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0090B - 接合裝置及接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合裝置及接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0090B
TWI830090B TW110142997A TW110142997A TWI830090B TW I830090 B TWI830090 B TW I830090B TW 110142997 A TW110142997 A TW 110142997A TW 110142997 A TW110142997 A TW 110142997A TW I830090 B TWI830090 B TW I8300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fer
chuck
area
bonding
ri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2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5513A (zh
Inventor
水田吉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鎧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5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5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0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00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2Apparatus for mechanical 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4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21Apparatus for making assembl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ackage 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32Apparatus for placing on an insulating substrate, e.g. t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3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with gripping and holding devices using a vacuum; Bernoulli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14Semiconductor waf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25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evices for tensioning, stretching or registration
    • B32B38/1833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 B32B38/1841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during lay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5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using vacu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185Joining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junction 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Wire Bond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包含第1與第2夾盤LC與UC、及按壓銷30。第2夾盤UC配置於第1夾盤LC之上方。按壓銷30設置於第2夾盤UC之中心部且具有於第1方向延伸之前端部分,且係可於第1方向升降地設置。第1夾盤LC具有第1肋狀部42,該第1肋狀部42於俯視時隔開第1區域NSA與第2區域SA,該第1區域NSA包含與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重疊之區域,該第2區域SA包圍第1區域NSA之外周。第1夾盤LC係於與第2夾盤UC對向之第1夾盤LC之面中,於第2區域SA具有各自間隔設置之複數個銷43,於第1區域NSA之俯視時與前端部分重疊之區域不具有銷43。

Description

接合裝置及接合方法
實施形態係關於一種接合裝置及接合方法。
已知有一種將半導體電路基板3維積層之3維積層技術。
一實施形態使半導體裝置之良率改善。
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執行將第1基板之第1面與第2基板之第2面接合之接合處理。接合裝置包含第1夾盤、第2夾盤、及按壓銷。第1夾盤可保持與第1基板之第1面對向之第3面。第2夾盤可保持與第2基板之第2面對向之第4面,且配置於第1夾盤之上方。按壓銷設置於第2夾盤之中心部且具有於第1方向延伸之前端部分,且可於第1方向升降地設置。第1夾盤具有:第1肋狀部,其於俯視時隔開第1區域與第2區域,該第1區域包含與按壓銷之前端部分重疊之區域,該第2區域包圍第1區域之外周。第1夾盤於與第2夾盤對向之第1夾盤之第5面中,於第2區域具有各自間隔設置之複數個銷,於第1區域之俯視時與前端部分重疊之區域不具有銷。
根據上述之構成,可改善半導體裝置之良率。
1:接合裝置
10:控制裝置
11:上載物台
12:下載物台
13:真空泵
14:搬送裝置
20:本體部
21:肋狀部
22:肋狀部
23:肋狀部
24:肋狀部
25:銷
26:吸引口
27:吸引口
28:吸引口
29:貫通孔
30:按壓銷
31:致動器部
32:驅動部
40:本體部
41:肋狀部(第2肋狀部之一例)
42:肋狀部(第1肋狀部之一例)
42c:銷
43:銷
43a:銷
43b:銷
44:吸引口
BW:接合晶圓
CA:中心區域
CPa:中心部
CPb:中心部
D1:外徑
D2:內徑
D3:徑
D4:徑
EA:邊緣區域
LC:下夾盤(第1夾盤之一例)
LCa:下夾盤
LCb:下夾盤
LW:下晶圓(第1基板之一例)
MA:中間區域
NSA:非吸引區域
S1~S8:步驟
SA:吸引區域
SU:衝擊單元
UC:上夾盤(第2夾盤之一例)
UW:上晶圓(第2基板之一例)
圖1(A)、(B)係顯示接合裝置之接合前後之2片晶圓之狀態之一例之側視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之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
圖3(A)、(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具備之上夾盤及衝擊單元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
圖4(A)、(B)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具備之下夾盤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
圖5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之接合處理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6(A)~(D)係顯示比較例之接合裝置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之概略圖。
圖7(A)~(D)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之概略圖。
圖8(A)、(B)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具備之下夾盤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
圖9(A)~(C)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之概略圖。
圖10(A)、(B)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具備之下夾盤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
圖11(A)~(C)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之概略圖。
圖1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接合裝置之接合製程之具體例之概略圖。
以下,就實施形態參照圖式進行說明。各實施形態例示用以將發明之技術性思想具體化之裝置或方法。圖式係模式性或概念性之圖。各圖式之尺寸或比例等未必與現實者相同。構成之圖示係為便於觀察圖而適當省略。附加於圖式之陰影線未必與構成要件之素材或特性關聯。於本說明書中,X方向、Y方向、及Z方向顯示彼此交叉之方向。又,對具有大致相同之功能及構成之構成要件標註相同之符號。附加於參照符號之文字等為區分藉由相同參照符號參照且類似之要件彼此而使用。
[1]第1實施形態以下,就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進行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係用於接合2片半導體電路基板之裝置,具有可改善接合之2片半導體電路基板之重疊之構成。於本說明書中,將半導體電路基板稱為“晶圓”。又,將藉由接合裝置1接合之2片晶圓中,配置於下側之晶圓稱為“下晶圓LW”,將配置於上側之晶圓稱為“上晶圓UW”。“上下”係基於沿著Z方向之方向定義。
[1-1]接合裝置1之概要圖1係顯示接合裝置1之接合前後之2片晶圓之狀態之一例之側視圖。圖1(A)及(B)分別與接合前及接合後之狀態對應。如圖1(A)所示,接合裝置1使上晶圓UW與下晶圓LW對向配置。上晶圓UW之上表面係上晶圓UW之背面,保持於接合裝置1。上晶圓UW之下表 面係上晶圓UW之表面,與接合面對應。上晶圓UW之表面及背面對向。下晶圓LW之上表面係下晶圓LW之表面,與接合面對應。下晶圓LW之下表面係下晶圓LW之背面,保持於接合裝置1。下晶圓LW之表面及背面對向。且,接合裝置1調整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重疊位置。其後,如圖1(B)所示,接合裝置1將上晶圓UW之下表面(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上表面(接合面)接合。
於本說明書中,將接合之2片之晶圓稱為“接合晶圓BW”。接合晶圓BW包含NAND(Not-AND:與非)型快閃記憶體等半導體裝置。於半導體裝置為NAND型快閃記憶體之情形時,例如,於下晶圓LW配置控制電路等,於上晶圓UW配置記憶胞等。對接合處理之細節予以後述。
[1-2]接合裝置1之構成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之構成之一例之方塊圖。如圖2所示,接合裝置1例如具備控制裝置10、上載物台11、下載物台12、真空泵13、及搬送裝置14。
控制裝置10係控制接合裝置1之整體動作之電腦等。控制裝置10控制上載物台11、下載物台12、真空泵13、及搬送裝置14之各者。控制裝置10雖省略圖示,但具備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等。CPU係執行關於接合裝置1之控制之各種程式之處理器。ROM係記憶接合裝置1之控制程式之非揮發性記憶裝置。RAM係作為CPU之作業區域而使用之揮發性記憶裝置。。控制裝置10亦 可執行自外部連接之記憶媒體安裝之程式。
上載物台11係具有吸附上晶圓UW之功能、及調整上載物台11之位置之功能之晶圓載物台。上載物台11具備上夾盤UC及衝擊單元SU。上夾盤UC係具有藉由真空吸附而固定晶圓之功能之晶圓夾盤,例如銷夾盤。上夾盤UC藉由於上夾盤UC之下側吸附而保持上晶圓UW。衝擊單元SU係具有按壓上夾盤UC所保持之上晶圓UW之中心部之上表面之功能的裝置。
下載物台12係具有吸附下晶圓LW之功能、及調整下載物台12之位置之功能之晶圓載物台。下載物台12具備下夾盤LC。下夾盤LC係具有藉由真空吸附固定晶圓之功能之晶圓夾盤,例如銷夾盤。下夾盤LC藉由於上夾盤UC之上側吸附而保持下晶圓LW。上載物台11及下載物台12構成為可將保持於上夾盤UC之上晶圓UW、與保持於下夾盤LC之下晶圓LW對向配置。即,於下夾盤LC之上方可配置上夾盤UC。
真空泵13係具有排出氣體之功能之泵。真空泵13與設置於上夾盤UC及下夾盤LC之各者之至少一個吸引口連接。真空泵13可基於控制裝置10之控制,經由複數個吸引口之各者獨立地進行抽真空處理。
搬送裝置14係具備可搬送晶圓之搬送臂、或用以暫時載置複數片晶圓之過渡器等之裝置。搬送裝置14處理上晶圓UW、下晶圓LW、及接合晶圓BW。例如,搬送裝置14將自外部之前處理裝置接收之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分別搬送至上夾盤UC及下夾盤LC。又,搬送裝置14於接合處 理後,將保持於下夾盤LC之接合晶圓BW搬送至接合裝置1之外部。搬送裝置14亦可具備將晶圓之上下反轉之機構。
另,上述之“前處理裝置”係具有於接合裝置1之接合處理前,使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各者之接合面可接合地改性及親水化之功能之裝置。簡單而言,前處理裝置首先對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各者之表面執行電漿處理,將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各者之表面改性。於電漿處理中,於特定之減壓氣體環境下,基於處理氣體即氧氣或氮氣生成氧離子或氮離子,且生成之氧離子或氮離子被照射至各晶圓之接合面。其後,前處理裝置將純水供給至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各者之表面。如此,羥基附著於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各者之表面,使該表面親水化。於接合裝置1之接合處理中,使用接合面以此種方式改性及親水化之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接合裝置1亦可與前處理裝置等組合,構成接合系統。
(上夾盤UC之構成)圖3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具備之上夾盤UC及衝擊單元SU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圖3(A)顯示上夾盤UC及衝擊單元SU之平面佈局。圖3(B)顯示上夾盤UC及衝擊單元SU之剖面構造。如圖3所示,上夾盤UC具有本體部20。本體部20之徑於俯視時,至少較上晶圓UW大。於本體部20設置肋狀部21、22、23及24、複數個銷25、複數個吸引口26、27及28、以及貫通孔29。衝擊單元SU具有按壓銷30、致動器部31、及驅動部32。
肋狀部21、22、23及24、以及複數個銷25之各者設置於本體部20之 下表面。本體部20之下表面與上夾盤UC之吸附面對應。肋狀部21、22、23及24、以及複數個銷25之各者之高度大致均一。肋狀部21、22、23及24例如配置為同心圓狀。具體而言、肋狀部21、22、23及24之各者設置為環狀。肋狀部21配置於本體部20之外周部分。肋狀部22之徑較肋狀部21小。肋狀部23之徑較肋狀部22小。肋狀部24之徑較肋狀部23小。
以下,將肋狀部21及22之間之區域稱為“邊緣區域EA”。將肋狀部22及23之間之區域稱為“中間區域MA”。將肋狀部23及24之間之區域稱為“中心區域CA”。另,邊緣區域EA、中間區域MA、及中心區域CA之各者亦可稱為“吸引區域”。上夾盤UC如圖3(A)所示,較佳為自內周朝外周,具有複數個吸引區域。各吸引區域亦可進而分割,又可為其他形狀。
複數個銷25遍及中心區域CA、中間區域MA、及邊緣區域EA之各者之整域且彼此分開配置。複數個銷25之配置可適當變更。吸引口26、27及28之各者與真空泵13獨立連接。吸引口26、27及28之各者與上夾盤UC之下側之面相連。複數個吸引口26配置於邊緣區域EA。複數個吸引口27配置於中間區域MA。複數個吸引口28配置於中心區域CA。吸引口於每個吸引區域至少設置1個即可。
貫通孔29如圖3(A)所示,配置於本體部20之中心部,即中心區域CA所包圍之區域。貫通孔29如圖3(B)所示,沿Z方向貫通本體部20設置。本體部20之中心部以與保持於上夾盤UC之上晶圓UW之中心部對向之方式 設置。且,貫通孔29係供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插入,且可沿Z方向升降而形成。
按壓銷30係具有於Z方向延伸之部分之銷。致動器部31支持按壓銷30。致動器部31可藉由自省略圖示之電空調節器供給之空氣,而於Z方向產生特定之壓力。驅動部32支持致動器部31。驅動部32例如可內置馬達,使致動器部31於Z方向移動。
於以上說明之上夾盤UC中,真空泵13可經由吸引口26、27及28,分別將邊緣區域EA、中間區域MA、及中心區域CA減壓。上晶圓UW根據各吸引區域減壓之情況、與外部之氣體環境為例如大氣壓之情況,而被吸附、保持於本體部20側。控制裝置10可藉由控制真空泵13,使中心區域CA與中間區域MA與邊緣區域EA之各者中之晶圓之吸附,個別地導通/斷開。
另,於上夾盤UC吸附上晶圓UW時,肋狀部21支持上晶圓UW之上表面之外周部分,肋狀部22、23及24以及複數個銷25之各者支持上晶圓UW之上表面之一部分。藉由利用複數個銷25支持上晶圓UW之上表面,使上晶圓UW以平坦之形狀被保持,可抑制上晶圓UW之Z方向之歪斜(翹曲)。又,可抑制殘留於上晶圓UW之上表面之顆粒對被吸附之上晶圓UW之平坦性造成之影響。再者,因上夾盤UC與上晶圓UW之接觸面積變小,故於解除上夾盤UC對上晶圓UW之吸附時,上晶圓UW容易自上夾盤UC剝離。
於以上說明之衝擊單元SU中,控制裝置10可藉由控制致動器部31及驅動部32,使按壓銷30於Z方向升降,使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與吸附於上夾盤UC之上晶圓UW之上表面之中心部接觸。且,控制裝置10可控制按壓銷30按壓上晶圓UW之中心部之負荷。按壓銷30亦可稱為“衝擊銷”。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即,按壓銷30與上晶圓UW之上表面接觸之部分)之外徑D1設計於例如1.0~10.0mm之範圍內。
(下夾盤LC之構成)圖4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具備之下夾盤LC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圖4(A)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下夾盤LC之平面佈局,亦一併顯示接合處理中配置按壓銷30之部分。圖4(B)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下夾盤LC之剖面構造。如圖4所示,下夾盤LC具有本體部40。本體部40之徑於俯視時,至少較下晶圓LW大。於本體部40設置肋狀部41及42、複數個銷43、複數個吸引口44。
肋狀部41及42、以及複數個銷43之各者設置於本體部40之上表面。本體部40之上表面與下夾盤LC之吸附面對應。肋狀部41及42、以及複數個銷43之各者之高度大致均一。肋狀部41及42配置為同心圓狀。具體而言、肋狀部41及42之各者設置為環狀。肋狀部41配置於本體部40之外周部分。肋狀部42之內徑D2較肋狀部41小,且較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之外徑D1大。肋狀部42之內徑D2設計於例如1.0~15.0mm之範圍內。
以下,將肋狀部41及42之間之區域稱為“吸引區域SA”。吸引區域 SA亦可被分割,又可為其他形狀。將藉由肋狀部42包圍之部分稱為“非吸引區域NSA”。肋狀部42亦可稱為“間隔壁部”。另,肋狀部42之形狀並未限定為環狀。肋狀部42只要以俯視時於接合處理時包圍按壓銷30重疊之部分之方式設置即可。
複數個銷43遍及吸引區域SA之整域彼此分開配置。複數個銷43之配置可適當變更。複數個吸引口44之各者與下夾盤LC之上側之面相連。複數個吸引口44與真空泵13連接。於吸引區域SA由肋狀部分割為複數個區域之情形,吸引口於每個吸引區域至少設置1個即可。於吸引區域SA藉由肋狀部而被分割為複數個區域之情形時,下夾盤LC及真空泵13亦可構成為於每個被分割之區域可獨立地進行抽真空處理。
關於下夾盤LC之構成,若換言之,則下夾盤LC於與上夾盤UC對向之下夾盤LC之上側之面中,於吸引區域SA具有各自間隔設置之複數個銷25。另一方面,下夾盤LC於非吸引區域NSA之俯視時,於與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重疊之區域(非吸引區域NSA)不具有銷25。下夾盤LC之非吸引區域NSA之上表面為平坦面。該平坦面之外徑較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之外徑大。
於以上說明之下夾盤LC中,真空泵13可經由複數個吸引口44,將吸引區域SA減壓。下晶圓LW根據吸引區域SA被減壓之情況、與外部之氣體環境為例如大氣壓之情況,而被吸附、保持於本體部40側。另一方面,非吸引區域NSA因例如對大氣開放,故維持大氣壓。因此,與非吸引區域NSA連接之下晶圓LW之部分未被吸附於本體部40側。換言之,下夾盤LC具有不吸附位於衝擊銷(按壓銷30)之正下方之下晶圓LW之部分而中空化 (例如大氣壓)之構造。
另,於下夾盤LC吸附下晶圓LW時,肋狀部41支持下晶圓LW之下表面之外周部分,肋狀部42及複數個銷43之各者支持下晶圓LW之下表面之一部分。藉由利用複數個銷43支持下晶圓LW之下表面,使下晶圓LW以平坦之形狀被保持,可抑制下晶圓LW之Z方向之歪斜(翹曲)。又,可抑制殘留於下晶圓LW之下表面之顆粒,對被吸附之下晶圓LW之平坦性造成之影響。再者,因下夾盤LC與下晶圓LW之接觸面積變小,故於解除下夾盤LC對下晶圓LW之吸附時,下晶圓LW容易自下夾盤LC剝離。
[1-3]接合處理圖5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之接合處理之一例之流程圖。以下,參照圖5,就作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之接合方法之接合處理之一例進行說明。
接合裝置1一接收接合面經親水化之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便開始接合處理(開始)。
首先,控制裝置10將上晶圓UW保持於上夾盤UC(S1)。具體而言,搬送裝置14所接收之上晶圓UW係接合面朝上方。因此,首先搬送裝置14係使上晶圓UW反轉,且將上晶圓UW之接合面朝下方。接著,搬送裝置14將反轉之上晶圓UW搬送至上夾盤UC之下方。其後,控制裝置10使真空泵13作動而使上夾盤UC之中心區域CA、中間區域MA、及邊緣區域EA之各者減壓,且使上晶圓UW之上表面被吸附並保持於上夾盤UC(上載物 台11)。
接著,控制裝置10使下晶圓LW保持於下夾盤LC(S2)。具體而言,搬送裝置14所接收之下晶圓LW係接合面朝上方。因此,搬送裝置14無需將下晶圓LW反轉,而可將下晶圓LW搬送至下夾盤LC之上方。其後,控制裝置10使真空泵13作動而將下夾盤LC之吸引區域SA減壓,使下晶圓LW之下表面被吸附並保持於下夾盤LC(下載物台12)。另,S1及S2之處理之順序亦可互換,S1及S2之處理亦可並行執行。
接著,控制裝置10使上晶圓UW與下晶圓LW對向配置(S3)。具體而言,控制裝置10將保持上晶圓UW之上載物台11與保持下晶圓LW之下載物台12之各者之位置,調整為使上晶圓UW與下晶圓LW對向之狀態。控制裝置10例如自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之各者拍攝至少1個對向標記,且可基於拍攝結果調整上晶圓UW與下晶圓LW之重疊位置。拍攝對向標記之構成亦可設置於上載物台11及下載物台12之各者,亦可設置於接合裝置1之其他部分。對向配置之上晶圓UW與下晶圓LW之間隔藉由後述S5之處理,調整為上晶圓UW與下晶圓LW可接觸及接合之長度。
接著,控制裝置10將上夾盤UC之中心區域CA之吸附設為斷開(S4)。具體而言,控制裝置10控制真空泵13,停止上夾盤UC之中心區域CA中之減壓。此時,因維持上夾盤UC之中間區域MA及邊緣區域EA之各者中之減壓,故維持中間區域MA及邊緣區域EA之各者中之上晶圓UW之吸附。 即,上晶圓UW被保持於上夾盤UC之中間區域MA及邊緣區域EA。
接著,控制裝置10使按壓銷30降下,將上晶圓UW之中心部抵壓至下晶圓LW之中心部(S5)。具體而言,控制裝置10控制致動器部31及驅動部32,使按壓銷30下降,且以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將上晶圓UW之上表面之中心部下壓。此時,致動器部31藉由自電空調節器供給之空氣,經由按壓銷30對上晶圓UW施加特定之按壓載荷。藉此,上晶圓UW之中心部變化,上晶圓UW之中心部與下晶圓LW之中心部接觸、被按壓。如此,於被按壓之上晶圓UW之中心部與下晶圓LW之中心部之間開始接合。簡單而言,於改性之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改性之下晶圓LW之接合面之間產生范德華力(分子間力),使上晶圓UW與下晶圓LW之接觸部分接合。再者,因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各者之接合面親水化,故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接觸部分之親水基進行氫鍵結合(分子間力),使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接觸部分更牢固地接合。
接著,控制裝置10將上夾盤UC之中間區域MA之吸附(S6)設為斷開。具體而言,控制裝置10控制真空泵13,停止上夾盤UC之中間區域MA中之減壓。此時,因維持上夾盤UC之邊緣區域EA中之減壓,故維持邊緣區域EA中之上晶圓UW之吸附。即,上晶圓UW由上夾盤UC之邊緣區域EA保持。如此,保持於上夾盤UC之中間區域MA之上晶圓UW之部分自中心區域CA側逐漸剝離落下,且與下晶圓LW之上表面接觸。藉此,於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各者與中間區域MA對向之部分與S5之處理同樣,藉由分子間力結合。
接著,控制裝置10將上夾盤UC之邊緣區域EA之吸附(S7)設為斷開。具體而言,控制裝置10控制真空泵13,停止上夾盤UC之邊緣區域EA中之減壓。如此,保持於上夾盤UC之邊緣區域EA之上晶圓UW之部分自中心區域CA側逐漸剝離落下,與下晶圓LW之上表面接觸。藉此,於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各者與邊緣區域EA對向之部分與S5之處理同樣,藉由分子間力結合。若S7之處理結束,則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各者之接合面整面結合,形成接合晶圓BW。
接著,控制裝置10提起按壓銷30,且將下夾盤LC之吸附設為斷開(S8)。具體而言,控制裝置10控制致動器部31與驅動部32使按壓銷30上升,且使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自上晶圓UW之上表面離開。又,控制裝置10控制真空泵13,停止下夾盤LC之吸引區域SA中之減壓。如此,下晶圓LW之下表面,即接合晶圓BW之下表面容易自下夾盤LC剝離。
若S8之處理結束,則控制裝置10以搬送裝置14將下夾盤LC上之接合晶圓BW搬送至外部,結束圖5之一連串處理(結束)。
(比較例中之接合處理)圖6係顯示比較例之接合裝置中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之概略圖。圖6(A)、(B)、(C)及(D)之各者顯示比較例中之接合處理之某步驟之處理後之對向配置之上載物台11及下載物台12之狀態、與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狀態。另,比較例之接合裝置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僅下夾盤LC之構成不同。具體而言,比較例之下夾盤LC省略第1實 施形態之下夾盤LC具備之間隔壁部之構造,具有於中心部分配置複數個銷43之構成。以下,參照圖6,就比較例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進行說明。
若由比較例之接合裝置執行圖5之S1~S3之處理,則如圖6(A)所示,上晶圓UW被吸附並保持於上夾盤UC,下晶圓LW被吸附並保持於下夾盤LC,且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對向配置。於比較例中,下晶圓LW之下表面之整域被吸附,藉由複數個銷43支持。
若由比較例之接合裝置執行圖5之S4及S5之處理,則藉由斷開中心區域CA之吸附且使按壓銷30下降,而如圖6(B)所示,使上晶圓UW之中心部因由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施加之壓力而變化為凹狀,且變化為凹狀之部分抵壓至下晶圓LW之中心部。此時,於上晶圓UW之中心部沿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之形狀變化,產生歪斜。另一方面,於下晶圓LW經由上晶圓UW被施加壓力之部分係隨著下夾盤LC之吸附而由複數個銷43支持之狀態。因此,於比較例中之S5之處理中,抑制下晶圓LW之中心部之變化。
若由比較例之接合裝置執行圖5之S6之處理,則藉由斷開中間區域MA之吸附,而使被中間區域MA吸附之上晶圓UW之部分自中心區域CA側剝離。接著,如圖6(C)所示,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之間之共有結合之形成(進展)自中心區域CA進行。
若由比較例之接合裝置執行S7之處理,則藉由斷開邊緣區域EA之吸附,而使被邊緣區域EA吸附之上晶圓UW之部分自中間區域MA側剝離。 且,自中心區域CA側,進行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之間之共有結合之形成。藉此,如圖6(D)所示,將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彼此之整面接合,形成接合晶圓BW。
(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處理)圖7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中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之概略圖。圖7(A)、(B)、(C)及(D)之各者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接合處理之某步驟之處理後之對向配置之上載物台11及下載物台12之狀態、與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狀態。以下,參照圖7,就作為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之接合方法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進行說明。
若由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1~S3之處理,則如圖7(A)所示,上晶圓UW被吸附並保持於上夾盤UC,下晶圓LW被吸附並保持於下夾盤LC,且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對向配置。於第1實施形態中,下晶圓LW之下表面於吸引區域SA中被吸附,且由肋狀部42(間隔壁部)包圍之非吸引區域NSA未被吸附。非吸引區域因未進行抽真空處理,故例如維持為大氣壓。藉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於下晶圓LW之下表面,與吸引區域SA對向之部分藉由複數個銷43等支持,與非吸引區域NSA對向之部分變為未藉由銷43等支持之狀態。
若由第1實施形態比較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4及S5之處理,則藉由斷開中心區域CA之吸附且使按壓銷30下降,而如圖7(B)所示,使上晶圓UW之中心部因由按壓銷30施加之壓力而變化為凹狀,且變化為凹狀之部分抵壓至下晶圓LW之中心部。此時,上晶圓UW之中心部沿按壓銷30 之前端部分之形狀變化,產生歪斜。又,因於下晶圓LW經由上晶圓UW被施加壓力之部分係未由銷43等支持之狀態,故沿上晶圓UW變化之部分之形狀變化,產生歪斜。換言之,於第1實施形態之S5之處理中,隨著上晶圓UW之中心部變化為凹狀,下晶圓LW之中心部亦同樣變化為凹狀。
若由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6之處理,則藉由斷開中間區域MA之吸附,而使被中間區域MA吸附之上晶圓UW之部分自中心區域CA側剝離。接著,如圖7(C)所示,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之間之共有結合之形成(進展)自中心區域CA側進行。
若由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7之處理,則藉由斷開邊緣區域EA之吸附,而使被邊緣區域EA吸附之上晶圓UW之部分自中間區域MA側剝離。且,自中心區域CA側,進行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之間之共有結合之形成。藉此,如圖7(D)所示,將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彼此之整面接合,形成接合晶圓BW。
[1-4]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如以上說明,接合裝置以衝擊銷(按壓銷30)對上晶圓UW之衝擊為契機,開始推進上晶圓UW與下晶圓LW之間之接合之進展。然而,因衝擊銷衝擊之影響,上晶圓UW之中心部可能形成局部歪斜之狀態。如比較例之接合裝置所示,以包含中心部之下夾盤LC之整面吸附並保持下晶圓LW之構成中,由衝擊銷按壓時,抑制與上晶圓UW之中心部對向之下晶圓LW之中心部之歪斜。因此,於比較例中,因上晶圓UW之中心部與下晶圓LW之中心部之間以產生重疊位置之偏差之狀態 接合,故於配置於接合晶圓BW之中心部之半導體裝置中,有產生重疊位置之偏差引起之不良之虞。
與此相對,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藉由將非吸引區域NSA設置於下夾盤LC,根據由衝擊銷引起之上晶圓UW之凹狀之歪斜,使下晶圓LW歪斜為凹狀。藉此,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可減小接合晶圓BW之中心部中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重疊位置之偏差。因此,第1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可抑制接合晶圓BW之中心部中之重疊位置之偏差引起之不良之產生,且可改善半導體裝置之良率。
[2]第2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除下夾盤LC將下晶圓LW之中心部吸附並保持為凹狀之點外,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構成。又,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可執行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接合處理。以下,對於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點。
[2-1]下夾盤LCa之構成圖8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具備之下夾盤LCa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圖8(A)顯示下夾盤LCa之平面佈局。圖8(B)顯示下夾盤LCa之剖面構造。如圖8所示,下夾盤LCa如第1實施形態之下夾盤LC,具有省略肋狀部42,且追加複數個銷43a之構成。以下,將俯視時之下夾盤LCa之中心部稱為“中心部CPa”。
下夾盤LCa之吸引區域SA包含中心部CPa,且設置於由肋狀部41包圍之區域之整體。中心部CPa設置於與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中心區域CA 對向配置之區域。中心部CPa與包圍成環狀之區域對應之情形時,中心部CPa之徑D3例如設計於1.0~15.0mm之範圍內。
於中心部CPa配置複數個銷43a。複數個銷43a之各者之高度設計為較設置於中心部CPa之周邊區域(即,中心部CPa與肋狀部41之間之區域)之銷43低。又,複數個銷43a之各者之高度以例如自俯視時與按壓銷30重疊之部分,朝下夾盤LCa之外周變高之方式設計。更具體而言,複數個銷43a之各者之高度,設計為接合處理時藉由按壓銷30而於上晶圓UW之中心部產生之歪斜量(即,上晶圓UW之中心部中之凹狀之變化量)、與被吸附並保持於下夾盤LCa之下晶圓LW之中心部產生之歪斜量(即,沿中心部CPa吸附之下晶圓LW之中心部中之凹狀之變化量)大致相同。
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
[2-2]第2實施形態中之接合處理圖9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中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之概略圖。圖9(A)、(B)及(C)之各者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之接合處理之某步驟之處理後之對向配置之上載物台11及下載物台12之狀態、與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狀態。以下,參照圖9,就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之接合方法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進行說明。
若由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1~S3之處理,則如圖9(A)所示,上晶圓UW被吸附並保持於上夾盤UC,下晶圓LW被吸附並保持於下夾盤LC,且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對向配置。第2實施形態之下 夾盤LC吸附下晶圓LW之整面。又,因配置於下晶圓LW之中心部CPa之複數個銷43a設置得較配置於其他區域之銷43低,故下晶圓LW之中心部藉由真空吸附而變化為凹狀,且由複數個銷43a支持。即,於第2實施形態中,於下夾盤LC吸附下晶圓LW之時點,於下晶圓LW之中心部產生凹狀之歪斜。
若由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4及S5之處理,則藉由斷開中心區域CA之吸附且使按壓銷30下降,而如圖9(B)所示,使上晶圓UW之中心部因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施加之壓力而變化為凹狀,且變化為凹狀之部分抵壓至下晶圓LW之中心部(變化為凹狀之部分)。此時,於上晶圓UW之中心部沿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之形狀變化,產生歪斜。另一方面,於下晶圓LW經由上晶圓UW被施加壓力之部分係隨著下夾盤LC之吸附而由複數個銷43a支持之狀態。因此,於第2實施形態中之S5之處理中,抑制下晶圓LW之中心部之變化。
若由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6及S7之處理,則藉由斷開中間區域MA及邊緣區域EA之吸附,而使被中間區域MA及邊緣區域EA吸附之上晶圓UW之部分自中心區域CA側剝離。如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自中心區域CA側,進行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之間之共有結合之形成(進展)。藉此,如圖9(C)所示,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彼此之整面接合,形成接合晶圓BW。
[2-3]第2實施形態之效果如以上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於 下夾盤LC吸附下晶圓LW之時點,於下晶圓LW之中心部產生凹狀之歪斜。且,於該下晶圓LW產生之凹狀之歪斜量調整為,與因衝擊銷衝擊之影響而產生之上晶圓UW之中心部之凹狀之歪斜量大致相同。
藉此,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可減小接合晶圓BW之中心部中之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重疊位置之偏差。因此,第2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可抑制接合晶圓BW之中心部中之重疊位置之偏差引起之不良之發生,且可改善半導體裝置之良率。
[3]第3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除下夾盤LC將下晶圓LW之中心部吸附並保持為凸狀之點外,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構成。又,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可執行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接合處理。以下,對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點。
[3-1]下夾盤LCb之構成圖10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具備之下夾盤LCb之構成之一例之概略圖。圖10(A)顯示下夾盤LCb之平面佈局。圖10(B)顯示下夾盤LCb之剖面構造。如圖10所示,下夾盤LCb如第1實施形態之下夾盤LC,具有省略肋狀部42,且追加複數個銷43b之構成。以下,將俯視時之下夾盤LCb之中心部稱為“中心部CPb”。
下夾盤LCb之吸引區域SA包含中心部CPb,且設置於由肋狀部41包圍之區域之整體。中心部CPb設置於與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中心區域CA對向配置之區域。中心部CPb與包圍成環狀之區域對應之情形時,中心部 CPb之徑D4設計於例如1.0~15.0mm之範圍內。
於中心部CPb配置複數個銷43b。複數個銷43b之各者之高度設計得較設置於中心部CPb之周邊區域(即,中心部CPb與肋狀部41之間之區域)之銷43高。又,複數個銷43b之各者之高度設計為,例如自俯視時與按壓銷30重疊之部分,朝下夾盤LCb之外周變低。更具體而言,複數個銷43b之各者之高度設計為,接合處理時藉由按壓銷30而於上晶圓UW之中心部產生之歪斜量(即,上晶圓UW之中心部中之凹狀之變化量)、與被吸附並保持於下夾盤LCb之下晶圓LW之中心部產生之歪斜量(即,沿中心部CPb吸附之下晶圓LW之中心部中之凸狀之變化量)大致相同。
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之其他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
[3-2]第3實施形態中之接合處理圖11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中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之概略圖。圖11(A)、(B)及(C)之各者顯示第3實施形態中之接合處理之某步驟之處理後之對向配置之上載物台11及下載物台12之狀態、與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狀態。以下,參照圖11,就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之接合方法之接合處理之具體例進行說明。
若由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1~S3之處理,則如圖11(A)所示,上晶圓UW被吸附並保持於上夾盤UC,下晶圓LW被吸附並保持於下夾盤LC,且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對向配置。第3實施形態之下夾盤LC吸附下晶圓LW之整面。又,因配置於下晶圓LW之中心部CPb 之複數個銷43b,設計為較配置於其他區域之銷43高,故下晶圓LW之中心部藉由真空吸附而變化為凸狀,且由複數個銷43b支持。即,於第3實施形態中,於下夾盤LC吸附下晶圓LW之時點,於下晶圓LW之中心部產生歪斜。
若由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4及S5之處理,則藉由斷開中心區域CA之吸附且使按壓銷30下降,而如圖11(B)所示,使上晶圓UW之中心部因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施加之壓力而變化為凹狀,且變化為凹狀之部分抵壓至下晶圓LW之中心部(變化為凸狀之部分)。此時,於上晶圓UW之中心部沿按壓銷30之前端部分之形狀變化,產生歪斜。另一方面,於下晶圓LW經由上晶圓UW被施加壓力之部分,係隨著下夾盤LC之吸附而藉由複數個銷43b支持之狀態。因此,於第3實施形態中之S5之處理中,下晶圓LW之中心部之變化受到抑制。
若由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執行圖5之S6及S7之處理,則藉由斷開中間區域MA及邊緣區域EA之吸附,而使被中間區域MA及邊緣區域EA吸附之上晶圓UW之部分,自中心區域CA側剝離。如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自中心區域CA側,進行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之間之共有結合之形成(進展)。藉此,如圖11(C)所示,將上晶圓UW之接合面與下晶圓LW之接合面彼此之整面接合,形成接合晶圓BW。
[3-3]第3實施形態之效果如以上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於下夾盤LC吸附下晶圓LW之時點,於下晶圓LW之中心部產生凸狀之歪 斜。接著,將於該下晶圓LW產生之凸狀之歪斜量,調整為與因衝擊銷衝擊之影響而產生之上晶圓UW之中心部之凹狀之歪斜量大致相同。
藉此,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可減小接合晶圓BW之中心部中之上晶圓UW及下晶圓LW之重疊位置之偏差。因此,第3實施形態之接合裝置1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可抑制接合晶圓BW之中心部中之重疊位置之偏差引起之不良之發生,且可改善半導體裝置之良率。
[4]其他上述實施形態可各種變化。
圖1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接合裝置1之接合製程之具體例之概略圖,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接合裝置1具備之下夾盤LC之剖面構造之一例。如圖12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下夾盤LC具有對第1實施形態之下夾盤LC,追加至少1個銷42c之構成。銷42c之高度設計為,按壓銷30經由上晶圓UW按壓下晶圓LW之中心部時未接觸。如此,下夾盤LC亦可具備無助於下晶圓LW之支持之銷42c。
於本說明書中,雖對接合裝置1將2片晶圓接合之情形進行例示,但並未限定於此。例如,下晶圓LW及上晶圓UW之各者亦可為接合複數片晶圓之者。即,藉由接合裝置1形成之接合晶圓亦可具有接合3片以上之晶圓之構成。
於本說明書中,雖例示上夾盤UC及下夾盤LC之各者為銷夾盤之情 形,但上夾盤UC及下夾盤LC之各者亦可為其他方式之夾盤。上夾盤UC較佳具有可自上晶圓UW之內側朝外側依序斷開吸附之功能。下夾盤LC只要具有與間隔壁部或中心部類似之構成即可。例如,於第1實施形態中,下夾盤LC只要具有如俯視時未吸附並支持間隔壁部之內側之部分且吸附並支持外側之部分般之構成即可。於第2實施形態中,只要下夾盤LC具備吸附晶圓時,使位於中心部CPa之下晶圓LW之部分變化為凹狀般之支持構件即可。於第3實施形態中,只要下夾盤LC具備吸附下晶圓LW時,使位於中心部CPb之下晶圓LW之部分變化為凸狀般之支持構件即可。
於本說明書中,上夾盤UC及下夾盤LC具備之“銷”及“肋狀部”例如藉由加工本體部而形成。“區域”亦可視為由上夾盤UC或下夾盤LC包含之構成。例如,規定為下夾盤LC包含吸引區域SA及非吸引區域NSA之情形,吸引區域SA及非吸引區域NSA分別與本體部40之上方且彼此不同之區域建立關聯。“高度”以本體部20或40為基準測量。作為“高度”之基準,亦可使用本體部20或40以外之構成。“俯視”與例如自Z方向觀察藉由X方向與Y方向形成之XY平面(與本體部20或40之表面平行之面)之狀態對應。
雖說明本發明之若干上述形態,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作為例子而提示者,並未意欲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新穎之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於未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該等實施形態或其變化包含於發明之範圍或主旨,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之範圍內。
[相關申請案之引用]
本申請案以2021年09月17日申請之先前日本專利申請第2021-152246號之優先權之利益為基礎且謀求其利益,藉由引用而將其內容整體包含於此案中。
25:銷
30:按壓銷
42:肋狀部
43:銷
BW:接合晶圓
CA:中心區域
EA:邊緣區域
LC:下夾盤
LW:下晶圓
MA:中間區域
NSA:非吸引區域
SA:吸引區域
UC:上夾盤
UW:上晶圓

Claims (7)

  1. 一種接合裝置,其係執行將第1基板之第1面與第2基板之第2面接合之接合處理者,且包含:第1夾盤,其可保持與上述第1基板之上述第1面對向之第3面;第2夾盤,其可保持與上述第2基板之上述第2面對向之第4面,且配置於上述第1夾盤之上方;及按壓銷,其設置於上述第2夾盤之中心部且具有於第1方向延伸之前端部分,且係可於上述第1方向升降地設置;且上述第1夾盤具有第1肋狀部,於俯視時該第1肋狀部隔開第1區域與第2區域,其中,該第1區域係包含與上述按壓銷之上述前端部分重疊之區域,該第2區域係包圍上述第1區域之外周;上述第1夾盤於與上述第2夾盤對向之上述第1夾盤之第5面中,於上述第2區域具有分別間隔設置之複數個銷,於上述第1區域之俯視時與上述前端部分重疊之區域不具有上述銷,且與上述第1區域對應之部分係向大氣開放。
  2. 如請求項1之接合裝置,其中上述第1夾盤具有於上述第2區域內與上述第5面相連之吸引口,於上述第1夾盤保持上述第1基板之上述第3面時,於上述第1夾盤之上述第5面,與上述第2區域對應之部分係經由上述吸引口進行抽真空處理。
  3. 如請求項1之接合裝置,其中上述第1夾盤之上述第5面係具有以包圍上述第1區域之方式設置之第1肋狀部、及以包圍上述第2區域之方式設置之第2肋狀部,於俯視時,上述按壓銷之上述前端部分之外徑,較上述第1肋狀部之內徑小。
  4. 如請求項3之接合裝置,其中上述按壓銷之上述前端部分之外徑為1.0~10.0mm之範圍內,上述第1肋狀部之上述內徑為1.0~15.0mm之範圍內。
  5. 如請求項1之接合裝置,其中上述第1夾盤之上述第1區域之上表面為平坦面。
  6. 如請求項1之接合裝置,其中上述平坦面之外徑較上述按壓銷之前端部分之外徑大。
  7. 如請求項1之接合裝置,其中上述第1夾盤構成為可使上述第1基板變形為凹狀。
TW110142997A 2021-09-17 2021-11-18 接合裝置及接合方法 TWI8300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2246A JP2023044294A (ja) 2021-09-17 2021-09-17 接合装置及び接合方法
JP2021-152246 2021-09-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5513A TW202315513A (zh) 2023-04-01
TWI830090B true TWI830090B (zh) 2024-01-21

Family

ID=85515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2997A TWI830090B (zh) 2021-09-17 2021-11-18 接合裝置及接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91517A1 (zh)
JP (1) JP2023044294A (zh)
CN (1) CN115831804A (zh)
TW (1) TWI83009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22028A (zh) * 2014-08-07 2016-06-16 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接合裝置、接合系統、接合方法及電腦記憶媒體
TW201621991A (zh) * 2014-08-07 2016-06-16 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接合裝置、接合系統、接合方法及電腦記憶媒體
TW201633367A (zh) * 2014-12-10 2016-09-16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重合裝置及基板重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22385B2 (en) * 2017-09-26 2019-12-3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Wafer table with dynamic support pins
KR102455415B1 (ko) * 2017-12-18 2022-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판 접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판의 접합 방법
KR102483443B1 (ko) * 2018-08-14 2023-0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판 접합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기판 접합 설비와 이를 이용한 기판의 접합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22028A (zh) * 2014-08-07 2016-06-16 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接合裝置、接合系統、接合方法及電腦記憶媒體
TW201621991A (zh) * 2014-08-07 2016-06-16 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接合裝置、接合系統、接合方法及電腦記憶媒體
TWI594308B (zh) * 2014-08-07 2017-08-01 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接合裝置、接合系統、接合方法及電腦記憶媒體
TW201633367A (zh) * 2014-12-10 2016-09-16 尼康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重合裝置及基板重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91517A1 (en) 2023-03-23
JP2023044294A (ja) 2023-03-30
CN115831804A (zh) 2023-03-21
TW202315513A (zh) 2023-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6129B (zh) 接合装置和接合系统
TWI782169B (zh) 接合系統及接合方法
CN110416142B (zh) 接合装置、接合系统以及接合方法
TWI702633B (zh) 基板重合裝置及基板重合方法
JP6407803B2 (ja) 接合装置、接合システム、接合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JP4955070B2 (ja) 貼合せ基板製造装置および貼合せ基板製造方法
JP2011199139A (ja) 基板処理装置、基板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TW202137288A (zh) 接合裝置、接合系統、接合方法及記憶媒體
TWI822993B (zh) 基板貼合裝置及基板貼合方法
JP6616181B2 (ja) 接合装置
JP2007134433A (ja) 対象物間の脱ガス方法および脱ガス装置
JP6412804B2 (ja) 接合方法および接合システム
TWI459504B (zh) 一種提供夾具平台空氣區的系統及方法
JP6415328B2 (ja) 接合方法、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接合装置及び接合システム
TWI830090B (zh) 接合裝置及接合方法
JP2017211604A (ja) 基板吸着保持装置および露光装置
JP6685154B2 (ja) 接合装置および接合方法
JP2018142615A (ja) ウエハ搬送保持装置
JP7491973B2 (ja) 接合装置、接合システム及び接合方法
JP2017168473A (ja) 接合装置および接合システム
JP2020088181A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加熱方法
WO2020226093A1 (ja) 接合装置、接合システム及び接合方法
JP7250525B2 (ja) ウエハ搬送用トレイ
JP2018026415A (ja) 接合装置および接合システム
JP2010140921A (ja) ボール搭載装置、ボール搭載方法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