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7545B - 醫療器材 - Google Patents

醫療器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7545B
TWI827545B TW107126875A TW107126875A TWI827545B TW I827545 B TWI827545 B TW I827545B TW 107126875 A TW107126875 A TW 107126875A TW 107126875 A TW107126875 A TW 107126875A TW I827545 B TWI827545 B TW I8275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dical device
wire
device body
operating
rot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6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9951A (zh
Inventor
兼政賢一
小野塚偉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9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99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7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75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46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brought in contact with an internal body part, i.e. invasive
    • A61B5/6847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brought in contact with an internal body part, i.e. invasive mounted on an invasive dev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36Handl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A61M2025/015Details of the distal fixation of the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08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using radio-opaque or ultrasound mark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38Tip steering devices having flexible regions as a result of weakened outer material, e.g. slots, slits, cuts, joints or coi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醫療器材等,其具備:長形醫療器材本體;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且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Description

醫療器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醫療器材。 本申請基於2017年8月2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2017-150210號、2018年1月31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2018-015534號、2018年1月31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2018-015535號主張優先權,並將其內容援用於此。
作為能夠進行前端部的折彎操作之導管等長形醫療器材,已知有具有操作線之類型的醫療器材(例如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的導管中,在中央管腔的周圍配置有複數個中空管,在隔著中央管腔而相向之兩根中空管的內部分別插穿有操作線。專利文獻1的導管中,操作線的前端固定於該導管的前端部。專利文獻1的導管構成為能夠對操作線的後端進行牽引操作。藉此,藉由選擇操作線進行牽引而能夠使導管的前端部折彎。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4871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然而,專利文獻1的導管中,在穿過彎曲之血管等體腔之後再使前端部折彎時,能夠容易使其向彎曲的內側方向折彎,但不易使其向外側方向折彎。 其理由係,若欲牽引位於彎曲的外線(Out Course)側之操作線而使導管的前端向外側方向折彎,則導管會在彎曲之血管內向被牽引之操作線的路徑變短之方向繞該導管的軸進行旋轉。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提供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之結構的導管等醫療器材。
又,導管等醫療器材中,要求滿足各種需求之操作性,在該觀點上,專利文獻1的技術仍有改善的餘地。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提供能夠較佳地實現滿足各種需求之操作性之結構的導管等醫療器材。 [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明提供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 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 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前述折彎操作部具備: 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固定有前述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 移動機構,使前述旋轉構件向牽引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之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及 操作接收部,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 且前述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前述移動機構而傳遞到前述旋轉構件,藉此,前述旋轉構件向前述牽引方向及前述相反的方向移動。 [發明的功效]
依本發明,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又,依本發明,能夠合宜實現因應各種需求之操作性。
以下,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使用圖式進行說明。另外,所有圖式中,對相同的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並適宜地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各種構成要素無需分別獨立地存在,而容許複數個構成要素作為一個構件而形成、一個構成要素由複數個構件形成、某一構成要素為其他構成要素的一部分、某一構成要素的一部分與其他構成要素的一部分重複等。
若無特別聲明,則在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時所使用之詞彙定義如下。 實施形態的說明中,有時使用前端部及基端部等詞彙。前端部係指醫療器材的各部中包括醫療器材的插入前端側的一端(遠端)之既定長度區域。又,基端部係指醫療器材的各部中包括醫療器材的基端側的一端(近端)之既定長度區域。 又,軸心係指沿醫療器材本體的長邊方向之中心軸。 醫療器材的縱剖面係指沿軸心剖開醫療器材之剖面。 醫療器材的横剖面係指用相對於軸心正交之平面來剖開醫療器材之剖面。
〔第1-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1至圖8(b),對第1-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另外,圖1係沿圖2的A-A線之剖面圖。 圖5(a)及圖5(b)係用於說明沿圖4的箭頭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5(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5(b)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7中,使折彎操作部80的框體86局部中斷而示出框體86內部的結構。 圖8(a)、圖8(b)中,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途部分中斷並省略。圖8(a)及圖8(b)所示之醫療器材本體10中,在比省略部分更靠基端側的部分和更靠前端側的部分,圍繞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之旋轉相位相差90度。
如圖1至圖8(b)中的任一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具備:長形醫療器材本體10;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沿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分別插穿;及折彎操作部80(圖6、圖7),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 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2及基端部13(圖6、圖7),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在此,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匯合係指,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和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彼此接近。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和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宜為以小於後述之樹脂管20的壁厚之距離接近。
依本實施形態,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能夠如圖5(a)及圖5(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此時,能夠取得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由第1操作線41來牽引之荷重與由第2操作線42來牽引之荷重的平衡,因此能夠抑制產生第1操作線41或第2操作線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所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穿過彎曲之血管等體腔之後再使前端部11折彎時,亦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另外,如本實施形態的情況,醫療器材100所具備之操作線的數量為兩個,且該等操作線匯合之情況下,藉由操作線的牽引而能夠使前端部11折彎之方向成為一個方向。
醫療器材100典型而言係導管。
醫療器材本體10具備內腔成為管腔21之樹脂管20。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樹脂管20成為如下層結構,其包括:中空管形狀的內層22,內腔成為管腔21;及中空管形狀的外層23,與內層22同軸且形成於內層22的外周。內層22及外層23分別由樹脂材料構成。外層23的內周面接合至內層22的外周面。 構成內層22之樹脂材料和構成外層23之樹脂材料可彼此不同,亦可彼此相同。 醫療器材本體10的外表層上亦可依據需要而形成有親水性塗層。 管腔21從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遍及至基端而連續形成,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和基端分別開口。
醫療器材本體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第1中空管31中插穿有第1操作線41,第2中空管32中插穿有第2操作線42。 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分別為副管腔軟管,該等副管腔軟管的內腔為副管腔。亦即,各操作線(第1操作線41、第2操作線42)插穿於副管腔中。 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的內徑小於管腔21的內徑。 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分別由金屬或樹脂等細線構成。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由於避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時成為內線側之位置而配置有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因此能夠容易進行前端部11的折彎。尤其,越靠近前端部11中之基端側,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越遠離內線側,因此折彎變得容易。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藉此,第1中空管31內的第1操作線41和第2中空管32內的第2操作線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另外,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彼此未交叉。又,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彼此未交叉。
如此,醫療器材本體10構成為包括:樹脂管20,具有管腔21;及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埋設於樹脂管20中,並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且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另外,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將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區域稱作彎曲區域15。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係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朝向彼此的方向開始彎曲之位置,彎曲區域15的前端位置15b係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往彼此的方向結束彎曲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彎曲區域15的前端位置15b係配置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之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
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從第1中空管31的前端31a突出。同樣地,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從第2中空管32的前端32a突出。 例如前端41a位於前端31a的附近,前端42a位於前端32a的附近。
醫療器材本體10具備例如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編織線層51。藉此,醫療器材本體10藉由編織線層51而被補強。編織線層51藉由編織複數根線而構成。編織線層51例如配置於內層22的周圍。 另外,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例如配置於比編織線層51更靠醫療器材本體10的徑向外側(遠離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之位置)。
醫療器材本體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捲繞線52。捲繞線52在比編織線層51、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更靠醫療器材本體10的徑向外側捲繞。捲繞線52例如將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束縛於編織線層51。
在彎曲區域15,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分別沿編織線層51的外周配置(參閱圖3、圖4)。 在彎曲區域15,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中空管31與第2中空管32的距離往前端側逐漸縮小,並且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的距離往前端側逐漸縮小。 另外,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例如在比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更靠前端側分別塑造成彎曲形狀。在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可分別固定於編織線層51或內層22中的至少一者,亦可捲繞線52的前端配置於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從而在比基端位置15a更靠前端側,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未受捲繞線52的束縛。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2及基端部13,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例如如圖2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中間部12,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以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中心為基準,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相向。同樣地,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13及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亦彼此以180度相向。亦即,在中間部12、基端部13及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的相位差為180度。 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的相位差在彎曲區域15中往前端側逐漸縮小,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位置15b,例如該相位差成為幾乎為零。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在彎曲區域15中分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旋轉90度。 然而,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係指,並不限定於該例,而表示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120度以上。
又,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中間部12、基端部13及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以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中心為基準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相向。亦即,在中間部12、基端部13及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的相位差為180度。該相位差在彎曲區域15中往前端側逐漸縮小。
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設置有由不透輻射線性金屬材料構成之環狀標記物70。 標記物70與管腔21同軸且配置於管腔21的周圍。 標記物70例如配置於編織線層51的周圍。
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1固定部71而被固定於標記物70。 同樣地,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1固定部71而被固定於標記物70。 第1固定部71及第2固定部72例如配置於標記物70中之基端側的端部。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和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彼此連結。亦即,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的前端彼此連結。 更詳細而言,第1固定部71和第2固定部72彼此相鄰接觸。亦即,第1固定部71和第2固定部72成為一體。 另外,前端41a和前端42a可藉由一個固定部而固定於標記物70。
接著,使用圖6及圖7對設置於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之輪轂90進行說明。 輪轂90具有用於從該輪轂90的基端插入未圖示的注入器(注射器)的連結部93。連結部93的外周形成有螺紋槽,以便能夠將注射器以能夠拆裝的方式固定。 輪轂90的外周具有隔著輪轂90的軸心而彼此相向之兩片葉片部92。 輪轂90的前端部插入固定有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藉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內側的管腔21與輪轂90的內部空間相互連通。 藉由使葉片部92以輪轂90的軸心為中心旋轉,能夠進行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整體進行軸旋轉之扭矩操作。 輪轂90的前端側連接固定有後述之折彎操作部80的框體86。
接著,使用圖6及圖7,對醫療器材100所具備之折彎操作部80進行說明。
醫療器材100具備折彎操作部80,該折彎操作部80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
折彎操作部80構成為具備:旋轉構件81,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並且固定有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部;及移動機構,使旋轉構件81向牽引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之牽引方向及與該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旋轉構件81例如係滑輪。 在此,本說明書中某一構件能夠旋轉並不限定於能夠旋轉360度以上之態樣,還包括僅能夠在小於360度的既定角度範圍內擺動之態樣。
如圖6所示,旋轉構件81具有形成為以該旋轉構件81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之卡合部,該卡合部中卡合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另外,旋轉構件81的卡合部並不限定於圓形狀,亦可為圓弧形。 如此,旋轉構件81具有第1操作線41及前述第2操作線所卡合之卡合部,卡合部形成為以旋轉構件81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移動機構構成為包括進退構件82和小齒輪83。 進退構件82具備:保持部82a,將旋轉構件81保持成能夠旋轉;及棒狀部82b,從保持部82a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延伸。 棒狀部82b形成有齒條部82c。
折彎操作部80還具備:框體86,其係折彎操作部80的本體部;旋鈕操作部84,能夠旋轉地樞支於框體86;小齒輪83,與旋鈕操作部84設置成一體;及導件85,設置於框體86的內表面,並將棒狀部82b向該棒狀部82b的長邊方向進行導引(例如前後一對之導件85)。 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13穿過框體86的內部而導引至框體86的基端側,並插入固定於輪轂90的前端部。 旋鈕操作部84的旋轉軸在向相對於框體86內的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正交之方向上延伸。 小齒輪83在旋鈕操作部84的一面側與旋鈕操作部84形成為一體,並與旋鈕操作部84的旋轉軸同軸配置。 小齒輪83的外周的齒輪與進退構件82的齒條部82c的齒輪嚙合。 旋鈕操作部84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於框體86的外部,以便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能夠從框體86的外部進行使旋鈕操作部84旋轉之操作。
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在框體86內分別從醫療器材本體10導出。 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旋轉構件81一圈半,該第1操作線41的基端藉由第1固定部81a(圖6)而被固定於旋轉構件81。 同樣地,第2操作線42例如捲繞於旋轉構件81一圈半,該第2操作線42的基端藉由第2固定部81b(圖6)而被固定於旋轉構件81。 對於旋轉構件81而言之第1操作線41的捲繞方向和第2操作線42的捲繞方向彼此成為相反的方向,因此旋轉構件81的旋轉角度被自動調整為第1操作線41的張力與第2操作線42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握住框體86或輪轂90使旋鈕操作部84進行旋轉,藉此,與旋鈕操作部84一體的小齒輪83進行軸旋轉,與此同時,具有齒條部82c之進退構件82相對於框體86相對地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前進(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側移動)或後退(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移動)。 圖6中,藉由使旋鈕操作部8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進退構件82及旋轉構件81進行後退,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
如此,折彎操作部80具備接收使用者(操作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之操作接收部(旋鈕操作部84),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移動機構而傳遞到旋轉構件81,藉此,旋轉構件81向上述牽引方向及與該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更詳細而言,如上所述,操作接收部(旋鈕操作部84)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移動機構具備:小齒輪83,與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齒條構件(進退構件82),與小齒輪83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旋轉構件81樞支於齒條構件。
如此,藉由對折彎操作部80之操作,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一同被牽引。 在此,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一同被牽引係指存在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一同被牽引之時序,而不限於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開始被牽引的時序為相同,又,不限於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結束被牽引的時序為相同。
例如如圖8(a)所示,當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為直線狀的形狀時,圖8(b)中若使旋鈕操作部8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 另外,若使旋鈕操作部84從圖8(b)的狀態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進退構件82及旋轉構件81前進,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張力鬆弛,因此容許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恢復成直線狀。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構成為如下:由旋轉機構(旋鈕操作部84)來接收基於使用者之操作,並藉由由小齒輪83及齒條(齒條部82c)構成之轉換機構,將藉由前述操作而施加於旋轉機構之力轉換成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進退運動。
接著,對醫療器材100的各部的材料的例子進行說明。 作為內層22的材料,能夠使用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全氟烷氧基氟樹脂(PFA)等樹脂材料。 作為外層23的材料,除了聚醯亞胺(PI)、聚醯胺亞醯胺(PAI)、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外,還能夠使用聚乙烯(PE)、聚醯胺(PA)、尼龍彈性體、聚氨酯(PU)、乙烯/乙酸乙烯酯樹脂(EVA)、聚氯乙烯(PVC)或聚丙烯(PP)等樹脂材料。 作為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全氟烷氧基氟樹脂(PFA)等樹脂材料。 構成編織線層51之線的材料,宜為例如不銹鋼或鎢等金屬材料為,但亦可為樹脂材料。 構成捲繞線52之線的材料,宜為例如不銹鋼或鎢等金屬材料,但亦可為樹脂材料。
依據如以上所述之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而能夠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此時,能夠取得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由第1操作線41來牽引之荷重和由第2操作線42來牽引之荷重的平衡,因此能夠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41或第2操作線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所以,能夠更確實地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第1-2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9至圖11(b),對第1-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進行說明。 圖11(a)及圖11(b)係用於說明沿圖10的箭頭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11(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11(b)表示折彎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進行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之間,形成有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16。
亦即,醫療器材本體10構成為包括具有管腔21之樹脂管20,樹脂管20的管腔21的周圍插穿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在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以小於樹脂管20的壁厚之距離接近,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之間,形成有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16。 在並列區域16,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彼此抵接或接近且並列延伸。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00還具備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環狀構件60。 環狀構件60構成為比樹脂管20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樹脂管20的壁厚的外徑(參閱圖10)。 而且,環狀構件60中插穿有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 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抑制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路徑的變動。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環狀構件60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 亦即,醫療器材本體10構成為包括埋設於樹脂管20中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之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環狀構件60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在彎曲區域15,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往前端側以在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環狀構件60的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但環狀構件60例如能夠由金屬或硬質樹脂等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亦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能夠如圖11(a)及圖11(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 此時,與彎曲區域15中的折彎角度相比,並列區域16中的折彎角度變得更急遽。
就一例而言,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與從彎曲區域15的基端(基端位置15a)至前端(前端位置15b)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L1)相比,從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至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L2)較長。 依據該等構成,前端部11能夠更容易折彎。 又,前端部11的折彎能夠主要在並列區域16中產生。因此,無論前端部11的折彎角度如何,能夠使彎曲區域15中之第1操作線41與第1中空管31的摩擦、以及第2操作線42與第2中空管32的摩擦維持成大致恆定,因此無論前端部11的折彎角度如何,能夠使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所需之力的大小維持成大致恆定。
又,就另一例而言,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從彎曲區域15的基端(基端位置15a)至前端(前端位置15b)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L1)比從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至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L2)更長。 依該等構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前端部11的折彎性。 又,能夠和緩彎曲區域15中之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和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的彎曲,因此能夠減小彎曲區域15中之第1操作線41與第1中空管31的摩擦、以及第2操作線42與第2中空管32的摩擦。 又,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中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彼此接近且並進之長度區域亦即剛性高的長度區域變短,因此,獲得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而進入分支之體腔時的良好的選擇性(良好的血管選擇性等)。
另外,距離L1和距離L2可相同。該情況下,能夠以良好的平衡獲得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的順暢度、以及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而進入分支之體腔時的良好的選擇性。
〔第1-3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12至圖18(c),對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進行說明。 圖16(a)及圖16(b)係用於說明沿圖15的箭頭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16(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16(b)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16(c)及圖16(d)係用於說明沿圖15的箭頭B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16(c)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16(d)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18(a)、圖18(b)及圖18(c)中,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途部分中斷並省略。圖18(a)、圖18(b)及圖18(c)所示之醫療器材本體10中,在比省略部分更靠基端側的部分和更靠前端側的部分,圍繞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之旋轉相位相差90度。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具備沿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分別插穿之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同樣地分別由金屬或樹脂等細線構成。
醫療器材本體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第3中空管33及第4中空管34。第3中空管33中插穿有第3操作線43,第4中空管34中插穿有第4操作線44。 第3中空管33及第4中空管34係與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相同的副管腔軟管,該等副管腔軟管的內腔係副管腔。亦即,各操作線(第3操作線43、第4操作線44)插穿於副管腔中。 第3中空管33及第4中空管34的內徑小於管腔21的內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中間部12,第1中空管31和第3中空管33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並且第2中空管32和第4中空管34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參閱圖13)。 同樣地,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第1中空管31和第3中空管33亦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並且第2中空管32和第4中空管34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彎曲區域15,第3中空管33和第4中空管3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藉此,第3中空管33內的第3操作線43和第4中空管34內的第4操作線4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在彎曲區域15中,第3中空管33及第3操作線43彎曲之方向係與第1中空管31及第1操作線41彎曲之方向對稱之方向。 同樣地,在彎曲區域15中,第4中空管34及第4操作線44彎曲之方向係與第2中空管32及第2操作線42彎曲之方向對稱之方向。 另外,各中空管(第1中空管31、第2中空管32、第3中空管33及第4中空管34)未與其他中空管交叉。又,各操作線(第1操作線41、第2操作線42、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未與其他操作線交叉。
在並列區域16中,與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同樣地,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 又,在並列區域16中,與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彼此抵接或接近且並列延伸同樣地,第3中空管33和第4中空管34彼此抵接或接近且並列延伸。 第3操作線43的前端43a從第3中空管33的前端突出。同樣地,第4操作線44的前端44a從第4中空管34的前端突出。
第3操作線43的前端43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3固定部73而被固定於標記物70(圖15)。 同樣地,第4操作線44的前端44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4固定部74而被固定於標記物70。 第3固定部73及第4固定部74例如配置於標記物70中之基端側的端部。 配置有第3固定部73及第4固定部74之區域和配置有第1固定部71及第2固定部72之區域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3操作線43的前端43a和第4操作線44的前端44a彼此連結。亦即,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的前端彼此連結。 更詳細而言,第3固定部73和第4固定部74彼此相鄰接觸。亦即,第3固定部73和第4固定部74成為一體。 另外,前端43a和前端44a亦可藉由一個固定部而固定於標記物70。
如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00具備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第1環狀構件61,以代替環狀構件60。第1環狀構件61係與第1-2實施形態中之環狀構件60相同者,第1環狀構件61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 進而,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00具備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第2環狀構件62。第2環狀構件62係與第1環狀構件61相同者。第2環狀構件62中插穿有第3中空管33和第4中空管34。 第1環狀構件61和第2環狀構件62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亦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能夠如圖16(a)及圖16(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 進而,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藉由牽引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兩者,能夠如圖16(c)及圖16(d)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
如圖17及圖18(a)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具備:第1折彎操作部180,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及第2折彎操作部280,用於藉由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
第1折彎操作部180具備第1旋轉構件181、第1進退構件182、第1小齒輪183、第1旋鈕操作部184及第1導件185。第1旋轉構件181、第1進退構件182、第1小齒輪183、第1旋鈕操作部184及第1導件185分別相當於第1-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之旋轉構件81、進退構件82、小齒輪83、旋鈕操作部84及導件85。 從而,第1進退構件182具備分別相當於保持部82a、棒狀部82b及齒條部82c之第1保持部182a、第1棒狀部182b及第1齒條部182c。 第1-1實施形態中,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捲繞並固定於旋轉構件81同樣地,第1旋轉構件181上捲繞並固定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
第2折彎操作部280具備第2旋轉構件281、第2進退構件282、第2小齒輪283、第2旋鈕操作部284及第2導件285。第2旋轉構件281、第2進退構件282、第2小齒輪283、第2旋鈕操作部284及第2導件285係與第1旋轉構件181、第1進退構件182、第1小齒輪183、第1旋鈕操作部184及第1導件185相同者。 第2進退構件282具備與第1保持部182a、第1棒狀部182b及第1齒條部182c分別相同的第2保持部282a、第2棒狀部282b及第2齒條部282c。 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捲繞並固定於第1旋轉構件181同樣地,第2旋轉構件281上捲繞並固定有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 例如第2折彎操作部280在圖17中配置成相對於第1折彎操作部180上下對稱。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使第1旋鈕操作部184旋轉而使第1進退構件182及第1旋轉構件181後退,藉此,能夠牽引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而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圖18(b))。 又,使第2旋鈕操作部284旋轉而使第2進退構件282及第2旋轉構件281後退,藉此,能夠牽引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而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圖18(c))。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00具備第2折彎操作部280,該第2折彎操作部280用於藉由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的牽引而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2及基端部,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往前端側以在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又,藉由對第2折彎操作部280之操作,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一同被牽引。
第2折彎操作部280構成為具備:第2旋轉構件281,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並且固定有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部;及第2移動機構,使第2旋轉構件281向牽引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之第2牽引方向及與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第2旋轉構件281具有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所卡合之第2卡合部,第2卡合部形成為以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第2折彎操作部280具備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之第2操作接收部(第2旋鈕操作部284),第2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第2移動機構而傳遞到第2旋轉構件281,藉此,第2旋轉構件281向第2牽引方向及與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第2操作接收部(第2旋鈕操作部284)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第2移動機構具備:第2小齒輪283,與第2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第2齒條構件(第2進退構件282),與第2小齒輪283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且第2旋轉構件281樞支於第2齒條構件。
〔第1-4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19(a)及圖19(b),對第1-4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該醫療器材本體10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110。 藉此,前端部11的折彎性提高,因此能夠減小折彎操作時作用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之張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41或第2操作線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更詳細而言,如圖19(b)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和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這兩個區域,形成有易折彎部110。 藉此,前端部11的折彎性進一步提高。
易折彎部110構成為包括形成於醫療器材本體10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111。 缺口形狀部111例如如圖19(b)所示能夠設為凹陷成弧形之形狀。 藉此,能夠使前端部11更急遽地折彎。
〔第1-5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20(a)及圖20(b),對第1-5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該醫療器材本體10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110。 藉此,前端部11的折彎性提高,因此能夠減小折彎操作時作用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之張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41或第2操作線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更詳細而言,如圖20(b)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形成有易折彎部110,在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未形成有易折彎部110。 然而,易折彎部110亦可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形成於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和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這兩個區域。
易折彎部110構成為包括形成於醫療器材本體10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111。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本體10具有在該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複數個缺口形狀部111。該等缺口形狀部111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為長條,剖面形狀為楔形。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在折彎的初始階段容易折彎,但若達到某一程度的折彎角度,則楔形傾斜面彼此接觸而不易進一步折彎(若達到一定程度的折彎角度,則剛性變高)。 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在推入體腔時對軸向的壓縮之耐變形性良好,因此醫療器材100的血管選擇性良好。
〔第1-6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21對第1-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如以下說明,折彎操作部80的構成與上述第1-3實施形態不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具備框體86、第1旋轉構件181、第2旋轉構件281、旋鈕操作部194(第3旋轉構件)、將第1旋轉構件181和旋鈕操作部194相互連結之第1連結線192、將第2旋轉構件281和旋鈕操作部194相互連結之第2連結線193。
第1旋轉構件181及第2旋轉構件281分別例如係滑輪。 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例如向相對於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圖21中之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 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藉由框體86而保持成能夠圍繞該旋轉軸的軸旋轉,且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圖21中之左右方向)上能夠相對於框體86相對移動。例如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藉由形成於框體86之長孔(未圖示)而被樞支。 同樣地,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例如向相對於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藉由框體86而保持成能夠圍繞該旋轉軸的軸旋轉,且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能夠相對於框體86相對移動。 就一例而言,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和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彼此平行。然而,該等旋轉軸亦可彼此並非平行。
第1操作線41、第2操作線42、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在框體86內分別從醫療器材本體10導出。 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第1旋轉構件181一圈半,該第1操作線41的基端固定於第1旋轉構件181。同樣地,第2操作線42例如捲繞於第1旋轉構件181一圈半,該第2操作線42的基端固定於第1旋轉構件181。對於第1旋轉構件181而言之第1操作線41的捲繞方向和第2操作線42的捲繞方向成為彼此相反的方向。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角度被自動調整為第1操作線41的張力和第2操作線42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第2旋轉構件281一圈半,該第3操作線43的基端固定於第2旋轉構件281。同樣地,第4操作線44例如捲繞於第2旋轉構件281一圈半,該第4操作線44的基端固定於第2旋轉構件281。對於第2旋轉構件281而言之第3操作線43的捲繞方向和第4操作線44的捲繞方向成為彼此相反的方向。因此,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角度被自動調整為第3操作線43的張力和第4操作線44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旋鈕操作部194被樞支為能夠相對於框體86旋轉。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向相對於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 就一例而言,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相對於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及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平行。然而,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亦可相對於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及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非平行。 旋鈕操作部194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於框體86的外部,以便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能夠從框體86的外部進行使旋鈕操作部194旋轉之操作。
旋鈕操作部194具備例如形成為圓盤狀之本體部和固定於該本體部的一面側之捲取部191。 捲取部191例如為圓筒狀線軸。捲取部191與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同軸配置。
第1連結線192的前端連結於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第1連結線192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捲取部191一圈半,該第1連結線192的基端在第1連結部位195固定於捲取部191。 同樣地,第2連結線193的前端連結於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第2連結線193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捲取部191一圈半,該第2連結線193的基端在第2連結部位196固定於捲取部191。 對於捲取部191而言之第1連結線192的捲繞方向和第2連結線193的捲繞方向成為彼此相反的方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握住框體86或輪轂90使旋鈕操作部194旋轉,藉此,第1連結線192或第2連結線193選擇性地捲繞於捲取部191,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或第2旋轉構件281選擇性地向基端側被牽引。 亦即,進行了使旋鈕操作部194在圖21中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操作時,第1連結線192捲繞於捲取部191,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向基端側被牽引。藉此,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 又,進行了使旋鈕操作部194在圖21中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操作時,第2連結線193捲繞於捲取部191,因此第2旋轉構件281向基端側被牽引。藉此,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 亦即,藉由對一個旋鈕操作部194之操作,能夠進行牽引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之操作和牽引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兩者之操作。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具備沿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分別插穿之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2及基端部13,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且匯合。 而且,藉由對折彎操作部80之操作而牽引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能夠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更詳細而言,折彎操作部80具備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之第1旋轉構件181、第2旋轉構件281及第3旋轉構件(旋鈕操作部194),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連結於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1連結部位195,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連結於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2連結部位196。 又,第1旋轉構件181上固定有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部,第2旋轉構件281上固定有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部。 而且,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第1旋轉構件181被牽引,並且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被牽引,從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第3旋轉構件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第2旋轉構件281被牽引,並且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被牽引,從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相反的方向)折彎。
另外,第1-6實施形態中,對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經由線(第1連結線192)而連結於第3旋轉構件(旋鈕操作部194),並且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經由線(第2連結線193)而連結於第3旋轉構件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 例如亦可以係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直接樞支於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1連結部位,並且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直接樞支於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2連結部位。該情況下,第3連結構件無需具備上述捲取部191。
〔第1-7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22對第1-7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6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1-6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如以下說明,折彎操作部80的構成與上述第1-6實施形態不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未具備分別於圖21中所示出之捲取部191、第1連結線192及第2連結線193。取而代之,折彎操作部80具備圖22中所示出之小齒輪197、第1齒條構件198、第2齒條構件199及導件200。
小齒輪197在圓盤狀旋鈕操作部194的一面與旋鈕操作部194形成為一體,並與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同軸配置。
第1齒條構件198係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延伸之棒狀構件。在第1齒條構件198的前端部,第1旋轉構件181被樞支為能夠旋轉。第1齒條構件198的一側面上形成有與小齒輪197的外周的齒輪嚙合之齒條。 折彎操作部80具備例如與第1齒條構件198對應地設置之前後一對導件200。藉由該等導件200,第1齒條構件198被導引成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能夠以直線狀進行進退。
同樣地,第2齒條構件199係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延伸之棒狀構件。在第2齒條構件199的前端部,第2旋轉構件281被樞支為能夠旋轉。第2齒條構件199的一側面形成有與小齒輪197的外周的齒輪嚙合之齒條。 折彎操作部80具備例如與第2齒條構件199對應地設置之前後一對導件200。藉由該等導件200,第2齒條構件199被導引成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能夠以直線狀進行進退。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對第1旋轉構件181之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卡合及固定方法、以及對第2旋轉構件281之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的卡合及固定方法,亦與第1-6實施形態相同。 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角度自動被調整為第1操作線41的張力和第2操作線42的張力均衡之角度,並且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角度自動被調整為第3操作線43的張力和第4操作線44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握住框體86或輪轂90使旋鈕操作部194旋轉,藉此,分別與小齒輪197嚙合之第1齒條構件198或第2齒條構件199選擇性地向基端側移動。 亦即,進行了使旋鈕操作部194在圖22中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操作時,第1齒條構件198向基端側移動(後退),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向基端側被牽引。藉此,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 又,進行了使旋鈕操作部194在圖22中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操作時,第2齒條構件199向基端側移動(後退),因此第2旋轉構件281向基端側被牽引。藉此,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 另外,當第1齒條構件198向基端側移動時,第2齒條構件199向前端側移動,當第2齒條構件199向基端側移動時,第1齒條構件198向前端側移動。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具備: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之第1旋轉構件181、第2旋轉構件281及第3旋轉構件(旋鈕操作部194);小齒輪197,與第3旋轉構件一體且同軸地設置;第1齒條構件198,連結有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並且與小齒輪197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及第2齒條構件199,連結有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並且與小齒輪197的旋轉連動而向始終與第1齒條構件198的進退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進退。 第1旋轉構件181上固定有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部,第2旋轉構件281上固定有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部。 第3旋轉構件(旋鈕操作部194)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第1旋轉構件181經由第1齒條構件198而被牽引,並且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被牽引,從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 又,第3旋轉構件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第2旋轉構件281經由第2齒條構件199而被牽引,並且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被牽引,從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以上,參閱圖式對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係本發明的例示,亦能夠採用除上述以外的各種構成。
上述第1-1實施形態中,對折彎操作部80的旋轉機構係旋鈕操作部84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折彎操作部80的旋轉機構亦可係除旋鈕操作部84以外(例如旋轉式把手等)的機構。 又,上述第1-1實施形態中,對折彎操作部80的轉換機構構成為具備齒條(齒條部82c)和小齒輪83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折彎操作部80亦可構成為具備其他轉換機構(例如凸輪、連桿機構或銷和帶槽導件等)。 其他實施形態中亦相同。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由不同條細線構成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亦可由1條細線的各一部分構成。亦即,該1條細線可在前端41a、42a折返。 同樣地,上述中對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由不同條細線構成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亦可由1條細線的各一部分構成。亦即,該1條細線可在前端43a、44a折返。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部單獨固定於折彎操作部80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1操作線41的基端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亦可相連而在折彎操作部80中進行迴圈(例如在與旋轉構件81卡合之部分形成迴圈)。 同樣地,上述中對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部單獨固定於第2折彎操作部280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3操作線43的基端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亦可相連而在第2折彎操作部280中進行迴圈(例如在與第2旋轉構件281卡合之部分形成迴圈)。
上述第1-3實施形態(圖17、圖18(a)、圖18(b)、圖18(c))中,定為第1旋鈕操作部184和第2旋鈕操作部284在相對於它們的板表面正交之方向上彼此重疊之配置,且第1旋鈕操作部184的旋轉軸和第2旋鈕操作部284的旋轉軸彼此同軸配置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 例如第1旋鈕操作部184的旋轉軸和第2旋鈕操作部284的旋轉軸亦可彼此未同軸配置。例如第1旋鈕操作部184和第2旋鈕操作部284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亦可配置於彼此不同的位置。
〔第2-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1至圖8(b)對第2-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另外,圖1係沿圖2的A-A線之剖面圖。 圖5(a)及圖5(b)係用於說明沿圖4的箭頭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5(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5(b)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7中,使折彎操作部80的框體86局部中斷而示出框體86的內部的結構。 圖8(a)、圖8(b)中,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途部分中斷並省略。圖8(a)及圖8(b)所示之醫療器材本體10中,在比省略部分更靠基端側的部分和更靠前端側的部分,圍繞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之旋轉相位相差90度。
如圖1至圖8(b)中的任一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具備:長形醫療器材本體10;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沿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分別插穿;及折彎操作部80(圖6、圖7),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 折彎操作部80具備:旋轉構件81,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固定有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部;移動機構,使旋轉構件81向牽引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之牽引方向及與該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及操作接收部(例如旋鈕操作部84),接收使用者(操作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而且,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移動機構而傳遞到旋轉構件81,藉此,旋轉構件81向上述牽引方向及與上述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依本實施形態,使用者對操作接收部進行使旋轉構件81向上述牽引方向移動之操作,藉此,能夠牽引分別固定於旋轉構件81之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 藉此,在與操作線(本實施形態中為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配置對應之範圍內,能夠合宜實現因應各種需求之操作性。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能夠如圖5(a)及圖5(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此時,能夠取得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由第1操作線41來牽引之荷重和由第2操作線42來牽引之荷重的平衡,因此能夠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41或第2操作線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0圍繞軸旋轉之現象。 藉此,在醫療器材本體10穿過了彎曲之血管等體腔之後再使前端部11折彎時,亦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2及基端部13(圖6、圖7),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且匯合。 在此,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匯合係指,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和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彼此接近。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和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以小於後述之樹脂管20的壁厚之距離接近為較佳。
另外,如本實施形態的情況,醫療器材100所具備之操作線的數量為兩個,且該等操作線匯合之情況下,藉由操作線的牽引而能夠使前端部11折彎之方向成為一個方向。
在此,專利文獻1的導管中,在穿過彎曲之血管等體腔之後再使前端部折彎時,能夠容易使其向彎曲的內側方向折彎,但不易使其向外側方向折彎。 其理由係,若欲牽引位於彎曲的外線側之操作線而使導管的前端向外側方向折彎,則導管會在彎曲之血管內向被牽引之操作線的路徑變短之方向繞該導管的軸進行旋轉。 相對於此,依本實施形態,如上所述,能夠更確實地使前端部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醫療器材100典型而言係導管。
醫療器材本體10具備內腔成為管腔21之樹脂管20。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樹脂管20成為如下層結構,其包括:中空管形狀的內層22,內腔成為管腔21;及中空管形狀的外層23,與內層22同軸且形成於內層22的外周。內層22及外層23分別由樹脂材料構成。外層23的內周面接合至內層22的外周面。 構成內層22之樹脂材料和構成外層23之樹脂材料可彼此不同,亦可彼此相同。 醫療器材本體10的外表層上亦可依據需要而形成有親水性塗層。 管腔21從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遍及至基端而連續形成,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和基端分別開口。
醫療器材本體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第1中空管31中插穿有第1操作線41,第2中空管32中插穿有第2操作線42。 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分別為副管腔軟管,該等副管腔軟管的內腔為副管腔。亦即,各操作線(第1操作線41、第2操作線42)插穿於副管腔中。 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的內徑小於管腔21的內徑。 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分別由金屬或樹脂等細線構成。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由於避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時成為內線側之位置而配置有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因此能夠容易進行前端部11的折彎。尤其,越靠近前端部11中之基端側,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越遠離內線側,因此折彎變得容易。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藉此,第1中空管31內的第1操作線41和第2中空管32內的第2操作線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另外,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彼此未交叉。又,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彼此未交叉。
如此,醫療器材本體10構成為包括:樹脂管20,具有管腔21;及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埋設於樹脂管20中,並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且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另外,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將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區域稱作彎曲區域15。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係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朝向彼此的方向開始彎曲之位置,彎曲區域15的前端位置15b係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朝向彼此的方向結束彎曲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彎曲區域15的前端位置15b係配置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之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
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從第1中空管31的前端31a突出。同樣地,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從第2中空管32的前端32a突出。 例如前端41a位於前端31a的附近,前端42a位於前端32a的附近。
醫療器材本體10具備例如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編織線層51。藉此,醫療器材本體10藉由編織線層51而被補強。編織線層51藉由編織複數根線而構成。編織線層51例如配置於內層22的周圍。 另外,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例如配置於比編織線層51更靠醫療器材本體10的徑向外側(遠離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之位置)。
醫療器材本體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捲繞線52。捲繞線52在比編織線層51、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更靠醫療器材本體10的徑向外側捲繞。捲繞線52例如將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束縛於編織線層51。
在彎曲區域15,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分別沿編織線層51的外周配置(參閱圖3、圖4)。 在彎曲區域15,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中空管31與第2中空管32的距離往前端側逐漸縮小,並且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的距離往前端側逐漸縮小。 另外,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例如在比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更靠前端側分別塑造成彎曲形狀。在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可分別固定於編織線層51或內層22中的至少一者,亦可捲繞線52的前端配置於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從而在比基端位置15a更靠前端側,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不受捲繞線52的束縛。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2及基端部13,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例如如圖2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中間部12,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以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中心為基準,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相向。同樣地,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13及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亦彼此以180度相向。亦即,在中間部12、基端部13及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的相位差為180度。 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的相位差在彎曲區域15中往前端側逐漸縮小,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位置15b,例如該相位差成為幾乎為零。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在彎曲區域15中分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旋轉90度。 然而,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係指,並不限定於該例,而表示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120度以上。
又,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中間部12、基端部13及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以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中心為基準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以180度相向。亦即,在中間部12、基端部13及彎曲區域15的基端位置15a,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的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的相位差為180度。該相位差在彎曲區域15中往前端側逐漸縮小。
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設置有由不透輻射線性金屬材料構成之環狀標記物70。 標記物70與管腔21同軸且配置於管腔21的周圍。 標記物70例如配置於編織線層51的周圍。
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1固定部71而被固定於標記物70。 同樣地,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1固定部71而被固定於標記物70。 第1固定部71及第2固定部72例如配置於標記物70中之基端側的端部。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1操作線41的前端41a和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2a彼此連結。亦即,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的前端彼此連結。 更詳細而言,第1固定部71和第2固定部72彼此相鄰接觸。亦即,第1固定部71和第2固定部72成為一體。 另外,前端41a和前端42a可藉由一個固定部而固定於標記物70。
接著,使用圖6及圖7對設置於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之輪轂90進行說明。 輪轂90具有用於從該輪轂90的基端插入未圖示的注入器(注射器)的連結部93。連結部93的外周形成有螺紋槽,以便能夠將注射器以能夠拆裝的方式固定。 輪轂90的外周具有隔著輪轂90的軸心而彼此相向之兩片葉片部92。 輪轂90的前端部插入固定有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藉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內側的管腔21與輪轂90的內部空間相互連通。 藉由使葉片部92以輪轂90的軸心為中心旋轉,能夠進行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整體進行軸旋轉之扭矩操作。 輪轂90的前端側連接固定有後述之折彎操作部80的框體86。
接著,使用圖6及圖7,對醫療器材100所具備之折彎操作部80進行說明。
醫療器材100具備折彎操作部80,該折彎操作部80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
折彎操作部80構成為具備:旋轉構件81,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並且固定有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部;及移動機構,使旋轉構件81向牽引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之牽引方向及與該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旋轉構件81例如係滑輪。 在此,本說明書中某一構件能夠旋轉並不限定於能夠旋轉360度以上之態樣,還包括僅能夠在小於360度的既定角度範圍內擺動之態樣。
如圖6所示,旋轉構件81具有形成為以該旋轉構件81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之卡合部,該卡合部中卡合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另外,旋轉構件81的卡合部並不限定於圓形狀,亦可為圓弧形。 如此,旋轉構件81具有第1操作線41及前述第2操作線所卡合之卡合部,卡合部形成為以旋轉構件81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移動機構構成為包括進退構件82和小齒輪83。 進退構件82具備:保持部82a,將旋轉構件81保持成能夠旋轉;及棒狀部82b,從保持部82a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延伸。 棒狀部82b形成有齒條部82c。
折彎操作部80還具備:框體86,其係折彎操作部80的本體部;旋鈕操作部84,能夠旋轉地樞支於框體86;小齒輪83,與旋鈕操作部84設置成一體;及導件85,設置於框體86的內表面,並將棒狀部82b向該棒狀部82b的長邊方向進行導引(例如前後一對之導件85)。 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13穿過框體86的內部而導引至框體86的基端側,並插入固定於輪轂90的前端部。 旋鈕操作部84的旋轉軸在向相對於框體86內的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正交之方向上延伸。 小齒輪83在旋鈕操作部84的一面側與旋鈕操作部84形成為一體,並與旋鈕操作部84的旋轉軸同軸配置。 小齒輪83的外周的齒輪與進退構件82的齒條部82c的齒輪嚙合。 旋鈕操作部84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於框體86的外部,以便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能夠從框體86的外部進行使旋鈕操作部84旋轉之操作。
框體86中收容有旋轉構件81的整體。亦即,折彎操作部80具備框體86,旋轉構件81的整體收容於框體86中。
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在框體86內分別從醫療器材本體10導出。 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旋轉構件81一圈半,該第1操作線41的基端藉由第1固定部81a(圖6)而被固定於旋轉構件81。 同樣地,第2操作線42例如捲繞於旋轉構件81一圈半,該第2操作線42的基端藉由第2固定部81b(圖6)而被固定於旋轉構件81。 對於旋轉構件81而言之第1操作線41的捲繞方向和第2操作線42的捲繞方向成為彼此相反的方向,因此旋轉構件81的旋轉角度被自動調整為第1操作線41的張力與第2操作線42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握住框體86或輪轂90使旋鈕操作部84進行旋轉,藉此,與旋鈕操作部84一體的小齒輪83進行軸旋轉,與此同時,具有齒條部82c之進退構件82相對於框體86相對地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前進(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側移動)或後退(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移動)。 圖6中,藉由使旋鈕操作部8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進退構件82及旋轉構件81進行後退,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
如此,操作接收部(旋鈕操作部84)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移動機構具備:小齒輪83,與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齒條構件(進退構件82),與小齒輪83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旋轉構件81樞支於齒條構件。
如此,藉由對折彎操作部80之操作,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一同被牽引。 在此,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一同被牽引係指存在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一同被牽引之時序,不限於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開始被牽引的時序為相同,又,不限於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結束被牽引的時序為相同。
例如如圖8(a)所示,當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為直線狀的形狀時,圖8(b)中若使旋鈕操作部84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 另外,若使旋鈕操作部84從圖8(b)的狀態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則進退構件82及旋轉構件81前進,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張力鬆弛,因此容許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恢復成直線狀。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構成為如下:由旋轉機構(旋鈕操作部84)來接收基於使用者之操作,並藉由由小齒輪83及齒條(齒條部82c)構成之轉換機構,將藉由前述操作而施加於旋轉機構之力轉換成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進退運動。
接著,對醫療器材100的各部的材料的例子進行說明。 作為內層22的材料,能夠使用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全氟烷氧基氟樹脂(PFA)等樹脂材料。 作為外層23的材料,除了聚醯亞胺(PI)、聚醯胺亞醯胺(PAI)、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外,還能夠使用聚乙烯(PE)、聚醯胺(PA)、尼龍彈性體、聚氨酯(PU)、乙烯/乙酸乙烯酯樹脂(EVA)、聚氯乙烯(PVC)或聚丙烯(PP)等樹脂材料。 作為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全氟烷氧基氟樹脂(PFA)等樹脂材料。 構成編織線層51之線的材料,宜為例如不銹鋼或鎢等金屬材料為,但亦可為樹脂材料。 構成捲繞線52之線的材料,宜為例如不銹鋼或鎢等金屬材料,但亦可為樹脂材料。
依據如以上所述之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而能夠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此時,能夠取得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由第1操作線41來牽引之荷重和由第2操作線42來牽引之荷重的平衡,因此能夠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41或第2操作線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所以,能夠更確實地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所希望的方向折彎。
〔第2-2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9至圖11(b),對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進行說明。 圖11(a)及圖11(b)係用於說明從圖10的箭頭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11(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11(b)表示折彎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進行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之間,形成有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16。
亦即,醫療器材本體10構成為包括具有管腔21之樹脂管20,樹脂管20的管腔21的周圍插穿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在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以小於樹脂管20的壁厚之距離接近,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之間,形成有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16。 在並列區域16,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彼此抵接或接近且並列延伸。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00還具備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環狀構件60。 環狀構件60構成為比樹脂管20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樹脂管20的壁厚的外徑(參閱圖10)。 而且,環狀構件60中插穿有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 藉此,能夠更確實地抑制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路徑的變動。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環狀構件60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 亦即,醫療器材本體10構成為包括埋設於樹脂管20中且分別插穿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之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環狀構件60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在彎曲區域15,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往前端側以在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環狀構件60的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但環狀構件60例如能夠由金屬或硬質樹脂等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亦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能夠如圖11(a)及圖11(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 此時,與彎曲區域15中的折彎角度相比,並列區域16中的折彎角度變得更急遽。
就一例而言,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與從彎曲區域15的基端(基端位置15a)至前端(前端位置15b)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L1)相比,從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至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L2)較長。 依據該等構成,前端部11能夠更容易折彎。 又,前端部11的折彎能夠主要在並列區域16中產生。因此,無論前端部11的折彎角度如何,能夠使彎曲區域15中之第1操作線41與第1中空管31的摩擦、以及第2操作線42與第2中空管32的摩擦維持成大致恆定,因此無論前端部11的折彎角度如何,能夠使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所需之力的大小維持成大致恆定。
又,就另一例而言,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從彎曲區域15的基端(基端位置15a)至前端(前端位置15b)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L1)比從彎曲區域15的前端(前端位置15b)至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前端41a、42a的距離(圖9所示之距離L2)更長。 依該等構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前端部11的折彎性。 又,能夠和緩彎曲區域15中之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和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的彎曲,因此能夠減小彎曲區域15中之第1操作線41與第1中空管31的摩擦、以及第2操作線42與第2中空管32的摩擦。 又,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中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彼此接近且並進之長度區域亦即剛性高的長度區域變短,因此,獲得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而進入分支之體腔時的良好的選擇性(良好的血管選擇性等)。
另外,距離L1和距離L2可相同。該情況下,能夠以良好的平衡獲得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的順暢度、以及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而進入分支之體腔時的良好的選擇性。
〔第2-3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12至圖18(c),對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進行說明。 圖16(a)及圖16(b)係用於說明從圖15的箭頭A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16(a)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16(b)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16(c)及圖16(d)係用於說明從圖15的箭頭B方向觀察了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時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圖16(c)表示折彎前的狀態,圖16(d)表示折彎之狀態。 圖18(a)、圖18(b)及圖18(c)中,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途部分中斷並省略。圖18(a)、圖18(b)及圖18(c)所示之醫療器材本體10中,在比省略部分更靠基端側的部分和更靠前端側的部分,圍繞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之旋轉相位相差90度。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進行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具備沿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分別插穿之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同樣地分別由金屬或樹脂等細線構成。
醫療器材本體10還具備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第3中空管33及第4中空管34。第3中空管33中插穿有第3操作線43,第4中空管34中插穿有第4操作線44。 第3中空管33及第4中空管34係與第1中空管31及第2中空管32相同的副管腔軟管,該等副管腔軟管的內腔係副管腔。亦即,各操作線(第3操作線43、第4操作線44)插穿於副管腔中。 第3中空管33及第4中空管34的內徑小於管腔21的內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中間部12,第1中空管31和第3中空管33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並且第2中空管32和第4中空管34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參閱圖13)。 同樣地,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部,第1中空管31和第3中空管33亦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並且第2中空管32和第4中空管34彼此接近或抵接且並列延伸。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彎曲區域15,第3中空管33和第4中空管3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藉此,第3中空管33內的第3操作線43和第4中空管34內的第4操作線44往前端側以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在彎曲區域15中,第3中空管33及第3操作線43彎曲之方向係與第1中空管31及第1操作線41彎曲之方向對稱之方向。 同樣地,在彎曲區域15中,第4中空管34及第4操作線44彎曲之方向係與第2中空管32及第2操作線42彎曲之方向對稱之方向。 另外,各中空管(第1中空管31、第2中空管32、第3中空管33及第4中空管34)未與其他中空管交叉。又,各操作線(第1操作線41、第2操作線42、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未與其他操作線交叉。
在並列區域16中,與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同樣地,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 又,在並列區域16中,與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彼此抵接或接近且並列延伸同樣地,第3中空管33和第4中空管34彼此抵接或接近且並列延伸。 第3操作線43的前端43a從第3中空管33的前端突出。同樣地,第4操作線44的前端44a從第4中空管34的前端突出。
第3操作線43的前端43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3固定部73而被固定於標記物70(圖15)。 同樣地,第4操作線44的前端44a例如藉由點狀銲料亦即第4固定部74而被固定於標記物70。 第3固定部73及第4固定部74例如配置於標記物70中之基端側的端部。 配置有第3固定部73及第4固定部74之區域和配置有第1固定部71及第2固定部72之區域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3操作線43的前端43a和第4操作線44的前端44a彼此連結。亦即,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的前端彼此連結。 更詳細而言,第3固定部73和第4固定部74彼此相鄰接觸。亦即,第3固定部73和第4固定部74成為一體。 另外,前端43a和前端44a亦可藉由一個固定部而固定於標記物70。
如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00具備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第1環狀構件61,以代替環狀構件60。第1環狀構件61係與第2-2實施形態中之環狀構件60相同者,第1環狀構件61中插穿有第1中空管31和第2中空管32。 進而,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00具備在彎曲區域15的前端部埋設於樹脂管20中之第2環狀構件62。第2環狀構件62係與第1環狀構件61相同者。第2環狀構件62中插穿有第3中空管33和第4中空管34。 第1環狀構件61和第2環狀構件62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配置。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亦藉由牽引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兩者,能夠如圖16(a)及圖16(b)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 進而,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藉由牽引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兩者,能夠如圖16(c)及圖16(d)所示,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
如圖17及圖18(a)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具備:第1折彎操作部180,用於藉由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及第2折彎操作部280,用於藉由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的牽引而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
第1折彎操作部180具備第1旋轉構件181、第1進退構件182、第1小齒輪183、第1旋鈕操作部184及第1導件185。第1旋轉構件181、第1進退構件182、第1小齒輪183、第1旋鈕操作部184及第1導件185分別相當於第2-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之旋轉構件81、進退構件82、小齒輪83、旋鈕操作部84及導件85。 從而,第1進退構件182具備分別相當於保持部82a、棒狀部82b及齒條部82c之第1保持部182a、第1棒狀部182b及第1齒條部182c。 第2-1實施形態中,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捲繞並固定於旋轉構件81同樣地,第1旋轉構件181上捲繞及固定有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
第2折彎操作部280具備第2旋轉構件281、第2進退構件282、第2小齒輪283、第2旋鈕操作部284及第2導件285。第2旋轉構件281、第2進退構件282、第2小齒輪283、第2旋鈕操作部284及第2導件285係與第1旋轉構件181、第1進退構件182、第1小齒輪183、第1旋鈕操作部184及第1導件185相同者。 第2進退構件282具備與第1保持部182a、第1棒狀部182b及第1齒條部182c分別相同的第2保持部282a、第2棒狀部282b及第2齒條部282c。 與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捲繞並固定於第1旋轉構件181同樣地,第2旋轉構件281上捲繞並固定有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 例如第2折彎操作部280在圖17中配置成相對於第1折彎操作部180上下對稱。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使第1旋鈕操作部184旋轉而使第1進退構件182及第1旋轉構件181後退,藉此,能夠牽引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而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圖18(b))。 又,使第2旋鈕操作部284旋轉而使第2進退構件282及第2旋轉構件281後退,藉此,能夠牽引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而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圖18(c))。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100具備第2折彎操作部280,該第2折彎操作部280用於藉由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的牽引而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 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中間部12及基端部,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的前端部11,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往前端側以在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又,藉由對第2折彎操作部280之操作,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一同被牽引。
第2折彎操作部280具備:第2旋轉構件281,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固定有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部;第2移動機構,使第2旋轉構件281向牽引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之第2牽引方向及相對於第2牽引方向之相反的方向移動;及第2操作接收部(第2旋鈕操作部284),接收用戶的操作而進行動作。而且,第2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第2移動機構而傳遞到第2旋轉構件281,藉此,第2旋轉構件281向第2牽引方向及相對於第2牽引方向之相反的方向移動。 另外,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第2牽引方向係與上述牽引方向相同的方向。 更詳細而言,第2旋轉構件281中卡合有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並且固定有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部。
如上所述,折彎操作部80具備框體86。而且,旋轉構件(第1旋轉構件181)的整體及第2旋轉構件281的整體收容於框體86中。
第2旋轉構件281具有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所卡合之第2卡合部,第2卡合部形成為以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第2操作接收部(第2旋鈕操作部284)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第2移動機構具備:第2小齒輪283,與第2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第2齒條構件(第2進退構件282),與第2小齒輪283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且第2旋轉構件281樞支於第2齒條構件。
〔第2-4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19(a)及圖19(b),對第2-4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該醫療器材本體10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110。 藉此,前端部11的折彎性提高,因此能夠減小折彎操作時作用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之張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41或第2操作線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更詳細而言,如圖19(b)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和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這兩個區域,形成有易折彎部110。 藉此,前端部11的折彎性進一步提高。
易折彎部110構成為包括形成於醫療器材本體10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111。 缺口形狀部111例如如圖19(b)所示能夠設為凹陷成弧形之形狀。 藉此,能夠使前端部11更急遽地折彎。
〔第2-5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20(a)及圖20(b),對第2-5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該醫療器材本體10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110。 藉此,前端部11的折彎性提高,因此能夠減小折彎操作時作用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之張力。藉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產生因第1操作線41或第2操作線42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0繞軸旋轉之現象。
更詳細而言,如圖20(b)所示,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在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形成有易折彎部110,在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未形成有易折彎部110。 然而,易折彎部110亦可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周向上形成於第1操作線41與第2操作線42之間的區域和中間隔著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而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這兩個區域。
易折彎部110構成為包括形成於醫療器材本體10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111。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本體10具有在該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複數個缺口形狀部111。該等缺口形狀部111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為長條,剖面形狀為楔形。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在折彎的初始階段容易折彎,但若達到某一程度的折彎角度,則楔形傾斜面彼此接觸而不易進一步折彎(若達到一定程度的折彎角度,則剛性變高)。 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在推入體腔時對軸向的壓縮之耐變形性良好,因此醫療器材100的血管選擇性良好。
〔第2-6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21對第2-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不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如以下說明,折彎操作部80的構成與上述第2-3實施形態不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具備框體86、第1旋轉構件181(旋轉構件)、第2旋轉構件281、旋鈕操作部194(第3旋轉構件)、將第1旋轉構件181和旋鈕操作部194相互連結之第1連結線192、將第2旋轉構件281和旋鈕操作部194相互連結之第2連結線193。
第1旋轉構件181及第2旋轉構件281分別例如係滑輪。 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例如向相對於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圖21中之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 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藉由框體86而保持成能夠圍繞該旋轉軸的軸旋轉,且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圖21中之左右方向)上能夠相對於框體86相對移動。例如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藉由形成於框體86之長孔(未圖示)而被樞支。 同樣地,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例如向相對於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藉由框體86而保持成能夠圍繞該旋轉軸的軸旋轉,且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能夠相對於框體86相對移動。 就一例而言,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和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彼此平行。然而,該等旋轉軸亦可彼此並非平行。
第1操作線41、第2操作線42、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在框體86內分別從醫療器材本體10導出。 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第1旋轉構件181一圈半,該第1操作線41的基端固定於第1旋轉構件181。同樣地,第2操作線42例如捲繞於第1旋轉構件181一圈半,該第2操作線42的基端固定於第1旋轉構件181。對於第1旋轉構件181而言之第1操作線41的捲繞方向和第2操作線42的捲繞方向成為彼此相反的方向。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角度被自動調整為第1操作線41的張力和第2操作線42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第2旋轉構件281一圈半,該第3操作線43的基端固定於第2旋轉構件281。同樣地,第4操作線44例如捲繞於第2旋轉構件281一圈半,該第4操作線44的基端固定於第2旋轉構件281。對於第2旋轉構件281而言之第3操作線43的捲繞方向和第4操作線44的捲繞方向成為彼此相反的方向。因此,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角度被自動調整為第3操作線43的張力和第4操作線44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旋鈕操作部194被樞支為能夠相對於框體86旋轉。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向相對於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 就一例而言,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相對於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及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平行。然而,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亦可相對於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及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非平行。 旋鈕操作部194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於框體86的外部,以便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能夠從框體86的外部進行使旋鈕操作部194旋轉之操作。
旋鈕操作部194具備例如形成為圓盤狀之本體部和固定於該本體部的一面側之捲取部191。 捲取部191例如為圓筒狀線軸。捲取部191與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同軸配置。
第1連結線192的前端連結於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第1連結線192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捲取部191一圈半,該第1連結線192的基端在第1連結部位195固定於捲取部191。 同樣地,第2連結線193的前端連結於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第2連結線193的基端部例如捲繞於捲取部191一圈半,該第2連結線193的基端在第2連結部位196固定於捲取部191。 對於捲取部191而言之第1連結線192的捲繞方向和第2連結線193的捲繞方向成為彼此相反的方向。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握住框體86或輪轂90使旋鈕操作部194旋轉,藉此,第1連結線192或第2連結線193選擇性地捲繞於捲取部191,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或第2旋轉構件281選擇性地向基端側被牽引。 亦即,進行了使旋鈕操作部194在圖21中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操作時,第1連結線192捲繞於捲取部191,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向基端側被牽引。藉此,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 又,進行了使旋鈕操作部194在圖21中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操作時,第2連結線193捲繞於捲取部191,因此第2旋轉構件281向基端側被牽引。藉此,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 亦即,藉由對一個旋鈕操作部194之操作,能夠進行牽引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之操作和牽引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兩者之操作。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具備沿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分別插穿之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藉由對折彎操作部80之操作而牽引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能夠使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更詳細而言,折彎操作部80除旋轉構件(第1旋轉構件181)以外,還具備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之第2旋轉構件281及第3旋轉構件(旋鈕操作部194),旋轉構件的旋轉軸連結於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1連結部位195,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連結於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2連結部位196。 又,旋轉構件上固定有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部,第2旋轉構件281上固定有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部。 而且,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進行旋轉,藉此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被牽引,從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第3旋轉構件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藉此第2旋轉構件281被牽引,並且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被牽引,從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相反的方向)折彎。
另外,第2-6實施形態中,對旋轉構件(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經由線(第1連結線192)而連結於第3旋轉構件(旋鈕操作部194),並且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經由線(第2連結線193)而連結於第3旋轉構件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 例如亦可以係旋轉構件的旋轉軸直接樞支於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1連結部位,並且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直接樞支於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2連結部位。該情況下,第3連結構件無需具備上述捲取部191。
〔第2-7實施形態〕 接著,使用圖22對第2-7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在以下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2-6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在其他方面構成為與上述第2-6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100相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如以下說明,折彎操作部80的構成與上述第2-6實施形態不同。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未具備分別於圖21中所示出之捲取部191、第1連結線192及第2連結線193。取而代之,折彎操作部80具備圖22中所示出之小齒輪197、第1齒條構件198、第2齒條構件199及導件200。
小齒輪197在圓盤狀旋鈕操作部194的一面與旋鈕操作部194形成為一體,並與旋鈕操作部194的旋轉軸同軸配置。
第1齒條構件198係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延伸之棒狀構件。在第1齒條構件198的前端部,第1旋轉構件181(旋轉構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第1齒條構件198的一側面上形成有與小齒輪197的外周的齒輪嚙合之齒條。 折彎操作部80具備例如與第1齒條構件198對應地設置之前後一對導件200。藉由該等導件200,第1齒條構件198被導引成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能夠以直線狀進行進退。
同樣地,第2齒條構件199係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延伸之棒狀構件。在第2齒條構件199的前端部,第2旋轉構件281被樞支為能夠旋轉。第2齒條構件199的一側面形成有與小齒輪197的外周的齒輪嚙合之齒條。 折彎操作部80具備例如與第2齒條構件199對應地設置之前後一對導件200。藉由該等導件200,第2齒條構件199被導引成在框體86內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心方向上能夠以直線狀進行進退。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對第1旋轉構件181之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卡合及固定方法、以及對第2旋轉構件281之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的卡合及固定方法,亦與第2-6實施形態相同。 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角度自動被調整為第1操作線41的張力和第2操作線42的張力均衡之角度,並且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角度自動被調整為第3操作線43的張力和第4操作線44的張力均衡之角度。
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進行醫療器材100的操作之操作者握住框體86或輪轂90使旋鈕操作部194旋轉,藉此,分別與小齒輪197嚙合之第1齒條構件198或第2齒條構件199選擇性地向基端側移動。 亦即,進行了使旋鈕操作部194在圖22中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操作時,第1齒條構件198向基端側移動(後退),因此第1旋轉構件181向基端側被牽引。藉此,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一個方向折彎。 又,進行了使旋鈕操作部194在圖22中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之操作時,第2齒條構件199向基端側移動(後退),因此第2旋轉構件281向基端側被牽引。藉此,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兩者向醫療器材本體10的基端側被牽引,因此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折彎。 另外,當第1齒條構件198向基端側移動時,第2齒條構件199向前端側移動,當第2齒條構件199向基端側移動時,第1齒條構件198向前端側移動。
如此,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折彎操作部80在旋轉構件(第1旋轉構件181)以外,還具備:第2旋轉構件281及第3旋轉構件(旋鈕操作部194),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小齒輪197,與第3旋轉構件一體且同軸地設置;第1齒條構件198,連結有第1旋轉構件181的旋轉軸,並且與小齒輪197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及第2齒條構件199,連結有第2旋轉構件281的旋轉軸,並且與小齒輪197的旋轉連動而向始終與第1齒條構件198的進退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進退。 旋轉構件(第1旋轉構件181)上固定有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部,第2旋轉構件281上固定有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部。 第3旋轉構件(旋鈕操作部194)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第1旋轉構件181經由第1齒條構件198而被牽引,並且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被牽引,從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折彎。 又,第3旋轉構件向與上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第2旋轉構件281經由第2齒條構件199而被牽引,並且第3操作線43及第4操作線44被牽引,從而,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向與基於第1操作線41及第2操作線42的牽引之醫療器材本體10的前端部11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以上,參閱圖式對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係本發明的例示,亦能夠採用除上述以外的各種構成。
上述第2-1實施形態中,對折彎操作部80的旋轉機構係旋鈕操作部84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折彎操作部80的旋轉機構亦可係除旋鈕操作部84以外(例如旋轉式把手等)的機構。 又,上述第2-1實施形態中,對折彎操作部80的轉換機構構成為具備齒條(齒條部82c)和小齒輪83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折彎操作部80亦可構成為具備其他轉換機構(例如凸輪、連桿機構或銷和帶槽導件等)。 其他實施形態中亦相同。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由不同條細線構成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1操作線41和第2操作線42亦可由1條細線的各一部分構成。亦即,該1條細線可在前端41a、42a折返。 同樣地,上述中對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由不同條細線構成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3操作線43和第4操作線44亦可由1條細線的各一部分構成。亦即,該1條細線可在前端43a、44a折返。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第1操作線41的基端部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部單獨固定於折彎操作部80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1操作線41的基端和第2操作線42的基端亦可相連而在折彎操作部80中形成迴圈(例如在與旋轉構件81卡合之部分形成迴圈)。 同樣地,上述中對第3操作線43的基端部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部單獨固定於第2折彎操作部280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3操作線43的基端和第4操作線44的基端亦可相連而在第2折彎操作部280中形成迴圈(例如在與第2旋轉構件281卡合之部分形成迴圈)。
上述第2-3實施形態(圖17、圖18(a)、圖18(b)、圖18(c))中,定為第1旋鈕操作部184和第2旋鈕操作部284在相對於它們的板表面正交之方向上彼此重疊之配置,且第1旋鈕操作部184的旋轉軸和第2旋鈕操作部284的旋轉軸彼此同軸配置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 例如第1旋鈕操作部184的旋轉軸和第2旋鈕操作部284的旋轉軸亦可彼此未同軸配置。例如第1旋鈕操作部184和第2旋鈕操作部284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軸向上亦可配置於彼此不同的位置。
又,上述第2-1實施形態中,對醫療器材100所具備之操作線的數量為兩個且該等操作線匯合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上述第2-3實施形態中,對醫療器材100所具備之操作線的數量為四個且逐次兩條操作線匯合之例子進行了說明。 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醫療器材100亦可以係兩條操作線從它們的前端遍及基端而並列延伸,操作線彼此未匯合的構成。該情況下,兩條操作線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該情況下,例如在利用被稱作線上(Over-the-wire)之手法使醫療器材100進入到體腔內之狀態下,藉由牽引兩條操作線而使醫療器材本體10剛硬,從而,能夠使醫療器材本體10保持成沿體腔的折彎之折彎形狀。另外,在兩條操作線從它們的前端遍及基端而並列延伸之情況下,醫療器材100可以係藉由操作線而能夠進行前端部11的折彎操作之主動導管,亦可以係操作線專門用於使醫療器材本體10剛硬之類型者。醫療器材100係主動導管的情況下,如上所述,在使醫療器材本體10剛硬之狀態下,再使前端部11折彎,藉此,能夠抑制產生因操作線試圖取捷徑而醫療器材本體10繞軸旋轉之現象。該情況下,在操作線的數量為四條的情況下,其中一對操作線彼此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另一對操作線亦彼此配置於在醫療器材本體10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而且,藉由一同牽引兩條或四條操作線,能夠使醫療器材本體10剛硬而保持其形狀,或者再在該狀態下使前端部11折彎。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之範圍內能夠適宜地進行組合。
本實施形態包含以下技術思想。 (1)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 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2)如(1)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前述折彎操作部之操作,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3)如(1)或(2)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彼此連結。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配置於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樹脂管,具有管腔;及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埋設於前述樹脂管中,並且分別插穿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前述第1中空管和前述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構成為具備: 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並且固定有前述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及 移動機構,使前述旋轉構件向牽引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之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周向上,在前述第1操作線與前述第2操作線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心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該醫療器材本體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 (8)如(7)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易折彎部構成為包括形成於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 (9)如(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具有管腔之樹脂管, 在前述樹脂管的前述管腔的周圍插穿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 在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的前端,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以小於前述樹脂管的壁厚的距離接近, 在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與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之間,形成有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 (10)如(9)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與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相比,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至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較長。 (11)如(9)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比從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至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更長。 (12)如(9)至(11)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還具備在前述彎曲區域的前端部埋設於前述樹脂管中之環狀構件, 前述環狀構件構成為比前述樹脂管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前述樹脂管的壁厚的外徑, 前述環狀構件中插穿有前述第1操作線和前述第2操作線。 (13)如(12)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埋設於前述樹脂管中且分別插穿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之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 前述環狀構件中插穿有前述第1中空管和前述第2中空管, 在前述彎曲區域,前述第1中空管和前述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14)如(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具備: 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第2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的牽引而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15)如(14)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前述第2折彎操作部之操作,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16)如(6)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旋轉構件具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所卡合之卡合部, 前述卡合部形成為以前述旋轉構件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17)如(6)或(16)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具備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之操作接收部, 前述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前述移動機構而傳遞到前述旋轉構件,藉此,前述旋轉構件向前述牽引方向及前述相反的方向移動。 (18)如(17)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操作接收部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 前述移動機構具備: 小齒輪,與前述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 齒條構件,與前述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 且前述旋轉構件樞支於前述齒條構件。 (19)如(14)或(15)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第2折彎操作部構成為具備: 第2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並且固定有前述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及 第2移動機構,使前述第2旋轉構件向牽引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之第2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20)如(19)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第2旋轉構件具有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所卡合之第2卡合部, 前述第2卡合部形成為以前述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21)如(19)或(20)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第2折彎操作部具備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之第2操作接收部, 前述第2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前述第2移動機構而傳遞到前述第2旋轉構件,藉此,前述第2旋轉構件向前述第2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22)如(21)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第2操作接收部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 前述第2移動機構具備: 第2小齒輪,與前述第2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 第2齒條構件,與前述第2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 且前述第2旋轉構件樞支於前述第2齒條構件。 (23)如(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具備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之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 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前述第3操作線和前述第4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藉由對前述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而牽引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能夠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24)如(23)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具備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之第1旋轉構件、第2旋轉構件及第3旋轉構件, 前述第1旋轉構件的旋轉軸連結於前述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1連結部位, 前述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軸連結於前述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2連結部位, 前述第1旋轉構件上固定有前述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 前述第2旋轉構件上固定有前述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 前述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前述第1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被牽引,從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折彎, 前述第3旋轉構件向與前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前述第2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被牽引,從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25)如(23)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具備: 第1旋轉構件、第2旋轉構件及第3旋轉構件,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 小齒輪,與前述第3旋轉構件一體且同軸地設置; 第1齒條構件,連結有前述第1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並且與前述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 第2齒條構件,連結有前述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並且與前述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向始終與前述第1齒條構件的進退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進退, 前述第1旋轉構件上固定有前述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 前述第2旋轉構件上固定有前述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 前述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經由前述第1齒條構件,前述第1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被牽引,從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折彎, 前述第3旋轉構件向與前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經由前述第2齒條構件,前述第2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被牽引,從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本實施形態包含以下技術思想。 <1>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 長形醫療器材本體; 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前述折彎操作部具備: 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固定有前述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 移動機構,使前述旋轉構件向牽引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之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操作接收部,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 前述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前述移動機構而傳遞到前述旋轉構件,藉此,前述旋轉構件向前述牽引方向及前述相反的方向移動。 <2>如<1>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具備框體, 前述旋轉構件整體收容於前述框體中。 <3>如<1>或<2>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旋轉構件具有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所卡合之卡合部, 前述卡合部形成為以前述旋轉構件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操作接收部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 前述移動機構具備: 小齒輪,與前述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 齒條構件,與前述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 且前述旋轉構件樞支於前述齒條構件。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其具備: 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第2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的牽引而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 且前述第2折彎操作部具備: 第2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固定有前述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 第2移動機構,使前述第2旋轉構件向牽引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之第2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及 第2操作接收部,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 且前述第2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前述第2移動機構而傳遞到前述第2旋轉構件,藉此,前述第2旋轉構件向前述第2牽引方向及與前述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6>如<5>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具備框體, 前述旋轉構件整體及前述第2旋轉構件整體收容於前述框體中。 <7>如<5>或<6>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第2旋轉構件具有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所卡合之第2卡合部, 前述第2卡合部形成為以前述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8>如<5>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醫療器材,前述第2操作接收部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 前述第2移動機構具備: 第2小齒輪,與前述第2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 第2齒條構件,與前述第2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 且前述第2旋轉構件樞支於前述第2齒條構件。 <9>如<1>所述之醫療器材,其具備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之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 藉由對前述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而牽引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能夠使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10>如<9>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還具備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之第2旋轉構件及第3旋轉構件, 前述旋轉構件的旋轉軸連結於前述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1連結部位, 前述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軸連結於前述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2連結部位, 前述旋轉構件上固定有前述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 前述第2旋轉構件上固定有前述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 前述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前述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被牽引,從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折彎, 藉由前述第3旋轉構件向與前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前述第2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被牽引,從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11>如<9>所述之醫療器材,其中前述折彎操作部具備: 第2旋轉構件及第3旋轉構件,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 小齒輪,與前述第3旋轉構件一體且同軸地設置; 第1齒條構件,連結有前述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並且與前述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及 第2齒條構件,連結有前述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並且與前述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向始終與前述第1齒條構件的進退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進退; 且前述旋轉構件上固定有前述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 前述第2旋轉構件上固定有前述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前述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 前述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經由前述第1齒條構件,前述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被牽引,從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折彎, 前述第3旋轉構件向與前述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經由前述第2齒條構件,前述第2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前述第3操作線及前述第4操作線被牽引,從而,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前述第1操作線及前述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前述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10‧‧‧醫療器材本體11‧‧‧前端部12‧‧‧中間部13‧‧‧基端部15‧‧‧彎曲區域15a‧‧‧基端位置15b‧‧‧前端位置16‧‧‧並列區域20‧‧‧樹脂管21‧‧‧管腔22‧‧‧內層23‧‧‧外層31‧‧‧第1中空管31a‧‧‧前端32‧‧‧第2中空管32a‧‧‧前端33‧‧‧第3中空管34‧‧‧第4中空管41‧‧‧第1操作線41a‧‧‧前端42‧‧‧第2操作線42a‧‧‧前端43‧‧‧第3操作線43a‧‧‧前端44‧‧‧第4操作線44a‧‧‧前端51‧‧‧編織線層52‧‧‧捲繞線60‧‧‧環狀構件61‧‧‧第1環狀構件62‧‧‧第2環狀構件70‧‧‧標記物71‧‧‧第1固定部72‧‧‧第2固定部73‧‧‧第3固定部74‧‧‧第4固定部80‧‧‧折彎操作部81‧‧‧旋轉構件81a‧‧‧第1固定部81b‧‧‧第2固定部82‧‧‧進退構件(移動機構)82a‧‧‧保持部82b‧‧‧棒狀部82c‧‧‧齒條部83‧‧‧小齒輪(移動機構)84‧‧‧旋鈕操作部85‧‧‧導件86‧‧‧框體90‧‧‧輪轂92‧‧‧葉片部93‧‧‧連結部100‧‧‧醫療器材110‧‧‧易折彎部111‧‧‧缺口形狀部180‧‧‧第1折彎操作部181‧‧‧第1旋轉構件182‧‧‧第1進退構件(移動機構)182a‧‧‧第1保持部182b‧‧‧第1棒狀部182c‧‧‧第1齒條部183‧‧‧第1小齒輪(移動機構)184‧‧‧第1旋鈕操作部185‧‧‧第1導件191‧‧‧捲取部192‧‧‧第1連結線193‧‧‧第2連結線194‧‧‧旋鈕操作部(第3旋轉構件)195‧‧‧第1連結部位196‧‧‧第2連結部位197‧‧‧小齒輪198‧‧‧第1齒條構件199‧‧‧第2齒條構件200‧‧‧導件280‧‧‧第2折彎操作部281‧‧‧第2旋轉構件282‧‧‧第2進退構件(移動機構)282a‧‧‧第2保持部282b‧‧‧第2棒狀部282c‧‧‧第2齒條部283‧‧‧第2小齒輪(移動機構)284‧‧‧第2旋鈕操作部285‧‧‧第2導件
圖1係表示第1-1及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中之前端側部分之縱剖面圖。 圖2係沿圖1的A-A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3係沿圖1的B-B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4係沿圖1的C-C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5中,圖5(a)及圖5(b)係用於說明第1-1及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 圖6係表示第1-1及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俯視圖。 圖7係表示第1-1及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側視圖。 圖8中,圖8(a)係第1-1及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整體圖,圖8(b)係第1-1及第2-1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一側折彎之狀態的整體圖。 圖9係表示第1-2及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中之前端側部分之縱剖面圖。 圖10係沿圖9的A-A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11中,圖11(a)及圖11(b)係用於說明第1-2及第2-2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 圖12係表示第1-3及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中之前端側部分之縱剖面圖。 圖13係沿圖12的A-A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14係沿圖12的B-B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15係沿圖12的C-C線之醫療器材本體的橫剖面圖。 圖16中,圖16(a)、圖16(b)、圖16(c)及圖16(d)係用於說明第1-3及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動作的示意圖。 圖17係表示第1-3及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側視圖。 圖18中,圖18(a)係第1-3及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整體圖,圖18(b)係第1-3及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一側折彎之狀態的整體圖,圖18(c)係第1-3及第2-3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另一側折彎之狀態的整體圖。 圖19中,圖19(a)及圖19(b)係第1-4及第2-4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示意圖,其中,圖19(a)係俯視圖,圖19(b)係側視圖。 圖20中,圖20(a)及圖20(b)係第1-5及第2-5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示意圖,其中,圖20(a)係俯視圖,圖20(b)係側視圖。 圖21係表示第1-6及第2-6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俯視圖。 圖22係表示第1-7及第2-7實施形態之醫療器材的折彎操作部及其附近的部分之俯視圖。
10‧‧‧醫療器材本體
11‧‧‧前端部
12‧‧‧中間部
15‧‧‧彎曲區域
15a‧‧‧基端位置
15b‧‧‧前端位置
20‧‧‧樹脂管
21‧‧‧管腔
22‧‧‧內層
23‧‧‧外層
31‧‧‧第1中空管
31a‧‧‧前端
32‧‧‧第2中空管
32a‧‧‧前端
41‧‧‧第1操作線
41a‧‧‧前端
42‧‧‧第2操作線
42a‧‧‧前端
51‧‧‧編織線層
52‧‧‧捲繞線
70‧‧‧標記物
71‧‧‧第1固定部
72‧‧‧第2固定部
100‧‧‧醫療器材

Claims (36)

  1. 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長形醫療器材本體;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且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該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彼此連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配置於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相向之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樹脂管,具有管腔;及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埋設於該樹脂管中,並且分別插穿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且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該第1中空管和該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構成為具備: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並且固定有該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及移動機構,使該旋轉構件向牽引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之牽引方向及與該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周向上,在該第1操作線與該第2操作線之間的區域或者中間隔著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心位於該區域的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該醫療器材本體的折彎性局部高的易折彎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易折彎部構成為包括形成於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外表面側之缺口形狀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具有管腔之樹脂管, 在該樹脂管的該管腔的周圍插穿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在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之彎曲區域的前端,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以小於該樹脂管的壁厚的距離接近,在該彎曲區域的前端與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之間,形成有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彼此接近且並列延伸之並列區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與從該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相比,從該彎曲區域的前端至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較長。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醫療器材,其中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從該彎曲區域的基端至前端的距離比從該彎曲區域的前端至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前端的距離更長。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還具備在該彎曲區域的前端部埋設於該樹脂管中之環狀構件,該環狀構件構成為比該樹脂管更加高剛性,且形成為小於該樹脂管的壁厚的外徑,該環狀構件中插穿有該第1操作線和該第2操作線。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醫療器材本體構成為包括埋設於該樹脂管中且分別插穿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之第1中空管及第2中空管,該環狀構件中插穿有該第1中空管和該第2中空管,在該彎曲區域,該第1中空管和該第2中空管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具備: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第2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的牽引而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且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藉由對該第2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一同被牽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旋轉構件具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所卡合之卡合部, 該卡合部形成為以該旋轉構件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具備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之操作接收部,該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該移動機構而傳遞到該旋轉構件,藉此,該旋轉構件向該牽引方向及該相反的方向移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操作接收部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該移動機構具備:小齒輪,與該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齒條構件,與該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且該旋轉構件樞支於該齒條構件。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第2折彎操作部構成為具備:第2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卡合有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並且固定有該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及第2移動機構,使該第2旋轉構件向牽引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之第2牽引方向及與該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第2旋轉構件具有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所卡合之第2卡合部, 該第2卡合部形成為以該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第2折彎操作部具備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之第2操作接收部,該第2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該第2移動機構而傳遞到該第2旋轉構件,藉此,該第2旋轉構件向該第2牽引方向及與該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第2操作接收部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該第2移動機構具備:第2小齒輪,與該第2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第2齒條構件,與該第2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且該第2旋轉構件樞支於該第2齒條構件。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器材,其具備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之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中間部及基端部,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彼此分開且並列延伸,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上的前端部,該第3操作線和該第4操作線往前端側以在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周向上逐漸彼此靠近之方式彎曲並匯合, 藉由對該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而牽引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能夠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具備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之第1旋轉構件、第2旋轉構件及第3旋轉構件,該第1旋轉構件的旋轉軸連結於該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1連結部位,該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軸連結於該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2連結部位,該第1旋轉構件上固定有該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該第2旋轉構件上固定有該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該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該第1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被牽引,從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折彎,該第3旋轉構件向與該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該第2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被牽引,從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具備:第1旋轉構件、第2旋轉構件及第3旋轉構件,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小齒輪,與該第3旋轉構件一體且同軸地設置;第1齒條構件,連結有該第1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並且與該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 第2齒條構件,連結有該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並且與該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向始終與該第1齒條構件的進退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進退,該第1旋轉構件上固定有該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該第2旋轉構件上固定有該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該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經由該第1齒條構件,該第1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被牽引,從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折彎,該第3旋轉構件向與該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經由該第2齒條構件,該第2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被牽引,從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26. 一種醫療器材,其具備:長形醫療器材本體;第1操作線及第2操作線,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而進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且該折彎操作部具備: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固定有該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移動機構,使該旋轉構件向牽引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之牽引方向及與該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操作接收部,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該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該移動機構而傳遞到該旋轉構件,藉此,該旋轉構件向該牽引方向及該相反的方向移動。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具備框體,該旋轉構件整體收容於該框體中。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旋轉構件具有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所卡合之卡合部,該卡合部形成為以該旋轉構件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操作接收部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該移動機構具備:小齒輪,與該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齒條構件,與該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且該旋轉構件樞支於該齒條構件。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之醫療器材,其具備: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及 第2折彎操作部,用於藉由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的牽引而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進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操作;且該第2折彎操作部具備:第2旋轉構件,其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並固定有該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第2移動機構,使該第2旋轉構件向牽引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之第2牽引方向及與該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及第2操作接收部,接收使用者的操作而進行動作;且該第2操作接收部的動力經由該第2移動機構而傳遞到該第2旋轉構件,藉此,該第2旋轉構件向該第2牽引方向及與該第2牽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具備框體,該旋轉構件整體及該第2旋轉構件整體收容於該框體中。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第2旋轉構件具有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所卡合之第2卡合部,該第2卡合部形成為以該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狀或圓弧形。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第2操作接收部被樞支為能夠進行旋轉操作, 該第2移動機構具備:第2小齒輪,與該第2操作接收部一體且同軸地設置;及第2齒條構件,與該第2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且該第2旋轉構件樞支於該第2齒條構件。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醫療器材,其具備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軸向分別插穿之第3操作線及第4操作線,藉由對該折彎操作部之操作而牽引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能夠使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還具備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之第2旋轉構件及第3旋轉構件,該旋轉構件的旋轉軸連結於該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1連結部位,該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軸連結於該第3旋轉構件中之第2連結部位,該旋轉構件上固定有該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該第2旋轉構件上固定有該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該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該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被牽引,從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折彎,藉由該第3旋轉構件向與該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該第2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被牽引,從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 前端部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醫療器材,其中該折彎操作部具備:第2旋轉構件及第3旋轉構件,分別被樞支為能夠旋轉;小齒輪,與該第3旋轉構件一體且同軸地設置;第1齒條構件,連結有該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並且與該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進行進退;及第2齒條構件,連結有該第2旋轉構件的旋轉軸,並且與該小齒輪的旋轉連動而向始終與該第1齒條構件的進退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進退;且該旋轉構件上固定有該第1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2操作線的基端部,該第2旋轉構件上固定有該第3操作線的基端部和該第4操作線的基端部,該第3旋轉構件向一個方向旋轉,藉此,經由該第1齒條構件,該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被牽引,從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折彎,該第3旋轉構件向與該一個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藉此,經由該第2齒條構件,該第2旋轉構件被牽引,並且該第3操作線及該第4操作線被牽引,從而,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向與基於該第1操作線及該第2操作線的牽引之該醫療器材本體的前端部的折彎方向不同的方向折彎。
TW107126875A 2017-08-02 2018-08-02 醫療器材 TWI8275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0210 2017-08-02
JP2017-150210 2017-08-02
JP2018015534A JP2019025297A (ja) 2017-08-02 2018-01-31 医療機器
JP2018015535A JP2019025298A (ja) 2017-08-02 2018-01-31 医療機器
JP2018-015534 2018-01-31
JP2018-015535 2018-07-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9951A TW201909951A (zh) 2019-03-16
TWI827545B true TWI827545B (zh) 2024-01-01

Family

ID=65475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6875A TWI827545B (zh) 2017-08-02 2018-08-02 醫療器材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577050B2 (zh)
EP (1) EP3662960A4 (zh)
JP (2) JP2019025298A (zh)
CN (1) CN110769889A (zh)
IL (1) IL271850B2 (zh)
TW (1) TWI8275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54262B2 (en) 2020-08-26 2023-05-23 Freudenberg Medical, Llc Handle assembly for controlling a steerable cathet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9288A1 (en) * 2002-09-25 2004-03-25 Webler William Earl Controlling shaft bending moment and whipping in a tendon deflection or other tendon system
JP2011251068A (ja) * 2010-06-04 2011-12-15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カテーテル
TW201607573A (zh) * 2014-05-01 2016-03-01 瑞斯邁加濕科技有限公司 用於增濕可吸入氣體之增濕腔室
CN106072909A (zh) * 2016-06-17 2016-11-09 冯晶晶 卡肩式医用口罩
CN106072910A (zh) * 2016-06-17 2016-11-09 冯晶晶 卡头式医用口罩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13107A (en) * 1994-02-16 1995-05-09 Tetrad Corporation Ultrasonic probe having articulated structure and rotatable transducer head
US20030109778A1 (en) * 1997-06-20 2003-06-12 Cardiac Assist Devices, Inc. Electrophysiology/ablation catheter and remote actuator therefor
US6527779B1 (en) 2000-07-10 2003-03-04 Endotex Interventional Systems, Inc. Stent delivery device
US9320503B2 (en) * 2001-11-28 2016-04-26 Medtronic Vascular, Inc. Devices, system, and methods for guiding an operative tool into an interior body region
US20060252993A1 (en) * 2005-03-23 2006-11-09 Freed David I Medical devices and systems
US7771416B2 (en) * 2007-06-14 2010-08-10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Control mechanism for flexible endoscopic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JP2013048711A (ja) 2011-08-31 2013-03-14 Japan Lifeline Co Ltd 先端偏向操作可能カテーテル
US9101269B2 (en) 2011-12-15 2015-08-11 Biosense Webster (Israel), Ltd. Self-holding medical device control handle with cam actuated clutch mechanism
JP6440926B2 (ja) * 2012-08-03 2018-12-19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CN104883945B (zh) 2012-12-13 2018-06-22 艾姆瑞科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Mri兼容手柄和可转向护套
JP6089864B2 (ja) * 2013-03-27 2017-03-08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医療用機器および医療用機器の製造方法
US9095682B2 (en) * 2013-04-30 2015-08-04 St. Jude Medical Luxembourg Holding S.À.R.L. Control handles for catheters
JP6265859B2 (ja) * 2014-07-28 2018-01-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駆動装置
CR20170245A (es) * 2014-12-05 2017-09-14 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 Cateter dirigible con cable de tracción
US10188833B2 (en) * 2015-01-21 2019-01-29 Medtronic Vascular, Inc. Guide catheter with steering mechanism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9288A1 (en) * 2002-09-25 2004-03-25 Webler William Earl Controlling shaft bending moment and whipping in a tendon deflection or other tendon system
JP2011251068A (ja) * 2010-06-04 2011-12-15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カテーテル
TW201607573A (zh) * 2014-05-01 2016-03-01 瑞斯邁加濕科技有限公司 用於增濕可吸入氣體之增濕腔室
CN106072909A (zh) * 2016-06-17 2016-11-09 冯晶晶 卡肩式医用口罩
CN106072910A (zh) * 2016-06-17 2016-11-09 冯晶晶 卡头式医用口罩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77050B2 (en) 2023-02-14
EP3662960A1 (en) 2020-06-10
EP3662960A4 (en) 2021-05-05
JP2019025298A (ja) 2019-02-21
IL271850B1 (en) 2023-09-01
IL271850A (en) 2020-02-27
CN110769889A (zh) 2020-02-07
JP2019025297A (ja) 2019-02-21
IL271850B2 (en) 2024-01-01
TW201909951A (zh) 2019-03-16
US20200121893A1 (en) 2020-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83873B2 (en) Coaxial bi-directional catheter
US9427551B2 (en) Steerable catheter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m
US20130041314A1 (en) Steerable Catheters
JP2018517450A (ja) 操向可能な医療器具、システムおよび使用方法
JP2023529307A (ja) 剛性付与デバイス
TW201438661A (zh) 醫療機器
TWI758522B (zh) 醫療器材
TWI827545B (zh) 醫療器材
JP6225172B2 (ja)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US20220016395A1 (en) Intraluminal device with looped core wire
WO2019026995A1 (ja) 医療機器
WO2014049825A1 (ja)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CN212490130U (zh) 房间隔造口装置
JP7462378B2 (ja) 医療機器
JP7043858B2 (ja) 医療機器
WO2020031293A1 (ja) 医療機器および処置システム
JP7093901B1 (ja) 編組構造体、チューブ構造体、カテーテル用チューブ構造体、編組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23094820A (ja) カテーテル
JP2023083212A (ja) カテーテル
JP2022132890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