃以下,且較佳為11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以下,尤佳為90℃以下。
上述第1層中之COC之含量較佳為超過50質量%,更佳為55質量%以上,尤佳為60質量%以上。 上述第1層中之COC之含量較佳為95質量%以下,更佳為90質量%以下,尤佳為85質量%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上述第1層較PE-LLD更多地包含COC。 上述第1層L1中所含之COC於COC與PE-LLD之合計量中所占之比率較佳為超過50質量%,更佳為5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上。 上述比率較佳為95質量%以下,更佳為9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下。 換言之,上述第1層L1中之PE-LLD於COC與PE-LLD之合計量中所占之比率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未達50質量%。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1係藉由吹塑成形而形成,更詳細而言係藉由吹-灌-封法而形成。 因此,樹脂製容器1例如可利用如下方法製作:向外側為上述第2層L2之高溫之型坯吹入空氣,且將自內側朝外加壓之型坯抵接於成形模具。
再者,上述第1層L1除COC或PE-LLD以外,亦可含有添加劑成分(橡膠/塑膠助劑、填料等填充材、抗氧化劑、其他樹脂等),其含量較佳為設為5質量%以下,更佳為設為3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設為1質量%以下。 上述第1層L1尤佳為實質上僅由COC與PE-LLD構成。
用於與該第1層L1一併構成上述容器本體10且自外側與上述第1層L1相接之第2層L2包含PE-LD。 形成第2層L2之PE-LD之密度較佳為910 kg/m3 以上930 kg/m3 以下,且較佳為915 kg/m3 以上925 kg/m3 以下。
PE-LD較佳為如上述般具有蓬鬆之分子結構,且存在較多分子鏈之交聯者。 具體而言,形成第2層L2之PE-LD較佳為於藉由高壓聚合法所得之聚合物中使長鏈支鏈存在於分子結構中。 PE-LD之MFR(190℃、2.16 kg)較佳為1.5 g/10 min以下,且較佳為1.3 g/10 min以下,進而較佳為1.1 g/10 min以下,尤佳為1.0 g/10 min以下。 PE-LD之MFR較佳為0.1 g/10 min以上,更佳為0.2 g/10 min以上,進而較佳為0.3 g/10 min以上。
再者,上述第2層L2除PE-LD以外,若為少量則亦可含有添加劑成分(橡膠/塑膠助劑、填料等填充材、抗氧化劑、著色劑、其他樹脂等),其含量較佳為設為5質量%以下,更佳為設為3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設為1質量%以下。 上述第2層L2尤佳為實質上僅由PE-LD構成。
上述第1層L1與上述第2層L2各自之厚度雖根據樹脂製容器1之用途等亦有所不同,但若為如本實施形態中之例示般收容部11中之液狀收容物C之容量成為10 mL以下之小型容器,則較佳為以兩者之合計厚度成為0.15 mm以上1 mm以下之方式進行設定。 再者,上述收容部11就藉由提高容器內之內壓而幫助液狀收容物C自注出口12取出之方面而言,較佳為較薄而易於變形,另一方面較佳為以無破損之虞之方式具有一定以上之厚度。 上述第1層L1之厚度(t1)與上述第2層L2之厚度(t2)之合計厚度(t1+t2)於至少在上述收容部11中構成液狀收容物C之收容空間之部位,較佳為0.2 mm以上,更佳為0.24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28 mm以上。 上述合計厚度(t1+t2)較佳為0.8 mm以下,更佳為0.7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6 mm以下。
上述第1層L1之厚度(t1)較佳為0.05 mm以上0.4 mm以下,更佳為0.1 mm以上0.35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15 mm以上0.30 mm以下。 上述第2層L2之厚度(t2)較佳為0.1 mm以上0.6 mm以下,更佳為0.1 mm以上0.55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15 mm以上0.5 mm以下。
上述收容部11中所收容之液狀收容物C只要具有流動性,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飲食物(飲料、調味料、內服藥、營養劑等)、外用劑(護膚劑、毛髮護理劑、彩妝化妝料等化妝料滴眼劑、隱形眼鏡用劑等眼科用組合物、滴鼻劑、消毒劑、漱口劑、拒避劑等)、功能性藥劑(洗劑、柔軟劑、芳香劑、除臭劑、接著劑等)等。
上述液狀收容物C中,就要求滴下適量之方面而言,眼科用組合物適宜作為收容於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1中之液狀收容物C。 作為收容於樹脂製容器1之眼科用組合物,例如可列舉:滴眼劑、隱形眼鏡用滴眼劑、人工淚液、洗眼劑(與洗眼液或洗眼藥同義)、隱形眼鏡配戴劑、隱形眼鏡護理用品(包含消毒劑、保存劑、清潔劑等)等。
關於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1,於製作該樹脂製容器1時可藉由如上述之收容液狀收容物C之「吹-灌-封法」而製作。 若列舉具體例,則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連結體)能以如下方式製作。 (1)吹塑步驟 製作以如下方式擠出之2層構造之型坯,即,將用於形成第1層之原材料(環狀烯烴共聚物(COC)、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PE-LLD))熔融混練而獲得之熔融混練物成為內側,使用於形成第2層之原材料(低密度聚乙烯(PE-LD))熔融混練而獲得之熔融混練物成為外側;繼而,於閉模時利用以形成與上述連結體對應之模腔之方式構成之對合鑄模夾入上述型坯,實施向該型坯之內部壓入空氣、或自設於對合鑄模之成形面之真空孔對型坯進行抽吸之任一者或兩者,於型坯設置收容部或保持部等各部之形狀。 惟於該時間點未形成蓋體而製作各個樹脂製容器之注出口成為開口狀態之連結體。 (2)填充步驟 將噴嘴穿過上述注出口而插入於各個樹脂製容器之收容部之內部等,且使液狀收容物自該噴嘴流出特定量,從而使液狀收容物收容於收容部。 (3)密封步驟 於上述收容部收容特定量之液狀收容物之後,以堵塞上述注出口之方式形成蓋部。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連結體亦可藉由如上述之方法以外之方法製作。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了以連結體之狀態製作樹脂製容器,但樹脂製容器無須以構成連結體之方式製作。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關於連結體或各個樹脂製容器例示了具有特定形狀者,但本發明之樹脂製容器並不限定於此種例示者。 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了樹脂製容器為2層構造之情形,但本發明之樹脂製容器亦可具有3層以上之積層構造,即,於上述第2層之外側進而具有其他功能性層(防氣體透過層、防水蒸氣透過層、防光線透過層、防收容物透過層)。 如此,本發明並不受上述例示任何限定。
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如上所述地構成,故而具有以下之優點。
即,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具備樹脂製之容器本體,該容器本體收容液狀收容物且具有注出口,上述容器本體具有收容上述液狀收容物之主體部,上述容器本體之注出口之直徑較該主體部小,於與上述液狀收容物相接之上述容器本體之內壁面包含環狀烯烴共聚物,上述注出口之上游側之上述液狀收容物之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之直徑為0.5 mm以上8.0 mm以下。
藉由本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不易形成積液。
再者,本發明之樹脂製容器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又,本發明之樹脂製容器並不受上述作用效果限定。本發明之樹脂製容器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實施例]
其次,列舉實施例對本發明更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
製作如圖1所示之成為連結體之樹脂製容器,並實施關於在頸部之積液之評價。 再者,用於該等評價之原材料如下所述。
<供試材料> COC1: 環狀烯烴共聚物(玻璃轉移溫度78℃,密度1010 kg/m3 ,熔體流動速率32 g/10 min(260℃),商品名「TOPAS8007S」(Polyplasti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COC2: 環狀烯烴共聚物(玻璃轉移溫度80℃,密度1020 kg/m3 ,熔體流動速率30 g/10 min(260℃),商品名「APEL APL6509T」(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PE-LLD: 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密度920 kg/m3 ,熔體流動速率0.95 g/10 min(190℃)) PE-LD: 低密度聚乙烯(密度922 kg/m3 ,熔體流動速率0.60 g/10 min(190℃))
<評價> 製作如下之2層構造之樹脂製容器,該2層構造具備以表1所示之調配比率(%)含有環狀烯烴共聚物與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之第1層(內層)、及含有低密度聚乙烯之第2層(外層)。又,製作如下之2層構造之樹脂製容器,該2層構造具備含有低密度聚乙烯之第1層(內層)、及含有低密度聚乙烯之第2層(外層)。 樹脂製容器係以成為5個樹脂製容器連結而成之連結體之方式利用吹-灌-封法製作。 扭開樹脂製容器之蓋,製作開口部。 準備緩衝液(含有磷酸氫鈉0.6質量%、磷酸二氫鈉0.07質量%),於使樹脂製容器成為開口部朝下之狀態下擠壓收容部而將內部之空氣稍微排出,使開口部接觸緩衝液之液面並且放緩擠壓收容部之力,從而自開口部吸取緩衝液。 以緩衝液之量成為填滿容器頸部之量之方式調節擠壓收容部之力。 其次,以開口部朝上之方式固定容器,計測直至開口部之液面下降頸部長度之10%為止之時間(時間A)。 測定時間A之頸部之緩衝液量。 對於各試驗例之樹脂製容器,同樣地吸取緩衝液,計測自以開口部朝上之方式固定容器時起經過時間A時之頸部之緩衝液量。 依照式1算出頸部之液體之殘留改善度。 [式1] 殘留改善度(%)={1-(實施例之容器之頸部之液量/不含COC之容器之頸部之液量)}×100 對於各試驗例之容器測定5次,將殘留改善度之平均設為該試驗例之殘留改善度。將依照評價基準進行評價之結果示於表中。 ◎:殘留改善度為30%以上 ○:殘留改善度為20%以上且未達30% △:殘留改善度未達20%
[表1]
   比較例1-1 實施例1-1 實施例2-1 實施例3-1 實施例4-1 實施例5-1
內層 COC1 - 60 70 80 90 97
PE-LLD - 40 30 20 10 3
PE-LD 100 - - - - -
外層 PE-LD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頸部內徑(mm) 1.5 1.5 1.5 1.5 1.5 1.5
殘留改善度 -
   比較例2-1 實施例6-1 實施例7-1 實施例8-1 實施例9-1   
內層 COC1 - 60 70 80 90   
PE-LLD - 40 30 20 10   
PE-LD 100 - - - -   
外層 PE-LD 100 100 100 100 100   
頸部內徑(mm) 2.0 2.0 2.0 2.0 2.0   
殘留改善度 -   
   比較例3-1 實施例10-1 比較例4-1 實施例11-1      
內層 COC1 - 60 - 60      
PE-LLD - 40 - 40      
PE-LD 100 - 100 -      
外層 PE-LD 100 100 100 100      
頸部內徑(mm) 3.5 3.5 5.0 5.0      
殘留改善度 - -      
   比較例1-2 實施例1-2 實施例2-2 實施例3-2 實施例4-2 實施例5-2
內層 COC2 - 60 70 80 90 97
PE-LLD - 40 30 20 10 3
PE-LD 100 - - - - -
外層 PE-LD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頸部內徑(mm) 1.5 1.5 1.5 1.5 1.5 1.5
殘留改善度 -
   比較例2-2 實施例6-2 實施例7-2 實施例8-2 實施例9-2   
內層 COC2 - 60 70 80 90   
PE-LLD - 40 30 20 10   
PE-LD 100 - - - -   
外層 PE-LD 100 100 100 100 100   
頸部內徑(mm) 2.0 2.0 2.0 2.0 2.0   
殘留改善度 -   
   比較例3-2 實施例10-2 比較例4-2 實施例11-2      
內層 COC2 - 60 - 60      
PE-LLD - 40 - 40      
PE-LD 100 - 100 -      
外層 PE-LD 100 100 100 100      
頸部內徑(mm) 3.5 3.5 5.0 5.0      
殘留改善度 - -      
根據以上可知:本發明之樹脂製容器難以發生於頸部之積液。
1、1x:樹脂製容器 10、10x:容器本體 10a、10ax:主體部 10b、10bx:肩部 10c:頸部 11:收容部 12、12x:注出口 14、14x:保持部 20、20x:蓋體 31、32:連接部 31'、32':斷裂後之連接部 100:連結體 C:液狀收容物 L1:第1層 L2:第2層 S0 、S1 :橫截面積 t1、t2:厚度
圖1係表示具備容器本體與蓋體之樹脂製容器複數個連結而成之連結體之前視圖。 圖2係表示將具備容器本體與蓋體之樹脂製容器自連結體單離之情況之前視圖。 圖3係表示自連結體單離之狀態下之樹脂製容器之情況之前視圖。 圖4係表示自連結體單離之狀態下之樹脂製容器之情況之側視圖。 圖5係表示將樹脂製容器開封之情況之前視圖。 圖6係表示將另一實施形態之樹脂製容器開封之情況之前視圖。 圖7係表示圖5之沿VII-VII線箭頭方向觀察之剖面之剖視圖。 圖8係將圖7之沿IIX-IIX線箭頭方向觀察之剖面(主體部橫截面)放大表示之放大剖視圖。 圖9係將圖7之沿IX-IX線箭頭方向觀察之剖面(頸部橫截面)放大表示之放大剖視圖。
1:樹脂製容器
10:容器本體
11:收容部
12:注出口
14:保持部
20:蓋體
31、32:連接部
100:連結體
C:液狀收容物

Claims (8)

  1. 一種樹脂製容器,其具備樹脂製之容器本體,該容器本體收容液狀收容物且具有注出口,上述容器本體具有收容上述液狀收容物之主體部,上述容器本體之注出口之直徑較該主體部小,於與上述液狀收容物相接之上述容器本體之內壁面包含環狀烯烴共聚物及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上述注出口之上游側之上述液狀收容物之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之直徑為0.5mm以上8.0mm以下,上述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係:以乙烯為主單體且藉由共聚單體而於分子結構內導入短鏈支鏈之樹脂,上述短鏈支鏈以相對於乙烯之結構單元每1000單元而成為5以上100以下之比率導入上述分子結構內。
  2. 如請求項1之樹脂製容器,其中上述環狀烯烴共聚物於構成上述內壁面之樹脂中所占之比率為55質量%以上98質量%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樹脂製容器,其中構成上述內壁面之層的玻璃轉移溫度為67℃以上90℃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樹脂製容器,其中上述主體部之內部橫截面積(S0)為20mm2以上300mm2以下。
  5. 如請求項4之樹脂製容器,其中上述主體部之上述內部橫截面積(S0)與上述流路之橫截面積(S1)之比率(S0/S1)為1.5以上60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樹脂製容器,其中上述容器本體之容積為0.1mL以上10mL以下。
  7. 如請求項1或2之樹脂製容器,其中上述液狀收容物為外用劑。
  8. 一種樹脂製容器連結體,其具備如請求項1或2之樹脂製容器之上述容器本體複數個相連而構成之連結體,於上述連結體中,以上述注出口之開口方向朝上之方式配置之複數個上述容器本體成為橫向並排,相鄰之樹脂製容器彼此藉由設於側緣部之連接部而連接,上述連結體為一體成形物,且可藉由使上述連接部斷裂而分離成各個上述樹脂製容器。
TW108138104A 2019-10-22 樹脂製容器及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TWI8358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8104A TWI835898B (zh) 2019-10-22 樹脂製容器及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8104A TWI835898B (zh) 2019-10-22 樹脂製容器及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6630A TW202116630A (zh) 2021-05-01
TWI835898B true TWI835898B (zh) 2024-03-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41597A (zh) 2017-04-13 2018-12-01 日商樂敦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擠壓瓶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41597A (zh) 2017-04-13 2018-12-01 日商樂敦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擠壓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108846B (fi) Lääkekäyttöön tarkoitettu monikerroskalvo ja säiliöt, joissa on useita kammioita
US6720045B2 (en) Easily peelable film and medical packaging container
CN102149607B (zh) 多层液体容器
KR100362305B1 (ko) 다층 필름 및 용기
JP2023054088A (ja) スクイズボトル
WO2021079404A1 (ja) 樹脂製容器及び樹脂製容器連結体
TWI835898B (zh) 樹脂製容器及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US6124008A (en) Injected-molded package of blended ethylene/olefin copolymers
JP7425910B2 (ja) 樹脂製容器及び樹脂製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106891B2 (ja) 多層フィルム、薬液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116630A (zh) 樹脂製容器及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WO2021079405A1 (ja) 樹脂製容器及び樹脂製容器連結体
JP7360238B2 (ja) 樹脂製のブロー・フィル・シール成形容器
JP4393772B2 (ja) 医療用容器
TW202116541A (zh) 樹脂製容器及樹脂製容器連結體
US7566485B2 (en) Medical container
JP4803848B2 (ja) 樹脂シートおよび樹脂製容器
JP7442311B2 (ja) スリットバルブ付きキャップ
JPH0440956A (ja) 医療用袋
JP2023553626A (ja) 再生ポリプロピレンをベースとする熱可塑性組成物
JPH0329659A (ja) 輸液バッグ
JP2007222292A (ja) 複室輸液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