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6502B -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6502B TWI796502B TW108123839A TW108123839A TWI796502B TW I796502 B TWI796502 B TW I796502B TW 108123839 A TW108123839 A TW 108123839A TW 108123839 A TW108123839 A TW 108123839A TW I796502 B TWI796502 B TW I79650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output
- input
- shunt
- divers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係於一本體內分別設置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及二負載流道,於各控制部中分別設有主流道,一切換組件以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分別組設於各主流道中,各主流道周側分別連通複數個分流道,該第一、二控制部之主流道分別連通一前置動力裝置之輸出、輸入流體的通路,該第三、四控制部之主流道係分別連通一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出、輸入流體的通路,該二負載流道係連通一負載二端,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之至少局部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分別設有一與各該主流道間接連通之下導流口,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受外力操作,可使各該下導流口在各該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藉以形成以前、後置動力裝置分別或共同驅動該負載之各種不同流體傳輸路徑及其控制。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尤指一種於單一本體中利用多個切換件分別切換其主流道銜接不同之流體分流道,可藉以轉換二動力裝置經由各種不同流體流動路徑,進而產生對應不同負載需求之控制者。
傳統針對多個可輸出流體之動力裝置以及一承接該流體動力之負載之間的流體傳輸路徑控制方式,大多係於各動力裝置及該負載之間分別設置複數個銜接管路,並於各銜接管路上分別設置電磁閥(或其它具開關功能之控制閥),利用各電磁閥分別的開啟與關閉操作,使各動力裝置輸出之流體能分別或共同經由不同的路徑通過該負載,進而可形成分別以單一動力裝置驅動該負載,或以各動力裝置共同驅動該負載的各種驅動控制狀態。
然而,上述的組合結構於實際應用時,仍具有下列缺失:首先,利用多個銜接管路結合電磁閥(或控制閥)的整體組合結構較為繁複,且其控制系統亦較為複雜,不但整體系統結構的開發、建置成本極高,且其操作控制亦較不便利,而且,眾多的組件亦增加損壞故障的機率,大量增加維修成本。
再者,由於組設於該主動裝置及被動裝置之間的銜接管路及電磁閥(或控制閥)組件皆經由銜接方式相結合,長久使用後,極易受外界的油漬、水份及
灰塵的污染或侵蝕而於銜接部位產生滲漏,造成流體壓力降低,甚至於有電磁閥(或控制閥)組件損壞致使流體無法流通等故障情形,直接影響產品可靠性及競爭力。
有鑑於習見利用多個動力裝置驅動一負載之流體傳輸路徑控制裝置於應用時有上述缺點,發明人乃針對該些缺點研究改進之道,終於有本發明產生。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係於一本體內設有第一、二、三、四控制部,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內分別對應設有第一、二、三、四主流道,該第一、二主流道分別連通一前置動力裝置之輸出、輸入流體的通路,該第三、四主流道係連通一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出、輸入流體的通路,且於該第一主流道的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該第二主流道的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該第三主流道的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該第四主流道的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與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與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與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二、四後置輸出分流道及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與一第一負載流道相連通,該第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及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與一第二負載流道相連通,且該第一、二負載流道連通一負載;一切換組件具有分別組設於上述各該主流道中之第一、二、三、四切換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分別依序對應設有與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連通之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各該第一、二、三、四導流
通道又分別對應設有相連通之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受外力操作時,可使各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於各該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藉以在本體中形成流體的各種不同傳輸路徑,進而可達到利用前、後置動力裝置分別或共同驅動該負載的各種控制效果,由於係將該等控制部、切換組件及相關流道均整合配置於單一本體中,因此具有結構大幅簡化、體積小、產品均一性高、良率控制容易且可靠性佳等特點。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可依需要將該第一、二控制部之各該分流道在本體上的方位,設計成相互鏡射排列,且該第三、四控制部與該第一、二控制部之各該分流道在本體上的方位,設計成相互鏡射排列,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分別裝設於各該對應之控制部中,並以一連動組件驅動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進行相對於各分流道的切換操作;該連動組件更可由設置於該本體外部之第一、二、三、四連動件所組成,利用該第一、二、三、四連動件分別與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相結合,可使該第一、二、三、四連動件以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方式形成驅動,藉以簡化整體結構及驅動方式。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發明所採行的技術手段包括:一本體,內部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其中於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中央分別對應設有第一、二、三、四主流道;該第一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該第二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該第三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該第四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與該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相連通;一切換組件,係由第一、二、三、四切換件所組成,分別設置於該第
一、二、三、四主流道中,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分別內設一與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相連通之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由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朝各該切換件外表側分別開設有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可受驅動而使該第一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該第二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該第三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道;該第四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二、四後置輸出分流道及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與一第一負載流道相連通,該第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及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與一第二負載流道相連通。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該等擋止部的位置分別依序對應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一流通口,各該第一流通口連通於該第一、二前置輸出分流道,該第一切換件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一導流通道之第一上導流口,該第一上導流口能隨該第一切換件的作動而與該第一下導流口同步作動,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該第二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該等擋止部的位置分別依序對應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二流通口,各該第二流通口連通於該第一、二前置輸入分流道,該第二切換件的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二導流通道之第二上導流口,該第二上導流口能隨該第二切換件的作動而與該第二下導流口同步作動,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該第三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後置輸
出擋止部,該等擋止部的位置分別依序對應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三流通口,各該第三流通口連通於該第一、三後置輸出分流道,該第三切換件的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三導流通道之第三上導流口,該第三上導流口能隨該第三切換件的作動而與該第三下導流口同步作動,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該第四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該等擋止部的位置分別依序對應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四流通口,各該第四流通口連通於該第一、三後置輸入分流道,該第四切換件的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四導流通道之第四上導流口,該第四上導流口係能隨該第四切換件的作動而與該第四下導流口同步作動,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及第一流通口的外周側設有一第一內循環通道,該第一內循環通道分別經由一第一前置輸出內連通道及一第二前置輸出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及該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及第二流通口的外周側設有一第二內循環通道,該第二內循環通道分別經由一第一前置輸入內連通道及一第二前置輸入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及該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及第三流通口的外周側設有一第三內循環通道,該第三內循環通道分別經由一第一後置輸出內連通道及一第二後置輸出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及該第三後置輸出分流道;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及第四流通口的外周側設有一第四內循環通道,該第四內循環通道分別經由一第一後置輸入內連通道及一第二後置輸入內連通道,連通於該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及該第三後置輸入分流道。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切換件之第一下導流口於相對較遠離該第一上導流口的一邊側設有一第一下環槽,於該第一下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下環片,該第一下導流口與第一上導流口之間設有一第一中環槽,於該第一中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中環片,該第一上導流口在相對較遠離該第一下導流口的一邊側設有一第一上環槽,於該第一上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上環片,另於該第一下導流口二旁側分別設有連通於各該第一下環槽及第一中環槽之第一下縱槽,於各該第一下縱槽內分別設有一第一下縱向封阻片,而於該第一上導流口二旁側分別設有連通於各該第一中環槽及第一上環槽之第一上縱槽,於各該第一上縱槽內分別設有一第一上縱向封阻片,利用該第一上環片、第一中環片及第一下環片與第一上縱向封阻片及第一下縱向封阻片分別阻隔於該第一切換件與第一主流道內壁之間,能在該第一上、下導流口周側形成優良的彈性封閉效果;而該第二、三、四切換件具有與該第一切換件相同之結構。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上、中、下環片與第一上、下縱向封阻片之至少局部係一體成型。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二控制部係設置於該第一控制部的一旁側,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沿一定義於該第一控制部與該第二控制部之間的橫分界線為基準線,與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形成鏡射排列;該第三、四控制部係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控制部的相同一旁側,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係沿一定義於該第一、二控制部與第三、四控制部之間的縱分界線為基準線,與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形成鏡射排列,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亦係沿該縱分界線與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形成鏡射排列。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本體係由一座體及一蓋體相對組合而成,且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係分別設置於該座體內,於該第一、二、三、四主
流道相對較遠離該蓋體組合位置的一端的內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環凸緣,且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的各一端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利用該第一、二、三、四環凸緣分別擋置於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相對遠離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之一端,且該蓋體蓋合封閉於該座體相對於各該驅動軸桿所設位置之一端,並使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分別穿過該蓋體向外凸伸,使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被分別限制活動於該本體之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內。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本體外部設有一連動組件,該連動組件包括有分別結合於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之第一、二、三、四連動件,藉以同步連動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
依上述結構,其中該第一主流道連通一前置動力裝置之輸出流體的前置輸出通路,該第二主流道連通該前置動力裝置之輸入流體的前置輸入通路,該第三主流道連通一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出流體的後置輸出通路,該第四主流道連通該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入流體的後置輸入通路,且該第一、二負載流道係連通一負載。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徵可獲致更具體的瞭解,茲依下列附圖說明如下:
1:本體
11:座體
111:第一控制部
1111:第一主流道
11111:第一環凸緣
11121: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
11122: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
11123: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
11124: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
11131:第一前置輸出擋止部
11132:第二前置輸出擋止部
11133:第三前置輸出擋止部
11134:第四前置輸出擋止部
1114:第一流通口
1115:第一內循環通道
11151:第一前置輸出內連通道
11152:第二前置輸出內連通道
112:第二控制部
1121:第二主流道
11211:第二環凸緣
11221: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
11222: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
11223:第三前置輸入分流道
11224:第四前置輸入分流道
11231:第一前置輸入擋止部
11232:第二前置輸入擋止部
11233:第三前置輸入擋止部
11234:第四前置輸入擋止部
1124:第二流通口
1125:第二內循環通道
11251:第一前置輸入內連通道
11252:第二前置輸入內連通道
113:第三控制部
1131:第三主流道
11311:第三環凸緣
11321: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
11322:第二後置輸出分流道
11323:第三後置輸出分流道
11324:第四後置輸出分流道
11331:第一後置輸出擋止部
11332:第二後置輸出擋止部
11333:第三後置輸出擋止部
11334:第四後置輸出擋止部
1134:第三流通口
1135:第三內循環通道
11351:第一後置輸出內連通道
11352:第二後置輸出內連通道
114:第四控制部
1141:第四主流道
11411:第四環凸緣
11421: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
11422: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
11423:第三後置輸入分流道
11424: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
11431:第一後置輸入擋止部
11432:第二後置輸入擋止部
11433:第三後置輸入擋止部
11434:第四後置輸入擋止部
1144:第四流通口
1145:第四內循環通道
11451:第一後置輸入內連通道
11452:第二後置輸入內連通道
115:第一負載流道
116:第二負載流道
117:斜通道
1171、1172:側擋部
1181:第一橫通道
1182:第二橫通道
1191:第一縱通道
1192:第二縱通道
12:蓋體
2:切換組件
21:第一切換件
211:第一導流通道
212:第一驅動軸桿
2121:第一標示部
2122:第一環槽
2123:第一環片
213:第一下環槽
2131:第一下環片
214:第一中環槽
2141:第一中環片
215:第一上環槽
2151:第一上環片
216:第一下縱槽
2161:第一下縱向封阻片
217:第一上縱槽
2171:第一上縱向封阻片
218:第一下導流口
219:第一上導流口
22:第二切換件
221:第二導流通道
222:第二驅動軸桿
2221:第二標示部
2222:第二環槽
2223:第二環片
223:第二下環槽
2231:第二下環片
224:第二中環槽
2241:第二中環片
225:第二上環槽
2251:第二上環片
226:第二下縱槽
2261:第二下縱向封阻片
227:第二上縱槽
2271:第二上縱向封阻片
228:第二下導流口
229:第二上導流口
23:第三切換件
231:第三導流通道
232:第三驅動軸桿
2321:第三標示部
2322:第三環槽
2323:第三環片
233:第三下環槽
2331:第三下環片
234:第三中環槽
2341:第三中環片
235:第三上環槽
2351:第三上環片
236:第三下縱槽
2361:第三下縱向封阻片
237:第三上縱槽
2371:第三上縱向封阻片
238:第三下導流口
239:第三上導流口
24:第四切換件
241:第四導流通道
242:第四驅動軸桿
2421:第四標示部
2422:第四環槽
2423:第四環片
243:第四下環槽
2431:第四下環片
244:第四中環槽
2441:第四中環片
245:第四上環槽
2451:第四上環片
246:第四下縱槽
2461:第四下縱向封阻片
247:第四上縱槽
2471:第四上縱向封阻片
248:第四下導流口
249:第四上導流口
3:連動組件
31:第一連動件
32:第二連動件
33:第三連動件
34:第四連動件
311:第一通孔
321:第二通孔
331:第三通孔
341:第四通孔
4:前置動力裝置
41:前置輸出通路
42:前置輸入通路
5:後置動力裝置
51:後置輸出通路
52:後置輸入通路
6:負載
61:第一負載通路
62:第二負載通路
A:橫分界線
B:縱分界線
第1圖係本發明之完整立體分解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底座的立體圖。
第3圖係本發明之底座的俯視平面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底座以位於各分流道部位的高度進行水平橫切所形成之剖視圖。
第5圖係本發明之局部組合立體圖。
第6圖係本發明之整體組合外觀圖。
第7圖係本發明之仰視組合外觀圖。
第8圖係本發明之第一應用實施例圖。
第9圖係本發明之第二應用實施例的前置動力裝置所產生流體流動路徑示意圖。
第10圖係本發明之第二應用實施例的後置動力裝置所產生流體流動路徑示意圖。
第11圖係本發明之第三應用實施例的前置動力裝置所產生流體流動路徑示意圖。
第12圖係本發明之第三應用實施例的後置動力裝置所產生流體流動路徑示意圖。
第13圖係本發明之第四應用實施例圖。
請參第1至7圖所示,可知本發明之結構包括:一本體1及一切換組件2;其中該本體1可由一座體11及一蓋體12所組成,於該座體11內部設有一第一控制部111、一第二控制部112、一第三控制部113及一第四控制部114;其中該第一控制部111中央設有一貫通該座體11之第一主流道1111,於該第一主流道1111一端內周側設有一第一環凸緣11111,該第一主流道1111中段的外周側依序連通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2、第三前置輸
出分流道11123及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4,而於該第一主流道1111相對較遠離該第一環凸緣11111的一端外周側,依序設有對應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之第一前置輸出擋止部11131、對應該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2之第二前置輸出擋止部11132、對應該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3之第三前置輸出擋止部11133及對應該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4之第四前置輸出擋止部11134。
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11131、11132、11133、11134之間分別設有第一流通口1114,各該第一流通口1114連通一設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11131、11132、11133、11134外周側之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該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分別經由一第一前置輸出內連通道11151及一第二前置輸出內連通道11152,連通於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及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2。
該第二控制部112中央設有一貫通該座體11之第二主流道1121,於該第二主流道1121一端內周側設有一第二環凸緣11211,該第二主流道1121中段外周側依序連通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2、第三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3及第四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4,而於該第二主流道1121相對較遠離該第二環凸緣11211的一端外周側,依序設有對應該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之第一前置輸入擋止部11231、對應該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2之第二前置輸入擋止部11232、對應該第三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3之第三前置輸入擋止部11233及對應該第四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4之第四前置輸入擋止部11234。
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11231、11232、11233、11234之間分別設有第二流通口1124,各該第二流通口1124連通一設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11231、11232、11233、11234外周側之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該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分別經由一第一前置輸入內連通道11251及一第二
前置輸入內連通道11252,連通於該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及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2。
該第三控制部113中央設有一貫通該座體11之第三主流道1131,於該第三主流道1131一端內周側設有一第三環凸緣11311,該第三主流道1131中段外周側依序連通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第二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2、第三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3及第四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4,而於該第三主流道1131相對較遠離該第三環凸緣11311的一端外周側,依序設有對應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之第一後置輸出擋止部11331、對應該第二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2之第二後置輸出擋止部11332、對應該第三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3之第三後置輸出擋止部11333及對應該第四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4之第四後置輸出擋止部11334。
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11331、11332、11333、11334之間分別設有第三流通口1134,各該第三流通口1134連通一設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11331、11332、11333、11334外周側之第三內循環通道1135,該第三內循環通道1135分別經由一第一後置輸出內連通道11351及一第二後置輸出內連通道11352,連通於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及第三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3。
該第四控制部114中央設有一貫通該座體11之第四主流道1141,於該第四主流道1141一端內周側設有一第四環凸緣11411,該第四主流道1141中段外周側依序連通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2、第三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3及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4,而於該第四主流道1141相對較遠離該第四環凸緣11411的一端外周側,依序設有對應該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之第一後置輸入擋止部11431、對應該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2之第二後置輸入擋止部11432、對應該第三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3之第三後置輸入擋止部11433及對應該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4之第四後置輸入擋止部11434。
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11431、11432、11433、11434之間分別設有第四流通口1144,各該第四流通口1144係分別連通一設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11431、11432、11433、11334外周側之第四內循環通道1145,該第四內循環通道1145分別經由一第一後置輸入內連通道11451及一第二後置輸入內連通道11452,連通於該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及第三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3。
該第二控制部112係設置於該第一控制部111的一旁側,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11222、11223、11224與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11122、11123、11124之間的位置對應關係,係可沿一介於第一控制部111與第二控制部112之間所定義出的一橫分界線A(請參第1圖及第5圖所示)為基準線形成相鏡射的對應排列。
該第三控制部113係設置於該第一控制部111的一旁側,且該第四控制部114係設置於該第二控制部112對應於第三控制部113所在位置的同一旁側,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11322、11323、11324與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11122、11123、11124之間的位置對應關係,係可沿一定義於第一控制部111與該第三控制部113之間,以及第二控制部112與該第四控制部114之間的一縱分界線B(如第1圖及第5圖上所示)為基準線形成相鏡射的對應排列;而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11422、11423、11424與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11222、11223、11224之間的位置對應關係,亦可沿該縱分界線B為基準線形成相鏡射的對應排列。
請參第4圖所示,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係連通於該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係連通於該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該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4係連通於該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
11424,該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3、第四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4、第二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2連通於該第一負載流道115,該第三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3、第四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4、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2連通於該第二負載流道116。
在一個可行的實施例中,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與該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之間係經由一第一縱通道1191形成連通,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與該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之間經由一第二縱通道1192形成連通,且該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4與該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4相銜接的部位二旁側分別設有一側擋部1171、1172,可藉以形成一連通的斜通道117;該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3、第四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4及第二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2共同經由一第一橫通道1181連通於該第一負載流道115;該第三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3、第四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4及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2共同經由一第二橫通道1182連通於該第二負載流道116。
請參第1圖所示,該蓋體12係蓋合於該座體11相對較遠離該第一、二、三、四環凸緣11111、11211、11311、11411的一側,藉以組成一本體1。
該切換組件2係由相同或相似之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所組成,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係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1111、1121、1131、1141中,於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中分別設有朝一端形成開口之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分別連通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1111、1121、1131、1141。
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分別在相對較遠離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的一端,設有一軸向延伸之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各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分別穿過該蓋體12而凸伸於本體1之外,且於該第一、二、
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的周緣分別設有至少一第一、二、三、四環槽2122、2222、2322、2422,於該第一、二、三、四環槽2122、2222、2322、2422內分別嵌入第一、二、三、四環片2123、2223、2323、2423,利用該第一、二、三、四環片2123、2223、2323、2423可分別於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周側與該蓋體12之間形成密封。
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的外周側由接近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開口之一端朝向另一端,依序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下環槽213、223、233、243、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及第一、二、三、四上環槽215、225、235、245;於該第一、二、三、四下環槽213、223、233、243與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之間,分別開設有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於該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與第一、二、三、四上環槽215、225、235、245之間,分別開設有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且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及該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分別連通於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
在上述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伸出該本體1之端面處,可依需要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標示部2121、2221、2321、2421,用以標示各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及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之設置方向;另於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二旁側分別設有二連通該第一、二、三、四下環槽213、223、233、243與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之第一、二、三、四下縱槽216、226、236、246,於該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二旁側分別設有二連通該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
234、244與第一、二、三、四上環槽215、225、235、245之第一、二、三、四上縱槽217、227、237、247。
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的外表側,在該第一、二、三、四下環槽213、223、233、243、第一、二、三、四中環槽214、224、234、244及第一、二、三、四上環槽215、225、235、245之內,分別對應設有第一、二、三、四下環片2131、2231、2331、2431、第一、二、三、四中環片2141、2241、2341、2441及第一、二、三、四上環片2151、2251、2351、2451,於第一、二、三、四下環片2131、2231、2331、2431與第一、二、三、四中環片2141、2241、2341、2441之間,分別設有二第一、二、三、四下縱向封阻片2161、2261、2361、2461,於第一、二、三、四中環片2141、2241、2341、2441與第一、二、三、四上環片2151、2251、2351、2451之間,分別設有二第一、二、三、四上縱向封阻片2171、2271、2371、2471,且該等第一、二、三、四下縱向封阻片2161、2261、2361、2461與該等第一、二、三、四上縱向封阻片2171、2271、2371、2471,分別嵌入該等第一、二、三、四下縱槽216、226、236、246與該等第一、二、三、四上縱槽217、227、237、247之內,可分別在各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及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周側外圍,與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1111、1121、1131、1141的內壁之間,形成優良的彈性封閉效果及完整的全周封阻作用。
上述結構中,利用該第一、二、三、四環凸緣11111、11211、11311、11411分別抵頂在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具有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211、221、231、241開口之端面上,配合該蓋體12蓋合封閉於該座體11遠離該第一、二、三、四環凸緣11111、11211、11311、11411之一側,使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可被限制於該本體1之內進行操作。
在應用時,可於該本體1外部設有一連動組件3,該連動組件3係由相互直接或間接同步連動之第一、二、三、四連動件31、32、33、34所組成,該第一、二、三、四連動件31、32、33、34分別具有第一、二、三、四通孔311、321、331、341,可分別結合固定於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上,藉以承接外部作用力並分別經由該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212、222、232、242連動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同步作動。
在一個可行的實施例中,該第一、二、三、四連動件31、32、33、34係可為圓形且以邊緣相接觸之結構體(如:相互嚙合之齒輪、摩擦輪、皮帶與皮帶輪傳動,或其它可行使同步帶動之連動機制);使該連動組件3在直接或間接運作時,該第一連動件31係與第四連動件34同方向同步樞轉,且該第二、三連動件32、33係與第一、四連動件31、34反方向同步樞轉。
請參第8圖所示,其揭露了依本發明之上述結構的第一實施態樣,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轉(移)動至以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分別依序對應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時,該前置動力裝置4由前置輸出通路4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一主流道1111依序通過第一導流通道211及第一下導流口218,再依序通過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第一縱通道1191、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流至第二下導流口228,並依序通過第二導流通道221、第二主流道1121、前置輸入通路42流回該前置動力裝置4;而該後置動力裝置5由後置輸出通路5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三主流道1131通過第三導流通道231及第三下導流口238,再依序通過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第二縱通道1192、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流至第四下導流口248,並依序通過第四導流通道241、第四主流道1141、後置輸入通路52流回該後置動力裝置5;藉以使該前置動力裝置4形成一未對該負載6輸出流體之流
體內循環,且該後置動力裝置5亦形成一未對該負載6輸出流體之流體內循環,故該負載6則因無流體驅動而處於無外驅動力的狀態。
若將該前置動力裝置4設定為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汽車引擎),該後置動力裝置5為另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電動馬達),而該負載6設定為一承接動力之設備(如:變速箱裝置),則此時該前、後置動力裝置4、5皆形成未作功之獨立流體內循環,其功能係類似於油電車之引擎及電動馬達皆處於不提供動力之無驅動力狀態。
當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所對應的位置由原本分別依序對應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逐漸轉(移)動至分別依序對應該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2、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2、第二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2、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2(或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4、第四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4、第四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4、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4)的過程中,該第一、二、三、四上導流口219、229、239、249亦同時由原本分別依序對應該第一前置輸出擋止部11131、第一前置輸入擋止部11231、第一後置輸出擋止部11331、第一後置輸入擋止部11431的位置,通過相鄰的第一、二、三、四流通口1114、1124、1134、1144逐漸轉(移)動至分別依序對應該第二前置輸出擋止部11132、第二前置輸入擋止部11232、第二後置輸出擋止部11332、第二後置輸入擋止部11432(或第四前置輸出擋止部11134、第四前置輸入擋止部11234、第四後置輸出擋止部11334、第四後置輸入擋止部11434)。
在上述轉(移)動過程中,通過該第一導流通道211之流體中,有部份流體會經由該第一上導流口219通過該第一流通口1114進入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再經由第一前置輸出內連通道11151依序通過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
11121、第一縱通道1191,然後由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通過第一前置輸入內連通道11251進入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再依序通過第二流通口1124、第二上導流口229、第二導流通道221導出,並經由該前置輸入通路42流回該前置動力裝置4;而通過該第三導流通道231之流體中,有部份流體會經由該第三上導流口239通過該第三流通口1134進入第三內循環通道1135,再經由第一後置輸出內連通道11351依序通過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第二縱通道1192,然後由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通過第一後置輸入內連通道11451進入第四內循環通道1145,再依序通過第四流通口1144、第四上導流口249、第四導流通道241導出,並經由該後置輸入通路52流回該後置動力裝置5,可藉以有效減緩上述切換過程中,因流體經由各該導流通道的下導流口通過相對應之分流道的流路面積突然縮小而產生的壓力突增變化。
請參第9、10圖所示,其揭露了本發明依上述結構的第二實施態樣,在第9圖中,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係分別剖切於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的部位,而該座體11則係於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111、112、113、114上方之俯視平面;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轉(移)動,使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分別依序對應該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2、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2、第二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2、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2時,該前置動力裝置4由前置輸出通路4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一主流道1111依序通過該第一導流通道211、第一下導流口218,再依序通過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2、第二前置輸出內連通道11152流入該第一內循環通道1115,並由第一前置輸出內連通道11151依序通過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1、第一縱通道1191至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1,再經由第一前置輸入內連通道11251流入該第二內循環通道1125,並由第二前置輸入內連通道11252依序通過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
11222、第二下導流口228、第二導流通道221、第二主流道1121、前置輸入通路42流回該前置動力裝置4,使該前置動力裝置4形成一未對該負載6輸出流體之流體內循環。
在第10圖中,該後置動力裝置5由後置輸出通路5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三主流道1131依序通過第三導流通道231、第三下導流口238再通過第二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2進入第一負載流道115及第一負載通路61並通過負載6,再由第二負載通路62通過第二負載流道116及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2進入第四下導流口248,並依序通過第四導流通道241、第四主流道1141,再經後置輸入通路52流回後置動力裝置5,形成一單獨由該後置動力裝置5驅動該負載6作功之流體循環。
若將該前置動力裝置4設定為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汽車引擎),該後置動力裝置5為另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電動馬達),而該負載6設定為一承接動力之設備(如:變速箱裝置),則此時該後置動力裝置5驅動該負載6,且該前置動力裝置4形成未對該負載6輸出流體之流體內循環,其功能係類似於油電車之引擎停止運轉,而僅單獨由電動馬達驅動變速箱運作之狀態。
請參第11、12圖所示,其揭露了本發明依上述結構的第三實施態樣,在第12圖中,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係剖切於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的部位,而該座體11則係於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111、112、113、114上方之俯視平面;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轉(移)動,使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分別依序對應該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3、第三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3、第三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3、第三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3時,該後置動力裝置5由後置輸出通路5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三主流道1131依序通過第三導流通道231、第三下導流口238,再依序通過第三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3、
第二後置輸出內連通道11352流至第三內循環通道1135,然後再依序通過第一後置輸出內連通道11351、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1、第二縱通道1192、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1、第一後置輸入內連通道11451流至第四內循環通道1145,最後依序通過第二後置輸入內連通道11452、第三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3、第四下導流口248、第四導流通道241、第四主流道1141、後置輸入通路52流回該後置動力裝置5,形成一未對該負載6輸出流體之流體內循環。
在第11圖中,該前置動力裝置4由前置輸出通路4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一主流道1111依序通過第一導流通道211、第一下導流口218,再依序通過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3、第一橫通道1181、第一負載流道115、第一負載通路61流入該負載6,然後再依序經由第二負載通路62、第二負載流道116通過第二橫通道1182、第三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3,並由第二下導流口228依序通過第二導流通道221、第二主流道1121、前置輸入通路42流回該前置動力裝置4,形成一單獨由該前置動力裝置4驅動該負載6作功之流體循環。
若將該前置動力裝置4設定為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汽車引擎),該後置動力裝置5為另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電動馬達),而該負載6設定為一承接動力之設備(如:變速箱裝置),則此時該前置動力裝置4驅動該負載6,且該後置動力裝置5形成未對該負載6輸出流體之流體內循環,其功能係類似於油電車之電動馬達停止作用,而僅單獨由引擎驅動變速箱運作之狀態。
請參第13圖所示,其揭露了依本發明之上述結構的第四實施態樣,當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21、22、23、24轉(移)動,使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218、228、238、248分別依序對應該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11124、第四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4、第四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4、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4時,該前置動力裝置4由前置輸出通路41流出之流體,可經由第一主流道1111依序通過第一導流通道211、第一下導流口218,再依序通過第四前置輸出
分流道11124、斜通道117、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11424流入該第四下導流口248,並依序由第四導流通道241、第四主流道1141、後置輸入通路52流入後置動力裝置5,且該前置動力裝置4流入後置動力裝置5之流體及該後置動力裝置5之流體,共同由後置輸出通路51流出,且依序通過第三主流道1131、第三導流通道231、第三下導流口238、第四後置輸出分流道11324至第一橫通道1181,再經由第一負載流道115流過第一負載通路61至負載6,然後由第二負載通路62流出,依序通過第二負載流道116、第二橫通道1182、第四前置輸入分流道11224至第二下導流口228,最後依序流過第二導流通道221、第二主流道1121、前置輸入通路42流回該前置動力裝置4,藉以形成一由該前置、後置動力裝置4、5共同驅動該負載6作功之流體循環。
若將該前置動力裝置4設定為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汽車引擎),該後置動力裝置5為另一輸出動力之設備(如:電動馬達),而該負載6設定為一承接動力之設備(如:變速箱裝置),則在一般狀態下,若由該前置、後置動力裝置4、5共同驅動該負載6,其功能係類似於油電車之引擎及電動馬達同時驅動變速箱運作之大馬力輸出狀態。
但在實際應用時,有許多情形是該前置動力裝置4處於暫時未出力(例如:引擎處於待啟動狀態)之狀態,或該後置動力裝置5處於暫時未出力(例如:電動馬達之電力供應不足,需被帶動發電)之狀態;當該前置動力裝置4暫時停止出力時,可由該後置動力裝置5同時驅動該前置動力裝置4及該負載6運行,而當該後置動力裝置5暫時停止出力時,可由該前置動力裝置4同時驅動該後置動力裝置5及該負載6運行。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確可達成簡化整體結構、提昇操作便利性,且具有穩定流體傳輸品質之功效,實為一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之發明,爰依法提出申請發明專利;惟上述說明之內容,僅為本發明之
較佳實施例說明,舉凡依本發明之技術手段與範疇所延伸之變化、修飾、改變或等效置換者,亦皆應落入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內。
1:本體
11:座體
111:第一控制部
112:第二控制部
113:第三控制部
114:第四控制部
115:第一負載流道
116:第二負載流道
117:斜通道
1171、1172:側擋部
1181:第一橫通道
1182:第二橫通道
12:蓋體
2:切換組件
21:第一切換件
211:第一導流通道
212:第一驅動軸桿
2121:第一標示部
2122:第一環槽
2123:第一環片
213:第一下環槽
2131:第一下環片
214:第一中環槽
2141:第一中環片
215:第一上環槽
2151:第一上環片
216:第一下縱槽
2161:第一下縱向封阻片
217:第一上縱槽
2171:第一上縱向封阻片
218:第一下導流口
219:第一上導流口
22:第二切換件
221:第二導流通道
222:第二驅動軸桿
2221:第二標示部
2222:第二環槽
2223:第二環片
223:第二下環槽
2231:第二下環片
224:第二中環槽
2241:第二中環片
225:第二上環槽
2251:第二上環片
226:第二下縱槽
2261:第二下縱向封阻片
227:第二上縱槽
2271:第二上縱向封阻片
228:第二下導流口
229:第二上導流口
23:第三切換件
231:第三導流通道
232:第三驅動軸桿
2321:第三標示部
2322:第三環槽
2323:第三環片
233:第三下環槽
2331:第三下環片
234:第三中環槽
2341:第三中環片
235:第三上環槽
2351:第三上環片
236:第三下縱槽
2361:第三下縱向封阻片
237:第三上縱槽
2371:第三上縱向封阻片
238:第三下導流口
239:第三上導流口
24:第四切換件
241:第四導流通道
242:第四驅動軸桿
2421:第四標示部
2422:第四環槽
2423:第四環片
243:第四下環槽
2431:第四下環片
244:第四中環槽
2441:第四中環片
245:第四上環槽
2451:第四上環片
246:第四下縱槽
2461:第四下縱向封阻片
247:第四上縱槽
2471:第四上縱向封阻片
248:第四下導流口
249:第四上導流口
3:連動組件
31:第一連動件
32:第二連動件
33:第三連動件
34:第四連動件
311:第一通孔
321:第二通孔
331:第三通孔
341:第四通孔
A:橫分界線
B:縱分界線
Claims (10)
- 一種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至少包括:一本體,內部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其中於該第一、二、三、四控制部中央分別對應設有第一、二、三、四主流道;該第一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該第二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該第三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該第四主流道周側依序連通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與該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該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與該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相連通;而且,該第二、四後置輸出分流道及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與一第一負載流道相連通,該第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及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與一第二負載流道相連通;一切換組件,係由第一、二、三、四切換件所組成,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中,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內各分別依序設有一與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相連通之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由該第一、二、三、四導流通道朝各該切換件外表側分別開設有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可受驅動而使該第一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該第二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該第三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該第四下導流口能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之間選擇連通。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 出擋止部的位置分別依序對應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一流通口,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及第一流通口的外周側設有一第一內循環通道,該第一內循環通道與第一流通口相連通,且該第一內循環通道分別經由一第一前置輸出內連通道及一第二前置輸出內連通道,分別連通於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及該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該第一切換件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一導流通道之第一上導流口,該第一上導流口能隨該第一切換件的作動而與該第一下導流口同步作動,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該第二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的位置分別依序對應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二流通口,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及第二流通口的外周側設有一第二內循環通道,該第二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前置輸入內連通道及一第二前置輸入內連通道,分別連通於該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及該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該第二切換件的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二導流通道之第二上導流口,該第二上導流口能隨該第二切換件的作動而與該第二下導流口同步作動,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該第三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的位置分別依序對應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三流通口,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及第三流通口的外周側設有一第三內循環通道,該第三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後置輸出內連通道及一第二後置輸出內連通道,分別連通於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及該第三後置輸出分流道;該第三切換件的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三導流通道之第三上導流口,該第三上導流口能隨該第三切換件的作動而與該第三下導流口同步 作動,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該第四主流道周側分別設有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的位置分別依序對應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且於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之間分別設有第四流通口,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及第四流通口的外周側設有一第四內循環通道,該第四內循環通道經由一第一後置輸入內連通道及一第二後置輸入內連通道,分別連通於該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及該第三後置輸入分流道;該第四切換件的外表側另設有一連通於該第四導流通道之第四上導流口,該第四上導流口係能隨該第四切換件的作動而與該第四下導流口同步作動,藉以在該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擋止部之間選擇對應。
-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切換件之該第一下導流口與第一上導流口之間設有一第一中環槽,於該第一中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中環片,在該第一下導流口相對第一中環槽的另一側設有一第一下環槽,於該第一下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下環片,在該第一上導流口相對第一中環槽的另一側設有一第一上環槽,於該第一上環槽內設有一第一上環片;另於該第一下導流口二旁側分別設有一第一下縱槽,該些第一下縱槽分別連通於該第一下環槽及第一中環槽,且於該第一下縱槽內皆各別設有一第一下縱向封阻片;而於該第一上導流口二旁側分別設有一第一上縱槽,該些第一上縱槽分別連通於該第一中環槽及第一上環槽,且於該第一上縱槽內皆各別設有一第一上縱向封阻片;利用該第一上、中、下環片與第一上、下縱向封阻片,分別阻隔於該第一切換件與第一主流道內壁之間,能在該第一上、下導流口周側形成優良的彈性封閉效果;而該第二、三、四切換件具有與該第一切換件相同之結構。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二控制部係設置於該第一控制部的一旁側,且該第二控制部之第一、二、三、四前 置輸入分流道的位置分佈,是以一定義在該第一控制部與該第二控制部之間的一橫分界線為基準線,與該第一控制部之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的位置分佈形成鏡射排列;該第三、四控制部係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控制部的相同一旁側,該第三控制部之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出分流道的位置分佈,是以一定義在該第一、二控制部與第三、四控制部之間的一縱分界線為基準線,與該第一控制部之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出分流道的位置分佈形成鏡射排列,且該第四控制部之第一、二、三、四後置輸入分流道的位置分佈,亦是以該縱分界線為基準線與該第二控制部之第一、二、三、四前置輸入分流道的位置分佈形成鏡射排列。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中該本體係由一座體及一蓋體相對組合而成,且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係分別設置於該座體內,於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之一端的內周側,分別對應設有第一、二、三、四環凸緣,且該蓋體蓋合封閉於該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之另一端,使得置放於該些主流道內之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以其一端分別對應設置的第一、二、三、四驅動軸桿,穿過該些蓋體而凸伸於該本體之外,而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未設置該等驅動軸桿的一端,則分別對應置放於該第一、二、三、四環凸緣上,使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分別被限制活動於該本體之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內。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中該本體外部設有一連動組件,該連動組件包括有分別結合於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上之第一、二、三、四連動件,藉以連動該第一、二、三、四切換件。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中第一、二、三、四切換件之任一轉動時,該第一、二、三、四下導流口為同步轉向作動;當該第一切換件之第一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一前置輸出分流道,則該第二切換件 之第二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一前置輸入分流道,且該第三切換件之第三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一後置輸出分流道,且該第四切換件之第四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一後置輸入分流道;當該第一切換件之第一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二前置輸出分流道,則該第二切換件之第二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二前置輸入分流道,且該第三切換件之第三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二後置輸出分流道,且該第四切換件之第四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二後置輸入分流道;當該第一切換件之第一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三前置輸出分流道,則該第二切換件之第二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三前置輸入分流道,且該第三切換件之第三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三後置輸出分流道,且該第四切換件之第四下導流口轉向該第三後置輸入分流道;當該第一切換件之第一下導流口轉向該第四前置輸出分流道,則該第二切換件之第二下導流口轉向該第四前置輸入分流道,且該第三切換件之第三下導流口轉向該第四後置輸出分流道,且該第四切換件之第四下導流口轉向該第四後置輸入分流道。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主流道連通一前置動力裝置之輸出流體的前置輸出通路,該第二主流道連通該前置動力裝置之輸入流體的前置輸入通路,該第三主流道連通一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出流體的後置輸出通路,該第四主流道連通該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入流體的後置輸入通路,且該第一、二負載流道係連通一負載。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主流道連通一前置動力裝置之輸出流體的前置輸出通路,該第二主流道連通該前置動力裝置之輸入流體的前置輸入通路,該第三主流道連通一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出流體的後置輸出通路,該第四主流道連通該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入流體的後置輸入通路,且該第一、二負載流道係連通一負載。
-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其中該第一主流道連通一前置動力裝置之輸出流體的前置輸出通路,該第二主流道連通該前置動 力裝置之輸入流體的前置輸入通路,該第三主流道連通一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出流體的後置輸出通路,該第四主流道連通該後置動力裝置之輸入流體的後置輸入通路,且該第一、二負載流道係連通一負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23839A TWI796502B (zh) | 2019-07-05 | 2019-07-05 |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23839A TWI796502B (zh) | 2019-07-05 | 2019-07-05 |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2776A TW202102776A (zh) | 2021-01-16 |
TWI796502B true TWI796502B (zh) | 2023-03-21 |
Family
ID=75234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23839A TWI796502B (zh) | 2019-07-05 | 2019-07-05 |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96502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85004455A1 (en) * | 1984-03-29 | 1985-10-10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 Hydraulic system for vehicles |
CN102575665A (zh) * | 2009-09-04 | 2012-07-11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液压工程机械的液压驱动装置 |
TWM587218U (zh) * | 2019-07-05 | 2019-12-01 | 章睿承 |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
-
2019
- 2019-07-05 TW TW108123839A patent/TWI79650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85004455A1 (en) * | 1984-03-29 | 1985-10-10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 Hydraulic system for vehicles |
CN102575665A (zh) * | 2009-09-04 | 2012-07-11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液压工程机械的液压驱动装置 |
TWM587218U (zh) * | 2019-07-05 | 2019-12-01 | 章睿承 |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2776A (zh) | 2021-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04418A1 (zh) | 车辆主被动装置间的行动挡位控制装置 | |
DK2558754T3 (en) | stackable shuttle valve | |
TWM587237U (zh) |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 |
CN210088065U (zh) | 流体传输的导向控制装置及其应用系统 | |
TWM587218U (zh) |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 |
CN211009855U (zh) | 车辆主被动装置间的行动挡位控制装置 | |
TWI796502B (zh) | 雙動力源複合控制裝置 | |
EP0993574A1 (en) | Plural function fluid valve and method | |
WO2021004419A1 (zh) | 多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 | |
CN211501751U (zh) | 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 | |
WO2021031785A1 (zh) | 多动力源的复合动力控制机构 | |
CN105042066B (zh) | 手动三位六通换向转阀及液力自动变速器 | |
TWM587238U (zh) | 流體傳輸之導向控制裝置及其應用系統 | |
TWI814858B (zh) | 車輛主被動裝置間之行動檔位控制裝置 | |
TWI809179B (zh) | 三動力源之複合動力控制機構 | |
US20090107569A1 (en) | Valve having a rotary slide | |
CN104564890B (zh) | 整体串并联可切换式多路换向转阀 | |
KR100449004B1 (ko) | 수력교점용3방향밸브 | |
JP7385183B2 (ja) | 流体伝送のガイド/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応用システム | |
CN111750138B (zh) | 流体传输的导向控制装置及其应用系统 | |
KR20220095678A (ko) | 밸브 조립체 | |
CN220102158U (zh) | 四通换向阀 | |
KR20140131569A (ko) | 파워 셔블의 제어 밸브 장치 | |
CN103672037A (zh) | 一种液体分流装置 | |
JPS604674Y2 (ja) | 割出し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