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3381B -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組件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3381B
TWI813381B TW111126759A TW111126759A TWI813381B TW I813381 B TWI813381 B TW I813381B TW 111126759 A TW111126759 A TW 111126759A TW 111126759 A TW111126759 A TW 111126759A TW I813381 B TWI813381 B TW I8133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liquid
port
arrangemen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6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6438A (zh
Inventor
黃順治
毛黛娟
施維恩
邱柏盛
林志佳
Original Assignee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267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338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3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338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6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6438A/zh

Links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電路板、散熱組件及基座。電路板包括發熱源。散熱組件包括殼體、導熱管及散熱模組。殼體包括內部容置空間,散熱模組設置於該內部容置空間中並接觸放熱區段。散熱模組包括彼此堆疊設置之一第一鰭片組與一第二鰭片組。第一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一散熱鰭片。第一散熱鰭片以第一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第二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二散熱鰭片。第二散熱鰭片以第二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第一排列方向不同於第二排列方向。基座連接於受熱區段及電路板,使受熱區段接觸於發熱源。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組件
一種電子裝置,尤指一種具有散熱組件的電子裝置。
隨著電子裝置的效能不斷提升,電子裝置內晶片之運算速度亦不斷地提升,然而,運算速度的提升附隨而來的功耗及產生的熱能也大幅增加。因此,電子裝置需要為晶片提供散熱對策,使晶片可以在合適的工作溫度條件下運行,進而延長晶片之壽命及穩定性。市面上為了可以對晶片進行有效的散熱,提出氣冷式散熱裝置及液冷式散熱裝置,其中,氣冷式散熱裝置係以空氣作為熱交換之媒介,對於高運算能力之晶片,並無法有效地降低晶片之溫低,而液冷式散熱裝置係以液體作為熱交換之媒介,相較於氣冷式散熱裝置,具有較佳的散熱效率,其中,市售的液冷式散熱裝置係透過管路流通冷卻液,並將管路接觸於晶片,使冷卻液透過管路吸收晶片所產生之熱能,然而,冷卻液通過管路的時間太短,導致冷卻液僅能吸收晶片之部分熱能。
有鑒於此,在此提供一種電子裝置,電子裝置包括電路板、散熱組件及基座。電路板包括發熱源。散熱組件包括殼體、導熱管 及散熱模組。殼體包括注液口、排液口及內部容置空間,注液口與排液口分別連通於內部容置空間。導熱管包括受熱區段與放熱區段,放熱區段位於內部容置空間中,受熱區段連接於放熱區段並位於殼體外部。散熱模組設置於內部容置空間中並接觸放熱區段,散熱模組包括彼此堆疊設置之第一鰭片組與第二鰭片組,第一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一散熱鰭片,各第一散熱鰭片以第一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第二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二散熱鰭片,各第二散熱鰭片以第二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其中,第一排列方向不同於第二排列方向。基座連接於受熱區段及電路板,使受熱區段接觸於發熱源。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散熱組件,包括殼體、導熱管及散熱模組。殼體包括注液口、排液口及內部容置空間,注液口與排液口分別連通於內部容置空間。導熱管包括受熱區段與放熱區段,放熱區段位於內部容置空間中,受熱區段連接於放熱區段並位於殼體外部。散熱模組設置於內部容置空間中並接觸放熱區段,散熱模組包括彼此堆疊設置之第一鰭片組與第二鰭片組,第一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一散熱鰭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以第一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第二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二散熱鰭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以第二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其中第一排列方向不同於第二排列方向。
綜上所述,透過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提供的散熱組件,當冷卻液經由注液口輸入散熱組件後,冷卻液會先接觸第一鰭片組,並通過第一鰭片組的各第一散熱鰭片,冷卻液在第一散熱鰭片具有良好的流動性,使冷卻液對第一熱散鰭片具有較佳的解熱效率,當冷卻 液蓄積在散熱組件底部時,第二鰭片組係浸沒在冷卻液中,使冷卻液可充分地吸收第二散熱鰭片之熱能,當冷卻液位置達到排液口時,冷卻液即可從排液口輸出,並在散熱組件外完成熱交換後,再次將降溫後的冷卻液輸入至散熱組件,使發熱源可以維持在適當的工作溫度。
以下提出各種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然而,實施例僅用以作為範例說明,並不會限縮本發明欲保護之範圍。此外,實施例中的圖式省略部份元件,以清楚顯示本發明的技術特點。在所有圖式中相同的標號將用於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1:電子裝置
11:電路板
111:發熱源
12:散熱組件
121:殼體
1211:注液口
1212:排液口
1213:內部容置空間
1214:頂部
1215:底部
1216:非浸泡區
1217:浸泡區
122:導熱管
1221:受熱區段
1222:放熱區段
123:散熱模組
124:第一鰭片組
1241:第一散熱鰭片
125:第二鰭片組
1251:第二散熱鰭片
126:導熱套管
13:基座
14:熱交換模組
141:第一導管
142:第二導管
143:分接管
144、144’:流量調節閥
C:冷卻液
D1:第一高度
D2:第二高度
H:熱能
S:分隔間距
[圖1]為根據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側視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散熱組件的立體圖。
[圖3]為根據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散熱組件的分解圖。
[圖4]為圖2散熱裝置在A-A位置的剖視圖。
[圖5]為圖4之冷卻液在散熱組件的循環路徑示意圖。
[圖6]為根據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排液口在底部的示意圖。
[圖7]為根據本發明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側視圖。
[圖8]為圖7中散熱組件在Z軸方向的剖視圖。
請參閱圖1,圖1為根據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側視圖。如圖1所示的電子裝置1,包括一電路板11、一散熱組件12及一基座13。電路板11包括一發熱源111。電路板11的發熱源111可以 是指在運作過程中會產生熱能的一電子元件,例如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一固態硬碟或一記憶體。散熱組件12常態下係設置於電路板11並且與發熱源111相接觸,使散熱組件12可以吸收發熱源111在運作下所產生的一熱能,並且再將所吸收到的熱能進行散熱,以降低或維持發熱源111達到適當溫度。
請合併參閱圖1、圖2及圖3。圖2為根據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散熱組件的立體圖。圖3為根據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散熱組件的分解圖。散熱組件12包括一殼體121、一導熱管122及一散熱模組123。殼體121包括一注液口1211、一排液口1212及一內部容置空間1213,注液口1211與排液口1212分別連通於內部容置空間1213,於使用狀態下,一冷卻液(如圖5中所示的冷卻液C)可以由注液口1211輸入至內部容置空間1213,再由排液口1212輸出。其中,散熱組件12吸收發熱源111之熱能後,冷卻液在內部容置空間1213的流動過程中,冷卻液可以吸收散熱組件12之熱能,並且冷卻液在散熱組件12外部完成熱交換作業後,再次將相對低溫的冷卻液輸入於散熱組件12,以使冷卻液可以再次吸收散熱組件12之熱量(容後詳述)。其中,注液口1211與排液口1212可分別以複數條管線連接,使內部容置空間1213形成封閉的循環路徑,以確保冷卻液始終可以在內部容置空間1213流動及保存,並避免冷卻液外漏於電路板11。在一些實施例中,冷卻液可以是不導電液體(例如氟化液、礦物油或矽油)或水溶液,但凡可吸收熱能之液體皆可實施,並不以此為限。
導熱管122包括一受熱區段1221與一放熱區段1222,放熱 區段1222位於內部容置空間1213中,受熱區段1221連接於放熱區段1222並位於殼體121之外部,其中,導熱管122可以是具有良好導熱效果之材質製成(例如銅管),受熱區段1221與放熱區段1222可以是一體成型或互相連接而成,且受熱區段1221可以直接或間接接觸發熱源111,使受熱區段1221可以吸收發熱源111的熱能,並且將熱能傳導至放熱區段1222。
請合併參閱圖1至圖4,圖4為圖2散熱裝置在A-A位置的剖視圖。散熱模組123設置於內部容置空間1213中並接觸放熱區段1222,散熱模組123包括彼此堆疊設置之一第一鰭片組124與一第二鰭片組125,第一鰭片組124包括複數個第一散熱鰭片1241,各第一散熱鰭片1241以一第一排列方向(如圖4中X軸方向)彼此間隔並排,第二鰭片組125包括複數個第二散熱鰭片1251,各第二散熱鰭片1251以一第二排列方向(如圖4中Y軸方向)彼此間隔並排,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排列方向不同於第二排列方向。基座13連接於受熱區段1221及電路板11,使受熱區段1221接觸於發熱源111。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座13可以鎖固在電路板11或發熱源111,使散熱組件12(包括殼體121、導熱管122及散熱模組123)可以固定在電路板11或發熱源111。散熱組件12完成組裝後之態樣,即如圖2所示。前述「彼此間隔並排」可以是指各第一散熱鰭片1241(或第二散熱鰭片1251)彼此分別具有一分隔間距S,其中,各第一散熱鰭片1241彼此以分隔間距S隔開後,使得冷卻液可以由鄰近的兩第一散熱鰭片1241之間通過,因此第一鰭片組124與第二鰭片組125相比,冷卻液在第一鰭片組124的流動性大於第二鰭片組125,而各第二散 熱鰭片1251彼此以分隔間距S隔開後,使得第二散熱鰭片1251浸沒於冷卻液時,各第二散熱鰭片1251之間皆可接觸到冷卻液,使冷卻液可以充分地吸收第二散熱鰭片1251之熱能。在一些實施例中,散熱模組123包括一導熱套管126,導熱套管126套設於放熱區段1222外部,各第一散熱鰭片1241與各第二散熱鰭片1251分別延伸自導熱套管126的外周。其中,導熱套管126可以由具有良好導熱特性之材質製成,且導熱套管126可以是直接接觸於放熱區段1222外部,使導熱套管126可將放熱區段1222的熱能,傳導到各第一散熱鰭片1241與各第二散熱鰭片1251。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殼體121包括一頂部1214與一底部1215,注液口1211位於頂部1214,排液口1212相對於注液口1211鄰近底部1215。前述「第一排列方向不同於第二排列方向」,可以是指第一排列方向與第二排列方向彼此垂直,具體而言,注液口1211具有一開口方向,開口方向為注液口1211的一中心軸延伸方向(即如圖4中Y軸方向),第一鰭片組124相對於第二鰭片組125鄰近注液口1211,且第一鰭片組124的第一排列方向垂直於開口方向,第二鰭片組125的第二排列方向平行於開口方向。再如圖4所示,內部容置空間1213包括一非浸泡區1216及一浸泡區1217,非浸泡區1216相對於浸泡區1217鄰近頂部1214,使得第一鰭片組124位於非浸泡區1216,第二鰭片組125位於浸泡區1217。在一些實施例中,注液口1211係連通於非浸泡區1216,排液口1212係位於非浸泡區1216與浸泡區1217之間。
請再參閱圖1至圖4,電子裝置1更包括一熱交換模組14,熱交換模組14以至少一第一導管141及至少一第二導管142連接於散熱 組件12,以形成一冷卻迴路,其中,第一導管141可以是連接於注液口1211,第二導管142可以是連接於排液口1212。熱交換模組14可以是指水冷式散熱器,冷卻液於散熱組件12循環流動以吸收熱量後,冷卻液係經由第二導管142輸出於熱交換模組14外部,而冷卻液被輸送至熱交換模組14時,熱交換模組14可對此刻溫度較高的冷卻液進行熱交換,以降低冷卻液的溫度,使溫度較低的冷卻液再經由第一導管141輸入於散熱組件12。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中所示,第一鰭片組124具有一第一高度D1,第二鰭片組125具有一第二高度D2,第一高度D1不同於第二高度D2,可以是指第一高度D1大於第二高度D2時,即非浸泡區1216大於浸泡區1217,依此,散熱組件12可提升冷卻液的流動性。反之,第二高度D2大於第一高度D1時,即浸泡區1217大於非浸泡區1216,依此,散熱組件12可提升冷卻液的散熱效果。
請合併參閱圖1至圖5,圖5為圖4之冷卻液在散熱組件的循環路徑示意圖。如圖5所示,電子裝置1運作狀態下,發熱源111所產生的一熱能H,與發熱源111相接觸的受熱區段1221可以吸收熱能H,並且將熱能H傳導至放熱區段1222,而第一鰭片組124與第二鰭片組125可自放熱區段1222吸收熱能。當冷卻液C以第一導管141由注液口1211輸入至內部容置空間1213時,冷卻液C會由非浸泡區1216流向浸泡區1217,在非浸泡區1216時,由於第一排列方向垂直於開口方向,冷卻液C可先流向第一鰭片組124,並且在各第一散熱鰭片1241之間流動,流動過程中,冷卻液C會吸收各第一散熱鰭片1241之熱能H,並且流向浸泡區1217,其中,冷卻液C在各第一散熱鰭片1241之間通過時,具有較高的 流動性,因此冷卻液C在第一鰭片組124具有較佳的吸熱效率。當冷卻液C持續地流向浸泡區1217,冷卻液C會蓄積在浸泡區1217,使得第二散熱鰭片1251被浸沒在冷卻液C之中,由於第二排列方向平行於開口方向,使得第二散熱鰭片1251與冷卻液C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以使冷卻液C可以充分地吸收第二散熱鰭片1251之熱能H,需說明的是,當冷卻液C流動並蓄積在浸泡區1217時,冷卻液C可吸收第一散熱鰭片1241及第二散熱鰭片1251之熱能H,因此,在浸泡區1217中冷卻液C的溫度大於非浸泡區1216中冷卻液C的溫度。當冷卻液C蓄積位置達到排液口1212時,吸收了熱能H的冷卻液C會經由排液口1212輸出至散熱組件12外部,並經由第二導管142輸送至熱交換模組14,使熱交換模組14可對冷卻液C進行熱交換之處理,而經過熱交換處理後,溫度相對較低的冷卻液C會經由第一導管141再次輸送至注液口1211,讓冷卻液C不斷地在散熱組件12與熱交換模組14之間循環流動,以使發熱源111可以維持在適當的工作溫度。需說明的是,當冷卻液C在浸泡區1217時,由於浸泡區1217中冷卻液C與非浸泡區1216中冷卻液C具有溫差,因此溫度較低的冷卻液C會與溫度較高的冷卻液C形成熱對流,即溫度較低的冷卻液C會朝向底部1215流動,而溫度較高的冷卻液C會朝向頂部1214流動,以確保溫度較高的冷卻液C可由排液口1212排出,而溫度較低的冷卻液C可在浸泡區1217之中,持續吸收第二散熱鰭片1251之熱能H。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更包括一分接管143,分接管143連接第一導管141或第二導管142,注液口1211或排液口1212為複數個時,熱交換模組14即可以分接管143連接至各注液口1211或各排液口1212,以將冷卻液C 輸入或輸出至散熱組件12。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更包括一流量調節閥144,流量調節閥144連接於第一導管141或第二導管142,流量調節閥144用以調節冷卻液C在散熱組件12的流速,以確保冷卻液C可有充足的時間吸收熱能H。
請合併參閱圖1至圖6。圖6為根據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排液口在底部的示意圖。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注液口1211係位於頂部1214,排液口1212係位於在底部1215。冷卻液C由注液口1211注入於散熱組件12後,冷卻液C可以經過第一鰭片組124及第二鰭片組125後,再由排液口1212輸出。在本實施例中,二流量調節閥(144、144’)係分別連接於第一導管141及第二導管142,藉由調整兩流量調節閥(144、144’)的輸出流量,例如,調整流量調節閥144’的輸出流量小於流量調節閥144的輸出流量,如此,即使排液口1212位於底部1215,仍可使冷卻液C蓄積在浸泡區1217,使冷卻液C可以充分地吸收第二散熱鰭片1251之熱能H,再由排液口1212輸出。
請合併參閱圖7及圖8,圖7為根據本發明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側視圖。圖8為圖7中散熱組件在Z軸方向的剖視圖。在一些實施例中,散熱組件12的注液口1211係鄰近於底部1215,例如注液口1211可以在底部1215或底部1215至浸泡區1217之間,而排液口1212係鄰近於頂部1214。依此,當熱交換模組14以第一導管141,將溫度較低的冷卻液C輸入於注液口1211時,冷卻液C會由底部1215流向頂部1214,當冷卻液C達到排液口1212之位置時,冷卻液C可從排液口1212排出,並經由第二導管142輸送至熱交換模組14,以形成另一態樣 的冷卻迴路。其中,當冷卻液C不斷地蓄積在底部1215和頂部1214之間,由於第一散熱鰭片1241和第二散熱鰭片1251係完全浸沒於冷卻液C,冷卻液C可以接觸第一散熱鰭片1241和第二散熱鰭片1251的全部面積,以提高散熱組件12對發熱源111之散熱效率。
綜上所述,透過本發明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提供的散熱組件,當冷卻液經由注液口輸入散熱組件後,冷卻液會先接觸第一鰭片組,並通過第一鰭片組的各第一散熱鰭片,冷卻液在第一散熱鰭片具有良好的流動性,使冷卻液對第一熱散鰭片具有較佳的解熱效率,當冷卻液蓄積在散熱組件底部時,第二鰭片組係浸沒在冷卻液中,使冷卻液可充分地吸收第二散熱鰭片之熱能,當冷卻液位置達到排液口時,冷卻液即可從排液口輸出,並在散熱組件外完成熱交換後,再次將降溫後的冷卻液輸入至散熱組件,使發熱源可以維持在適當的工作溫度。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2:散熱組件
121:殼體
1211:注液口
1212:排液口
1213:內部容置空間
1214:頂部
1215:底部
122:導熱管
1221:受熱區段
1222:放熱區段
123:散熱模組
124:第一鰭片組
125:第二鰭片組
126:導熱套管
13:基座

Claims (15)

  1.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電路板,包括一發熱源;一散熱組件,包括:一殼體,包括一注液口、一排液口及一內部容置空間,該注液口與該排液口分別連通於該內部容置空間;一導熱管,包括一受熱區段與一放熱區段,該放熱區段位於該內部容置空間中,該受熱區段連接於該放熱區段並位於該殼體外部;以及一散熱模組,設置於該內部容置空間中並接觸該放熱區段,該散熱模組包括彼此堆疊設置之一第一鰭片組與一第二鰭片組,該第一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一散熱鰭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以一第一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該第二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二散熱鰭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以一第二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以及一基座,連接於該受熱區段及該電路板,使該受熱區段接觸於該發熱源;其中,該第一排列方向與該第二排列方向彼此垂直。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熱交換模組,該熱交換模組以至少一第一導管及至少一第二導管連接於該散熱組件,以形成一冷卻迴路。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殼體包括一頂部與一底部,該注液口位於該頂部,該排液口相對於該注液口鄰近該底部。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注液口具有一開口方向,該第一鰭片組相對於該第二鰭片組鄰近該注液口,且該第一排列方向垂直於該開口方向,該第二排列方向平行於該開口方向。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內部容置空間包括一非浸泡區及一浸泡區,該非浸泡區相對於該浸泡區鄰近該頂部,該第一鰭片組位於該非浸泡區,該第二鰭片組位於該浸泡區。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注液口連通於該非浸泡區,該排液口位於該非浸泡區與該浸泡區之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殼體包括一頂部與一底部,該注液口鄰近該底部,該排液口鄰近該頂部。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散熱模組包括一導熱套管,該導熱套管套設於該放熱區段外部,該些第一散熱鰭片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延伸自該導熱套管的外周。
  9. 一種散熱組件,包括:一殼體,包括一注液口、一排液口及一內部容置空間,該注液口與該排液口分別連通於該內部容置空間;一導熱管,包括一受熱區段與一放熱區段,該放熱區段位於該內部容置空間中,該受熱區段連接於該放熱區段並位於該殼體外部;以及一散熱模組,設置於該內部容置空間中並接觸該放熱區段,該散熱模組包括彼此堆疊設置之一第一鰭片組與一第二鰭片組,該第一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一散熱鰭片,該些第一散熱鰭片以一第一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該第二鰭片組包括複數個第二散熱鰭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以 一第二排列方向彼此間隔並排,其中,該第一排列方向與該第二排列方向彼此垂直。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散熱組件,其中該殼體包括一頂部與一底部,該注液口位於該頂部,該排液口相對於該注液口鄰近該底部。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散熱組件,其中該注液口具有一開口方向,該第一鰭片組相對於該第二鰭片組鄰近該注液口,且該第一排列方向垂直於該開口方向,該第二排列方向平行於該開口方向。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散熱組件,該內部容置空間包括一非浸泡區及一浸泡區,該非浸泡區相對於該浸泡區鄰近該頂部,該第一鰭片組位於該非浸泡區,該第二鰭片組位於該浸泡區。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散熱組件,該注液口連通於該非浸泡區,該排液口位於該非浸泡區與該浸泡區之間。
  14. 如請求項9所述之散熱組件,其中該殼體包括一頂部與一底部,該注液口鄰近該底部,該排液口鄰近該頂部。
  15. 如請求項9所述之散熱組件,其中該散熱模組包括一導熱套管,該導熱套管套設於該放熱區段外部,該些第一散熱鰭片與該些第二散熱鰭片延伸自該導熱套管的外周。
TW111126759A 2022-07-15 2022-07-15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組件 TWI8133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6759A TWI813381B (zh) 2022-07-15 2022-07-15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6759A TWI813381B (zh) 2022-07-15 2022-07-15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3381B true TWI813381B (zh) 2023-08-21
TW202406438A TW202406438A (zh) 2024-02-01

Family

ID=88585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6759A TWI813381B (zh) 2022-07-15 2022-07-15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338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1534A1 (en) * 2003-10-17 2005-04-21 Osamu Suzuki Cool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building in the same
EP1577739A2 (en) * 2004-02-16 2005-09-21 Hitachi, Ltd.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201115102A (en) * 2009-06-25 2011-05-01 Ibm Cooled electronic module with pump-enhanced, dielectric fluid immersion-cooling
TW201237339A (en) * 2010-12-01 2012-09-16 Fujitsu Ltd Cool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4071941A (zh) * 2020-07-31 2022-02-18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兼具热管及液冷机制的散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1534A1 (en) * 2003-10-17 2005-04-21 Osamu Suzuki Cool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building in the same
EP1577739A2 (en) * 2004-02-16 2005-09-21 Hitachi, Ltd.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TW201115102A (en) * 2009-06-25 2011-05-01 Ibm Cooled electronic module with pump-enhanced, dielectric fluid immersion-cooling
TW201237339A (en) * 2010-12-01 2012-09-16 Fujitsu Ltd Cool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4071941A (zh) * 2020-07-31 2022-02-18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兼具热管及液冷机制的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17267B1 (ko) 냉각재킷
US8422231B2 (en) Water-cooled communication chassis
US7240722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20060021737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US20100124012A1 (en) Blade server
TWM512883U (zh) 散熱模組、水冷式散熱模組及散熱系統
US20120291997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KR20050080722A (ko) 액체 순환식 냉각 시스템
US20190041104A1 (en)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of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KR20080041980A (ko) 컴퓨터 모듈
TW201334679A (zh) 散熱模組
CN206833355U (zh)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TWM493087U (zh) 封閉循環式散熱模組
TWM586876U (zh) 複合水冷排結構
US20110192572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3365459U (zh) 一种散热器
TWI813381B (zh)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組件
TW202406438A (zh)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組件
TW202117962A (zh) 液冷散熱器
CN215529706U (zh) 散热装置
TWM620938U (zh) 計算系統及用於其之冷卻裝置與冷卻組件
JP2006012874A (ja) 半導体素子の冷却装置
CN210402259U (zh) 一种强制对流的冷却散热片
JP3124917U (ja) Cpu用ラジエータの構造
JP3122899U (ja) 放熱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