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4858B -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4858B
TWI814858B TW108123838A TW108123838A TWI814858B TW I814858 B TWI814858 B TW I814858B TW 108123838 A TW108123838 A TW 108123838A TW 108123838 A TW108123838 A TW 108123838A TW I814858 B TWI814858 B TW I8148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passive
active
output
inpu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38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2790A (zh
Inventor
章睿承
Original Assignee
金德創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金德創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金德創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238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48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2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2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4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4858B/zh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一種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係於一本體內分別設置第一、二、三、四控制部,於各控制部中分別設有主流道,一切換組件以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分別組設於各主流道中,各主流道周側分別連通複數個分流道,該第一、二控制部之主流道分別連通一主動端裝置之輸出、入流體的通路,該第三、四控制部之主流道分別連通一被動端裝置之輸入、出流體的通路;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之至少局部分流道相互連通,且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分別設有一與各該主流道間接連通之下導流口,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受外力操作,可使各該下導流口在各該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藉以在本體中形成多種不相同的流體傳輸路徑,進而在主、被動端裝置之間產生各不相同的行動檔位控制。

Description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尤指一種將多數個可以控制流體產生不同流動路徑的控制組件設置於單一本體中,以形成一易於操作、結構簡化且可靠性佳之檔位控制裝置。
傳統針對一主動裝置輸出流體動力給一被動裝置的流體傳輸路徑控制,大多係於該主動裝置及被動裝置之間設置複數個銜接管路,並於各銜接管路上分別設置電磁閥(或其它具開關功能之控制閥),利用各電磁閥分別的開啟與關閉操作,使該主動裝置輸出之流體能經由不同的路徑通過該被動裝置,可達到主、被動裝置之流體分別形成一不相作用的獨立循環(類似車輛行駛的N檔)、主動裝置之流體形成一不對外輸出的獨立循環、被動裝置中的流體無法流動(類似車輛行駛的P檔)、主動裝置之流體正向通過被動裝置形成一正驅動循環(類似車輛行駛的D檔)以及主動裝置之流體反向通過被動裝置形成一反驅動循環(類似車輛行駛的R檔)的各種驅動控制。
然而,上述的組合結構於實際應用時,仍具有下列缺失:首先,利用多個銜接管路結合電磁閥(或控制閥)的整體組合結構較為繁複,且其控制系統亦較為複雜,不但整體系統結構的開發、建置成本 極高,且其操作控制亦較不便利,而且,眾多的組件亦增加損壞故障的機率,大量增加維修成本。
再者,由於組設於該主動裝置及被動裝置之間的銜接管路及電磁閥(或控制閥)組件皆經由銜接方式相結合,長久使用後,極易受外界的油漬、水份及灰塵的污染或侵蝕,而於銜接部位形成滲漏,造成流體壓力降低,甚至於造成電磁閥(或控制閥)組件損壞致使流體無法流通等故障情形,直接影響產品可靠性及競爭力。
有鑑於習見之流體傳輸路徑的控制裝置有上述缺點,本案發明人乃針對該些缺點研究改進之道,終於有本發明產生。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係於一本體內設有第一、二、三、四控制部,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內分別對應設有第一、二、三、四主流道,該第一、二主流道分別連通一主動端裝置之輸出、輸入流體的通路,該第三、四主流道分別連通一被動端裝置之輸入、輸出流體的通路,且於該第一主流道的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該第二主流道的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三主流道的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分流道,該第四主流道的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且該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與該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三主動輸 出分流道與該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與該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與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間接相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係與該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間接相連通;一切換組件具有分別組設於上述各該主流道中之第一、二、三、四切換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分別對應設有與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連通之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各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又分別對應設有相連通之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受外力操作時,可使各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於各該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藉以在本體中形成流體的各種不同傳輸路徑,進而在該主、被動端裝置之間達到各種行動檔位控制效果;由於係將該等控制部、切換組件及相關流道組均整合配置於單一本體中,因此具有結構大幅簡化、體積小、產品均一性高、良率控制容易且可靠性佳等特點。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可依需要將該第一、二控制部之各該分流道在本體上的方位,設計成相互鏡射排列,且該第三、四控制部與該第一、二控制部之各該分流道在本體上的方位,設計成相互鏡射排列,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分別裝設於各該對應之控制部中,並以一連動組件驅動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進行各分流道的切換操作;該連動組件可由設置於該本體外部之第一、二、三、四連動件所組成,利用該第一、二、三、四連動件分別與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相結合,可使該第一、二、三、四連動件以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方式形成驅動,藉以簡化整體結構及驅動方式。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發明所採行的技術手段包括:一本體,內部設有多個控制部,各該控制部中央分別設有一主流道,各該主流道周側連通設有多個分流道,且上述各相異控制部的各分流道之間,至少局部形成連通;一切換組件,係由分別裝設於各該控制部之主流道中的一切換件所組成,各該切換件分別內設有與各該主流道相連通之導流通道,且由各該導流通道分別開設對外之下導流口,各該下導流口可在各該切換件的操作下,分別在所裝置的主流道中選擇各不相同的分流道相連通。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本體內部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控制部,於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中央分別對應設有第一、二、三、四主流道;該第一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設有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該第二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設有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三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設有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分流道,該第四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設有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該切換組件係由第一、二、三、四切換件所組成,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中,於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分別內設一與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相連通之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由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朝各該切換件外表側分別開設有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可受驅動而分別使該第一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該第二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該第三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第三、四被動輸入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該第四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與該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與該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與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間接相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與該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間接相連通。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及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係設為封閉狀態。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擋止部,分別對應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一流通口,各該第一流通口連通於該第二、四主動輸出分流道,該第一切換件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一導流通道之第一上導流口,該第一上導流口係能隨該第一切換件的動作而與該第一下導流口同步動作,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該第二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擋止部,分別對應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二流通口,各該第二流通口連通於該第二、四主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二切換件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二導流通道之第二上導流口,該第二上導流口係能隨該第二切換件的動作而與該第二下導流口同步動作,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該第三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擋止部,分別對應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分 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三流通口,各該第三流通口係分別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三切換件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三導流通道之第三上導流口,該第三上導流口係能隨該第三切換件之的動作而與該第三下導流口同步動作,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該第四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擋止部,分別對應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四流通口,各該第四流通口係分別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該第四切換件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四導流通道之第四上導流口,該第四上導流口係能隨該第四切換件之的動作而與該第四下導流口同步動作,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二、四主動輸出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一內循環通道,該第一內循環通道分別經由一第一主動輸出內連通道及一第二主動輸出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及該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於該第一內循環通道外周側設有一相分隔之第一外環通道,該第一外環通道係經由一主動輸出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該第一、二、四主動輸入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二內循環通道,該第二內循環通道分別經由一第一主動輸入內連通道及一第二主動輸入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及該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於該第二內循環通道外周側設有一相分隔之第二外環通道,該第二外環通道係經由一主動輸入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一、二、四被動輸入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三內循環通道,該第三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被動輸入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於該第三內循環通道外周側設有一相分隔之第三外環通道,該第三外環通道係經由一 被動輸入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一、二、四被動輸出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四內循環通道,該第四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被動輸出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於該第四內循環通道外周側設有一相分隔之第四外環通道,該第四外環通道係經由一被動輸出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且該第一外環通道與該第四外環通道之間係經由一上行通道相連通,而該第二外環通道與該第三外環通道之間係經由一下行通道相連通。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二、四主動輸出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一內循環通道,該第一內循環通道分別經由一第一主動輸出內連通道及一第二主動輸出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及該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於該第一內循環通道外周側設有一相分隔之第一外環通道,該第一外環通道係經由一主動輸出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該第一、二、四主動輸入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二內循環通道,該第二內循環通道分別經由一第一主動輸入內連通道及一第二主動輸入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及該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於該第二內循環通道外周側設有一相分隔之第二外環通道,該第二外環通道係經由一主動輸入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一、二、四被動輸入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三內循環通道,該第三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被動輸入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於該第三內循環通道外周側設有一相分隔之第三外環通道,該第三外環通道係經由一被動輸入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一、二、四被動輸出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四內循環通道,該第四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被動輸出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於該第四內循環通道外周側設有一相分隔之第四外環通道,該第四外環通道係經由一被動輸出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 被動輸出分流道;且該第一外環通道與該第四外環通道之間係經由一下行通道相連通,而該第二外環通道與該第三外環通道之間係經由一上行通道相連通。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二控制部係設置於該第一控制部的一旁側,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沿一定義於該第一控制部與該第二控制部之間的橫分界線,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形成鏡射排列;該第三、四控制部係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控制部的相同一旁側,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分流道係沿一定義於該第一、二控制部與第三、四控制部之間的縱分界線,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形成鏡射排列,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係沿該縱分界線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形成鏡射排列。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切換件之第一下導流口於遠離該第一上導流口的一側設有一第一下環槽,於該第一下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下環片,該第一下導流口與第一上導流口之間設有一第一中環槽,於該第一中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中環片,該第一上導流口遠離該第一下導流口的一側設有一第一上環槽,於該第一上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上環片,另於該第一下導流口二旁側分別設有一連通於各該第一下、中環槽之第一下縱槽,於各該第一下縱槽內分別設有一第一下縱向封阻片,而於該第一上導流口二旁側分別設有一連通於各該第一中、上環槽之第一上縱槽,於各該第一上縱槽內分別設有一第一上縱向封阻片,利用該第一上、中、下環片與第一上、下縱向封阻片分別阻隔於該第一切換件與第一導流通道內壁之間,能在該第一上、下導流口周側形成優良的彈性封閉效果;而該第二、三、四切換件具有與該第一切換件相同之結構。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上、中、下環片與第一上、下縱向封阻片之至少局部係一體成型。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本體係由一座體及一蓋體相對組合而成,且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係分別設置於該座體內,於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遠離該蓋體的一端內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環凸緣,且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分別設有一凸伸於該本體外之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利用該第一、二、三、四環凸緣分別擋止於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遠離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之一端,配合該蓋體蓋合封閉於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設置各驅動軸桿之一端,並使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分別通過該蓋體向外凸伸,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即被分別限制活動於該本體之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內。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本體外部設有一連動組件,該連動組件包括有分別結合於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之第一、二、三、四連動件,藉以同步連動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二、三、四連動件係為相互直接或間接連動之齒輪、摩擦輪、皮帶輪或其它類似連動組件。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主流道係連通一主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主動輸出通路,該第二主流道係連通一主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主動輸入通路,該第三主流道係連通一被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被動輸入通路,該第四主流道係連通一被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被動輸出通路。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徵可獲致更具體的瞭解,茲依下列附圖說明如下:
1:本體
11:座體
111:第一控制部
1111:第一主流道
11111:第一環凸緣
11121: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
11122: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
11123: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
11124: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
11131:第一主動輸出擋止部
11132:第二主動輸出擋止部
11133:第三主動輸出擋止部
11134:第四主動輸出擋止部
1114:第一流通口
1115:第一內循環通道
11151:第一主動輸出內連通道
11152:第二主動輸出內連通道
1116:主動輸出外通道
11161:主動輸出外連通道
11162:第一外環通道
112:第二控制部
1121:第二主流道
11211:第二環凸緣
11221: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
11222: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
11223: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
11224: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
11231:第一主動輸入擋止部
11232:第二主動輸入擋止部
11233:第三主動輸入擋止部
11234:第四主動輸入擋止部
1124:第二流通口
1125:第二內循環通道
11251:第一主動輸入內連通道
11252:第二主動輸入內連通道
1126:主動輸入外通道
11261:主動輸入外連通道
11262:第二外環通道
113:第三控制部
1131:第三主流道
11311:第三環凸緣
11321: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
11322: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
11323: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
11324: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
11331:第一被動輸入擋止部
11332:第二被動輸入擋止部
11333:第三被動輸入擋止部
11334:第四被動輸入擋止部
1134:第三流通口
1135:第三內循環通道
11351:第一被動輸入內連通道
1136:被動輸入外通道
11361:被動輸入外連通道
11362:第三外環通道
114:第四控制部
1141:第四主流道
11411:第四環凸緣
11421: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
11422: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
11423: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
11424: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
11431:第一被動輸出擋止部
11432:第二被動輸出擋止部
11433:第三被動輸出擋止部
11434:第四被動輸出擋止部
1144:第四流通口
1145:第四內循環通道
11451:第一被動輸出內連通道
1146:被動輸出外通道
11461:被動輸出外連通道
11462:第四外環通道
115:下行通道
1161:第一縱通道
1162:第二縱通道
1171:第一橫通道
1172:第二橫通道
12:蓋體
121:中間凸部
1211:底面
1212:上行通道
2:切換組件
21:第一切換件
211:第一導流通道
212:第一驅動軸桿
2121:第一標示部
2122:第一環槽
2123:第一環片
213:第一下環槽
2131:第一下環片
214:第一中環槽
2141:第一中環片
215:第一上環槽
2151:第一上環片
216:第一下縱槽
2161:第一下縱向封阻片
217:第一上縱槽
2171:第一上縱向封阻片
218:第一下導流口
219:第一上導流口
22:第二切換件
221:第二導流通道
222:第二驅動軸桿
2221:第二標示部
2222:第二環槽
2223:第二環片
223:第二下環槽
2231:第二下環片
224:第二中環槽
2241:第二中環片
225:第二上環槽
2251:第二上環片
226:第二下縱槽
2261:第二下縱向封阻片
227:第二上縱槽
2271:第二上縱向封阻片
228:第二下導流口
229:第二上導流口
23:第三切換件
231:第三導流通道
232:第三驅動軸桿
2321:第三標示部
2322:第三環槽
2323:第三環片
233:第三下環槽
2331:第三下環片
234:第三中環槽
2341:第三中環片
235:第三上環槽
2351:第三上環片
236:第三下縱槽
2361:第三下縱向封阻片
237:第三上縱槽
2371:第三上縱向封阻片
238:第三下導流口
239:第三上導流口
24:第四切換件
241:第四導流通道
242:第四驅動軸桿
2421:第四標示部
2422:第四環槽
2423:第四環片
243:第四下環槽
2431:第四下環片
244:第四中環槽
2441:第四中環片
245:第四上環槽
2451:第四上環片
246:第四下縱槽
2461:第四下縱向封阻片
247:第四上縱槽
2471:第四上縱向封阻片
248:第四下導流口
249:第四上導流口
3:連動組件
31:第一連動件
32:第二連動件
33:第三連動件
34:第四連動件
311:第一通孔
321:第二通孔
331:第三通孔
341:第四通孔
4:主動端裝置
41:主動輸出通路
42:主動輸入通路
5:被動端裝置
51:被動輸出通路
52:被動輸入通路
A:橫分界線
B:縱分界線
第1圖係本發明之立體結構分解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座體的立體結構圖。
第3圖係本發明之座體及蓋體於對應第二、四控制部之縱向立體剖視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座體及蓋體於對應第二、三控制部之斜向立體剖視圖。
第5圖係本發明之座體沿頂側表面水平剖切的俯視平面圖。
第6圖係本發明之座體沿各分流道部位水平剖切的俯視平面圖。
第7圖係本發明之俯視立體組合外觀圖。
第8圖係本發明之仰視立體組合外觀圖。
第9圖係本發明之第一應用實施例圖。
第10圖係本發明之第二應用實施例圖。
第11圖係本發明之第三應用實施例圖。
第12圖係本發明之第四應用實施例圖。
請參第1至8圖所示,可知本發明之結構包括:一本體1及一切換組件2;其中該本體1可由一座體11及一蓋體12所組成,於該座體11內部設有一第一控制部111、一第二控制部112、一第三控制部113及一第四控制部114;其中該第一控制部111中央設有一貫通該座體11之第一主流道1111,於該第一主流道1111一端內周側設有一第一環凸緣11111,該第一主流道1111中段外周側依 序連通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1、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2、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3及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4,而於該第一主流道1111遠離該第一環凸緣11111的一端外周側,依序設有對應該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1之第一主動輸出擋止部11131、對應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2之第二主動輸出擋止部11132、對應該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3之第三主動輸出擋止部11133及對應該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4之第四主動輸出擋止部11134。
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擋止部11131、11132、11133、11134之間分別設有第一流通口1114,各該第一流通口1114連通一設於該第一、二、四主動輸出擋止部11131、11132、11134外周側之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該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分別經由一第一主動輸出內連通道11151及一第二主動輸出內連通道11152,連通於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2及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4,該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3經由一主動輸出外連通道11161連通一第一外環通道11162,該第一外環通道11162設於該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外周側,且與該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形成相分隔。
該第二控制部112中央設有一貫通該座體11之第二主流道1121,於該第二主流道1121一端內周側設有一第二環凸緣11211,該第二主流道1121中段外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1、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2、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3及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4,而於該第二主流道1121遠離該第二環凸緣11211的一端外周側,依序設有對應該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1之第一主動輸入擋止部11231、對應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2之第二主動輸入擋止部11232、對應該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3之第三主動輸入擋止部11233及對應該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4之第四主動輸入擋止部11234。
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擋止部11231、11232、11233、11234之間分別設有第二流通口1124,各該第二流通口1124連通一設於該第一、二、四主動輸入擋止部11231、11232、11234外周側之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該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分別經由一第一主動輸入內連通道11251及一第二主動輸入內連通道11252,連通於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2及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4,該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3經由一主動輸入外連通道11261連通一第二外環通道11262,該第二外環通道11262設於該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外周側,且與該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形成相分隔。
該第三控制部113中央設有一貫通該座體11之第三主流道1131,於該第三主流道1131一端內周側設有一第三環凸緣11311,該第三主流道1131中段外周側依序連通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1、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2、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3及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4(參第6圖所示,該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4可為一封閉之分流道),而於該第三主流道1131遠離該第三環凸緣11311的一端外周側,依序設有對應該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1之第一被動輸入擋止部11331、對應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2之第二被動輸入擋止部11332、對應該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3之第三被動輸入擋止部11333及對應該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4之第四被動輸入擋止部11334。
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擋止部11331、11332、11333、11334之間分別設有第三流通口1134,各該第三流通口1134連通一設於該第一、二、四被動輸入擋止部11331、11332、11334外周側之第三內循環通道1135,該第三內循環通道1135經由一第一被動輸入內連通道11351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2,該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3經由一被動輸入外連通道11361連通於 一第三外環通道11362,該第三外環通道11362設於該第三內循環通道1135外周側,且與該第三內循環通道1135形成相分隔。
該第四控制部114中央設有一貫通該座體11之第四主流道1141,於該第四主流道1141一端內周側設有一第四環凸緣11411,該第四主流道1141中段外周側依序連通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1、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2、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3及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4(參第6圖所示,該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4可為一封閉之分流道),而於該第四主流道1141遠離該第四環凸緣11411的一端外周側,依序設有對應該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1之第一被動輸出擋止部11431、對應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2之第二被動輸出擋止部11432、對應該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3之第三被動輸出擋止部11433及對應該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4之第四被動輸出擋止部11434。
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擋止部11431、11432、11433、11434之間分別設有第四流通口1144,各該第四流通口1144連通一設於該第一、二、四被動輸出擋止部11431、11432、11434外周側之第四內循環通道1145,該第四內循環通道1145經由一第一被動輸出內連通道11451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2,該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3經由一被動輸出外連通道11461連通於一第四外環通道11462,該第四外環通道11462設於該第四內循環通道1145外周側,且與該第四內循環通道1145形成相分隔。
該第二控制部112係設置於該第一控制部111的一旁側,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1、11222、11223、11224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1、11122、11123、11124之間的位置對應關係,係可沿 一界於第一控制部111與第二控制部112之間定義出的橫分界線A(請參第1圖上所示)形成相鏡射的對應排列。
該第三控制部113係設置於該第一控制部111的一旁側,且該第四控制部114係設置於該第二控制部112對應於第三控制部113所在位置的同一旁側,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1、11322、11323、11324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1、11122、11123、11124之間的位置對應關係,係可沿一定義於第一控制部111與該第三控制部113之間,以及第二控制部112與該第四控制部114之間的縱分界線B(如第1圖上所示)形成相鏡射的對應排列;而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1、11422、11423、11424分別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1、11222、11223、11224之間的位置對應關係,亦可沿該縱分界線B形成相鏡射的對應排列。
請參第6圖所示,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2與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2之間經由一第一縱通道1161形成連通,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2與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2之間經由一第二縱通道1162形成連通,該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1與該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1之間經由一第一橫通道1171形成連通,該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1與該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1之間經由一第二橫通道1172形成連通。
請參第5圖所示,該第一外環通道11162連通一主動輸出外通道1116,該第四外環通道11462相對應地連通一被動輸出外通道1146;該第二、三外環通道11262、11362係分別經由一主動輸入外通道1126及被動輸入外通道1136連通一位置較低的下行通道115。
請參第4圖所示,該蓋體12係蓋合於該座體11遠離該第一、二、三、四環凸緣11111、11211、11311、11411的一側,於該蓋體12中央朝該本體1內部設有一中間凸部121,該中間凸部121具有一可蓋合阻隔於該下行通道115頂側之底面1211,於該中間凸部121中段設有一銜接該主動輸出外通道1116與被動輸出外通道1146之上行通道1212,藉以使該上行通道1212與該下行通道115之間,形成上、下相交錯且彼此隔離之通道結構。
該切換組件2係由結構相同之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所組成,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係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1111、1121、1131、1141中,於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中分別設有朝一端形成開口之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分別連通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1111、1121、1131、1141。
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分別在遠離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之開口的一端,設有一軸向延伸之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各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分別穿過該蓋體12凸伸於本體1之外,且於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的周緣分別設有至少一第一、二、三、四環槽2122、2222、2322、2422,於該第一、二、三、四環槽2122、2222、2322、2422內分別嵌入第一、二、三、四環片2123、2223、2323、2423,利用該第一、二、三、四環片2123、2223、2323、2423可分別於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周側與該蓋體12之間形成密封。
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的外周側由接近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開口之一端,朝向另一端依序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下環槽213、223、233、243、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及第一、二、三、四上環槽215、225、235、245;於該第一、二、三、四下環槽213、223、233、243與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之間,分別開設有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於該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與第一、二、三、四上環槽215、225、235、245之間,分別開設有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且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及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分別連通於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
在上述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伸出該本體1之端面處,可依需要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標示部2121、2221、2321、2421,用以標示各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及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之設置方向;另於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二旁側分別設有二連通該第一、二、三、四下環槽213、223、233、243與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之第一、二、三、四下縱槽216、226、236、246,於該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二旁側分別設有二連通該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與第一、二、三、四上環槽215、225、235、245之第一、二、三、四上縱槽217、227、237、247。
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外表側,在該第一、二、三、四下環槽213、223、233、243、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及第一、二、三、四上環槽215、225、235、245之內,分別對應設有第一、二、三、四下環片2131、2231、2331、2431、第一、二、三、四中環片2141、2241、2341、2441及第一、二、三、四上環片2151、2251、2351、2451,於第一、二、三、四下環片2131、2231、2331、2431與第一、二、三、四中環片2141、2241、2341、2441之間,分別設有二第一、二、三、四下縱向封阻片2161、2261、2361、2461,於各該第一、二、三、四中環片2141、2241、2341、2441與第一、二、三、四上環片2151、2251、2351、2451之間,分別設有二第一、二、三、四上縱向封阻片2171、2271、2371、2471,且第一、二、三、四下縱向封阻片2161、2261、2361、2461與第一、二、三、四上縱向封阻片2171、2271、2371、2471,分別嵌入該第一、二、三、四下縱槽216、226、236、246與第一、二、三、四上縱槽217、227、237、247之內,可分別在各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及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周側外圍,與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1111、1121、1131、1141的內壁之間,形成優良的彈性封閉效果及完整的全周封阻作用。
上述結構中,利用該第一、二、三、四環凸緣11111、11211、11311、11411分別抵頂在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具有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開口之端面上,配合該蓋體12蓋合封閉於該座體11遠離該第一、二、三、四環凸緣11111、11211、11311、11411之一側,使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可被限制於該本體1之內進行操作。
在應用時,可於該本體1外部設有一連動組件3,該連動組件3係由相互直接或間接連動之第一、二、三、四連動件31、32、33、34所組成,該第一、二、三、四連動件31、32、33、34分別具有第一、二、三、四通孔311、321、331、341,可分別結合固定於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上,藉以承接外部作用力並分別經由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連動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動作。
在一個可行的實施例中,該第一、二、三、四連動件31、32、33、34係可為圓形且以邊緣相接觸之結構體(如:相互嚙合之齒輪、摩擦輪、皮帶與皮帶輪傳動,或其它可行使同步帶動之連動機制);使該連動組件3在直接或間接運作時,該第一連動件31係與第四連動件34同方向樞轉,且該第二、三連動件32、33則與第一、四連動件31、34反方向樞轉。
請參第9圖所示,其揭露了本發明依上述結構的第一實施態樣,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轉(移)動至以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分別對應該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1、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1、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1、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1時,該主動端裝置4由主動輸出通路4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一主流道1111進入第一導流通道211,再由第一下導流口218依序通過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1、第一橫通道1171、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1流至第三下導流口238,再經由第三導流通道231依序通過第三主流道1131、被動輸入通路52流入該被動端裝置5;相對應地,該被動端裝置5由被動輸出通路5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四主流道1141進入第四導流通道241,再由第四下導流口248依序通過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1、第二橫通道1172、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1流至第二下導流口228,再 經由第二導流通道221依序通過第二主流道1121、主動輸入通路42流入該主動端裝置4,藉以形成一由該主動端裝置4輸出流體以驅動該被動端裝置5進行正向動作之流體循環。
若將該主動端裝置4設定為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汽車引擎),將該被動端裝置5設定為一承接動力之設備(如:變速箱裝置),則此時該主動端裝置4係正向驅動該被動端裝置5運動,其功能係類似於行車時之前進(D)檔。
當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所對應的位置由原本分別對應該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1、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1、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1、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1逐漸轉(移)動至分別對應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2、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2、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2、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2(或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4、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4、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4、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4)的過程中,該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亦同時由原本分別對應該第一主動輸出擋止部11131、第一主動輸入擋止部11231、第一被動輸入擋止部11331、第一被動輸出擋止部11431的位置,通過相鄰的第一、二、三、四流通口1114、1124、1134、1144逐漸轉(移)動至分別對應該第二主動輸出擋止部11132、第二主動輸入擋止部11232、第二被動輸入擋止部11332、第二被動輸出擋止部11432(或第四主動輸出擋止部11134、第四主動輸入擋止部11234、第四被動輸入擋止部11334、第四被動輸出擋止部11434)。
在上述轉(移)動過程中,通過該第一導流通道211之流體中,有部份流體會經由該第一上導流口219通過該第一流通口1114進入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再經由第一主動輸出內連通道11151依序通過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 11122、第一縱通道1161,然後由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2通過第一主動輸入內連通道11251進入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再依序通過第二流通口1124、第二上導流口229、第二導流通道221導出,並經由該主動輸入通路42流回該主動端裝置4;而通過該第四導流通道241之流體中,有部份流體會經由該第四上導流口249通過該第四流通口1144進入第四內循環通道1145,再經由第一被動輸出內連通道11451依序通過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2、第二縱通道1162,然後由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2通過第一被動輸入內連通道11351進入第三內循環通道1135,再依序通過第三流通口1134、第三上導流口239、第三導流通道231導出,並經由該被動輸入通路52流回該被動端裝置5,可藉以有效減緩上述切換過程中,因流體經由各該導流通道的下導流口通過相對應之分流道的流路面積縮小而產生的流體壓力突增變化。
請參第10圖所示,其揭露了本發明依上述結構的第二實施態樣,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轉(移)動至以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分別對應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2、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2、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2、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2時,該主動端裝置4由主動輸出通路4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一主流道1111進入第一導流通道211,再由第一下導流口218依序通過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2、第一縱通道1161、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2流至第二下導流口228,再經由第二導流通道221依序通過第二主流道1121、主動輸入通路42流回該主動端裝置4,形成一未對第三、四控制部113、114等主動端外部輸出或輸入流體之主動端內部流體循環;而該被動端裝置5由被動輸出通路5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四主流道1141進入第四導流通道241,再由第四下導流口248依序通過第二被動輸 出分流道11422、第二縱通道1162、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2流至第三下導流口238,再經由第三導流通道231依序通過第三主流道1131、被動輸入通路52流入該被動端裝置5,形成另一未對第一、二控制部111、112等被動端外部輸出或輸入流體之被動端內部流體循環。
若將該主動端裝置4設定為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汽車引擎),將該被動端裝置5設定為一承接動力之設備(如:變速箱裝置),則此時該主動端裝置4、被動端裝置5皆形成未相互作功之獨自流體內循環,其功能係類似於行車時之空(N)檔。
請參第11圖所示,其揭露了本發明依上述結構的第三實施態樣,在本實施例示意圖中,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係分別被水平剖切於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的部位,而該座體11則係被水平剖切於該第一、二、三、四內循環通道1115、1125、1135、1145相對應於該上行通道1212相同高度的部位;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轉(移)動至以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分別對應該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3、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3、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3、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3時,該主動端裝置4由主動輸出通路4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一主流道1111進入第一導流通道211,再由第一下導流口218依序通過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3、主動輸出外連通道11161流入該第一外環通道11162,並由主動輸出外通道1116依序通過上行通道1212、被動輸出外通道1146、第四外環通道11462、被動輸出外連通道11461流至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3,再經由第四下導流口248、第四導流通道241、第四主流道1141通過被動輸出通路51流入該被動端裝置5。
上述流入該被動端裝置5之流體再由被動輸入通路52流出,經由第三主流道1131通過第三導流通道231進入第三下導流口238,再依序通過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3、被動輸入外連通道11361流入該第三外環通道11362,並由被動輸入外通道1136依序通過下行通道115、主動輸入外通道1126、第二外環通道11262、主動輸入外連通道11261流至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3,再經由第二下導流口228、第二導流通道221、第二主流道1121通過主動輸入通路42流回該主動端裝置4。
若將該主動端裝置4設定為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汽車引擎),將該被動端裝置5設定為一承接動力之設備(如:變速箱裝置),則此時該主動端裝置4係反向驅動該被動端裝置5運動,其功能係類似於行車時之後退(R)檔。
請參第12圖所示,其揭露了依本發明上述結構的第四實施態樣,在本實施例示意圖中,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係分別被剖切於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的部位,而該座體11則係被水平剖切於該第一、二、三、四內循環通道1115、1125、1135、1145相對應於該上行通道1212相同高度的部位;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轉(移)動至以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分別對應各該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4、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4、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4、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4時,該主動端裝置4由主動輸出通路4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一主流道1111進入第一導流通道211,再由第一下導流口218依序通過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4、第二主動輸出內連通道11152流入該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並由第一主動輸出內連通道11151依序通過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11122、第一縱通道1161流至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2,再經由第一 主動輸入內連通道11251流入該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並由第二主動輸入內連通道11252依序通過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11224、第二下導流口228,最後經由該第二導流通道221、第二主流道1121、主動輸入通路42流回該主動端裝置4,形成一未對第三、四控制部113、114等主動端外部輸出或輸入流體之主動端內部流體循環。
而該被動端裝置5由被動輸出通路5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四主流道1141通過第四導流通道241進入第四下導流口248,然而,由於該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11424係設為封閉狀態,並未形成可供流體流通之通道,因此該被動輸出通路51內的流體之(雙向)流動皆受阻,同時,由於該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11324亦設為封閉狀態,並未形成可供流體流通之通道,因此該被動輸入通路52亦無法形成可供流體流通之通道,該被動輸入通路52內流體之(雙向)流動亦皆受阻,使該被動端裝置5之被動輸出通路51、被動輸入通路52之間無法形成流體循環。
若將該主動端裝置4設定為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汽車引擎),將該被動端裝置5設定為一承接動力之設備(如:變速箱裝置),則此時該主動端裝置4形成未對第三、四控制部113、114等主動端外部輸出或輸入流體之流體循環,而該被動端裝置5形成流體無法循環之鎖定狀態,其功能係類似於行車時之駐車(P)檔。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確可達成簡化整體結構、提昇操作便利性,且具有穩定流體傳輸品質之功效,實為一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之發明,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上述說明之內容,僅 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說明,舉凡依本發明之技術手段與範疇所延伸之變化、修飾、改變或等效置換者,亦皆應落入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內。
1:本體
11:座體
111:第一控制部
112:第二控制部
113:第三控制部
114:第四控制部
115:下行通道
12:蓋體
121:中間凸部
1211:底面
1212:上行通道
2:切換組件
21:第一切換件
211:第一導流通道
212:第一驅動軸桿
2121:第一標示部
2122:第一環槽
2123:第一環片
213:第一下環槽
2131:第一下環片
214:第一中環槽
2141:第一中環片
215:第一上環槽
2151:第一上環片
216:第一下縱槽
2161:第一下縱向封阻片
217:第一上縱槽
2171:第一上縱向封阻片
218:第一下導流口
219:第一上導流口
22:第二切換件
221:第二導流通道
222:第二驅動軸桿
2221:第二標示部
2222:第二環槽
2223:第二環片
223:第二下環槽
2231:第二下環片
224:第二中環槽
2241:第二中環片
225:第二上環槽
2251:第二上環片
226:第二下縱槽
2261:第二下縱向封阻片
227:第二上縱槽
2271:第二上縱向封阻片
228:第二下導流口
229:第二上導流口
23:第三切換件
231:第三導流通道
232:第三驅動軸桿
2321:第三標示部
2322:第三環槽
2323:第三環片
233:第三下環槽
2331:第三下環片
234:第三中環槽
2341:第三中環片
235:第三上環槽
2351:第三上環片
236:第三下縱槽
2361:第三下縱向封阻片
237:第三上縱槽
2371:第三上縱向封阻片
238:第三下導流口
239:第三上導流口
24:第四切換件
241:第四導流通道
242:第四驅動軸桿
2421:第四標示部
2422:第四環槽
2423:第四環片
243:第四下環槽
2431:第四下環片
244:第四中環槽
2441:第四中環片
245:第四上環槽
2451:第四上環片
246:第四下縱槽
2461:第四下縱向封阻片
247:第四上縱槽
2471:第四上縱向封阻片
248:第四下導流口
249:第四上導流口
3:連動組件
31:第一連動件
32:第二連動件
33:第三連動件
34:第四連動件
311:第一通孔
321:第二通孔
331:第三通孔
341:第四通孔
A:橫分界線
B:縱分界線

Claims (14)

  1. 一種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至少包括:一本體,內部設有多個控制部,各該控制部中央皆設有一主流道,各該主流道周側設有多個與該主流道相連通的分流道,且上述各該控制部的該分流道之間至少有局部形成連通;一切換組件,係由單獨裝設於各該控制部之該主流道中的多個切換件所組成,且各該切換件之間為彼此同步連動;在各該切換件之內均設有一導流通道,且各該導流通道皆與其所裝設的該主流道相連通,在各該導流通道的周側皆設有能夠與該切換件外部相通的一下導流口,各該下導流口可隨著各該切換件在所裝設的該主流道中進行切換作動,使得各該導流通道能夠透過各該下導流口與各該不同的分流道相連通,以在該本體中形成各不相同的流體傳輸路徑;該本體中的各該控制部能夠與外部的一主動端裝置及一被動端裝置相接組裝,以形成該主、被動裝置間的流體驅動迴路,作動上述的切換組件,能夠在該主動端裝置及該被動端裝置之間形成各不相同的行動檔位控制。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本體內部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控制部,於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的中央分別依序對應設有第一、二、三、四主流道;該第一主流道周側連通設有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該第二主流道周側連通設有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三主流道周側連通設有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分流道,該第四主流道周側連通設有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且該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與該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 三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與該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間接相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與該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間接相連通;該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與該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均設為封閉不連通之分流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在各該切換件之該導流通道的周側,皆設有能夠與該切換件外部相通的一上導流口;隨著該切換件之切換作動而使該下導流口能夠連通各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的各不相同位置,另在該第一主流道周側對應該切換件之該上導流口位置,依序設有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擋止部,且於各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擋止部之間均設有第一流通口,各該第一流通口均連通於該第二、四主動輸出分流道;隨著該切換件之切換作動而使該下導流口能夠連通各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的各不相同位置,另在該第二主流道周側對應該切換件之該上導流口位置,依序設有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擋止部,且於各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擋止部之間均設有第二流通口,各該第二流通口均連通於該第二、四主動輸入分流道;隨著該切換件之切換作動而使該下導流口能夠連通各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分流道的各不相同位置,另在該第三主流道周側對應該切換件之該上導流口位置,依序設有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擋止部,且於各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擋止部之間均設有第三流通口,各該第三流通口均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隨著該切換件之切換作動而使該下導流口能夠連通各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的各不相同位置,另在該第四主流道周側對應該切換件之該上導流口位置,依序設有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擋止部,且於各該第一、二、三、四 被動輸出擋止部之間均設有第四流通口,各該第四流通口係均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而且在各該下導流口隨著各該切換件之切換作動而對應連通各該分流道之位置,各該上導流口恰能受到各該擋止部中之其一所阻擋而不連通,且在該上導流口由一擋止部切換至另一擋止部的過程,各該流通口中之其一與該上導流口形成連通。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二、四主動輸出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一內循環通道,該第一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主動輸出內連通道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並經由一第二主動輸出內連通道連通該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且在該第一內循環通道之周側,設有與該第一內循環通道相分隔之第一外環通道,該第一外環通道經由一主動輸出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該第一、二、四主動輸入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二內循環通道,該第二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主動輸入內連通道連通該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並經由一第二主動輸入內連通道連通該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且在該第二內循環通道之周側,設有與該第二內循環通道相分隔之第二外環通道,該第二外環通道經由一主動輸入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一、二、四被動輸入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三內循環通道,該第三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被動輸入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並在該第三內循環通道之周側,設有與該第三內循環通道相分隔之第三外環通道,該第三外環通道經由一被動輸入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該第一、二、四被動輸出擋止部外周側設有一第四內循環通道,該第四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被動輸出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並在該第四內循環通道之周側,設有與該第四內循環通道相分隔之第四外環通 道,該第四外環通道經由一被動輸出外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在該第一外環通道與該第四外環通道之間,能夠在一上行通道及一下行通道兩者之中選擇其一通道相連通,且在該第二外環通道與該第三外環通道之間,經由該上行通道及下行通道兩者之中依上述所選擇的另一通道相連通。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切換組件係由第一、二、三、四切換件所組成,且依序設置在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中,於各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內部依序設有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依序對應連通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且在各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朝向各該對應之切換件的外表側,依序開設有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及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使隨著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依序在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中受驅動而進行切換作動下,能夠同步帶動各該上導流口及各該下導流口進行切換作動,而使該第一切換件之該第一下導流口在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之間進行切換對應時,該第一上導流口能同步作動而在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擋止部之間切換對應;該第二切換件之該第二下導流口在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之間進行切換對應時,該第二上導流口能同步作動而在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擋止部之間切換對應;該第三切換件之該第三下導流口在該第一、二、第三、四被動輸入分流道之間進行切換對應時,該第三上導流口能同步作動而在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擋止部之間切換對應;該第四切換件之該第四下導流口在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之間進行切換對應時,該第四上導流口能同步作動而在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擋止部之間切換對應。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切換件位在該第一下導流口遠離該第一上導流口的旁側設有一第一下環槽,且在該第一下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下環片;位在該第一下導流口與該第一上導流口之間設有一第一中環槽,且在該第一中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中環片;位在該第一上導流口遠離該第一下導流口的旁側設有一第一上環槽,且在該第一上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上環片;另位在該第一下導流口的二旁側,各設有一連通於各該第一下、中環槽之間的第一下縱槽,且在各該第一下縱槽內皆設有一第一下縱向封阻片;而在該第一上導流口的二旁側,各設有一連通在各該第一中、上環槽之間的第一上縱槽,且在各該第一上縱槽之內皆設有一第一上縱向封阻片;利用該第一上、中、下環片與該第一上、下縱向封阻片阻隔於該第一切換件與該第一導流通道內壁之間,能在該第一上導流口及該第一下導流口周側形成彈性封閉效果,而且該第二、三、四切換件上皆具有與該第一切換件相同之上、中、下環槽與上、中、下環片,以及上、下縱槽與上、下縱向封阻片結構。
  7. 如請求項2或3或4或5或6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控制部與該第二控制部係設於相鄰之兩旁側,且依一定義於該第一控制部與該第二控制部之間的一橫分界線為基準線,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形成相互鏡射的排列;依上述該橫分界線為基準,使該第三控制部對應設置於該第一控制部的相同側,該第四控制部對應設置於該第二控制部的相同側;並使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入分流道依一定義於該第一、二控制部與該第三、四控制部之間的一縱分界線為基準線,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出分流道形成相互鏡射的排列,該第一、二、三、四被動輸出分流道則依該縱分界線為基準線,與該第一、二、三、四主動輸入分流道形成相互鏡射的排列。
  8. 如請求項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本體係由一座體及一蓋體組合而成,且各該主流道係皆設置於該座體內,於各該主流道中位在組合該蓋體位置的另一端內周側皆設有一環凸緣;各該切換件上皆設有一端可凸伸於該本體外之一驅動軸桿,利用該環凸緣擋止於各該切換件相對於各該驅動軸桿之另一端,且以該蓋體蓋合封閉在各該切換件設有該驅動軸桿之一端,並使各該驅動軸桿皆凸伸到該蓋體之外。
  9. 如請求項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本體外部設有一連動組件,由該連動組件結合於各該切換件之間,藉以同步連動各該切換件。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本體外部設有一連動組件,由該連動組件結合於各該切換件之間,藉以同步連動各該切換件。
  11. 如請求項5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主流道連通該主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一主動輸出通路,該第二主流道連通該主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一主動輸入通路,該第三主流道連通該被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一被動輸入通路,該第四主流道連通該被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一被動輸出通路;且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之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切換到依序對應該第四主動輸出分流道、第四主動輸入分流道、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及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使該主動端裝置之該主動輸出通路流出的流體,經由該第一主流道進入該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再通過該主動輸入通路流回該主動端裝置,形成一未對該主動端裝置外部輸出入流體之主動端內部流體循環;且由該被動端裝置之該被動輸出通路流出的流體,經由該第四主流 道進入該第四被動輸出分流道設為封閉之第四控制部,使該被動輸出通路內之流體的流動受阻斷,該第三控制部的該第四被動輸入分流道也同時被封閉阻斷,致使該被動輸入通路內之流體的流動亦受阻斷,而讓該被動端裝置形成鎖定狀態。
  12. 如請求項5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主流道連通該主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一主動輸出通路,該第二主流道連通該主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一主動輸入通路,該第三主流道連通該被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一被動輸入通路,該第四主流道連通該被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一被動輸出通路;且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之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切換到依序對應該第三主動輸出分流道、第三主動輸入分流道、第三被動輸入分流道及第三被動輸出分流道,使該主動端裝置之該主動輸出通路流出的流體,可經由該第一主流道進入該第一控制部及該第四控制部,通過該被動輸出通路流入該被動端裝置,再由該被動輸入通路流出經由該第三控制部及該第二控制部,通過該主動輸入通路流回該主動端裝置,使該主動端裝置反向驅動該被動端裝置運動。
  13. 如請求項5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主流道連通該主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一主動輸出通路,該第二主流道連通該主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一主動輸入通路,該第三主流道連通該被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一被動輸入通路,該第四主流道連通該被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一被動輸出通路;且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之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切換到依序對應該第二主動輸出分流道、第二主動輸入分流道、第二被動輸入分流道及第二被動輸出分流道,使該主動端裝置之該主動輸出通路流出的流體,可經由該第一主流道進入該第一控制部及該第二控制部,再通過該主動輸入通路流回該主動端裝置,形成一未對該主動端裝置外部輸出入流體之主動端 內部流體循環;而由該被動端裝置之該被動輸出通路流出的流體,可經由該第四主流道進入該第四控制部及該第三控制部,再經由該被動輸出分流道及該被動輸入通路流回該被動端裝置,形成另一未對該被動端裝置外部輸出入流體之被動端內部流體循環;使該主動端裝置及該被動端裝置皆形成未相互作功之獨自流體內循環。
  14. 如請求項5所述之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主流道連通該主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一主動輸出通路,該第二主流道連通該主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一主動輸入通路,該第三主流道連通該被動端裝置輸入流體之一被動輸入通路,該第四主流道連通該被動端裝置輸出流體之一被動輸出通路;且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之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切換到依序對應該第一主動輸出分流道、第一主動輸入分流道、第一被動輸入分流道及第一被動輸出分流道,使該主動端裝置之該主動輸出通路流出的流體,可經由該第一主流道進入該第一控制部,再經由該第三控制部通過該被動輸入通路流入該被動端裝置;相對的該被動端裝置之該被動輸出通路流出的流體,可經由該第四主流道進入該第四控制部,再經由該第二控制部及該主動輸入通路流入該主動端裝置,以形成一由該主動端裝置正向驅動該被動端裝置之流體循環。
TW108123838A 2019-07-05 2019-07-05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TWI8148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3838A TWI814858B (zh) 2019-07-05 2019-07-05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3838A TWI814858B (zh) 2019-07-05 2019-07-05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2790A TW202102790A (zh) 2021-01-16
TWI814858B true TWI814858B (zh) 2023-09-11

Family

ID=75234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3838A TWI814858B (zh) 2019-07-05 2019-07-05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485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8997A (zh) * 2014-01-20 2014-04-30 赵良红 旋转式自动变速器换档控制阀
WO2017125914A1 (en) * 2016-01-18 2017-07-27 Ham-Let (Israel - Canada ) Ltd. Stream switching valve with synchronizing mechanism
TWM587237U (zh) * 2019-07-05 2019-12-01 章睿承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8997A (zh) * 2014-01-20 2014-04-30 赵良红 旋转式自动变速器换档控制阀
WO2017125914A1 (en) * 2016-01-18 2017-07-27 Ham-Let (Israel - Canada ) Ltd. Stream switching valve with synchronizing mechanism
TWM587237U (zh) * 2019-07-05 2019-12-01 章睿承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2790A (zh) 2021-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21450B1 (ko) 4포트 밸브
TWM587237U (zh)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CN104976398B (zh) 用于多个阀的阀块组件
DK2558754T3 (en) stackable shuttle valve
WO2021004418A1 (zh) 车辆主被动装置间的行动挡位控制装置
TWI814858B (zh)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CN211009855U (zh) 车辆主被动装置间的行动挡位控制装置
TWM587218U (zh)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EP0993574A1 (en) Plural function fluid valve and method
WO2021004419A1 (zh) 多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
TWI796502B (zh)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TWM587238U (zh) 流體傳輸之導向控制裝置及其應用系統
WO2021031785A1 (zh) 多动力源的复合动力控制机构
JPH01224575A (ja) 2重閉鎖板ゲート弁
CN202392246U (zh) 双向流通电磁阀
TWI809179B (zh) 三動力源之複合動力控制機構
WO2017198103A1 (zh) 一种t形阀及其组合式换向阀
CN211501751U (zh) 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
KR100449004B1 (ko) 수력교점용3방향밸브
JP5621126B2 (ja) 切替弁
JP7136478B2 (ja) ロータリバルブ
TWI808147B (zh) 流體傳輸之導向控制裝置及其應用系統
CN220102158U (zh) 四通换向阀
KR20100018831A (ko) 전동식 전환밸브
JP7385183B2 (ja) 流体伝送のガイド/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応用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