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33355U -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33355U
CN206833355U CN201720746944.2U CN201720746944U CN206833355U CN 206833355 U CN206833355 U CN 206833355U CN 201720746944 U CN201720746944 U CN 201720746944U CN 206833355 U CN206833355 U CN 206833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air
cold
cooling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469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俊德
周家民
罗时英
罗章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SI Computer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SI Computer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SI Computer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SI Computer Shenzhe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33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33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用以逸散一电子元件所产生的一热能,并包含多个导热管、一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一液冷头、至少一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一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一气流产生元件。导热管热连结于电子元件。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位于一气流路径且连结于导热管。液冷头连结于导热管。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连结于液冷头。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位于气流路径,并连结于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一气流产生元件位于气流路径,并用以产生一沿气流路径流动的散热气流,借以逸散自电子元件传递至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的热能。

Description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特别涉及一种兼具气冷散热方式与水冷散热方式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电脑产业的进步成为了科技发展的指标。为了提升电脑的效能,世界各大电脑公司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主机板与芯片(例如中央处理器、显示卡、音效卡与记忆体等)。举例来说,中央处理器从原来的单核心处理器演变成双核心处理器,并演变成现今的多核心处理器。
虽然电脑主机板上的各种电子元件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仍无法避免在流通电流时,因为电子元件本身的内电阻所产生的热能。热能过高时会使电子元件的温度升高,而容易造成电子元件的运作效能降低。更甚者,当电子元件的温度达到一临界温度时,电子元件会因为高温而被破坏,进而使电脑当机。
为了解决热能在电子元件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人们会在电子元件或主机板上安装散热器。其中又以两种类型的散热器最为普遍。这两种类型的散热器为气冷式散热器与水冷式散热器。为了详细地说明气冷式散热器,请参阅图1,图1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气冷式散热器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冷式散热器PA1,气冷式散热器PA1设置于一电子元件PA2,并包含一基板PA11、多个导热管PA12(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二个散热鳍片组件PA13(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一定位板PA14与一风扇PA15。导热管PA12连结于电子元件PA2,并设置于基板PA11。导热管PA12背向电子元件PA2延伸出,并穿设散热鳍片组件PA13而定位于定位板PA14。风扇PA15连结于基板PA11与定位板PA14。
当电子元件PA2导通电流而产生热能时,连结于电子元件PA2的导热管PA12会将热能传递至散热鳍片组件PA13。此时,风扇PA15会产生一流经散热鳍片组件PA13的散热气流PAF,借以逸散传递至散热鳍片组件PA13的热能。与此同时,散热气流PAF会因为流经电子元件PA2周边的区域,进而逸散电子元件PA2周边区域的热能。
然而,由于导热管PA12较为脆弱,所以导热管PA12容易损坏。因此,虽然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气冷式散热器PA1在运作时确实能有效地逸散电子元件PA2所产生的将热能,但若导热管PA12损坏,则气冷式散热器PA1的散热效能会急剧下降。导热管PA12损坏的气冷式散热器PA1会因为对电子元件PA2的散热效率不佳,而导致导通电流的电子元件PA2的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可能导致电子元件PA2的损坏。
为了详细地说明水冷式散热器,请参阅图2,图2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水冷式散热器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水冷式散热器PA3。水冷式散热器PA3包含一水冷头PA31、一第一管路PA32、一热交换组件PA33与一第二管路PA34。水冷头PA31包含一水冷头本体PA311与一水冷头管路PA312。
水冷头管路PA312设置于水冷头本体PA311内,并连通第一管路PA32的一端与第二管路PA34的一端。另外,第一管路PA32的另一端与第二管路PA34的另一端连通热交换组件PA33,借以使一导热水PAW流通于水冷头管路PA312、第一管路PA32、热交换组件PA33与第二管路PA34。
为了说明运作中的水冷式散热器PA3,请参阅图3,图3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水冷式散热器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水冷头PA31设置于一位于一电路板PA4上的一电子元件PA41。当电子元件PA41因为导通电流而产生热能时,热能会经由水冷头PA31传递至导热水PAW。导热水PAW会自水冷头管路PA312经由第一管路PA32流至热交换组件PA33,而将热能传递至热交换组件PA33,并借由热交换组件PA33逸散热能。最后,导热水PAW会自热交换组件PA33经由第二管路PA34流回水冷头PA31,借以继续传递电子元件PA41所产生的热能。
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水冷式散热器PA3能有效地逸散电子元件PA41所产生的热能,但却无法一并逸散多个同样是设置在电路板PA4且位在电子元件PA41周边的周边电子元件PA42(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所产生的热能,因而使周边电子元件PA42的温度难以下降,进而增加了周边电子元件PA42损坏的机率。
另外,若水冷式散热器PA3因为故障(例如泵损坏)而造成导热水PAW无法于水冷头管路PA312、第一管路PA32、热交换组件PA33与第二管路PA34之间流动,则电子元件PA41所产生的热能难以被逸散,因而造成电子元件PA41的温度升高。温度不断升高的电子元件PA41的效能会下降,且若电子元件PA41的温度超过一临界温度,则会造成电子元件PA41损坏。
综上所述,倘若导热管损坏,则气冷式散热器对电子元件的散热效率会大大降低,进而使得电子元件的温度难以降低,不仅影响了电子元件的效能,更有可能造成电子元件因为过热而损毁。另外,由于水冷式散热器难以一并逸散周边电子元件的热能,因此周边电子元件的温度难以下降,进而降低周边电子元件的效能。倘若水冷式散热器故障而使得导热水停止流动,则电子元件所产的热能难以被逸散,因而造成电子元件的温度难以下降。高温的电子元件不仅效能会降低,且有可能会使电子元件损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在现有技术中,若导热管损坏,则气冷式散热器则难以有效地对电子元件进行有效地散热。水冷式散热器难以一并对周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且若水冷式散热器故障而使工作液体停止流动,则水冷式散热器难以对电子元件进行有效地散热。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用以逸散一电子元件在运作时所产生的一热能。其包含多个导热管、一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一液冷头、至少一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一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一气流产生元件。导热管热连结于电子元件,借以传递热能。气流产生元件在运作时产生一沿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散热气流。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位于一气流路径且连结于导热管,借以吸收导热管所传递的热能。液冷头连结于导热管,用以传递热能。至少一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连结于液冷头,用以利用一工作液体传递液冷头所传递的热能。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位于气流路径,并连结于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用以吸收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所传递的热能。其中,散热气流逸散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所吸收的热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元件设置于一电路基板的一设置面,设置面具有一法线方向。气流路径垂直于法线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气流产生元件在气流路径中依序沿一排列方向排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还包含一导热基板。导热基板连结电子元件与导热管,借以将热能自电子元件传递至导热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气流产生元件具有一位于气流路径的进风侧与一位于气流路径且相对于进风侧的出风侧,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包含多个第一气冷鳍片与多个第二气冷鳍片。第一气冷鳍片邻近于出风侧而排列,并共同开设出多个第一导热管穿设通道,借以使导热管穿设于第一导热管穿设通道。第二气冷鳍片邻近于进风侧而排列,并共同开设出多个第二导热管穿设通道,借以使导热管穿设于第二导热管穿设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气流产生元件具有一位于气流路径的进风侧与一位于气流路径且相对于进风侧的出风侧。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包含多个第一液冷鳍片与多个第二液冷鳍片。第一液冷鳍片邻近于出风侧而排列,并共同开设出至少一第一液冷管路穿设通道,借以供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穿设于第一液冷管路穿设通道。第二液冷鳍片邻近于进风侧而排列,并共同开设出至少一第二液冷管路穿设通道,借以供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穿设于第二液冷管路穿设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包含一第一管路、一液体容置箱、一第二管路与至少一泵。第一管路连通于液冷头,并穿设于第一液冷管路穿设通道。液体容置箱连通于第一管路。第二管路连通于液体容置箱,并通过连通于液冷头而连通于第一管路,并穿设于第二液冷管路穿设通道。至少一泵设置于第一管路、液体容置箱或第二管路,借以使工作液体在第一管路、液体容置箱与第二管路之间流动。此外,液冷头为一水冷头,工作液体为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还包含一载台。载台包含一第一载台面与一相对于所述第一载台面的第二载台面。液体容置箱固定于第一载台面。气流产生元件至少部份连结于第二载台面。多个导热管的一端延伸并连结于第二载台面。
承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中,具有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且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均在气流路径上。热能会经由导热管传递至气冷式鳍片组件,还会借由工作液体自液冷头经由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传递至水冷式散热鳍片组件。接着,通过气流产生元件所产生的散热气流,逸散位于气流路径上,传递至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水冷式散热鳍片组件的热能。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以气冷散热手段为主,以水冷散热手段为辅。因此,同时兼具企冷与水冷两种散热手段。因此,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气冷式散热器与水冷式散热器的散热效率佳。另外,散热气流会流经位于电子元件周边区域而对电子元件周边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借此,解决了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水冷式散热器难以一并对周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的问题。
另外,当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导热管损坏时,仍可借由工作液体将热能传递至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并借由散热气流进行散热。借此,解决了导热管损坏而造成电子元件损坏的问题。当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泵故障而使工作液体停止流动时,仍可借由导热管将热能传递至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并借由散热气流进行散热。借此,解决了水冷式散热器故障而造成电子元件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气冷式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2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水冷式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3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水冷式散热器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局部透视图;
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PA1 气冷式散热器
PA11 基板
PA12 导热管
PA13 散热鳍片组件
PA14 定位板
PA15 风扇
PA2 电子元件
PA3 水冷式散热器
PA31 水冷头
PA311 水冷头本体
PA312 水冷头管路
PA32 第一管路
PA33 热交换组件
PA34 第二管路
PA4 电路板
PA41 电子元件
PA42 周边电子元件
PAF 散热气流
PAW 导热水
1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11 导热基板
12 导热管
13 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
131 第一气冷鳍片
132 第二气冷鳍片
14 液冷头
15 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
151 第一管路
152 液体容置箱
153 第二管路
154 泵
16 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
161 第一液冷鳍片
162 第二液冷鳍片
17 气流产生元件
18 载台
19 盖体
2 电路板
21 电子元件
22 周边电子元件
A 液冷鳍片排列方向
B1、B2 排列方向
C1 第一导热管穿设通道
C2 第二导热管穿设通道
C3 第一液冷管路穿设通道
C4 第二液冷管路穿设通道
F 散热气流
I 进风侧
N1 基板法线方向
N2 法线方向
O 出风侧
P 设置面
S 气流路径
T1 第一载台面
T2 第二载台面
W 工作液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1。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1包含一导热基板11、多个导热管12(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一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13、一液冷头14、一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15、一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16、一气流产生元件17、一载台18与一盖体19。
导热基板11连结于导热管12与液冷头14。其中,由于铜是热的良导体,因此在本实施例当中,导热基板11为铜所构成,但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以此为限。载台18包含一背向导热基板11的第一载台面T1与一朝向导热基板11的第二载台面T2。气流产生元件17部份连结于第二载台面T2且位于一气流路径S,并具有一位于气流路径S的进风侧I与一位于气流路径S且相对于进风侧I的出风侧O。在本实施例当中,气流产生元件17一风扇,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5,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导热管12设置于导热基板11,且局部地沿一垂直于导热基板11的基板法线方向N1延伸并连结于所述第二载台面T2。其中,导热管12经由导热基板11而热连结于热源,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导热管12可直接与热源接触。另外,在本实施例当中,导热管12为一般业界所习用的热管(Heatpipe),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为实心的金属条或空心的金属管,但不以此为限。
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13包含多个第一气冷鳍片131(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与多个第二气冷鳍片132(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第一气冷鳍片131位于气流路径S邻近于出风侧O处,且沿基板法线方向N1排列,并共同开设出多个第一导热管穿设通道C1(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其中,导热管12穿设并连结于第一导热管穿设通道C1。第二气冷鳍片132位于气流路径S邻近于进风侧I处,且沿基板法线方向N1排列,并共同开设出多个第二导热管穿设通道C2,其中,导热管12穿设于第二导热管穿设通道C2。
请一并参阅图5与图6,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局部透视图。如图所示,液冷头14设置于导热基板11,且连结于导热管12。在本实施例当中,液冷头14内部设有类似于现有技术中水冷头管路PA312(显示于图2)的内部管路结构。其中,连结于液冷头14的导热管12可直接接触一容置在内部管路结构的工作液体W。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导热管12可以以非接触的方式与容置在内部管路结构的工作液体W热交换,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当中,液冷头14为水冷头,工作液体W即为水,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工作液体W可为油、酒精或其他有机溶液,但并不以此为限。
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15包含一第一管路151、一液体容置箱152、一第二管路153与一泵154。一第一管路151与一第二管路153连通液冷头14的内部管路结构与液体容置箱152,进而形成一循环的管路。其中,液体容置箱152与泵154固定于第一载台面T1,并借由盖体19覆盖第一载台面T1。液体容置箱152用以补充工作液体W,在本实施例当中,液体容置箱152为水箱。在本实施例当中,泵154位于第一管路151,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以此为限。
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16包含多个第一液冷鳍片161与多个第二液冷鳍片162。第一液冷鳍片161位于气流路径S邻近于出风侧O处,且沿一垂直于基板法线方向N1与气流路径S的液冷鳍片排列方向A排列,并共同开设出四个第一液冷管路穿设通道C3(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其中,第一管路151自液冷头14延伸出,并穿设第一液冷管路穿设通道C3而连通至位于第一载台面T1的液体容置箱152。其中,第一管路151连结于第一液冷鳍片161。由于铜为热的良导体,因此在本实施例当中,第一管路151为铜管,但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液冷鳍片162位于气流路径S邻近于进风侧I处,且沿一垂直于基板法线方向N1与气流路径S的水冷鳍片排列方向A排列,并共同开设出四个第二液冷管路穿设通道C4(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第二管路153自液体容置箱152延伸出,并穿设第二液冷管路穿设通道C4而连通至液冷头14。其中,第二管路153连结于第二液冷鳍片162。由于铜为热的良导体,因此在本实施例当中,第二管路153为铜管,但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以此为限。
总体而言,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16、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13与气流产生元件17在气流路径S中依序沿一排列方向排列。换而言之,第一气冷鳍片131邻近于出风侧O且位于第一液冷鳍片161与气流产生元件17之间,第二气冷鳍片132邻近于进风侧I且位于第二液冷鳍片162与气流产生元件17之间。更详细地说明,第一液冷鳍片161、第一气冷鳍片131与气流产生元件17依序沿一排列方向B1排列,第二液冷鳍片162、第二气冷鳍片132与气流产生元件17依序沿一相反于排列方向B1的排列方向B2排列。
请一并参阅图6与图7,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1设置于一电子元件21上。电子元件21设置于一电路板2的一设置面P上,设置面P具有一法线方向N2,在本实施例当中,基板法线方向N1与法线方向N2所指的方向相同,在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以此为限。其中,在电路板2上且位于电子元件21的周边设有多个周边电子元件22(在此仅标示其中一个)。电子元件21例如为中央处理器与记忆体,但不以此为限。
当电子元件21在运作时,会产生一热能。热能会经由连结于电子元件21的导热基板11传递至导热管12与液冷头14。一部份的热能会经由导热管12传递至第一气冷鳍片131与第二气冷鳍片132。另一部份热能(来自于导热基板11与导热管12)会传递至液冷头14内部管路结构中所容置的工作液体W。
接着,借由泵154使工作液体W自液冷头14依序经由第一管路151、液体容置箱152与第二管路153流回液冷头14。当工作液体W流至第一管路151时,部分蕴含在工作液体W的热能会传递至第一液冷鳍片161。当工作液体W流至第二管路153时,部分蕴含在工作液体W的热能会传递至第二液冷鳍片162。
气流产生元件17会产生一沿气流路径S流动的散热气流F。散热气流F自进风侧I流向出风侧O,使得散热气流F依序流经第二液冷鳍片162、第二气冷鳍片132、气流产生元件17、第一气冷鳍片131与第一液冷鳍片161而流动。借此,使散热气流F逸散蕴含在第二液冷鳍片162、第二气冷鳍片132、第一气冷鳍片131与第一液冷鳍片161的热能。由于气流路径S与法线方向N2垂直,因此散热气流F会流经周边电子元件22,借以逸散周边电子元件22所产生的热能。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者可以依据电子元件21的温度或使用程度(例如中央处理器的运算量)来调整泵154与气流产生元件17的功率。借由调整泵154,以控制工作液体W在液冷头14、第一管路151、液体容置箱152与第二管路153内的流速。借由调整气流产生元件17,以控制散热气流F在气流路径S流动的速度。
当电子元件21温度低于一预设温度时,可以关闭泵154而仅以导热管12传递热能至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13。当电子元件21温度高于一预设温度时,可以增强气流产生元件17的输出功率、使泵154开始运作或增强泵154的输出功率,借此增加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1对电子元件21的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中,具有位于气流路径的第一气冷鳍片、第二气冷鳍片、第一液冷鳍片与第二液冷鳍片。其中,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能会经由导热管传递至第一气冷鳍片与第二气冷鳍片。另外,热能会借由工作液体自液冷头流至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而传递至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在第一管路的热能会传递至第一液冷鳍片,在第二管路的热能会传递至第二液冷鳍片。
紧接着,通过气流产生元件产生沿气流路径流动的散热气流。散热气流会依序流经第二液冷鳍片、第二气冷鳍片、第一气冷鳍片与第一液冷鳍片,借以逸散第二液冷鳍片、第二气冷鳍片、第一气冷鳍片与第一液冷鳍片的热能。此外,由于散热气流会经过位于电子元件周围的位于电子元件周围的周边电子元件,因此散热气流还可逸散周边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能。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利用导热管将热能传递至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并借由散热气流逸散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的热能。另外,还可借由工作液体将热能传递至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并借由散热气流逸散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的热能。因此,散热效率远高于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气冷式散热器与水冷式散热器。另外,由散热气流会流经位于电子元件周边的周边电子元件,因此散热气流会一并对周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借此,解决了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水冷式散热器难以一并对周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的问题。
此外,当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导热管损坏而无法将热能传递至第一气冷鳍片与第二气冷鳍片时,仍可借由工作液体将热能传递至第一液冷鳍片与第二液冷鳍片,并借由散热气流逸散第一液冷鳍片与第二液冷鳍片的热能。借此,解决了当导热管损坏时,气冷式散热器难以有效地对电子元件进行有效地散热而造成电子元件损坏的问题。
当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的泵故障而使工作液体无法于液冷头、第一管路、液体容置箱与第二管路内流动时,仍可借由导热管将热能传递至第一气冷鳍片与第二气冷鳍片,并借由散热气流进行散热。借此,解决了当水冷式散热器故障导致工作液体停止流动,使冷式散热器难以对电子元件进行有效地散热,而造成电子元件损坏的问题。
借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公开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用以逸散一电子元件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导热管,热连结于所述电子元件,借以传递所述热能;
一气流产生元件,在运作时产生一沿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散热气流;
一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位于所述气流路径且连结于所述多个导热管,借以吸收所述多个导热管所传递的所述热能;
一液冷头,连结于所述多个导热管,用以传递所述热能;
至少一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连结于所述液冷头,用以利用一工作液体传递所述液冷头所传递的所述热能;以及
一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位于所述气流路径,并连结于所述至少一液冷式管路组件,用以吸收所述至少一液冷管路组件所传递的所述热能;
其中,所述散热气流逸散所述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所述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所吸收的所述热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设置于一电路基板的一设置面,所述设置面具有一法线方向,所述气流路径垂直于所述法线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所述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与所述气流产生元件在所述气流路径中依序沿一排列方向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导热基板,连结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多个导热管,借以将所述热能自所述电子元件传递至所述多个导热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元件具有一位于所述气流路径的进风侧与一位于所述气流路径且相对于所述进风侧的出风侧,所述气冷式散热鳍片组件包含:
多个第一气冷鳍片,邻近于所述出风侧而排列,并共同开设出多个第一导热管穿设通道,借以使所述多个导热管穿设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热管穿设通道;以及
多个第二气冷鳍片,邻近于所述进风侧而排列,并共同开设出多个第二导热管穿设通道,借以使所述多个导热管穿设于所述多个第二导热管穿设通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产生元件具有一位于所述气流路径的进风侧与一位于所述气流路径且相对于所述进风侧的出风侧,所述液冷式散热鳍片组件包含:
多个第一液冷鳍片,邻近于所述出风侧而排列,并共同开设出至少一第一液冷管路穿设通道,借以供所述至少一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穿设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液冷管路穿设通道;以及
多个第二液冷鳍片,邻近于所述进风侧而排列,并共同开设出至少一第二液冷管路穿设通道,借以供所述至少一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穿设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液冷管路穿设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液冷式冷却管路组件中的每一个包含:
一第一管路,连通于所述液冷头,并穿设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液冷管路穿设通道;
一液体容置箱,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
一第二管路,连通于所述液体容置箱,通过连通于所述液冷头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并穿设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液冷管路穿设通道;以及
至少一泵,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液体容置箱与所述第二管路中的至少一个,借以使所述工作液体在所述第一管路、所述液体容置箱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流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载台,所述载台包含一第一载台面,所述液体容置箱固定于所述第一载台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台还包含一相对于所述第一载台面的第二载台面,所述气流产生元件至少部份连结于所述第二载台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热管的一端延伸并连结于所述第二载台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头一水冷头,所述工作液体为水。
CN201720746944.2U 2017-03-30 2017-06-23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Active CN2068333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4491 2017-03-30
TW106204491U TWM545361U (zh) 2017-03-30 2017-03-30 氣冷液冷複合式散熱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33355U true CN206833355U (zh) 2018-01-02

Family

ID=60050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46944.2U Active CN206833355U (zh) 2017-03-30 2017-06-23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33355U (zh)
TW (1) TWM54536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6325A (zh) * 2018-12-20 2020-06-30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箱
CN111366020A (zh) * 2020-03-30 2020-07-03 厦门大学 一种扩展水冷式热管散热器
CN113253820A (zh) * 2021-05-25 2021-08-13 刘春英 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
CN113677159A (zh) * 2021-08-23 2021-11-19 联想长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风冷兼容的散热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6325A (zh) * 2018-12-20 2020-06-30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箱
CN111356325B (zh) * 2018-12-20 2022-04-15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箱
CN111366020A (zh) * 2020-03-30 2020-07-03 厦门大学 一种扩展水冷式热管散热器
CN113253820A (zh) * 2021-05-25 2021-08-13 刘春英 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
CN113677159A (zh) * 2021-08-23 2021-11-19 联想长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风冷兼容的散热装置
CN113677159B (zh) * 2021-08-23 2023-09-19 联想长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水冷风冷兼容的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5361U (zh) 2017-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33355U (zh)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US8432691B2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for an electronic system
US8422231B2 (en) Water-cooled communication chassis
US8358505B2 (en) Integrated liquid cooling system
CN107102711A (zh) 用于服务器的冷却系统
KR100817267B1 (ko) 냉각재킷
US20070107441A1 (en) Heat-dissipating unit and related liquid cooling module
US20230254995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Cooling Components Of A Circuit Board
CN108153401A (zh) 一种计算机服务器散热装置
US7669642B1 (en) Thermal module
US7468885B2 (en) Cooling device for interface card
CN205793895U (zh) 散热组件
CN107124853A (zh) 液冷装置及其应用的电子设备
US20200379524A1 (en) Water-coole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10303229B2 (en) Water-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CN207166932U (zh) 液冷装置及其应用的电子设备
JP2010258009A (ja) 電子部品の冷却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104133538A (zh) 一种区位液冷快装模块式服务器系统
CN106990822A (zh) 一种配备水冷散热系统的服务器
TW202303065A (zh) 水冷散熱裝置與電子裝置
CN207909067U (zh) 一种计算机服务器散热装置
TWI664524B (zh) 水冷排散熱結構
CN219999866U (zh) 一种散热强化型流体散热装置
CN220340668U (zh) 双循环液冷装置及双循环液冷系统
CN216901562U (zh) 一种水冷散热电源及计算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