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9954B - 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 Google Patents

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9954B
TWI829954B TW109125683A TW109125683A TWI829954B TW I829954 B TWI829954 B TW I829954B TW 109125683 A TW109125683 A TW 109125683A TW 109125683 A TW109125683 A TW 109125683A TW I829954 B TWI829954 B TW I8299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lamping
mentioned
package
wi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5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0760A (zh
Inventor
山本真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0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0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9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995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01H15/002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for false-twisting spinn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3Synthetic polymer thr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9Elastic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接續器66具備接線部66a、第1夾持部123、第2夾持部133、及擋閘機構140。接線部66a具有腔室114及噴射孔116a,使插通至腔室114之第1紗YA及第2紗YB交纏。第1夾持部123配置於接線部66a之一側,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第2夾持部133配置於接線部66a之另一側,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擋閘機構140可閉合腔室114中之至少一部分,於藉由接線部66a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交纏時,閉合腔室114中之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中之離接線部66a較遠之任一側。

Description

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關於一種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作為與進行包含合成纖維之一條紗與另一條紗之接線的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相關之技術,已知有例如日本專利特開平10-101267號公報所記載之紗線之結合裝置。於日本專利特開平10-101267號公報所記載之裝置中,具備:一對夾具,其等可夾持2條紗線(一條紗及另一條紗)重合之端部;及空氣噴嘴,其藉由向夾具間之重合之紗線吹送壓縮空氣而使紗線交纏結合。於空氣噴嘴擺動自如地設置有防脫紗蓋。於紗線結合時,防脫紗蓋防止紗線自空氣噴嘴之空氣供給孔跳出。
於如上所述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中,就於接線時,防止一條紗及另一條紗自接線部中之一條紗及另一條紗所插通之通路跳出之方面而言,尚有改善之餘地。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於接線時一條紗及另一條紗自接線部之通路跳出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係進行包含合成纖維之一條紗與另一條紗之接線者,且具備:接線部,其具有形成可供一條紗及另一條紗插通之空間之通路、及於通路開口且噴射流體之噴射孔,使插通至通路之一條紗及另一條紗交纏;第1夾持部,其配置於通路之貫通 方向上之接線部之一側,夾持一條紗及另一條紗;第2夾持部,其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接線部之另一側,夾持一條紗及另一條紗;及擋閘部,其可閉合接線部之通路中之至少一部分;且於藉由接線部使一條紗及另一條紗交纏時,擋閘部閉合通路中之第1夾持部及第2夾持部中之與接線部遠隔之任一側。
本發明者等人反覆潛心研究,結果發現,於接線時,例如因自噴射孔噴射之流體之影響,一條紗及另一條紗容易自通路中之第1夾持部及第2夾持部中之離接線部較遠之任一側(以下,亦簡稱為「較遠側」)跳出。因此,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中,於接線時,利用擋閘部閉合通路中之較遠側,藉此例如使得來自噴射孔之流體向通路中與較遠側相反之側積極地流動,從而亦可藉由該流體抑制一條紗及另一條紗自通路中之較遠側跳出。即,可抑制於接線時一條紗及另一條紗自接線部之通路跳出。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亦可具備使擋閘部開放閉合之開放閉合機構。於該構成中,可使用開放閉合機構使擋閘部開放閉合。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中,亦可為,開放閉合機構具有:擋閘用凸輪;從動件,其連結於擋閘部,沿擋閘用凸輪從動;及馬達,其驅動擋閘用凸輪使之旋轉。於該情形時,可藉由作為凸輪機構之開放閉合機構使擋閘部開放閉合。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中,亦可為,擋閘部包含:第1擋閘,其配置於通路之貫通方向上之接線部之一側,可閉合通路之貫通方向之一側;及第2擋閘,其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接線部之 另一側,可閉合通路之貫通方向之另一側。於該情形時,可藉由將第1擋閘及第2擋閘之任一者設為閉合狀態而實現通路中之第1夾持部及第2夾持部中之離接線部較遠之任一側的閉合。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亦可為,具備使第1夾持部及第2夾持部之各者沿貫通方向移動之移動機構,移動機構實施第1移動處理,該第1交纏處理係於藉由第1夾持部夾持有一條紗及另一條紗且解除了第2夾持部之夾持之狀態下,使第1夾持部向貫通方向之一側移動,而使一條紗及另一條紗中之由第2夾持部於該解除前所夾持之第1部分向貫通方向之一側移動;接線部於第1移動處理之前,實施藉由接線部使一條紗及另一條紗交纏之第1交纏處理,以及於第1移動處理之後,實施使一條紗及另一條紗中之第1部分交纏之第2交纏處理;且擋閘部中,於第2交纏處理中,第1擋閘為閉合狀態且第2擋閘為開放狀態。藉此,可於實施第2交纏處理時,抑制一條紗及另一條紗自接線部之通路跳出。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中,亦可為,移動機構於第2交纏處理之後實施第2移動處理,該第2移動處理係在藉由第2夾持部夾持有一條紗及另一條紗且解除了第1夾持部之夾持之狀態下,使第2夾持部向貫通方向之另一側移動,而使一條紗及另一條紗中之由第1夾持部於該解除前所夾持之第2部分向貫通方向之另一側移動;接線部於第2移動處理之後,實施使一條紗及另一條紗中之第2部分交纏之第3交纏處理;且擋閘部中,於第3交纏處理中,第1擋閘為開放狀態且第2擋閘為閉合狀態。藉此,可於實施第3交纏處理時,抑制一條紗及另一條紗自接線部之通路跳出。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可提供一種能抑制於接線時一條紗 及另一條紗自接線部之通路跳出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1:假捻加工系統
2:假捻加工機
2a:主基座
2b:捲取台
3:第1搬送裝置
3a:第1捲裝體保持部
4:第2搬送裝置
4a:第2捲裝體保持部
5:給紗單元
6:捲裝體補充裝置
7:捲裝體更換裝置
10:配接器
11:安裝部
12:第1保持部
12a:第1臂
12b:第1固持具
12c:第1導紗件
13:第2保持部
13a:第2臂
13b:第2固持具
13c:第2導紗件
20:紗架
21:紗架基台部
22a:第1支柱
22b:第1支柱
22c:第1支柱
22d:第1支柱
23:分隔板
24:插錠
24a:第1插錠
24b:第2插錠
25:給紗捲裝體支持部
25a:捲裝體支持構件
25b:捲裝體支持構件
25c:旋轉機構
25d:被覆部
25e:被覆部
25f:連結構件
25g:從動輪
25h:驅動輪
25i:動力傳送帶
25j:第1轉輪
26:插錠本體部
26a:插錠本體
26b:旋轉傳送構件
26c:限制構件
26d:插通孔
26e:第2轉輪
30:行走台車
30a:行走基台部
30b:支柱支持部
30c:第2支柱
30d:第2支柱
30e:第2支柱
30f:第2支柱
30g:壁部
31:升降單元
31a:引導部
31b:升降部
32:保持單元
32a:本體框架
32b:捲裝體支持部
32c:驅動部
33:更換單元
34:基台
35:旋動裝置
36:第1驅動機構
36a:第1旋動驅動器
36b:第1旋動臂部
37:第2驅動機構
37a:第2旋動驅動器
37b:第2旋動臂部
40:回收裝置
41:第1支持機構
41a:第1滑動部
41b: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
41c:第1線性導軌
42:第1回收驅動機構
42a:第1滑動軌道
42b:第1回收驅動部
42c:第1升降部
42d:第2回收驅動部
50:供給裝置
51:第2支持機構
51a:第2滑動部
51b: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
51c:第2線性導軌
52:第2供給驅動機構
52a:第2滑動軌道
52b:第1供給驅動部
52c:第2升降部
52d:第2供給驅動部
60:接線裝置
61:捕捉引導機構
61a:抽吸部
61b:接線臂部
61c:抽吸管
61d:抽吸嘴
61e:鉤部
61f:托架
62:第1旋轉機構
62a:第1接線驅動器
62b:第1馬達
62c:第1接線臂部
62d:第1從動輪
62e:第1驅動輪
62f:第1動力傳送帶
63:第2旋轉機構
63a:第2接線驅動器
63b:第2馬達
63c:第2接線臂部
63d:第2從動輪
63e:第2驅動輪
64:接線機構
66:接續器
66a:接線部
66b:夾持機構
66c:夾持機構
67:第1引導機構
67a:第1鉤
67b:第2鉤
67c:第3鉤
68:第2引導機構
68a:第1鉤
68b:第2鉤
68c:第3鉤
70:移動裝置
71:旋轉支持部
72:更換單元驅動部
102:框架
112:接線噴嘴
113:狹縫
114:腔室
115:傾斜面
116:空氣流路
116a:噴射孔
118:連接部
119:供給管
121:軸
122:支持部
123:第1夾持部
123x:固定側柱體
123y:移動側柱體
125:凹部
127:第3夾持部
127x:固定側柱體
127y:移動側柱體
129:第1切割器
131:軸
132:支持部
133:第2夾持部
133x:固定側柱體
133y:移動側柱體
135:凹部
137:第4夾持部
137x:固定側柱體
137y:移動側柱體
139:第2切割器
140:擋閘機構
141:第1擋閘
142:第2擋閘
150:圓筒凸輪
151:第1凸輪槽
152:第2凸輪槽
153:擋閘用環狀槽
154:第1夾持部用從動件
155:第2夾持部用從動件
156:隆起部
157:第1擋閘用從動件
158:第2擋閘用從動件
159:軸
159a:扭轉彈簧
160:馬達
170:移動機構
180:開放閉合機構
B1:給紗筒
B2:捲取筒
BC:筒蓋
K1:第1部分
K2:第2部分
M1:纏結部
M2:纏結部
M3:纏結部
P1:給紗捲裝體
P2:捲取捲裝體
R1:第1軌道
R2:第2軌道
Y:紗
Y1:第1紗端
Y2:第2紗端
YA:第1紗
YB:第2紗
圖1係表示一實施形態之假捻加工系統之構成之圖。
圖2係表示第1搬送裝置之捲裝體保持部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安裝有配接器之給紗捲裝體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第2搬送裝置之捲裝體保持部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紗架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插錠(Peg)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捲裝體更換裝置之立體圖。
圖8A係表示保持單元之立體圖。
圖8B係表示保持單元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更換單元之構成之圖。
圖10係表示回收裝置之側視圖。
圖11係表示供給裝置之側視圖。
圖12係表示接線裝置之立體圖。
圖13係表示接線裝置之立體圖。
圖14係表示接線裝置之立體圖。
圖15係表示接續器之立體圖。
圖16係表示接線部之剖視圖。
圖17係表示接續器之其他立體圖。
圖18A係表示第2切割器之立體圖。
圖18B係表示第2切割器之其他立體圖。
圖19係表示圓筒凸輪之第1凸輪槽及第2凸輪槽之概略展開圖。
圖20A係表示接續器之動作之一例之概略俯視圖。圖20B係表示圖20A之接續之圖。
圖21A係表示圖20B之接續之圖。
圖21B係表示圖21A之接續之圖。
圖22A係表示圖21B之接續之圖。
圖22B係表示圖22A之接續之圖。
圖23A係表示圖22B之接續之圖。
圖23B係表示圖23A之接續之圖。
圖24A係表示圖23B之接續之圖。
圖24B係表示圖24A之接續之圖。
圖25A係表示圖24B之接續之圖。
圖25B係表示圖25A之接續之圖。
圖26A係表示圖25B之接續之圖。
圖26B係表示圖26A之接續之圖。
圖27A係表示圖26B之接續之圖。
圖27B係表示圖27A之接續之圖。
圖28係表示圖27B之接續之圖。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於圖式之說明中,對相同或相當要素標註相同符號,省略重複之說明。
如圖1所示,假捻加工系統1具備假捻加工機2、第1搬送裝 置3、第2搬送裝置4、給紗單元5、捲裝體補充裝置6、及捲裝體更換裝置7。假捻加工系統1具備總括地控制假捻加工機2、第1搬送裝置3、第2搬送裝置4、捲裝體補充裝置6及捲裝體更換裝置7之控制裝置(省略圖示)。本實施形態之假捻加工系統1中,假捻加工機2、第1搬送裝置3、第2搬送裝置4、給紗單元5、捲裝體補充裝置6及捲裝體更換裝置7分別設置有複數個。於以下之說明中,圖中所示之「Z方向」為鉛直方向(上下方向),「X方向」為水平方向,「Y方向」為與X方向及Z方向垂直之水平方向。
假捻加工系統1對自複數個給紗捲裝體P1(參照圖2)供給之紗Y(參照圖3)實施加工而製造捲取捲裝體P2(參照圖4)。紗Y例如係包含聚酯、聚醯胺等熱塑性合成纖維之合成纖維紗。給紗捲裝體P1係半延伸紗(POY:Partially Oriented Yarn)捲取於給紗筒B1(參照圖2)而形成。捲取捲裝體P2係延伸加工紗(DTY:Draw Textured Yarn)捲取於捲取筒B2(參照圖4)而形成。
假捻加工機2對紗Y實施加工而形成捲取捲裝體P2。假捻加工機2具有主基座2a、及2台捲取台2b。於主基座2a設置有加捻裝置、供給輥等。於捲取台2b設置有捲取裝置、落紗裝置等。主基座2a沿著X方向延伸。捲取台2b沿著X方向延伸。捲取台2b於Y方向(主基座2a之寬度方向)上,配置於與主基座2a相對向之位置。即,2台捲取台2b配置於將主基座2a夾在中間之位置。
假捻加工機2對自複數個給紗捲裝體P1供給之紗Y實施假捻加工,將經加工之紗捲取於捲取筒B2而形成捲取捲裝體P2(參照圖4)。假捻加工機2將形成之捲取捲裝體P2供給至第2搬送裝置4。
第1搬送裝置3搬送給紗捲裝體P1。第1搬送裝置3例如沿著 自頂壁垂吊之第1軌道R1行走。第1軌道R1例如配置於一個假捻加工機2與另一個假捻加工機2之間、及捲取台2b與給紗單元5之間。第1搬送裝置3於供給給紗捲裝體P1之供給場所與特定之捲裝體補充裝置6之間搬送給紗捲裝體P1。如圖2所示,第1搬送裝置3具有第1捲裝體保持部3a。第1捲裝體保持部3a垂吊於第1軌道R1。第1捲裝體保持部3a保持複數個(例如12個)給紗捲裝體P1。第1捲裝體保持部3a藉由內插於給紗捲裝體P1之給紗筒B1之支持構件(省略圖示)而支持給紗捲裝體P1。
如圖3所示,於給紗捲裝體P1安裝有配接器10。配接器10保持紗Y。配接器10具有安裝部11、第1保持部12、及第2保持部13。安裝部11可與給紗捲裝體P1之給紗筒B1同步旋轉地安裝於給紗筒B1。安裝部11呈圓筒狀。安裝部11安裝於自給紗捲裝體P1之側面突出之給紗筒B1之端部。
第1保持部12保持給紗捲裝體P1之外層側之紗Y之第1紗端Y1。第1保持部12設置於安裝部11。第1保持部12具有第1臂12a、第1固持具12b、及第1導紗件12c。第1臂12a係基端側固定於安裝部11之側面,沿著安裝部11之直徑方向延伸。第1固持具12b固持第1紗端Y1。第1固持具12b設置於第1臂12a之末端側。第1導紗件12c設置於第1臂12a。
第2保持部13保持給紗捲裝體P1之內層側(尾端側)之紗Y之第2紗端Y2。第2保持部13設置於安裝部11。第2保持部13具有第2臂13a、第2固持具13b、及第2導紗件13c。第2臂13a係基端側固定於安裝部11之側,並沿著安裝部11之直徑方向延伸。第2臂13a係以位於與第1臂12a同一直線狀之方式配置。第2固持具13b固持第2紗端Y2。第2固持具13b設置於第2臂13a之末端側。第2導紗件13c設置於第2臂13a。
配接器10中,將自給紗捲裝體P1之外層側拉出之第1紗端Y1經由第1保持部12之第1導紗件12c而利用第1固持具12b進行固持,且將自給紗捲裝體P1之內層側拉出之第2紗端Y2經由第1保持部12之第1導紗件12c及第2保持部13之第2導紗件13c而利用第2固持具13b進行固持。配接器10例如由作業者安裝於給紗捲裝體P1。亦可於給紗筒B1,在與安裝有配接器10之端部相反之側之端部安裝筒蓋BC(參照圖2)。
如圖4所示,第2搬送裝置4搬送捲取捲裝體P2。第2搬送裝置4沿著第1軌道R1行走。第2搬送裝置4於特定之假捻加工機2與捲取捲裝體P2之保管設備(省略圖示)之間搬送捲取捲裝體P2。第2搬送裝置4具有第2捲裝體保持部4a。第2捲裝體保持部4a垂吊於第1軌道R1。複數個(例如16個)捲取捲裝體P2經由第2捲裝體保持部4a而分別被保持。具體而言,捲取捲裝體P2係藉由利用捲裝體支承部支持各捲取筒B2之兩端部而得以保持。
如圖1所示,給紗單元5對假捻加工機2供給紗Y。給紗單元5與假捻加工機2相鄰地配置。給紗單元5配置於在Y方向上與假捻加工機2之捲取台2b相對向之位置。給紗單元5沿著X方向延伸。給紗單元5具有複數個紗架20。紗架20保持給紗捲裝體P1。紗架20沿著X方向排列有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之給紗單元5中,紗架20於Y方向上相背向地配置有一對。
如圖5所示,紗架20具有紗架基台部21、4根第1支柱22a、22b、22c、22d、分隔板23、及複數個插錠24。紗架基台部21為框狀之框架體。4根第1支柱22a~22d立設於紗架基台部21。4根第1支柱22a~22d沿著Z方向延伸。4根第1支柱22a~22d之各者於X方向上相隔特定間隔地 配置,且於Y方向上相隔特定間隔地配置。分隔板23設置於第1支柱22a~22d。分隔板23於第1支柱22a~22d之Z方向上相隔特定間隔地配置。分隔板23防止給紗捲裝體P1之掉落。
插錠24支持給紗捲裝體P1。插錠24設置於第1支柱22a、22b。插錠24於第1支柱22a、22b之Z方向上相隔特定間隔地配置有複數個(例如8個)。插錠24配置於一對分隔板23之間。設置於第1支柱22a之插錠24、與設置於第1支柱22b之插錠24並列配置於相同高度位置。於以下之說明中,亦將設置於第1支柱22a之插錠24稱為「第1插錠24a」,將設置於第1支柱22b之插錠24稱為「第2插錠24b」。
第1插錠24a及第2插錠24b係以2個一組而使用。於該構成中,支持於第1插錠24a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與支持於第2插錠24b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相接。具體而言,支持於第1插錠24a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的外層側之第1紗端Y1或內層側之第2紗端Y2、與支持於第2插錠24b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的內層側之第2紗端Y2或外層側之第1紗端Y1相接。藉此,自支持於2個一組之第1插錠24a及第2插錠24b之給紗捲裝體P1供給1根紗Y。
如圖6所示,插錠24具有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及插錠本體部26。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支持給紗捲裝體P1。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具有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及旋轉機構25c。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為棒狀構件。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可旋轉地支持於插錠本體部26。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沿著一方向延伸且相互呈平行,並相隔特定間隔地配置。插錠24藉由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以2點支持給紗捲裝體P1。
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a之延伸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被覆部25d。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b之延伸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被覆部25e。被覆部25d、25e例如係藉由摩擦係數較大之橡膠(樹脂)等而形成。被覆部25d、25e與捲取捲裝體P2之給紗筒B1之內周面接觸(抵接)。捲裝體支持構件25a之一端與捲裝體支持構件25b之一端藉由連結構件25f連結。
旋轉機構25c具有從動輪25g、驅動輪25h、動力傳送帶25i、及第1轉輪25j。
從動輪25g設置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a之另一端。驅動輪25h設置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b之另一端。動力傳送帶25i架設於從動輪25g及驅動輪25h。第1轉輪25j設置於驅動輪25h(捲裝體支持構件25b)。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轉輪25j為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轉輪。第1轉輪25j係藉由下述之接線裝置60之第1接線驅動器62a或第2接線驅動器63a之旋轉驅動而旋轉。於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中,藉由第1轉輪25j之旋轉而使捲裝體支持構件25a與捲裝體支持構件25b同步旋轉。
插錠本體部26具有插錠本體26a、及旋轉傳送構件26b。插錠本體26a為呈長方體狀之構件。插錠本體26a將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之捲裝體支持構件25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b可繞其旋轉軸旋轉地予以支持。於插錠本體26a設置有限制構件26c。限制構件26c例如呈圓盤狀。限制構件26c配置於插錠本體26a之一側面。限制構件26c係供捲裝體支持構件25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b插通而安裝。限制構件26c與給紗捲裝體P1之端面相對向,限制給紗捲裝體P1於捲裝體支持構件25a及捲裝體支持構件25b之延伸方向上移動。於插錠本體26a形成有插通孔26d。於插通孔26d插通有紗架20之第1支柱22a或第1支柱22b。
旋轉傳送構件26b支持插錠本體26a。於旋轉傳送構件26b之上端部固定有插錠本體26a。旋轉傳送構件26b呈圓筒狀。旋轉傳送構件26b之中空部與插錠本體26a之插通孔26d連通。於旋轉傳送構件26b同軸插通有紗架20之第1支柱22a、22b。於旋轉傳送構件26b之下端部設置有第2轉輪26e。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轉輪26e為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轉輪。第2轉輪26e藉由下述之旋動裝置35之第1旋動驅動器36a或第2旋動驅動器37a之驅動而旋轉。插錠本體部26伴隨著第2轉輪26e之旋轉而旋轉。藉此,給紗捲裝體支持部25旋轉。插錠24旋動於進行給紗筒B1之回收及給紗捲裝體P1之安裝之更換位置、與供給紗Y之供給位置。
如圖1所示,捲裝體補充裝置6將給紗捲裝體P1供給至捲裝體更換裝置7。捲裝體補充裝置6暫時保管藉由第1搬送裝置3所搬送之給紗捲裝體P1,且將給紗捲裝體P1供給至捲裝體更換裝置7。捲裝體補充裝置6保管複數個(例如4個)給紗捲裝體P1。捲裝體補充裝置6具有自第1搬送裝置3移載給紗捲裝體P1之移載機構(省略圖示)。
捲裝體更換裝置7自插錠24回收給紗筒B1,且於插錠24安裝給紗捲裝體P1。如圖7所示,捲裝體更換裝置7沿著第2軌道R2行走。第2軌道R2鋪設於地板,沿著X方向(紗架20之排列方向)延伸。即,捲裝體更換裝置7沿著X方向行走。捲裝體更換裝置7於配置有捲裝體補充裝置6之給紗單元5之一端與給紗單元5之另一端之間移動。
捲裝體更換裝置7具備行走台車(行走單元)30、升降單元31、保持單元(保持裝置)32、及更換單元33。又,捲裝體更換裝置7具備控制各單元之動作之控制部(省略圖示)。
行走台車30具有行走基台部30a、及支柱支持部30b。行走 基台部30a呈長方體狀。於行走基台部30a收容有於第2軌道R2行走之車輪及驅動機構等。
支柱支持部30b立設於行走基台部30a。支柱支持部30b具有4根第2支柱30c、30d、30e、30f、及壁部30g。第2支柱30c~30f及壁部30g沿著Z方向延伸。第2支柱30c於行走基台部30a中,為X方向之一端部,且配置於Y方向之一端部。第2支柱30c配置於行走基台部30a之角部。第2支柱30d於行走基台部30a中,為X方向之一端部,且配置於Y方向之另一端部。第2支柱30c與第2支柱30d配置於在Y方向上相對向之位置。第2支柱30d配置於行走基台部30a之角部。
第2支柱30e於在X方向上與第2支柱30c相對向之位置上,與第2支柱30c相隔特定間隔地配置。第2支柱30f於在X方向上之第2支柱30c與第2支柱30e之間,配置於行走基台部30a之Y方向之另一端部。第2支柱30f於X方向上與第2支柱30d相對向地配置。壁部30g沿著X方向延伸。壁部30g於行走基台部30a中,為X方向之另一端部,且配置於Y方向之另一端部。即,壁部30g配置於行走基台部30a之角部。壁部30g於Y方向上與第2支柱30e相對向,且於X方向上與第2支柱30f相對向地配置。
升降單元31供作業者搭乘而升降。升降單元31於維護等時使用。升降單元31於行走台車30之行走基台部30a中,配置於X方向之另一端部。升降單元31具有引導部31a、及升降部31b。
引導部31a為導軌。引導部31a配置於行走台車30之支柱支持部30b之壁部30g。引導部31a沿著Z方向延伸。升降部31b為作業車所搭乘之作業台。升降部31b呈箱形。升降部31b沿著引導部31a於Z方向升降自如地設置。升降部31b藉由未圖示之驅動機構而沿著引導部31a移動。
保持單元32保持複數個(例如4個)給紗捲裝體P1。保持單元32保持與捲裝體補充裝置6所保持之給紗捲裝體P1之數量相同數量之給紗捲裝體P1。保持單元32自捲裝體補充裝置6接受給紗捲裝體P1之供給並暫時保管給紗捲裝體P1,且將給紗捲裝體P1供給至更換單元33。
如圖8A及圖8B所示,保持單元32具有本體框架32a、捲裝體支持部32b、及驅動部32c。本體框架32a配置於行走台車30之行走基台部30a。本體框架32a於行走基台部30a中,配置於X方向之一端部。
捲裝體支持部32b支持給紗捲裝體P1。捲裝體支持部32b可旋動地設置。捲裝體支持部32b於大致90°之範圍旋動。捲裝體支持部32b於自捲裝體補充裝置6接受給紗捲裝體P1之供給之補充位置(參照圖8B)、與將給紗捲裝體P1供給至更換單元33之供給位置(參照圖8A)旋動。驅動部32c使捲裝體支持部32b旋動。驅動部32c例如為氣缸。
更換單元33於插錠24中進行給紗筒B1與給紗捲裝體P1之更換。具體而言,更換單元33自插錠24回收給紗筒B1,且於插錠24安裝給紗捲裝體P1。如圖7所示,更換單元33與保持單元32相鄰地設置。如圖9所示,更換單元33具備基台34、旋動裝置35、回收裝置40、供給裝置50、接線裝置60、及移動裝置70。
基台34支持旋動裝置35、回收裝置40、供給裝置50及接線裝置60。基台34沿著行走台車30之支柱支持部30b升降自如地設置。基台34設置於可進出保持單元32之位置。
旋動裝置35使紗架20之插錠24旋動。旋動裝置35固定於基台34。旋動裝置35於基台34中,配置於與給紗單元5相對向之位置。旋動裝置35具有第1驅動機構36、及第2驅動機構37。
第1驅動機構36使紗架20之第1插錠24a旋動。第1驅動機構36具有第1旋動驅動器36a、及第1旋動臂部36b。第1旋動驅動器36a使第1插錠24a之第2轉輪26e旋轉。第1旋動驅動器36a為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驅動器。第1旋動驅動器36a藉由馬達(省略圖示)之旋轉驅動而旋轉。第1旋動臂部36b支持第1旋動驅動器36a。第1旋動臂部36b於水平方向上可擺動地設置。第1旋動臂部36b例如由馬達或氣缸(省略圖示)驅動。
第2驅動機構37使紗架20之第2插錠24b旋動。第2驅動機構37具有第2旋動驅動器37a、及第2旋動臂部37b。第2旋動驅動器37a使第2插錠24b之第2轉輪26e旋轉。第2旋動驅動器37a為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驅動器。第2旋動驅動器37a藉由馬達(省略圖示)之旋轉驅動而旋轉。第2旋動臂部37b支持第2旋動驅動器37a。第2旋動臂部37b於水平方向上可擺動地設置。第2旋動臂部37b例如由馬達或氣缸(省略圖示)驅動。
旋動裝置35於在插錠24安裝給紗捲裝體P1時,使插錠24旋動而變更插錠24之朝向。旋動裝置35使與成為對象之插錠24相對應之第1驅動機構36或第2驅動機構37作動。例如,於使第1驅動機構36作動之情形時,旋動裝置35使第1旋動臂部36b擺動而使第1旋動驅動器36a卡合於第1插錠24a之第2轉輪26e。當第1旋動驅動器36a與第2轉輪26e卡合時,旋動裝置35使第1旋動驅動器36a於一方向上旋轉。當插錠24之第2轉輪26e旋轉時,旋轉傳送構件26b旋轉。藉此,插錠24旋動,從而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之末端部朝向更換單元33側。
回收裝置40自插錠24回收安裝有配接器10之給紗筒B1。如圖10所示,回收裝置40具有第1支持機構41、及第1回收驅動機構42。第1支持機構41支持給紗筒B1。進而,第1支持機構41相對於插錠24前進 及後退,藉此回收給紗筒B1。第1支持機構41具有第1滑動部41a、及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41b。
第1滑動部41a具有第1線性導軌41c。經由第1線性導軌41c,第1滑動部41a之一部分可於特定方向上移動。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41b支持給紗筒B1。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41b設置於移動之第1滑動部41a之末端部。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41b沿著第1滑動部41a之延伸方向延伸。
第1回收驅動機構42驅動第1支持機構41。第1回收驅動機構42具有第1滑動軌道42a、第1回收驅動部42b、第1升降部42c、及第2回收驅動部42d。第1滑動軌道42a連接於第1滑動部41a。第1滑動軌道42a藉由第1回收驅動部42b之驅動而使第1滑動部41a之一部分往返移動。第1回收驅動部42b例如為氣缸。第1升降部42c連接於第1滑動部41a。第1升降部42c藉由第2回收驅動部42d之驅動而使第1滑動部41a升降。藉此,第1滑動部41a擺動。第2回收驅動部42d例如為馬達。
對利用回收裝置40所進行之給紗筒B1之回收動作進行說明。回收裝置40藉由第1回收驅動機構42使第1支持機構41之第1滑動部41a之一部分相對於藉由旋動裝置35而旋動之插錠24前進,從而使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41b位於給紗筒B1之中空部。此時,回收裝置40藉由第1回收驅動機構42使第1支持機構41之第1滑動部41a向下方擺動,從而使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41b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當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41b位於給紗筒B1之中空部時,回收裝置40藉由第1回收驅動機構42使第1滑動部41a向上方擺動,從而使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41b變為水平。藉此,第1捲裝體支持構件41b與給紗筒B1接觸而上拉給紗筒B1,且使給紗筒B1與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隔開。回收裝置40藉由第1回收驅動機構42使第1 支持機構41之第1滑動部41a之一部分後退。藉由以上,回收裝置40自插錠24回收給紗筒B1。
供給裝置50將給紗捲裝體P1供給至插錠24。如圖11所示,供給裝置50具有第2支持機構51、及第2供給驅動機構52。第2支持機構51支持給紗捲裝體P1。進而,第2支持機構51相對於插錠24前進及後退,藉此供給給紗捲裝體P1。第2支持機構51具有第2滑動部51a、及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
第2滑動部51a具有第2線性導軌51c。經由第2線性導軌51c,第2滑動部51a之一部分可於特定方向上移動。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支持給紗捲裝體P1。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設置於移動之第2滑動部51a之末端部。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沿著第2滑動部51a之延伸方向延伸。
第2供給驅動機構52驅動第2支持機構51。第2供給驅動機構52具有第2滑動軌道52a、第1供給驅動部52b、第2升降部52c、及第2供給驅動部52d。第2滑動軌道52a連接於第2滑動部51a。第2滑動軌道52a藉由第1供給驅動部52b之驅動而使第2滑動部51a之一部分往返移動。第1供給驅動部52b例如為氣缸。第2升降部52c連接於第2滑動部51a。第2升降部52c藉由第2供給驅動部52d之驅動而使第2滑動部51a升降。藉此,第2滑動部51a擺動。第2供給驅動部52d例如為馬達。
對供給裝置50自保持單元32獲取給紗捲裝體P1之獲取動作進行說明。供給裝置50於捲裝體更換裝置7移動時,自保持單元32獲取給紗捲裝體P1。當更換單元33在相對於保持單元32之特定之高度位置停止時,供給裝置50藉由第2供給驅動機構52使第2支持機構51之第2滑動部 51a之一部分相對於支持於保持單元32之捲裝體支持部32b之給紗捲裝體P1前進,從而使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位於給紗捲裝體P1之中空部。此時,供給裝置50藉由第2供給驅動機構52使第2支持機構51之第2滑動部51a向下方擺動,從而使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當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位於給紗捲裝體P1之中空部時,供給裝置50藉由第2供給驅動機構52使第2滑動部51a向上方擺動,從而使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變為水平。藉此,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與給紗捲裝體P1接觸而上拉給紗捲裝體P1,且使給紗捲裝體P1與捲裝體支持部32b隔開。供給裝置50藉由第2供給驅動機構52使第2支持機構51之第2滑動部51a之一部分後退。藉由以上,供給裝置50自保持單元32獲取給紗捲裝體P1。
對供給裝置50將給紗捲裝體P1供給至插錠24之供給動作進行說明。供給裝置50藉由第2供給驅動機構52使第2支持機構51之第2滑動部51a之一部分相對於卸除了給紗筒B1之插錠24前進,從而使插錠24之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位於給紗捲裝體P1之中空部。當插錠24之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位於給紗捲裝體P1之中空部時,供給裝置50藉由第2供給驅動機構52使第2滑動部51a向下方擺動,從而使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藉此,插錠24之捲裝體支持構件25a、25b與給紗捲裝體P1接觸而使給紗捲裝體P1支持於插錠24,且使第2捲裝體支持構件51b與給紗捲裝體P1隔開。供給裝置50藉由第2供給驅動機構52使第2支持機構51之第2滑動部51a之一部分後退。藉由以上,供給裝置50於插錠24安裝給紗捲裝體P1。
接線裝置60進行支持於第1插錠24a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與支持於第2插錠24b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的接線。如圖12、圖13及 圖14所示,接線裝置60具備捕捉引導機構61、第1旋轉機構(操作機構)62及第2旋轉機構(操作機構)63、以及接線機構64。
接線裝置60於更換單元33與給紗單元5之對向方向(Y方向)上藉由移動機構(省略圖示)可移動地設置。接線裝置60於接線裝置60配置於基台34內之待機位置、與接線裝置60向給紗單元5移動且前進至較基台34更外側之接線位置之間移動。
捕捉引導機構61捕捉給紗捲裝體P1之紗Y,並將紗Y引導至接線機構64。捕捉引導機構61捕捉支持於一個插錠24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之第1紗端Y1、與支持於另一個插錠24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之第2紗端Y2,並引導至接線機構64。捕捉引導機構61具有抽吸部61a、及接線臂部61b。
抽吸部61a將紗Y吸引而捕捉。抽吸部61a具有抽吸管61c、抽吸嘴61d、及鉤部61e。抽吸嘴61d設置於抽吸管61c之末端部。抽吸嘴61d吸引紗Y。於抽吸管61c連接有負壓源(省略圖示)。藉此,於抽吸嘴61d產生吸引流。抽吸管61c之基端側連接於接線臂部61b。鉤部61e設置於抽吸管61c之末端部且與抽吸嘴61d相背向之位置。鉤部61e卡止藉由接線裝置60而交纏之紗Y。接線臂部61b使抽吸部61a移動。接線臂部61b構成為包含連桿機構、及複數個馬達。接線臂部61b支持於托架61f。
第1旋轉機構62及第2旋轉機構63分別對插錠24進行操作而使給紗捲裝體P1旋轉。第1旋轉機構62及第2旋轉機構63於藉由捕捉引導機構61將紗Y引導至接線機構64時,分別使給紗捲裝體P1旋轉,從而使紗Y自給紗捲裝體P1捲出。
第1旋轉機構62對第1插錠24a進行操作。第1旋轉機構62具 有第1接線驅動器62a、第1馬達62b、及第1接線臂部62c。第1接線驅動器62a旋轉自如地軸支於第1接線臂部62c。於第1接線驅動器62a設置有第1從動輪62d。第1馬達62b固定於第1接線臂部62c。於第1馬達62b之輸出軸連接有第1驅動輪62e。第1馬達62b驅動第1驅動輪62e使之繞軸旋轉。於第1從動輪62d及第1驅動輪62e架設有第1動力傳送帶62f。藉此,第1接線驅動器62a藉由第1馬達62b之旋轉驅動而旋轉。
第2旋轉機構63對第2插錠24b進行操作。第2旋轉機構63具有第2接線驅動器63a、第2馬達63b、及第2接線臂部63c。第2接線驅動器63a旋轉自如地軸支於第2接線臂部63c。於第2接線驅動器63a設置有第2從動輪63d。第2馬達63b固定於第2接線臂部63c。於第2馬達63b之輸出軸連接有第2驅動輪63e。第2馬達63b驅動第2驅動輪63e使之繞軸旋轉。於第2從動輪63d及第2驅動輪63e架設有第2動力傳送帶63f。藉此,第2接線驅動器63a藉由第2馬達63b之旋轉驅動而旋轉。
接線機構64進行接線。接線機構64具有接續器66、第1引導機構67、及第2引導機構68。
接續器66具備接線部66a、及一對夾持機構66b、66c。接線部66a使支持於第1插錠24a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與支持於第2插錠24b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Y交纏。夾持機構66b、66c設置於夾著接線部66a之位置。夾持機構66b、66c夾持插通至接線部66a之腔室之紗Y。
如圖12及圖13所示,第1引導機構67將紗Y卡止進行引導。第1引導機構67具有第1鉤67a、第2鉤67b、及第3鉤67c。第1鉤67a、第2鉤67b及第3鉤67c可擺動地設置。於第1鉤67a設置有用於檢測紗Y之張力之張力計(省略圖示)。接線裝置60基於張力計之檢測結果,控制第1旋 轉機構62之第1馬達62b之動作。即,接線裝置60基於張力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給紗捲裝體P1之旋轉量(捲出量),以特定之張力將紗Y自給紗捲裝體P1拉出。
第2引導機構68將紗Y卡止進行引導。第2引導機構68具有第1鉤68a、第2鉤68b、及第3鉤68c。第1鉤68a、第2鉤68b及第3鉤68c可擺動地設置。於第1鉤68a設置有檢測紗Y之張力之張力計(省略圖示)。接線裝置60基於張力計之檢測結果,控制第2旋轉機構63之第2馬達63b之動作。即,接線裝置60基於張力計之檢測結果,調整給紗捲裝體P1之旋轉量(捲出量),以特定之張力將紗Y自給紗捲裝體P1拉出。
對接線裝置60之接線動作進行說明。具體而言,將藉由接線裝置60進行支持於第1插錠24a之給紗捲裝體P1之外層側之第1紗端Y1、與支持於第2插錠24b之給紗捲裝體P1之內層側之第2紗端Y2的接線之情形作為一例進行說明。
當開始接線動作時,如圖14所示,接線裝置60藉由第1旋轉機構62對第1插錠24a進行操作,且藉由第2旋轉機構63對第2插錠24b進行操作,藉由抽吸部61a使配接器10旋轉至可捕捉第1紗端Y1及第2紗端Y2之位置。具體而言,於第1旋轉機構62中,使第1接線驅動器62a卡合於第1插錠24a之第1轉輪25j,驅動第1馬達62b,而使第1接線驅動器62a旋轉。同樣地,於第2旋轉機構63中,使第2接線驅動器63a卡合於第2插錠24b之第1轉輪25j,驅動第2馬達63b,而使第2接線驅動器63a旋轉。當第1接線驅動器62a及第2接線驅動器63a旋轉時,支持於第1插錠24a及第2插錠24b各者之給紗捲裝體P1旋轉,伴隨於此,配接器10旋轉。接線裝置60藉由感測器(省略圖示)對設置於配接器10之檢測體(省略圖示)進行檢測, 並基於感測器之檢測結果,控制第1馬達62b及第2馬達63b,從而使配接器10旋轉至特定位置。
當使配接器10旋轉時,接線裝置60使捕捉引導機構61之接線臂部61b作動,藉由抽吸部61a自支持於第1插錠24a之給紗捲裝體P1之配接器10捕捉第1紗端Y1,且自支持於第2插錠24b之給紗捲裝體P1之配接器10捕捉第2紗端Y2。此時,接線裝置60藉由第1旋轉機構62對第1插錠24a進行操作,且藉由第2旋轉機構63對第2插錠24b進行操作,從而使給紗捲裝體P1旋轉。藉此,以特定之張力將紗Y自給紗捲裝體P1拉出。
接線裝置60藉由抽吸部61a將具有第1紗端Y1之紗Y掛在第1引導機構67且將紗Y引導至接續器66,並將具有第2紗端Y2之紗Y掛在第2引導機構68且將紗Y引導至接續器66。抵接線裝置60將紗Y引導至接續器66時,於接續器66中執行接線動作。藉此,接線裝置60進行支持於第1插錠24a之給紗捲裝體P1之外層側之第1紗端Y1、與支持於第2插錠24b之給紗捲裝體P1之內層側之第2紗端Y2的接線。
移動裝置70使回收裝置40、供給裝置50及接線裝置60旋轉移動。移動裝置70使回收裝置40、供給裝置50及接線裝置60之各者移動至相對於插錠24之作業位置。又,移動裝置70使回收裝置40及供給裝置50移動至相對於保持單元32之作業位置。如圖9所示,移動裝置70具有旋轉支持部71、及更換單元驅動部72。
旋轉支持部71支持回收裝置40、供給裝置50及接線裝置60。旋轉支持部71於基台34中繞於鉛直方向上延伸之旋轉軸旋轉自如地設置。自旋轉支持部71之旋轉軸方向觀察,旋轉支持部71以回收裝置40、供給裝置50及接線裝置60之各者向不同之3個方向配置之方式支持回 收裝置40、供給裝置50及接線裝置60。
旋轉支持部71具有轉輪(省略圖示)。轉輪為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轉輪。更換單元驅動部72使旋轉支持部71旋轉。更換單元驅動部72為構成日內瓦機構之日內瓦驅動器。更換單元驅動部72藉由馬達(省略圖示)之旋轉驅動而旋轉。移動裝置70藉由更換單元驅動部72驅動而使旋轉支持部71旋轉。
移動裝置70使旋轉支持部71停止於7個部位。移動裝置70使旋轉支持部71停止於如下位置:回收裝置40自第1插錠24a回收給紗筒B1之位置、回收裝置40自第2插錠24b回收給紗筒B1之位置、供給裝置50將給紗捲裝體P1供給至第1插錠24a之位置、供給裝置50將給紗捲裝體P1供給至第2插錠24b之位置、接線裝置60進行接線之位置、供給裝置50自保持單元32獲取給紗捲裝體P1之位置、及回收裝置40將給紗筒B1供給至保持單元32之位置。
其次,對於接續器66,具體地進行說明。
如圖15所示,接續器66進行第1紗YA(參照圖21A)與第2紗YB(參照圖21A)之接線,該第1紗YA為支持於第1插錠24a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一條紗)Y,該第2紗YB為支持於第2插錠24b之給紗捲裝體P1之紗(另一條紗)Y。接續器66係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接續器66具備:框架102、接線部66a、一對夾持機構66b、66c、擋閘機構140、圓筒凸輪150、及馬達160。
框架102係保持接續器66之各部之構件。框架102例如係藉由複數個板狀構件而構成。接線部66a固定於框架102。如圖15及圖16所示,接線部66a具有:接線噴嘴112、狹縫113、腔室(通路)114、及空氣流 路116。接線噴嘴112係藉由金屬或陶瓷材料而形成之塊體。狹縫113設置於接線噴嘴112。狹縫113與腔室114連通,狹縫113係可使第1紗YA及第2紗YB插入至腔室114之間隙。狹縫113係跨接線噴嘴112之上表面與腔室114而形成。於狹縫113之上部設置有將紗引導至狹縫113之傾斜面115。
腔室114係供第1紗YA及第2紗YB插通之通路。腔室114貫通接線噴嘴112之一個側面與另一個側面。腔室114之貫通方向(以下,亦簡稱為「貫通方向」)與將第1紗YA及第2紗YB插入至狹縫113之插入方向(以下,亦簡稱為「插入方向」)正交。腔室114形成可供第1紗YA及第2紗YB插通之空間。腔室114於與貫通方向正交之剖面觀察下呈圓狀。
空氣流路116使供給至腔室114之空氣流通。空氣流路116具有於腔室114開口之噴射孔116a。噴射孔116a使空氣流路116與腔室114連通。自噴射孔116a對腔室114噴射空氣。於空氣流路116之上游側(與噴射孔116a相反之側)設置有連接部118。於連接部118連接有供給空氣之供給管119。
如圖15、圖19及圖20所示,一個夾持機構66b具有:支持部122、第1夾持部123、第3夾持部127、及第1切割器129。另一個夾持機構66c具有支持部132、第2夾持部133、第4夾持部137、及第2切割器139。
支持部122呈長方體狀(角柱狀)之外形。支持部122支持第1夾持部123、第3夾持部127及第1切割器129。支持部122於框架102可擺動地設置。於支持部122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與貫通方向正交之軸121。軸121固定於框架102。於支持部122之長度方向上之遠離中央部之另一端部收容有第1夾持部123及第3夾持部127。
於支持部122設置有凹部125。凹部125設置於支持部122之另一端部。凹部125使第1夾持部123及第3夾持部127之一部分露出。此種支持部122以第1夾持部123及第3夾持部127沿貫通方向移動之方式以軸121為中心進行擺動(詳細內容於下文敍述)。
第1夾持部123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接線部66a之一側。第1夾持部123呈圓柱狀,例如藉由具有耐磨性之SUS(Steel Use Stainless,不鏽鋼)等金屬而形成。第1夾持部123沿與貫通方向正交且與軸121之軸向正交之方向夾持(夾)第1紗YA及第2紗YB。以下,亦將與貫通方向正交且與軸121之軸向正交之方向稱為「夾持方向」。第1夾持部123包含固定側柱體123x及移動側柱體123y。固定側柱體123x與移動側柱體123y係以各自之端面於夾持方向相互對向之方式而配置。固定側柱體123x固定於支持部132。移動側柱體123y可沿夾持方向移動地設置於支持部132。
於第1夾持部123中,移動側柱體123y以靠近固定側柱體123x之方式移動,固定側柱體123x之端面與移動側柱體123y之端面抵接,藉此於其等之間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於第1夾持部123中,移動側柱體123y以遠離固定側柱體123x之方式移動,固定側柱體123x之端面與移動側柱體123y之端面之間形成間隙,藉此解除夾持。此種第1夾持部123之夾持及該夾持之解除可藉由各種公知技術而實現,例如可藉由利用自外部供給之空氣之空氣驅動或凸輪機構而實現。第1夾持部123藉由彈簧等施力構件(省略圖示),於夾持方向上對第1紗YA及第2紗YB施力而夾持。
第3夾持部127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第1夾持部123之一側。第3夾持部127呈圓柱狀,例如藉由具有耐磨性之SUS等金屬而形成。第3 夾持部127沿夾持方向夾持第1紗YA。第3夾持部127包含固定側柱體127x及移動側柱體127y。固定側柱體127x與移動側柱體127y係以各自之端面於夾持方向相互對向之方式而配置。固定側柱體127x固定於支持部132。移動側柱體127y可沿夾持方向移動地設置於支持部132。
於第3夾持部127中,移動側柱體127y以靠近固定側柱體127x之方式移動,固定側柱體127x之端面與移動側柱體127y之端面抵接,藉此於其等之間夾持第1紗YA。於第3夾持部127中,移動側柱體127y以遠離固定側柱體127x之方式移動,固定側柱體127x之端面與移動側柱體127y之端面之間形成間隙,藉此解除夾持。此種第3夾持部127之夾持及該夾持之解除可藉由各種公知技術而實現,例如可藉由利用自外部供給之空氣之空氣驅動或凸輪機構而實現。第3夾持部127藉由彈簧等施力構件(省略圖示),於夾持方向上對第1紗YA施力而夾持。藉由第3夾持部127夾持第1紗YA之力小於藉由第1夾持部123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紗之力。
第1切割器129於第1夾持部123之貫通方向之一側之位置切斷第2紗YB。第1切割器129於支持部132中之第1夾持部123與第3夾持部127之間可沿夾持方向移動地設置。第1切割器129與第1夾持部123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之動作連動,向可切斷第2紗YB之位置移動。具體而言,第1切割器129連結於第1夾持部123之移動側柱體123y。第1切割器129於第1夾持部123夾持有第1紗YA及第2紗YB之狀態下,以跨第2紗YB之方式就位。於該情形時,若使第2紗YB移動至插入方向上之遠離第1夾持部123之側,則藉由第1切割器129切斷第2紗YB。另一方面,第1切割器129於第1夾持部123解除了對第1紗YA及第2紗YB之夾持之狀態下,位 於在夾持方向上相對於第2紗YB離開之位置。
支持部132呈長方體狀(角柱狀)之外形。支持部132支持第2夾持部133、第4夾持部137及第2切割器139。支持部132於框架102上可擺動地設置。於支持部132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與貫通方向正交之軸131。軸131固定於框架102。於支持部132之長度方向上之遠離中央部之另一端部收容有第2夾持部133及第4夾持部137。
於支持部132設置有凹部135。凹部135設置於支持部132之另一端部。凹部135使第2夾持部133及第4夾持部137之一部分露出。此種支持部132以第2夾持部133及第4夾持部137沿貫通方向移動之方式以軸121為中心進行擺動(詳細內容於下文敍述)。
第2夾持部133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接線部66a之另一側。第2夾持部133呈圓柱狀,例如藉由具有耐磨性之SUS等金屬而形成。第2夾持部133沿夾持方向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第2夾持部133包含固定側柱體133x及移動側柱體133y。固定側柱體133x與移動側柱體133y係以各自之端面於夾持方向相互對向之方式而配置。固定側柱體133x固定於支持部132。移動側柱體133y可沿夾持方向移動地設置於支持部132。
於第2夾持部133中,移動側柱體133y以靠近固定側柱體133x之方式移動,固定側柱體133x之端面與移動側柱體133y之端面抵接,藉此於其等之間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於第2夾持部133中,移動側柱體133y以遠離固定側柱體133x之方式移動,於固定側柱體133x之端面與移動側柱體133y之端面之間形成間隙,藉此解除夾持。此種第2夾持部133之夾持及該夾持之解除可藉由各種公知技術而實現,例如可藉由利用自外部供給之空氣之空氣驅動或凸輪機構而實現。第2夾持部133藉由 彈簧等施力構件(省略圖示),於夾持方向上對第1紗YA及第2紗YB施力而夾持。藉由第2夾持部133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之力等於藉由第1夾持部123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紗之力。
第4夾持部137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第2夾持部133之另一側。第4夾持部137呈圓柱狀,例如藉由具有耐磨性之SUS等金屬而形成。第4夾持部137沿夾持方向夾持第2紗YB。第4夾持部137包含固定側柱體137x及移動側柱體137y。固定側柱體137x與移動側柱體137y係以各自之端面於夾持方向相互對向之方式而配置。固定側柱體137x固定於支持部132。移動側柱體137y可沿夾持方向移動地設置於支持部132。
於第4夾持部137中,移動側柱體137y以靠近固定側柱體137x之方式移動,固定側柱體137x之端面與移動側柱體137y之端面抵接,藉此於其等之間夾持第2紗YB。於第4夾持部137中,移動側柱體137y以遠離固定側柱體137x之方式移動,固定側柱體137x之端面與移動側柱體137y之端面之間形成間隙,藉此解除夾持。此種第4夾持部137之夾持及該夾持之解除可藉由各種公知技術而實現,例如可藉由利用自外部供給之空氣之空氣驅動或凸輪機構而實現。第4夾持部137藉由彈簧等施力構件(省略圖示),於夾持方向上對第2紗YB施力而夾持。藉由第4夾持部137夾持第2紗YB之力小於藉由第2夾持部133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紗之力。藉由第4夾持部137夾持第2紗YB之力等於藉由第3夾持部127夾持第1紗YA之力。
第2切割器139於第2夾持部133之貫通方向之另一側之位置切斷第1紗YA。第2切割器139於支持部132中之第2夾持部133與第4夾持部137之間可沿夾持方向移動地設置。第2切割器139與第2夾持部133夾持 第1紗YA及第2紗YB之動作連動,向可切斷第1紗YA之位置移動。具體而言,如圖18A及圖18B所示,第2切割器139連結於第2夾持部133之移動側柱體133y。第2切割器139於第2夾持部133夾持有第1紗YA及第2紗YB之狀態下,以跨第1紗YA之方式就位。於該情形時,若使第1紗YA移動至插入方向上之遠離第2夾持部133之側,則藉由第2切割器139切斷第1紗YA。另一方面,第2切割器139於第2夾持部133解除了對第1紗YA及第2紗YB之夾持之狀態下,位於在夾持方向上相對於第1紗YA離開之位置。
如圖15、圖17及圖20所示,擋閘機構140構成可閉合接線部66a之腔室114中之至少一部分之擋閘部。擋閘機構140於藉由接線部66a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交纏時,閉合腔室114中之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中之離接線部66a較遠之任一側。擋閘機構140包含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接線部66a之一側之第1擋閘141、及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接線部66a之另一側之第2擋閘142。
第1擋閘141可閉合腔室114之貫通方向之一側。第2擋閘142可閉合腔室114之貫通方向之另一側。第1擋閘141及第2擋閘142呈板狀。第1擋閘141於開放腔室114之貫通方向之一側之開放狀態、與藉由其末端部堵住腔室114之貫通方向之一側之閉合狀態之間進行開放閉合。第2擋閘142於開放腔室114之貫通方向之另一側之開放狀態、與藉由其末端部堵住腔室114之貫通方向之另一側之閉合狀態之間進行開放閉合。此種擋閘機構140於利用接線部66a所進行之交纏時使第1擋閘141及第2擋閘142中之任一者處於閉合狀態(詳細內容於下文敍述)。
圓筒凸輪150呈圓柱狀外形。圓筒凸輪150能以沿貫通方向之旋轉軸為基軸旋轉地支持於框架102。於圓筒凸輪150之外周面形成有 第1凸輪槽151及第2凸輪槽152。於圓筒凸輪150之外周面中,於第1凸輪槽151與第2凸輪槽152之間形成有擋閘用環狀槽153。
如圖19所示,於第1凸輪槽151卡合有第1夾持部用從動件(第1從動件)154。第1夾持部用從動件154連結於夾持機構66b之支持部122之長度方向上之中央部。第1夾持部用從動件154沿第1凸輪槽151從動。第1凸輪槽151使圓筒凸輪150旋轉,藉此使第1夾持部用從動件154按所需地從動,從而實現下述之支持部122之移動。
於第2凸輪槽152卡合有第2夾持部用從動件(第2從動件)155。第2夾持部用從動件155連結於夾持機構66c之支持部132之長度方向上之中央部。第2夾持部用從動件155沿第2凸輪槽152從動。第2凸輪槽152使圓筒凸輪150旋轉,藉此使第2夾持部用從動件155按所需地從動,從而實現下述之支持部132之移動。
如圖17所示,於擋閘用環狀槽153卡合有第1擋閘用從動件(從動件)157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從動件)158。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能以軸159為中心擺動地安裝於框架102。
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中之一側連結於擋閘機構140之第1擋閘141之基端部。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中之另一側抵接於擋閘用環狀槽153之底面。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中之一側連結於擋閘機構140之第2擋閘142之基端部。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中之另一側抵接於擋閘用環狀槽153之底面。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根據擋閘用環狀槽153之底面之高低而移動。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以向第1擋閘141及第2擋閘142成為開放狀態之開放方向擺動之方式,藉由扭轉彈簧159a被施力。
於擋閘用環狀槽153之底面形成有隆起部156。若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之各者覆於隆起部156,則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分別向閉合方向(與開放方向相反之擺動方向)擺動,從而第1擋閘141及第2擋閘142之各者成為閉合狀態。若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之各者抵接於擋閘用環狀槽153之底面中之除了隆起部156以外之部分,則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分別向開放方向擺動,從而第1擋閘141及第2擋閘142之各者成為開放狀態。擋閘用環狀槽153使圓筒凸輪150旋轉,藉此使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按所需地擺動,從而讓下述之第1擋閘141及第2擋閘142實現開放閉合。
馬達160係驅動圓筒凸輪150使之旋轉之驅動源。馬達160支持於框架102。馬達160由控制部(省略圖示)控制旋轉。以上,圓筒凸輪150、第1夾持部用從動件154、第2夾持部用從動件155及馬達160構成使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之各者沿貫通方向移動之移動機構170。圓筒凸輪150構成擋閘用凸輪。圓筒凸輪150、第1擋閘用從動件157、第2擋閘用從動件158及馬達160構成使擋閘機構140開放閉合之開放閉合機構180。
其次,對於接續器66之動作例,參照圖20A~圖28進行說明。
再者,於圖20A~圖28中,為了方便起見,將由夾持機構66b、66c之擺動所引起之支持部122、132之移動表示為沿貫通方向之直線移動。於以下之說明中,為了方便起見,將貫通方向之一側稱為「左側」,將貫通方向之另一側稱為「右側」。支持部122之移動相當於第1夾 持部123及第3夾持部127之移動,支持部132之移動相當於第2夾持部133及第4夾持部137之移動。
如圖20A所示,於初始狀態下,第1~第4夾持部123、133、127、137為解除了夾持之狀態,支持部122與接線部66a接近,支持部132與接線部66a接近。第1擋閘141及第2擋閘142為開放狀態。於初始狀態下,例如藉由捕捉引導機構(紗捕捉引導部)61,捕捉第1紗YA及第2紗YB插入至腔室114,且將第1紗YA及第2紗YB插通至第1~第4夾持部123、133、127、137之固定側柱體123x、133x、127x、137x與移動側柱體123y、133y、127y、137y之間。
如圖20B所示,將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設為夾持狀態,藉由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之各者夾持第1紗YA及第2紗YB。此時,第1切割器129及第2切割器139連動,第1切割器129於第2紗YB上移動,且第2切割器139於第1紗YA上移動。
如圖21A所示,以遠離第2夾持部133之方式上拉第1紗YA之紗端側,且以遠離第1夾持部123之方式上拉第2紗YB之紗端側。藉此,藉由第2切割器139切斷第1紗YA,且藉由第1切割器129切斷第2紗YB。
如圖21B所示,將第3夾持部127及第4夾持部137設為夾持狀態,藉由第3夾持部127夾持第1紗YA,且藉由第4夾持部137夾持第2紗YB。如圖22A所示,使支持部122、132之各者以遠離接線部66a之方式移動。藉此,於藉由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夾持有第1紗YA及第2紗YB之狀態下,以第1夾持部123與第2夾持部133之間隔(貫通方向上之距離)擴大之方式使其等沿貫通方向移動,從而第1夾持部123與第2夾持部133之間之第1紗YA及第2紗YB例如延伸至1.6倍(延伸處理)。
如圖22B所示,使支持部122、132之各者以靠近接線部66a之方式移動。藉此,於藉由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之各者夾持有第1紗YA及第2紗YB之狀態下,以第1夾持部123與第2夾持部133之間隔變窄之方式使其等沿貫通方向移動,從而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中之藉由延伸處理而延伸之延伸部分鬆弛。其後或與其同時並列地,藉由接線部66a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之延伸部分交纏(第1交纏處理)。如圖23A所示,使支持部122向左側移動,從而去除藉由第1交纏處理所形成之第1紗YA及第2紗YB之纏結部M1之鬆弛。
如圖23B所示,解除第2夾持部133之第1紗YA及第2紗YB之夾持。使支持部122進一步向左側移動,從而使第1夾持部123及第3夾持部127向左側移動。藉此,亦藉由第1夾持部123及第3夾持部127拉拽第1紗YA及第2紗YB,使第1紗YA及第2紗YB向左側偏移。即,於藉由第1夾持部123夾持有第1紗YA及第2紗YB且解除了第2夾持部133之夾持之狀態下,使第1夾持部123向左側移動,從而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中之由第2夾持部133於該解除前所夾持之第1部分K1向左側移動(第1移動處理)。其結果,設為第1部分K1插通至接線部66a之腔室114之狀態。
如圖24A所示,使向左側移動之支持部122僅向右側返回少於其移動量之移動量。藉此,使纏結部M1及第1部分K1鬆弛。將第1擋閘141設為閉合狀態且將第2擋閘142設為開放狀態。如圖24B所示,藉由接線部66a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之第1部分K1交纏,從而形成纏結部M2(第2交纏處理)。於第2交纏處理中,藉由擋閘機構140之第1擋閘141閉合腔室114之左側(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中之離接線部66a較遠之任一側)。
如圖25A所示,將第1擋閘141設為開放狀態,且使支持部122向左側移動,從而去除纏結部M1及纏結部M2之鬆弛。如圖25B所示,將第2夾持部133設為夾持狀態,且使支持部122、132同時向右側移動,從而使第1~第4夾持部123、133、127、137同時向右側移動。
如圖26A所示,解除第1夾持部123對第1紗YA及第2紗YB之夾持。使支持部132進一步向右側移動,從而使第2夾持部133及第4夾持部137向右側移動。藉此,亦藉由第2夾持部133及第4夾持部137拉拽第1紗YA及第2紗YB,使第1紗YA及第2紗YB向右側偏移。即,於藉由第2夾持部133夾持有第1紗YA及第2紗YB且解除了第1夾持部123之夾持之狀態下,使第2夾持部133向右側移動,從而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中之由第1夾持部123於該解除前所夾持之第2部分K2向右側移動(第2移動處理)。其結果,設為第2部分K2插通至接線部66a之腔室114之狀態。
如圖26B所示,使向右側移動之支持部132僅向左側返回少於其移動量之移動量。藉此,使纏結部M1、M2及第2部分K2鬆弛。如圖27A所示,將第1擋閘141設為開放狀態且將第2擋閘142設為閉合狀態。如圖27B所示,藉由接線部66a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之第2部分K2交纏,從而形成纏結部M3(第3交纏處理)。於第3交纏處理中,藉由擋閘機構140之第2擋閘142閉合腔室114之右側(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中之離接線部66a較遠之任一側)。然後,將第2擋閘142設為開放狀態。
如圖28所示,使支持部122、132之各者相對於其初始位置向將藉由延伸處理而延伸之部分均等分配而成之位置移動。最後,解除第1~第4夾持部123、133、127、137之所有夾持,從而結束。
然,於接線時,例如因自噴射孔116a噴射之空氣(流體)之 影響,存在第1紗YA及第2紗YB容易自腔室114中之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中之離接線部66a較遠之任一側(以下,亦簡稱為「較遠側」)跳出之情形。因此,接續器66中,於接線時,利用擋閘機構140閉合腔室114中之較遠側,藉此例如使得來自噴射孔116a之空氣向腔室114中與較遠側相反之側積極地流動,從而亦可藉由該空氣抑制第1紗YA及第2紗YB自腔室114中之較遠側跳出。即,可於接線時抑制第1紗YA及第2紗YB自接線部66a之腔室114跳出。
接續器66具備使擋閘機構140開放閉合之開放閉合機構180。於該構成中,可使用開放閉合機構180使擋閘機構140開放閉合。
於接續器66中,開放閉合機構180具有:圓筒凸輪150;第1及第2擋閘用從動件157、158,其等連結於擋閘機構140,沿圓筒凸輪150之擋閘用環狀槽153之底面從動;及馬達160,其驅動圓筒凸輪150使之旋轉。於該情形時,可藉由作為凸輪機構之開放閉合機構180使擋閘機構140開放閉合。
於接續器66中,擋閘機構140包含:第1擋閘141,其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接線部66a之一側;及第2擋閘142,其配置於貫通方向上之接線部66a之另一側。於該情形時,可藉由將第1擋閘141及第2擋閘142之任一者設為閉合狀態而實現腔室114之較遠側之閉合。
接續器66具備使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之各者沿貫通方向移動之移動機構170。移動機構170實施第1移動處理,該第1移動處理係於藉由第1夾持部123夾持有第1紗YA及第2紗YB且解除了第2夾持部133之夾持之狀態下,使第1夾持部123向貫通方向之一側移動,從而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中之由第2夾持部133於該解除前所夾持之第1部分K1 向貫通方向之一側移動。接線部66a於第1移動處理之前,實施藉由接線部66a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交纏之第1交纏處理,以及於第1移動處理之後,實施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中之第1部分K1交纏之第2交纏處理。擋閘機構140中,於第2交纏處理中,第1擋閘141為閉合狀態且第2擋閘142為開放狀態。藉此,可於實施第2交纏處理時,抑制第1紗YA及第2紗YB自接線部66a之腔室114跳出。
於接續器66中,移動機構170於第2交纏處理之後實施第2移動處理,該第2移動處理係在藉由第2夾持部133夾持有第1紗YA及第2紗YB且解除了第1夾持部123之夾持之狀態下,使第2夾持部133向貫通方向之另一側移動,從而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中之由第1夾持部123於該解除前所夾持之第2部分K2向貫通方向之另一側移動。接線部66a於第2移動處理之後,實施使第1紗YA及第2紗YB中之第2部分K2交纏之第3交纏處理。擋閘機構140中,於第3交纏處理中,第1擋閘141為開放狀態且第2擋閘142為閉合狀態。藉此,可於實施第3交纏處理時,抑制第1紗YA及第2紗YB自接線部66a之腔室114跳出。
以上,對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進行各種變更。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只要第1~第4夾持部123、133、127、137為可夾持紗Y之形狀,則不限定於圓柱狀,可設為各種形狀(例如角柱狀等)。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移動機構170不受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之各種移動機構。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開放閉合機構180不受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之各種開放閉合機構。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擋閘機構140具有第1擋閘141及第2擋閘142,但擋閘機構140亦可僅具有第1擋閘141及 第2擋閘142之中至少任一者。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藉由支持部122、132以軸121、131為中心進行擺動而使第1夾持部123及第2夾持部133之各者沿貫通方向移動之形態作為一例進行說明。但,支持部122、132例如亦可於相互平行之狀態下,向相互靠近之方向及相互離開之方向移動。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腔室114之直徑及噴射孔116a之直徑可藉由更換接線部66a而變更。
66b:夾持機構
66c:夾持機構
102:框架
122:支持部
132:支持部
140:擋閘機構
141:第1擋閘
142:第2擋閘
150:圓筒凸輪
151:第1凸輪槽
152:第2凸輪槽
153:擋閘用環狀槽
154:第1夾持部用從動件
155:第2夾持部用從動件
156:隆起部
157:第1擋閘用從動件
158:第2擋閘用從動件
159:軸
159a:扭轉彈簧
160:馬達
170:移動機構
180:開放閉合機構

Claims (6)

  1. 一種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其係進行包含合成纖維之一條紗與另一條紗之接線者,且具備: 接線部,其具有形成可供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插通之空間之通路、及於上述通路開口且噴射流體之噴射孔,使插通至上述通路之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交纏; 第1夾持部,其配置於上述通路之貫通方向上之上述接線部之一側,夾持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 第2夾持部,其配置於上述貫通方向上之上述接線部之另一側,夾持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及 擋閘部,其可閉合上述接線部之上述通路中之至少一部分;且 於藉由上述接線部使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交纏時,上述擋閘部閉合上述通路中之上述第1夾持部及上述第2夾持部中之離上述接線部較遠之任一側。
  2. 如請求項1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其具備使上述擋閘部開放閉合之開放閉合機構。
  3. 如請求項2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其中上述開放閉合機構具有:擋閘用凸輪;從動件,其連結於上述擋閘部,沿上述擋閘用凸輪從動;及馬達,其驅動上述擋閘用凸輪使之旋轉。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其中上述擋閘部包含: 第1擋閘,其配置於上述貫通方向上之上述接線部之一側,可閉合上述通路之貫通方向之一側;及 第2擋閘,其配置於上述貫通方向上之上述接線部之另一側,可閉合上述通路之貫通方向之另一側。
  5. 如請求項4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其具備使上述第1夾持部及上述第2夾持部之各者沿上述貫通方向移動之移動機構, 上述移動機構實施第1移動處理, 該第1移動處理係於藉由上述第1夾持部夾持有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且解除了上述第2夾持部之夾持之狀態下,使上述第1夾持部向上述貫通方向之一側移動,而使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中之由上述第2夾持部於該解除前所夾持之第1部分向上述貫通方向之一側移動; 上述接線部 於上述第1移動處理之前,實施藉由上述接線部使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交纏之第1交纏處理,以及 於上述第1移動處理之後,實施使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中之上述第1部分交纏之第2交纏處理;且 上述擋閘部中,於上述第2交纏處理中,上述第1擋閘為閉合狀態且上述第2擋閘為開放狀態。
  6. 如請求項5之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其中上述移動機構 於上述第2交纏處理之後實施第2移動處理,該第2移動處理係在藉由上述第2夾持部夾持有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且解除了上述第1夾持部之夾持之狀態下,使上述第2夾持部向上述貫通方向之另一側移動,而使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中之由上述第1夾持部於該解除前所夾持之第2部分向上述貫通方向之另一側移動; 上述接線部 於上述第2移動處理之後,實施使上述一條紗及上述另一條紗中之上述第2部分交纏之第3交纏處理;且 上述擋閘部中,於上述第3交纏處理中,上述第1擋閘為開放狀態且上述第2擋閘為閉合狀態。
TW109125683A 2019-07-30 2020-07-29 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TWI829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0208 2019-07-30
JP2019140208 2019-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760A TW202120760A (zh) 2021-06-01
TWI829954B true TWI829954B (zh) 2024-01-21

Family

ID=71842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5683A TWI829954B (zh) 2019-07-30 2020-07-29 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771678B1 (zh)
JP (1) JP7465742B2 (zh)
CN (1) CN112301484B (zh)
TW (1) TWI82995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40324A1 (de) * 1984-11-12 1986-06-12 Mesdan S.p.A., Salo, Brescia Verfahren zum spleissen von textilfaeden mittels druckluft und spleiss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US5651507A (en) * 1994-06-07 1997-07-29 W. Schlafhorst Ag & Co. Yarn splicing device for bobbin-winding textile machines
JP2000063044A (ja) * 1998-08-21 2000-02-29 Murata Mach Ltd 糸継装置
US6073434A (en) * 1999-12-27 2000-06-13 Williams Specialty Company Multiple yarn end pneumatic splicer
EP1584595A1 (en) * 2004-03-30 2005-10-12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Yarn joining device and handy splicer
EP1671910A2 (en) * 2004-12-16 2006-06-21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Yarn splic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08365A (ja) * 1988-06-07 1989-12-13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装置および糸継ぎ方法
JPH10101267A (ja) 1996-09-27 1998-04-21 Murata Mach Ltd 糸条の結合装置
JP4120169B2 (ja) * 2001-02-08 2008-07-1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継ぎ装置
KR101329121B1 (ko) * 2006-06-09 2013-11-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스플라이서 장치
JP5048988B2 (ja) * 2006-10-11 2012-10-17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糸継ぎ装置及び糸継ぎ方法
JP2013067467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継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40324A1 (de) * 1984-11-12 1986-06-12 Mesdan S.p.A., Salo, Brescia Verfahren zum spleissen von textilfaeden mittels druckluft und spleiss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US5651507A (en) * 1994-06-07 1997-07-29 W. Schlafhorst Ag & Co. Yarn splicing device for bobbin-winding textile machines
JP2000063044A (ja) * 1998-08-21 2000-02-29 Murata Mach Ltd 糸継装置
US6073434A (en) * 1999-12-27 2000-06-13 Williams Specialty Company Multiple yarn end pneumatic splicer
EP1584595A1 (en) * 2004-03-30 2005-10-12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Yarn joining device and handy splicer
EP1671910A2 (en) * 2004-12-16 2006-06-21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Yarn splic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71678B1 (en) 2023-03-15
JP2021024740A (ja) 2021-02-22
CN112301484B (zh) 2023-04-28
TW202120760A (zh) 2021-06-01
CN112301484A (zh) 2021-02-02
JP7465742B2 (ja) 2024-04-11
EP3771678A1 (en) 202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10473B (zh) 合成纖維紗用接線系統
CN112299144A (zh) 卷装更换系统
TWI792026B (zh) 捲裝體更換裝置
EP2907780B1 (en)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TWI795662B (zh) 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TWI829954B (zh) 合成纖維紗用接續器
TWI825336B (zh) 插錠器、捲裝體更換裝置及紗線加工系統
CN104671000A (zh) 筒管保持装置、筒管设置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3898641A (zh) 纺纱机
CN109626108B (zh) 纱线卷绕机
TWI825337B (zh) 配接器及捲裝體更換裝置
TWI810472B (zh) 合成纖維紗用接線系統
CN112299146B (zh) 合成纤维纱用接头系统
TW202319604A (zh) 紙管補充裝置
JP2023182141A (ja) 巻取管処理装置、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システム
JPH05295627A (ja) 紡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