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272B - 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 Google Patents

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272B
TWI822272B TW111132157A TW111132157A TWI822272B TW I822272 B TWI822272 B TW I822272B TW 111132157 A TW111132157 A TW 111132157A TW 111132157 A TW111132157 A TW 111132157A TW I822272 B TWI822272 B TW I8222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cover
ring
ring member
bearing pa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2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5625A (zh
Inventor
丸山高広
藤田衛
Original Assignee
皇冠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膳魔師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皇冠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膳魔師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皇冠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5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5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27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7/00Closures with filling and discharging, or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 B65D47/04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 B65D47/06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 B65D47/08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having articulated or hinged clos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1/00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1/24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r co-operating with auxiliary devices for non-closing purposes
    • B65D51/242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r co-operating with auxiliary devices for non-closing purpose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facilitating lifting or suspending of the conta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3/00Lids or covers for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 B65D43/14Non-removable lids or covers
    • B65D43/22Devices for holding in closed position, e.g. cl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7/00Closures with filling and discharging, or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 B65D47/04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 B65D47/06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 B65D47/08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having articulated or hinged closures
    • B65D47/0857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having articulated or hinged closures made separately from the base element provided with the spout or discharge passage
    • B65D47/0871Closures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other than pumps with pouring spouts or tubes; with discharge nozzles or passages having articulated or hinged closures made separately from the base element provided with the spout or discharge passage and elastically biased towards the open position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Thermally Insulated Containers For Food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蓋組件及飲料容器,該飲料容器具有該蓋組件及一容器本體,該蓋組件透過螺合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上段設有開口之一容器本體的一頭頸部,其包含一蓋本體、一環構件及一鉸鏈,其中,該蓋本體係用以堵塞該容器本體的一上段開口部;該環構件係呈環狀且設置於該蓋本體的上方側;該鉸鏈係使該環構件能以一鉸鏈中心軸旋動自如的方式樞接於該蓋本體,且該鉸鏈具有能彈性形變之一賦予勢能部,該賦予勢能部能相對於該蓋本體沿該鉸鏈中心軸延伸的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對該環構件賦予勢能。

Description

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以往,已知一種做為栓塞體的蓋組件,可藉由螺合拆裝自如地安裝在上段開有開口之容器本體的頭頸部。蓋組件包含有一環形的環構件(如:手柄),可以掛在手上或類似的地方,藉由鉸鏈旋動自如地連接到蓋組件(例如,日本專利第3937428號公報,下稱「習知容器」)。以外,還有一種已知的配置是,環構件被以固定狀態或一體化豎立在蓋組件的蓋體(例如,虎牌魔法瓶株式會社於2021年7月6日發表之MCZ型產品,下稱「習知產品」)。
如習知產品之環構件固定在蓋體上並向豎起時,上下方向的尺寸會很龐大,當飲料容器被裝在袋子裡時容易礙事。在這方面,如習知容器之環構件可圍繞鉸鏈旋動自如時,當環構件被折疊時,上下方向之龐大尺寸可以被抑制,使其易於壓縮而可提高便利性。
然而,當飲料容器通過手指穿過環構件被攜帶時,或者當飲料容器掉落時,可能會有一個圓周方向(如:解除螺合的方向)的力施加到環構件。在這種情況下,蓋組件有可能被旋動,並使蓋組件與容器本體螺合的狀態變得不穩定。
有鑑於此,如何通過使環構件可圍繞鉸鏈自由旋動來增加便利性,同時能夠保持蓋組件和容器本體之間良好的螺合狀態,即成為本發明在此欲探討之一重要議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蓋組件,該蓋組件透過螺合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上段設有開口之一容器本體的一頭頸部,其包含一蓋本體、一環構件及一鉸鏈,其中,該蓋本體係用以堵塞該容器本體的一上段開口部;該環構件係呈環狀且設置於該蓋本體的上方側;該鉸鏈係使該環構件能以一鉸鏈中心軸旋動自如的方式樞接於該蓋本體,且該鉸鏈具有能彈性形變之一賦予勢能部,該賦予勢能部能相對於該蓋本體沿該鉸鏈中心軸延伸的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對該環構件賦予勢能。
可選地,更包含一口部形成構件、一蓋體及一蓋鎖定機構,其中,該口部形成構件係設置於該蓋本體,其具有能與該容器本體之內部相連通的一液體流通口;該蓋體係在上下方向上設置於該蓋本體與該環構件之間,且覆蓋該液體流通口,該蓋體係透過該鉸鏈以能旋動自如的方式樞接於該蓋本體,且其能以旋繞該鉸鏈中心軸之開啟方向被賦與勢能;該蓋鎖定機構係在堵塞該蓋體呈關閉狀態的情況下,位置相對於該蓋本體 固定該蓋體。
可選地,前述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係相當於該蓋組件與該容器本體相螺合之圓周方向的拴緊側,前述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係相當於前述圓周方向的鬆開側。
可選地,該鉸鏈還包含一帽蓋軸承部、一環軸承部及一鉸鏈軸,其中,該帽蓋軸承部係設置於該蓋本體;該環軸承部係設置於該環構件,且在前述鉸鏈軸方向上與該帽蓋軸承部呈相鄰設置;該鉸鏈軸係樞轉支撐該帽蓋軸承部與該環軸承部,使得該帽蓋軸承部與該環軸承部能旋繞該鉸鏈中心軸相對地自由旋動。
可選地,該鉸鏈還包含一帽蓋軸承部、一蓋軸承部、一環軸承部及一鉸鏈軸,其中,該帽蓋軸承部係設置於該蓋本體;該蓋軸承部係設置於該蓋體;該環軸承部係設置於該環構件,且在前述鉸鏈軸方向上與該帽蓋軸承部及該蓋軸承部並列設置;該鉸鏈軸係樞轉支撐該帽蓋軸承部、該蓋軸承部與該環軸承部,使得該帽蓋軸承部、該蓋軸承部與該環軸承部能旋繞該鉸鏈中心軸相對地自由旋動。
可選地,該鉸鏈更包含一收納凹部及一封閉部,其中,該收納凹部係凹設於該帽蓋軸承部或該環軸承部之其中一者,且沿前述鉸鏈軸方向延伸能收納該賦予勢能部;該封閉部係將該賦予勢能部封閉至該收納凹部。
可選地,該鉸鏈更包含一收納凹部及一封閉部,其中,該收納凹部係凹設於該蓋軸承部或該環軸承部之其中一者,且沿前述鉸鏈軸方向延伸能收納該賦予勢能部;該封閉部係將該賦予勢能部封閉至該收納凹部。
可選地,該鉸鏈具有一咔嗒機構,該咔嗒機構能在該環構件朝著旋繞該鉸鏈中心軸的前述開啟方向或關閉方向旋動時,賦予咔嗒感。
可選地,該環構件之下表面的形狀係形成為與其下表面相對向之該蓋本體之一頂壁部的形狀呈相對應。
可選地,該環構件之下表面的形狀係形成為與其下表面相對向之該蓋體之一蓋頂壁部的形狀呈相對應。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飲料容器,具有如上所述之一蓋組件,以及安裝有該蓋組件之一容器本體。
依據本發明的蓋組件及飲料容器,通過使環構件可圍繞鉸鏈自由旋動來增加便利性,同時能夠保持蓋組件和容器本體之間良好的螺合狀態。
為便貴審查委員能對本發明目的、技術特徵及其功效,做更進一步之認識與瞭解,茲舉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為使本發明之目的、技術內容與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並參照附圖,對本發明所公開的實施方式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考圖1至9就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蓋組件3A以及飲料容器1A加以說明。然而,以下的說明中有時會單稱蓋組件3A為蓋或稱飲料容器1A為容器。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例之飲料容器1A包含有蓋組件3A、及安裝有蓋組件3A的有底筒狀的容器本體2A。蓋組件3A藉由螺合以可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做為容器本體2A的開口部的頭頸部2c。
蓋組件3A包含有蓋本體9、內塞部10、環構件11及鉸鏈12,其中,蓋本體9為具有頂壁(即,頂端壁)的筒狀亦即有頂筒狀;內塞部10與蓋本體9固定;防水襯墊14密閉容器本體2A與蓋本體9之間;環構件11係呈環狀的;鉸鏈12係將環構件11以繞鉸鏈中心軸A旋動自如的方式連接於蓋本體9,即,鉸鏈12使該環構件11能以一鉸鏈中心軸旋動自如的方式樞接於該蓋本體9。蓋組件3A及容器本體2A係以中心軸C為中心相互同軸設置。
本實施例中,中心軸C延伸的方向稱為上下方向。上下方向中,容器本體2A的底面部2a朝向蓋本體9之頂壁部9b的方向稱為上側,自頂壁部9b朝向底面部2a的方向稱為下側。與中心軸C正交的方向稱為徑方向。徑方向中,靠近中心軸C的方向成為徑方向內側或單稱為內側,遠離中心軸C的方向稱為徑方向外側或單稱為外側。
此外,徑方向中,通過鉸鏈12與中心軸C的方向稱為前後方向。前後方向中,自鉸鏈12朝向中心軸C的方向稱為前側,自中心軸C朝向鉸鏈12的方向稱為後側。此外,徑方向中,與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稱為左右方向。如圖 2所示蓋本體9的頂壁部9b朝向鉛直方向的上方呈立正姿態的飲料容器1A,從前側觀察時,左右方向中朝左的方向稱為左側,朝右的方向稱為右側。
以中心軸C為中心繞轉的方向稱為圓周方向,圓周方向相當於蓋組件3A與容器本體2A螺合的方向(即,螺合方向)。如圖1所示,圓周方向中的其中一側T1係相當於螺合方向的拴緊側,圓周方向中另一側T2相當於螺合方向的鬆開側(即,螺合解除方向)。因此,本實施例中,有時將圓周方向的其中一側T1稱為圓周方向的拴緊側T1,而將圓周方向的另一側T2稱為圓周方向的鬆開側T2。更詳細而言,自上側觀察飲料容器1A的俯視狀態,圓周方向的其中一側(即,拴緊側)T1係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而圓周方向的另一側(即,鬆開側)T2係以中心軸C為中心周的逆時針方向。
然而,為了與鉸鏈中心軸A有所區別,亦可稱中心軸C為蓋中心軸C或容器中心軸C。
鉸鏈12的鉸鏈中心軸A設置於較中心軸C更後側的位置。中心軸C與鉸鏈中心軸A位於相互呈歪斜線的位置。鉸鏈中心軸A延伸的方向稱為鉸鏈軸方向。鉸鏈軸方向相當於左右方向。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右側,另一側相當於左側。鉸鏈中心軸A係在以中心軸C為中心之未圖示的假想圓的切線方向延伸。因此,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圓周方向的拴緊側T1,而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相當於圓周方向的鬆開側T2(如圖6所示)。
與鉸鏈中心軸A正交的方向稱為鉸鏈徑方向。鉸鏈徑方向中靠近鉸鏈中心軸A的方向稱為鉸鏈徑方向的內側,遠離鉸鏈中心軸A的方向稱為鉸鏈徑方向的外側。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旋繞的方向稱為鉸鏈圓周方向。
如圖2所示,飲料容器1A藉由具有真空絕熱構造的容器本體2A而可保溫或保冷容納於該容器本體2A的飲料(即,液狀的內容物、液體)。容器本體2A形成為上段開有開口的有底筒狀。而容器本體2A亦可容納飲料以外的內容物。
具體而言,該容器本體2A係具有例如不鏽鋼等形成的有底筒狀的外容器4及內容器5,在內容器5收納於外容器4內側的狀態下接合彼此的開口緣部以構造成雙層構造的容器。
此外,外容器4與內容器5之間設有真空絕熱層6。真空絕熱層6形成方式可為例如在減壓為高度真空或真空吸引的腔室內塞住設置在外容器4之底面中央的排氣孔以形成。
容器本體2A包含有大致圓板狀的底面部2a、大致呈圓筒狀且下端部與底面部2a的外周部連接的本體部2b、以及設置在本體部2b的上側且較本體部2b縮徑的頭頸部2c。
頭頸部2c的內周部較本體部2b的內周面更縮徑。頭頸部2c的上端部開口為圓形以做為容器本體2A的上段開口部2d。如圖3所示,頭頸部2c具有陰螺紋部7、懸伸部8及肩部2e。
陰螺紋部7係設置於頭頸部2c的內周部。懸伸部8設置於頭頸部2c的內周部,位於較陰螺紋部7更下側的位置。懸伸部8自頭頸部2c的內周面朝徑方向內側突出,並整圈地延伸於圓周方向。懸伸部8係形成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於頭頸部2c中突出至最內側。
肩部2e設置於頭頸部2c的外周部。肩部2e形成為越上側越縮徑的錐形狀。頭頸部2c中位於較肩部2e更上側的部分朝上下方向延伸為大致圓筒狀。
而本實施例的飲料容器1A雖如圖1所示具有全體大致呈圓筒狀的外觀形狀,但飲料容器1A的外觀形狀不限於此,可配合尺寸或設計需求等施加適當變更。此外,亦可於容器本體2A、蓋本體9或環構件11的各外表面或表面施加塗裝或印刷等。
如圖3及圖4所示,蓋組件3A構造成可安裝於容器本體2A的頭頸部2c,堵塞容器本體2A之上段開口部2d的栓塞體。而圖3係顯示蓋組件3A之環構件11的收納狀態的剖面圖,圖4係顯示蓋組件3A之環構件11的開放狀態的剖面圖。圖3及圖4均為顯示與中心軸C平行(包含中心軸C)的縱剖面圖。
蓋本體9係可堵塞容器本體2A之上段開口部2d的構件,以例如聚丙烯(PP)等具耐熱性樹脂所形成。蓋本體9包含周壁部9a及頂壁部9b。
周壁部9a以與容器本體2A及本體部2b連續的方式於上下方向延伸為筒狀。具體上,本實施例中周壁部9a係越往上側越縮徑的錐形筒狀。周壁部9a自徑方向外側繞圓周方向整圈圍繞頭頸部2c的外周部。周壁部9a的下端自上側覆蓋肩部2e。
頂壁部9b與周壁部9a的上端部連接,並自上側覆蓋容器本體2A的上段開口部2d。頂壁部9b係在與中心軸C垂直的方向擴展為大致板狀。頂壁部9b與上段開口部2d之間於上下方向設有間隙。
頂壁部9b具有外周溝槽9c。外周溝槽9c設置於頂壁部9b的外周部。外周溝槽9c較頂壁部9b中除了外周溝槽9c以外的部分更朝下側凹陷並於圓周方向延伸。外周溝槽9c係以中心軸C文中心的環狀。外周溝槽9c於俯視上錫成為大致多角形狀,而於本實施例中為大至四角形狀。外周溝槽9c位於蓋本體9之上端外周部且於上側及徑方向外側開口。
如圖3及圖4所示,在與中心軸C平行的剖面視圖中,外周溝槽9c的壁面(即,溝槽的內壁)係以越往徑方向外側越往下側的方式延伸。具體上,本實施例中,外周溝槽9c在縱剖面視圖中係形成為凹曲線狀。亦即,外周溝槽9c的壁面形成為凹曲面狀。
內塞部10係由例如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形成。內塞部10可與蓋本體9一體成型以堵塞上段開口部2d。如圖3所示,內塞部10為有底圓筒狀,且藉由熔接等一體安裝於蓋本體9之頂壁部9b的下表面。內塞部10設置於容器本體2A之頭頸部2c內。內塞部10之內部設置有絕熱材料S。然而亦可將內塞部10的內部設置為空氣層以取代絕熱材料S。
內塞部10具有陽螺紋部13及凸緣部10a。陽螺紋部13設置在內塞部10的外周面。本實施例之飲料容器1A藉由陽螺紋部13及陰螺紋部7的螺合,係以可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內塞部10(蓋組件3A)。
凸緣部10a係自內塞部10的下端部朝徑方向外側突出,並整圈延伸於圓周方向。凸緣部10a設置在懸伸部8的內側,並在徑方向上與懸伸部8呈相對向。
防水襯墊14安裝在內塞部10的外周部。防水襯墊14係用以密閉容器本體2A與內塞部10之間的環狀之密封構件,係由例如矽橡膠等具耐熱性之橡膠或彈性體等之彈性構件所形成。防水襯墊14的內周部於圓周方向上整圈設置有朝徑方向外側凹陷的內周凹部14a。防水襯墊14藉由內周凹部14a嵌設於凸緣部10a而安裝於內塞部10。
防水襯墊14的外周面朝徑方向外側突出設置有彈性凸緣部14b。彈性凸緣部14b設置在防水襯墊14的外周部,且整圈延伸於圓周方向。彈性凸緣部14b於上下方向並列設置有兩個。當蓋組件3A安裝於容器本體2A時,彈性凸緣部14b會一邊彈性形變一邊成為整圈密合於容器本體2A之懸伸部8的狀態。藉此,防水襯墊14可水密地密閉懸伸部8(容器本體2A)與內塞部10(蓋組件3A)之間。
可透過將防水襯墊14拉伸使其彈性形變,以將防水襯墊14自凸緣部10a取下。藉此,可分別清潔蓋組件3A與防水襯墊14,而可保持防水襯墊14與內塞部10之間的衛生。
此外,防水襯墊14不限於形成為上述形狀之物,例如,彈性凸緣部14b的數量不限於如上述的兩個,而可設置一個或三個以上的多個。此外,防水襯墊14不限於設置有上述彈性凸緣部14b的構造,其形狀等亦可施加適當變更。
本實施例的飲料容器1A,可自內塞部10已自上段開口部2d嵌入至容器本體2A之內側的狀態,如圖1及圖5所示,將蓋本體9(蓋組件3A)相對於容器本體2A朝圓周方向的一側(即,拴緊側)T1旋轉,藉此通過陰螺紋部7與陽螺紋部13的螺合可將蓋組件3A安裝於容器本體2A。此外,可自蓋組件3A已安裝於容器本體2A的狀態,將蓋本體9(蓋組件3A)相對於容器本體2A朝圓周方向的另一側(即,鬆開側)T12旋轉,藉此可解除陰螺紋部7與陽螺紋部13的螺合,而可自容器本體2A拆下蓋組件3A。
環構件11例如由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所形成。環構件11係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環構件11形成為大致多角形狀,本實施例中形成為大致四角形狀。
如圖3所示,環構件11設置在蓋本體9的上側。具體上,在如圖3所示環構件11的收納狀態中,環構件11設置在頂壁部9b上,更詳細而言,環構件11是設置在頂壁部9b的外周部上,亦即外周溝槽9c上。環構件11的至少下側部分容納於外周溝槽9c內。
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係形成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的形狀設置成和與其下表面11a呈相對向之蓋本體9的頂壁部9b的形狀一致或相對應。具體上,圖3所示的縱剖面視圖中,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越朝徑方向內側越往上側延伸。本實施例中,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在該縱剖面視圖中呈現凸曲線形狀。亦即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形成為凸曲面狀。
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的內周部係與外周溝槽9c朝向徑方向外側的壁面呈相對向。環構件11的內周部與外周溝槽9c的上述壁面互相嵌合。環構件11及外周溝槽9c由於分別為多角形狀,因此藉由這樣的嵌合,環構件11與外周溝槽9c被設定成於圓周方向上無法相對旋動。
環構件11的外周面11b越往上側越往徑方向內側延伸。亦即,環構件11的外周面11b係形成為越往上側越縮徑的錐面狀。本實施例中,環構件11的外周面11b係以與蓋本體9之周壁部9a之外周面連續的方式設置成與周壁部9a大致齊面。
環構件11於其上表面設置有平面部11c及凹面部11d。平面部11c設置在環構件11的上表面中的外周部。平面部11c係形成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平面部11c係呈現在與中心軸C垂直之方向上擴展的大致平面狀。
凹面部11d設置在環構件11的上表面中外周部以外的部分,憶及凹面部11d設置在位於較平面部11c內側的部分。凹面部11d較平面部11c更向下側凹陷。凹面部11d係形成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圖3所示的縱剖面視圖中,凹面部11d係以越往徑方向外側越朝向上側的方式延伸。具體上,凹面部11d在該縱剖面視圖中形成為凹曲線狀。亦即,凹面部11d為凹曲面狀。凹面部11d的內周部圓滑地連結頂壁部9b中位於外周溝槽9c之內側的部分。
本實施例中,環構件11之下側部分設置在外周溝槽9c內,外周面11b形成與周壁部9a連續,並且凹面部11d形成與頂壁部9b的內側部分連續,因此設置環構件11亦可提高外觀上的美感。此外,環構件11的外表面或表面設置有凹凸部,因此如圖4所示使環構件11為開放狀態且使用者以手指通過環構件11以拿持時,不易滑掉而可穩定握持。
鉸鏈12係連結蓋本體9之後段部與環構件11的後段部並使其等可相對地在鉸鏈圓周方向自由旋動。鉸鏈12具有彈簧機構,該彈簧機構包含有後述之賦予勢能部19及封閉部20。鉸鏈12係構造成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而在鉸鏈軸方向延伸。
如圖5至圖9所示,鉸鏈12具有帽蓋軸承部15、環軸承部(包含第一環軸承部16及第二環軸承部17)、賦予勢能部19、封閉部20、以及鉸鏈軸18。而圖6顯示與蓋組件3A的中心軸C平行之鉸鏈12的剖面(即,縱剖面)。此外,如圖7及圖8所示之蓋組件3A的分解立體圖,構成構件的排列順序與組裝後(即,已組裝狀態)的構成構件的設置關係有部分不同。
帽蓋軸承部15及兩個環軸承部的其中一者在鉸鏈軸方向上相互間隔設置有兩個,而在已經設置的兩個帽蓋軸承部15及兩個環軸承部的其中一者之間設置一個帽蓋軸承部15及環軸承部的另一者。本實施例在帽蓋軸承部15及第一環軸承部16、第二環軸承部17之中,係環軸承部(即,第一環軸承部16及第二環軸承部17)在鉸鏈軸方向間隔設置有兩個,而設置一個帽蓋軸承部15在兩個環軸承部(即,第一環軸承部16及第二環軸承部17)之間。
帽蓋軸承部15係自蓋本體9的周壁部9a的上端部朝後側上方突出設置,亦即,帽蓋軸承部15設置於蓋本體9。帽蓋軸承部15係以單一構件與蓋本體9一體成形。帽蓋軸承部15於鉸鏈軸方向延伸形成為大致圓筒狀。帽蓋軸承部15位於蓋本體9後段部之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帽蓋軸承部15位於鉸鏈12中鉸鏈軸方向的中央部。
如圖6及圖9所示,帽蓋軸承部15包含有收納凹部15b、臂承載部15c、滑接面15d、以及軸孔15a。亦即,鉸鏈12具有收納凹部15b。
本實施例中收納凹部15b凹設於帽蓋軸承部15並朝鉸鏈軸方向延伸。具體上,收納凹部15b係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多階段圓穴狀,在帽蓋軸承部15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開口,並自該端面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延伸。
收納凹部15b具有大徑孔部15f及小徑孔部15e。大徑孔部15f係呈圓孔狀,並於帽蓋軸承部15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開口。大徑孔部15f設置在收納凹部15b中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部分。
小徑孔部15e設置在收納凹部15b中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部分。小徑孔部15e係內徑尺寸較大徑孔部15f小的圓孔,並於大徑孔部15f的底面開口。
臂承載部15c設置於收納凹部15b內,係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的溝槽狀。具體上,臂承載部15c係自大徑孔部15f的內周面朝鉸鏈徑方向的外側凹陷,並於鉸鏈軸方向延伸。
滑接面15d設置在帽蓋軸承部15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滑接面15d係呈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之方向擴展的平面狀。
軸孔15a形成為於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圓孔形狀。軸孔15a內徑尺寸比收納凹部15b更小,具體上軸孔15a的內徑尺寸比小徑孔部15e的內徑尺寸更小。軸孔15a的軸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小徑孔部15e的底面。軸孔15a的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滑接面15d。
環軸承部設置於環構件11,並且與帽蓋軸承部15在鉸鏈軸方向上相鄰設置。環軸承部係以單一構件與環構件11一體成形。本實施例中設有兩個環軸承部。
承上,如圖6至圖8所示,環軸承部包含第一環軸承部16及第二環軸承部17。第一環軸承部16係設置在兩個環軸承部中在鉸鏈軸方向上的其中一側。第二環軸承部17設置在兩個環軸承部16、17中交相的另一側。
第一環軸承部16係自環構件11之外周面11b的後方下端部朝後側突出設置。第一環軸承部16係在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與帽蓋軸承部15相鄰設置。第一環軸承部16係形成為在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筒狀。
第一環軸承部16包含有軸承滑動面16b及軸孔16a。亦即,鉸鏈12具有軸承滑動面16b,而本實施例中軸承滑動面16b設置在第一環軸承部16。
軸承滑動面16b設置在第一環軸承部16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軸承滑動面16b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方向擴展的平面狀。本實施例中,軸承滑動面16b具有段差部16c。段差部16c係自軸承滑動面16b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凹陷形成為凹狀。段差部16c設置在軸承滑動面16b中鉸鏈圓周方向的一部分。具體上,本實施例中在環構件11於收納狀態時,段差部16c設置在軸承滑動面16b的下端部。
軸孔16a於鉸鏈軸方向貫穿第一環軸承部16。軸孔16a之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軸承滑動面16b。軸孔16a形成為沿著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多階段圓孔狀。軸孔16a中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內徑小於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的內徑。
第二環軸承部17係自環構件11之外周面11b的後方下端部朝後側突出設置。第二環軸承部17在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與帽蓋軸承部15相鄰設置。第二環軸承部17形成為在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筒狀。
第二環軸承部17包含有滑接凸部17b、抵接面17c、以及軸孔17a。滑接凸部17b位於第二環軸承部17中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滑接凸部17b係自第二環軸承部17中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以外的部分,亦即滑接凸部17b以外的部分朝向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突出設置。滑接凸部17b形成為沿著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圓筒狀。滑接凸部17b的外徑尺寸小於第二環軸承部17中除了滑接凸部17b以外的部分的外徑尺寸。
抵接面17c設置在第二環軸承部17中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本實施例中,抵接面17c設置在滑接凸部17b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抵接面17c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之方向擴展的平面狀。抵接面17c係以滑動自如的方式與帽蓋軸承部15的滑接面15d接觸。
軸孔17a係在鉸鏈軸方向貫穿第二環軸承部17。軸孔17a的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抵接面17c。軸孔17a係沿著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多階段圓孔狀。軸孔17a中除了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內徑尺寸小於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部的內徑尺寸。
賦予勢能部19可彈性形變。具體上,本實施例之賦予勢能部19係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形成為螺旋狀,而可在鉸鏈軸方向彈性形變的金屬製壓縮螺旋彈簧。賦予勢能部19收納於收納凹部15b。賦予勢能部19設置橫跨收納凹部15b的小徑孔部15e及大徑孔部15f。賦予勢能部19之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與小徑孔部15e的底面接觸。賦予勢能部19的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端部係與封閉部20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即,後述之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接觸。
賦予勢能部19係相對於帽蓋軸承部15透過封閉部20對第一環軸承部16朝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賦予勢能。亦即,賦予勢能部19相對於蓋本體9朝向鉸鏈中心軸A延伸的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對環構件11賦予勢能。此外,賦予勢能部19藉由彈性形變,容許環構件11相對於蓋本體9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
封閉部20形成為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筒狀。封閉部20設置在第一環軸承部16之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並且,設置在賦予勢能部19的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封閉部20,在鉸鏈軸方向上,介設於第一環軸承部16與賦予勢能部19之間。封閉部20至少一部分插入收納凹部15b的大徑孔部15f內。藉此,封閉部20可將賦予勢能部19封閉至收納凹部15b。封閉部20中,除了插入收納凹部15b之部分以外的部分露出於第一環軸承部16與帽蓋軸承部15之間。
本實施例中,封閉部20的至少一部分(即,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插入至收納凹部15b內,而封閉部20由於不會完全自收納凹部15b脫離,因此封閉至收納凹部15b內部的賦予勢能部19不會露出於外部。因此,不會在外觀上看到賦予勢能部19而可使外觀更為美觀。
封閉部20材質與第一環軸承部16不同,優選以如較第一環軸承部16更耐磨的聚甲醛(POM)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所形成。本實施例之蓋組件3A藉由將以高耐磨耗性質的封閉部20與第一環軸承部16分開設置的構造,可提高鉸鏈12的耐久度。
封閉部20具有臂部20b、封閉滑動面20c、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以及軸孔20a。如圖8所示,臂部20b係自封閉部20的外周面朝鉸鏈徑方向的外側突出,並形成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的肋狀。臂部20b如圖7及圖9所示插入至帽蓋軸承部15的臂承載部15c。臂部20b係在鉸鏈軸方向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合於臂承載部15c。臂部20b插入至臂承載部15c,藉此可限制封閉部20相對於帽蓋軸承部15在鉸鏈圓周方向的旋轉,且容許封閉部20在鉸鏈軸方向的滑動移動。
如圖6及圖7所示,封閉滑動面20c設置在封閉部20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封閉滑動面20c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之方向擴展的平面狀。封閉滑動面20c係以滑動自如的方式與第一環軸承部16的軸承滑動面16b接觸。
本實施例中,封閉滑動面20c具有凸部20e。凸部20e係自封閉滑動面20c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突出形成凸狀。凸部20e設置在封閉滑動面20c中的鉸鏈圓周方向的一部分。本實施例中,凸部20e設置在封閉滑動面20c的下端部。環構件11於收納狀態時,凸部20e在鉸鏈軸方向與段差部16c呈相對向,而以可脫離的方式卡止於段差部16c內。
將環構件11自環構件11的收納狀態轉換至開放狀態的過程中,凸部20e可繞著鉸鏈中心軸A對抗賦予勢能部19所賦予的勢能而克服段差部16c。具體上,上述過程中,使凸部20e接觸段差部16c中位於鉸鏈圓周方向的端部的壁部,藉此產生將封閉部20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的力,而使賦予勢能部19彈性形變。使賦予勢能部19彈性形變,可使封閉部20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凸部20e可在鉸鏈圓周方向上克服段差部16c的上述壁部而自段差部16c脫離。而此時,凸部20e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接觸軸承滑動面16b中段差部16c以外的部分。
此外,與上述相反,將環構件11自開放狀態復原至收納狀態的過程中,段差部16c相對於凸部20e於鉸鏈圓周方向移動(即,旋動),且兩者位於鉸鏈軸方向上相對向的位置時,賦予勢能部19會復原變形,而封閉部20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位移使凸部20e再次插入(即,卡止)段差部16c內。
亦即,本實施例中,鉸鏈12具有咔嗒機構,咔嗒機構包含段差部16c與凸部20e,而咔嗒機構可在環構件11繞鉸鏈中心軸A往開啟方向或關閉方向旋動時,賦予咔嗒感。
如圖6及圖8所示,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設置於封閉部20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之方向擴展的平面狀。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與賦予勢能部19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抵接。
軸孔20a係在鉸鏈軸方向貫穿封閉部20。軸孔20a在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封閉滑動面20c。軸孔20a的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軸孔20a形成為沿著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圓孔狀。
鉸鏈軸18係形成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之圓柱狀,並於鉸鏈軸方向延伸。鉸鏈軸18係金屬製,並且插入帽蓋軸承部15、一對之環軸承部(即,第一環軸承部16及第二環軸承部17)、賦予勢能部19、以及封閉部20。鉸鏈軸18係以可繞鉸鏈中心軸A相對旋動自如的方式樞轉支撐帽蓋軸承部15與環軸承部(即,第一環軸承部16及第二環軸承部17)。
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例之蓋組件3A及飲料容器1A,環構件11係透過鉸鏈12與蓋本體9連結,亦即,環構件11可繞鉸鏈中心軸A旋動自如。因此,可因應使用狀況使環構件11為開放狀態或為收納狀態,可適當選擇環構件11的姿勢,便利性高。特別是當環構件11為開放狀態時,使用者可將手指穿過環構件11而實現攜帶便利,而在環構件11為收納狀態時,可抑制蓋上段部或容器上段部龐大的體積而可容易收納於包包。
此外,鉸鏈12的賦予勢能部19係對環構件11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賦予勢能。因此,使用者將手指穿過環構件11攜帶,或飲料容器1A掉落等時候,環構件11被施予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力量時,該力量會被賦予勢能部19的彈性形變吸收,因此不易傳達至蓋本體9。藉此,可抑制蓋組件3A被上述力量往圓周方向(即,螺合解除方向)旋轉,而可良好地維持蓋組件3A與容器本體2A的螺合狀態。
具體上,本實施例中,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該蓋組件3A與容器本體2A螺合的圓周方向上的拴緊側T1,而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相當於圓周方向上的鬆開側T2。此時,蓋組件3A與容器本體2A螺合的圓周方向中,朝向鬆開側T2(即,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力量(即,旋轉力量)作用於環構件11時,該力量會被賦予勢能部19吸收,因此可抑制上述螺合鬆動。因此,可抑制容器本體2A內的飲料因上述螺合鬆動滲漏至容器外部這樣的事情發生。
此外,本實施例中,帽蓋軸承部15及環軸承部(即,第一環軸承部16及第二環軸承部17)中,環軸承部係在鉸鏈軸方向相互隔著間隔設置兩個,且一個帽蓋軸承部15設置在兩個環軸承部之間。亦即,帽蓋軸承部15及第一環軸承部16、第二環軸承部17這兩者的其中一者係在鉸鏈軸方向上相互隔著間隔設置兩個,而帽蓋軸承部15及環軸承部16、17這兩者的另一者,係設置一個且設置在前述兩個其中一者之間。此時,可藉由鉸鏈12的賦予勢能部19達到上述作用效果,並可穩定提高鉸鏈12的強度。
此外,本實施例中,鉸鏈12包含有收納凹部15b、將賦予勢能部19封閉至收納凹部15b的封閉部20。此時,由於藉由封閉部20可將賦予勢能部19封閉至收納凹部15b內,因此,可防止賦予勢能部19露出於外部,而可賦予蓋組件3A及飲料容器1A外觀設計上的美感。此外,藉由封閉賦予勢能部19,可防止例如髒污附著等因素而使賦予勢能部19功能受損不穩定等情事。
此外,本實施例中,軸承滑動面16b具有段差部16c以做為鉸鏈12的咔嗒機構,封閉滑動面20c具有凸部20e,可抵抗賦予勢能部19所賦予之勢能繞鉸鏈中心軸A克服段差部16c。此時,使用者使環構件11繞鉸鏈中心軸A旋動時,藉由凸部20e對抗賦予勢能部19所賦予之勢能克服段差部16c,使用者可獲得咔嗒感。藉由獲得咔嗒感,使用者可以感覺辨識環構件11的旋動操作是在怎樣的狀態。
具體上,本實施例中,環構件11為收納狀態時,使環構件11往開啟方向旋動則透過凸部20e在鉸鏈圓周方向相對地克服段差部16c可獲得咔嗒感,而可以感覺辨識旋動操作已開始。而收納狀態的環構件11往開啟方向旋動時,由於凸部20e在克服段差部16c時會產生來自勢能的阻礙,因此可抑制環構件11使其較不會意外朝開啟方向旋動。
而本實施例的構造係環構件11在成為收納狀態前一刻凸部20e克服段差部16c(亦即段差部16c與凸部20e卡合),但藉由調整段差部16c及凸部20e的個別位置,可自由設定克服位置(即,卡合位置)。例如,亦可構造成在環構件11做為開放狀態而往後側旋動至最底線的前一刻凸部20e才克服段差部16c。
此外,本實施例中,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的形狀係形成為和與該下表面11a呈相對向之蓋本體9的頂壁部9b的形狀相對應,即,環構件11之下表面11a的形狀係形成為與其下表面11a相對向之蓋本體9之頂壁部9b的形狀呈相對應。具體上,本實施例中,與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呈相對向的頂壁部9b的外周溝槽9c呈曲面狀,而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係與外周溝槽9c的凹曲面相對應形成為凸曲面狀。此時,環構件11的下表面11a可設置成與蓋本體9之頂壁部9b的外周溝槽9c密合。亦即,環構件11為收納狀態時,可良好地適應外周溝槽9c內。因此,可使環構件11之收納狀態的姿勢更為穩定。此外,藉由使環構件11密合於頂壁部9b的外周溝槽9c,可抑制蓋組件3A全體在上下方向尺寸的龐大化,而可更達到壓縮整體的目的。
此外,本實施例中,蓋本體9的外周溝槽9c為多角形狀,環構件11為多角形狀,環構件11的內周部與外周溝槽9c的內周部嵌合。此時,在環構件11為收納狀態時,可限制環構件11相對於蓋本體9在圓周方向上的旋動。因此,在環構件11收納狀態中,例如即使使用者使蓋組件3A往圓周方向的鬆開側T2旋轉以將其自容器本體2A拆下時,是以手掌握持環構件11使其旋轉,亦可防止對鉸鏈12的賦予勢能部19施加過大負荷。因此,可長期良好地維持上述鉸鏈12的功能。
接著,參考圖10至圖22,就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蓋組件3B以及具有該蓋組件3B的飲料容器1B加以說明。而本實施例中,就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的構造,賦予相同名稱及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如圖10及圖11所示,本實施例之飲料容器1B具有蓋組件3B、以及安裝有蓋組件3B的有底筒狀的容器本體2B。蓋組件3B藉由螺合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上段開有開口的容器本體2B的頭頸部2c。蓋組件3B構造成可堵塞容器本體2B之上段開口部2d的栓塞體。
本實施例之容器本體2B具有頭頸部2c及陽螺紋部35。陽螺紋部35設置在頭頸部2c的外周部。
蓋組件3B包含蓋本體30、口部形成構件36、口部脫離機構38、防水襯墊39、蓋體31、第一鉸鏈32、環構件33及蓋鎖定機構43,其中,蓋本體30係用以堵塞容器本體2B之上段開口部2d的有頂筒狀構造;口部形成構件36設於該蓋本體30,具有與該容器本體2B之內部連通的液體流通口37;口部脫離機構38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將口部形成構件36安裝於蓋本體30;防水襯墊39可密閉容器本體2A與口部形成構件36之間;蓋體31呈有底筒狀,設置在蓋本體30及口部形成構件36的上側用以覆蓋液體流通口37;第一鉸鏈32(即,請求項所述之鉸鏈)將蓋體31及環構件33以可繞鉸鏈中心軸A旋動自如的方式連接於蓋本體30;環構件33呈環狀設置在蓋體31的上側;蓋鎖定機構43,將相對於蓋本體30將蓋體31於堵塞位置進行固定,即,蓋鎖定機構43係在蓋體31呈關閉狀態的情況下,相對於蓋本體30固定蓋體31。
本實施例中,圖11所示的蓋組件3B的縱剖面圖,蓋體31為關閉狀態(即,堵塞位置)且環構件33為收納狀態,圖12所示的蓋組件3B的縱剖面圖,蓋體31為開啟狀態(即,開放位置)且環構件33為開放狀態,圖13所示的蓋組件3B的側視圖,蓋體31為關閉狀態(即,堵塞位置)且環構件33為開放狀態。
如圖10及圖15所示,本實施例中,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該蓋組件3B與該容器本體2B螺合之圓周方向的拴緊側T1,該鉸鏈周方向的另一側相當於前述圓周方向的鬆開側T2。
蓋本體30以例如聚丙烯(PP)等具耐熱性樹脂所形成。如圖11所示,蓋本體30具有與容器本體2B的本體部2b連續形成為大致圓筒狀的周壁部30a、以及與周壁部30a的上端部連接的頂壁部30c。此外,頂壁部30c具有在上下方向貫穿頂壁部30c開口部30b。
周壁部30a的內周面設有陰螺紋部34。陰螺紋部34可與頭頸部2c的陽螺紋部35螺合,藉此,蓋本體30可藉由螺合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容器本體2B的頭頸部2c。
如圖11及圖12所示,蓋本體30的開口部30b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有用以形成啜飲口或注水口(本實施例為啜飲口)的口部形成構件36。亦即,蓋本體30設有口部形成構件36。口部形成構件36係以例如聚丙烯(PP)等具耐熱性樹脂所形成。
口部形成構件36包含底壁部36a、周壁部36b、下側凸緣部36c、一對之上側凸緣部(圖示省略)及啜飲口部36e,其中,底壁部36a形成有液體流通口37;周壁部36b係自底壁部36a之周圍朝上方豎立成筒狀;下側凸緣部36c係自底壁部36a的下端部朝徑方向外側擴展;一對之上側凸緣部係自周壁部36b的外周面分別朝左側及右側突出且於前後方向延伸;啜飲口部36e設置在周壁部36b的上端開口緣,且自該上端開口緣的前端部以越朝後側越往下側延伸的方式形成為斜切狀。
蓋本體30與口部形成構件36之間設有口部脫離機構38,該口部脫離機構38係用以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將口部形成構件36安裝於蓋組件3A的開口部30b。口部脫離機構38可使用例如專利公報第5312542號所述之構造,本實施例中省略其詳細說明。而口部形成構件36可設計成可從蓋本體30自由拆裝,亦可設計成與蓋本體30一體成形。
防水襯墊39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在口部形成構件36的下側凸緣部36c。防水襯墊39係環狀之密封構件,用以密閉懸伸部8(容器本體2B)與口部形成構件36之間。防水襯墊39係由例如矽橡膠等具耐熱性之橡膠或彈性體等之彈性構件所形成。防水襯墊39嵌設於下側凸緣部36c的外周部。
防水襯墊39嵌設於容器本體2B的上段開口部2d的內側時,會一邊彈性形變一邊成為整圈密合於容器本體2B之懸伸部8的狀態。藉此,可密閉懸伸部8與口部形成構件36之間。
蓋體31係以例如聚丙烯(PP)等具耐熱性樹脂所形成。蓋體31可開關作為口部形成構件36的啜飲口或注水口的液體流通口37。如圖11所示,蓋體31於上下方向設置在蓋本體30與環構件33之間。
蓋組件3B藉由設置在第一鉸鏈32之後述的扭力彈簧(即,蓋體賦予勢能部)42會被賦予一朝向將口部形成構件36的液體流通口37開放之方向,亦即朝開啟方向的勢能。蓋體31在被賦予繞鉸鏈中心軸A朝開啟方向的勢能的狀態下,透過第一鉸鏈32以旋動自如的方式連結於蓋本體30,即,蓋體31係透過第一鉸鏈32以能旋動自如的方式樞接於蓋本體30,且其能以旋繞鉸鏈中心軸A之開啟方向被賦予勢能。
蓋體31包含有與蓋本體30之周壁部30a連續形成為大致圓筒狀的蓋周壁部31a、與蓋周壁部31a的上端部連接的蓋頂壁部31b、以及自蓋頂壁部31b往下側突出設置的筒狀的內壁部31c。
蓋體31的內側設有可堵塞口部形成構件36之液體流通口37的蓋襯墊40。亦即,蓋體31具有蓋襯墊40。蓋襯墊40係栓塞狀的密封構件,用以密閉液體流通口37。蓋襯墊40係由彈性構件所形成,可使用與上述防水襯墊39相同的材質。
蓋襯墊40形成為大致有底筒狀,在其內部嵌入有內壁部31c的狀態下以可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內壁部31c。蓋襯墊40的底面(即,下表面)形成為朝下側凸起的圓頂狀。
蓋組件3B中,蓋體31堵塞了蓋本體30的上段部時,蓋襯墊40會一邊彈性形變一邊成為與液體流通口37之周圍密合的狀態。藉此,可堵塞口部形成構件36之液體流通口37。
要將蓋襯墊40安裝於內壁部31c時,使蓋襯墊40彈性形變使其擴徑並於內側緊配合內壁部31c,藉此密合固定於內壁部31c。因此,蓋體31的堵塞位置中,即使在容器本體2B內成為負壓,而於蓋襯墊40作用有朝容器本體2B內的吸引力的情況下,打開蓋體31時,亦可抑制蓋襯墊40使其不輕易自內壁部31c脫落。因此,在蓋體31為開啟狀態時,可穩定將液體流通口37開啟栓塞。
蓋頂壁部31b具有自蓋頂壁部31b的上表面朝下側凹陷的凹部31d。凹部31d安裝有自上側覆蓋內壁部31c的罩構件41。亦即,蓋體31具有罩構件41。罩構件41可使用與蓋體31相同材質來形成,且可形成為大致圓板狀。
罩構件41不限於使用與蓋體31相同材質形成,亦可使用材質或顏色與蓋體31不同、或者透明材質來形成。此外,亦可在罩構件41的上段部設置立體構造物或是在上表面施予刻印。藉此,可成就蓋組件3B在設計上的美感。
如圖11及圖13所示,蓋頂壁部31b具有錐狀面31e。錐狀面31e設置在蓋頂壁部31b的上表面的外周部。錐狀面31e形成為自越往徑方向外側越朝下側傾斜的錐面形狀。錐狀面31e以自徑方向外側圍繞凹部31d的方式於圓周方向延伸,且於俯視圖呈現後側開口的大致C字形。
如圖11所示,蓋鎖定機構43可在蓋體31堵塞液體流通口37的位置,亦即,可在蓋體31的堵塞位置,對抗後述扭力彈簧42所賦予之勢能將蓋體31相對於蓋本體30固定。
具體上,蓋鎖定機構43具有可透過第二鉸鏈44旋動自如地安裝在蓋本體30的鎖定構件45、以及透過第二鉸鏈44旋動自如地安裝在蓋本體30的環止動件46。而第二鉸鏈44的中心軸(省略未圖示)係於左右方向延伸。
鎖定構件45係以旋動自如的方式支撐設置在蓋本體30之周壁部30a前端部的第二鉸鏈44。鎖定構件45包含有自第二鉸鏈44朝上側延長的第一延長部45a、以及自第二鉸鏈44朝下側延長的第二延長部45b。
第一延長部45a的前端部(即,鎖定構件45的上端部)朝後側突出設置有鉤部47。第二延長部45b與周壁部30a之間以在前後方向壓縮的狀態設置有彈性構件48(如:彈簧構件)。彈性構件48係朝前側對第二延長部45b賦予勢能。
如圖10所示,環止動件46係以彎曲為大致半圓狀而延伸的構件,其兩端被第二鉸鏈44以旋動自如的方式支撐。藉此,環止動件46可以第二鉸鏈44為中心在上下方向旋動。
此外,如圖11所示,蓋鎖定機構43具有可供鎖定構件45的鉤部47卡止的被鉤部49、以及可供環止動件46閂鎖的被止動部50。被鉤部49係一爪部,由自蓋體31之蓋周壁部31a的前端部的下段部朝前側突出設置。被止動部50具有可與環止動件46之內周部嵌合的形狀,並且由自蓋周壁部31a的前端部中圍繞被鉤部(即,爪部)49周圍的位置朝前側突出設置。
蓋鎖定機構43在蓋體31堵塞蓋本體30的上段部時,藉由鎖定構件45的鉤部47卡止於被鉤部49,可保持蓋體31堵塞在蓋本體30之上段部這樣的狀態。使用者自這樣的狀態對抗彈性構件48所賦予的勢能力,朝後側按壓操作鎖定構件45的第二延長部45b,藉此鎖定構件45會以第二鉸鏈44為中心旋動且第一延長部45a會朝前側位移,而解除鉤部47對被鉤部49的卡止狀態。藉此,通過第一鉸鏈32內扭力彈簧42的賦予勢能力,可如圖12所示將蓋體31往開啟方向旋動。
此外,如圖11所示,蓋鎖定機構43在蓋體31堵塞蓋本體30之上段部時,可藉由環止動件46閂鎖於被止動部50以阻止蓋體31朝開啟方向旋動。藉此,蓋鎖定機構43可防止因意外或非刻意操作鎖定構件45導致蓋體31開啟的問題。
環構件33係以例如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形成。如圖14所示,環構件33形成為環狀,而本實施例中環構件33形成為大致圓環板狀。如圖11所示,環構件33設置在蓋本體30及蓋體31的上側。具體上,如圖11所示在環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中,環構件33設置在蓋頂壁部31b上,更詳細而言,環構件33設置在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上,亦即設置在錐狀面31e上。
環構件33的下表面33a的形狀係與該下表面11a呈相對向之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形狀相對應。亦即,環構件33的下表面11a形成為與錐狀面31e的錐狀對應的錐狀,亦即與錐狀面31e配合的倒錐面形狀。具體上,環構件33的下表面11a形成為越朝徑方向外側越往下側傾斜的錐面形狀。
環構件33的上表面33b形成為越朝徑方向外側越往下側傾斜的錐面形狀。因此,環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下,例如使用者使蓋組件3B朝圓周方向旋轉將其自容器本體2B拆卸時,可易於以手掌輕易握持整個環構件11並旋轉蓋組件3B。
第一鉸鏈32連結蓋本體30的後段部即蓋體31的後段部,並使其等可在鉸鏈圓周方向相對旋動自如。此外,第一鉸鏈32連結蓋本體30之後段部與環構件33的後段部,並使其等可在鉸鏈圓周方向相對旋動自如。亦即,第一鉸鏈32連結蓋本體30、蓋體31及環構件33,並使其等可繞鉸鏈中心軸A相對地旋動自如。第一鉸鏈32具有彈簧機構,該彈簧機構包含後述之賦予勢能部60及封閉部61。第一鉸鏈32係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構成且於鉸鏈軸方向延伸。
如圖14至圖22所示,第一鉸鏈32包含有兩個帽蓋軸承部(如同下述包含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蓋軸承部(如同下述包含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環軸承部56、賦予勢能部60(即,環構件賦予勢能部)、封閉部61、軸罩蓋58、對面構件59、扭力彈簧42(即,蓋體賦予勢能部)、以及鉸鏈軸57。而圖15顯示與蓋組件3B之中心軸C平行的第一鉸鏈32的剖面(即,縱剖面),具體上,圖15係顯示包含鉸鏈中心軸A的第一鉸鏈32的縱剖面圖。此外,圖16顯示與蓋組件3B之中心軸C垂直之第一鉸鏈32的剖面(即,橫剖面),具體上,圖16係顯示包含鉸鏈中心軸A的第一鉸鏈32的橫剖面圖。此外,圖17及圖18所顯示的蓋組件3B的分解立體圖中構成構件的排列順序與組裝後(已組裝的狀態)的構成構件的配置關係部分相異。
帽蓋軸承部(如同下述包含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及環軸承部56的其中一者,在鉸鏈軸方向上間隔設置有兩個,而兩個經設置的帽蓋軸承部及環軸承部56的其中一者之間設置有一個帽蓋軸承部及環軸承部56的另一者。本實施例中,帽蓋軸承部與環軸承部56中係帽蓋軸承部在鉸鏈軸方向上間隔設置有兩個,而一個環軸承部56設置在兩個帽蓋軸承部之間。
帽蓋軸承部係自蓋本體30之頂壁部30c的後端部朝後側上方突出設置。亦即,帽蓋軸承部設置於蓋本體30。帽蓋軸承部可以獨立構件與蓋本體30形成為一體。本實施例中設有兩個帽蓋軸承部。
承上,如圖17、圖18、圖20及圖21所示,兩個帽蓋軸承部包含第一帽蓋軸承部52及第二帽蓋軸承部53。第一帽蓋軸承部52在兩個帽蓋軸承部中設置在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第二帽蓋軸承部53在兩個帽蓋軸承部中設置在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
第一帽蓋軸承部52形成為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筒狀。如圖15、圖16、圖20及圖21所示,第一帽蓋軸承部52包含有收納穴部52b、帽蓋端面52e、軸孔52a、溝槽52c、及軸凸部卡止部52d。
收納穴部52b形成為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有底圓形凹穴狀。收納穴部52b係開口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並自該端面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延伸。
帽蓋端面52e係第一帽蓋軸承部52朝向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帽蓋端面52e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之方向擴展的平面狀。
軸孔52a形成為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圓孔狀。軸孔52a內徑尺寸較收納穴部52b小。軸孔52a的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收納穴部52b的底面。軸孔52a的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帽蓋端面52e。
溝槽52c係自收納穴部52b的內周面朝鉸鏈徑方向的外側凹陷,並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為溝槽狀。溝槽52c設置在收納穴部52b鉸鏈軸方向上的整個長度。本實施例中,溝槽52c的鉸鏈圓周方向的寬度尺寸越往鉸鏈徑方向的外側變得越小。
軸凸部卡止部52d係自軸孔52a的內周面朝鉸鏈徑方向的外側凹陷,並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為溝槽狀。軸凸部卡止部52d係設置在軸孔52a鉸鏈軸方向的整個長度。軸凸部卡止部52d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在收納穴部52b的底面。軸凸部卡止部52d的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在帽蓋端面52e。本實施例中,軸凸部卡止部52d在鉸鏈圓周方向的寬尺寸越朝鉸鏈徑方向的外側變得越大。
如圖15至圖18所示,第二帽蓋軸承部53形成為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大致圓環板狀。第二帽蓋軸承部53具有內側面53b、外滑接面53c、以及軸孔53a。
內側面53b設置在第二帽蓋軸承部53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內側面53b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方向擴展的平面狀。
外滑接面53c設置在第二帽蓋軸承部53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外滑接面53c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之方向擴展的平面狀。
軸孔53a於鉸鏈軸方向貫穿第二帽蓋軸承部53。軸孔53a形成為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孔狀。軸孔53a之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內側面53b。軸孔53a之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外滑接面53c。
蓋軸承部(如同下述包含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係自蓋體31的蓋周壁部31a朝後側突出設置。亦即,蓋軸承部設置於蓋體31。蓋軸承部係透過單一構件與蓋體31形成為一體。本實施例中,蓋軸承部係在鉸鏈軸方向相互隔著間隔設置有兩個。
兩個蓋軸承部包含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第一蓋軸承部54在兩個蓋軸承部中設置在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第一蓋軸承部54係相鄰設置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第二蓋軸承部55在兩個蓋軸承部中設置在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第二蓋軸承部55係相鄰設置於第二帽蓋軸承部53之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
第一蓋軸承部54形成為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筒狀。如圖15及圖18所示,第一蓋軸承部54包含有安裝凹部54b、旋轉抵接部54c、及軸孔54a。
安裝凹部54b係自第一蓋軸承部54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凹陷而呈凹狀或缺口狀。安裝凹部54b的底面朝向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安裝凹部54b的底面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方向上擴展的平面狀。
旋轉抵接部54c較安裝凹部54b的底面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突出。旋轉抵接部54c設置在安裝凹部54b的上側且形成為於前後方向延伸的肋狀。旋轉抵接部54c設置的方式係自上側覆蓋安裝凹部54b。旋轉抵接部54c具有沿鉸鏈圓周方向呈彎曲狀的部分、以及沿前後方向呈直線的部分。
軸孔54a形成為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大致圓孔狀。軸孔54a之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第一蓋軸承部54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軸孔54a的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安裝凹部54b的底面。
第二蓋軸承部55形成為沿鉸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筒狀。如圖15至圖17所示,第二蓋軸承部55具有內側面55b及軸孔55a。
內側面55b設置在第二蓋軸承部55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內側面55b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方向上擴展的平面狀。內側面55b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接觸第二帽蓋軸承部53的外滑接面53c。
軸孔55a形成為在鉸鏈軸方向貫穿第二蓋軸承部55的大致圓孔狀。軸孔55a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內側面55b。軸孔55a的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第二蓋軸承部55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
如圖11所示,環軸承部56係自環構件33的後端部朝後側下方突出設置。亦即,環軸承部56設置於環構件33。環軸承部56係透過單一構件與環構件33形成為一體。
如圖14至圖16所示,環軸承部56形成為在鉸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筒狀。環軸承部56位於環構件33之後端部左右方向上大致中央部的位置。環軸承部56位於第一鉸鏈32中鉸鏈軸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置。
環軸承部56與帽蓋軸承部(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在鉸鏈軸方向相鄰設置。具體上,環軸承部56設置為相鄰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並設置為相鄰於第二帽蓋軸承部53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亦即,環軸承部56在鉸鏈軸方向上設置在一對之帽蓋軸承部之間。亦即本實施例中,第一鉸鏈32具有帽蓋軸承部(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蓋軸承部(即,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環軸承部56及鉸鏈軸57,其中,帽蓋軸承部(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設置在蓋本體30;蓋軸承部(即,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設置在蓋體31;環軸承部56設置在環構件33且與帽蓋軸承部(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及蓋軸承部(即,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在鉸鏈軸方向並列設置;鉸鏈軸57樞轉支撐帽蓋軸承部(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蓋軸承部(即,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及環軸承部56,並使其等可繞鉸鏈中心軸A相對旋動自如,即,帽蓋軸承部(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蓋軸承部(即,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與環軸承部56能旋繞鉸鏈中心軸A相對地自由旋動。
如圖15、圖16及圖22所示,環軸承部56包含有收納凹部56b、環端面56c、以及軸孔56a。亦即,第一鉸鏈32具有收納凹部56b。
本實施例之收納凹部56b係凹設在環軸承部56並朝鉸鏈軸方向延伸。具體上,收納凹部56b形成為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有底圓凹穴狀。收納凹部56b開口在環軸承部56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並自該端面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
環端面56c係環軸承部56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環端面56c中外周部形成為在與鉸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上擴展的平面狀。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帽蓋端面52e、以及環軸承部56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環端面56c之外周部係相互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接觸。
此外,環端面56c具有凹面56d,凹面56d設置在較環端面56c的外周部更靠鉸鏈徑方向的內側的位置。凹面56d係以較環端面56c之外周部更往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凹陷的方式形成。
軸孔56a形成為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圓孔狀。軸孔56a內徑尺寸較收納凹部56b小。軸孔56a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環端面56c的凹面56d。軸孔56a的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收納凹部56b的底面。
賦予勢能部60可彈性形變。如圖15至圖18所示,本實施例之賦予勢能部60係可在鉸鏈軸方向彈性形變之金屬製壓縮盤簧。賦予勢能部60收納於收納凹部56b。賦予勢能部60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係與收納凹部56b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底面接觸。賦予勢能部60之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部係與封閉部61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後述之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接觸。
賦予勢能部60透過封閉部61相對於第二帽蓋軸承部53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對環軸承部56賦予勢能。亦即,賦予勢能部60相對於蓋本體30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對環構件33賦予勢能。此外,賦予勢能部60藉由彈性形變容許環構件33相對於蓋本體30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
封閉部61形成為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筒狀,並沿鉸鏈軸方向延伸。封閉部61設置的位置係在第二帽蓋軸承部53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且賦予勢能部60之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封閉部61在鉸鏈軸方向上,介設於第二帽蓋軸承部53與賦予勢能部60之間。封閉部61之至少一部分插入至收納凹部56b內。藉此,封閉部61可將賦予勢能部60封閉至收納凹部56b。封閉部61除了插入至收納凹部56b之部分以外的部分係在第二帽蓋軸承部53與環軸承部56之間露出於外部。
本實施例中,封閉部61的至少一部分(即,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插入至收納凹部56b內,且封閉部61無法完全脫離收納凹部56b,因此封閉至收納凹部56b內部的賦予勢能部60不會露出至外部。因此,外觀上無法看見賦予勢能部60,而有益於美觀。
封閉部61材質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不同,優選以如較第二帽蓋軸承部53更耐磨的聚甲醛(POM)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所形成。
封閉部61具有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外抵接面61c、以及軸孔61a。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設置在封閉部61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與賦予勢能部60之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抵接。
外抵接面61c設置在封閉部61之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外抵接面61c係以滑動自如的方式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的內側面53b接觸。
軸孔61a在鉸鏈軸方向上貫穿封閉部61。軸孔61a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軸孔61a的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外抵接面61c。軸孔61a形成為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的圓孔狀。
本實施例之蓋組件3B藉由將以高耐磨耗性質的封閉部61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分開設置的構造,可提高第一鉸鏈32的耐久度。此外,藉由將封閉部61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分開設置的構造,可提高蓋本體30的可塑性,且更便於控制尺寸等。然而,對於第二帽蓋軸承部53,若不考慮上述可塑性或對尺寸的影響,亦可不將封閉部61設計成分開樣式。亦即,例如亦可將第二帽蓋軸承部53與封閉部61一體成形。
如圖15、圖16及圖19所示,軸罩蓋58形成為沿鉸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多階段的圓筒狀。軸罩蓋58相對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環軸承部56、賦予勢能部60、封閉部61及第二帽蓋軸承部53自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插入。
軸罩蓋58採用的材質與帽蓋軸承部不同,優選以如較帽蓋軸承部更耐磨的聚甲醛(POM)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所形成。
軸罩蓋58具有小徑筒部58b、大徑筒部58c、軸孔58a、懸伸突出部58d、以及軸凸部58e。
小徑筒部58b形成為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筒狀,並於鉸鏈軸方向延伸。小徑筒部58b插入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軸孔52a、環軸承部56的軸孔56a及收納凹部56b、賦予勢能部60、封閉部61的軸孔61a、以及第二帽蓋軸承部53的軸孔53a等各構件的內部。此外,小徑筒部58b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以滑動自如的方式與第二蓋軸承部55的內側面55b接觸。
大徑筒部58c設置在小徑筒部58b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大徑筒部58c形成為直徑較小徑筒部58b大的大致圓筒狀,且與小徑筒部58b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連接。具體上,大徑筒部58c於軸罩蓋58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具有開口部,且呈大致有底的圓筒狀。大徑筒部58c設置在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收納穴部52b內。
軸孔58a於鉸鏈軸方向貫穿軸罩蓋58。軸孔58a形成為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孔狀。軸孔58a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大徑筒部58c的底壁部。軸孔58a之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小徑筒部58b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
懸伸突出部58d係自大徑筒部58c的外周面朝鉸鏈徑方向的外側突出,並沿鉸鏈軸方向延伸為肋狀。本實施例中,懸伸突出部58d之鉸鏈圓周方向的寬度尺寸越朝鉸鏈徑方向的外側變得越小。懸伸突出部58d卡止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溝槽52c。
軸凸部58e係自小徑筒部58b的外周面朝鉸鏈徑方向的外側突出,並形成於鉸鏈軸方向延伸之肋狀。軸凸部58e設置在小徑筒部58b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並與懸伸突出部58d的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連接。本實施例中,軸凸部58e之鉸鏈圓周方向的寬度尺寸越朝鉸鏈徑方向的外側變得越大。軸凸部58e卡止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軸凸部卡止部52d。
藉由懸伸突出部58d與溝槽52c卡止或者軸凸部58e與軸凸部卡止部52d卡止,軸凸部58e無法相對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在鉸鏈圓周方向上旋動。亦即,軸罩蓋58被安裝為相對於蓋本體30在鉸鏈圓周方向的旋動被限制的狀態。
如圖15至圖18所示,對面構件59係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之大致圓筒狀的構件。具體上,對面構件59係於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具有開口部,且呈大致有底之圓筒狀。對面構件59設置為相鄰於軸罩蓋58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對面構件59橫跨設置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收納穴部52b及第一蓋軸承部54之安裝凹部54b的各構件的內部。對面構件59的底壁部與安裝凹部54b的底面接觸。對面構件59與軸罩蓋58的大徑筒部58c係以彼此開口部在鉸鏈軸方向上呈相對向的方式鄰接設置。
對面構件59材質與第一蓋軸承部54不同,優選以如較第一蓋軸承部54更耐磨的聚甲醛(POM)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所形成。
本實施例之蓋組件3B藉由將高耐磨耗性質的對面構件59與第一蓋軸承部54分開設置的構造,可提高第一鉸鏈32的耐久度。然而,對於第一蓋軸承部54,亦可不將對面構件59設計成分開樣式。亦即,例如亦可將第一蓋軸承部54與對面構件59一體成形,或者亦可於其表面施予高耐磨耗性鍍膜。
對面構件59包含凸緣部59b、蓋按壓部59c、及軸孔59a。凸緣部59b設置在對面構件59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形成為自對面構件59的外周面朝鉸鏈徑方向外側懸伸出的凸緣狀。凸緣部59b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面係與安裝凹部54b的底面接觸。凸緣部59b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面係以滑動自如的方式與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面向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接觸。
蓋按壓部59c設置在對面構件59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蓋按壓部59c以將凸緣部59b在鉸鏈圓周方向的一部分切口的方式形成為平面狀。蓋按壓部59c自下側接觸第一蓋軸承部54之旋轉抵接部54c。
軸孔59a在鉸鏈軸方向上貫穿對面構件59的底壁部。軸孔59a形成為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孔狀。
扭力彈簧42橫跨設置於軸罩蓋58的大徑筒部58c及對面構件59等各構件的內部。扭力彈簧42係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之金屬製的扭力盤簧。如圖18所示,扭力彈簧42具有捲繞部42a、其中一突出端部42b及另一突出端部42c,其中,捲繞部42a捲繞呈線圈狀;其中一突出端部42b自捲繞部42a之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延長;另一突出端部42c自捲繞部42a之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延長。
雖未特別圖示,扭力彈簧42係以其中一突出端部42b係卡止於對面構件59的周壁部,而另一突出端部42c係卡止於大徑筒部58c的周壁部的狀態設置在第一鉸鏈32內。
藉由上述構造,使用者將蓋體31自開放位置往與開啟方向相反側,亦即往關閉方向旋動時,由於第一蓋軸承部54之旋轉抵接部54c會與蓋按壓部59c抵接,因此會使對面構件59也與蓋體31一起往關閉方向旋動。藉此,扭力彈簧42之其中一突出端部42b與另一突出端部42c之間的張開角度會朝變得狹小的方向彈性形變,因其反作用力(即,復原形變力),可能會相對於蓋本體30朝開啟方向對蓋體31賦予勢能。此外,藉由對蓋體31朝開啟方向賦予勢能,環構件33亦會透過蓋體31間接地被賦予往開啟方向之勢能。
蓋體31被往開啟方向或關閉方向旋動時,相對於蓋體31及對面構件59在鉸鏈圓周方向旋動,蓋本體30及軸罩蓋58不會再鉸鏈圓周方向旋動。因此,第一蓋軸承部54與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間、對面構件59與第一帽蓋軸承部52及軸罩蓋58之間、第二蓋軸承部55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及軸罩蓋58之間分別發生滑動。
如圖15及圖16所示,鉸鏈軸57形成為以鉸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柱狀,並於鉸鏈軸方向上延伸。鉸鏈軸57為金屬製。鉸鏈軸57設置為在鉸鏈軸方向上貫穿第一蓋軸承部54、對面構件59、扭力彈簧42、第一帽蓋軸承部52、軸罩蓋58、環軸承部56、賦予勢能部60、封閉部61、第二帽蓋軸承部53以及第二蓋軸承部55。此外,鉸鏈軸57透過軸罩蓋58樞轉支撐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與環軸承部56,並使其等可繞鉸鏈中心軸A相對地自由旋動,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與環軸承部56能旋繞鉸鏈中心軸A相對地自由旋動。
此外,如圖16、圖21及圖22所示,本實施例中作為第一鉸鏈32的咔嗒機構,帽蓋端面52e及環端面56c的其中一者具有段差部63,而帽蓋端面52e及環端面56c的其中另一者具有凸部62,該凸部62可對抗賦予勢能部60所賦予之勢能繞鉸鏈中心軸A克服段差部63。
具體上,本實施例中,帽蓋端面52e具有自帽蓋端面52e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突出而呈突起狀的段差部63。此外,環軸承部56具有自凹面56d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突出而呈突起狀的凸部62。
並且,環構件33為收納狀態時,使環構件33往開方向移動的過程中,凸部62可對抗賦予勢能部60所賦予之勢能並在鉸鏈圓周方向克服段差部63。具體上,上述過程中,藉由使凸部62接觸段差部63,產生將環軸承部56(環構件33)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的力,使賦予勢能部60彈性形變。賦予勢能部60彈性形變,可使環軸承部56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則凸部62可在鉸鏈圓周方向克服段差部63。
此外,與上述相反,在使環構件33自開放狀態回復到收納狀態的過程中,係使環構件33朝前側旋動,而在變成收納狀態前一刻,凸部62克服段差部63,藉此使用者可獲得咔嗒感,而可感覺到操作已經結束。
而在將已成為收納狀態的環構件33朝後側(開方向)旋動時,由於凸部62在朝鉸鏈圓周方向的相反側克服段差部63時產生操作抗性,因此可防止朝後側方向意外的旋動。進而,使用者使其朝後側旋動時,透過該克服的操作抗性使用者可得到咔嗒感,而可感覺到旋動操作已經開始。
本實施例的構造係環構件33在成為收納狀態前一刻凸部62克服段差部63,但不限於此。藉由調整段差部63及凸部62的個別位置,可自由設定克服位置。例如,亦可構造成在環構件33做為開放狀態且往後側旋動至最底線的前一刻凸部62才克服段差部63。
亦即,本實施例中,第一鉸鏈32具有包含段差部63及凸部62的咔嗒機構,而咔嗒機構係在環構件33繞鉸鏈中心軸A往開方向或關方向旋動時賦予咔嗒感。
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例的蓋組件3B及飲料容器1B,可獲得與前述實施例相同之作用效果。詳細而言,即使如本實施例這樣設置有用以開關口部形成構件36之液體流通口37的蓋體31、以及將蓋體31於堵塞位置加以固定的蓋鎖定機構43,亦可與第一實施例一樣良好地維持蓋組件3B與容器本體2B的螺合狀態。
具體上,本實施例之第一鉸鏈32中,環軸承部56(環構件33)被賦予勢能部60所賦予勢能的方向係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亦即環構件33係大概被朝圓周方向的拴緊側T1賦予勢能。此外,藉由對抗賦予勢能部60的賦予勢能力按壓環構件33,環軸承部56會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滑動移動。該滑動移動的方向係大致圓周方向上的鬆開側T2。總而言之,賦予至環構件33之圓周方向之鬆開側T2的旋轉力會被賦予勢能部60之彈性形變力吸收,而可防止該旋轉力傳達至蓋本體30。
更詳細而言,以往,例如使用者在將手指穿過環構件的狀態下攜帶飲料容器時,隨著攜帶方式的不同容器本體的重量等可能會導致蓋組件朝圓周方向的鬆開側旋轉。此外,同樣地在飲料容器以倒置姿態(蓋組件朝向鉛直方向之下方的姿勢)掉落時,因應掉落面及撞擊方式,亦可能會導致蓋組件朝圓周方向的鬆開側旋轉。像上述這些情況,蓋組件朝圓周方向的鬆開側旋轉的話,可能解除防水襯墊所保持懸伸部與口部形成構件之間的密閉狀態,而導致容納於容器本體的飲料(內容物)滲漏至容器外部。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中,環構件33朝圓周方向之鬆開側T2的旋轉力會被賦予勢能部60的彈性形變所吸收,藉此蓋本體30就不會旋轉。因此,蓋組件3B與容器本體2B的螺合不會鬆動,而容納於容器本體2B內的飲料不會滲漏。而將飲料容納於容器本體2B時、或者欲將容器本體2B與蓋組件3B分開清洗的時候,可抓取蓋組件3B全體或者蓋本體30的周壁部30a等,使蓋組件3B往圓周方向的鬆開側T2旋轉,無關賦予勢能部60所賦予的勢能,使用者可將蓋組件3B拆下。此外,當然要將蓋組件3B往圓周方向的拴緊側T1旋轉的時候,只要與上述相同地抓取蓋組件3B全體或者蓋本體30的周壁部30a等,則可毫無問題地執行。
而本實施例的構造係蓋本體30側具有兩個帽蓋軸承部(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第二帽蓋軸承部53),蓋體31側具有兩個蓋軸承部(即,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且環構件33側具有一個環軸承部56,但該等數量或設置方式相互替換亦可獲得相同效果。亦即,例如亦可設置成蓋本體30側具有一個帽蓋軸承部,而環構件33側具有兩個環軸承部,並使該兩個環軸承部自鉸鏈軸方向的兩側夾住該一個帽蓋軸承部。或者,設置成蓋本體30側具有一個帽蓋軸承部,而蓋體31側具有兩個蓋軸承部,並使該兩個蓋軸承部自鉸鏈軸方向的兩側夾住該一個帽蓋軸承部,並且再自其外兩側夾有環構件33側的兩個環軸承部。又或者,蓋體31側具有一個蓋軸承部,並使環構件33側的兩個環軸承部自鉸鏈軸方向的兩側夾住該一個蓋軸承部,並且再自其外兩側夾有蓋本體30側的兩個帽蓋軸承部。又或者,環構件33側具有一個環軸承部,並使蓋體31的兩個蓋軸承部自鉸鏈軸方向的兩側夾住該一個環軸承部,並且再自其外兩側夾有蓋本體30側的兩個帽蓋軸承部。總之,最重要的是環軸承部對帽蓋軸承部或者蓋軸承部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亦即拴緊側T1賦予勢能。
此外,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鉸鏈32還具有咔嗒機構,因此環構件33位於收納狀態時,若將環構件33往開方向旋動,則透過凸部62克服段差部63可得到咔嗒感,而可以感覺辨識旋動操作已經開始。此外,收納狀態的環構件33往開方向旋動時,由於凸部62克服段差部63時會產生賦予勢能力造成的抗力,可抑制環構件33往開方向意外旋動。
此外,本實施例中,環構件33的下表面33a之形狀和與該下表面33a呈相對向的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形狀相對應,即,環構件33之下表面33a的形狀係形成為與其下表面33a相對向之蓋體31之蓋頂壁部31b的形狀呈相對應。具體上,本實施例中,與環構件33的下表面33a呈相對向的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為錐狀面31e,而環構件33的下表面33a係與該錐狀面31e配合的反錐面狀。
此時,可使環構件33的下表面33a與蓋體31之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密合。亦即,環構件33為收納狀態時,可良好地適應蓋體31內。因此,可使環構件33之收納狀態的姿勢更為穩定。此外,藉由使環構件33密合於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可抑制蓋組件3B全體在上下方向尺寸的龐大化,而可更達到壓縮整體的目的。此外,在這樣的構造下,透過使環構件33為收納狀態可使蓋組件3B更加美觀。
而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例如以下所說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主要精神範圍內可對構造施予變化。
該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中,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圓周方向的拴緊側T1,且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相當於圓周方向的鬆開側T2,但不限於此。亦可使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圓周方向的鬆開側T2,且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相當於圓周方向的拴緊側T1。此時,在蓋組件3A、3B與容器本體2A、2B螺合的圓周方向中,藉由賦予勢能部19、60的彈性形變可抑制上述螺合被過為拴緊。因此,可抑制下次在將蓋組件3A、3B自容器本體2A、2B拆下時因其等之螺合狀態過緊而影響操作性(例如,無法拆卸)等不期望發生的狀況。
此外,賦予勢能部19、60亦可構造成相對於蓋本體9、30對環構件11、33朝鉸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賦予勢能,並且朝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賦予勢能。
此外,賦予勢能部19、60只要是可彈性形變的構件即可,可使用例如矽橡膠或彈性體等彈性構件。
第一實施例中,若不考慮到對賦予勢能部19外觀上的影響,亦可不要分開形成第一環軸承部16與封閉部20而改成將其構造為一體。此外,亦可在第一環軸承部16的表面或至少面向鉸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可施予高耐磨性的塗層,並使第一環軸承部16與賦予勢能部19直接抵接。
此外,第一實施例所列舉的例子中,帽蓋軸承部15或第一環軸承部16的其中一者(如:帽蓋軸承部15)凹設有收納凹部15b,另一者(如:第一環軸承部16)設置有軸承滑動面16b,並且使封閉部20的封閉滑動面20c與軸承滑動面16b滑動的例子,然而亦可構造成將上述其中一者與另一者相互替換。亦即,上述其中一者為第一環軸承部16,而上述另一者為帽蓋軸承部15亦可。
此外,第一實施例所列舉的例子中,軸承滑動面16b或封閉滑動面20c的其中一者(如:軸承滑動面16b)具有凹狀的段差部16c,而軸承滑動面16b及封閉滑動面20c的另一者(如:封閉滑動面20c)具有凸部20e,然而亦可構造成將上述其中一者與另一者相互替換。亦即,上述其中一者為封閉滑動面20c,而上述另一者為軸承滑動面16b亦可。
此外,第二實施例所列舉的例子中,蓋鎖定機構43的鎖定構件45可繞第二鉸鏈44旋動,但不限於此。雖未特別圖示,但亦可構造成鎖定構件45可於前後方向滑動移動自如。
此外,第二實施例中雖未特別圖示,但採用第一鉸鏈32的蓋軸承部(即,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與環軸承部56在鉸鏈軸方向相鄰設置的構造時,第一鉸鏈32亦可具有收納凹部以及封閉部。收納凹部凹設在蓋軸承部(即,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或環軸承部56的其中一者並沿鉸鏈軸方向延伸而可收納賦予勢能部60。封閉部將賦予勢能部60封閉至收納凹部。採用這樣的構造,可藉由封閉部將賦予勢能部60封閉至收納凹部內,因此可抑制賦予勢能部60露出於外部,而可使蓋組件3B及飲料容器1B的外觀設計有良好的美感。此外,藉由封閉賦予勢能部60,可抑制例如因髒污附著造成賦予勢能部60功能降低等不穩定的因素。
如前所述之第一、第二實施例所列舉的例子係將本發明應用在可藉包含有真空絕熱構造的容器本體2A、2B而具保溫保冷功能的飲料容器1A、1B上,但不限於此。亦即,本發明可廣泛應用在蓋組件以拆裝自如之方式安裝於容器本體之頭頸部的帶蓋容器上。
本發明在不脫離發明精神的範圍內,可對例如上述實施例或變形例等所說明的各構造進行組合、附加其他構造、省略、置換或施加其他變更。又,本發明不限於前述實施例,僅由申請專利範圍加以限制。
[習知] 無 [本發明] 1A、1B:飲料容器 2A、2B:容器本體 2a:底面部 2b:本體部 2c:頭頸部 2d:上段開口部 2e:肩部 3A、3B:蓋組件 4:外容器 5:內容器 6:真空絕熱層 7:陰螺紋部 8:懸伸部 9:蓋本體 9a:周壁部 9b:頂壁部 9c:外周溝槽 10:內塞部 10a:凸緣部 11:環構件 11a:下表面 11b:外周面 11c:平面部 11d:凹面部 12:鉸鏈 13:陽螺紋部 14:防水襯墊 14a:內周凹部 14b:彈性凸緣部 15:帽蓋軸承部 15a:軸孔 15b:收納凹部 15c:臂承載部 15d:滑接面 15e:小徑孔部 15f:大徑孔部 16:第一環軸承部 16a:軸孔 16b:軸承滑動面 16c:段差部 17:第二環軸承部 17a:軸孔 17b:滑接凸部 17c:抵接面 18:鉸鏈軸 19:賦予勢能部 20:封閉部 20a:軸孔 20b:臂部 20c:封閉滑動面 20d:賦予勢能部抵接面 20e:凸部 30:蓋本體 30a:周壁部 30b:開口部 30c:頂壁部 31:蓋體 31a:蓋周壁部 31b:蓋頂壁部 31c:內壁部 31d:凹部 31e:錐狀面 32:第一鉸鏈 33:環構件 33a:下表面 33b:上表面 34:陰螺紋部 35:陽螺紋部 36:口部形成構件 36a:底壁部 36b:周壁部 36c:下側凸緣部 36e:啜飲口部 37:液體流通口 38:口部脫離機構 39:防水襯墊 40:蓋襯墊 41:罩構件 42:扭力彈簧 42a:捲繞部 42b、42c:突出端部 43:蓋鎖定機構 44:第二鉸鏈 45:鎖定構件 45a:第一延長部 45b:第二延長部 46:環止動件 47:鉤部 48:彈性構件 49:被鉤部 50:被止動部 52:第一帽蓋軸承部 52a:軸孔 52b:收納穴部 52c:溝槽 52d:軸凸部卡止部 52e:帽蓋端面 53:第二帽蓋軸承部 53a:軸孔 53b:內側面 53c:外滑接面 54:第一蓋軸承部 54a:軸孔 54b:安裝凹部 54c:旋轉抵接部 55:第二蓋軸承部 55a:軸孔 55b:內側面 56:環軸承部 56a:軸孔 56b:收納凹部 56c:環端面 56d:凹面 57:鉸鏈軸 58:軸罩蓋 58a:軸孔 58b:小徑筒部 58c:大徑筒部 58d:懸伸突出部 58e:軸凸部 59:對面構件 59a:軸孔 59b:凸緣部 59c:蓋按壓部 60:賦予勢能部 61:封閉部 61a:軸孔 61b:賦予勢能部抵接面 61c:外抵接面 62:凸部 63:段差部 A:鉸鏈中心軸 C:中心軸 S:絕熱材料 T1:拴緊側 T2:鬆開側
[圖1]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飲料容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飲料容器的剖面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環構件呈收納狀態的飲料容器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4]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環構件呈開放狀態的飲料容器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飲料容器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圖6]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飲料容器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7]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蓋組件自左後側觀之的爆炸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蓋組件自右後側觀之的爆炸示意圖; [圖9]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蓋本體之局部與帽蓋軸承部的立體示意圖; [圖10]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飲料容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11]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蓋體呈關閉狀態且環構件呈收納狀態的飲料容器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2]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蓋體呈開啟狀態且環構件呈開放狀態的飲料容器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3]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蓋體呈關閉狀態且環構件呈開放狀態的飲料容器局部側視示意圖; [圖14]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飲料容器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圖15]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飲料容器的局部縱剖面示意圖; [圖16]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飲料容器的局部橫剖面示意圖; [圖17]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蓋組件自左上方觀之的爆炸示意圖; [圖18]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蓋組件自右後側觀之的爆炸示意圖; [圖19]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第一鉸鏈之軸罩蓋的立體示意圖; [圖20]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蓋本體局部及帽蓋軸承部自左側觀之的立體示意圖; [圖21]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蓋本體局部及帽蓋軸承部自右後側觀之的立體示意圖;及[圖22]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環構件局部及環軸承部的立體示意圖。
3A:蓋組件
9:蓋本體
9a:周壁部
11:環構件
11b:外周面
12:鉸鏈
15:帽蓋軸承部
15a:軸孔
15b:收納凹部
15c:臂承載部
15d:滑接面
15e:小徑孔部
15f:大徑孔部
16:第一環軸承部
16a:軸孔
16b:軸承滑動面
16c:段差部
17:第二環軸承部
17a:軸孔
17b:滑接凸部
17c:抵接面
18:鉸鏈軸
19:賦予勢能部
20:封閉部
20a:軸孔
20b:臂部
20c:封閉滑動面
20d:賦予勢能部抵接面
A:鉸鏈中心軸
C:中心軸
T1:拴緊側
T2:鬆開側

Claims (11)

  1. 一種蓋組件,透過螺合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上段設有開口之一容器本體的一頭頸部,包含: 一蓋本體,係用以堵塞該容器本體的一上段開口部; 一環構件,係呈環狀且設置於該蓋本體的上方側;及 一鉸鏈,係使該環構件能以一鉸鏈中心軸旋動自如的方式樞接於該蓋本體,且該鉸鏈具有能彈性形變之一賦予勢能部,該賦予勢能部能相對於該蓋本體沿該鉸鏈中心軸延伸的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對該環構件賦予勢能。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組件,更包含: 一口部形成構件,係設置於該蓋本體,其具有能與該容器本體之內部相連通的一液體流通口; 一蓋體,係在上下方向上設置於該蓋本體與該環構件之間,且覆蓋該液體流通口,該蓋體係透過該鉸鏈以能旋動自如的方式樞接於該蓋本體,且其能以旋繞該鉸鏈中心軸之開啟方向被賦予勢能;及 一蓋鎖定機構,係在該蓋體呈關閉狀態的情況下,相對於該蓋本體固定該蓋體。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組件,其中,前述鉸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係相當於該蓋組件與該容器本體相螺合之圓周方向的拴緊側,前述鉸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係相當於前述圓周方向的鬆開側。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組件,其中,該鉸鏈還包含: 一帽蓋軸承部,係設置於該蓋本體; 一環軸承部,係設置於該環構件,且在前述鉸鏈軸方向上與該帽蓋軸承部呈相鄰設置;及一鉸鏈軸,係樞轉支撐該帽蓋軸承部與該環軸承部,使得該帽蓋軸承部與該環軸承部能旋繞該鉸鏈中心軸相對地自由旋動。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蓋組件,其中,該鉸鏈還包含:一帽蓋軸承部,係設置於該蓋本體;一蓋軸承部,係設置於該蓋體;一環軸承部,係設置於該環構件,且在前述鉸鏈軸方向上與該帽蓋軸承部及該蓋軸承部並列設置;及一鉸鏈軸,係樞轉支撐該帽蓋軸承部、該蓋軸承部與該環軸承部,使得該帽蓋軸承部、該蓋軸承部與該環軸承部能旋繞該鉸鏈中心軸相對地自由旋動。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蓋組件,其中,該鉸鏈更包含:一收納凹部,係凹設於該帽蓋軸承部或該環軸承部之其中一者,且沿前述鉸鏈軸方向延伸能收納該賦予勢能部;及一封閉部,係將該賦予勢能部封閉至該收納凹部。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蓋組件,其中,該鉸鏈更包含:一收納凹部,係凹設於該蓋軸承部或該環軸承部之其中一者,且沿前述鉸鏈軸方向延伸能收納該賦予勢能部;及一封閉部,係將該賦予勢能部封閉至該收納凹部。
  8. 如請求項2、5或7所述之蓋組件,其中,該鉸鏈具有一咔嗒機構,該咔嗒機構能在該環構件朝著旋繞該鉸鏈中心軸的前述開啟方向或關閉方向旋動時,賦予咔嗒感。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組件,其中,該環構件之下表面的形狀係形成為與其下表面相對向之該蓋本體之一頂壁部的形狀呈相對應。
  10. 如請求項2所述之蓋組件,其中,該環構件之下表面的形狀係形成為與其下表面相對向之該蓋體之一蓋頂壁部的形狀呈相對應。
  11. 一種飲料容器,具有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一蓋組件,以及安裝有該蓋組件之一容器本體。
TW111132157A 2021-08-25 2022-08-25 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TWI8222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7190 2021-08-25
JP2021137190 2021-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5625A TW202325625A (zh) 2023-07-01
TWI822272B true TWI822272B (zh) 2023-11-11

Family

ID=83049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2157A TWI822272B (zh) 2021-08-25 2022-08-25 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140912B1 (zh)
JP (3) JP2023033226A (zh)
KR (1) KR20230030545A (zh)
CN (1) CN115724069A (zh)
TW (1) TWI822272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22229B2 (en) * 2012-05-30 2014-01-07 Thermos, L.L.C. Beverage bottle and lid with back button release and button lock
EP2532601B1 (en) * 2011-06-08 2014-05-21 Thermos L.L.C. Drink bottle and lid with cover for drink spout
US20140175098A1 (en) * 2012-02-28 2014-06-26 Marvin Lane Beverage container system with button release for lid
WO2015109200A1 (en) * 2014-01-19 2015-07-23 Runway Blue, Llc Lid for a container
TWI559967B (zh) * 2013-05-20 2016-12-01 Crown Mfg Corp
US20170225850A1 (en) * 2016-02-05 2017-08-10 Runway Blue, Llc Flip-top closure for a container
US20190100362A1 (en) * 2017-10-02 2019-04-04 Runway Blue, Llc Container lids with latches
CN209757966U (zh) * 2019-03-26 2019-12-10 宁波利时日用品有限公司 联动式瓶盖及具有该瓶盖的饮料瓶
US20200148431A1 (en) * 2018-11-09 2020-05-14 Igloo Products Corp. Container lid with push button and linearly translating locking mechanism
JP2020083331A (ja) * 2018-11-16 2020-06-04 タケヤ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携帯用飲料ボトル
TW202023913A (zh) * 2018-08-31 2020-07-01 美商膳魔師有限責任公司 用於飲料容器之具有封蓋之把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28556S1 (en) * 2019-03-07 2021-08-24 Leapfrog Product Development LLC Beverage container lid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32601B1 (en) * 2011-06-08 2014-05-21 Thermos L.L.C. Drink bottle and lid with cover for drink spout
US20140175098A1 (en) * 2012-02-28 2014-06-26 Marvin Lane Beverage container system with button release for lid
US8622229B2 (en) * 2012-05-30 2014-01-07 Thermos, L.L.C. Beverage bottle and lid with back button release and button lock
TWI559967B (zh) * 2013-05-20 2016-12-01 Crown Mfg Corp
WO2015109200A1 (en) * 2014-01-19 2015-07-23 Runway Blue, Llc Lid for a container
US20170225850A1 (en) * 2016-02-05 2017-08-10 Runway Blue, Llc Flip-top closure for a container
US20190100362A1 (en) * 2017-10-02 2019-04-04 Runway Blue, Llc Container lids with latches
TW202023913A (zh) * 2018-08-31 2020-07-01 美商膳魔師有限責任公司 用於飲料容器之具有封蓋之把手
US20200148431A1 (en) * 2018-11-09 2020-05-14 Igloo Products Corp. Container lid with push button and linearly translating locking mechanism
JP2020083331A (ja) * 2018-11-16 2020-06-04 タケヤ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携帯用飲料ボトル
CN209757966U (zh) * 2019-03-26 2019-12-10 宁波利时日用品有限公司 联动式瓶盖及具有该瓶盖的饮料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5625A (zh) 2023-07-01
EP4140912C0 (en) 2024-04-03
EP4140912B1 (en) 2024-04-03
JP2023033224A (ja) 2023-03-09
CN115724069A (zh) 2023-03-03
KR20230030545A (ko) 2023-03-06
JP2023033226A (ja) 2023-03-09
EP4140912A1 (en) 2023-03-01
JP2023033225A (ja)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5986B (zh) Beverage container and its cap structure
TWI621570B (zh) 飲料用容器及其瓶蓋結構
JP6935859B2 (ja) 開閉式容器
JP2020029307A (ja)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飲料用容器
TWI686333B (zh) 蓋體及附蓋容器
TWI822272B (zh) 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JP7508059B2 (ja) コンパクト容器
JP7549449B2 (ja)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JP6554356B2 (ja)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飲料用容器
JP2023530317A (ja) ボタンの分離構造を有する化粧品容器
JP7000146B2 (ja)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JP6899726B2 (ja) 不正開封防止キャップ
JP3201676U (ja) 飲料用容器
TWM651140U (zh)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TWM651139U (zh)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JP2020186015A (ja) 蓋付き容器
TWI765739B (zh) 蓋組件與帶蓋容器
JP6273831B2 (ja) 飲料用容器
TWI808770B (zh) 蓋組件及帶蓋容器
TWI808771B (zh) 蓋組件及帶蓋容器
JP2024131526A (ja) ハンドル付きの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JP2024131525A (ja) ハンドル付きの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JP2022180979A (ja)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CN117622696A (zh) 盖帽单元及饮料用容器
JP2024004083A (ja)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キャップ付き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