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3676B - 脫毛儀 - Google Patents

脫毛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3676B
TWI823676B TW111143437A TW111143437A TWI823676B TW I823676 B TWI823676 B TW I823676B TW 111143437 A TW111143437 A TW 111143437A TW 111143437 A TW111143437 A TW 111143437A TW I823676 B TWI823676 B TW I8236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heat dissipation
reflective cup
hair removal
transmit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3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7524A (zh
Inventor
潘玉平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深圳由萊智能電子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CN2022/11378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82753A1/zh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深圳由萊智能電子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深圳由萊智能電子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7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7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3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367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6/00Hair-singe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superfluous hair, e.g. tweezers
    • A45D26/0009Hair-singe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superfluous hair, e.g. tweezers by singe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6/00Hair-singe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superfluous hair, e.g. tweez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 A61B18/2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using las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 G02B7/181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with cooling or heat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6/00Hair-singe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superfluous hair, e.g. tweezers
    • A45D2026/008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removing superfluous hai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 A61B18/2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using laser
    • A61B18/203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using laser applying laser energy to the outside of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61B2018/00011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 A61B2018/00017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with ga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61B2018/00011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 A61B2018/00029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op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61B2018/00047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using Peltier effe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3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treatment of particular body parts
    • A61B2018/00452Skin
    • A61B2018/00476Hair folli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 A61B2018/1807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using light other than laser radi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Control And Other Processes For Unpacking Of Materials (AREA)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脫毛儀,該脫毛儀包括反光杯、光源、第一透光體、散熱基座以及製冷件;光源裝配在反光杯內,且能夠發出光線,反光杯能夠將光線進行反射,進而實現該脫毛儀的出光,以便於將皮膚上的毛髮去除,實現脫毛的目的。第一透光體和反光杯構成一容納光源的空腔,光源主體懸於該空腔內,散熱基座的兩側分別與反光杯以及製冷件熱耦合,以使得空腔內的熱量能夠快速從空腔內傳遞出來,也即將空腔內的熱量傳遞至散熱基座和製冷件上,進而對空腔進行降溫,能夠提升該脫毛儀的散熱效果,同時能夠對光源進行均勻的散熱,延長光源的使用壽命。進一步的,良好的散熱能夠提高該脫毛儀的使用舒適度。

Description

脫毛儀
本發明涉及脫毛儀的領域,特別是涉及脫毛儀。
現有的脫毛儀,在其工作過程中,會抵壓到人體骨骼,因此,人體骨骼上的尖銳處有可能會導致脫毛儀的內部元件發生位移或變形,從而影響脫毛儀的導光效果,降低光能的利用率。
本發明主要提供一種脫毛儀,以解決脫毛儀在工作時脫毛儀的內部元件容易發生位移或變形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脫毛儀。該脫毛儀包括反光杯、光源、透光體以及支架,所述反光杯能夠反射光線;所述光源裝配在所述反光杯內,能夠發出所述光線;所述透光體具有入射所述光線的入光面和出射所述光線的出光面;所述散熱基座位於所述反光杯一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背對所述光源一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散熱基座和含碳層,所述散熱基座設置於所述反光杯一側,所述含碳層用於對所述反光杯進行降溫,設置於所述散熱基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與所述散熱基座之間,和/或在所述散熱基座的裸露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濾光片,所述濾光片設置於所述反光杯和所述透光體之間;其中,所述散熱基座一側設有槽體,所述反光杯嵌入所述槽體中,所述濾光片相對所述散熱基座固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架具有窗口,所述濾光片固定於所述支架且覆蓋所述窗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透光體嵌入所述窗口,所述透光體位於所述濾光片背對所述燈管一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彈性密封圈,所述彈性密封圈至少內圈部分彈性抵設於所述濾光片與所述透光體之間,所述濾光片和所述透光體均與所述彈性密封圈密封配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密封圈包括內圈和外圈,所述內圈直徑小於所述外圈直徑,所述外圈連接於所述內圈周邊且向所述透光體方向延伸而超出所述內圈,形成安裝槽,所述透光體朝向所述濾光片的一端周側安置於所述安裝槽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密封圈朝向所述濾光片一側設有凸起,所述凸起抵設於所述濾光片端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凸起為錐形環形凸起。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密封圈為抗鐳射以及抗高低溫材質製作的環形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散熱組件、含碳層,所述散熱組件與所述透光體連接,用於吸收所述透光體的熱量;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透光體和所述散熱組件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冷驅組件;其中,所述散熱組件包括散熱板和散熱翅片,所述散熱板一表面設有並排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光源和所述反光杯設置於所述散熱板的所述第一區域位置,所述散熱翅片安裝在所述第二區域,所述冷驅組件設於所述散熱翅片背對所述反光杯的一側,所述冷驅組件驅動氣流吹向所述散熱翅片、所述光源、和/或所述反光杯。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的設置方式為鍍層、噴塗或貼合。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光源的中心位於所述反光杯的焦點與所述反光杯底部之間,所述透光體的所述入光面位於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光杯的焦點 之間,且所述反光杯反射的所述光線聚焦位置在所述透光體的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光杯的焦點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反光杯具有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是包括所述反光杯底部的一段弧形區域,所述第二反射區域是所述弧形區域兩端向外延伸的平面區域,所述平面區域與所述弧形區域相切。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在5~20度之間,所述輔助線是所述光源中心與所述透光體中心連線。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夾角在8~15度之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脫毛儀,該脫毛儀包括反光杯、光源、第一透光體、散熱基座、製冷件以及支架;所述反光杯能夠反射光線;所述光源裝配在所述反光杯內,能夠發出所述光線;所述第一透光體設置於所述反光杯出光側,與所述反光杯構成容納所述光源的空腔;所述散熱基座一側與所述反光杯熱耦合;所述製冷件的製冷側與所述散熱基座另一側、和/或所述反光杯一側熱耦合;所述第一透光體固定於所述支架;其中,所述光源主體懸於所述空腔內,所述製冷件對所述空腔進行降溫。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含碳層,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和/或所述製冷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背對所述光源一側、所述製冷件朝向所述散熱基座一側或所述製冷件裸露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含碳層,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與所述散熱基座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第二透光體、濾光片,濾光片設置於所述光源和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其中,所述散熱基座一側設有槽體,所述反光杯嵌入所述槽體中,所述濾光片相對所述散熱基座固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架具有窗口,所述濾光片固定於所述支架且覆蓋所述窗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透光體嵌入所述窗口,所述透光體位於所述濾光片背對所述燈管一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第二透光體、散熱組件、含碳層,第二透光體位於所述光源的出光側;散熱組件與所述第二透光體連接,所述散熱組件用於吸收所述第二透光體的熱量;含碳層設置於所述第二透光體和所述散熱組件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冷驅組件;其中,所述散熱組件包括散熱板和散熱翅片,所述散熱板一表面設有並排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光源和所述反光杯設置於所述散熱板的所述第一區域位置,所述散熱翅片安裝在所述第二區域,所述冷驅組件設於所述散熱翅片背對所述反光杯的一側,所述冷驅組件驅動氣流吹向所述散熱翅片、所述光源、和/或所述反光杯。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彈性密封圈,所述彈性密封圈至少內圈部分彈性抵設於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所述第一透光體和所述第二透光體均與所述彈性密封圈密封配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密封圈包括內圈和外圈,所述內圈直徑小於所述外圈直徑,所述外圈連接於所述內圈周邊且向所述第二透光體方向延伸而超出所述內圈,形成安裝槽,所述第二透光體朝向所述濾光片的一端周側安置於所述安裝槽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密封圈朝向所述第一透光體一側設有凸起,所述凸起抵設於所述第一透光體端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凸起為錐形環形凸起。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密封圈為抗鐳射以及抗高低溫材質製作的環形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通過鍍層、噴塗或貼合的方式設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散熱基座為陶瓷基座,其一側設有槽體,所述反光杯嵌入所述槽體中,所述第一透光體是濾光片,且相對所述散熱基座固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窗口,所述濾光片固定於所述支架且覆蓋所述窗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包括第二透光體,所述第二透光體固定於所述支架,且嵌入所述窗口,所述第二透光體位於所述濾光片背對所述光源一側,且具有朝向所述光源的入光面和背向所述光源的出光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窗口,所述濾光片固定於所述支架且覆蓋所述窗口;可選的,該脫毛儀包括第二透光體,所述第二透光體固定於所述支架,且嵌入所述窗口,所述第二透光體位於所述濾光片背對所述光源一側,且具有朝向所述光源的入光面和背向所述光源的出光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光源的中心位於所述反光杯的焦點與所述反光杯底部之間,所述第二透光體的所述入光面位於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光杯的焦點之間,且所述反光杯反射的所述光線聚焦位置在所述第二透光體的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光杯的焦點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反光杯具有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是包括所述反光杯底部的一段弧形區域,所述第二反射區域是所述弧形區域兩端向外延伸的平面區域,所述平面區域與所述弧形區域相切。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在5~20度之間,所述輔助線是所述光源中心與所述第二透光體中心連線。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光源是條形燈管,所述反光杯為半弧形反光杯,所述脫毛儀包括側反件,設置於所述反光杯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將從所述反光杯兩端漏出的所述光線反射至所述反光杯出光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側反件與所述反光杯一體成型,且所述側反件設有通孔,所述燈管端部穿過所述通孔。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採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脫毛儀,該脫毛儀包括反光杯、光源、支架;所述反光杯為導體,所述反光杯能夠反射光線;所述光源為條狀氣體激發光光源,與所述反光杯相對設置,能夠在所述反光杯通電後受所述反光杯激發而發出所述光線;所述反光杯相對所述支架固定;其中,所述光源的主體與所述反光杯的間距大於零,且小於等於0.3毫米。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含碳層,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背對所述光源一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散熱基座、含碳層,所述散熱基座設置於所述反光杯一側,用於對所述反光杯進行降溫;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與所述散熱基座之間、或所述散熱基座裸露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第二透光體、第一透光體,所述第一透光體包括濾光片,設置於所述光源和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其中,所述散熱基座一側設有槽體,所述反光杯嵌入所述槽體中,所述濾光片相對所述散熱基座固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架具有窗口,所述濾光片固定於所述支架且覆蓋所述窗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透光體嵌入所述窗口,所述第二透光體位於所述濾光片背對所述光源一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彈性密封圈,所述彈性密封圈至少內圈部分彈性抵設於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第二透光體之間,所述第一透光體和所述第二透光體均與所述彈性密封圈密封配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密封圈包括內圈和外圈,所述內圈直徑小於所述外圈直徑,所述外圈連接於所述內圈周邊且向所述第二透光體方向延伸而超出所述內圈,形成安裝槽,所述第二透光體朝向所述濾光片的一端周側安置於所述安裝槽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密封圈朝向所述第一透光體一側設有凸起,所述凸起抵設於所述第一透光體端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凸起為錐形環形凸起。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密封圈為抗鐳射以及抗高低溫材質製作的環形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製冷件,其製冷側與所述散熱基座一側熱耦合;其中,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製冷件朝向所述散熱基座一側或所述製冷件裸露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第二透光體、散熱組件、含碳層,第二透光體位於所述光源的出光側;散熱組件與所述第二透光體連接,所述散熱組件用於吸收所述第二透光體的熱量;含碳層設置於所述第二透光體和所述散熱組件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脫毛儀還包括冷驅組件,其中,所述散熱組件包括散熱板和散熱翅片,所述散熱板一表面設有並排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光源和所述反光杯設置於所述散熱板的所述第一區域位置,所述散熱翅片安裝在所述第二區域,所述冷驅組件設於所述散熱翅片背對所述反光杯的一側,所述冷驅組件驅動氣流吹向所述散熱翅片、所述光源、和/或所述反光杯。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含碳層通過鍍層、噴塗或貼合的方式設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脫毛儀包括:散熱基座、彈性體以及支架;所述散熱基座一側與所述反光杯熱耦合;所述彈性體固定於所述光源端部;所述支架,以垂直於所述光源長度方向的方向抵壓所述彈性體,使所述光源與反光杯或所述散熱基座相對固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散熱基座為陶瓷基座,所述陶瓷基座設有第一槽體,所述反光杯嵌入所述第一槽體中,所述支架通過所述彈性體將所述光源、反光杯固定於所述散熱基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陶瓷基座設有第一槽體的兩端各設有第二槽體,所述第二槽體與所述第一槽體連通,且所述第二槽體的深度大於所述第一槽體的深度,所述第二槽體用於容納所述光源的兩端及所述彈性體,且作為所述彈性體彈性形變的避讓空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陶瓷基座側邊設有第一卡扣部,所述支架對應地設有第二卡扣部,所述支架通過所述第二卡扣部與所述第一卡扣部的卡扣配合,固定於所述陶瓷基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架設有窗口,所述窗口對應所述第二卡扣部的部分尺寸大於所述陶瓷基座設有所述第一卡扣部的尺寸,以使得所述陶瓷基座設有所第一卡扣部的部分嵌入所述支架的所述窗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架設有通過所述光線的窗口,脫毛儀包括:第一透光體,設置於所述反光杯出光側,並固定於所述支架,所述第一透光體與所述反光杯構成容納所述光源的空腔。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體是濾光片,所述脫毛儀包括:第二透光體,所述第二透光體嵌入所述窗口,所述第二透光體位於所述濾光片背對所述光源一側,且具有朝向所光源的入光面和背向所述光源的出光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反光杯為半弧形反光杯,所述脫毛儀包括:側反件,設置於所述反光杯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將從所述反光杯兩端漏出的所述光線反射至所述反光杯出光側;其中,所述側反件設有通孔,所述燈管端部穿過所述通孔,所述通孔直徑大於所述光源兩端的直徑,所述彈性體彈性地將所述光源緊貼於所通孔靠近所反光杯底部一側。
本申請的有益效果是:區別於現有技術的情況,本申請公開了一種脫毛儀,包括:能夠反射光線的反光杯;裝配在反光杯內的,用於發光的光源;具有入光面和出射面的透光體;以及與透光體固定的支架。由於透光體固定於支架,因此其相對於支架是不能移動的,有效避免在使用的過程中人體骨骼或者尖銳物抵壓透光體使得透光體相對支架發生後移或者變形的現象,避免影響到脫毛儀的導光效果,造成光能量浪費。
1,102:反光杯
100:脫毛組件
101,2:光源
103:濾光片
104:電極
11:第一反射區域
111:頭部
1111:冷敷部
112:握持部
113:光照蓋板
12:第二反射區域
121:第一殼體
1211:透氣孔
1212:介面
122:第二殼體
13:側反件
131:通孔
14:脫毛機構
15:底蓋
16:彈性密封圈
161:內圈
162:安裝槽
163:外圈
164:凸起
1a:焦點
200:冷敷組件
201:第二透光體
9,201a:製冷件
202,3:透光體
21:安裝柱
3a:第一透光體
3b:第二透光體
3c:散熱基座
300:散熱組件
301:散熱板
302:散熱翅片
31:入光面
31a:第一槽體
310:第一區域
311:第二區域
32:出光面
32a:第一卡扣部
33:第二槽體
4:彈性體
400:冷驅組件
401:風機殼體
402:風機
41:槽體
410:出風口
411:第一出風口
412:第二出風口
42:第一卡扣部
43:承托塊
5,500:支架
501:第一支架
502:第二支架
51:窗口
510:第一容置空間
52:第二卡扣部
520:第二容置空間
53:限位部
530:進氣口
540:出氣口
550:固定架
560:管道
6:固定件
600:電路板
61:安裝槽
62:固定孔
7:濾光片
700:處理器
71:入光面
72:出光面
8:護墊
800:電容
81:避讓口
81a:容納槽
82:安裝孔
91,92:含碳層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圖式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圖式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進步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圖式獲得其他的圖式。其中:圖1是本發明用於展示整體結構的爆炸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用於展示整體結構的裝配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的含碳層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用於展示整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用於展示光線反射路徑的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的含碳層結構示意圖;圖10是圖8實施例中風機殼體的出風口處結構示意圖;圖11是本申請另一實施例用於展示整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12是圖11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3是本申請一實施例中的彈性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圖14是圖13中沿C-C線的剖面示意圖;圖15是圖14中D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6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用於展示整體結構的爆炸示意圖;圖17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用於展示整體結構的裝配示意圖;圖18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含碳層結構示意圖;圖19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用於展示整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20是本發明用於展示光線反射的路徑示意圖;圖21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2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圖23是22圖22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圖24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含碳層結構示意圖;圖25是23圖23實施例中風機殼體的出風口處結構示意圖;圖26是本申請另一實施例用於展示整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27是26圖26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28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的彈性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圖29是28圖28中沿C-C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0是29圖29中D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用於展示脫毛儀的爆炸示意圖;圖3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用於展示脫毛儀的裝配示意圖;圖33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含碳層結構示意圖;圖34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用於展示脫毛儀的剖面示意圖;圖35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6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37是圖36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圖38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含碳層結構示意圖;圖39是圖37實施例中風機殼體的出風口處結構示意圖;圖40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用於展示整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41是圖40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4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的彈性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圖43是圖42中沿C-C線的剖面示意圖;圖44是圖43中D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圖式,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於解釋本申請,而非對本發明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於描述,圖式中僅示出了與本申請相關的部分而非全部結構。基於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於區別不同物件,而不是用於描述特定順序。此外,術語“包括”和“設置有”以及它們任何變形,意圖在於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沒有限定於已列出的步驟或單元,而是可選地還包括沒有列出的步驟或單元,或可選地還包括對於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他步驟或單元。
在本文中提及“實施例”意味著,結合實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在說明書中的各個位置出現該短語並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實施例,也不是與其它實施例互斥的獨立的或備選的實施例。各元部件、結構等的名稱、標號用於在各實施例中對照圖式表示其特徵、結構或特性,不對其實質含義造成影響,不同實施例的名稱、標號應獨立看待。本領域技術人員顯式地和隱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可以與其它實施例相結合。本實施例中關於各元部件、結構等的命名為示例性命名,不對其實質含義造成限制。在功能、實質含義不變或者進行等效變換的基礎上,也 可以採用其他命名。如此無論採用何種命名,其均與本實施的特徵是等同的,均落入到本發明的發明精神涵蓋範圍內。
參照圖1和圖2,本發明公開一種脫毛儀,該脫毛儀包括反光杯1、光源2以及透光體3。光源2裝配在反光杯1內,光源2能夠發出光線,反光杯1能夠反射光源2發出的光線,透光體3具有入射光線的入光面31和出射光線的出光面32。光源2發出的光線通過反光杯1的反射之後可以均勻的從透光體3的出光面32出射,從而提升該脫毛儀的出光均勻度,提升該脫毛儀的脫毛效果。
可選地,光源2、反光杯1、透光體3三者的結構與相對位置關係滿足以下條件:出光面32的出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出光面3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32至少95%。出光面32的出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使得能夠提高脫毛儀的脫毛效果,使得被脫毛的皮膚部位上的毛髮能被均勻的去除。出光面3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32至少95%同理,也能夠使得被脫毛的皮膚部位上的毛髮被均勻的去除,還能提高光線的利用率。
對於出光均勻度較小或者出光面32上的光斑占出光面32的比例較小的脫毛儀,在使用時可能需要脫毛儀多次照射同一個位置來實現均勻的脫毛,否則脫毛不均勻,也不美觀。本發明的方案中光源2、反光杯1、透光體3三者的結構與相對位置關係滿足出光面32的出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出光面3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32至少95%的條件使得脫毛儀無需多次照射同一個位置。在光源2的品質以及脫毛儀功率足夠,並且滿足人體健康的條件下,脫毛儀可以一次照射即能實現高效且均勻的脫毛。最不濟也能夠減少重複照射同一個皮膚部位的次數。
可選地,反光杯1、光源2和透光體3的中心可以在一條直線上,通過調整三者在該直線上的相互之間的距離可以使得出光面32的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者出光面3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32的至少95%。可選地,也可以通過調整三者自身的結構使得脫毛儀滿足以上條件。
可選地,也可以是反光杯1、光源2和透光體3三者自身的結構設計使得脫毛儀符合上述條件。還可以是三者自身的結構和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進行綜合設計使得脫毛儀滿足上述條件。
此外,該脫毛儀還包括散熱基座3c和支架5,散熱基座3c用以與支架5將反光杯1、透光體3裝配在一起。
可選地,參閱圖3,該脫毛儀還可包括含碳層91,設置於反光杯1。比如,該含碳層91可以設置於反光杯1背對光源2的一側。光源2在使用中會產生熱量聚集在反光杯1中,而含碳層91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能夠加快其所在的反光杯1的導熱速率,增強反光杯1的散熱性能,防止脫毛儀溫度過高造成自身損壞,也可防止對使用者的皮膚造成刺激或損傷。
可選地,含碳層91設置於散熱基座3c。比如含碳層91還可設置於散熱基座3c與反光杯1之間,加快散熱基座3c與反光杯1之間的導熱速率。
可選地,含碳層91還可以設置於散熱基座3c的裸露表面,增強散熱基座3c的散熱性能。
可選地,該含碳層91可以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等材料,可以通過鍍層、噴塗或貼合等方式設置在本發明所述的可以設置含碳層91的位置。
可選地,散熱基座3c可以為陶瓷基座,陶瓷基座可以對反光杯1內的溫度進行降溫,進而控制反光杯1的溫度,提升反光杯1的性能,使得反光杯1能夠更好地反射光線。若不對反光杯1內的溫度進行降溫,一方面高溫會造成光源2自身損壞,降低使用壽命,另一方面熱量會輻射到脫毛儀其他部位,特別是脫毛儀與皮膚部位接觸的部位,高溫會讓使用者感到有灼燒感,使用不便。本發明的方案中,陶瓷基座可以對反光杯1內的溫度進降溫,將反光杯1內的熱量通過熱傳遞方式、熱對流方式或熱輻射方式,或上述三種方式的任意組合方式實現傳熱,以對反光杯1內的溫度進行降溫,進而對光源2進行均勻的散熱,提升脫毛儀的散熱效率。
可選地,散熱基座3c一側設有槽體41,槽體41可以呈條形,反光杯1嵌入槽體41中;支架5具有窗口51,窗口51可以呈方形,也可以為其他匹配透光體3形狀的形狀,透光體3嵌入該窗口51中,且透光體3位於反光杯1開口的一側。散熱基座3c和支架5可拆卸連接,使得脫毛儀的裝配和拆卸都比較方便。
可選地,散熱基座3c的兩側均一體成型有第一卡扣部42,支架5的兩側均一體成型有第二卡扣部52,第一卡扣部42與第二卡扣部52對應設置。散熱基座3c與支架5連接在一起的過程中,第一卡扣部42與第二卡扣部52緊緊的扣接一起,進而使得散熱基座3c與支架5能夠穩定地連接在一起,從而提升該脫毛儀的使用穩定性。
可選地,第一卡扣部42可以為卡塊或懸臂鉤,第二卡扣部52可以為安裝孔。通過懸臂鉤嵌入安裝孔內,且懸臂鉤嵌進安裝孔後,通過安裝孔可以限制懸臂鉤不易從安裝孔內脫離出來,使得第一卡扣部42與第二卡扣部52能夠穩定的連接在一起,也即散熱基座3c與支架5能夠相對固定在一起,有效地防止散熱基座3c與支架5之間產生鬆動或者脫落。
可選地,透光體3可以為晶體。
參照圖1、圖2及圖4,反光杯1具有第一反射區域11和第二反射區域12,第一反射區域11是包括反光杯1底部的一段弧形區域,第二反射區域12是弧形區域兩端向外延伸的平面區域,平面區域與弧形區域相切。光源2發出光線後,反光杯1將光線反射至透光體3上。
可選地,反光杯1可以為半弧形反光杯1,光源2可以為條形燈管,條形燈管發出光線,反光杯1的弧形區域能夠很好地將光線反射至透光體3上,同時反光杯1的平面區域也能夠將光線進行反射至透光體3上,通過弧形區域和平面區域充分的將光線進行反射,以使得提高光線的出射率,提升光線的利用率。
可選地,反光杯1可以是條形的。
參照圖5,可選地,光源2的中心位於反光杯1的焦點與反光杯1底部之間,透光體3的入光面31位於出光面32與反光杯1的焦點之間,且反光杯1反射的光線聚焦位置在透光體3的出光面32與反光杯1的焦點之間。通過限定光源2、反光杯1以及透光體3三者之間的位置,使得出光面32的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者出光面3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32的至少95%,使得光源2發出的光線能夠被反光杯1充分反射在透光體3上,以便於提升透光體3的出光均勻度。
例如,在脫毛儀工作時,光源2發出光線,反光杯1的第一反射區域11和第二反射區域12將光線充分反射至透光體3上,光線從透光體3的入射面入射,之後光線從透光體3的出射面出射,以便於使得出光面32的出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出光面3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32至少95%,從而提升脫毛儀的出光均勻度,提高該脫毛儀的使用效果。
可選地,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在5~20度之間,輔助線是光源2中心與透光體3中心連線。通過限定平面區域與輔助線的角度,以便於將光線能夠充分反射在透光體3上,一方面可以減少光線的浪費,以能夠降低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透光體3的出光均勻度。
在本發明脫毛儀的另一實施例當中,光源2設置於靠近反光杯1底部的位置,且反光杯1沒有設置與輔助線夾角為5~20度之間的平面區域。此時光線發生多次反射的幾率很大。受入射角度的影響,光線發生多次反射的幾率就越大,並且出射角度雜亂無章、難以及控制。
通過將限定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進行限制,使得光線在反光杯1上出射時可以具有良好的出射角度,同時又可以收束光線,能夠提升光線的出射率,有效地避免光線損失,改善配光效果。
進一步地,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在8~15度之間,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可以為8度,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還可以為15度。例如在這個範圍內焦點距離近,在滿足光均勻度和光線利用率的條件下,還能夠使得透光體3也可以距離光源2更近,使得脫毛儀的結構更加緊湊,同時在加工方面還能夠節省材料。
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在8~15度之間使得焦點的距離更近,透光體3可以設置在距離光源2更近的地方,且保證較高的出光均勻度。以結構的方式提高光均勻度,無需通過提高光強等其他方式提高光均勻度。在這個設置條件下透光體3距離光源2更近,對於整個脫毛儀而言,也可以設計的更加小巧和緊湊,方便攜帶和使用。
參照圖1,反光杯1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均一體成型有側反件13,側反件13呈片狀,將從反光杯1兩端漏出的光線反射至透光體3。其中,側反 件13開設有通孔131,通孔131可以設置有兩個,且兩個通孔131具有同一中心線,光源2的端部穿過該通孔131。
可選地,光源2兩端均連接有固定件6,用以將光源2活動固定在反光杯1上,例如固定件6可以為矽膠軟套,固定件6還可以為橡膠套。固定件6呈圓柱型,且固定件6具有安裝槽61,燈管兩端均嵌入安裝內,固定件6沿著軸線位置開設有固定孔62,固定孔62連通於安裝槽61,燈管兩端均延伸有安裝柱,安裝柱穿過固定孔62,固定件6設置在反光杯1外側。
可選地,散熱基座3c兩端均一體成型有承托塊43,承托塊43具有缺口,該缺口可以容納光源2兩端以及固定件6,在散熱基座3c與支架5保持扣接的狀態下,支架5與承托塊43將固定件6進行固定,進而將光源2固定在反光杯1上,固定件6自身具有彈性,在支架5與承托塊43將固定件6進行固定的過程中,若固定件6受到擠壓,固定件6可以相應地的改變自身形狀以適應缺口的形狀,同時盡可能地減少燈管受到擠壓,以便於減少燈管損傷。
可選地,支架5靠近固定件6的側壁開設有限位部53,限位部53用以限定固定件6的位置,該限位部53可以為一缺口或呈間隔設置的凸塊,其中,該缺口的形狀還可以呈弧形。通過限位部53,使得承托塊43與支架5能夠穩定的將固定件6固定住,盡可能的減少鬆動,以便於提升該脫毛儀的穩定性。
參照圖1,透光體3與反光杯1之間設置有濾光片7,濾光片7用以過濾光線,濾光片7固定於支架5且覆蓋窗口51,同時濾光片7覆蓋反光杯1朝向支架5的開口,濾光片7相對散熱基座3c固定。在散熱基座3c與支架5保持扣接的狀態下,支架5靠近反光杯1的側壁抵壓住濾光片7一側,濾光片7另一側與反光杯1抵接。通過濾光片7能夠過濾紫外線中的有害光線,降低對人體的傷害,使得脫毛儀在提高安全性能的同時,還能提高治療效果。
可選地,支架5與濾光片7之間設置有護墊8,護墊8形狀與濾光片7形狀相似,護墊8呈片狀且具有讓光線穿過的避讓口81,該避讓口81的尺寸大小小於透光體3朝向護墊8的側壁的尺寸大小。在散熱基座3c與支架5保持扣接的狀態下,透光體3抵壓於護墊8一側,護墊8另一側抵壓於濾光片7,通過護墊8可以減緩透光體3對濾光片7的壓力,還可以減少透光體3與濾 光片7之間的碰撞,一方面盡可能的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提升濾光片7的使用壽命。
請參閱圖11至圖12,在本發明脫毛儀的另一實施例當中,彈性密封圈16設於濾光片7與透光體3之間,彈性密封圈16為環形,濾光片7和透光體3均與彈性密封圈16密封配合,從而使得透光體3與濾光片7之間不會產生水氣凝結,一些污垢也不會滲透到透光體3與濾光片7的結合處,彈性密封圈16優選為環形設置的密封圈。
當然,當脫毛儀不慎墜落在地上時,透光體3與地面之間可能會發生剛性碰撞,傳統的透光體3的衝擊力會傳遞至濾光片7,進而可能會將濾光片7、反光杯1以及光源2振壞。而本實施例的脫毛儀在透光體3發生碰撞時,通過彈性密封圈16可以抵消衝擊力,彈性密封圈16利用自身的彈性,彈性密封圈16受到外力擠壓時可以產生彈性形變,可以減少或者抵消濾光片7與透光體3之間的衝擊,以降低濾光片7、反光杯1以及光源2受到這些衝擊而破碎的可能性,進而提高該脫毛儀的防撞性能。
請進一步參閱圖13至圖15,彈性密封圈16設有用於供光線通過的內圈161,濾光片7過濾後的光線可經內圈161導送至透光體3上,以照射到人體的皮膚上。
本實施例中,濾光片7和透光體3均直接固定於支架5上,濾光片7和透光體3相對於支架5都是不能移動的,有效避免在使用的過程中人體骨骼或者尖銳物抵壓透光體3使得透光體3相對支架5發生後移現象,防止對濾光片7或者脫毛組件100造成不可恢復的擠壓變形,彈性密封圈16經多次擠壓後也會產生不可恢復的擠壓變形,避免影響到脫毛儀的導光效果,造成光能量浪費。
彈性密封圈16還設有與內圈161連通的安裝槽162,安裝槽162設於彈性密封圈16之遠離脫毛組件100的一側面,內圈161自安裝槽162的槽底壁朝濾光片7一側貫穿延伸,透光體3部分安裝於安裝槽162內,以提高透光體3和彈性密封圈16之間的密封性能,並同時將彈性密封圈16固定於透光體3上以實現兩者之間的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實施方式,彈性密封圈16包括外圈163以及凸設於外圈163一側面上的凸起164,凸起164與濾光片7相抵接,外圈163之遠離凸起164一側面設有安裝槽162,內圈161自安裝槽162的槽底壁朝凸起164一側貫穿延伸,外圈163和凸起164都是完整的閉環結構,內圈161內的光只能從透光體3透射出。
作為優選地實施方式,凸起164的橫截面為橫向設置的三角形結構,凸起164與濾光片7接觸的面積小於凸起164與外圈163接觸的面積,因此,當彈性密封圈16被安裝後,凸起164之遠離外圈163的一端被擠壓後可以部分捲曲,由於彈性密封圈16具有彈性,因而彈性密封圈16捲曲的部分可以緊密地抵持在濾光片7上,即如果透光體3與濾光片7之間的間距發生細微變化,彈性密封圈16也可憑藉捲曲的部分以適應調整這種間隙變化,從而使得彈性密封圈16與透光體3之間以及彈性密封圈16與濾光片7之間始終都能保持緊密甚至過盈配合,密封性更好。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凸起164的橫截面也可以為梯形結構。
本實施例中,彈性密封圈16為抗鐳射以及抗高低溫材質製作的環形體,以避免彈性密封圈16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高溫或者低溫或者鐳射照射而出現變形,增加了彈性密封圈16的使用壽命。
區別於現有技術的情況,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脫毛儀。該脫毛儀包括反光杯1、光源2以及透光體3,光源2發出光線,通過反光杯1反射光源2發出的光線,使得該光線能夠從透光體3的入光面31入射,並從透光體3的出光面32出射,並且光源2、反光杯1、透光體3三者的結構與相對位置關係滿足以下條件:出光面32的出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出光面3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32至少95%。通過限定光源2、反光杯1、透光體3三者的結構與相對位置,使得光線能夠均勻從透光體3的出光面32出射,從而提升該脫毛儀的出光均勻度,提升該脫毛儀的使用效果。
請參閱圖5,圖5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脫毛裝置包括頭部111和與頭部111連接的握持部112。頭部111設有用於貼合皮膚的冷敷部1111,冷敷部1111可出射光線照射至用戶皮膚的毛囊,利用光線穿透皮膚照射毛囊進行脫毛,同時冷敷部1111可以快速降溫,以減小光線給皮膚帶來 的灼燒感,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感覺到不適。在一些實施例中,冷敷部1111還可以出射一些用於護理皮膚的光線,以使脫毛儀既具備脫毛功能又具備對皮膚護理的功能。
可選地,握持部112可以包括一中空的殼體(圖未標號),殼體的表面設有透氣孔1211,透氣孔1211連通殼體內部和外界,使得脫毛裝置能夠通過透氣孔1211和外界進行交換氣流,降低內部的溫度。殼體還包括介面1212,介面1212可以用於連接外部電源,以對脫毛裝置進行充電。其中介面1212在殼體內的位置不作限定。
請參閱圖6和圖7,圖7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其中圖7所示的箭頭為在冷驅組件的驅動下脫毛裝置內的氣流流動方向,直線代表冷氣流,波浪線代表熱氣流。具體而言,脫毛裝置可以包括殼體、設於殼體開口上的光照蓋板113、容置於殼體內部的脫毛機構14以及底蓋15。
在本實施例中,殼體可以包括第一殼體121和第二殼體122,第一殼體121和第二殼體122相互扣合連接形成一具有兩端開口的腔體,脫毛機構14容置於腔體內,光照蓋板113和底蓋15分別蓋設於兩個開口中,用於封裝第一殼體121和第二殼體122連接形成腔體後的開口。
可選地,第一殼體121、第二殼體122、光照蓋板113和底蓋15可以通過卡扣的方式連接,也可以通過螺釘、黏接的方式連接。
脫毛機構14包括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散熱基座3c以及冷驅組件400。
冷敷組件200設於靠近光照蓋板113的一側,光照蓋板113上設有通孔(未標號),部分冷敷組件200從殼體內部經光照蓋板113的通孔向外界裸露,以直接與皮膚接觸。可以理解,部分冷敷組件200和光照蓋板113組成脫毛裝置的頭部111。
脫毛組件100組件設於冷敷組件200遠離光照蓋板113的一側,用於向冷敷組件200發射光線。光線可以是紅光、也可以是綠光、也可以是黃光等可見光。光線射入冷敷組件200後從冷敷組件200透過進入皮膚下的毛囊,以實現脫毛。
散熱基座3c設於冷敷組件200的一側,並與冷敷組件200連接。由於冷敷組件200在貼合皮膚時,能夠吸收皮膚處的熱量,以降低皮膚的溫度,減輕灼燒感,所以冷敷組件200在長時間使用時溫度會升高,降溫效果減少。而散熱基座3c能夠吸收冷敷組件200的熱量,使得冷敷組件200保持在低溫的工作環境,保證冷敷組件200對皮膚的降溫效果。因而,本實施例中的脫毛裝置在持續使用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機體低溫的狀態,且不會給使用者帶來痛感。
冷驅組件400設於散熱基座3c至少一部分背對脫毛組件100的一側,用於對脫毛組件100和散熱基座3c進行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冷驅組件400吸入外部冷卻介質從透氣孔1211進入脫毛裝置內部,冷卻介質經過脫毛組件100和散熱基座3c後將熱量帶走,再從透氣孔1211流出。
可選地,外部冷卻介質可以是空氣,冷驅組件400吸入空氣後向脫毛組件100和散熱基座3c進行吹風,脫毛組件100和散熱基座3c的熱量被氣流帶走。
在本實施例中,透氣孔1211設於第一殼體121上,至少部分冷驅組件400與透氣孔1211相對,使得冷驅組件400能夠較好地吸收外部冷卻介質從透氣孔1211進入,增大散熱效率。在其他實施例中,透氣孔1211也可以設於第二殼體122上。
請參閱圖7和圖8,圖8是圖7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其中圖8所示的箭頭表示風機的出風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脫毛裝置還包括支架500、電路板600、處理器700以及電容800,脫毛組件100和冷敷組件200安裝在支架500中,冷驅組件400與支架500相鄰設置。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和冷驅組件400安裝在電路板600上,與電路板600電連接。
處理器700和電容800與電路板600電連接,設置在電路板600上。當連接外部電源時,外部電源可以給電容800充電以便電容800可以為脫毛裝置提供電能,並且電容800在連接外部電源時能儲存電能以使得脫毛裝置在不連接外部電源時也能使用。處理器700向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和冷 驅組件400發送控制指令,以控制脫毛裝置的運行。例如,控制脫毛裝置的開關、熱度保護或調節功率等。
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600可以固定在第二殼體122中,電路板600可選為PCBA電路板。
在相關技術中,脫毛裝置的機身內部熱量往往在使用中不斷增大,脫毛裝置的內部電路和組件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出現爆炸、燒壞、短路等危險情況。而本實施例中,冷驅組件400可以對脫毛組件100和散熱基座3c進行散熱,散熱基座3c能夠對冷敷組件200進行散熱,以使冷敷組件200可以對皮膚進行冰敷,提升皮膚的舒適度,且防止了溫度過高造成的爆炸、燒壞、短路等問題。
具體而言,脫毛組件100可以包括光源101、反光杯102、濾光片103以及兩個電極104。
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安裝在支架500內,即支架500內設有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的安裝位,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卡入支架500的安裝位中。
其中,光源101與冷敷組件200相對設置,光源101出射的光能夠直接射入冷敷組件200。反光杯102設於光源101遠離冷敷組件200的一側,將光源101的光線反射後射入冷敷組件200,防止光能的損耗。濾光片103位於光源101和冷敷組件200之間,即光源101、濾光片103和冷敷組件200依次沿著光線傳播的方向設置,濾光片103用於過濾光源101發出的一些有害光。減少光線對皮膚的損害,提升脫毛的安全性。兩個電極104分別連接於光源101的兩側,與電路板600電連接,用於傳輸電信號。
可選地,光源101可以是燈管,燈管發射的光線顏色不限定,可為彩光、複合光等,具體波長以及頻率根據使用情況而定。燈管類型也不作限定,可為半導體氙燈管、石英燈管、鐳射燈管等,光子類型可以是強脈衝光(Intense Pulse Light,IPL)、精准脈衝光(Delicate Pulse Light,DPL)、完美脈衝技術(Optimal Pulse Technology,OPT)、升級版完美脈衝技術(Advanced Optimal Pulse Technology,AOPT)、BB光(BroadBand Light,BBL)等,具體類型根據預設效果而定。
可選地,反光杯102可以是U型反射板,U型反射板圍設於光源101,並且U型反射板的開口朝向冷敷組件200,將不入射至冷敷組件200的光線反射至冷敷組件200。同時,反光杯102還可以防止光源101產生的熱量散發至脫毛裝置中的其他組件中。在本實施例中,支架500包括固定架550和管道560,其中固定架550的內部設有第一容置空間510和第二容置空間520。其中第一容置空間510由於安裝脫毛組件100,第二容置空間520用於安裝冷敷組件200,第一容置空間510和第二容置空間520相鄰設置,以縮小脫毛組件100和冷敷組件200之間的距離,減小脫毛組件100出射光的光程損耗,第二容置空間520相對於第一容置空間510更靠近圖6所示的脫毛裝置的頭部111。
在脫毛裝置進行工作時,光源101會產生大量的熱量,並且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也會受到光線照射,導致溫度升高,因此需要對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進行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支架500包括固定架550和管道560,管道560一端連接於固定架550一側,另一端朝向冷驅組件400延伸。其中固定架550內設有連通第一容置空間510的出氣口540,管道560上設有連通第一容置空間510的進氣口530,進氣口530、第一容置空間510和出氣口540依序連通。
進氣口530連通冷驅組件400,出氣口540連通透氣孔1211。冷驅組件400吸入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進入,並吹向出氣口540。空氣從出氣口540進入第一容置空間510後,帶走第一容置空間510內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的熱量,並從出氣口540及透氣孔1211流向外界,向外界散熱熱能。
可選地,固定架550和管道560的各一部分構成第一支架501,固定架和管道的各剩餘部分構成第二支架502,在其他實施例中,固定架550也可以一體成型。
第一支架501和第二支架502可以通過卡扣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第一支架501靠近第一殼體121,第二支架502靠近第二殼體122,出氣口540設置在第一支架501,並與第一殼體121的透氣孔1211相對設置,以加快出氣口540的散熱效率。第一容置空間510設於第一支架501、第二支架502各自對應固定架550的部分扣合在一起的部分內,進氣口530設於第一支架501、第二 支架502各自對應管道560的部分扣合在一起的部分內,與第一容置空間510連通,且與冷驅組件400連通,支架5的內部可以設有用於導風的通道,便於將冷驅組件400的氣流導入第一容置空間510內。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脫毛組件100通過冷驅組件400進行散熱,保證了脫毛裝置的使用安全。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冷敷組件200可以包括透光體202和製冷件201a。
透光體202用於貼合皮膚,透光體202與光源101相對設置,透光體3為透光組件,光源101發射的光線進入透光體202後,從透光體202射出進入皮膚。
可選地,透光體202可以是導光晶體,具體可選為具體可為藍寶石、K9玻璃或者水晶玻璃。在透光體202為藍寶石材質時,透光體202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
可選地,透光體202可以是圓柱體或者方體,透光體202遠離光源101的一個面用於與皮膚貼合。
製冷件201a與透光體202連接,用於吸收透光體202的熱量。由於透光體202與皮膚接觸後升高,製冷件201a可以在透光體202溫度升高後吸收透光體202的熱能,使得透光體202保持低溫,進而使得在長期使用透光體202貼合皮膚的狀態下,透光體202仍然能夠對皮膚進行冷敷,減小皮膚的痛感。
進一步地,製冷件201a可以為半導體製冷方式的製冷組件,製冷件201a吸熱的一端與透光體202連接,另一端放熱。
為了對製冷件201a的放熱端進行散熱,在本實施例中,散熱基座3c與製冷件201a的放熱端連接,吸收製冷件201a的熱量。
具體地,散熱基座3c包括散熱板301和散熱翅片302。散熱板301一表面設有並排的第一區域310和第二區域311,脫毛組件100設於第一區域310,散熱翅片302安裝在第二區域311。第二區域311位於固定架550連接管道560的一側,散熱翅片302和管道560並排於固定架的一側,固定架550設於第一區域310,散熱板301安裝在電路板600上,並與冷敷組件200連接,具 體可以將製冷件201a通過導熱矽脂黏接在散熱板301上。冷敷組件200可以通過導熱矽脂將熱量快速導入散熱板301上,而散熱翅片302能夠對散熱板301進行散熱,協助散熱板301的熱量散失,以使散熱板301可以持續吸收製冷件201a的熱量。
可選地,散熱翅片302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散熱翅片302之間相互平行,散熱翅片302可以通過焊接的方式安裝在散熱板301上。
可選地,在散熱翅片302的表面還可以噴塗有導熱漆,導熱漆不僅可以輻射走散熱翅片302的熱量,還可以防止散熱翅片302受到水汽影響,也能防腐蝕、防磨損。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301可以是均溫板,均溫板能夠內部的液體工質遇熱蒸發而吸熱,遇冷後散熱液化,通過蒸發、冷凝迴圈使均溫板表面溫度保持一致。因此,散熱板301的表面一部分與製冷件201a連接,另一部分與散熱翅片302連接,將製冷件201a產生的熱量經散熱板301和散熱翅片302散失。
可選地,透光體202與散熱基座3c之間可以設有含碳層,例如設在散熱板301與透光體202熱耦合一側的表面,含碳層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能夠加快散熱板301的導熱速率,增強散熱基座3c的散熱性能。
可選地,含碳層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
可選地,含碳層通過鍍層、噴塗或貼合的方式設置。
為了加快散熱基座3c的散熱性能,在本實施例中,散熱基座3c還與冷驅組件400連通。
具體地,散熱基座3c的散熱翅片302與冷驅組件400連接,冷驅組件400吸入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進入,並驅動空氣吹向散熱翅片302,空氣流經散熱翅片302,以對散熱翅片302散熱。
在示例性的實施例中,散熱翅片302與冷驅組件400提供的氣流方形平行設置,以增加散熱翅片302與氣流接觸的面積,加快散熱翅片302的散熱效率。
散熱翅片302與第一殼體121上的透氣孔1211相對設置,氣流在經過散熱翅片302後,快速從透氣孔1211中流出。
因此,本實施例下的冷驅組件400不僅能夠驅動冷卻介質對脫毛組件100散熱,還能對散熱基座3c進行散熱。在提升了安全性能下,能夠對被照射的皮膚進行冷敷降溫,減緩被照射皮膚產生的灼痛感,且冷敷組件200在散熱基座3c和冷驅組件400的作用下可以接近零度的低溫,真正做到使出光口附近的皮膚達到無限接近冰點,可減緩皮膚的灼痛感,且短時間的接觸不會造成皮膚損傷。
請一併參閱圖7、圖8和圖10,圖10是圖8實施例中風機殼體的出風口處結構示意圖。在此實施例中,冷驅組件400可以包括風機殼體401和風機402。風機殼體401設於散熱基座3c背對冷敷組件200的一側,風機402容置與風機殼體401中。
風機402在進風的一端與第一殼體121上的透氣孔1211相對,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風機殼體401設有用於出風的出風口410,風機402在出風的一端與出風口410連接,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後,從出風口410流出。
可選地,風機402可以是離心式風機、軸流式風機、混流式風機或橫流式風機。
進一步地,出風口410包括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風機402在出風口410出風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從第一出風口411流出,另一部分從第二出風口412流出。
可選地,出風口410還可以包括第三出風口或更多的出風口,在此不作限定。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出風口411連通支架500的進氣口530,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風機402驅動氣流從第一出風口411和進氣口530進入第一容置空間510,在第一容置空間510帶走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的熱量,最後從出氣口540及透氣孔1211流向外界,向外界散熱熱能,實現對脫毛組件100的散熱。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出風口412連接散熱基座3c的散熱翅片302,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風機402驅動氣流從第二出風口412進入散熱基座3c的多個散熱翅片302之間,氣流經過散熱翅片 302後帶走散熱翅片302的熱量,並從透氣孔1211中流出。散熱翅片302的溫度下降後,散熱板301的熱量也下降,使得散熱板301能夠吸收冷敷組件200的熱能,實現對冷敷組件200的散熱。
可選地,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中的氣流通量不作限定,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可以通過設置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的大小來控制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中的氣流通量。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出風口412的出風面積大於第一出風口411的出風面積,使得更多的氣流從第二出風口412中流出,以加強散熱板301的散熱效率。
綜上,本實施例的脫毛儀通過冷驅組件400對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和散熱基座3c進行散熱,進而實現對脫毛組件100和冷敷組件200進行同時散熱,提升了脫毛儀散熱能力,增強了脫毛儀的安全係數,同時可以持續使冷敷皮膚達到無限接近冰點,減緩皮膚的灼痛感,脫毛時不會造成皮膚損傷。
參照圖16和圖17,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脫毛儀,該脫毛儀包括反光杯1、光源2、第一透光體3a、散熱基座3c以及製冷件201a。光源2裝配在反光杯1內,能夠發出光線,反光杯1能夠將該光線進行反射。第一透光體3a設置於反光杯1出光側,且覆蓋住反光杯1的出光側並與反光杯1構成可以容納光源2的空腔,反光杯1嵌裝在散熱基座3c上,散熱基座3c與反光杯1接觸的一側與反光杯1熱耦合,製冷件201a安裝在散熱基座3c上,並且製冷件201a的製冷側與散熱基座3c同製冷件201a接觸的一側熱耦合。其中,光源2主體可以懸於空腔內,製冷件201a用於對空腔進行降溫。
在脫毛儀工作時,光源2在反光杯1內發出大量的光線,並且光線所產生的熱量聚集在空腔內,同時反光杯1的溫度隨著空腔內的熱量聚集而上升。其中,散熱基座3c一側與反光杯1熱耦合,製冷件201a與散熱基座3c另一側熱耦合,熱耦合可以通過熱傳遞方式、熱對流方式或熱輻射方式,或者上述三者方式的任意組合來實現熱傳遞。也即,通過散熱基座3c可以將反光杯1上的熱量傳遞出去,同時散發掉空腔內的熱量,以實現對反光杯1以及空腔進行降溫,能夠提高對光源2的散熱效率。利用光源2主體懸於空腔的方式,也能夠使得光源2的散熱更加均勻,有利於延長光源2的使用壽命。具體的,光源2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以輻射形式向四周散熱,同時空氣介質均勻的包裹在光源2 的周圍,與光源2充分接觸的同時,對光源2產生的熱量也進行均勻的散熱。熱量由光源2產生,經過空腔傳遞到反光杯1和第一透光體3a,然後散發出去。
此外,通過製冷件201a能夠進一步地將散熱基座3c上的熱量傳遞出去,達到快速散熱的目的,進而提升脫毛儀的散熱效果,同時減少空腔內的熱量輻射至脫毛儀其他部位,使得在使用脫毛儀的過程中,降低脫毛皮膚處的灼燒感,從而提高脫毛儀的使用性能。
可選地,該脫毛儀還可包括含碳層,設置於反光杯1。比如,參閱圖18,該含碳層91可以設置於反光杯1背對光源2的一側。光源2在使用中會產生熱量聚集在反光杯1中,而含碳層91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能夠加快其所在的反光杯1的導熱速率,增強反光杯1的散熱性能,防止脫毛儀溫度過高造成自身損壞,也可防止對使用者的皮膚造成刺激或損傷。
可選地,含碳層設置於散熱基座3c。如圖18所示,比如設置於散熱基座3c與反光杯1之間,加快散熱基座3c與反光杯1之間的導熱速率。
可選地,含碳層還可以設置於製冷件201a朝向散熱基座3c一側或者製冷件201a的裸露表面,增強製冷件201a的製冷效果,以便於及時且快速帶走散熱基座3c上的熱量,以能夠達到快速將反光杯1進行散熱的目的。
可選地,含碳層可以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等材料,可以通過鍍層、噴塗或貼合等方式設置在本發明所述的可以設置含碳層的位置。
可選地,散熱基座3c可以為陶瓷基座或用鋁材製作的基座,散熱基座3c用以對反光杯1進行快速散熱,以能夠提高反光杯1的散熱效果。例如,陶瓷自身具有穩定的物理特性,例如耐腐蝕、熱脹冷縮小,而且陶瓷吸熱速度快,這就使得陶瓷基座能夠快速吸熱,通過陶瓷基座可以對反光杯1以及空腔進行降溫,從而提升該脫毛儀散熱的效果。
此外,陶瓷為絕緣體,陶瓷與反光杯1接觸時不會引發短路。陶瓷基座覆蓋了反光杯1的外側表面,降低了脫毛儀在反光杯1處漏電的風險,提高了脫毛儀的安全性。光源2主體懸空設置於空腔內,與導體構成的反光杯1之間具有空隙。通電之後,光源2與反光杯1之間形成強電場,從而激發光源2發光。
其中,陶瓷基座一側設有槽體41,該槽體41呈長條形,可選地,反光杯1可以為半弧形反光杯,反光杯1嵌入槽體41中。第一透光體3a可以是濾光片或呈透明狀的玻璃載片,第一透光體3a相對陶瓷基座固定。通過第一透光體3a與反光杯1可以將光源2的所產生的熱量束縛在空腔內,以減少熱量輻射至脫毛儀其他部位的可能性。通過陶瓷基座開設有槽體41,反光杯1嵌入該槽體41中,以能夠增加陶瓷基座與反光杯1的接觸面積,進而提升陶瓷基座對反光杯1吸熱能力,使得提升反光杯1以及空腔的散熱效果。
可選地,反光杯1可以是長條形反光杯。
參照圖16,可選地,製冷件201a可以為TEC製冷片或製冷塊,製冷件201a用以對散熱基座3c進行製冷,以便於及時且快速帶走散熱基座3c上的熱量,以能夠達到快速將反光杯1進行散熱的目的。在本發明實例中,採用的製冷件201a為TEC製冷片,此處僅為示例說明,並不對製冷件201a進行限定。
可選地,散熱基座3c可以呈長條形,TEC製冷片呈長條形,散熱基座3c開設有一個安裝槽,安裝槽位於散熱基座3c遠離反光杯1開口一側,TEC製冷片放置於安裝槽內,TEC製冷片與散熱基座3c充分接觸。通過TEC製冷片可以快速將空腔以及反光杯1上傳遞至散熱基座3c上的熱量轉移掉,以實現對散熱基座3c的製冷,一方面在脫毛儀工作時,能夠更好地保護光源2,有效地降低高溫對光源2的損壞,以提升光源2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降低脫毛儀外表面的溫度,以便於使用者能夠舒適的手握脫毛儀,以能夠提升脫毛儀的性能。
參照圖16、圖17及圖19,脫毛儀包括支架5,支架5用以配合散熱基座3c一同將反光杯1以及第一透光體3a組裝在一起,支架5具有窗口51,該窗口51呈方形或者長方形,第一透光體3a固定於支架5且覆蓋窗口51。散熱基座3c和支架5可拆卸連接,以使得脫毛儀的裝配和拆卸都比較方便,通過支架5和散熱基座3c可以將反光杯1以及第一透光體3a固定在一起,使得脫毛儀內部之間的結構更加緊湊,節省脫毛儀內部的空間,設計合理,同時便於使用該脫毛儀。
可選地,散熱基座3c的兩側均一體成型有第一卡扣部42,支架5的兩側均一體成型有第二卡扣部52,第一卡扣部42與第二卡扣部52對應設置。散熱基座3c與支架5連接在一起的過程中,第一卡扣部42與第二卡扣部52緊緊的扣接一起,進而使得散熱基座3c與支架5能夠穩定地連接在一起,從而提升該脫毛儀的使用穩定性。
可選的,第一卡扣部42可以為卡塊或懸臂鉤,第二卡扣部52可以為固定孔。通過懸臂鉤嵌入固定孔內,且懸臂鉤嵌進固定孔後,通過固定孔可以限制懸臂鉤不易從固定孔內脫離出來,使得第一卡扣部42與第二卡扣部52能夠穩定的連接在一起,也即散熱基座3c與支架5能夠相對固定在一起,有效地防止散熱基座3c與支架5之間產生鬆動或者脫落,以提升該脫毛儀的整體穩定性。
參照圖16、圖17及圖19,支架5固定有第二透光體3b,第二透光體3b呈方形或者長方形,第二透光體3b嵌入該窗口51。第二透光體3b位於濾光片背對光源2一側,且具有朝向光源2的入光面71和背向光源2的出光面72。可選地,第二透光體3b可以為晶體,第二透光體3b還可以為金剛石,在申請實施例中以晶體為例。
在脫毛儀工作時,光源2發出光線,反光杯1將光線進行反射,並且將光線穿過濾光片而反射至晶體上,光線從入光面71入射,經過晶體本體反射後從出光面72出射,通過將從出光面72的出射的光線照在待脫毛的皮膚部位上,以便於能夠將皮膚上的毛髮進行去除。
可選地,TEC製冷片的數量可以為兩片或者三片,例如,TEC製冷片的數量可以為兩片,且兩片TEC製冷片呈間隔設置,其中,一片TEC製冷片固定在散熱基座3c上,另外一片安裝在支架5上。支架5上開設有安裝口,安裝口連通於窗口51,在第二透光體3b嵌入窗口51時,TEC製冷片安嵌裝在安裝口上,且TEC製冷片與第二透光體3b互相抵接。通過TEC製冷片對第二透光體3b製冷,以能夠使得第二透光體3b快速地進行散熱,有效地降低第二透光體3b的溫度,盡可能地阻止出光面72發燙,以便於使得脫毛儀與待脫毛處的皮膚部位能夠安全接觸,從而提升脫毛儀的使用舒適度。
可選地,例如,TEC製冷片的數量可以為三片,其中,一片TEC製冷片固定在散熱基座3c上,其餘兩片TEC製冷片分別嵌裝在支架上,且兩片TEC製冷片分別位於第二透光體3b兩側,這兩側可以是朝著光線出射的方向第二透光體3b的上下兩側,也可以是左右兩側。通過第二透光體3b兩側的TEC製冷片可以提升第二透光體3b的降溫效率,使得第二透光體3b能夠快速的散熱,進而達到降溫的目的,從而提升該脫毛儀的散熱效果。
參照圖20,可選地,光源2、反光杯1、透光體3三者的結構與相對位置關係滿足以下條件:出光面72的出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出光面7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72至少95%。出光面72的出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使得能夠提高脫毛儀的脫毛效果,使得被脫毛的皮膚部位上的毛髮被均勻的去除。出光面7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72至少95%同理,也能夠使得被脫毛的皮膚部位上的毛髮被均勻的去除,還能提高光線的利用率。
對於出光均勻度較小或者出光面72上的光斑占出光面72的比例較小的脫毛儀,在使用時可能需要脫毛儀多次照射同一個位置來實現均勻的脫毛,否則脫毛不均勻,也不美觀。本發明的方案中光源2、反光杯1、第二透光體3b三者的結構與相對位置關係滿足出光面72的出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出光面7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72至少95%的條件使得脫毛儀無需多次照射同一個位置。在光源2的品質以及脫毛儀功率足夠,並且滿足人體健康的條件下,脫毛儀可以一次照射即能實現高效且均勻的脫毛。
可選地,反光杯1、光源2和第二透光體3b的中心可以在一條直線上,通過調整三者在該直線上的相互之間的距離可以使得出光面72的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者出光面7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72的至少95%。可選地,也可以通過調整三者自身的結構使得脫毛儀滿足以上條件。
可選地,光源2的中心位於反光杯1的焦點(圖中標示為1a)與反光杯1底部之間,第二透光體3b的入光面71位於出光面72與反光杯1的焦點之間,且反光杯1反射的光線聚焦位置在第二透光體3b的出光面72與反光杯1的焦點之間。通過限定光源2、反光杯1以及第二透光體3b三者之間的位置,使得出光面72的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者出光面72上的光斑佔據 出光面72的至少95%,使得光源2發出的光線能夠被反光杯1充分反射在第二透光體3b上,以便於提升第二透光體3b的出光均勻度。
參照圖19,反光杯1具有第一反射區域11和第二反射區域12,第一反射區域11是包括反光杯1底部的一段弧形區域,第二反射區域12是弧形區域兩端向外延伸的平面區域,平面區域與弧形區域相切。可選地,光源2可以為條形燈管,條形燈管發出光線,反光杯1的弧形區域能夠很好地將光線反射至第二透光體3b上,同時反光杯1的平面區域也能夠將光線進行反射至第二透光體3b上,通過弧形區域和平面區域充分的將光線進行反射,以使得提高光線的出射率,提升光線的利用率。
例如,在脫毛儀工作時,光源2發出光線,反光杯1的第一反射區域11和第二反射區域12將光線充分反射至第二透光體3b上,光線從第二透光體3b的入射面入射,之後光線從第二透光體3b的出射面出射,以便於使得出光面72的出光均勻度大於等於90%,或出光面72上的光斑佔據出光面72至少95%,從而提升脫毛儀的出光均勻度,提高該脫毛儀的使用效果。
可選地,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在5~20度之間,輔助線是光源2中心與第二透光體3b中心連線。例如,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可以為5度或者8度,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還可以為15度。通過限定平面區域與輔助線的角度,以便於將光線能夠充分反射在第二透光體3b上,一方面可以減少光線的浪費,以能夠降低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第二透光體3b的出光均勻度。
例如在這個範圍內焦點距離近,在滿足光均勻度和光線利用率的條件下,還能夠使得第二透光體3b也可以距離光源2更近,使得脫毛儀的結構更加緊湊,同時在加工方面還能夠節省材料。
參照圖16、圖17及圖19,脫毛儀包括側反件13,設置於反光杯1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將從反光杯1兩端漏出的光線反射至反光杯1出光側。通過側反件13將光源2發出的光線充分地進行反射,以便於提升光線的利用率,使得脫毛儀能夠高效的去除毛髮,同時通過側反件13可以方便的將光源2進行安裝,提升安裝效率。
可選地,側反件13與反光杯1一體成型,在加工方面能夠減少安裝難度,此外,側反件13與反光杯1一體成型,堅實牢固,可以提升側反件13與反光杯1的連接穩定性,以便於提升反光杯1的使用壽命。
可選地,光源2為條形燈管,位於反光杯1兩側的側反件13均設有通孔131,燈管端部穿過通孔131。燈管兩端均連接有固定件6,用以將光源2活動固定在反光杯1上,例如固定件6可以為矽膠軟套,固定件6還可以為橡膠套。固定件6呈圓柱型,且固定件6具有容納槽81a,燈管兩端均嵌入安裝內,固定件6沿著軸線位置開設有安裝孔82,安裝孔82連通於容納槽81a,燈管兩端均延伸有安裝柱21,安裝柱21穿過安裝孔82,固定件6設置在反光杯1外側。
可選地,散熱基座3c兩端均一體成型有承托塊43,承托塊43具有缺口,該缺口可以容納光源2兩端以及固定件6,在散熱基座3c與支架5保持扣接的狀態下,支架5與承托塊43將固定件6進行固定,進而將燈管固定在反光杯1上,固定件6自身具有彈性,在支架5與承托塊43將固定件6進行固定的過程中,若固定件6受到擠壓,固定件6可以相應地的改變自身形狀以適應缺口的形狀,同時盡可能地減少燈管受到擠壓,以便於減少燈管的損傷。
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脫毛儀,其具有提升脫毛儀散熱效果的功能。光源2裝配在反光杯1內,且能夠發出光線,反光杯1能夠將光線進行反射,進而實現該脫毛儀的出光,以便於將皮膚上的毛髮去除,實現脫毛的目的。第一透光體3a和反光杯1構成一容納光源2的空腔,光源2主體懸於該空腔內,散熱基座3c的兩側分別與反光杯1以及製冷件201a熱耦合,以使得空腔內的熱量能夠快速從空腔內傳遞出來,也即將空腔內的熱量傳遞至散熱基座3c和製冷件201a上,進而對空腔進行降溫,能夠提升該脫毛儀的散熱效果,同時能夠對光源2進行均勻的散熱,延長光源2的使用壽命。進一步的,良好的散熱能夠提高該脫毛儀的使用舒適度。
請參閱圖26至圖27,在本發明脫毛儀的另一實施例當中,彈性密封圈16設於第一透光體3a與第二透光體3b之間,彈性密封圈16為環形,第一透光體3a和第二透光體3b均與彈性密封圈16密封配合,從而使得第二透 光體3b與第一透光體3a之間不會產生水氣凝結,一些污垢也不會滲透到第二透光體3b與第一透光體3a的結合處,彈性密封圈16優選為環形設置的密封圈。
當然,當脫毛儀不慎墜落在地上時,第二透光體3b與地面之間可能會發生剛性碰撞,傳統的第二透光體3b的衝擊力會傳遞至第一透光體3a,進而可能會將第一透光體3a、反光杯1以及光源2振壞。而本實施例的脫毛儀在第二透光體3b發生碰撞時,通過彈性密封圈16可以抵消衝擊力,彈性密封圈16利用自身的彈性,彈性密封圈16受到外力擠壓時可以產生彈性形變,可以減少或者抵消第一透光體3a與第二透光體3b之間的衝擊,以降低第一透光體3a、反光杯1以及光源2受到這些衝擊而破碎的可能性,進而提高該脫毛儀的防撞性能。
請進一步參閱圖28至圖30,彈性密封圈16設有用於供光線通過的內圈161,第一透光體3a過濾後的光線可經內圈161導送至第二透光體3b上,以照射到人體的皮膚上。
本實施例中,第一透光體3a和第二透光體3b均直接固定於支架5上,第一透光體3a和第二透光體3b相對於支架5都是不能移動的,有效避免在使用的過程中人體骨骼或者尖銳物抵壓第二透光體3b使得第二透光體3b相對支架5發生後移現象,防止對第一透光體3a或者脫毛組件100造成不可恢復的擠壓變形,彈性密封圈16經多次擠壓後也會產生不可恢復的擠壓變形,避免影響到脫毛儀的導光效果,造成光能量浪費。
彈性密封圈16還設有與內圈161連通的安裝槽162,安裝槽162設於彈性密封圈16之遠離脫毛組件100的一側面,內圈161自安裝槽162的槽底壁朝第一透光體3a一側貫穿延伸,第二透光體3b部分安裝於安裝槽162內,以提高第二透光體3b和彈性密封圈16之間的密封性能,並同時將彈性密封圈16固定於第二透光體3b上以實現兩者之間的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實施方式,彈性密封圈16包括外圈163以及凸設於外圈163一側面上的凸起164,凸起164與第一透光體3a相抵接,外圈163之遠離凸起164一側面設有安裝槽162,內圈161自安裝槽162的槽底壁朝凸起164一側貫穿延伸,外圈163和凸起164都是完整的閉環結構,內圈161內的光只能從第二透光體3b透射出。
作為優選地實施方式,凸起164的橫截面為橫向設置的三角形結構,凸起164與第一透光體3a接觸的面積小於凸起164與外圈163接觸的面積,因此,當彈性密封圈16被安裝後,凸起164之遠離外圈163的一端被擠壓後可以部分捲曲,由於彈性密封圈16具有彈性,因而彈性密封圈16捲曲的部分可以緊密地抵持在第一透光體3a上,即如果第二透光體3b與第一透光體3a之間的間距發生細微變化,彈性密封圈16也可憑藉捲曲的部分以適應調整這種間隙變化,從而使得彈性密封圈16與第二透光體3b之間以及彈性密封圈16與第一透光體3a之間始終都能保持緊密甚至過盈配合,密封性更好。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凸起164的橫截面也可以為梯形結構。
本實施例中,彈性密封圈16為抗鐳射以及抗高低溫材質製作的環形體,以避免彈性密封圈16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高溫或者低溫或者鐳射照射而出現變形,增加了彈性密封圈16的使用壽命。
請參閱圖21,圖21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脫毛裝置包括頭部111和與頭部111連接的握持部112。頭部111設有用於貼合皮膚的冷敷部1111,冷敷部1111可出射光線照射至用戶皮膚的毛囊,利用光線穿透皮膚照射毛囊進行脫毛,同時冷敷部1111可以快速降溫,以減小光線給皮膚帶來的灼燒感,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感覺到不適。在一些實施例中,冷敷部1111還可以出射一些用於護理皮膚的光線,以使脫毛儀既具備脫毛功能又具備對皮膚護理的功能。
可選地,握持部112可以包括一中空的殼體(圖未標號),殼體的表面設有透氣孔1211,透氣孔1211連通殼體內部和外界,使得脫毛裝置能夠通過透氣孔1211和外界進行交換氣流,降低內部的溫度。殼體還包括介面1212,介面1212可以用於連接外部電源,以對脫毛裝置進行充電。其中介面1212在殼體內的位置不作限定。
請參閱圖21和圖22,圖22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2所示的箭頭為在冷驅組件的驅動下脫毛裝置內的氣流流動方向,直線代表冷氣流,波浪線代表熱氣流。具體而言,脫毛裝置可以包括殼體、設於殼體開口上的光照蓋板113、容置於殼體內部的脫毛機構14以及底蓋15。
在本實施例中,殼體可以包括第一殼體121和第二殼體122,第一殼體121和第二殼體122相互扣合連接形成一具有兩端開口的腔體,脫毛機構14容置於腔體內,光照蓋板113和底蓋15分別蓋設於兩個開口中,用於封裝第一殼體121和第二殼體122連接形成腔體後的開口。
可選地,第一殼體121、第二殼體122、光照蓋板113和底蓋15可以通過卡扣的方式連接,也可以通過螺釘、黏接的方式連接。
脫毛機構14包括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散熱基座3c以及冷驅組件400。
冷敷組件200設於靠近光照蓋板113的一側,光照蓋板113上設有通孔(未標號),部分冷敷組件200從殼體內部經光照蓋板113的通孔向外界裸露,以直接與皮膚接觸。可以理解,部分冷敷組件200和光照蓋板113組成脫毛裝置的頭部111。
脫毛組件100組件設於冷敷組件200遠離光照蓋板113的一側,用於向冷敷組件200發射光線。光線可以是紅光、也可以是綠光、也可以是黃光等可見光。光線射入冷敷組件200後從冷敷組件200透過進入皮膚下的毛囊,以實現脫毛。
散熱基座3c設於冷敷組件200的一側,並與冷敷組件200連接。由於冷敷組件200在貼合皮膚時,能夠吸收皮膚處的熱量,以降低皮膚的溫度,減輕灼燒感,所以冷敷組件200在長時間使用時溫度會升高,降溫效果減少。而散熱基座3c能夠吸收冷敷組件200的熱量,使得冷敷組件200保持在低溫的工作環境,保證冷敷組件200對皮膚的降溫效果。因而,本實施例中的脫毛裝置在持續使用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機體低溫的狀態,且不會給使用者帶來痛感。
冷驅組件400設於散熱基座3c至少一部分背對脫毛組件100的一側,用於對脫毛組件100和散熱基座3c進行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冷驅組件400吸入外部冷卻介質從透氣孔1211進入脫毛裝置內部,冷卻介質經過脫毛組件100和散熱基座3c後將熱量帶走,再從透氣孔1211流出。
可選地,外部冷卻介質可以是空氣,冷驅組件400吸入空氣後向脫毛組件100和散熱組件300進行吹風,脫毛組件100和散熱基座3c的熱量被氣流帶走。
在本實施例中,透氣孔1211設於第一殼體121上,至少部分冷驅組件400與透氣孔1211相對,使得冷驅組件400能夠較好地吸收外部冷卻介質從透氣孔1211進入,增大散熱效率。在其他實施例中,透氣孔1211也可以設於第二殼體122上。
請參閱圖22和圖23,圖23是圖22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3所示的箭頭表示風機的出風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脫毛裝置還包括支架500、電路板600、處理器700以及電容800,脫毛組件100和冷敷組件200安裝在支架500中,冷驅組件400與支架500相鄰設置。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和冷驅組件400安裝在電路板600上,與電路板600電連接。
處理器700和電容800與電路板600電連接,設置在電路板600上。當連接外部電源時,外部電源可以給電容800充電以便電容800可以為脫毛裝置提供電能,並且電容800在連接外部電源時能儲存電能以使得脫毛裝置在不連接外部電源時也能使用。處理器700向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和冷驅組件400發送控制指令,以控制脫毛裝置的運行。例如,控制脫毛裝置的開關、熱度保護或調節功率等。
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600可以固定在第二殼體122中,電路板600可選為PCBA電路板。
在相關技術中,脫毛裝置的機身內部熱量往往在使用中不斷增大,脫毛裝置的內部電路和組件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出現爆炸、燒壞、短路等危險情況。而本實施例中,冷驅組件400可以對脫毛組件100和散熱基座3c進行散熱,散熱基座3c能夠對冷敷組件200進行散熱,以使冷敷組件200可以對皮膚進行冰敷,提升皮膚的舒適度,且防止了溫度過高造成的爆炸、燒壞、短路等問題。
具體而言,脫毛組件100可以包括光源101、反光杯102、濾光片103以及兩個電極104。
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安裝在支架500內,即支架500內設有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的安裝位,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卡入支架500的安裝位中。
其中,光源101與冷敷組件200相對設置,光源101出射的光能夠直接射入冷敷組件200。反光杯102設於光源101遠離冷敷組件200的一側,將光源101的光線反射後射入冷敷組件200,防止光能的損耗。濾光片103位於光源101和冷敷組件200之間,即光源101、濾光片103和冷敷組件200依次沿著光線傳播的方向設置,濾光片103用於過濾光源101發出的一些有害光。減少光線對皮膚的損害,提升脫毛的安全性。兩個電極104分別連接於光源101的兩側,與電路板600電連接,用於傳輸電信號。
可選地,光源101可以是燈管,燈管發射的光線顏色不限定,可為彩光、複合光等,具體波長以及頻率根據使用情況而定。燈管類型也不作限定,可為半導體氙燈管、石英燈管、鐳射燈管等,光子類型可以是強脈衝光(Intense Pulse Light,IPL)、精准脈衝光(Delicate Pulse Light,DPL)、完美脈衝技術(Optimal Pulse Technology,OPT)、升級版完美脈衝技術(Advanced Optimal Pulse Technology,AOPT)、BB光(BroadBand Light,BBL)等,具體類型根據預設效果而定。
可選地,反光杯102可以是U型反射板,U型反射板圍設於光源101,並且U型反射板的開口朝向冷敷組件200,將不入射至冷敷組件200的光線反射至冷敷組件200。同時,反光杯102還可以防止光源101產生的熱量散發至脫毛裝置中的其他組件中。在本實施例中,支架500包括固定架550和管道560,其中固定架550的內部設有第一容置空間510和第二容置空間520。其中第一容置空間510由於安裝脫毛組件100,第二容置空間520用於安裝冷敷組件200,第一容置空間510和第二容置空間520相鄰設置,以縮小脫毛組件100和冷敷組件200之間的距離,減小脫毛組件100出射光的光程損耗,第二容置空間520相對於第一容置空間510更靠近圖21所示的脫毛裝置的頭部111。
在脫毛裝置進行工作時,光源101會產生大量的熱量,並且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也會受到光線照射,導致溫度升高,因此需要對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進行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支架500包括固定架550和管道560,管道560一端連接於固定架550一側,另一端朝向冷驅組件400延伸。其中固定架550內設有連通第一容置空間510的出氣口540,管道560上設有連通第一容置空間510的進氣口530,進氣口530、第一容置空間510和出氣口540依序連通。
進氣口530連通冷驅組件400,出氣口540連通透氣孔1211。冷驅組件400吸入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進入,並吹向出氣口540。空氣從出氣口540進入第一容置空間510後,帶走第一容置空間510內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的熱量,並從出氣口540及透氣孔1211流向外界,向外界散熱熱能。
可選地,固定架550和管道560的各一部分構成第一支架501,固定架和管道的各剩餘部分構成第二支架502,在其他實施例中,固定架550也可以一體成型。
第一支架501和第二支架502可以通過卡扣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第一支架501靠近第一殼體121,第二支架502靠近第二殼體122,出氣口540設置在第一支架501,並與第一殼體121的透氣孔1211相對設置,以加快出氣口540的散熱效率。第一容置空間510設於第一支架501、第二支架502各自對應固定架550的部分扣合在一起的部分內,進氣口530設於第一支架501、第二支架502各自對應管道560的部分扣合在一起的部分內,與第一容置空間510連通,且與冷驅組件400連通,支架500的內部可以設有用於導風的通道,便於將冷驅組件400的氣流導入第一容置空間510內。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脫毛組件100通過冷驅組件400進行散熱,保證了脫毛裝置的使用安全。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冷敷組件200可以包括第二透光體201和製冷件201a。
第二透光體201用於貼合皮膚,第二透光體201與光源101相對設置,第二透光體201為透光組件,光源101發射的光線進入第二透光體201後,從第二透光體201射出進入皮膚。
可選地,第二透光體201可以是導光晶體,具體可選為具體可為藍寶石、K9玻璃或者水晶玻璃。在第二透光體201為藍寶石材質時,第二透光體201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
可選地,第二透光體201可以是圓柱體或者方體,第二透光體201遠離光源101的一個面用於與皮膚貼合。
製冷件201a與第二透光體201連接,用於吸收第二透光體201的熱量。由於第二透光體201與皮膚接觸後升高,製冷件201a可以在第二透光體201溫度升高後吸收第二透光體201的熱能,使得第二透光體201保持低溫,進而使得在長期使用第二透光體201貼合皮膚的狀態下,第二透光體201仍然能夠對皮膚進行冷敷,減小皮膚的痛感。
進一步地,製冷件201a可以為半導體製冷方式的製冷組件,製冷件201a吸熱的一端與第二透光體201連接,另一端放熱。
為了對製冷件201a的放熱端進行散熱,在本實施例中,散熱基座3c與製冷件201a的放熱端連接,吸收製冷件201a的熱量。
具體地,散熱基座3c包括散熱板301和散熱翅片302。散熱板301一表面設有並排的第一區域310和第二區域311,脫毛組件100設於第一區域310,散熱翅片302安裝在第二區域311。第二區域311位於固定架550連接管道560的一側,散熱翅片302和管道560並排於固定架的一側,固定架550設於第一區域310,散熱板301安裝在電路板600上,並與冷敷組件200連接,具體可以將製冷件201a通過導熱矽脂黏接在散熱板301上。冷敷組件200可以通過導熱矽脂將熱量快速導入散熱板301上,而散熱翅片302能夠對散熱板301進行散熱,協助散熱板301的熱量散失,以使散熱板301可以持續吸收製冷件201a的熱量。
可選地,散熱翅片302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散熱翅片302之間相互平行,散熱翅片302可以通過焊接的方式安裝在散熱板301上。
可選地,在散熱翅片302的表面還可以噴塗有導熱漆,導熱漆不僅可以輻射走散熱翅片302的熱量,還可以防止散熱翅片302受到水汽影響,也能防腐蝕、防磨損。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301可以是均溫板,均溫板能夠內部的液體工質遇熱蒸發而吸熱,遇冷後散熱液化,通過蒸發、冷凝迴圈使均溫板表面溫度保持一致。因此,散熱板301的表面一部分與製冷件201a連接,另一部分與散熱翅片302連接,將製冷件201a產生的熱量經散熱板301和散熱翅片302散失。
可選地,參閱圖24,第二透光體201與散熱基座3c之間可以設有含碳層92,例如設在散熱板301與第二透光體201熱耦合一側的表面,含碳層92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能夠加快散熱板301的導熱速率,增強散熱基座3c的散熱性能。
可選地,含碳層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
可選地,含碳層通過鍍層、噴塗或貼合的方式設置。
為了加快散熱基座3c的散熱性能,在本實施例中,散熱基座3c還與冷驅組件400連通。
具體地,散熱基座3c的散熱翅片302與冷驅組件400連接,冷驅組件400吸入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進入,並驅動空氣吹向散熱翅片302,空氣流經散熱翅片302,以對散熱翅片302散熱。
在示例性的實施例中,散熱翅片302與冷驅組件400提供的氣流方形平行設置,以增加散熱翅片302與氣流接觸的面積,加快散熱翅片302的散熱效率。
散熱翅片302與第一殼體121上的透氣孔1211相對設置,氣流在經過散熱翅片302後,快速從透氣孔1211中流出。
因此,本實施例下的冷驅組件400不僅能夠驅動冷卻介質對脫毛組件100散熱,還能對散熱基座3c進行散熱。在提升了安全性能下,能夠對被照射的皮膚進行冷敷降溫,減緩被照射皮膚產生的灼痛感,且冷敷組件200在散熱基座3c和冷驅組件400的作用下可以接近零度的低溫,真正做到使出光口附近的皮膚達到無限接近冰點,可減緩皮膚的灼痛感,且短時間的接觸不會造成皮膚損傷。
請一併參閱第22圖、第23圖和第25圖,第25圖是第23圖實施例中風機殼體的出風口處結構示意圖。在此實施例中,冷驅組件400可以包 括風機殼體401和風機402。風機殼體401設於散熱基座3c背對冷敷組件200的一側,風機402容置與風機殼體401中。
風機402在進風的一端與第一殼體121上的透氣孔1211相對,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風機殼體401設有用於出風的出風口410,風機402在出風的一端與出風口410連接,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後,從出風口410流出。
可選地,風機402可以是離心式風機、軸流式風機、混流式風機或橫流式風機。
進一步地,出風口410包括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風機402在出風口410出風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從第一出風口411流出,另一部分從第二出風口412流出。
可選地,出風口410還可以包括第三出風口或更多的出風口,在此不作限定。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出風口411連通支架500的進氣口530,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風機402驅動氣流從第一出風口411和進氣口530進入第一容置空間510,在第一容置空間510帶走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的熱量,最後從出氣口540及透氣孔1211流向外界,向外界散熱熱能,實現對脫毛組件100的散熱。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出風口412連接散熱基座3c的散熱翅片302,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風機402驅動氣流從第二出風口412進入散熱基座3c的多個散熱翅片302之間,氣流經過散熱翅片302後帶走散熱翅片302的熱量,並從透氣孔1211中流出。散熱翅片302的溫度下降後,散熱板301的熱量也下降,使得散熱板301能夠吸收冷敷組件200的熱能,實現對冷敷組件200的散熱。
可選地,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中的氣流通量不作限定,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可以通過設置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的大小來控制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中的氣流通量。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出風口412的出風面積大於第一出風口411的出風面積,使得更多的氣流從第二出風口412中流出,以加強散熱板301的散熱效率。
綜上,本實施例的脫毛儀通過冷驅組件400對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和散熱基座3c進行散熱,進而實現對脫毛組件100和冷敷組件200進行同時散熱,提升了脫毛儀散熱能力,增強了脫毛儀的安全係數,同時可以持續使冷敷皮膚達到無限接近冰點,減緩皮膚的灼痛感,脫毛時不會造成皮膚損傷。
參照圖31,該脫毛儀包括反光杯1、光源2。反光杯1為導體,其通電之後可以產生一個較高的電場。光源2裝配在反光杯1內,與反光杯1相對設置,光源2為條狀氣體激發光光源,能夠在反光杯1通電後受反光杯1激發而發出光線,反光杯1具有出光側,反光杯1能夠將光線進行反射,並從反光杯1的出光側出射。其中,光源2的主體與反光杯1的間距大於零,且小於等於0.3毫米,例如,在實際安裝光源2的過程中,光源2主體與反光杯1之間的距離可以為0.3毫米,光源2主體與反光杯1之間的距離也可以為0.15毫米,同理,也可以根據反光杯1與光源2自身的結構來限定光源2與反光杯1之間的距離,使得光源2主體與反光杯1之間的距離能夠保證在0.3毫米之內。
在脫毛儀進行工作時,反光杯1通電後,反光杯1內可以產生一個較高的電場,反光杯1產生較高的電壓能將光源2內的氣體電離產生弧光進而放電,也即光源2可以發出光線。通過對光源2與反光杯1之間的距離進行限定,使得反光杯1內的電壓可以激發光源2發光。對比通過觸發線觸發燈管發光的方式,反光杯1無觸發線觸發燈管發光的方式,不僅能夠改善觸發燈管發光的方式,以提升燈管發光的效率,而且可以節省材料,以降低生產成本。
可選地,反光杯1為半弧形反光杯1,光源2可以為條形燈管,燈管以懸於反光杯1內的方式安裝在反光杯1上,使得燈管主體與反光杯1的內壁構成一個激發空間,使得反光杯1內的電壓可以通過無觸發線的方式來激發燈管,燈管內的氣體進行電離,進而達到燈管發光的目的。反光杯1不僅可以通過較高的電壓來觸發燈管發光,而且反光杯1還可以作為光源2的安裝載體,使得該脫毛儀不需要使用觸發線或者其他元器件來激發燈管發光,節省材料,以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可以減少反光杯1內的元器件排布,減少空間的擁擠,有利於反光杯1將光源2發出的光線進行充分的反射,從而提升光線的出射率。
可選地,反光杯1可以是條形的。
參照圖31和圖32,可選地,脫毛儀包括散熱基座3c、彈性體4以及支架5。散熱基座3c呈長條形,反光杯1安裝在散熱基座3c上,反光杯1的出光側背離散熱基座3c。其中,散熱基座3c與反光杯1接觸的一側與反光杯1熱耦合。彈性體4固定於光源2端部,用於將光源2活動固定在反光杯1上,彈性體4位於反光杯1沿其自身長度方向的兩側。支架5與散熱基座3c以卡接的方式進行固定連接,彈性體4位於散熱基座3c與支架5之間,支架5以垂直於光源2長度方向的方向抵壓彈性體4,使光源2與反光杯1或散熱基座3c相對固定。散熱基座3c與支架5共同將反光杯1固定住,使得光源2可以穩定的安裝在反光杯1上,通過散熱基座3c與支架5保證脫毛儀整機的穩定性。其中,彈性體4自身具有良好的彈性,支架5抵壓彈性體4時,彈性體4自身結構易產生形變,一方面使得光源2與反光杯1之間不易產生晃動,以能夠提高光線的出射效果,另一方面使得彈性體4能夠很好的緩衝支架5對光源2端部的壓力,彈性體4與光源2端部保持柔性接觸,這樣不僅有效的降低了光源2的損壞,同時有利於延長光源2的使用壽命。
可選地,參閱圖33,該脫毛儀還可包括含碳層91,設置於反光杯1。比如,該含碳層91可以設置於反光杯1背對光源2的一側。光源2在使用中會產生熱量聚集在反光杯1中,而含碳層91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能夠加快其所在的反光杯1的導熱速率,增強反光杯1的散熱性能,防止脫毛儀溫度過高造成自身損壞,也可防止對使用者的皮膚造成刺激或損傷。
可選地,參閱圖33,含碳層91設置於散熱基座3c。比如設置於散熱基座3c與反光杯1之間,加快散熱基座3c與反光杯1之間的導熱速率。
可選地,含碳層還可以設置於散熱基座3c的裸露表面,增強散熱基座3c的散熱性能。
可選地,含碳層91可以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等材料,可以通過鍍層、噴塗或貼合等方式設置在本發明所述的可以設置含碳層91的位置。
可選地,散熱基座3c可以為陶瓷基座,陶瓷基座設有第一槽體31a,反光杯1嵌入第一槽體31a中。第一槽體31a呈長條形,且其底部具有弧形段,反光杯1嵌裝在第一槽體31a上,一方面能夠增加反光杯1與散熱基座 3c的接觸面積,通過散熱基座3c自身具有良好的導熱性以對反光杯1進行散熱,減少脫毛儀整機的熱量輻射,另一方面第一槽體31a開設有在散熱基座3c上,可以提升散熱基座3c的空間利用率,使得脫毛儀內部之間的結構更加緊湊。此外,陶瓷為絕緣體,陶瓷與反光杯1接觸時不會引發短路,之所以光源2主體可以懸於空腔內,是因為反光杯1為導體,且與光源2間隔,通電後利用強電場激發光源2發光。
可選地,散熱基座3c的兩側均一體成型有第一卡扣部32a,支架5的兩側均一體成型有第二卡扣部52,第一卡扣部32a與第二卡扣部52對應設置。散熱基座3c與支架5連接在一起的過程中,第一卡扣部32a與第二卡扣部52緊緊的扣接一起,進而使得散熱基座3c與支架5能夠穩定地連接在一起,從而提升該脫毛儀的使用穩定性。可選的,第一卡扣部32a可以為卡塊或懸臂鉤,第二卡扣部52可以為固定孔。通過懸臂鉤嵌入固定孔內,且懸臂鉤嵌進固定孔後,通過固定孔可以限制懸臂鉤不易從固定孔內脫離出來,使得第一卡扣部32a與第二卡扣部52能夠穩定的連接在一起,也即散熱基座3c與支架5能夠相對固定在一起,有效地防止散熱基座3c與支架5之間產生鬆動或者脫落,以提升該脫毛儀的整體穩定性。
可選地,支架5設有通過光線的窗口51,窗口51對應第二卡扣部52的部分尺寸大於陶瓷基座設有第一卡扣部32a的尺寸,以使得陶瓷基座設有所第一卡扣部32a的部分嵌入支架5的窗口51。在實際組裝陶瓷基座與支架5的過程中,陶瓷基座靠近的支架5的一側可以嵌入窗口51內,使得陶瓷基座與支架5之間的連接更加穩定,同時可以減少陶瓷基座與支架5之間的縫隙,降低反光杯1內的熱量輻射至反光杯1外邊,以能夠提升脫毛儀整機的性能。
參照圖31、圖32及圖34,脫毛儀包括側反件13,其設置於反光杯1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將從反光杯1兩端漏出的光線反射至反光杯1出光側。通過側反件13可以將光源2發出的光線進行充分的反射,以能夠提高光線的利用率。
可選地,側反件13設有通孔131,通孔131的直徑大於燈管端部的直徑,燈管端部可以穿過通孔131,在安裝燈管的過程中,燈管可以從任意一個通孔131穿進去,也可以從反光杯1內穿過通孔131,使得燈管的安裝方 便。可選地,彈性體4可以為矽膠套或者軟膠套,在本發明實施中,以矽膠套為例,此處僅為示例說明,並不對彈性體4進行限定。光源2可以為燈管,燈管為長條狀,呈圓柱形,燈管兩端均延伸有安裝柱21,安裝柱21的半徑尺寸小於燈管的半徑尺寸。具體地,矽膠套呈圓柱型,且矽膠套具有安裝槽61,燈管兩端分別均嵌入安裝槽61內,矽膠套沿著軸線位置開設有固定孔62,固定孔62連通於安裝槽61,安裝柱21可以穿過固定孔62。
通過通孔131還可以輔助燈管精准的裝配在反光杯1上,以便於減少安裝過程中的安裝時間,從而提升安裝效率。反光杯1與燈管保持裝配的狀態下,安裝槽61的槽口朝向反光杯1,燈管兩端分別穿過通孔131而插置於安裝槽61內,矽膠套彈性地將燈管緊貼於通孔131靠近反光杯1底部一側,減少燈管與側反件13的硬性接觸,盡可能的降低側反件13與燈管之間的碰撞,就算是有碰撞,也可以通過矽膠套來進行緩衝,有效地延長燈管的使用壽命,從而降低使用成本。
參照圖31、圖32及圖34,可選地,陶瓷基座設有第一槽體31a的兩端各設有第二槽體33,第二槽體33用於容納光源2的端部以及彈性體4,一方面節省了空間,提升陶瓷基座的空間利用率,另一方面通過第二槽體33減少光源2端部和彈性體4遭受外物的碰撞,為光源2的端部和彈性體4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第二槽體33與第一槽體31a連通,且第二槽體33的深度大於第一槽體31a的深度。第二槽體33作為彈性體4彈性形變的避讓空間,使得彈性體4不會與第二槽體33的槽壁發生擠壓的現象,便於彈性體4自身發生彈性形變。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形變,在彈性體4形變的過程中,彈性體4緩衝外力使得安裝柱21不易損壞或者被震碎,減少更換光源2的次數,降低使用成本,提升該脫毛儀的實用性。
參照圖31、第32圖32及圖34,可選地,脫毛儀包括第一透光體3a,設置於反光杯1出光側,並固定於支架5,第一透光體3a與反光杯1構成容納光源2的空腔。第一透光體3a可以是濾光片,通過濾光片可以對光線進行篩選,以便於選擇適宜將皮膚部位毛髮去除的波長,使得在脫毛儀工作時,光源2發出的光線照在皮膚上時,以降低光線對皮膚的損傷,以能夠提升脫毛的安全性。
可選地,脫毛儀包括第二透光體3b,第二透光體3b呈方形或者長方形,第二透光體3b嵌入窗口51,第二透光體3b位於濾光片背對光源2一側,且具有朝光源2的入光面31和背向光源2的出光面32。可選地,第二透光體3b可以為晶體,第二透光體3b還可以為金剛石,在發明實施例中以晶體為例。在脫毛儀工作時,光源2發出光線,反光杯1將光線進行反射,並且將光線穿過濾光片而反射至晶體上,光線從入光面31入射,經過晶體本體反射後從出光面32出射,通過將從出光面32的出射的光線照在待脫毛的皮膚部位上,以便於能夠將皮膚上的毛髮進行去除。
可選地,脫毛儀包括製冷件9,其製冷側與散熱基座3c另一側熱耦合,對反光杯1內空間進行降溫。例如,製冷件9可以為TEC製冷片或製冷塊,製冷件9用以對散熱基座3c進行製冷,以便於及時且快速帶走散熱基座3c上的熱量,以能夠達到快速將反光杯1進行散熱的目的。在本發明實例中,採用的製冷件9為TEC製冷片,此處僅為示例說明,並不對製冷件9進行限定。
在脫毛儀工作時,光源2在反光杯1內發出大量的光線,並且光線所產生的熱量聚集在空腔內,同時反光杯1的溫度隨著空腔內的熱量聚集而上升。其中,散熱基座3c一側與反光杯1熱耦合,製冷件9與散熱基座3c另一側熱耦合,熱耦合可以通過熱傳遞方式、熱對流方式或熱輻射方式,或者上述三者方式的任意組合來實現熱傳遞。也即,通過散熱基座3c可以將反光杯1上的熱量傳遞出去,同時散發掉空腔內的熱量,以實現對反光杯1以及空腔進行降溫,能夠提高對光源2的散熱效率。利用光源2主體懸於空腔的方式,也能夠使得光源2的散熱更加均勻,有利於延長光源2的使用壽命。具體的,光源2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以輻射形式向四周散熱,同時空氣介質均勻的包裹在光源2的周圍,與光源2充分接觸的同時,對光源2產生的熱量也進行均勻的散熱。熱量由光源2產生,經過空腔傳遞到反光杯1和第一透光體3a,然後散發出去。此外,通過製冷件9能夠進一步地將散熱基座3c上的熱量傳遞出去,達到快速散熱的目的,進而提升脫毛儀的散熱效果,同時減少空腔內的熱量輻射至脫毛儀其他部位,使得在使用脫毛儀的過程中,降低脫毛皮膚處的灼燒感,從而提高脫毛儀的使用性能。
可選地,在製冷件9朝向散熱基座3c一側或者製冷件9裸露表面可以設有含碳層,含碳層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能夠增強製冷件9的製冷效果,以便於及時且快速帶走散熱基座3c上的熱量,以能夠達到快速將反光杯1進行散熱的目的。
本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區別於現有技術的情況,本發明公開一種脫毛儀,該脫毛儀包括反光杯1、光源2。光源2為條狀氣體激發光光源,且裝配在反光杯1上,光源2的主體與反光杯1的間距小於等於0.3毫米,這樣能夠使得在反光杯1通電之後,反光杯1產生較高的電壓能將光源2內的氣體電離產生弧光進而放電,光源2可以發出光線。反光杯1為導體,便於導電,且可以提供一個能夠產生較高電壓的場所,通過對光源2與反光杯1之間的距離進行限定,使得反光杯1內的電壓可以激發光源2發光。對比通過觸發底線觸發燈管發光的方式,反光杯1無觸發線觸發燈管發光的方式,不僅能夠改善觸發燈管發光的方式,以提升燈管發光的效率,而且可以節省材料,以降低生產成本。
請參閱圖35,圖35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脫毛裝置包括頭部111和與頭部111連接的握持部112。頭部111設有用於貼合皮膚的冷敷部1111,冷敷部1111可出射光線照射至用戶皮膚的毛囊,利用光線穿透皮膚照射毛囊進行脫毛,同時冷敷部1111可以快速降溫,以減小光線給皮膚帶來的灼燒感,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感覺到不適。在一些實施例中,冷敷部1111還可以出射一些用於護理皮膚的光線,以使脫毛儀既具備脫毛功能又具備對皮膚護理的功能。
請參閱圖40至圖41,在本發明脫毛儀的另一實施例當中,彈性密封圈16設於第一透光體3a與第二透光體3b之間,彈性密封圈16為環形,第一透光體3a和第二透光體3b均與彈性密封圈16密封配合,從而使得第二透光體3b與第一透光體3a之間不會產生水氣凝結,一些污垢也不會滲透到第二透光體3b與第一透光體3a的結合處,彈性密封圈16優選為環形設置的密封圈。
當然,當脫毛儀不慎墜落在地上時,第二透光體3b與地面之間可能會發生剛性碰撞,傳統的第二透光體3b的衝擊力會傳遞至第一透光體3a,進而可能會將第一透光體3a、反光杯1以及光源2振壞。而本實施例的脫毛儀 在第二透光體3b發生碰撞時,通過彈性密封圈16可以抵消衝擊力,彈性密封圈16利用自身的彈性,彈性密封圈16受到外力擠壓時可以產生彈性形變,可以減少或者抵消第一透光體3a與第二透光體3b之間的衝擊,以降低第一透光體3a、反光杯1以及光源2受到這些衝擊而破碎的可能性,進而提高該脫毛儀的防撞性能。
請進一步參閱圖42至圖44,彈性密封圈16設有用於供光線通過的內圈161,第一透光體3a過濾後的光線可經內圈161導送至第二透光體3b上,以照射到人體的皮膚上。
本實施例中,第一透光體3a和第二透光體3b均直接固定於支架5上,第一透光體3a和第二透光體3b相對於支架5都是不能移動的,有效避免在使用的過程中人體骨骼或者尖銳物抵壓第二透光體3b使得第二透光體3b相對支架5發生後移現象,防止對第一透光體3a或者脫毛組件100造成不可恢復的擠壓變形,彈性密封圈16經多次擠壓後也會產生不可恢復的擠壓變形,避免影響到脫毛儀的導光效果,造成光能量浪費。
彈性密封圈16還設有與內圈161連通的安裝槽162,安裝槽162設於彈性密封圈16之遠離脫毛組件100的一側面,內圈161自安裝槽162的槽底壁朝第一透光體3a一側貫穿延伸,第二透光體3b部分安裝於安裝槽162內,以提高第二透光體3b和彈性密封圈16之間的密封性能,並同時將彈性密封圈16固定於第二透光體3b上以實現兩者之間的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實施方式,彈性密封圈16包括外圈163以及凸設於外圈163一側面上的凸起164,凸起164與第一透光體3a相抵接,外圈163之遠離凸起164一側面設有安裝槽162,內圈161自安裝槽162的槽底壁朝凸起164一側貫穿延伸,外圈163和凸起164都是完整的閉環結構,內圈161內的光只能從第二透光體3b透射出。
作為優選地實施方式,凸起164的橫截面為橫向設置的三角形結構,凸起164與第一透光體3a接觸的面積小於凸起164與外圈163接觸的面積,因此,當彈性密封圈16被安裝後,凸起164之遠離外圈163的一端被擠壓後可以部分捲曲,由於彈性密封圈16具有彈性,因而彈性密封圈16捲曲的部分可以緊密地抵持在第一透光體3a上,即如果第二透光體3b與第一透光體3a之間 的間距發生細微變化,彈性密封圈16也可憑藉捲曲的部分以適應調整這種間隙變化,從而使得彈性密封圈16與第二透光體3b之間以及彈性密封圈16與第一透光體3a之間始終都能保持緊密甚至過盈配合,密封性更好。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凸起164的橫截面也可以為梯形結構。
本實施例中,彈性密封圈16為抗鐳射以及抗高低溫材質製作的環形體,以避免彈性密封圈16在使用的過程中遇到高溫或者低溫或者鐳射照射而出現變形,增加了彈性密封圈16的使用壽命。
可選地,握持部112可以包括一中空的殼體(圖未標號),殼體的表面設有透氣孔1211,透氣孔1211連通殼體內部和外界,使得脫毛裝置能夠通過透氣孔1211和外界進行交換氣流,降低內部的溫度。殼體還包括介面1212,介面1212可以用於連接外部電源,以對脫毛裝置進行充電。其中介面1212在殼體內的位置不作限定。
請參閱圖35和圖36,圖36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其中圖36所示的箭頭為在冷驅組件的驅動下脫毛裝置內的氣流流動方向,直線代表冷氣流,波浪線代表熱氣流。具體而言,脫毛裝置可以包括殼體、設於殼體開口上的光照蓋板113、容置於殼體內部的脫毛機構14以及底蓋15。
在本實施例中,殼體可以包括第一殼體121和第二殼體122,第一殼體121和第二殼體122相互扣合連接形成一具有兩端開口的腔體,脫毛機構14容置於腔體內,光照蓋板113和底蓋15分別蓋設於兩個開口中,用於封裝第一殼體121和第二殼體122連接形成腔體後的開口。
可選地,第一殼體121、第二殼體122、光照蓋板113和底蓋15可以通過卡扣的方式連接,也可以通過螺釘、黏接的方式連接。
脫毛機構14包括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散熱組件300以及冷驅組件400。
冷敷組件200設於靠近光照蓋板113的一側,光照蓋板113上設有通孔(未標號),部分冷敷組件200從殼體內部經光照蓋板113的通孔向外界裸露,以直接與皮膚接觸。可以理解,部分冷敷組件200和光照蓋板113組成脫毛裝置的頭部111。
脫毛組件100組件設於冷敷組件200遠離光照蓋板113的一側,用於向冷敷組件200發射光線。光線可以是紅光、也可以是綠光、也可以是黃光等可見光。光線射入冷敷組件200後從冷敷組件200透過進入皮膚下的毛囊,以實現脫毛。
散熱組件300設於冷敷組件200的一側,並與冷敷組件200連接。由於冷敷組件200在貼合皮膚時,能夠吸收皮膚處的熱量,以降低皮膚的溫度,減輕灼燒感,所以冷敷組件200在長時間使用時溫度會升高,降溫效果減少。而散熱組件300能夠吸收冷敷組件200的熱量,使得冷敷組件200保持在低溫的工作環境,保證冷敷組件200對皮膚的降溫效果。因而,本實施例中的脫毛裝置在持續使用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機體低溫的狀態,且不會給使用者帶來痛感。
冷驅組件400設於散熱組件300至少一部分背對脫毛組件100的一側,用於對脫毛組件100和散熱組件300進行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冷驅組件400吸入外部冷卻介質從透氣孔1211進入脫毛裝置內部,冷卻介質經過脫毛組件100和散熱組件300後將熱量帶走,再從透氣孔1211流出。
可選地,外部冷卻介質可以是空氣,冷驅組件400吸入空氣後向脫毛組件100和散熱組件300進行吹風,脫毛組件100和散熱組件300的熱量被氣流帶走。
在本實施例中,透氣孔1211設於第一殼體121上,至少部分冷驅組件400與透氣孔1211相對,使得冷驅組件400能夠較好地吸收外部冷卻介質從透氣孔1211進入,增大散熱效率。在其他實施例中,透氣孔1211也可以設於第二殼體122上。
請參閱圖36和圖37,圖37是圖36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其中圖37所示的箭頭表示風機的出風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脫毛裝置還包括支架500、電路板600、處理器700以及電容800,脫毛組件100和冷敷組件200安裝在支架500中,冷驅組件400與支架500相鄰設置。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和冷驅組件400安裝在電路板600上,與電路板600電連接。
處理器700和電容800與電路板600電連接,設置在電路板600上。當連接外部電源時,外部電源可以給電容800充電以便電容800可以為脫毛裝置提供電能,並且電容800在連接外部電源時能儲存電能以使得脫毛裝置在不連接外部電源時也能使用。處理器700向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和冷驅組件400發送控制指令,以控制脫毛裝置的運行。例如,控制脫毛裝置的開關、熱度保護或調節功率等。
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600可以固定在第二殼體122中,電路板600可選為PCBA電路板。
在相關技術中,脫毛裝置的機身內部熱量往往在使用中不斷增大,脫毛裝置的內部電路和組件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出現爆炸、燒壞、短路等危險情況。而本實施例中,冷驅組件400可以對脫毛組件100和散熱組件300進行散熱,散熱組件300能夠對冷敷組件200進行散熱,以使冷敷組件200可以對皮膚進行冰敷,提升皮膚的舒適度,且防止了溫度過高造成的爆炸、燒壞、短路等問題。
具體而言,脫毛組件100可以包括光源101、反光杯102、濾光片103以及兩個電極104。
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安裝在支架500內,即支架500內設有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的安裝位,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卡入支架500的安裝位中。
其中,光源101與冷敷組件200相對設置,光源101出射的光能夠直接射入冷敷組件200。反光杯102設於光源101遠離冷敷組件200的一側,將光源101的光線反射後射入冷敷組件200,防止光能的損耗。濾光片103位於光源101和冷敷組件200之間,即光源101、濾光片103和冷敷組件200依次沿著光線傳播的方向設置,濾光片103用於過濾光源101發出的一些有害光。減少光線對皮膚的損害,提升脫毛的安全性。兩個電極104分別連接於光源101的兩側,與電路板600電連接,用於傳輸電信號。
可選地,光源101可以是燈管,燈管發射的光線顏色不限定,可為彩光、複合光等,具體波長以及頻率根據使用情況而定。燈管類型也不作限定,可為半導體氙燈管、石英燈管、鐳射燈管等,光子類型可以是強脈衝光(Intense Pulse Light,IPL)、精准脈衝光(Delicate Pulse Light,DPL)、完美脈衝技術(Optimal Pulse Technology,OPT)、升級版完美脈衝技術(Advanced Optimal Pulse Technology,AOPT)、BB光(BroadBand Light,BBL)等,具體類型根據預設效果而定。
可選地,反光杯102可以是U型反射板,U型反射板圍設於光源101,並且U型反射板的開口朝向冷敷組件200,將不入射至冷敷組件200的光線反射至冷敷組件200。同時,反光杯102還可以防止光源101產生的熱量散發至脫毛裝置中的其他組件中。在本實施例中,支架500包括固定架550和管道560,其中固定架550的內部設有第一容置空間510和第二容置空間520。其中第一容置空間510由於安裝脫毛組件100,第二容置空間520用於安裝冷敷組件200,第一容置空間510和第二容置空間520相鄰設置,以縮小脫毛組件100和冷敷組件200之間的距離,減小脫毛組件100出射光的光程損耗,第二容置空間520相對於第一容置空間510更靠近圖35所示的脫毛裝置的頭部111。
在脫毛裝置進行工作時,光源101會產生大量的熱量,並且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也會受到光線照射,導致溫度升高,因此需要對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進行散熱。
在本實施例中,支架500包括固定架550和管道560,管道560一端連接於固定架550一側,另一端朝向冷驅組件400延伸。其中固定架550內設有連通第一容置空間510的出氣口540,管道560上設有連通第一容置空間510的進氣口530,進氣口530、第一容置空間510和出氣口540依序連通。
進氣口530連通冷驅組件400,出氣口540連通透氣孔1211。冷驅組件400吸入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進入,並吹向出氣口540。空氣從出氣口540進入第一容置空間510後,帶走第一容置空間510內光源101、反光杯102和濾光片103的熱量,並從出氣口540及透氣孔1211流向外界,向外界散熱熱能。
可選地,固定架550和管道560的各一部分構成第一支架501,固定架和管道的各剩餘部分構成第二支架502,在其他實施例中,固定架550也可以一體成型。
第一支架501和第二支架502可以通過卡扣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第一支架501靠近第一殼體121,第二支架502靠近第二殼體122,出氣口540 設置在第一支架501,並與第一殼體121的透氣孔1211相對設置,以加快出氣口540的散熱效率。第一容置空間510設於第一支架501、第二支架502各自對應固定架550的部分扣合在一起的部分內,進氣口530設於第一支架501、第二支架502各自對應管道560的部分扣合在一起的部分內,與第一容置空間510連通,且與冷驅組件400連通,支架500的內部可以設有用於導風的通道,便於將冷驅組件400的氣流導入第一容置空間510內。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脫毛組件100通過冷驅組件400進行散熱,保證了脫毛裝置的使用安全。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冷敷組件200可以包括第二透光體201和製冷件201a。
第二透光體201用於貼合皮膚,第二透光體201與光源2相對設置,第二透光體201為透光組件,光源101發射的光線進入第二透光體201後,從第二透光體201射出進入皮膚。
可選地,第二透光體201可以是導光晶體,具體可選為具體可為藍寶石、K9玻璃或者水晶玻璃。在第二透光體201為藍寶石材質時,第二透光體201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
可選地,第二透光體201可以是圓柱體或者方體,第二透光體201遠離光源2的一個面用於與皮膚貼合。
製冷件201a與第二透光體201連接,用於吸收第二透光體201的熱量。由於第二透光體201與皮膚接觸後升高,製冷件201a可以在第二透光體201溫度升高後吸收第二透光體201的熱能,使得第二透光體201保持低溫,進而使得在長期使用第二透光體201貼合皮膚的狀態下,第二透光體201仍然能夠對皮膚進行冷敷,減小皮膚的痛感。
進一步地,製冷件201a可以為半導體製冷方式的製冷組件,製冷件201a吸熱的一端與第二透光體201連接,另一端放熱。
為了對製冷件201a的放熱端進行散熱,在本實施例中,散熱組件300與製冷件201a的放熱端連接,吸收製冷件201a的熱量。
具體地,散熱組件300包括散熱板301和散熱翅片302。散熱板301一表面設有並排的第一區域310和第二區域311,脫毛組件100設於第一區 域310,散熱翅片302安裝在第二區域311。第二區域311位於固定架550連接管道560的一側,散熱翅片302和管道560並排於固定架的一側,固定架550設於第一區域310,散熱板301安裝在電路板600上,並與冷敷組件200連接,具體可以將製冷件201a通過導熱矽脂黏接在散熱板301上。冷敷組件200可以通過導熱矽脂將熱量快速導入散熱板301上,而散熱翅片302能夠對散熱板301進行散熱,協助散熱板301的熱量散失,以使散熱板301可以持續吸收製冷件201a的熱量。
可選地,散熱翅片302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散熱翅片302之間相互平行,散熱翅片302可以通過焊接的方式安裝在散熱板301上。
可選地,在散熱翅片302的表面還可以噴塗有導熱漆,導熱漆不僅可以輻射走散熱翅片302的熱量,還可以防止散熱翅片302受到水汽影響,也能防腐蝕、防磨損。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板301可以是均溫板,均溫板能夠內部的液體工質遇熱蒸發而吸熱,遇冷後散熱液化,通過蒸發、冷凝迴圈使均溫板表面溫度保持一致。因此,散熱板301的表面一部分與製冷件201a連接,另一部分與散熱翅片302連接,將製冷件201a產生的熱量經散熱板301和散熱翅片302散失。
可選地,參閱圖38,第二透光體201與散熱組件300之間可以設有含碳層92,例如設在散熱板301與第二透光體201熱耦合一側的表面,含碳層92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能夠加快散熱板301的導熱速率,增強散熱組件300的散熱性能。
可選地,含碳層92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
可選地,含碳層92通過鍍層、噴塗或貼合的方式設置。
為了加快散熱組件300的散熱性能,在本實施例中,散熱組件300還與冷驅組件400連通。
具體地,散熱組件300的散熱翅片302與冷驅組件400連接,冷驅組件400吸入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進入,並驅動空氣吹向散熱翅片302,空氣流經散熱翅片302,以對散熱翅片302散熱。
在示例性的實施例中,散熱翅片302與冷驅組件400提供的氣流方形平行設置,以增加散熱翅片302與氣流接觸的面積,加快散熱翅片302的散熱效率。
散熱翅片302與第一殼體121上的透氣孔1211相對設置,氣流在經過散熱翅片302後,快速從透氣孔1211中流出。
因此,本實施例下的冷驅組件400不僅能夠驅動冷卻介質對脫毛組件100散熱,還能對散熱組件300進行散熱。在提升了安全性能下,能夠對被照射的皮膚進行冷敷降溫,減緩被照射皮膚產生的灼痛感,且冷敷組件200在散熱組件300和冷驅組件400的作用下可以接近零度的低溫,真正做到使出光口附近的皮膚達到無限接近冰點,可減緩皮膚的灼痛感,且短時間的接觸不會造成皮膚損傷。
請一併參閱圖36、圖37和圖39,圖39是圖37實施例中風機殼體的出風口處結構示意圖。在此實施例中,冷驅組件400可以包括風機殼體401和風機402。風機殼體401設於散熱組件300背對冷敷組件200的一側,風機402容置與風機殼體401中。
風機402在進風的一端與第一殼體121上的透氣孔1211相對,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風機殼體401設有用於出風的出風口410,風機402在出風的一端與出風口410連接,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後,從出風口410流出。
可選地,風機402可以是離心式風機、軸流式風機、混流式風機或橫流式風機。
進一步地,出風口410包括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風機402在出風口410出風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從第一出風口411流出,另一部分從第二出風口412流出。
可選地,出風口410還可以包括第三出風口或更多的出風口,在此不作限定。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出風口411連通支架5的進氣口530,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風機402驅動氣流從第一出風口411和進氣口530進入第一容置空間510,在第一容置空間510帶走光源 2、反光杯1和濾光片103的熱量,最後從出氣口540及透氣孔1211流向外界,向外界散熱熱能,實現對脫毛組件100的散熱。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出風口412連接散熱組件300的散熱翅片302,風機402驅動外部空氣從透氣孔1211中進入風機402,風機402驅動氣流從第二出風口412進入散熱組件300的多個散熱翅片302之間,氣流經過散熱翅片302後帶走散熱翅片302的熱量,並從透氣孔1211中流出。散熱翅片302的溫度下降後,散熱板301的熱量也下降,使得散熱板301能夠吸收冷敷組件200的熱能,實現對冷敷組件200的散熱。
可選地,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中的氣流通量不作限定,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可以通過設置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的大小來控制第一出風口411和第二出風口412中的氣流通量。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出風口412的出風面積大於第一出風口411的出風面積,使得更多的氣流從第二出風口412中流出,以加強散熱板301的散熱效率。
綜上,本實施例的脫毛儀通過冷驅組件400對脫毛組件100、冷敷組件200和散熱組件300進行散熱,進而實現對脫毛組件100和冷敷組件200進行同時散熱,提升了脫毛儀散熱能力,增強了脫毛儀的安全係數,同時可以持續使冷敷皮膚達到無限接近冰點,減緩皮膚的灼痛感,脫毛時不會造成皮膚損傷。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並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發明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反光杯
13:側反件
131:通孔
2:光源
3:透光體
31:入光面
32:出光面
3c:散熱基座
41:槽體
42:第一卡扣部
43:承托塊
5:支架
51:窗口
52:第二卡扣部
53:限位部
6:固定件
61:安裝槽
62:固定孔
7:濾光片
8:護墊
81:避讓口

Claims (20)

  1. 一種脫毛儀,其特徵在於,包括:反光杯,所述反光杯能夠反射光線;光源,裝配在所述反光杯內,能夠發出所述光線;透光體,具有入射所述光線的入光面和出射所述光線的出光面;支架,所述透光體固定於所述支架;散熱組件和冷驅組件;以及另一支架,設有第一容置空間;其中,所述反光杯和所述光源收容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內,所述散熱組件和所述冷驅組件位於所述第一容置空間外;所述散熱組件與所述透光體連接並用於吸收所述透光體的熱量;所述另一支架限定出進氣口,所述進氣口與所述第一容置空間連通並與所述冷驅組件連接;所述冷驅組件用於:吸收外界空氣,將所述外界空氣的一部分吹入所述進氣口以使所述空氣對所述反光杯和所述光源降溫;將剩餘部分的所述外界空氣吹向所述散熱組件以使所述空氣對所述散熱組件降溫。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脫毛儀,其中,包括: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背對所述光源一側。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脫毛儀,其中,包括:散熱基座,設置於所述反光杯一側,用於對所述反光杯進行降溫;其中,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散熱基座。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含碳層設置於所述反光杯與所述散熱基座之間,和/或在所述散熱基座的裸露表面。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脫毛儀,其中,包括:濾光片,設置於所述反光杯和所述透光體之間;其中,所述散熱基座一側設有槽體,所述反光杯嵌入所述槽體中,所述濾光片相對所述散熱基座固定。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支架具有窗口,所述濾光片固定於所述支架且覆蓋所述窗口。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透光體嵌入所述窗口,所述透光體位於所述濾光片背對燈管一側。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脫毛儀,其中,彈性密封圈,所述彈性密封圈至少內圈部分彈性抵設於所述濾光片與所述透光體之間,所述濾光片和所述透光體均與所述彈性密封圈密封配合。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彈性密封圈包括內圈和外圈,所述內圈直徑小於所述外圈直徑,所述外圈連接於所述內圈周邊且向所述透光體方向延伸而超出所述內圈,形成安裝槽,所述透光體朝向所述濾光片的一端周側安置於所述安裝槽內。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彈性密封圈朝向所述濾光片一側設有凸起,所述凸起抵設於所述濾光片端面。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脫毛儀,其中,包括:含碳層,設置於所述透光體和所述散熱組件之間。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散熱組件包括散熱板和散熱翅片,所述散熱板一表面設有並排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光源和所述反光杯設置於所述散熱板的所述第一區域位置,所述散熱翅片安裝在所述第二區域,所述冷驅組件設於所述散熱翅片背對所述反光杯的一側,所述冷驅組件驅動氣流吹向所述散熱翅片、所述光源、和/或所述反光杯。
  1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含碳層是石墨烯材料、石墨粉、石墨片或石墨膜,所述含碳層通過鍍層、噴塗或貼合的方式設置。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光源的中心位於所述反光杯的焦點與所述反光杯底部之間,所述透光體的所述入光面位於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光杯的焦點之間,且所述反光杯反射的所述光線的聚焦位置在所述透光體的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光杯的焦點之間。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反光杯具有第一反射區域和第二反射區域,所述第一反射區域是包括所述反光杯底部的一段弧形區域,所述第二反射區域是所述弧形區域兩端向外延伸的平面區域,所述平面區域與所述弧形區域相切。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平面區域與輔助線之間的夾角在5~20度之間,所述輔助線是所述光源中心與所述透光體中心連線。
  17. 如請求項5所述的脫毛儀,其中,還包括:第一透光體和製冷件,其中,所述濾光片屬於所述第一透光體;所述第一透光體設置於所述反光杯出光側且與所述反光杯構成容納所述光源的空腔;所述散熱基座一側與所述反光杯熱耦合;所述製冷件的製冷側與所述散熱基座另一側、和/或所述反光杯一側熱耦合;所述光源的主體懸於所述空腔內,所述製冷件對所述空腔進行降溫。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脫毛儀,其中,包括:冷驅組件;其中,所述散熱基座包括散熱板和散熱翅片,所述散熱板一表面設有並排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光源和所述反光杯設置於所述散熱板的所述第一區域位置,所述散熱翅片安裝在所述第二區域,所述冷驅組件設於所述散熱翅片背對所述反光杯的一側,所述冷驅組件驅動氣流吹向所述散熱翅片、所述光源、和/或所述反光杯。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光源是條形燈管,所述反光杯為半弧形反光杯,所述脫毛儀包括:側反件,設置於所述反光杯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將從所述反光杯兩端漏出的所述光線反射至所述反光杯出光側。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脫毛儀,其中,所述側反件與所述反光杯一體成型,且所述側反件設有通孔,所述燈管端部穿過所述通孔。
TW111143437A 2021-11-15 2022-11-14 脫毛儀 TWI8236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13851.6 2021-11-15
CN202122792654 2021-11-15
CN202122797614 2021-11-15
CN202122813851 2021-11-15
CN202122792654.0 2021-11-15
CN202122797614.5 2021-11-15
WOCN2022/113783 2022-08-19
PCT/CN2022/113783 WO2023082753A1 (zh) 2021-11-15 2022-08-19 脱毛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7524A TW202327524A (zh) 2023-07-16
TWI823676B true TWI823676B (zh) 2023-11-21

Family

ID=863246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3439A TWI823677B (zh) 2021-11-15 2022-11-14 脫毛儀
TW111143437A TWI823676B (zh) 2021-11-15 2022-11-14 脫毛儀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3439A TWI823677B (zh) 2021-11-15 2022-11-14 脫毛儀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1937875B2 (zh)
EP (1) EP4331430A1 (zh)
JP (1) JP2024519961A (zh)
KR (1) KR20240004565A (zh)
AU (1) AU2022386115A1 (zh)
CA (1) CA3222518A1 (zh)
IL (1) IL309229A (zh)
TW (2) TWI8236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9742B (zh) * 2023-05-23 2023-09-08 可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冷敷结构及制作方法
CN117462240B (zh) * 2023-12-25 2024-03-01 深圳诺铂智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脱毛仪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63429B2 (en) * 2007-04-19 2019-11-05 Miradry, Inc.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non-invasive delivery of microwave therapy
CN113144436A (zh) * 2020-08-19 2021-07-23 深圳市洋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94958A (en) * 1936-06-22 1937-10-05 Maurice P Parker Shield for arc lamp reflectors
SE9202494D0 (sv) 1992-08-31 1992-08-31 Morgan Gustavsson Anordning foer emission av ljus eller laserljus
US20080294152A1 (en) * 1996-12-02 2008-11-27 Palomar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Cooling System For A Photocosmetic Device
US7204832B2 (en) * 1996-12-02 2007-04-17 Pálomar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Cooling system for a photo cosmetic device
US8182473B2 (en) * 1999-01-08 2012-05-22 Palomar Medical Technologies Cooling system for a photocosmetic device
US20060149343A1 (en) * 1996-12-02 2006-07-06 Palomar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Cooling system for a photocosmetic device
IL122840A (en) * 1997-12-31 2002-04-21 Radiancy Inc Hair removal device and methods
US20060206103A1 (en) * 2001-03-02 2006-09-14 Palomar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device
CN102698368A (zh) * 2002-10-23 2012-10-03 帕洛玛医疗技术公司 与冷却剂和肤面物质联用的光治疗装置
BRPI0417312A (pt) * 2003-12-04 2007-03-27 John Raymond Essig Jr aparelho de campo desdobrável multifuncional inflável modular e métodos de manufatura
WO2005065565A1 (en) * 2003-12-31 2005-07-21 Palomar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with vusualization
JP2006058686A (ja) 2004-08-20 2006-03-02 Sony Corp フラッシュ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20060253176A1 (en) * 2005-02-18 2006-11-09 Palomar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device with deflector optic
EP2334249B1 (en) 2008-09-21 2013-03-13 Syneron Medical Ltd.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sonal skin treatment
US8900138B2 (en) * 2009-11-05 2014-12-02 James P. Horvath Headlight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0786693B1 (en) * 2012-04-06 2020-09-29 Orbital Research Inc. Biometric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WO2014199365A1 (en) * 2013-06-14 2014-12-18 Syneron Beauty Ltd Hair removal apparatus
CN208610984U (zh) 2017-12-06 2019-03-19 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拆式脱毛仪
US10236174B1 (en) * 2017-12-28 2019-03-19 Lucidity Lights, Inc. Lumen maintenance in fluorescent lamps
CN109027958A (zh) 2018-07-04 2018-12-18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一种用于矩阵式led车灯的散热装置
CN211534779U (zh) 2019-07-07 2020-09-22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110464453A (zh) * 2019-09-24 2019-11-19 木马电器科技(东莞)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手持式智能光脱毛设备及智能光脱毛方法
KR102347530B1 (ko) * 2020-02-28 2022-01-07 (주)라메디텍 레이저 조사 장치
CN112055799B (zh) * 2020-04-02 2023-02-17 深圳市予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WO2021196506A1 (zh) * 2020-04-02 2021-10-07 深圳市予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215384556U (zh) 2020-07-09 2022-01-04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便携式脱毛仪
CN213489243U (zh) 2020-09-08 2021-06-22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脱毛仪光路系统及脱毛仪
CN213883463U (zh) 2020-11-05 2021-08-06 珠海橙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脱毛仪
CN215534977U (zh) 2021-08-05 2022-01-18 深圳市嘉宇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以及美容仪
CN216571230U (zh) 2021-11-15 2022-05-24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CN217488844U (zh) 2021-11-15 2022-09-27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CN217310568U (zh) 2021-12-20 2022-08-30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脱毛仪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63429B2 (en) * 2007-04-19 2019-11-05 Miradry, Inc.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non-invasive delivery of microwave therapy
CN113144436A (zh) * 2020-08-19 2021-07-23 深圳市洋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脱毛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3677B (zh) 2023-11-21
TW202327524A (zh) 2023-07-16
CA3222518A1 (en) 2023-05-19
EP4331430A1 (en) 2024-03-06
US11937875B2 (en) 2024-03-26
US11969207B2 (en) 2024-04-30
IL309229A (en) 2024-02-01
AU2022386115A1 (en) 2023-12-21
US20230148727A1 (en) 2023-05-18
TW202325233A (zh) 2023-07-01
US20230149079A1 (en) 2023-05-18
JP2024519961A (ja) 2024-05-21
KR20240004565A (ko) 2024-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3676B (zh) 脫毛儀
CN220530111U (zh) 脱毛仪及皮肤处理设备
CN112055799B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CN111743622A (zh) 便携的脱毛仪
WO2023082753A1 (zh) 脱毛仪
CN209790005U (zh) 一种脱毛仪
CN114051366A (zh) 散热机构及脱毛仪
CN213758532U (zh) 一种冰敷脱毛仪
CN215384556U (zh) 便携式脱毛仪
CN112451087A (zh)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218960917U (zh) 脱毛仪
CN112515318A (zh) 一种脱毛仪手柄
CN216535497U (zh) 一种脱毛仪
WO2022082884A1 (zh) 一种冷敷机构及脱毛仪
CN220530510U (zh) 脱毛仪及皮肤处理设备
CN216136023U (zh) 脱毛仪
CN112426223A (zh) 脱毛仪的冷敷组件及脱毛仪
CN217793317U (zh) 脱毛装置
CN212729965U (zh) 一种冷敷机构及脱毛仪
CN219461384U (zh) 脱毛装置
CN217447994U (zh) 一种冷却驱动件及具有该冷却驱动件的脱毛仪
CN218793579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6455274U (zh) 脱毛仪
CN215739411U (zh) 脱毛仪
CN221061521U (zh) 皮肤护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