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1484B - 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1484B
CN112301484B CN202010743229.XA CN202010743229A CN112301484B CN 112301484 B CN112301484 B CN 112301484B CN 202010743229 A CN202010743229 A CN 202010743229A CN 112301484 B CN112301484 B CN 1123014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lamping
shutter
package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432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01484A (zh
Inventor
山本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301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1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01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1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01H15/002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for false-twisting spinn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3Synthetic polymer thr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9Elastic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捻接器(66)具备接头部(66a)、第一夹持部(123)、第二夹持部(133)、以及闸门机构(140)。接头部(66a)具有腔室(114)以及喷射孔(116a),使穿通于腔室(114)的第一纱线(YA)和第二纱线(YB)络交。第一夹持部(123)配置于接头部(66a)的一侧,夹持第一纱线(YA)和第二纱线(YB)。第二夹持部(133)配置于接头部(66a)的另一侧,夹持第一纱线(YA)和第二纱线(YB)。闸门机构(140)能够将腔室(114)的至少一部分封闭,在通过接头部(66a)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络交之际,将腔室(114)的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中的离接头部(66a)较远的某一方的一侧封闭。

Description

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一种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与进行由合成纤维形成的一方的纱线和另一方的纱线的接头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相关的技术,例如已知日本特开平10-101267号公报所记载的纱线的结合装置。在日本特开平10-101267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中,具备:一对夹持器,能够夹持两根纱线(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的重合了的端部;以及空气喷嘴,通过向夹持器间的重合了的纱线喷吹压缩空气,由此使纱线络交而结合。在空气喷嘴上摆动自如地设置有纱线防脱罩。在纱线进行结合时,纱线防脱罩防止纱线从空气喷嘴的空气供给孔飞出。
发明内容
在上述那样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中,在接头之际,在防止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从接头部中的供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穿通的通路飞出这一点上,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在接头之际,能够抑制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从接头部的通路飞出。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为,进行由合成纤维形成的一方的纱线与另一方的纱线的接头,具备:接头部,具有通路、以及向通路开口并且喷射流体的喷射孔,使穿通到通路的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络交,该通路形成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能够穿通的空间;第一夹持部,配置于通路的贯通方向上的接头部的一侧,夹持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第二夹持部,配置于贯通方向上的接头部的另一侧,夹持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以及闸门部,能够将接头部的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封闭,闸门部为,在通过接头部使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络交之际,将通路的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二夹持部中的离接头部远的某一方的一侧封闭。
本发明人反复锐意研究的结果,发现如下情况:在接头之际,例如由于从喷射孔喷射出的流体的影响,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容易从通路的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二夹持部中的离接头部较远的某一方的一侧(以下,简称为“远侧”)飞出。因此,在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中,在接头之际,通过利用闸门部将通路的远侧封闭,由此例如使来自喷射孔的流体积极地流向通路的与远侧相反的一侧,通过该流体能够抑制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从通路的远侧飞出。即,在接头之际,能够防止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从接头部的通路飞出。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也可以为,具备使闸门部开闭的开闭机构。在该构成中,能够使用开闭机构对闸门部进行开闭。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中也可以为,开闭机构具有:闸门用凸轮;从动件,与闸门部连结并沿着闸门用凸轮进行从动;以及马达,对闸门用凸轮进行旋转驱动。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作为凸轮机构的开闭机构对闸门部进行开闭。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中也可以为,闸门部包括:第一闸门,配置于通路的贯通方向上的接头部的一侧,能够将通路的贯通方向的一侧封闭;以及第二闸门,配置于贯通方向的接头部的另一侧,能够将通路的贯通方向的另一侧封闭。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第一闸门以及第二闸门的某一方成为关闭状态,来实现通路的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二夹持部中的离接头部较远的某一方的一侧的封闭。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也可以为,具备使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二夹持部分别沿着贯通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实施如下的第一移动处理:在由第一夹持部夹持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且解除了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的状态下,使第一夹持部向贯通方向的一侧移动,使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中的由第二夹持部在该解除前所夹持过的第一部分向贯通方向的一侧移动,接头部实施:在第一移动处理之前,通过接头部使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络交的第一络交处理;以及在第一移动处理之后,使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中的第一部分络交的第二络交处理,对于闸门部,在第二络交处理中,第一闸门为关闭状态且第二闸门为打开状态。由此,在实施第二络交处理之际,能够抑制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从接头部的通路飞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中也可以为,移动机构实施如下的第二移动处理:在第二络交处理之后,在由第二夹持部夹持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且解除了第一夹持部的夹持的状态下,使第二夹持部向贯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使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中的由第一夹持部在该解除前所夹持过的第二部分向贯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接头部在第二移动处理之后,实施使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中的第二部分络交的第三络交处理,对于闸门部,在第三络交处理中,第一闸门为打开状态且第二闸门为关闭状态。由此,在实施第三络交处理之际,能够抑制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从接头部的通路飞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在接头之际,能够抑制一方的纱线以及另一方的纱线从接头部的通路飞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假捻加工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搬运装置的卷装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安装有接合器的供纱卷装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二搬运装置的卷装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筒子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梭芯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卷装更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8A是表示保持单元的立体图。
图8B是表示保持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更换单元的构成的图。
图10是表示回收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接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接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接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捻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接头部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捻接器的其他立体图。
图18A是表示第二切断器的立体图。
图18B是表示第二切断器的其他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圆筒凸轮的第一凸轮槽以及第二凸轮槽的概略展开图。
图20A是表示捻接器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俯视图。图20B是表示20A的后续的图。
图21A是表示图20B的后续的图。
图21B是表示图21A的后续的图。
图22A是表示图21B的后续的图。
图22B是表示图22A的后续的图。
图23A是表示图22B的后续的图。
图23B是表示图23A的后续的图。
图24A是表示图23B的后续的图。
图24B是表示图24A的后续的图。
图25A是表示图24B的后续的图。
图25B是表示图25A的后续的图。
图26A是表示图25B的后续的图。
图26B是表示图26A的后续的图。
图27A是表示图26B的后续的图。
图27B是表示图27A的后续的图。
图28是表示图27B的后续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66.捻接器(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66a.接头部、114.腔室(通路)、116a.喷射孔、121.轴、131.轴、123.第一夹持部、127.第三夹持部、129,第一切断器、133.第二夹持部、139.第二切断器、137.第四夹持部、140.闸门机构(闸门部)、141.第一闸门、142.第二闸门、150,圆筒凸轮(闸门用凸轮)、151.第一凸轮槽、152.第二凸轮槽、154.第一夹持部用从动件(第一从动件)、155.第二夹持部用从动件(第二从动件)、157.第一闸门用从动件(从动件)、158.第二闸门用从动件(从动件)、160.马达、170.移动机构、180.开闭机构、K1.第一部分、K2.第二部分、YA.第一纱线(一方的纱线)、YB.第二纱线(另一方的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假捻加工系统1具备假捻加工机2、第一搬运装置3、第二搬运装置4、供纱单元5、卷装补给装置6、以及卷装更换装置7。假捻加工系统1具备统一地控制假捻加工机2、第一搬运装置3、第二搬运装置4、卷装补给装置6以及卷装更换装置7的控制装置(图示省略)。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假捻加工系统1中,假捻加工机2、第一搬运装置3、第二搬运装置4、供纱单元5、卷装补给装置6以及卷装更换装置7分别设置有多个。在以下的说明中,图中所示的“Z方向”为铅垂方向(上下方向),“X方向”为水平方向,“Y方向”为与X方向以及Z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
假捻加工系统1对从多个供纱卷装P1(参照图2)供给的纱线Y(参照图3)实施加工,并制造卷取卷装P2(参照图4)。纱线Y例如是由聚酯、聚酰胺等热塑性的合成纤维构成的合成纤维纱。供纱卷装P1是在供纱筒管B1(参照图2)上卷绕部分取向纱(POY:PartiallyOriented Yarn)而形成的。卷取卷装P2是在卷取筒管B2(参照图4)上卷绕拉伸变形纱(DTY:Draw Textured Yarn)而形成的。
假捻加工机2对纱线Y实施加工而形成卷取卷装P2。假捻加工机2具有主机体2a以及2台卷取体2b。在主机体2a设置有加捻装置、喂纱辊等。在卷取体2b设置有卷取装置、落纱装置等。主机体2a沿着X方向延伸。卷取体2b沿着X方向延伸。卷取体2b在Y方向(主机体2a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主机体2a对置的位置。即,2台卷取体2b配置于将主机体2a夹在中间的位置。
假捻加工机2对从多个供纱卷装P1供给的纱线Y实施假捻加工,并将加工后的纱线卷绕于卷取筒管B2而形成卷取卷装P2(参照图4)。假捻加工机2将所形成的卷取卷装P2供给到第二搬运装置4。
第一搬运装置3搬运供纱卷装P1。第一搬运装置3例如沿着从顶棚悬吊着的第一轨道R1行驶。第一轨道R1例如配置在一个假捻加工机2与另一个假捻加工机2之间、以及卷取体2b与供纱单元5之间。第一搬运装置3在供给供纱卷装P1的供给场所与规定的卷装补给装置6之间,搬运供纱卷装P1。如图2所示,第一搬运装置3具有第一卷装保持部3a。第一卷装保持部3a悬吊于第一轨道R1。第一卷装保持部3a保持多个(例如12个)供纱卷装P1。第一卷装保持部3a通过内插于供纱卷装P1的供纱筒管B1的支承部件(图示省略)来支承供纱卷装P1。
如图3所示,在供纱卷装P1上安装有接合器10。接合器10保持纱线Y。接合器10具有安装部11、第一保持部12、以及第二保持部13。安装部11能够同步旋转地安装于供纱卷装P1的供纱筒管B1。安装部11呈圆筒状。安装部11被安装于从供纱卷装P1的侧面突出来的供纱筒管B1的端部。
第一保持部12保持供纱卷装P1的外层侧的纱线Y的第一纱端Y1。第一保持部12设置于安装部11。第一保持部12具有第一臂12a、第一把持工具12b、以及第一纱线引导件12c。第一臂12a为,基端侧固定于安装部11的侧面,沿着安装部11的径向延伸。第一把持工具12b把持第一纱端Y1。第一把持工具12b设置于第一臂12a的前端侧。第一纱线引导件12c设置于第一臂12a。
第二保持部13保持供纱卷装P1的内层侧(尾侧)的纱线Y的第二纱端Y2。第二保持部13设置于安装部11。第二保持部13具有第二臂13a、第二把持工具13b、以及第二纱线引导件13c。第二臂13a为,基端侧固定于安装部11的侧面,沿着安装部11的径向延伸。第二臂13a被配置为:位于与第一臂12a成为同一直线状的位置。第二把持工具13b把持第二纱端Y2。第二把持工具13b设置于第二臂13a的前端侧。第二纱线引导件13c设置于第二臂13a。
在接合器10中,从供纱卷装P1的外层侧拉出来的第一纱端Y1,经由第一保持部12的第一纱线引导件12c而由第一把持工具12b把持,并且,从供纱卷装P1的内层侧拉出来的第二纱端Y2,经由第一保持部12的第一纱线引导件12c以及第二保持部13的第二纱线引导件13c而由第二把持工具13b把持。接合器10例如由作业者安装于供纱卷装P1。在供纱筒管B1上,在与安装有接合器10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也可以安装有筒管帽BC(参照图2)。
如图4所示,第二搬运装置4搬运卷取卷装P2。第二搬运装置4沿着第一轨道R1行驶。第二搬运装置4在规定的假捻加工机2与卷取卷装P2的保管设备(图示省略)之间搬运卷取卷装P2。第二搬运装置4具有第二卷装保持部4a。第二卷装保持部4a悬吊于第一轨道R1。经由第二卷装保持部4a而分别保持有多个(例如16个)卷取卷装P2。具体地说,通过由卷装承接部来支承各个卷取筒管B2的两端部,由此保持卷取卷装P2。
如图1所示,供纱单元5对假捻加工机2供给纱线Y。供纱单元5与假捻加工机2邻接地配置。供纱单元5配置于在Y方向上与假捻加工机2的卷取体2b对置的位置。供纱单元5沿着X方向延伸。供纱单元5具有多个筒子架20。筒子架20保持供纱卷装P1。沿着X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筒子架20。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纱单元5中,在Y方向上背靠背地配置有一对筒子架20。
如图5所示,筒子架20具有筒子基座部21、4根第一支柱22a、22b、22c、22d、分隔板23、以及多个梭芯(对应英文:Peg)24。筒子基座部21为框状的框架体。4根第一支柱22a~22d立设于筒子基座部21。4根第一支柱22a~22d沿着Z方向延伸。4根第一支柱22a~22d分别在X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并且在Y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分隔板23设置于第一支柱22a~22d。分隔板23在第一支柱22a~22d的Z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分隔板23防止供纱卷装P1落下。
梭芯24支承供纱卷装P1。梭芯24设置于第一支柱22a、22b。梭芯24在第一支柱22a,22b的Z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例如8个)。梭芯24配置在一对分隔板23之间。设置于第一支柱22a的梭芯24、与设置于第一支柱22b的梭芯24,排列配置于相同的高度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设置于第一支柱22a的梭芯24称为“第一梭芯24a”,将设置于第一支柱22b的梭芯24称为“第二梭芯24b”。
第一梭芯24a以及第二梭芯24b按照2个一组来使用。在该构成中,第一梭芯24a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与第二梭芯24b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相连。具体地说,第一梭芯24a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的外层侧的第一纱端Y1或者内层侧的第二纱端Y2、与第二梭芯24b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的内层侧的第二纱端Y2或者外层侧的第一纱端Y1相连。由此,从2个一组的第一梭芯24a以及第二梭芯24b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供给1根纱线Y。
如图6所示,梭芯24具有供纱卷装支承部25、以及梭芯主体部26。供纱卷装支承部25支承供纱卷装P1。供纱卷装支承部25具有卷装支承部件25a、25b、以及旋转机构25c。卷装支承部件25a、25b为棒状部件。卷装支承部件25a、25b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梭芯主体部26。卷装支承部件25a、25b沿着一个方向延伸并且相互平行,且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梭芯24通过卷装支承部件25a、25b在2点对供纱卷装P1进行支承。
在卷装支承部件25a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覆盖部25d。在卷装支承部件25b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覆盖部25e。覆盖部25d、25e例如由摩擦系数较大的橡胶(树脂)等形成。覆盖部25d、25e与卷取卷装P2的供纱筒管B1的内周面接触(抵接)。卷装支承部件25a的一端与卷装支承部件25b的一端通过连结部件25f而被连结。
旋转机构25c具有从动带轮25g、驱动带轮25h、动力传递带25i、以及第一轮25j。
从动带轮25g设置于卷装支承部件25a的另一端。驱动带轮25h设置于卷装支承部件25b的另一端。动力传递带25i架设于从动带轮25g以及驱动带轮25h。第一轮25j设置于驱动带轮25h(卷装支承部件25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轮25j是构成马氏间歇机构的马氏间歇轮。第一轮25j通过后述的接头装置60的第一接头驱动器62a或者第二接头驱动器63a的旋转驱动而旋转。在供纱卷装支承部25中,通过第一轮25j的旋转,由此卷装支承部件25a与卷装支承部件25b同步地旋转。
梭芯主体部26具有梭芯主体26a、以及旋转传递部件26b。梭芯主体26a为呈长方体状的部件。梭芯主体26a将供纱卷装支承部25的卷装支承部件25a以及卷装支承部件25b支承为能够围绕其旋转轴旋转。在梭芯主体26a设置有限制部件26c。限制部件26c例如呈圆盘状。限制部件26c配置于梭芯主体26a的一个侧面。限制部件26c供卷装支承部件25a以及卷装支承部件25b插入安装。限制部件26c与供纱卷装P1的端面对置,对供纱卷装P1在卷装支承部件25a以及卷装支承部件25b的延伸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在梭芯主体26a上形成有插入孔26d。筒子架20的第一支柱22a或者第一支柱22b插入于插入孔26d。
旋转传递部件26b支承梭芯主体26a。在旋转传递部件26b的上端部固定有梭芯主体26a。旋转传递部件26b呈圆筒状。旋转传递部件26b的中空部与梭芯主体26a的插入孔26d连通。筒子架20的第一支柱22a、22b同轴地插入于旋转传递部件26b。在旋转传递部件26b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轮26e。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轮26e是构成马氏间歇机构的马氏间歇轮。第二轮26e通过后述的转动装置35的第一转动驱动器36a或者第二转动驱动器37a的驱动而旋转。梭芯主体部26随着第二轮26e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由此,供纱卷装支承部25进行旋转。梭芯24转动到进行供纱筒管B1的回收以及供纱卷装P1的安装的更换位置、以及供给纱线Y的供给位置。
如图1所示,卷装补给装置6向卷装更换装置7供给供纱卷装P1。卷装补给装置6暂时保管由第一搬运装置3搬运来的供纱卷装P1,并且向卷装更换装置7供给供纱卷装P1。卷装补给装置6保管多个(例如4个)供纱卷装P1。卷装补给装置6具有从第一搬运装置3移载供纱卷装P1的移载机构(图示省略)。
卷装更换装置7从梭芯24回收供纱筒管B1,并且将供纱卷装P1安装于梭芯24。如图7所示,卷装更换装置7沿着第二轨道R2行驶。第二轨道R2敷设于地面,并沿着X方向(筒子架20的排列方向)而延伸。即,卷装更换装置7沿着X方向行驶。卷装更换装置7在配置有卷装补给装置6的供纱单元5的一端与供纱单元5的另一端之间移动。
卷装更换装置7具备行驶台车(行驶单元)30、升降单元31、保持单元(保持装置)32、以及更换单元33。此外,卷装更换装置7具备对各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图示省略)。
行驶台车30具有行驶基座部30a以及支柱支承部30b。行驶基座部30a呈长方体状。在行驶基座部30a收容有在第二轨道R2上行驶的车轮以及驱动机构等。
支柱支承部30b立设于行驶基座部30a。支柱支承部30b具有4根第二支柱30c、30d、30e、30f、以及壁部30g。第二支柱30c~30f以及壁部30g沿着Z方向延伸。第二支柱30c在行驶基座部30a中配置于X方向的一端部、且是Y方向的一端部。第二支柱30c配置于行驶基座部30a的角部。第二支柱30d在行驶基座部30a中配置于X方向的一端部、且是Y方向的另一端部。第二支柱30c与第二支柱30d配置于在Y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第二支柱30d配置于行驶基座部30a的角部。
第二支柱30e与第二支柱30c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在X方向上与第二支柱30c对置的位置。第二支柱30f在X方向上的第二支柱30c与第二支柱30e之间,配置于行驶基座部30a的Y方向的另一端部。第二支柱30f在X方向上与第二支柱30d对置地配置。壁部30g沿着X方向延伸。壁部30g在行驶基座部30a中配置于X方向的另一端部、且是Y方向的另一端部。即,壁部30g配置于行驶基座部30a的角部。壁部30g在Y方向上与第二支柱30e对置,并且在X方向上与第二支柱30f对置地配置。
升降单元31供作业者搭乘而升降。升降单元31在维护等之际而使用。升降单元31在行驶台车30的行驶基座部30a中配置于X方向的另一端部。升降单元31具有引导部31a以及升降部31b。
引导部31a为导轨。引导部31a配置于行驶台车30的支柱支承部30b的壁部30g。引导部31a沿着Z方向延伸。升降部31b是供作业者搭乘的作业台。升降部31b呈箱形。升降部31b被设置为,沿着引导部31a在Z方向上升降自如。升降部31b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沿着引导部31a移动。
保持单元32保持多个(例如4个)供纱卷装P1。保持单元32保持与卷装补给装置6所保持的供纱卷装P1的数量为相同数量的供纱卷装P1。保持单元32从卷装补给装置6接受供纱卷装P1的供给并暂时保管供纱卷装P1,并且向更换单元33供给供纱卷装P1。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保持单元32具有主体框架32a、卷装支承部32b、以及驱动部32c。主体框架32a配置于行驶台车30的行驶基座部30a。主体框架32a在行驶基座部30a中配置于X方向的一端部。
卷装支承部32b支承供纱卷装P1。卷装支承部32b被设置为能够转动。卷装支承部32b在大致90°的范围内转动。卷装支承部32b转动到从卷装补给装置6接受供纱卷装P1的供给的补给位置(参照图8B)、以及向更换单元33供给供纱卷装P1的供给位置(参照图8A)。驱动部32c使卷装支承部32b转动。驱动部32c例如为气缸。
更换单元33在梭芯24处进行供纱筒管B1与供纱卷装P1的更换。具体地说,更换单元33从梭芯24回收供纱筒管B1,并且将供纱卷装P1安装于梭芯24。如图7所示,更换单元33与保持单元32邻接设置。如图9所示,更换单元33具备基座34、转动装置35、回收装置40、供给装置50、接头装置60、以及移动装置70。
基座34支承转动装置35、回收装置40、供给装置50以及接头装置60。基座34被设置为沿着行驶台车30的支柱支承部30b升降自如。基座34设置于能够对保持单元32进行访问的位置。
转动装置35使筒子架20的梭芯24转动。转动装置35固定于基座34。转动装置35在基座34中配置于与供纱单元5对置的位置。转动装置35具有第一驱动机构36以及第二驱动机构37。
第一驱动机构36使筒子架20的第一梭芯24a转动。第一驱动机构36具有第一转动驱动器36a以及第一转动臂部36b。第一转动驱动器36a使第一梭芯24a的第二轮26e旋转。第一转动驱动器36a是构成马氏间歇机构的马氏间歇驱动器。第一转动驱动器36a通过马达(图示省略)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第一转动臂部36b支承着第一转动驱动器36a。第一转动臂部36b被设置为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摆动。第一转动臂部36b例如通过马达或者气缸(图示省略)而被驱动。
第二驱动机构37使筒子架20的第二梭芯24b转动。第二驱动机构37具有第二转动驱动器37a以及第二转动臂部37b。第二转动驱动器37a使第二梭芯24b的第二轮26e旋转。第二转动驱动器37a是构成马氏间歇机构的马氏间歇驱动器。第二转动驱动器37a通过马达(图示省略)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第二转动臂部37b支承着第二转动驱动器37a。第二转动臂部37b被设置为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摆动。第二转动臂部37b例如通过马达或者气缸(图示省略)而被驱动。
在将供纱卷装P1安装于梭芯24时,转动装置35使梭芯24转动而变更梭芯24的朝向。转动装置35使与作为对象的梭芯24对应的第一驱动机构36或者第二驱动机构37工作。例如,在使第一驱动机构36工作的情况下,转动装置35使第一转动臂部36b摆动,而使第一转动驱动器36a与第一梭芯24a的第二轮26e卡合。当第一转动驱动器36a与第二轮26e卡合时,转动装置35使第一转动驱动器36a向一个方向旋转。梭芯24为,当第二轮26e旋转时,旋转传递部件26b进行旋转。由此,梭芯24转动,卷装支承部件25a、25b的前端部则朝向更换单元33一侧。
回收装置40从梭芯24回收安装有接合器10的供纱筒管B1。如图10所示,回收装置40具有第一支承机构41以及第一回收驱动机构42。第一支承机构41支承供纱筒管B1。并且,第一支承机构41通过相对于梭芯24前进以及后退,由此回收供纱筒管B1。第一支承机构41具有第一滑动部41a以及第一卷装支承部件41b。
第一滑动部41a具有第一线性引导件41c。第一滑动部41a的一部分能够经由第一线性引导件41c而在规定方向上移动。第一卷装支承部件41b支承供纱筒管B1。第一卷装支承部件41b设置于移动的第一滑动部41a的前端部。第一卷装支承部件41b沿着第一滑动部41a的延伸方向而延伸。
第一回收驱动机构42驱动第一支承机构41。第一回收驱动机构42具有第一滑动轨道42a、第一回收驱动部42b、第一升降部42c、以及第二回收驱动部42d。第一滑动轨道42a与第一滑动部41a连接。第一滑动轨道42a通过第一回收驱动部42b的驱动,而使第一滑动部41a的一部分往复运动。第一回收驱动部42b例如为气缸。第一升降部42c与第一滑动部41a连接。第一升降部42c通过第二回收驱动部42d的驱动,而使第一滑动部41a升降。由此,第一滑动部41a进行摆动。第二回收驱动部42d例如为马达。
下面对回收装置40进行的供纱筒管B1的回收动作进行说明。回收装置40为,通过第一回收驱动机构42使第一支承机构41的第一滑动部41a的一部分相对于通过转动装置35而转动了的梭芯24前进,而使第一卷装支承部件41b位于供纱筒管B1的中空部。此时,回收装置40为,通过第一回收驱动机构42使第一支承机构41的第一滑动部41a向下方摆动,而使第一卷装支承部件41b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回收装置40为,当第一卷装支承部件41b位于供纱筒管B1的中空部时,通过第一回收驱动机构42使第一滑动部41a向上方摆动,从而使第一卷装支承部件41b成水平。由此,第一卷装支承部件41b与供纱筒管B1接触从而供纱筒管B1被抬起,并且供纱筒管B1与卷装支承部件25a、25b分离。回收装置40通过第一回收驱动机构42使第一支承机构41的第一滑动部41a的一部分后退。通过以上,回收装置40从梭芯24回收供纱筒管B1。
供给装置50向梭芯24供给供纱卷装P1。如图11所示,供给装置50具有第二支承机构51以及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第二支承机构51支承供纱卷装P1。并且,第二支承机构51通过相对于梭芯24前进以及后退,由此供给供纱卷装P1。第二支承机构51具有第二滑动部51a以及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
第二滑动部51a具有第二线性引导件51c。第二滑动部51a的一部分能够经由第二线性引导件51c而在规定方向上移动。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支承供纱卷装P1。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设置于移动的第二滑动部51a的前端部。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沿着第二滑动部51a的延伸方向而延伸。
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使第二支承机构51驱动。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具有第二滑动轨道52a、第一供给驱动部52b、第二升降部52c、以及第二供给驱动部52d。第二滑动轨道52a与第二滑动部51a连接。第二滑动轨道52a通过第一供给驱动部52b的驱动而使第二滑动部51a的一部分往复运动。第一供给驱动部52b例如为气缸。第二升降部52c与第二滑动部51a连接。第二升降部52c通过第二供给驱动部52d的驱动而使第二滑动部51a升降。由此,第二滑动部51a进行摆动。第二供给驱动部52d例如为马达。
对供给装置50从保持单元32取得供纱卷装P1的取得动作进行说明。供给装置50在卷装更换装置7正在移动时从保持单元32取得供纱卷装P1。供给装置50为,当更换单元33相对于保持单元32在规定的高度位置停止时,通过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使第二支承机构51的第二滑动部51a的一部分相对于保持单元32的卷装支承部32b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前进,由此使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位于供纱卷装P1的中空部。此时,供给装置50通过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使第二支承机构51的第二滑动部51a向下方摆动,而使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供给装置50为,当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位于供纱卷装P1的中空部时,通过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使第二滑动部51a向上方摆动,而使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成水平。由此,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与供纱卷装P1接触而供纱卷装P1被抬起,并且供纱卷装P1与卷装支承部32b分离。供给装置50通过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使第二支承机构51的第二滑动部51a的一部分后退。通过以上,供给装置50从保持单元32取得供纱卷装P1。
下面对供给装置50将供纱卷装P1向梭芯24供给的供给动作进行说明。供给装置50为,通过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使第二支承机构51的第二滑动部51a的一部分相对于供纱筒管B1被取下后的梭芯24前进,由此使梭芯24的卷装支承部件25a、25b位于供纱卷装P1的中空部。供给装置50为,当梭芯24的卷装支承部件25a、25b位于供纱卷装P1的中空部时,通过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使第二滑动部51a向下方摆动,而使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由此,梭芯24的卷装支承部件25a、25b与供纱卷装P1接触而供纱卷装P1被支承于梭芯24,并且第二卷装支承部件51b与供纱卷装P1分离。供给装置50通过第二供给驱动机构52使第二支承机构51的第二滑动部51a的一部分后退。通过以上,供给装置50将供纱卷装P1安装于梭芯24。
接头装置60进行第一梭芯24a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与第二梭芯24b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之间的接头。如图12、图13以及图14所示,接头装置60具备捕捉引导机构61、第一旋转机构(操作机构)62、第二旋转机构(操作机构)63、以及接头机构64。
接头装置60被设置为,能够通过移动机构(图示省略)在更换单元33与供纱单元5的对置方向(Y方向)上移动。接头装置60在接头装置60被配置在基座34内的待机位置、与接头装置60朝向供纱单元5移动而前进到比基座34更外侧的接头位置之间移动。
捕捉引导机构61对供纱卷装P1的纱线Y进行捕捉,并将纱线Y向接头机构64进行引导。捕捉引导机构61对一方的梭芯24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的第一纱端Y1、以及另一方的梭芯24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的第二纱端Y2进行捕捉,并向接头机构64进行引导。捕捉引导机构61具有吸入部61a以及接头臂部61b。
吸入部61a对纱线Y进行吸引、捕捉。吸入部61a具有吸管61c、吸嘴61d、以及钩部61e。吸嘴61d设置于吸管61c的前端部。吸嘴61d对纱线Y进行吸引。在吸管61c上连接有负压源(图示省略)。由此,在吸嘴61d产生吸引流。吸管61c的基端侧与接头臂部61b连接。钩部61e设置于吸管61c的前端部且是与吸嘴61d相背对的位置。钩部61e将由接头装置60络交的纱线Y卡止。接头臂部61b使吸入部61a移动。接头臂部61b包括连杆机构以及多个马达而构成。接头臂部61b由托架61f支承。
第一旋转机构62以及第二旋转机构63分别对梭芯24进行操作而使供纱卷装P1旋转。第一旋转机构62以及第二旋转机构63为,在通过捕捉引导机构61将纱线Y向接头机构64进行引导时,分别使供纱卷装P1旋转而从供纱卷装P1陆续放出纱线Y。
第一旋转机构62对第一梭芯24a进行操作。第一旋转机构62具有第一接头驱动器62a、第一马达62b、以及第一接头臂部62c。第一接头驱动器62a由第一接头臂部62c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在第一接头驱动器62a上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62d。第一马达62b固定于第一接头臂部62c。在第一马达62b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一驱动带轮62e。第一马达62b围绕轴旋转驱动第一驱动带轮62e。在第一从动带轮62d以及第一驱动带轮62e上架设有第一动力传递带62f。由此,第一接头驱动器62a通过第一马达62b的旋转驱动而旋转。
第二旋转机构63对第二梭芯24b进行操作。第二旋转机构63具有第二接头驱动器63a、第二马达63b、以及第二接头臂部63c。第二接头驱动器63a由第二接头臂部63c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在第二接头驱动器63a设置有第二从动带轮63d。第二马达63b固定于第二接头臂部63c。在第二马达63b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二驱动带轮63e。第二马达63b围绕轴旋转驱动第二驱动带轮63e。在第二从动带轮63d以及第二驱动带轮63e上架设有第二动力传递带63f。由此,第二接头驱动器63a通过第二马达63b的旋转驱动而旋转。
接头机构64进行接头。接头机构64具有捻接器66、第一引导机构67、以及第二引导机构68。
捻接器66具备接头部66a、以及一对夹持机构66b、66c。接头部66a使第一梭芯24a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与第二梭芯24b所支承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Y络交。夹持机构66b、66c设置于夹着接头部66a的位置。夹持机构66b、66c夹持插入于接头部66a的腔室中的纱线Y。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一引导机构67对纱线Y进行卡止而引导。第一引导机构67具有第一钩67a、第二钩67b、以及第三钩67c。第一钩67a、第二钩67b以及第三钩67c被设置为能够摆动。在第一钩67a上设置有用于对纱线Y的张力进行检测的电位计(图示省略)。接头装置60基于电位计的检测结果对第一旋转机构62的第一马达62b的动作进行控制。即,接头装置60基于电位计的检测结果对供纱卷装P1的旋转量(放出量)进行调整,并以规定的张力从供纱卷装P1拉出纱线Y。
第二引导机构68对纱线Y进行卡止而引导。第二引导机构68具有第一钩68a、第二钩68b、以及第三钩68c。第一钩68a、第二钩68b以及第三钩68c被设置为能够摆动。在第一钩68a上设置有对纱线Y的张力进行检测的电位计(图示省略)。接头装置60基于电位计的检测结果对第二旋转机构63的第二马达63b的动作进行控制。即,接头装置60基于电位计的检测结果对供纱卷装P1的旋转量(放出量)进行调整,并以规定的张力从供纱卷装P1拉出纱线Y。
对接头装置60的接头动作进行说明。具体地说,将通过接头装置60进行第一梭芯24a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外层侧的第一纱端Y1、与第二梭芯24b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内层侧的第二纱端Y2之间的接头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接头装置60为,当开始接头动作时,如图14所示,通过第一旋转机构62对第一梭芯24a进行操作,并且通过第二旋转机构63对第二梭芯24b进行操作,使接合器10旋转到能够通过吸入部61a对第一纱端Y1以及第二纱端Y2进行捕捉的位置。具体地说,在第一旋转机构62中,使第一接头驱动器62a与第一梭芯24a的第一轮25j卡合,并使第一马达62b驱动而使第一接头驱动器62a旋转。同样,在第二旋转机构63中,使第二接头驱动器63a与第二梭芯24b的第一轮25j卡合,并使第二马达63b驱动而使第二接头驱动器63a旋转。当第一接头驱动器62a以及第二接头驱动器63a进行旋转时,第一梭芯24a以及第二梭芯24b的每一个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进行旋转,与此相伴随而接合器10进行旋转。接头装置60通过传感器(图示省略)对设置于接合器10的检测体(图示省略)进行检测,并基于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第一马达62b以及第二马达63b进行控制,而使接合器10旋转到规定位置。
接头装置60为,当使接合器10旋转时,使捕捉引导机构61的接头臂部61b工作,通过吸入部61a从第一梭芯24a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接合器10捕捉第一纱端Y1,并从第二梭芯24b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接合器10捕捉第二纱端Y2。此时,接头装置60为,通过第一旋转机构62对第一梭芯24a进行操作,并且通过第二旋转机构63对第二梭芯24b进行操作,而使供纱卷装P1旋转。由此,从供纱卷装P1以规定的张力拉出纱线Y。
接头装置60为,通过吸入部61a将具有第一纱端Y1的纱线Y钩挂于第一引导机构67并且将纱线Y引导到捻接器66,将具有第二纱端Y2的纱线Y钩挂于第二引导机构68并且将纱线Y引导到捻接器66。接头装置60为,当将纱线Y引导到捻接器66时,使捻接器66中执行接头动作。由此,接头装置60进行第一梭芯24a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外层侧的第一纱端Y1、与第二梭芯24b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内层侧的第二纱端Y2之间的接头。
移动装置70使回收装置40、供给装置50以及接头装置60旋转移动。移动装置70使回收装置40、供给装置50以及接头装置60分别移动到对梭芯24进行作业的作业位置。此外,移动装置70使回收装置40以及供给装置50移动到对保持单元32进行作业的作业位置。如图9所示,移动装置70具有旋转支承部71以及更换单元驱动部72。
旋转支承部71支承回收装置40、供给装置50以及接头装置60。旋转支承部71在基座34中设置为围绕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自如。旋转支承部71将回收装置40、供给装置50以及接头装置60支承为,从旋转支承部71的旋转轴方向观察,回收装置40、供给装置50以及接头装置60分别朝向不同的3个方向而配置。
旋转支承部71具有轮(图示省略)。轮是构成马氏间歇机构的马氏间歇轮。更换单元驱动部72使旋转支承部71旋转。更换单元驱动部72是构成马氏间歇机构的马氏间歇驱动器。更换单元驱动部72通过马达(图示省略)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移动装置70为,通过更换单元驱动部72进行驱动而使旋转支承部71旋转。
移动装置70使旋转支承部71在7个地方停止。移动装置70使旋转支承部71停止于:回收装置40从第一梭芯24a回收供纱筒管B1的位置;回收装置40从第二梭芯24b回收供纱筒管B1的位置;供给装置50向第一梭芯24a供给供纱卷装P1的位置;供给装置50向第二梭芯24b供给供纱卷装P1的位置;接头装置60进行接头的位置;供给装置50从保持单元32取得供纱卷装P1的位置;以及回收装置40向保持单元32供给供纱筒管B1的位置。
接下来,对捻接器66具体地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那样,捻接器66进行第一梭芯24a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一方的纱线)Y即第一纱线YA(参照图21A)、与第二梭芯24b所支承着的供纱卷装P1的纱线(另一方的纱线)Y即第二纱线YB(参照图21A)的接头。捻接器66是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捻接器66具备框架102、接头部66a、一对夹持机构66b、66c、闸门机构140、圆筒凸轮150、以及马达160。
框架102是对捻接器66的各部进行保持的部件。框架102例如由多个板状部件构成。接头部66a被固定于框架102。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接头部66a具有接头喷嘴112、狭缝113、腔室(通路)114、以及空气流路116。接头喷嘴112是由金属或者陶瓷材料形成的块状体。狭缝113设置于接头喷嘴112。狭缝113与腔室114连通,狭缝113是能够将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向腔室114插入的间隙。狭缝113横亘接头喷嘴112的上表面以及腔室114而形成。在狭缝113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将纱线向狭缝113引导的倾斜面115。
腔室114是供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穿通的通路。腔室114贯通接头喷嘴112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个侧面。腔室114的贯通方向(以下,也简称为“贯通方向”),与将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向狭缝113插入的插入方向(以下,也简称为“插入方向”)正交。腔室114形成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能够穿通的空间。在与贯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腔室114呈圆状。
空气流路116供向腔室114供给的空气流通。空气流路116具有向腔室114开口的喷射孔116a。喷射孔116a使空气流路116与腔室114连通。从喷射孔116a对腔室114喷射空气。在空气流路116的上游侧(与喷射孔116a相反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118。在连接部118连接有供给空气的供给管119。
如图15、图19以及图20所示,一方的夹持机构66b具有支承部122、第一夹持部123、第三夹持部127以及第一切断器129。另一方的夹持机构66c具有支承部132、第二夹持部133、第四夹持部137、以及第二切断器139。
支承部122呈长方体状(棱柱状)的外形。支承部122支承第一夹持部123、第三夹持部127以及第一切断器129。支承部122能够摆动地设置于框架102。在支承部12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与贯通方向正交的轴121。轴121被固定于框架102。在支承部122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至另一端部,收容有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三夹持部127。
在支承部122设置有凹部125。凹部125被设置于支承部122的另一端部。凹部125使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三夹持部127的一部分露出。这样的支承部122以轴121为中心进行摆动,以使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三夹持部127沿着贯通方向移动(详细情况将后述)。
第一夹持部123配置于贯通方向上的接头部66a的一侧。第一夹持部123呈圆柱状,例如由具有耐磨损性的SUS等金属形成。第一夹持部123沿着与贯通方向正交且与轴12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进行夹持(夹紧)。以下,将与贯通方向正交且与轴12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也称为“夹持方向”。第一夹持部123包括固定侧柱体123x以及可动侧柱体123y。固定侧柱体123x和可动侧柱体123y被配置为,各自的端面在夹持方向上相互对置。固定侧柱体123x被固定于支承部132。可动侧柱体123y以能够沿着夹持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支承部132。
在第一夹持部123中,通过可动侧柱体123y以向固定侧柱体123x接近的方式移动,固定侧柱体123x的端面与可动侧柱体123y的端面相抵接,由此在它们之间夹持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在第一夹持部123中,通过可动侧柱体123y以从固定侧柱体123x远离的方式移动,在固定侧柱体123x的端面与可动侧柱体123y的端面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夹持被解除。这样的第一夹持部123的夹持以及该夹持的解除,能够通过各种公知技术来实现,例如能够通过利用了从外部供给的空气的空气驱动机构或者凸轮机构来实现。第一夹持部123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省略图示),在夹持方向上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施力而进行夹持。
第三夹持部127配置于贯通方向上的第一夹持部123的一侧。第三夹持部127呈圆柱状,例如由具有耐磨损性的SUS等金属形成。第三夹持部127沿着夹持方向对第一纱线YA进行夹持。第三夹持部127包括固定侧柱体127x以及可动侧柱体127y。固定侧柱体127x和可动侧柱体127y被配置为,各自的端面在夹持方向上相互对置。固定侧柱体127x被固定于支承部132。可动侧柱体127y以能够沿着夹持方向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支承部132。
在第三夹持部127中,通过可动侧柱体127y以向固定侧柱体127x接近的方式移动,固定侧柱体127x的端面与可动侧柱体127y的端面相抵接,由此在它们之间夹持第一纱线YA。在第三夹持部127中,通过可动侧柱体127y以从固定侧柱体127x远离的方式移动,在固定侧柱体127x的端面与可动侧柱体127y的端面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夹持被解除。这样的第三夹持部127的夹持以及该夹持的解除,能够通过各种公知技术来实现,例如能够通过利用了从外部供给的空气的空气驱动机构或者凸轮机构来实现。第三夹持部127能够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省略图示),在夹持方向上对第一纱线YA施力而进行夹持。通过第三夹持部127对第一纱线YA进行夹持的力,小于通过第一夹持部123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纱线进行夹持的力。
第一切断器129在第一夹持部123的贯通方向的一侧的位置处将第二纱线YB切断。第一切断器129被设置为,在支承部132的第一夹持部123与第三夹持部127之间能够沿着夹持方向移动。第一切断器129与第一夹持部123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进行夹持的动作相连动,而向能够将第二纱线YB切断的位置移动。具体地说,第一切断器129连结于第一夹持部123的可动侧柱体123y。在第一夹持部123夹持着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状态下,第一切断器129位于跨越第二纱线YB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当使第二纱线YB向插入方向上的从第一夹持部123远离的一侧移动时,通过第一切断器129将第二纱线YB切断。另一方面,在第一夹持部123解除了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夹持的状态下,第一切断器129位于相对于第二纱线YB在夹持方向上离开的位置。
支承部132呈长方体状(棱柱状)的外形。支承部132对第二夹持部133、第四夹持部137以及第二切断器139进行支承。支承部132能够摆动地设置在框架102上。在支承部13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与贯通方向正交的轴131。轴131被固定于框架102。在支承部132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至另一端部,收容有第二夹持部133以及第四夹持部137。
在支承部132设置有凹部135。凹部135设置于支承部132的另一端部。凹部135使第二夹持部133以及第四夹持部137的一部分露出。这样的支承部132以轴121为中心进行摆动,以使第二夹持部133以及第四夹持部137沿着贯通方向移动(详细情况将后述)。
第二夹持部133配置于贯通方向上的接头部66a的另一侧。第二夹持部133呈圆柱状,例如由具有耐磨损性的SUS等金属形成。第二夹持部133沿着夹持方向夹持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第二夹持部133包括固定侧柱体133x以及可动侧柱体133y。固定侧柱体133x和可动侧柱体133y被配置为,各自的端面在夹持方向上相互对置。固定侧柱体133x被固定于支承部132。可动侧柱体133y以能够沿着夹持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支承部132。
在第二夹持部133中,通过可动侧柱体133y以向固定侧柱体133x接近的方式移动,固定侧柱体133x的端面与可动侧柱体133y的端面相抵接,由此在它们之间夹持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在第二夹持部133中,通过可动侧柱体133y以从固定侧柱体133x远离的方式移动,在固定侧柱体133x的端面与可动侧柱体133y的端面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夹持被解除。这样的第二夹持部133的夹持以及该夹持的解除,能够通过各种公知技术来实现,例如能够通过利用了从外部供给的空气的空气驱动机构或者凸轮机构来实现。第二夹持部133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省略图示),在夹持方向上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施力而进行夹持。通过第二夹持部133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进行夹持的力,等于通过第一夹持部123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纱线进行夹持的力。
第四夹持部137配置于贯通方向上的第二夹持部133的另一侧。第四夹持部137呈圆柱状,例如由具有耐磨损性的SUS等金属形成。第四夹持部137沿着夹持方向夹持第二纱线YB。第四夹持部137包括固定侧柱体137x以及可动侧柱体137y。固定侧柱体137x和可动侧柱体137y被配置为,各自的端面在夹持方向上相互对置。固定侧柱体137x被固定于支承部132。可动侧柱体137y以能够沿着夹持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支承部132。
在第四夹持部137中,通过可动侧柱体137y以向固定侧柱体137x接近的方式移动,固定侧柱体137x的端面与可动侧柱体137y的端面相抵接,由此在它们之间夹持第二纱线YB。在第四夹持部137中,通过可动侧柱体137y以从固定侧柱体137x远离的方式移动,在固定侧柱体137x的端面与可动侧柱体137y的端面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夹持被解除。这样的第四夹持部137的夹持以及该夹持的解除,能够通过各种公知技术来实现,例如能够通过利用了从外部供给的空气的空气驱动机构或者凸轮机构来实现。第四夹持部137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省略图示),在夹持方向上对第二纱线YB施力而进行夹持。通过第四夹持部137对第二纱线YB进行夹持的力,小于通过第二夹持部133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纱线进行夹持的力。通过第四夹持部137对第二纱线YB进行夹持的力,等于通过第三夹持部127对第一纱线YA进行夹持的力。
第二切断器139在第二夹持部133的贯通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将第一纱线YA切断。第二切断器139被设置为,能够在支承部132的第二夹持部133与第四夹持部137之间沿着夹持方向移动。第二切断器139为,与第二夹持部133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进行夹持的动作相连动,向能够将第一纱线YA切断的位置移动。具体地说,如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第二切断器139连结于第二夹持部133的可动侧柱体133y。在第二夹持部133夹持着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状态下,第二切断器139位于跨越第一纱线YA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当使第一纱线YA向插入方向上的从第二夹持部133远离的一侧移动时,通过第二切断器139切断第一纱线YA。另一方面,在第二夹持部133解除了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夹持的状态下,第二切断器139位于相对于第一纱线YA在夹持方向上离开的位置。
如图15、图17以及图20所示,闸门机构140构成能够将接头部66a的腔室114的至少一部分封闭的闸门部。闸门机构140为,在通过接头部66a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络交之际,将腔室114的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中的离接头部66a较远的任意一方的一侧进行封闭。闸门机构140包括:第一闸门141,配置于贯通方向上的接头部66a的一侧;以及第二闸门142,配置于贯通方向上的接头部66a的另一侧。
第一闸门141能够将腔室114的贯通方向的一侧封闭。第二闸门142能够将腔室114的贯通方向的另一侧封闭。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呈板状。第一闸门141在使腔室114的贯通方向的一侧开放的打开状态、与通过其前端部将腔室114的贯通方向的一侧堵塞的封闭状态之间进行开闭。第二闸门142在使腔室114的贯通方向的另一侧开放的打开状态、与通过其前端部将腔室114的贯通方向的另一侧堵塞的封闭状态之间进行开闭。这样的闸门机构140为,在基于接头部66a的络交时,使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的任意一方成为封闭状态(详细情况将后述)。
圆筒凸轮150呈圆柱状外形。圆筒凸轮150以能够将沿着贯通方向的旋转轴作为基轴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框架102。在圆筒凸轮15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凸轮槽151以及第二凸轮槽152。在圆筒凸轮150的外周面上,在第一凸轮槽151与第二凸轮槽152之间形成有闸门用环状槽153。
如图19所示,在第一凸轮槽151中卡合有第一夹持部用从动件(第一从动件)154。第一夹持部用从动件154被连结于夹持机构66b的支承部122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第一夹持部用从动件154沿着第一凸轮槽151进行从动。第一凸轮槽151通过使圆筒凸轮150旋转而使第一夹持部用从动件154以所希望的方式进行从动,而实现后述的支承部122的移动。
在第二凸轮槽152中卡合有第二夹持部用从动件(第二从动件)155。第二夹持部用从动件155被连结于夹持机构66c的支承部132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第二夹持部用从动件155沿着第二凸轮槽152进行从动。第二凸轮槽152通过使圆筒凸轮150旋转而使第二夹持部用从动件155以所希望的方式进行从动,而实现后述的支承部132的移动。
如图17所示,在闸门用环状槽153中卡合有第一闸门用从动件(从动件)157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从动件)158。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以能够以轴159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框架102。
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的一侧连结于闸门机构140的第一闸门141的基端部。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的另一侧与闸门用环状槽153的底面相抵接。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的一侧连结于闸门机构140的第二闸门142的基端部。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的另一侧与闸门用环状槽153的底面相抵接。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随着闸门用环状槽153的底面的高低来进行运动。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被扭转弹簧159a施力,以便向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成为打开状态的打开方向摆动。
在闸门用环状槽153的底面形成有隆起部156。当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分别骑到隆起部156上时,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分别向关闭方向(与打开方向相反的摆动方向)摆动,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分别成为封闭状态。当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分别与闸门用环状槽153的底面中的除了隆起部156以外的部分抵接时,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分别向打开方向摆动,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分别成为打开状态。闸门用环状槽153通过使圆筒凸轮150进行旋转而使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以所希望的方式摆动,后述的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实现开闭。
马达160是对圆筒凸轮150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源。马达160被支承于框架102。马达160的旋转由控制部(省略图示)控制。在以上中,圆筒凸轮150、第一夹持部用从动件154、第二夹持部用从动件155以及马达160,构成使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分别沿着贯通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170。圆筒凸轮150构成闸门用凸轮。圆筒凸轮150、第一闸门用从动件157、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8以及马达160构成使闸门机构140开闭的开闭机构180。
接下来,参照图20A~图28对捻接器66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20A~图28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基于夹持机构66b、66c的摆动而进行的支承部122、132的移动,表示为沿着贯通方向的直线性移动。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贯通方向的一侧称为“左侧”,将贯通方向的另一侧称为“右侧”。支承部122的移动相当于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三夹持部127的移动,支承部132的移动相当于第二夹持部133以及第四夹持部137的移动。
如图20A所示那样,在初始状态下,第一~第四夹持部123、133、127、137为解除了夹持的状态,支承部122与接头部66a接近,支承部132与接头部66a接近。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为打开状态。在初始状态下,例如通过捕捉引导机构(纱线捕捉引导部)61,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进行捕捉而向腔室114插入,并且将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穿通到第一~第四夹持部123、133、127、137的固定侧柱体123x、133x、127x、137x与可动侧柱体123y、133y、127y、137y之间。
如图20B所示,使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成为夹持状态,通过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分别夹持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此时,第一切断器129以及第二切断器139进行连动,第一切断器129向第二纱线YB上移动,并且第二切断器139向第一纱线YA上移动。
如图21A所示,将第一纱线YA的纱端侧以从第二夹持部133远离的方式抬起,并且将第二纱线YB的纱端侧以从第一夹持部123远离的方式抬起。由此,通过第二切断器139切断第一纱线YA,并且通过第一切断器129切断第二纱线YB。
如图21B所示,使第三夹持部127以及第四夹持部137成为夹持状态,通过第三夹持部127夹持第一纱线YA,并且通过第四夹持部137夹持第二纱线YB。如图22A所示,使支承部122、132分别以从接头部66a远离的方式移动。由此,在通过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夹持了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状态下,以第一夹持部123与第二夹持部133之间的间隔(贯通方向上的距离)扩大的方式使第一夹持部123和第二夹持部133沿着贯通方向移动,第一夹持部123与第二夹持部133之间的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例如被拉伸到1.6倍(拉伸处理)。
如图22B所示,使支承部122、132分别以向接头部66a接近的方式移动。由此,在通过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分别夹持了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状态下,以使第一夹持部123与第二夹持部133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式使第一夹持部123和第二夹持部133沿着贯通方向移动,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中的通过拉伸处理而拉伸形成的拉伸部分松弛。在其后或者与其同时相并列地,通过接头部66a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拉伸部分络交(第一络交处理)。如图23A所示,使支承部122向左侧移动,将通过第一络交处理形成的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络合部M1的松弛除去。
如图23B所示,解除第二夹持部133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夹持。使支承部122向左侧进一步移动,而使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三夹持部127向左侧移动。由此,通过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三夹持部127拉拽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向左侧偏移。即,在通过第一夹持部123夹持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且解除了第二夹持部133的夹持的状态下,使第一夹持部123向左侧移动,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中的由第二夹持部133在该解除前所夹持过的第一部分K1向左侧移动(第一移动处理)。作为其结果,成为第一部分K1穿通于接头部66a的腔室114的状态。
如图24A所示,使向左侧移动后的支承部122,向右侧返回比其移动量少的移动量。由此,使络合部M1以及第一部分K1松弛。使第一闸门141成为封闭状态且使第二闸门142成为打开状态。如图24B所示,通过接头部66a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第一部分K1络交,并形成络合部M2(第二络交处理)。在第二络交处理中,腔室114的左侧(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中的离接头部66a较远的某方的一侧)由闸门机构140的第一闸门141封闭。
如图25A所示,使第一闸门141成为打开状态,并且使支承部122向左侧移动,将络合部M1以及络合部M2的松弛除去。如图25B所示,使第二夹持部133成为夹持状态,并且使支承部122、132同时向右侧移动,使第一~第四夹持部123、133、127、137同时向右侧移动。
如图26A所示,解除第一夹持部123对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夹持。使支承部132向右侧进一步移动,使第二夹持部133以及第四夹持部137向右侧移动。由此,通过第二夹持部133以及第四夹持部137拉拽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向右侧偏移。即,在通过第二夹持部133夹持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且解除了第一夹持部123的夹持的状态下,使第二夹持部133向右侧移动,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中的由第一夹持部123在该解除前所夹持过的第二部分K2向右侧移动(第二移动处理)。作为其结果,成为第二部分K2穿通于接头部66a的腔室114的状态。
如图26B所示,使向右侧移动后的支承部132向左侧返回比其移动量少的移动量。由此,使络合部M1、M2以及第二部分K2松弛。如图27A所示,使第一闸门141成为打开状态且使第二闸门142成为封闭状态。如图27B所示,通过接头部66a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的第二部分K2络交,并形成络合部M3(第三络交处理)。在第三络交处理中,腔室114的右侧(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中的离接头部66a较远的某方的一侧)由闸门机构140的第二闸门142封闭。然后,使第二闸门142成为打开状态。
如图28所示,使支承部122、132分别向相对于其初始位置均等地分配了在拉伸处理中拉伸过的量的位置移动。最后,将第一~第四夹持部123、133、127、137全部的夹持解除,并结束。
然而,在接头之际,例如由于从喷射孔116a喷射出的空气(流体)的影响,有时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容易从腔室114的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中的离接头部66a较远的某一方的一侧(以下,简称为“远侧”)飞出。因此,在捻接器66中,在接头之际,通过闸门机构140将腔室114的远侧封闭,由此例如使来自喷射孔116a的空气积极地流向腔室114的与远侧相反一侧,通过该空气能够抑制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从腔室114的远侧飞出。即,在接头之际,能够抑制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从接头部66a的腔室114飞出。
捻接器66具备使闸门机构140开闭的开闭机构180。在该构成中,能够使用开闭机构180使闸门机构140开闭。
在捻接器66中,开闭机构180具有:圆筒凸轮150;第一以及第二闸门用从动件157、158,与闸门机构140连结,沿着圆筒凸轮150的闸门用环状槽153的底面进行从动;以及马达160,对圆筒凸轮150进行旋转驱动。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作为凸轮机构的开闭机构180使闸门机构140开闭。
在捻接器66中,闸门机构140包括:第一闸门141,配置于贯通方向的接头部66a的一侧;以及第二闸门142,配置于贯通方向的接头部66a的另一侧。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的某一方成为关闭状态,来实现腔室114的远侧的封闭。
捻接器66具备使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分别沿着贯通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170。移动机构170实施如下的第一移动处理:在由第一夹持部123夹持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且解除了第二夹持部133的夹持的状态下,使第一夹持部123向贯通方向的一侧移动,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中的由第二夹持部133在该解除前所夹持过的第一部分K1向贯通方向的一侧移动。接头部66a实施:第一络交处理,在第一移动处理之前,通过接头部66a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络交;以及第二络交处理,在第一移动处理之后,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中的第一部分K1络交。在闸门机构140中,在第二络交处理中,第一闸门141为关闭状态且第二闸门142为打开状态。由此,在实施第二络交处理之际,能够抑制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从接头部66a的腔室114飞出。
在捻接器66中,移动机构170实施如下的第二移动处理:在第二络交处理之后,在由第二夹持部133夹持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且解除了第一夹持部123的夹持的状态下,使第二夹持部133向贯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中的由第一夹持部123在该解除前所夹持过的第二部分K2向贯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接头部66a实施如下的第三络交处理:在第二移动处理之后,使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中的第二部分K2络交。在闸门机构140中,在第三络交处理中,第一闸门141为打开状态且第二闸门142为关闭状态。由此,在实施第三络交处理之际,能够抑制第一纱线YA以及第二纱线YB从接头部66a的腔室114飞出。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一定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第四夹持部123、133、127、137只要是能够夹持纱线Y的形状,则不限定于圆柱状,能够成为各种形状(例如,棱柱状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170不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移动机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闭机构180不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开闭机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闸门机构140具有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但闸门机构140也可以仅具有第一闸门141以及第二闸门14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支承部122、132以轴121、131为中心进行摆动、由此第一夹持部123以及第二夹持部133分别沿着贯通方向移动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支承部122、132例如也可以在相互平行的状态下、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以及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腔室114的直径以及喷射孔116a的直径能够通过更换接头部66a来进行变更。

Claims (6)

1.一种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进行由合成纤维形成的一方的纱线与另一方的纱线的接头,具备:
接头部,具有通路、以及向上述通路开口并且喷射流体的喷射孔,使穿通到上述通路的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络交,上述通路形成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能够穿通的空间;
第一夹持部,配置于上述通路的贯通方向上的上述接头部的一侧,夹持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
第二夹持部,配置于上述贯通方向上的上述接头部的另一侧,夹持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以及
闸门部,能够将上述接头部的上述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封闭,
上述闸门部为,在通过上述接头部使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络交之际,将上述通路的上述第一夹持部以及上述第二夹持部中的离上述接头部远的某一方的一侧封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其中,
具备使上述闸门部开闭的开闭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其中,
上述开闭机构具有:闸门用凸轮;从动件,与上述闸门部连结并沿着上述闸门用凸轮进行从动;以及马达,对上述闸门用凸轮进行旋转驱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其中,
上述闸门部包括:
第一闸门,配置于上述贯通方向上的上述接头部的一侧,能够将上述通路的贯通方向的一侧封闭;以及
第二闸门,配置于上述贯通方向的上述接头部的另一侧,能够将上述通路的贯通方向的另一侧封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其中,
具备使上述第一夹持部以及上述第二夹持部分别沿着上述贯通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
上述移动机构实施如下的第一移动处理:
在由上述第一夹持部夹持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且解除了上述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的状态下,使上述第一夹持部向上述贯通方向的一侧移动,使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中的由上述第二夹持部在该解除前所夹持过的第一部分向上述贯通方向的一侧移动,
上述接头部实施:
在上述第一移动处理之前,通过上述接头部使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络交的第一络交处理;以及
在上述第一移动处理之后,使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中的上述第一部分络交的第二络交处理,
对于上述闸门部,在上述第二络交处理中,上述第一闸门为关闭状态且上述第二闸门为打开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其中,
上述移动机构实施如下的第二移动处理:
在上述第二络交处理之后,在由上述第二夹持部夹持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且解除了上述第一夹持部的夹持的状态下,使上述第二夹持部向上述贯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使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中的由上述第一夹持部在该解除前所夹持过的第二部分向上述贯通方向的另一侧移动,
上述接头部在上述第二移动处理之后,实施使上述一方的纱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纱线中的上述第二部分络交的第三络交处理,
对于上述闸门部,在上述第三络交处理中,上述第一闸门为打开状态且上述第二闸门为关闭状态。
CN202010743229.XA 2019-07-30 2020-07-29 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 Active CN1123014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0208 2019-07-30
JP2019140208 2019-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1484A CN112301484A (zh) 2021-02-02
CN112301484B true CN112301484B (zh) 2023-04-28

Family

ID=71842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43229.XA Active CN112301484B (zh) 2019-07-30 2020-07-29 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771678B1 (zh)
JP (1) JP7465742B2 (zh)
CN (1) CN112301484B (zh)
TW (1) TWI829954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0433A (en) * 1984-11-12 1986-12-23 Mesdan S.P.A. Method for the splicing of textile threads by means of a compressed gas, and splicing device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method
JPH01308365A (ja) * 1988-06-07 1989-12-13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装置および糸継ぎ方法
JPH10101267A (ja) * 1996-09-27 1998-04-21 Murata Mach Ltd 糸条の結合装置
JP2000063044A (ja) * 1998-08-21 2000-02-29 Murata Mach Ltd 糸継装置
JP2002234670A (ja) * 2001-02-08 2002-08-23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装置
JP2008094540A (ja) * 2006-10-11 2008-04-24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糸継ぎ装置及び糸継ぎ方法
CN101466628A (zh) * 2006-06-09 2009-06-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捻接装置
CN202864580U (zh) * 2011-09-21 2013-04-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91300B1 (de) * 1994-07-07 1997-08-27 W. SCHLAFHORST AG & CO. Fadenverbindungsvorrichtung fü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n
US6073434A (en) * 1999-12-27 2000-06-13 Williams Specialty Company Multiple yarn end pneumatic splicer
JP4110415B2 (ja) * 2004-03-30 2008-07-0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継ぎ装置およびハンディー型スプライサー
JP2006168923A (ja) * 2004-12-16 2006-06-29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0433A (en) * 1984-11-12 1986-12-23 Mesdan S.P.A. Method for the splicing of textile threads by means of a compressed gas, and splicing device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method
JPH01308365A (ja) * 1988-06-07 1989-12-13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装置および糸継ぎ方法
JPH10101267A (ja) * 1996-09-27 1998-04-21 Murata Mach Ltd 糸条の結合装置
JP2000063044A (ja) * 1998-08-21 2000-02-29 Murata Mach Ltd 糸継装置
JP2002234670A (ja) * 2001-02-08 2002-08-23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装置
CN101466628A (zh) * 2006-06-09 2009-06-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捻接装置
JP2008094540A (ja) * 2006-10-11 2008-04-24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糸継ぎ装置及び糸継ぎ方法
CN202864580U (zh) * 2011-09-21 2013-04-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760A (zh) 2021-06-01
JP2021024740A (ja) 2021-02-22
EP3771678A1 (en) 2021-02-03
TWI829954B (zh) 2024-01-21
JP7465742B2 (ja) 2024-04-11
EP3771678B1 (en) 2023-03-15
CN112301484A (zh)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93694B (zh) 用于操纵线筒的装置、用于运输线筒的方法、环锭纺纱机的维护自动机械设备和环锭纺纱机
CN112301485B (zh) 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
CN112299147B (zh) 卷装更换装置
TWI810473B (zh) 合成纖維紗用接線系統
CN112301484B (zh) 合成纤维纱用捻接器
EP2876071A1 (en) Bobbin holding device,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TWI825336B (zh) 插錠器、捲裝體更換裝置及紗線加工系統
CN112301483B (zh) 合成纤维纱用接头系统
CN112299146B (zh) 合成纤维纱用接头系统
CN112299145A (zh) 接合器以及卷装更换装置
JP2022164352A (ja) 糸継処理装置及び給糸装置
CN116281433A (zh) 丝线卷装的结头解除装置、接头处理装置以及喂丝装置
CN111470382A (zh)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