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40668U - 双循环液冷装置及双循环液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循环液冷装置及双循环液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40668U
CN220340668U CN202322087656.9U CN202322087656U CN220340668U CN 220340668 U CN220340668 U CN 220340668U CN 202322087656 U CN202322087656 U CN 202322087656U CN 220340668 U CN220340668 U CN 2203406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heat
water
head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8765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建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406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406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循环液冷装置及双循环液冷系统,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循环液冷系统具有一第一液冷组件、一第二液冷组件、及一双循环液冷装置。第一液冷组件具有第一热交换器,第二液冷组件具有第二热交换器。双循环液冷装置具有一致冷晶片组、一第一水冷头、及一第二水冷头。致冷晶片组具有相对的一吸热面及一放热面。第一水冷头连接于致冷晶片组的吸热面,并形成有一第一流动通道。第二水冷头连接于致冷晶片组的放热面,并形成有一第二流动通道。第一流动通道与第二流动通道彼此独立。通过双循环液冷装置,双循环液冷系统能形成有两个相独立的回路,让工作流体多次放热,能具有更高的热交换效率。

Description

双循环液冷装置及双循环液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散热用的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迅速的发展,电子设备的效能及运算能力越发强大。然而强大的效能与运算能力使电子设备散发更多的热能。热能会使电子设备的工作温度提升,进一步影响电路运作以及提升能耗。所以处理散热问题乃是必要之务。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水冷系统用于冷却计算机主机。主要是以冷水跟计算机中的零件进行热交换,将热能带到热交换器,用冷空气将水温降低,回到计算机当中,进行下一次的热交换。然而现今的计算机零件,如显示卡,有着更大量的运算需求,意味着有更多更快的热能产生,现有的水冷系统冷却速度已经不堪使用。
有鉴于此,提出一种更佳的改善方案,乃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循环液冷装置,以及具有该双循环液冷装置的双循环液冷系统,借此提升散热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循环液冷系统具有:
一双循环液冷装置,其具有:
一致冷晶片组,其具有相对的一吸热面及一放热面;该致冷晶片组包含至少一致冷晶片;
一第一水冷头,其连接于该致冷晶片组的该吸热面;该第一水冷头形成有一第一流动通道;以及
一第二水冷头,其连接于该致冷晶片组的该放热面;该第二水冷头形成有一第二流动通道;该第一流动通道与该第二流动通道彼此独立;
一第一液冷组件,其具有:
一第一热交换器,其连通于该第一水冷头的该第一入口与该第一出口;以及
一第二液冷组件,其具有:
一第二热交换器,其连通于该第二水冷头的该第二入口与该第二出口。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系统能让工作流体多次放热,因此对于热源能有更高的散热效率。同时,相较于将第一水冷头及第二水冷头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装置中,于第一水冷头及第二水冷头之间设置致冷晶片组,能具有更高的热交换效率。
如前所述的双循环液冷装置中,该致冷晶片组包含多个致冷晶片,所述多个致冷晶片呈阵列排列。
如前所述的双循环液冷装置中,该第一水冷头包含第一鳍片组,其位于该第一流动通道内。
如前所述的双循环液冷装置中,该第二水冷头包含第二鳍片组,其位于该第二流动通道内。
如前所述的双循环液冷系统中,该第一液冷组件更具有一热源连接件,其连通于该第一热交换器与该第一水冷头之间。
如前所述的双循环液冷系统中,该第二液冷组件更具有一泵浦,其连通于该第二热交换器与该第二水冷头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系统另一态样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装置的第一水冷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装置的第二水冷头的分解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双循环液冷装置
11:第一水冷头
111:第一入口
112:第一出口
113:第一鳍片组
12:第二水冷头
121:第二入口
122:第二出口
123:第二鳍片组
13:致冷晶片组
20:第一液冷组件
21:第一热交换器
22:热源连接件
220:泵浦
30:第二液冷组件
31:第二热交换器
32:泵浦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考图1至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循环液冷系统,其具有一双循环液冷装置10、一第一液冷组件20、以及一第二液冷组件30。双循环液冷装置10内设有两个独立的流通路径,而第一液冷组件20及第二液冷组件30皆连接于双循环液冷装置10,且第一液冷组件20及第二液冷组件30分别连通于双循环液冷装置10的两个流通路径,因此构成两个循环回路。
接着请参考图4至图7。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中的双循环液冷装置10具有一第一水冷头11、一第二水冷头12、以及一致冷晶片组13。第一水冷头11与第二水冷头12相连接,并借此进行热交换。本实施例中,致冷晶片组13设置于第一水冷头11与第二水冷头12之间。换言之,第一水冷头11与第二水冷头12通过致冷晶片组13相连接,因此能大幅提升第一水冷头11与第二水冷头12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接着请参考图6至图8。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头11可连接于致冷晶片组13的吸热面,并形成有一第一流动通道、一第一入口111、一第一出口112、及一第一鳍片组113。第一入口111与第一出口112分别连通于第一流动通道的两端,第一鳍片组113设置于第一流动通道内且位于第一入口111与第一出口112之间。类似地,请一并参考图9,第二水冷头12连接于致冷晶片组13的放热面,并形成有一第二流动通道、一第二入口121、一第二出口122、及一第二鳍片组123,第二入口121与第二出口122分别连通于第二流动通道的两端。第二鳍片组123设置于第二流动通道内且位于第二入口121与第二出口122之间。第一鳍片组113与第二鳍片组123可为刀削式鳍片(Skived Fins),借此增加第一水冷头与第二水冷头与工作流体的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效果。
第一流动通道与第二流动通道彼此独立;换言之,于第一流动通道内流动的工作流体不会在双循环液冷装置10内再流入第二流动通道中,于第二流动通道内流动的工作流体不会在双循环液冷装置10内再流入第一流动通道中。
致冷晶片组13可包含多个致冷晶片,且这些致冷晶片呈阵列排列。于本实施例中,共具有四个致冷晶片,且这些致冷晶片以二乘二的方式阵列排列。然而,致冷晶片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可为单一个致冷晶片,或九个致冷晶片以九乘九的方式阵列排列。致冷晶片组13的一侧贴附于第一水冷头11的一侧面,且该侧面于位置上对应于第一鳍片组113。同时,致冷晶片组13的另一侧贴附于第二水冷头12的一侧面,且该侧面于位置上对应于第二鳍片组123。
接着请参考图1至图4。第一液冷组件20可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器21,并可选择性地具有一热源连接件22。第一热交换器21连通第一水冷头11的第一入口111与第一出口112。第一热换器可具有风扇及多个散热通道,因此当工作流体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的多个散热通道,风扇即能对多个散热通道进行降温。热源连接件22连通于该第一热交换器21与该第一水冷头11之间。热源连接件22用以固设于一热源,该热源可为一显示卡或具有高发热功率的其他电子元件,且本实施例中热源连接件22内部可设有一泵浦220。借此,当工作流体流入热源连接件22时,能通过热源连接件22带地热源上的热量。
本实施例中,管路将第一水冷头11、第一热交换器21、及热源连接件22依序连接而构成一回路,因此工作流体可依序流经第一水冷头11、第一热交换器21、及热源连接件22而完成一循环,或相反地依序流经热源连接件22、第一热交换器21、及第一水冷头11而完成一循环。如图3所示,第一液冷组件20也可具有外接式的一泵浦或一储水槽。
类似地,第二液冷组件30可具有一第二热交换器31,并可选择性地具有一泵浦32或一储水槽。
第二热交换器31连通于第二水冷头12的第二入口121与第二出口122,而泵浦32连通于该第二热交换器31与该第二水冷头12之间。第二热换器同样可具有风扇及多个散热通道,并再加以赘述。泵浦32用以驱动工作流体流动。
本实施例中,管路将第二水冷头12、第二热交换器31、及泵浦32依序连接而构成一回路,因此工作流体可依序流经第二水冷头12、第二热交换器31、及泵浦32而完成一循环,或相反地依序流经泵浦32、第二热交换器31、及第二水冷头12而完成一循环。
通过上述结构,热源连接件22可由显示卡等具高发热功率的电子元件上吸收热量,以第一工作流体流入热源连接件22后即携带有大量热量,然后第一工作流体可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进行第一阶段的散热。随后,第一工作流体流入双循环液冷装置10,且第一工作流体的热量进一步被致冷晶片组13所吸收。最后,经过两次冷确后的第一工作流体再次流入热源连接件22进行吸热,完成一循环。
被致冷晶片组13所吸收热量可被第二水冷头12内的第二工作流体所吸收后,第二工作流体可流入第二热交换器31进行散热,然后再次流入第二水冷头12内进行吸热,完成另一循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系统能让工作流体多次放热,因此对于热源能有更高的散热效率。同时,相较于将第一水冷头11及第二水冷头12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的双循环液冷装置10中,于第一水冷头11及第二水冷头12之间设置致冷晶片组13,能具有更高的热交换效率。

Claims (7)

1.一种双循环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一致冷晶片组,其具有相对的一吸热面及一放热面;该致冷晶片组包含至少一致冷晶片;
一第一水冷头,其连接于该致冷晶片组的该吸热面;该第一水冷头形成有一第一流动通道;以及
一第二水冷头,其连接于该致冷晶片组的该放热面;该第二水冷头形成有一第二流动通道;该第一流动通道与该第二流动通道彼此独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致冷晶片组包含多个致冷晶片,所述多个致冷晶片呈阵列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循环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水冷头包含第一鳍片组,其位于该第一流动通道内。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循环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水冷头包含第二鳍片组,其位于该第二流动通道内。
5.一种双循环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一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循环液冷装置;
一第一液冷组件,其具有:
一第一热交换器,其连通于该第一流动通道;以及
一第二液冷组件,其具有:
一第二热交换器,其连通于该第二水冷头的该第二流动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循环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液冷组件更具有一热源连接件,其连通于该第一热交换器与该第一水冷头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循环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液冷组件更具有一泵浦,其连通于该第二热交换器与该第二水冷头之间。
CN202322087656.9U 2023-07-18 2023-08-04 双循环液冷装置及双循环液冷系统 Active CN2203406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7491 2023-07-18
TW112207491U TWM646987U (zh) 2023-07-18 2023-07-18 雙循環液冷裝置及雙循環液冷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40668U true CN220340668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58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87656.9U Active CN220340668U (zh) 2023-07-18 2023-08-04 双循环液冷装置及双循环液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40668U (zh)
TW (1) TWM646987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6987U (zh) 202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6551B2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for server
TWI663903B (zh) 熱電致冷模組與包含熱電致冷模組的散熱裝置
US6557354B1 (en) Thermoelectric-enhanced heat exchanger
US6705089B2 (en) Two stage cooling system employing thermoelectric modules
CN100423243C (zh) 微型高效自循环电子冷却器
US10874034B1 (en) Pump driven liquid cooling module with tower fins
TW201319505A (zh) 散熱裝置與散熱系統
US20070234740A1 (en) Heat radiator having a thermo-electric cooler
CN206833355U (zh)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器
US7468885B2 (en) Cooling device for interface card
CN214901821U (zh) 复合式冷却系统
US20110192572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7124853A (zh) 液冷装置及其应用的电子设备
CN220340668U (zh) 双循环液冷装置及双循环液冷系统
CN210328402U (zh) 水冷散热装置
CN209461449U (zh) 一种计算机芯片水冷散热结构
CN207166932U (zh) 液冷装置及其应用的电子设备
CN2914327Y (zh) 南北桥芯片水冷散热结构
CN212302406U (zh) 一种实现高效散热的pc主机机箱
CN204014396U (zh) 复合散热装置
CN114916188A (zh) 一种散热系统、电子设备及液冷系统
CN105050371A (zh) 一种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热点去除装置
CN110335853A (zh) 一种igbt用散热结构
CN219999866U (zh) 一种散热强化型流体散热装置
CN220856565U (zh) 一种复合式芯片液冷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